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计:

老子以“水胜刚”的比喻,论述了“无相对性“胜过: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一类别”,“平衡胜过偏执”的观点。

所以身处高位、受天下进献的君王,也要能处下受垢、受损,以保相对性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勶。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调和大的怨恨,必然会有余怨未了,又怎么能够凭借这个去遵守自然法则呢?

正因为这样,圣人给予了他人利益,但却不因此而向他人索取利益。

所以,有“德”的人,能也做“给予他人利益”的事情;无“德”的人,只做“夺取他人利益”的事情。

自然法则是没有“亲”vs“疏”的相对性的,只是永远利于“能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和:调和。

大怨:很大的怨恨。

什么是怨呢?

怨,就是不利于双方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会不利于双方关系呢?

因为世人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当对方夺取了自己的利益时,自己就会产生对他人的怨恨。

餘怨:余下的怨恨。

为什么会有余怨?

因为双方对利益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為善:遵从自然法则。

解:【调和大的怨恨,必然会有余怨未了,又怎么能够凭借这个去遵从自然法则呢?】


这个调和,指的不是第三方调和,不是调和争斗双方的利于。

而是从第一人称,主观的角度描述的,指的是自己的利益被对方夺取了,自己再通过夺取对方的利益,来对冲调和自己的利益。

但问题是,你可能觉得自己的利益调和好了,但对方可不一定这么认为。因为每个人对利益的度量标准都不一样。

前面63章我们讲过了“以直报怨”的最终结果。

自己被人打了一拳,我也就公正公平的、发乎本心的,也还一拳。但问题是,每个人的“直”的标准不同。我觉得打回的一拳刚好扯平,你却可能觉得我打重了。你认为:我只是打了你屁股一拳,你却打了我脑袋一拳,不行,我可不能吃亏,我得补回来。于是就有了余怨,争来争去,没完没了。

那怎么样才可以没有余怨呢?

只有通过“以德报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聖:圣人。

右介:这个“介”,可能是指“中介”的介,也可能是通假“契约”的契。

结合下文的“不以责于人”来看,应该是通假“契”。

右契,就是放债人、有所付出的人、失去利益的人所持有,可以拿着去找欠债人讨回利益。

契,在这里只是隐喻付自己出了利益或使对方获取了利益,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契约或债务。

有的版本是“执左契”,先不管他是左还是右,只要知道在这里指的是“付出利益”的意思就好。

獻粟者執右契。——《禮記·曲禮》。这说的是献出了粮食的人,拿右契。

翟璜操右契而乘軒。——《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这说的是翟璜这个人付出了功劳,所以凭此而乘坐豪华座驾。

安成君 东重於 魏 ,而西贵於 秦 ,操右契而为公责德於 秦 魏 之主。——《战国策·韩策三》。这是说如果安东君和韩公一起出力撮合“秦魏两国联盟”,那么他们就是付出了功劳,使秦魏两国获得了利益。所以安东君就像是持有右契,可以找秦魏两国讨取利益。

以:凭借xx。凭借什么?凭借右契,凭借他付出了利益、或使对方得到了利益。

責:索要,追讨。

不以責於人:不因为付出了利益,而向他人索要利益。


解:【正因为这样,圣人给予了他人利益,但却不因此而向他人索取利益。】


上面一句说了,导致“和大怨,而余怨却没完没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人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都只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样双方的利益永远不能达到平衡。

而圣人能把“利己”和“利他”同等看待,所以不会因为给予了他人利益,就一定要向他人索取回来。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勶。

有德:德,就是利于事物的。有德,就是不但能“利己”也能“利他”。

無德:只能“利己”,不能“利他”。

司:管理xx事,做xx事的人。

介:这个“介”指的是“右契”。

司介:做“给予他人利益”的事。

勶:通“撤”,还多了“强力”的意思。指通过强力手段,收回 xx。

对于本章论述的“怨”的话题,指的是:通过武力去收回自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但被他人夺走了的利益。

有的人把“司勶”解释为“收税的人”,其实收税只不过是“勶”所衍生出的意思,因为收税的行为就是“通过强力手段,向他人收取利益”。

【所以,有“德”的人,做“给予他人利益”的事情;无“德”的人,做“夺取他人利益”的事情。】

有德的人,能同等对待“利己”和“利他”的事物,所以不会因为付出了利益,而一定要找对方索取回来。

而无德之人偏执于“利己”,自认为可以通过“勶”来解决自己的余怨,却不知这样又会导致对方产生他的“余怨”,导致无止休的争端。

有的人把这句解释成,圣人只付出不获取,这其实就偏离了老子的本义。

我们知道,老子一直都是在论述“要保持相对性平衡”的,只付出不获取就是失衡。

圣人是平等的看待“付出”vs“获取”、“利己”vs“利他”,所以不会偏执于“只获取”或“只付出”,而是既能获取,又能付出。

对圣人来说,自己付出了,别人给予回报,要不要呢?要。

如果付出了,别人没给回报,要不要去强力追讨索取?不要。

因为圣人的付出,是无所谓“有回报”vs“无回报”的相对性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天道:自然法则。

無親:没有“亲”vs“疏”的相对性,对任何类别都没有偏向。

【自然法则是没有“亲”vs“疏”的相对性的,只是永远利于“能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这句和前面章节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是表达一个意思。

只有能遵守自然法则的人,才不会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论述了“相怨”的双方,因只考虑自我利益,且对利益的评判标准不同,必然会导致争斗不休的局面。

为了维持相对性平衡,所以有德的圣人,在利益面前能同等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不会有“利益”的失衡,不会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

使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遠“徙”。

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缩小单个邦国的体量,减少单个邦国所含的民众数量。

使邦国虽然拥有高效工具,但不偏执依赖于使用它;使民众重视死亡,而没有“迁徙”的必要。

有高效的交通工具,但没有一定要乘坐的必要;有军队,但没有一定要使用的必要。

使民众回复到用结绳计事就足以应付日常事务的状态。

使民众对其“吃穿居用”都能感到知足。

相邻的邦国之间虽然离的很近,鸡犬的声音都相互听的到,但民众之间一辈子都没有迁徙来往的必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小“邦”,寡“民”。

小:动词,使xx缩小。这里指:缩小邦国的国土、体量。

寡:动词,使xx变少。这里指:减少邦国内民众的数量。

【缩小单个邦国的体量,减少单个邦国所含的民众数量。】

这里说的邦国,和现代人理解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邦国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自治区,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央国,是天子所在的国家,其他的邦国都是贵族自治。

那个时期人心欲望渐生,邦国开始追逐扩大领土、争广民众,因此导致邦国之间征战不休、民不聊生。

发散开来想,如果真的实现了“缩小单个邦国的体量,减少单个邦国所含的民众数量”,邦国之间的征战就会消失吗?

当然不会。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前面我们说过,导致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失衡。

为什么会失衡?

因为人放纵其主观意念。所以病根在于人的主观意念失衡,即:欲望的失衡。

所以这里说的“缩小单个邦国的体量,减少单个邦国所含的民众数量。”,不是简单的指物质形式上的缩减,更是指邦国统治者的心态要平衡,不要放纵欲望去追逐扩大国土、增广臣民。

这样邦国之间才不会有利益冲突,才能和谐共存。

有的人把“小国寡民”理解成老子对现实的不满、是理想主义、不切实际。这是因为他们没能理解老子这句话深层所指的:“统治者的欲望要保持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使有十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遠“徙”。

使:使得xx怎么怎么样。这里的对象是“邦国”。指:使邦国xx。

有:拥有。

十百人之器:效率比得上几十上百个人的工具。指:高效率的工具。

不用:不偏执于使用,不依赖于使用。不是“不去用”,而是“必要时才用,不必要时不用”。

重死:重视死亡。指:重视生命本身,而不被生活的表象物质所迷惑,而妄失性命。和前面章节的“使民恒且,必畏死”里的“畏死”是一个意思。

遠:动词,避开xx、不轻易做xx。

“徙”:迁徙,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针对这章所讲的邦国,这个迁徙指的是从一个邦国迁徙到另一个邦国。

遠“徙”:不轻易迁徙,没有迁徙的必要。有的版本是“不远徙”,是把“远”当成形容词了,意思就成了“不迁徙到遥远的地方”。意思差别不大,但这样不够精准。难道近的地方就要去迁徙吗?

老子的本义是:去除“迁徙”vs“不迁徙”的相对性,但被后人解释出了“远迁徙”vs“近迁徙”的相对性。

【使邦国虽然拥有高效工具,但不偏执于、依赖于使用它;使民众重视死亡,而没有“迁徙”的 必要。】


邦国如果追求利益,就会偏执于使用高效的工具。

所以这里说不偏执于使用高效的工具,其实是在说:邦国要去除追逐利益的相对性。

民众为什么要迁徙呢?

是因为在他们心中,两个地方存在利益的差别。

为什么很多人要奔向北上广?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比留在老家,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利益。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又要逃离北上广?

那是因为这些人赚了钱了,开始更看重“自然环境”这方面的利益了,觉得山清水秀的地方比北上广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利益。


所以这句话指的就是:

作为天下的统治者,要维持天下的相对性平衡.所以要去除邦国“追逐利益”的相对性,去除民众“追逐利益”的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

舟車:船和车。指的是:高效的交通工具。

無所乘之:没有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去往的地方。

甲兵:军队和武器。

無所陳之:没有需要让军队进军战斗的地方。

【有高效的交通工具,但没有一定要乘坐的必要;有军队,但没有一定要使用的必要。】

上面一句说了,要去除邦国和民众的“追逐利益”的相对性。

邦国不偏执于追逐利益了,邦国之间就不会有争端,就不会有战争,就没有需要让军队去战斗的地方了。

民众不偏执于追逐利益了,就不会为了追逐利益而迁徙往来了,就不需要乘坐高效的交通工具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復:回复到。

結繩而用之:上古时期,民众按自然法则行事,没有多少事情需要特别记载的,所以只用绳子打结作为记载事情的方式就可以了。

【使民众回复到用结绳计事就足以应付日常事务的状态。】

这里说的“回复到用结绳记事的状态”,只是比喻。

并不是真的指让人去结绳而用,而是比喻要让民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不用为追逐偏见、利益、和欲望而发愁或谋划,因而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特别去记载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甘其食:使他对自己的饮食感到美味。

美其服:使他对自己的服饰感到美丽。

安其居:使他对自己的居所感到舒适。

樂其俗:使他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到快乐。

【使得民众对其“吃穿居用”都能感到知足。】

这里的甘、美、安、樂,都是动词。

但动词的主语并不是指君王,而是指民众自己。

是指:因圣人去除了民众在欲望上多余的相对性,所以民众能知足,因此会对吃穿住用都感到满意。

有的人理解成是君王要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却不知,满足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无法来源于外界。

所以老子在前面章节说:“知足之足,常足诶”。

举个例子:比如说,现代的吃穿住用比起古代来,可谓是天上地下,古代的君王可能也没现代的一个普通人享受的物质生活好,但是现代的普通人都对他的“吃穿住用”感到满足了吗?

显然没有。

因为如果欲望不能保持平衡,内心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也不会对“吃穿住用”感到满意。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相望:互相看的到。

相聞:互相的声音都听得到。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邻国之间互相看的到,互相听的到。

不相往來:不偏执于相互往来,不必要相互往来。

这里的往来,不是指相互不搭理对方。而是指:民众不去为了追逐利益而奔波、迁徙。

【相邻的邦国之间虽然离的很近,鸡犬的声音都相互听的到,但民众之间一辈子都没有为了逐利而迁徙来往的必要。】

邻的邦国之间虽然离的很近,鸡犬的声音都相互听的到。这表面上是形容两国离得近,本质上是指:两国的人们互相对比本国及邻国的环境对自己的利益影响。

为什么民众去对比利益之后,但却没有迁徙的必要呢?

因为圣人通过去除多余的相对性,使得民众心中“利”vs“不利”的相对性平衡了,民众就不会偏执于追逐利益,而到处奔波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终结:

老子在这章,列举了统治者通过去相对性来保持天下的相对性平衡后,在邦国、邦国领主、民众这三者的具体事物上的体现。

体现在邦国领主上,会使其不去争夺国土和臣民。

体现在邦国上,会使其不需去追逐使用高效工具、不需使用军队。

体现在民众上,会使其重死、不徙、无事、常足。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