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牛漫谈伤寒大义--关于一个中医医生对什么是纯中医的独到见解

老牛漫谈伤寒大义--关于一个中医医生对什么是纯中医的独到见解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牛翁一安平泰 55楼 2013-04-04 12:04:32
西医在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真理,而在于几乎接近一种宗教了,没有几个人敢于怀疑它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中国西医披着科学宗教的外套已经开始到达一种疯狂的地步了。君不见前一段时间一则趣闻,一个医院开业的横幅上明明写着“财源广进”四个大字嘛。
最近我们青岛市几家大的医院都在重建之中,老牛前天看到一所在建医院的大门高大辉煌如同庙堂一样,这让老牛感慨万千啊。大家不要带有任何政治有色眼镜去看待......
-----------------------------
@牛皮太郎 57楼 2013-04-04 12:07:45
中医是“士”,西医是“工”?
-----------------------------
这个比喻老牛很赞同!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wzl96012 48楼 2013-04-03 19:09:23
你是中医还是摘录?
-----------------------------
@牛翁一安平泰 53楼 2013-04-04 11:34:56
百分百原创,何来摘录,这是老牛十年学医行医思考中医的成果啊!
-----------------------------
@牛皮太郎 56楼 2013-04-04 12:05:53
看来老兄对《伤寒杂病论》蛮有研究的。
我看过《黄帝内经》,能看懂其中的70%左右,但是看不懂伤寒杂病论,太难了。
-----------------------------
你仔细读读老牛的伤寒大义,就不会感觉到伤寒论有多难的,都是一些大白话啊.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突突扁桃体A 70楼 2013-04-05 15:14:15
还有麻黄汤的关键还是在于桂枝,而不是麻黄,你也没提及
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的弟子朱良春的师傅章次公医案(你敢说你的临床水平胜过章次公?整个中医界都会笑的)你看过没?为何他喜欢用羌活代替大部分经方中的麻黄(不是全部)?
-----------------------------
朋友啊 你根本就没有耐心从头至尾看啊,麻黄汤的关键是桂枝。那么桂枝汤的关键是谁?芍药?呵呵!一看你就没用过麻黄汤。去试试吧没有实践没有发言权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牛翁一安平泰 一次戏剧性的治疗经历
老牛在这里在举一个现实中比较特殊的案例,在两年多之前,一个病人来求诊,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28岁,已婚。但是给人第一眼看起来就有不足之像,面色无光而发灰,发焦色黄,言语声低,精神萎靡,体型瘦弱,刻诊,脉沉细微玄,右强左弱,舌淡白有齿痕,自述大便长期带血,轻微的脱肛,阳痿早泄,因病性生活几乎废绝,久治不愈,睡眠不佳,食纳平平,大便长期溏泄,小便短少频数,夜尿三次以上。看到这里,老牛说;“这个问题,说不严重也挺严重的,毕竟才28岁,说严重也不算严重,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吃几副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你这是属于水寒土湿木枯证,木枯而血虚风动,血虚而妄行,不循常道而出血,肝脾气机下陷,脾胃阴阳失和,阳气生发不遂,肝气抑郁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不遂,造成阴阳俱虚的症状。治则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温暖肝肾,升达肝阳,”这时老牛就开始开方子,接着老牛又问有没有过激素抗生素病史,病人轻描淡写的说:“有,”又问:“用过什么激素”?这时老牛边开方子边问病人说,“因为吃饭睡眠不太好医生给用过口服甲地孕酮激素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中西药,中药还有“大黄蛰虫丸”长期服用。”说到这里老牛的方子基本都开完了。方子是这样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生白术三两,生姜二两,干姜二两,法半夏二两,麻黄一两,细辛一两,炮附子一两,阿胶一两打粉溶服。五付,水煎服,日三服。听到这里老牛就问:“你为何要用激素啊?”病人说:“我是直肠癌啊。直肠末端有一肿瘤,用手伸进去就能摸到,医生建议手术和化疗,因为多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所以没有选择手术和化疗,一直用药物治疗,已经一年多了。”老牛很讶异。
病人说其实不想说自己是癌症病人,打算吃吃中药看看再说,老牛跟他说:“其实你说不说自己是癌症也没有关系,因为纯中医根本就不关心是否是癌症,古代中医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问你有没有抗生素激素使用史,那是因为有过抗生素和激素史的病人治疗起来会更麻烦,会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扶助正气”。病人说:“那好,你改方子吧”。老牛说:“为何要改方子啊?”病人说:“你开方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直肠癌啊!”老牛笑笑说道:“方子不用改,但是可能疗程要加长,这个方子本来需要5付一个疗程,还是改成10付一个疗程吧,你吃完了这一疗程再来,视情况再诊。”最后这个病人至少来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啊上变化,从第三诊诊开始酌情加黄连栀子清上郁热,以及调理脾胃的豆蔻、砂仁、等等简单的变化化裁。嘱咐病人多适量运动,饮食要有营养,不可太清淡,不可酗食寒凉,别管那些西方营养专家们胡说,这么年轻全靠那一口吃,没有饮食就没有气血的化生,没有气血的化生哪里来的正气的回复,没有正气谁来抗邪驱邪。
这个病人的状态的确是在好转起来,特别是第一个疗程过后,病人感觉浑身有精神有力气啦,随后的几次复诊每次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人变的有精神有血色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老牛也一直鼓励病人坚持下去,直到最后一病人次来的时候,病人开始抱怨,为何几次去做检查,肿瘤一会大一会小的老是变化,是不是药不对症啊?老牛给开了最后一次方子之后,病人就没有再来,也许病人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的用药之后的惊喜,这种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开始习惯这种惊喜了,就慢慢忘记自己之前的状态了,也许是病人等不及真正的愈病,也许是病人对老牛这种不温不火的治疗方法开始厌倦了都不可知,反正是病人不来了说明不再信任你老牛了,就别再自圆自话了。很快这个病人就被慢慢淡忘了,直到前几天,老牛在一个菜市场上再次看到了他,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病人穿着一套运动衣,在选购蔬菜,据观察,状态还好,直到现在,老牛心里多了一些安慰,毕竟一个癌症患者还健在,还没死,还在买菜,那么不管病人后来都病急乱求过什么医生,毕竟老牛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在你曾经辅助过病人的正气,帮了正义的忙了。就算病人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病去如抽丝的艰苦历程,不能用道家的思维来看待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能理解医生诊治愈病过程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役那样复杂,可是你还能要求病人都是圣人哲学家吗?老牛很欣慰这种状态,这就是真正的“阴极功德”的形式,一个道家中医一个纯中医就该如此行事。
正如老牛开始所说,中国人现在的养生进补热正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好像谁都需要补一下了,这其中除了西医概念的补钙、补维生素之外,中医概念的里的补肾补阳的观念也开始流行。但是这种滋补需要讲求策略啊,上面说过一味的填补是只能把人补坏的。不管你是补阳还是补阴,不管你是补肾还是养心都要有一个先后主次顺序,特别是要搞清楚阴阳体用之间的关系,阴平阳秘就是指导思想,这是当今试图进补的老百姓,甚至是具体操作进补的医生们,在用方潜药之前首先应该具有的概念。乱吃补药造成的危害,要大大超过“人吃五谷岂能无病”之病的危害。这对于当今社会大量的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老牛在此多费一些口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聊完了太阳少阴病。再进一步谈谈似乎在现实中似乎更常见的一疾病种状态,阳明太阴病状态。太阳病隔日便传经,而阳明太阴病不同,相对于太阳少阴病是人体的窗户的比喻,阳明太阴病也许是更重要的后门的吧,这就使得阳明太阴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内经素问中甚至有一篇专门的太阴阳明论,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垣还著有专门的一篇著作《脾胃论》,这就能看出人体后天脾胃的重要性了。我们实践派中医更加看重的,也是太阴阳明足经中的中土脾胃的概念。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万物复归的中土
在太阳病传变的第一路径,就是阳明病,阳明病相对于太阳病的重要性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就是所谓的阳明经病不再传变的结论,也就是说,现实治疗中医生如果能把病邪引入阳明经而一泻了之,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汗、吐、下三法就是中医的三种工具,这个工具是用来打开因病闭塞的身体的,给邪气一条出路的工具。这个大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意义。人体参天地之化育而生,四肢九窍皆效法天地而生,大禹治水是一改其父亲鲧多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的失败教训,而转而用疏导的策略来治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隐喻,也满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诠释。阳明属土,土性易壅,恰恰适合疏导,治病也一样,不管是面对何种病患,如果医生能做到处处重视顾护中土,我想仲景先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因为这也是伤寒论的另外一个伤寒大义。
在很多伤寒方中都透露着一种时时刻刻顾护中土重视中焦的理念。我们看伤寒论中用是炙甘草的方子的有多少?研究过伤寒方的都知道,大部分伤寒方中都有炙甘草这味中药,而且用量往往不小,而直接用生甘草的方子却寥寥,这是何故?我们都知道生甘草色黄味甘性平入中,本来就已经味甘了,但是为何还要用甜味的白蜜来炒炙一下,赋以炙甘草以特殊的性味。大家都吃过焦糖排骨吧,还有大家爱喝的可口可乐当中都有焦糖的成分,既然是糖为何还要炒焦啦来用?这是因为焦糖比正常的糖颜色更黄、味更香。味甘本就入中,色黄更加入中、味香更能醒脾,这就赋予了比生甘草更强的入中的个性,也就是说炙甘草比生甘草更甜更香更能入中。
在当代中医,特别是以温病派滋阴派为主导的中医当中,极少有人用这个炙甘草,更别说大量使用了。就算是用生甘草也是几克几克的用,作用号称调和诸药,这真的是中医失传的又一个铁的证据。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伤寒桂枝汤桂枝来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看看这个比例。三两和二两之间的差距就说明这个炙甘草就根本不是调和诸药的意义。人们学中医总是爱人云亦云,就是不去深入的思考一些为什么,当今的中医不爱用炙甘草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甘草的本性是甘缓的,能够缓和药性,使得药性慢慢起作用。上文曾经谈过,人体其实是不喜欢横冲直闯的不讲理的治疗方法的,除非是少见的急症。这就是老子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联系到中医治病,在医生求取疗效的心态下,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快就等于慢,慢就等于快。”这就如同我们利用黄土的敦厚和缓的个性做叫花鸡一样,慢慢闷熟而达到目的,还不流失精华,这既是叫花鸡的秘诀也是治病的秘诀。老牛现实中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如果你开方子故意舍弃甘草,这多多少少有点功利心,本无可厚非,本身作为一个医生也是希望一出手就药到病除,立马见效的。这对于一个想通过一诊而迅速帮助病人建立起信心,这样医生的小小的自私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炙甘草更强的甘缓作用,药效就会很直接。
但是这种直接针对一些实证急症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大承气汤就不用炙甘草,而调胃承气汤就需要大量的炙甘草,因为所针对的证不同,大承气汤病人需要赶紧通腑泄热而救人,而调胃承气汤就不需要那么急迫,反而要兼顾病人胃津的丧失。再比如同样是治疗眩晕,病人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的,有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代表方,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对炙甘草的取舍上面。没有炙甘草的真武汤证明显是针对急性发作的眩晕急症重症的,而苓桂术甘汤是适合慢性眩晕的治疗。如果一个急症病人需要你立效的时候你搞的慢慢吞吞,而一个需要慢慢持续给药的病人你又搞突然袭击,这些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中医中心思想的,由此可见关于炙甘草的使用,最能体现仲景先师用药精准而胸怀慈悲的伤寒大义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中焦中土的道可道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对于中焦的重视,除了上文出现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那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外,在其他五经病条文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其对后天中焦重视的条文,这些条文都隐藏在各种方剂的服用禁忌和预后判断上了。这也符合仲景先师的道家人物属性。“道可道”的价值观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很清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伤寒概念理解,谁都不要企图说服谁。再说你说服别人有什么意义?难不成希望别人加入你的帮派,成为你的信徒,来搞派别之争不成?所以说研究伤寒就不能拘泥于概念之争,要勇于去实践你的理论,能指导你实践的理论对你才有价值。
现实中却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喜欢泥于中医的概念之争,在概念之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人基本是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的,这真的很可惜。我们来看医圣张仲景怎么做的,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可谓是处处在盯着病人的中焦脾胃做追求,除了正如他在桂枝汤服用禁忌中提到的,要求服用热稀粥以助药力,以及在三物白散的使用禁忌上提到过的;“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还有在十枣汤服用禁忌里面提到的;“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还有在五苓散证中提到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类似的中条文很多很多,简直不胜枚举,这都说明了伤寒论在指导实践中顾护中焦的重要性。除了对于热粥冷粥以及令胃气和等等直指中焦脾胃的条文之外,其实很有一类条文更多跟脾胃相关,那就是在伤寒条文中提到的情志病症状。像什么谵语郑声、烦躁不得眠、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等等很多,其实都是和中焦脾胃相关的。在这里老牛每每细读伤寒论条文中的点滴行文,都能体会到仲景先师他老人家,治病唯独重视中焦的精神。一切病人信息的收集以及疾病预后的表现,都紧紧的盯住病人的脾胃气机的状况,一旦发现病人的中焦脾胃功能有向好的改变,饮食睡眠的改善就是脾胃阴阳气机升降得顺的指证,就有愈病的可能。正如后世中医常说的一句;“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其最原始的出发点也在伤寒大义中最先体现出来。
仲景先师是靠列举现实中出现的真实病证来阐述自己的伤寒大义的,老牛拙劣,能力不及先师的万一,所以只能靠分析先师的条文来管窥那博大精深的伤寒大义,在此老牛心里其实充满了挖掘的动力和信心。特别是对于中焦脾胃上面,仲景先师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后世子弟虽说愚顽,也偶尔会有几个人能隔绝时空与先师神交的,比如金元时期的李暠李东垣,我想他用洋洋几万言来专门做了一篇《脾胃论》,这部著作一举奠定了温补派的中医的基础。但是老牛始终认为,这部著作有离经叛道的地方,虽说大部分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恰恰缺少了老牛更看重的那种道家思想指引下的,中庸思想规范下的伤寒大义,总的来说还是不全面,这种不全面一旦走向极端,就容易把中医的根丢掉,这这种离经叛道不能怪罪李东垣他们,他们都是绝世的中医高手,都是对伤寒论有极高领悟的中医实践家,老牛绝对认可他们在世时的能力,要怪只能怪他们的后世子弟。现实是正如老牛所说,中医的完全失传就是起自金元四大家开始,伴随着中医门派的出现,纯中医的根已经慢慢丢失掉了。但是这不是老牛提起这部《脾胃论》的主要意思,老牛的主要意思是说,李东垣本人在细读伤寒的时候,有没有被仲景先师时时顾护中焦,重视脾胃的中心思想所感染,有没有感受到伤寒论精彩的条文在现实实践中重现的激动,有没有读到精彩产生共鸣之时狠拍大腿叫好的冲动,《脾胃论》这本著作是不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慨中泉涌而出的?总之李东垣和仲景先师相差的是能力和哲学境界,相同的却是行医治病过程中对人体中焦的特别重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继续回到中焦太阴阳明经证的话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内经有一篇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一篇经文。谈到这里,此老牛还要稍微谈一谈关于《黄帝内经》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失传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医界争论已久,各种声音都有,老牛本人也是认同失传的观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仁人志士增补编修的,并非是张仲景本人看到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甚至连我们看到宋本《伤寒论杂病论》本身都不可能张仲景的原本,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就连最严谨的考古专家也不敢断言是非曲直,所以老牛又得搬出同心同理的价值观来评判。首先你要研究评判中医这门学问中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那就绝对不能呆在家里只翻书,因为就算是你能翻到的书也都是失传过的东西,这就像以讹传讹一样,用一个错误的假设去证明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一样愚蠢。唯一能判断真实的标准就是实践,所以说一群纸上派中医研讨的这种课题真的没有意义。可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运用经方辨证论治指导的,实践派中医就不一样了。就如同老牛开篇所言,中医是一门最接地气的学问,所以判断《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真伪,只能依靠不断的逐篇逐条的去实践,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迷惑,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就在日常的行医诊病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把经典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在日积月累而漫长的平凡实践过程中积聚力量,以等到突然开悟的那个质变的时间。这也是需要一老气运机缘的到临才能做到的。
基于上面所说老牛是这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其实在伤寒杂病十三篇中,在老牛看来除了那三阴三阳的六篇正经条文之外,其他的几篇都有后人的手笔在里面。张仲景除了在各篇的篇首做几句概括性的表述之外,大量的议论和讲解都值得怀疑,因为这是有悖于仲景先师的道家属性的,过多的说教性的言论,是不符合张仲景的时代特征的,的的确确是后人续貂之笔为主。
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会看的更清楚,甚至是都明确注明出自某某书某某人,这更加说明整部伤寒论中大部分的内容都不可能是张仲景本人的原作,这一点确凿无疑。但是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实证明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方剂都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是很确切的疗效,如果是一个对伤寒论正经条文方剂熟悉的朋友,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其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伤寒正经方剂的化裁变化使用而已。所以说金匮要略有实践价值。要研究伤寒大义,伤寒正经条文确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证据。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一个议论的结论都值得推敲,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可能招来歧义,仲景先师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这一点又反过来证明了老牛一致的观念,仲景先师的弟子王叔和算是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是张仲景,不可能把张仲景所有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接受过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我们只能通过同心同理的标准来审视王叔和的行为,他是试图认真的再现老师的意图,但是王叔和是从中医巅峰时刻走下来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并非没有价值,万事不可求全,求全也不是道家人物该做的,退而求其次,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习的。
这就是老牛一贯的观念,要想在一个行业里面有所成就,最终必须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圣人经典之作,因为那是大树的主干,只有紧紧的,时时以此干为标准,刻刻以此干为参照,才不会离经叛道远矣。
伤寒论如此,内经也是如此,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里面明确提到过参考过《黄帝内经》,我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执着于张仲景的序言也是出自后人之笔,以不准确为由,认为《黄帝内经》也是唐宋后期所著。老牛不完全认同这一点,老牛认同黄帝内经失传了这个事实,但是和伤寒论一样,后人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一番。
老牛认为,王叔和本人一定也和张仲景交流过,明确的认同张仲景的确参考过那个未失传的版本,这一点老牛认为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统一天下这几百年时间太漫长了,太乱了,这种乱不同于中华内部的春秋战国之乱,诸子百家之乱。这种乱是真的乱啊,期间佛教的强势入侵和西域文明的杂交,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中华正统汉文明已经失传了,这其中中医也不可能不受到牵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得中医经典不但在物质上(书籍)被毁掉了,在精神上(大义)也被毁掉了,这种毁掉在今天也有类苗头,西方文明几乎要完全战胜传统中华文明了,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啊,传统中华话文明都代表着一种落后了,我想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不在少数,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期,其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乱何其的相似啊,都是外国势力的绝对强大,本土价值观的沦丧。在那个时期,佛教差一点,甚至是已经完全打败了本土儒道的地位,成为了唯一主流的哲学,这一点从哪轰轰烈烈的造佛运动就能看出来啊。虽说佛教那个新鲜劲过后,传统道家儒家则又被重新找回来,形成往后几朝几代,一起和佛教维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状态,但佛教是毕竟是慢慢被接受了,经过时间的检验了,甚至佛教都已经被本土文化同化了而失去原来的本色了。可以说今天的美国价值观在世界上的推广,我们暂不说是依靠强权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就看美国那区区二百年干瘪的文明,都是没有被时间所检验的半成品,是文明还谈不上文化哦。今天美国普世价值观比起当年佛教价值观来说,那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太不足以为论了。
在唐朝大开放大包容之后,紧接着又赶上五代十国之乱,这个趋势更加的稳固了,所以说整个自魏晋到宋朝建国之间的这将近千年的时间,也是中华文明加速遗失的千年时间。所以说,在中医这个范围之内汉唐之后的真的没有学习的价值了,学到的都是一些假中医的自我陶醉、自我意淫罢了。
《黄帝内经》现在的版本估计可能部分都是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我们也要重视宋代文人的起码的修养,可以断定的是其中精华的部分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后人口吐莲花隔空抓物出来的,在一些地方过多的演绎一番也是存在的。甚至其他的两大经典《难经》和《本草》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老牛是绝对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就如同我们今人研究清朝历史一样,毕竟相隔不远,还有长寿之人的眼见为实做补充,至少比我们相隔几朝几代的后人要看的清楚的多。我们要求看到真正版本的伤寒论和内经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追求了,完全放弃了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病人的需要,就有中医生存的土壤,学习伤寒论,我们只能通过深研伤寒正经条文,少在概念上做过多的追求,一切以实践为标准。研究内经,要贯穿起来看,把握内经的总的原则。那就是怎么样透过茫茫万言的内经言论,找到大道至简的天人相究的大义,其实整部内经就是在不厌其烦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讨大自然气运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其实任何一本经典著述都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义存在的,这个主干上会繁生汗多枝杈,而且越往外分支越会流于浮华,但是这些浮华的理论只能得到纸上派中医的推崇,早晚会被实践派中医所摒弃的。也就是说是金子早晚是要发光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继续回到阳明太阴病,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上文说过什么是津液,津液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依靠津液来维持,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正如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是精神类疾病的基础。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是非常的重要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其中也有膀胱经期不利不司气化的小便不利证,也有少阳肾经经气不升的消渴症有关。三阴经少阴经气为开,厥阴经气为枢,太阴经气为合。所以少阴经证往往更多见一些,是阳经传变到三阴经病的入门。
同样少阳胆腑也是化生少阳之津液,那个厥阴肝经也为其行津液。少阳经胆腑化生的津液相对于我们人体来说也很重要,胆经属阳属木,其疏泄功能的要求是最强烈的,一旦这个要求受阻,人的饮食、消化、睡眠、情致就会出现障碍,很多的情志病要依靠少阳经来入手调理,不但如此,整个人体一身之阳气的生发要靠胆经作为开始。而厥阴经病是三阴经的开合枢,也是说厥阴经气是双向可逆的,如果在厥阴经层面上能更好的顾护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性,能激发出厥阴肝经体阴而用阳的个性,那么那个恢复了的阳气就振奋起来驱邪达表战汗而解,如果厥阴经气不能振奋起来,造成一切扶阳的努力功亏一篑,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又被强大的阴寒邪气所战胜,那么病邪就会深入一步,到达太阴经层面深藏起来而长久盘踞在此,所以说,厥阴少阳经层面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因为病邪在开合枢这个期间呆的时间最短暂,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一经过传变就会在更深一层长期盘踞坐实,其实很多严重的癌肿病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病的,西医在这个时机检测到量变成生质变的证据了,但是西医的一些治疗手段却往往帮助了病邪,事与愿违,愿望是好的,时机也是对的,但是手段却是错误的。我们中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人的症状,也就是厥阴经证的出现时,我们要很重视抓住这个时机。在伤寒论厥阴经病条文中我们极少看到“厥阴病”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太短暂,往往一天就传经了,我们看到的条文几乎都是“伤寒”或者“下利”开头,这样说张仲景的本意就是提醒各位医生,不要错过短瞬即逝的厥阴经证时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关于厥阴病在下面少阳厥阴病中再详细谈到吧。
只有这样,阴阳脏腑表里和谐,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我们人体的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实现。
有人会问老牛你为何不谈手经而独谈足经为例,这个问题常读中医经典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足经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那么手经就没有价值了吗?错,手经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作用范围小,临证需要分别辩证而已。其实学中医很多人就是希望老师面面俱到讲的明明白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具有这种想法,一则是说明自己不爱思索,不愿意动脑经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现成的,越现成的东西越没有价值。二则也断绝了自己举一二反三的自学精神的,自学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大学之道,老师的作用不要流于现代教育的讲师制度,高级人才是不需要讲师的,他们需要的是“导师”,需要在关键点上弹拨一下足矣,这点对中医这们学问尤为重要。
在儒教经典论语中孔子明确说过;“能举一而反三者,可以为师矣。”要知道古代经典基本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之上的,很昂贵而耗费资材的,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传承更加重视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这就说明孔子这个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么?学习中医其实是一样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纸突突的扁桃体;老牛没有多余的话跟您讲,建议你真正实践之后再发言吧!既然觉得自己那么高明,就去做个有良心的精诚大医吧。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这几天H7N9禽流感时疫流行,人民群众的恐慌情绪似乎又开始高涨起来,除了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饮片价格几天内翻番之外,蔬菜副食品也跟随价格飞涨,似乎人们老是拿2003年的非典来对比参考。如果是能认同老牛的道家思想为指导的思维方式,其实这不过是一场时疫,没必要引起太大的恐慌,其实每次出现的所谓的流感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有恶心、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其实有经验的经方家一看就知道是大小青龙证,简单的加减化裁就足以应付这些症状。死掉的都是藏枯竭枯竭,调无可用之人,老牛其实多次形容这种流行时疫,其实就像老天爷在打谷场打谷,那些瘪调的烂掉的没用的空心的谷子(就是指的人),就是被清除的目标而已。这就能解释为何在凶险的时疫对于某些人来说也不过是如此,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么感邪的那群人就该自省为何你能感邪别人就没事,是不是你自己把自己的身体搞的卫气不足,篱笆不牢的?当年欧洲鼠疫(可怜的老鼠)大流行,死掉了大部分的欧洲人,很可怕很凶险,但是你怎么解释那些身处大灾之中而安然无恙的人,难道真的他们体内就有那么一种物质可以使你免疫(纯西医思维)。其实这些人无非就是正气充足昂扬,抵抗外邪的能力比别人强而已,只不过这些人平时藏精深厚,关键时候有精可调而已。
时疫之所以叫时疫,就是时间到了就来,时间到了就走,完全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完全遵循五运六气规律,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时疫一波一波从未停歇过。所以说完全不必恐慌,出现发热立即用中医的方式解决掉症状即可,剩下的只能等待时过运转,时疫自然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可是看看我们在干嘛。政府在组织杀鸡杀鸟(可怜的禽类),商人在琢磨着怎么样囤积居奇,医生们在琢磨着怎么样不错过这次发财的机会,外国又开始警惕的看着中国人皱起眉头躲之不及,有钱有时间老百姓们开始大包大包的抢购板蓝根(那玩意只能加重病情),没钱没时间的老百姓也把这次禽流感茶余饭后当成了主要话题。总之就是全社会都在忙着,应付这次时疫。可是有必要吗?无为而无不为,不要接受任何人的鼓噪,面对时疫你做的太多,只能造成无知妄行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还不如以安逸的心态等待,以积极正确的观念应对感邪,这就足够了,何必这样闹得全社会一团糟。最后老牛还是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信别人不如信气运。我们都是老天爷的棋子,怎么摆布你任也得任不任也得任,要相信老天是最公正而无私的,就像前段时间一个名人说的一样。雾霾天气让权贵和老百姓终于公平了一次,时疫也一样的,面对时疫,面对老天爷打谷场打谷子,你憋掉了坏掉了烂透了,一定是会被淘汰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南一号 94楼 2013-04-13 09:08:59
中医靠养来治病的

-----------------------------
呵呵严格意义上说是的,所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正气足,面对一切割麦子打谷子的气运加临,时疫切削你都是安全的,与天地同寿就不是一句儿戏,而是活出你自己的天地之天命之寿!
但是怎么样养正就是一门学问,研究这个就必须系统的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养身先养心这是老牛一贯最看重的东西,难道中医就必须是仅仅靠那些推拿按摩,药石针灸吗?养心才是最高级的层次,真要大夫郎中动手了那就已经不安全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老百姓认为感冒是小毛病,癌症才值得认真面对。那么《伤寒杂病论》用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叙述太阳病(这还仅仅是“太阳感冒”而已),这到有何深意?----------------仲景先师可不是傻瓜。 大病都是从小病开始的。
不管你挂什么科的号,怎么大夫老是让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有的大夫基本不说话,先开化验单,让患者去和仪器对话。------------------现在的医院,医生(一部分啊)目的就是赚钱。
人怎么可以常年的不吃早饭,人为何要让自己时刻憋尿?一个正常的人是不需要这样做的。人早上不吃饭哪里有什么气色嘛,简直是一点精神血气都没有的人要去做检查,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是不是这种医学根本就不需要研究正常人啊?-----------------西医都是研究非常人,然后把结论用在常人身上,就是大家都有病,不由你不信,是有数据,指标的。
人到底需不需要终生服药?“终生服药”这个决定除了增加病人对疾病的恐惧之外,是不是还有背后大药厂、医药产业链的利益诉求?--------------------当然需要,只要你一直吃,我就一直有钱赚。甚至没有病我得给你造病,想办法让你们得病。
古人在阐述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力图把事物描述的圆满,要达到圆满的地步,就必须阴阳两性面面俱到,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形而下学的概念缺一不可。形而下学、器世界的概念都是可以直观讲求的。但是形而上学、道世界的概念都是隐晦而不可言说的。但是中医学最看重的还就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思维哲学。-----------------------洗脑的不容易理解。
阴阳观本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只不过人们还沉浸在文革对传统文化造成迫害的阵阵寒意之中,只不过国人如今都被西方科学价值观给“整齐划一”了,被洗了脑,控制了思维。----------------------我们得反省自己,被洋鬼子牵着鼻子走的滋味不好受的。忘本是可耻的,我们会为此行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是近百年来全面西化来教育的结果。-----------------------再西化的话,我们真的就不战而败了。
其实读不懂的是张仲景那少议论而多直陈现实的症状组合。是描述这些症状组合的伤寒条文背后的规律。只有现实有着丰富的从医经历的医生,而且是致力于实际运用伤寒经方的医生,才能从简单而繁琐的条文中体会到共鸣。这种共鸣在每一次经方验证疗效之后,就会产生对仲景先师的无尽崇敬,越多的实践成功之后越能累积这种心情。----------------说的好哦。
上述的各种材料除了液体的醋,酱油,料酒之外其他的材料都是辛味的香味的中药。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厚为阳,味淡为阴,......香入脾,香醒脾......。------------------------确实呀,脾胃一败,百病由生。脾胃称后天之本,不虚言。
清末滋阴派的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医生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必然满目皆火,视自己为消防员,处处灭火,看他们的方子满目皆是苦寒药。很多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阳虚症候,这种病人最怕杀伐后天,苦寒药的滥用使这种病人更快的“病入膏肓”,这种病人最后都是“饿死的”。但是让人揪心的是当下中医主流甚至学院派的主流皆是苦寒滋阴派,真所谓真理不可能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啊!-------------------西药都是如此,害人不浅。一时得意,后必唾骂。
而且伤寒经方最主要的特点是药少力专,非要动则几十种味药的使用才是真功夫吗?-----------------------田八味就很厉害呀。
西方文明说到家就是人人都想当上帝,上帝是可以造人的,可以任意的控制人世间所有的事情,西方人在这种对原始愿望的追求思想的指导下,一定是抱着一定要干预、改造自然界的心态来实践的,这就难免是在时时的和自然界背道而驰,不能接受顺天者倡的中国古训,非要干那逆天者亡的种种尝试。--------------------人能胜天?别做梦了。
西方文明的强势和科学邪教
在对西方文明逐渐被重视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封建专制的猛烈抨击,一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等人高举“科学”、“民主”这面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专制政体到经济体制,从意识形态到生活方式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由于国难当头及认识的局限,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没能对中国文化分清泌浊,进行冷静的思考,这种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想的泛滥。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潮如无政府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科学社会文化主义等纷纷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争高低。在一轮又一轮的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文化被简单等同于封建文化、落后文化,糟粕被无限夸大,精髓被遗忘。这股缺乏冷静与深思的反思潮流一时间淹没了中国文化界。西医就是夹在这种西风劲吹的历史大潮流中全面入侵的。这种入侵是很强势的,不容反对的,西医更是打着科学真理的大旗,一举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流医学,地位不可撼动。-------------------西方邪教确实猖狂啊! 就通过给我们洗脑,战略我们的思想,弱化我们,最后它们不战而胜。 西医一开始是免费给我们看病的,现在呢?丑恶的嘴脸露出来了......
数学里的一切概念都建立的“理想状态下”下的,也就是说那种理想状态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比如说点,线,面,的概念都是假设的,你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上得到的一个真正的圆点一个真正的平面一个真正的直线。------------------------万事万物都是活的,哪有死的啊!
地球是唯一能给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星球,这里有恰到好处的一切条件的存在。------------------------
@庄子道茶 100楼 2013-04-14 14:36:16
我们要善待地球啊.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学洋鬼子想做地球的霸主。
楼主写的很好。支持。
-----------------------------
古人认为,士为知己者死,老牛能得到先生的认可,感觉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值得了。正所谓知音难求,更高层次悟道的知音更难求。因为心怀家国天下是每个男人的天生秉性,能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的繁衍昌盛做出一丝贡献来,也算是不枉来人世走一遭,更何况有先生的认可!老牛谢谢您的支持!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阴平阳秘化神奇
联系到苓桂剂的使用不得不谈一个很重要的中医概念,那就是阴平阳秘的概念。说到阴平阳秘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伊索寓言》的故事;“有一只兔子挑了一个担子,两边不太一样重,然后狐狸哥哥来了,跟它讲:‘你这边太重,我帮你吃掉一点。’那过一下又说:‘那你那边又显得太重,我再帮你吃掉一点。’然后就一路这样子帮它吃掉一点、吃掉一点,等到兔子到家的时候,两个担子都空了。”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阐述阴平阳秘的道理。
阴平阳秘简单说就是阴阳同调,时时审视把握病患的体内阴阳态势而开出相应的方剂来。因为有过实践经验的中医,都有一个体会,就是病人在用药最开始阶段的反应是最明显的,而后再进行守方治疗,病人就会产生形同嚼蜡、泥牛入海无消息的感觉。这说明阴平阳秘没有做到,没事适时的变化方剂的结果。
那一般而论的“阴平阳秘”是说,我们人如果阴阳不平衡,那就要让多的那边少一点、少的那边多一点。有可能是消切一部分阳,也可能要消切一部分阴,也可能是这边首先填补一部分阴,或者是那边首先填补一小部分阳。可是首先,还是要分辨是虚证还是实证。如果是阴太多的阴证实证,和阳太盛的阳实证是需要先斧凿消切,反之,如果是虚证也许需要先补足那一部分缺失的阴或者阳。
打个比方,一个病人阳虚到极点了(这种病人在现实中很常见),我们有时候可以用先用泻阴实的药哦,把它的阴消掉一些,把那种沉积很紧的细弱石沉的脉给调整到虚浮起来,然后再来补阳,这样比较好补,不然那个阳会被强大的阴实证给格拒出来,而造成虚阳亢盛的态势更甚,更加炙热,这不亚于火上浇油,会造成壮火食气,会把人烧干烧焦掉的。伤寒论中一些剧毒泄泻的方药,比如上面提到过得,大陷胸、十枣汤、抵挡汤、三物白等等,这些方剂就是用来攻坚克难的,但是它们的用药原则又几乎都是浅尝则止,中病即止的。这一点恰恰说明这些方药是用来做先锋的,其作用的是专门针对那个阴实之证,过分坚固的阴寒坐实了的阴邪,一定要先把这个坐实了状态打破,就需要上述这些竣药才能做得到。虽然病本属阴,按照“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阴证不可过用寒凉,可是如果是虚证是可以如此遵行,要是实证的话却需要讲究策略在先了。
但是不管是阴实还是阳实,只要是实证,就是首先需要祛实,这是第一步。老牛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引申出苓桂剂的重要性来,有了上述那些将军之方药的劈坚斩棘,攻坚克难的先头部队的攻击。第一步结束之后,把敌人牢固的防线打破了之后,就需要真正的占领,那就是第二步,第二步的主要原则就是病去如抽丝的缓图之计,大部队的缓慢推进占领,消灭残敌流寇,就需要利用那个非大热大寒的,和缓的温凉之性来慢慢修补。苓桂剂就是最适合干这个的。外表看似轻淡缓和但却是真正愈病的主导力量,这其实也是老子辩证法。也不离老牛一贯而推崇的“伤寒大义”,阴平阳秘化神奇。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一次戏剧性的治疗经历
老牛在这里在举一个现实中比较特殊的案例,在两年多之前,一个病人来求诊,这个小伙子岁数不大28岁,已婚。但是给人第一眼看起来就有不足之像,面色无光而发灰,发焦色黄,言语声低,精神萎靡,体型瘦弱,刻诊,脉沉细微玄,右强左弱,舌淡白有齿痕,自述大便长期带血,轻微的脱肛,阳痿早泄,因病性生活几乎废绝,久治不愈,睡眠不佳,食纳平平,大便长期溏泄,小便短少频数,夜尿三次以上。看到这里,老牛说;“这个问题,说不严重也挺严重的,毕竟才28岁,说严重也不算严重,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吃几副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你这是属于水寒土湿木枯证,木枯而血虚风动,血虚而妄行,不循常道而出血,肝脾气机下陷,脾胃阴阳失和,阳气生发不遂,肝气抑郁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脾胃后天气血生化不遂,造成阴阳俱虚的症状。治则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温暖肝肾,升达肝阳,”这时老牛就开始开方子,接着老牛又问有没有过激素抗生素病史,病人轻描淡写的说:“有,”又问:“用过什么激素”?老牛边开方子边听病人说,“因为吃饭睡眠不太好医生给用过口服甲地孕酮激素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中西药,中药还有“大黄蛰虫丸”长期服用。”说到这里老牛的方子基本都开完了。方子是这样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生白术三两,生姜二两,干姜二两,法半夏二两,麻黄一两,细辛一两,炮附子一两,阿胶一两打粉溶服。五付,水煎服,日三服。听到这里老牛就问:“你为何要用激素啊?”病人说:“我是直肠癌啊。直肠末端有一肿瘤,用手伸进去就能摸到,医生建议手术和化疗,因为多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所以没有选择手术和化疗,一直用药物治疗,已经一年多了。”老牛很讶异。
病人说其实不想说自己是癌症病人,打算吃吃中药看看再说,老牛跟他说:“其实你说不说自己是癌症也没有关系,因为纯中医根本就不关心是否是癌症,古代中医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问你有没有抗生素激素使用史,那是因为有过抗生素和激素史的病人治疗起来会更麻烦,会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扶助正气”。病人说:“那好,你改方子吧”。老牛说:“为何要改方子啊?”病人说:“你开方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直肠癌啊!”老牛笑笑说道:“方子不用改,但是可能疗程要加长,这个方子本来需要5付一个疗程,还是改成10付一个疗程吧,你吃完了这一疗程再来,视情况再诊。”最后这个病人至少来了五六次,每次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变化,从第三诊开始酌情加黄连栀子清上郁热,以及调理脾胃的豆蔻、砂仁、等等简单的变化化裁。嘱咐病人多适量运动,饮食要有营养,不可太清淡,不可酗食寒凉,别管那些西方营养专家们胡说,这么年轻全靠那一口吃,没有饮食就没有气血的化生,没有气血的化生哪里来的正气的回复,没有正气谁来抗邪驱邪。
这个病人的状态的确是在好转起来,特别是第一个疗程过后,病人感觉浑身有精神有力气啦,随后的几次复诊每次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人变的有精神有血色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起来,老牛也一直鼓励病人坚持下去,直到最后一病人次来的时候,病人开始抱怨,为何几次去做检查,肿瘤一会大一会小的老是变化,是不是药不对症啊?老牛给开了最后一次方子之后,病人就没有再来,也许病人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的用药之后的惊喜,这种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开始习惯这种惊喜了,就慢慢忘记自己之前的状态了,也许是病人等不及真正的愈病,也许是病人对老牛这种不温不火的治疗方法开始厌倦了都不可知,反正是病人不来了说明不再信任你老牛了,就别再自圆自话了。很快这个病人就被慢慢淡忘了,直到前几天,老牛在一个菜市场上再次看到了他,这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病人穿着一套运动衣,在选购蔬菜,据观察,状态还好,直到现在,老牛心里多了一些安慰,毕竟一个癌症患者还健在,还没死,还在买菜,那么不管病人后来都病急乱求过什么医生,毕竟老牛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在你曾经辅助过病人的正气,帮了正义的忙了。就算病人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病去如抽丝的艰苦历程,不能用道家的思维来看待对待自己的疾病,不能理解医生诊治愈病过程不亚于指挥一场大战役那样复杂,可是你还能要求病人都是圣人哲学家吗?老牛很欣慰这种状态,这就是又一次的“阴极功德”的形式,一个道家中医一个纯中医就该如此行事。
正如老牛开始所说,中国人现在的养生进补热正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好像谁都需要补一下了,这其中除了西医概念的补钙、补维生素之外,中医概念的里的补肾补阳的观念也开始流行。但是这种滋补需要讲求策略啊,上面说过一味的填补是只能把人补坏的。不管你是补阳还是补阴,不管你是补肾还是养心都要有一个先后主次顺序,特别是要搞清楚阴阳体用之间的关系,阴平阳秘就是指导思想,这是当今试图进补的老百姓,甚至是具体操作进补的医生们,在用方潜药之前首先应该具有的概念。乱吃补药造成的危害,要大大超过“人吃五谷岂能无病”之病的危害。这对于当今社会大量的药源性疾病的产生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老牛在此多费一些口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聊完了太阳少阴病。再进一步谈谈似乎在现实中似乎更常见的一疾病种状态,阳明太阴病状态。太阳病隔日便传经,而阳明太阴病不同,相对于太阳少阴病是人体的窗户的比喻,阳明太阴病也许是更重要的后门的吧,这就使得阳明太阴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内经素问中甚至有一篇专门的太阴阳明论,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垣还著有专门的一篇著作《脾胃论》,这就能看出人体后天脾胃的重要性了。我们实践派中医更加看重的,也是太阴阳明足经中的中土脾胃的概念。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万物复归的中土
在太阳病传变的第一路径,就是阳明病,阳明病相对于太阳病的重要性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就是仲景先师告诉我们的,阳明经病不再传变的规律,也就是说,现实治疗中医生如果能把病邪引入阳明经而一泻了之,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汗、吐、下三法就是中医的三种工具,这个工具是用来打开因病闭塞的身体的,给邪气一条出路的工具。这个大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意义。人体参天地之化育而生,四肢九窍皆效法天地而生,大禹治水是一改其父亲鲧多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的失败教训,而转而用疏导的策略来治水。大地上水灾,就是中土被湿困的病态,一样需要疏导淡渗水湿在先,天人合一本就没有必要怀疑。大禹靠体悟来指导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隐喻,也满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诠释,对我们中医诊治病患也是相同的启示。
阳明属土,土性易壅,恰恰适合疏导,治病也一样,不管是面对何种病患,如果医生能做到处处重视顾护中土,我想仲景先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因为这也是伤寒论的另外一个伤寒大义。
在很多伤寒方中都透露着一种时时刻刻顾护中土重视中焦的理念。我们看伤寒论中用是炙甘草的方子的有多少?研究过伤寒方的都知道,大部分伤寒方中都有炙甘草这味中药,而且用量往往不小,而直接用生甘草的方子却寥寥,这是何故?我们都知道生甘草色黄味甘性平入中,本来就已经味甘了,但是为何还要用甜味的白蜜来炒炙一下,赋以炙甘草以特殊的性味。大家都吃过焦糖排骨吧,还有大家爱喝的可口可乐当中都有焦糖的成分,既然是糖为何还要炒焦来用?这是因为焦糖比正常的糖颜色更黄、味更香。味甘本就入中,色黄更加入中、味香更能醒脾,这就赋予了比生甘草更强的入中的个性,也就是说炙甘草比生甘草更甜更香更能入中。
在当代中医,特别是以温病派滋阴派为主导的中医当中,极少有人用这个炙甘草了,更别说大量使用了。就算是用生甘草也是几克几克的用,作用号称调和诸药,这真的是中医失传的又一个铁的证据。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伤寒桂枝汤桂枝来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看看这个比例。三两和二两之间的差距就说明这个炙甘草就根本不是调和诸药的意义。人们学中医总是爱人云亦云,就是不去深入的思考一些为什么,当今的中医不爱用炙甘草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甘草的本性是甘缓的,能够缓和药性,使得药性慢慢起作用。上文曾经谈过,人体其实是不喜欢横冲直闯的不讲理的治疗方法的,除非是少见的急症。这就是老子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联系到中医治病,在医生求取疗效的心态下,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快就等于慢,慢就等于快。”这就如同我们利用黄土的敦厚和缓的个性做叫花鸡一样,慢慢闷熟而达到目的,还不流失精华,这既是叫花鸡的秘诀也是治病的秘诀。老牛现实中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如果你开方子故意舍弃甘草,这多多少少有点功利心,本无可厚非,本身作为一个医生也是希望一出手就药到病除,立马见效的。这对于一个想通过一诊而迅速帮助病人建立起信心,这样医生的小小的自私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炙甘草更强的甘缓作用,药效就会很直接。
但是这种直接针对一些实证急症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大承气汤就不用炙甘草,真武汤也不用甘草,那些泄水重剂,甘遂巴豆一类的统统不用甘草,就是要发挥这些毒药的个性为用。而调胃承气汤就需要大量的炙甘草,苓桂术甘汤也需要,这是因为所针对的证不同,比如,大承气汤病人需要赶紧通腑泄热急下存阴而救人,而调胃承气汤就不需要那么急迫,反而要兼顾病人胃津的丧失。再比如同样是治疗眩晕,病人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的,有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代表方,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对炙甘草的取舍上面。没有炙甘草的真武汤证明显是针对急性发作的眩晕急症重症的,而苓桂术甘汤是适合慢性眩晕的治疗。如果一个急症病人需要你立效的时候你搞的慢慢吞吞,而一个需要慢慢持续给药的病人你又搞突然袭击,这些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中医中心思想的,由此可见关于炙甘草的使用,是最能体现仲景先师用药精准而胸怀慈悲的伤寒大义的。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中焦中土的道可道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对于中焦的重视,除了上文出现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那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外,在其他五经病条文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其对后天中焦重视的条文,这些条文都隐藏在各种方剂的服用禁忌和预后判断上了。这也符合仲景先师的道家人物属性。“道可道”的价值观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很清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伤寒概念理解,谁都不要企图说服谁。再说你说服别人有什么意义?难不成希望别人加入你的帮派,成为你的信徒,来搞派别之争不成?所以说研究伤寒就不能拘泥于概念之争,要勇于去实践你的理论,能指导你实践的理论对你才有价值。
现实中却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喜欢泥于中医的概念之争,在概念之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人基本是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的,这真的很可惜。我们来看医圣张仲景怎么做的,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可谓是处处在盯着病人的中焦脾胃做追求,除了正如他在桂枝汤服用禁忌中提到的,要求服用热稀粥以助药力,以及在三物白散的使用禁忌上提到过的;“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还有在十枣汤服用禁忌里面提到的;“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还有在五苓散证中提到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类似的中条文很多很多,简直不胜枚举,这都说明了伤寒论在指导实践中顾护中焦的重要性。
除了对于热粥冷粥以及“令胃气和”等等直指中焦脾胃的条文之外,其实很有一类条文更多跟脾胃相关,那就是在伤寒条文中提到的情志病症状。像什么谵语郑声、烦躁不得眠、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等等很多,其实都是和中焦脾胃相关的。在这里老牛每每细读伤寒论条文中的点滴行文,都能体会到仲景先师他老人家,治病唯独重视中焦的精神。一切病人信息的收集以及疾病预后的表现,都紧紧的盯住病人的脾胃气机的状况,一旦发现病人的中焦脾胃功能有向好的改变,饮食睡眠的改善就是脾胃阴阳气机升降得顺的指证,就有愈病的可能。正如后世中医常说的一句;“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其最原始的出发点也在伤寒大义中最先体现出来。
仲景先师是靠列举现实中出现的真实病证来阐述自己的伤寒大义的,老牛拙劣,能力不及先师的万一,所以只能靠分析先师的条文来管窥那博大精深的伤寒大义,在此老牛心里其实充满了挖掘的动力和信心。特别是对于中焦脾胃上面,仲景先师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后世子弟虽说愚顽,也偶尔会有几个人能隔绝时空与先师神交的,比如金元时期的李暠李东垣,我想他用洋洋几万言来专门做了一篇《脾胃论》,这部著作一举奠定了温补派的中医的基础。但是老牛始终认为,这部著作有离经叛道的地方,虽说大部分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恰恰缺少了老牛更看重的那种道家思想指引下的,中庸思想规范下的伤寒大义,总的来说还是不全面,这种不全面一旦走向极端,就容易把中医的根丢掉,这这种离经叛道不能怪罪李东垣他们,他们都是绝世的中医高手,都是对伤寒论有极高领悟的中医实践家,老牛绝对认可他们在世时的行医能力,要怪只能怪他们死后的后世子弟,不屑子孙的更加曲解推广的必然结果。
现实是正如老牛所说,中医的完全失传就是起自金元四大家开始,伴随着中医门派的出现,纯中医的根已经慢慢丢失掉了。但是这不是老牛提起这部《脾胃论》的主要意思,老牛的主要意思是说,李东垣本人在细读伤寒的时候,有没有被仲景先师时时顾护中焦,重视脾胃的中心思想所感染,有没有感受到伤寒论精彩的条文在现实实践中重现的激动,有没有读到精彩产生共鸣之时狠拍大腿叫好的冲动,《脾胃论》这本著作是不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慨中泉涌而出的?总之李东垣和仲景先师相差的是能力和哲学境界,相同的却是行医治病过程中对人体中焦的特别重视。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继续回到中焦太阴阳明经证的话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内经有一篇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一篇经文。谈到这里,此老牛还要稍微谈一谈关于《黄帝内经》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失传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医界争论已久,各种声音都有,老牛本人也是认同失传的观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仁人志士增补编修的,并非是张仲景本人看到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甚至连我们看到宋本《伤寒论杂病论》本身都不可能张仲景的原本,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就连最严谨的考古专家也不敢断言是非曲直,所以老牛又得搬出同心同理的价值观来评判。首先你要研究评判中医这门学问中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那就绝对不能呆在家里只翻书,因为就算是你能翻到的书也都是失传过的东西,这就像以讹传讹一样,用一个错误的假设去证明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一样愚蠢。唯一能判断真实的标准就是实践,所以说一群纸上派中医研讨的这种课题真的没有意义。可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运用经方辨证论治指导的,实践派中医就不一样了。就如同老牛开篇所言,中医是一门最接地气的学问,所以判断《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真伪,只能依靠不断的逐篇逐条的去实践,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迷惑,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就在日常的行医诊病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把经典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在日积月累而漫长的平凡实践过程中积聚力量,以等到突然开悟的那个质变的时间。这也是需要一些气运机缘的到临才能做到的。
基于上面所说老牛是这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其实在伤寒杂病十三篇中,在老牛看来除了那三阴三阳的六篇正经条文之外,其他的几篇都有后人的手笔在里面。张仲景除了在各篇的篇首做几句概括性的表述之外,大量的议论和讲解都值得怀疑,因为这是有悖于仲景先师的道家属性的,过多的说教性的言论,是不符合张仲景的时代特征的,的的确确是后人续貂之笔为主。
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会看的更清楚,甚至是都明确注明出自某某书某某人,这更加说明了整部伤寒论中大部分议论的内容都不可能是张仲景本人的原作,这一点确凿无疑。但是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实证明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方剂都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是很确切的疗效,如果是一个对伤寒论正经条文方剂熟悉的朋友,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其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伤寒正经方剂的化裁变化使用而已。所以说金匮要略有实践价值。但是要研究伤寒大义,伤寒正经条文却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证据。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一个议论的结论都值得推敲,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可能招来歧义,仲景先师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这一点又反过来证明了老牛一致的观念,仲景先师的弟子王叔和算是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是张仲景,不可能把张仲景所有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复制过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从他重新编撰的这本《伤寒杂病论》来看,他基本做到了忠实于先师的一贯价值观,尽量少的多陈列条文,少参与一些不必要的议论的伤寒大义,至少这一点我们今人是很值得庆幸的。我们只能通过同心同理的标准来审视王叔和的行为,他是试图认真的再现老师的意图,但是王叔和是从中医巅峰时刻走下来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并非没有价值,万事不可求全,求全也不是道家人物该做的,退而求其次,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习的。
这就是老牛一贯的观念,要想在一个行业里面有所成就,最终必须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圣人经典之作,因为那是大树的主干,只有紧紧的,时时以此干为标准,刻刻以此干为参照,才不会离经叛道远矣。
伤寒论如此,内经也是如此,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里面明确提到过参考过《黄帝内经》,我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执着于张仲景的序言也是出自后人之笔,以不准确为由,认为《黄帝内经》也是唐宋后期所著。老牛不完全认同这一点,老牛认同黄帝内经失传了这个事实,但是和伤寒论一样,后人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一番。
老牛认为,王叔和本人一定也和张仲景交流过,明确的认同张仲景的确参考过那个未失传的版本,这一点老牛认为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统一天下这几百年时间太漫长了,太乱了,这种乱不同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春秋战国之乱,诸子百家之乱。这种乱是真的乱啊,期间佛教的强势入侵和西域文明的杂交,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中华正统汉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了,这其中中医也不可能不受到牵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得中医经典不但在物质上(书籍)被毁掉了,在精神上(大义)也被毁掉了,这种毁掉在今天也有类似的苗头,在今天的中国西方文明几乎差一点就要完全战胜传统中华文明了,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啊,传统中华话文明都代表着一种落后了。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其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乱何其的相似啊,都是外国势力的绝对强大,本土价值观的沦丧。在那个时期,佛教也差一点,甚至是已经完全打败了本土儒道的地位,成为了唯一主流的哲学,这一点从那些轰轰烈烈的造佛运动就能看出来啊。虽说佛教那个新鲜劲过后,传统道家儒家则又被重新找回来,形成往后几朝几代,一起和佛教维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状态,但佛教是毕竟是慢慢被接受了,经过时间的检验了,甚至佛教都已经被本土文化同化了而完全和本土文化融合了。
可以说今天的美国价值观在世界上的推广,我们暂不说它是依靠强权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就看美国那区区二百年干瘪的文明,都是一些没有被时间所检验的半成品,是文明还谈不上文化哦。现在的美国文明,只是在那里绽放自己短暂的辉煌,在那里大放光明而已,而没有化生沉淀成成熟的可以流传百世的文化。今天美国人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比起当年佛教轮回的价值观来说,对中国人的冲击力,那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太不足以为论了。佛教在中国自上而下的认可,经过本土文化的同化改造,其实已经基本不是本来那个印度佛教了,那个原始的印度佛教早就完全失传了,现在我们中国人信奉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自己的产物了。美国文化并非没有一丝可取之处,但是要被中国人接受,必须要首先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地来和中华文化交融,也许将来也能有幸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得以流传下去,这也是他们的荣幸哦。
在唐朝大开放大包容之后,紧接着又赶上五代十国之乱,这个趋势更加的稳固了,所以说整个自魏晋到宋朝建国之间的这将近千年的时间,也是中华文明加速遗失的千年时间。所以说,在中医这个范围之内汉唐之后的中医真的没有学习的价值了,学到的都是一些假中医的自我陶醉、自我意淫罢了。
《黄帝内经》现在的版本估计可能部分都是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我们也要重视宋代文人的起码的修养,可以断定的是其中精华的部分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后人口吐莲花隔空抓物出来的,在一些地方过多的演绎一番也是存在的。甚至其他的两大经典《难经》和《本草》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老牛是绝对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就如同我们今人研究清朝历史一样,毕竟时代相隔不远,还有长寿之人的眼见为实做补充,至少比我们相隔几朝几代的后人要看的清楚的多。我们要求看到真正版本的伤寒论和内经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追求了,完全放弃了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病人的需要,就有中医生存的土壤,学习伤寒论,我们只能通过深研伤寒正经条文,少在概念上做过多的追求,一切以实践为标准。研究内经,要贯穿起来看,把握内经的总的原则。那就是怎么样透过茫茫几万言的内经言论,找到大道至简的天人相究的大义,其实整部内经就是在不厌其烦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用黄帝和他的几个主要的教师大臣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大自然气运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其实任何一本经典著述都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义存在的,这个主干上会繁生很多枝杈,而且越往外分支越会流于浮华,这些浮华的枝叶,也许更加适合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枝叶的价值永远不可能于主干竞争。那些眼光短浅的中医后学们,往往开始比较看重对枝叶的研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越往后研习,经过实践的分清泌浊之后,这些浮华的理论只能得到纸上派中医的推崇,实践派的经方中医最终必然会抓住中医的主干,伤寒大义的。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继续回到阳明太阴病,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上文说过什么是津液,津液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依靠津液来维持,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正如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是精神类疾病的基础。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出焉是非常关键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其中也有膀胱经期不利不司气化的小便不利证,也有少阳肾经经气不升的消渴症有关。三阴经少阴经气为开,厥阴经气为枢,太阴经气为合。所以少阴经证往往更多见一些,是阳经传变到三阴经病的入门。
同样少阳胆腑也是化生少阳之津液,那个厥阴肝经也为其行津液。少阳经胆腑化生的津液其实相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同样重要,胆经属阳木,其疏泄功能的要求是最强烈的,一旦这个要求受阻,人的饮食、消化、睡眠、情致就会出现障碍,很多的情志病要依靠少阳经来入手调理,不但如此,整个人体一身之阳气的生发要靠胆经作为开始。而厥阴经病是三阴经的开合枢,也是说厥阴经气是双向可逆的,如果在厥阴经层面上能更好的顾护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性,能激发出厥阴肝经体阴而用阳的个性,那么那个恢复了的阳气就振奋起来驱邪达表战汗而解,如果厥阴经气不能振奋起来,造成一切扶阳的努力功亏一篑,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又被强大的阴寒邪气所战胜,那么病邪就会深入一步,到达太阴经层面深藏起来,所以说,厥阴少阳经层面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因为病邪在开合枢这个期间呆的时间最短暂,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一经过传变就会在更深一层长期盘踞坐实。
其实很多严重的癌肿病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病的,西医在这个时机检测到量变化生质变的证据了,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了,但是面对这种存在,中医认为是可逆的,治疗得当完全可以逆转消除这些病变。可是西医往往认为只要出现了具体的病变,就是不可逆转的,必须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来。或者用药物靶向消杀,或者直接动手术割掉,试图一了百了斩草除根。但是这一些治疗手段的使用,却往往事与愿违的帮助了病邪,也就是说愿望是好的,时机是对的,但是手段却是错误的。我们中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人的症状,也就是厥阴经证的出现很重视这个时机。在伤寒论厥阴经病条文中我们极少看到“厥阴病”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太短暂,往往一天就传经了,我们看到的条文几乎都是“伤寒”或者“下利”开头,这样说张仲景的本意就是提醒各位医生,不要错过短瞬即逝的厥阴经证时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这样,阴阳脏腑表里和谐,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我们人体的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实现。
有人会问老牛你为何不谈手经而独谈足经为例,这个问题常读中医经典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足经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那么手经就没有价值了吗?错,手经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作用范围小,临证需要分别辩证而已。其实学中医很多人就是希望老师面面俱到讲的明明白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具有这种想法,一则是说明自己不爱思索,不愿意动脑经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现成的,其实越现成的东西越没有价值。二则也断绝了自己举一二反三的自学的路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大学之道,老师的作用不要流于现代教育的讲师制度,高级人才是不需要讲师的,他们需要的是“导师”,需要在关键点上弹拨一下足矣,这点对中医这们学问尤为重要。
在儒教经典论语中孔子明确说过;“能举一二反三者,可以为师矣。”要知道古代经典基本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之上的,很昂贵而耗费资材的,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传承更加重视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这就说明孔子这个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么?学习中医其实是一样的。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关于太阴阳明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依赖于脾胃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实现。而如今自以为主的现实中,一个中医能见到的太阴阳明病,要不就是缠绵经年的慢性太阴经病,这样的病人很常见,只要表现在太阴脾经湿被困的症状很多。要不就是阳明胃经病,更多的是见到大量的胃寒呃逆的胃气上犯病人,现实中因个体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更多,有的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胃气上逆的表现。在人的一生之中,怎么样对待后天脾胃,成为一个人的身体能否长治久安的主要决定性的因素。
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是很多慢性病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一部发动机,正所谓“肺从胃降,肝随脾升”,中焦脾胃的运转是带动人体功能实现的主要动力,所以人体的脾胃很强大、很抗造、很耐用,因为其不强大就不足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在伤寒阳明病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就是“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病的多汗明显不是桂枝汤的表虚漏汗,表虚漏汗一般伴随着轻微的畏寒怕风,而阳明病的外证多汗往往都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多汗,甚至是“但头汗出”,“手足沮然汗出”这一类汗出。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汗出都是集中人体的末梢部位,都是脾胃所主的四肢谋末梢的部位。造成这些汗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脾胃“阴阳绝离,精气乃绝”,胃气不能潜降,胃气上壅一定会造成肺气的不能清降,这些汗明显是被逼出来的汗。
阳明病属二阳,所以阴盛之人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汗出的。而太阴经病多下利,大家看是不是很有意思,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一失司,那人体就是两头受罪了。上面是胃气主导的末梢汗出,脾气不升造成的肝脾气机下陷的下利,一上一下阴阳绝离的否卦态势形成,这个人就受不了了。所以说怎么样求得保持人体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阳盛之人病邪就会入阳明,阳虚之人病邪就会传太阴,正是这个道理。
现实中脾胃更多的是和人的饮食睡眠有相关,很多人会说:“老牛啊,你说脾胃说和吃饭有关系我们都信,脾胃怎么又和睡眠扯上关系了啊?”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呀,大部分的时方派中医认为人的睡眠是心血亏虚的表现,所以就喜欢用酸枣仁汤来治疗睡眠障碍,但是经方中医不这样认为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老牛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的病例,就在我们青岛,有一个中年妇女多次跳海被救,还曾经因此上过电视报纸。她说自己实在活不下去了,大部分人认为她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非常巨大的打击了之后,才萌生了弃世的念头。但是当你问她为什么不想活了的时候,她却出人意料的说;“睡不着觉啊,真不想活了。”她是来求治顽固性失眠的。
有过严重失眠经历的朋友也许能体会,那种彻夜难眠的感受,那种脑子里面全是各种奇思怪想而无法控制的无奈,那种配合着万千思绪而翻来覆去烙饼的经历,那种每天夜晚必然熬到东方发白之后才能泛起一丝睡意的痛苦,这真是难以形容的痛苦经历啊,于是乎悲观厌世的心理最容易在这些人身上体现。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不就是睡觉吗,最平常不过了,失眠真有那么吓人吗”?说这话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不信你去问问崔永元就知道了。虽说这是玩笑话,但是这个妇女就是这样一夜一夜的熬,直到熬不住了就去跳海,被人救上来之后接受了一些好心市民的帮助之后,又会重复出现跳海轻生的念头,这种恶性循环何时是个头啊?老牛当时能明显的感受到病人的心情简直是低落到极点了。
这个中年妇女42岁,体型胖大,有些微肿,甚至可以说,感觉人像是被吹起来的感觉,身体衣着脏破,浑身气味很大,在老牛给她把脉的时候就能感觉他在喘粗气,一直在喘粗气,而且是吸气用力,呼气有声,并且口气极大,你靠近她都能感受到扑面的气息。病人自己也许没感受到有什么,因为她习惯了,但是作用为一个中医医生来看,这是典型的肝气不舒,肺胃气机上塞的横逆憋闷。人整个看起来圆鼓鼓的,特别是四肢头面有轻度的浮肿,中医有句俗语叫做;“男怕穿鞋,女怕带帽”,就是说的何种情况。面色带黑紫色,嘴唇尤为明显,说话声音高亮而急促,两脉皆浮大弦硬且直,上下直达寸尺,但是尺脉却重按无力,脉搏偏数。舌体大而胖,有齿痕,舌苔厚腻微黄,问诊,小便偏数,大便不畅,不规律,时干时稀,月经稀少,周期偏短不准。食纳不香 一直很多年都有较严重的呃逆现象,呃逆有所吃食物的味道,典型的干嗳食嗅。
在老牛脉诊的时候,病人一直在说没法活了,每次叙述完一个症状都必言及没法活了,病人更多的是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家庭离异,以前一个人靠打零工生活,现在只能靠要饭维持生计,说完把皮包打开,给老牛看她要来的零钱,其实老牛已经明白她的意思是:“大夫,我付不起诊费,你看着办吧”。
其实老牛根本没考虑这些,能碰到这样严重的失眠抑郁的典型病人,也算是给了自己一次施展经方成就的机会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正好是老牛那时一刻在头脑中显现出来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病人老牛已经可以确诊了,这是属于比较严重胃气上逆证,属于非常的复杂的阳明少阳腑证少阴经病。内经云“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肺胃气机拥滞在上,阳入阴的气机通路已经严重被阻,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失眠。再加上肝气不舒更加克伐脾胃,造成恶性循环,而更加加重了脾胃气机的失司的现状。呼吸喘促乃肺胃气机不降,吸气用力,呼气有声是肝气不舒的横逆叹息。四肢头面微肿是由于长期心肾不交,造成的水气凌心,严重的心肾不交证,更加重了病人的失眠的状况。脉大而弦硬更是一种水饮加气郁的典型脉象。老牛首先要给其潜降胃气,清胃虚热,同时调理情致,疏肝解郁。老牛处方;法半夏四两,茯苓三两,枳实二两,陈皮二两,柴胡二两,生姜二两,砂仁二两(后下),黄连一两,高粱米半斤,五剂,一天一剂,水煎服,大火烧开中火熬煮至米熟汤成,去渣温服,日三服。总之病情很复杂,既有阳明胃府的气机上逆,又有胆经的少阳胆经的经气不舒,还有少阴病的心肾不交证,但是急症很迫切,中医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必须要首先解决病人严重的失眠症。
药方开完了,还没等病人开口,老牛就说这是免费治疗,今天正好搞活动,老牛义诊不收费的。因为老牛深感这样的人,之所以有今天这种严重的身体状况,其实是和这个人的要强好胜的心理个性有关的,这样的人不走到绝路,绝对不会低三下四的去求人的,老牛想她本就是肝气瘀滞而内心自卑之极的人,如果再逼着她乞求医生免费,岂不是更伤病人的心理,与其这样不如送她一个好心情,让她重新审视这个令她失望之至的世界,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还有善人,还有一丝美好,还值得留恋,这也算是老牛送给她的药引子吧。
一个礼拜之后,这个妇女果然来复诊了,效果自是不必多说,感觉这个人的气色明显正常多了,没有了憋气和叹气,叙述第一剂药下去就睡了一个好觉,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过的,又叙述自己以前的想法真的不可思议,怎么会想到自杀哪?很奇怪。这次来还希望能继续巩固一下,老牛就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去了枳实和砂仁,加了白术和附子炙草,这次老牛想给她去一下严重湿邪困脾的现状,总之这病人的治疗是最圆满的,老牛通着过个病例总结出来,阳明少阳病是很多情志病的基础,再加上这些人都有三阴经病的基础,人整天病体累累,痛苦不堪,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好死不如赖活着”,连赖活着都不愿意了,可见这个阳明少阳病的防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字数:29011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3-21 21:48:00

更新时间:2021-03-11 09:19:25

评论数:27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