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那位leeyong斯基明显来捣乱的,要说我抄袭V哥的,你让他来找我,我懒得跟你这个中介辩论。我也不屏蔽你,就看你捣乱到何时。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TO. leeyong斯基,你不用长篇大论复制那个V哥的东西而故意歪楼,你可以贴出他的帖子的地址,引导大家去看,看过的人自然明了,两者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对一僧一道的解读,和他说的完全两回事。早就风闻V哥在天涯霸占话语权,我不信邪,也来天涯凑热闹,现在看来,此言非虚。 V哥那档子事,早已不是秘闻,我也不屑介入,若说我抄袭他的,我只能呵呵。。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V哥最得意之作,就是王熙凤影射魏忠贤之说,我还没提王熙凤呢,怎见得我抄袭他的?癸酉党从来没有否认他这点发现,你急巴巴将其贴出来,我看他倒不像是解读红楼梦,不像解读王熙凤,更像是替魏忠贤翻案。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本人时差党,正好是圣诞假期前最忙的时候,不能及时更贴,请见谅。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关于元妃结局的解答

*********************

在癸酉本后面,元妃竟然带兵出征,又遭奸人诬陷通敌而被处斩。书中是隐晦地写她被凌迟,没有直接用这个字眼。先是说贾政梦见元春哭诉,让父母赶紧逃命(印证曲子里那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后来又通过春燕与何婆的眼睛看到了元春被带到法场的一幕。

很多人难以接受这样的情节。

一是不能接受一个后宫妃子带兵出征,觉得太荒唐。

二是不能接受元春被凌迟,人们宁愿相信她死于宫斗。

我来谈谈这两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第一个问题,妃子带兵,说稀奇,也不稀奇。且不说古有花木兰出征,梁红玉抗金,就是明朝也有女将军,比如那个来勤王并受到崇祯亲自嘉奖的女将军秦良玉。就是在《红楼梦》里,就说了个女将军林四娘。就是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姽婳将军林四娘是历史上却又其人,她原本是秦淮歌妓,后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宠妃。贾政给儿女们说林四娘的故事,让他们写姽婳词,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他们在面对国难家难时,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能像林四娘那样挺身而出。 同时这也是让读者先有个准备,免得后面突然写元妃带兵,读者会感到太突兀。 你看林四娘出身贫贱,只是个王妃,都能带兵保家御敌,元春是皇妃,带兵又有什么不可以?

另外林黛玉被比作‘咏絮才’的谢道韫,谢道韫不但才华了得,要知道她也曾带领家仆抵御流寇的故事。这也暗示了林黛玉后来面对流寇入侵,也要像谢道韫那样组织家丁奴仆来抵御外敌。

第二个问题,善良的读者不相信元春的结局那么惨烈,其实前面也有暗示。那就是元宵节元春送来的那个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 元宵节四姐妹做的灯谜,全是自己命运结局的象征。 迎春的灯谜是算盘,而她就像个‘算盘’,一生被人算计、任人拨弄,所以又被称作‘二木头’。 探春的灯谜是‘风筝’,预示她‘一帆风雨路三千’远嫁海外,像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惜春的谜底是海灯,结局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出家为尼孤凄一生。 而元春的‘爆竹’,当然也是指她自己,最后跟爆竹一样‘回首相看已成灰’。

当然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不能接受元春隐喻袁崇焕,认为袁崇焕就是汉奸,明朝的遗老,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对袁崇焕有那么高的评价。 确实,在崇祯活着的时候,袁崇焕确实是被钉在耻辱柱上,但《红楼梦》写作时,明朝已经灭亡,崇祯早已殉国,袁崇焕也在南明弘光帝时被平反,在这个时候,遗民们对袁崇焕有重新认识和判断,这很正常。并不是等到乾隆将袁崇焕捧上去后,汉人才重新评价袁崇焕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毛爷爷活着的时候,刘少奇同志,肯定是千夫所指,批判的对象,哪怕他死了。 但毛爷爷去世后,刘 迅速又被竖起了光辉的形象。 袁崇焕很可能也是如此,在崇祯时和崇祯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明亡之后,人们很可能重新认识到了袁崇焕的作用,也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一死,宁锦防线瓦解,手下祖大寿等人降清,祖大寿又是吴三桂的舅舅,进而吴三桂打开山海关……

至于满清用反间计让崇祯杀了袁崇焕,在当时崇祯未必知道是计,但到红楼梦写作时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并不是到乾隆时期才知道的。至于修《明史》,也是分了几个阶段,最早是在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如果红楼梦的作者真是吴梅村,那修明史的人员很多是他的好友、学生。《明史》对袁崇焕的重新评价,并非源自乾隆皇帝,只不过乾隆将袁崇焕抬得很高而已。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要深解红楼,不能不读《明史》,尤其是明末那段几十年的历史。我党从毛泽东开始历来擅长从历史中借鉴成败得失,毛泽东就是熟读明史,坚决不做第二个李自成。 如今习大当家,依然经常给领导干部讲历史,这不,前不久“学习时报”就发表了“习骅”的署名文章《崇祯本可不用上煤山》,此篇文章借古喻今,给人很好的启迪。对我们解读《红楼梦》也大有裨益。所以特转载于此。

【注】:习骅,习话也。学习时报,乃学“习”时报也。(有人肯定笑话我解读红楼都入魔了,连着也牵强附会瞎联想。) 信不信关系,但此署名常发表习大的内部讲话,比如此前发表过狠批庆亲王的文章。 其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很强的政治用意的,大家自己体会就好。很多事不可多说,我们还是谈红楼、读历史。

转载文如下: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转载】崇祯本可不用上煤山


来源:学习时报

一个王朝的灭亡自有其必然性,山都挡不住,但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老天爷曾经给过崇祯两次机会,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不用当大明的末代皇帝,甚至有可能成为复兴王朝的英雄。但是,僵化的大脑、无休止的会议和一个又一个文件,还是把他和他的国家逼上了煤山。

第一次机会:南迁

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挺进山西,两个月就可攻进北京,形势瞬息万变。大年初三,崇祯叫来太子办公室的李明睿开小会,研究应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见是南迁,他认为,只要向南进行战略转移,就能缓过气来。当年宋高宗赵构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繁荣富庶的南宋,赵家天下又延续了150多年。咱大明的条件比那时候强多了,地方比它大,物产比它丰富,关键是祖宗当年迁都北京时,设南京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在。

李明睿敦促,只要您下决心南下,东山或可再起,大明中兴有望。沿途的河北、山东、江苏的情况目前还不错,安全不是问题。总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尽快动身为好。

李明睿说得有根有据,崇祯听得入神,两人深谈了一昼夜。

不过,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门支持;而且崇祯还担心,如果自己出头提出放弃首都和祖陵,身后一定挨骂。最好由政府部长们在会上先提,自己假装不同意,部长一再劝迁,这样的决策过程最完美。

会上,崇祯帝流着泪试探说:“形势都这样了,我想亲自上前线,战死疆场,你们都别拉着我。”各部部长争着要为领导分忧,代皇帝出征,就是没人提南迁。

李自成大军越打越近。崇祯暗示李明睿写一份报告,把南迁议题公开化,试图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长陈演反对南迁,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人心大乱。他还嫌不够,指使一个小干部向上递材料,攻击南迁是别有用心,是“邪说”,要求严肃处理李明睿。

政府坚决反对南迁并非偶然:

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士大夫阶层长期被正统教育洗脑,坚信撤退可耻,在政治上是错误的。

二是为了保命和推卸责任。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肯定没有好下场。

三是实际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带走,丢了北京还不知便宜谁。最要害的问题在于,南迁之后,南北两个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员,官员们思量的是俺的位子还有没有、好不好?

这样,大家都觉得等等看看最保险,不愿轻易下赌注。

李明睿非常气愤,又加以回击。支持和反对的都撕破了脸,一时间材料纷飞,会议不断,轰轰烈烈,就是没有结果。

崇祯皇帝急得不行,有一次开会前,他甚至把话说白了:“老陈,这事儿请您替我担待着点儿!”但是陈演在会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祯几次逼他发言,他都是笑笑而已,气得崇祯一脚踢翻了椅子。

这样一折腾,一个多月就过去了,形势更加凶险。在二月二十七日的会上,崇祯呼吁大家敞开说,说错了不要紧。他寻思,哪怕两派势均力敌,他也好拍板,但结果依旧。紧接着,李自成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祯终于忍不住了,他果断跟李明睿等人摊牌:“不管他们了,这事我说了算,咱们立刻南迁!”李明睿叹口气:“来不及了,沿途我军都被打散了,北京城连只苍蝇都飞不出。”

第二次机会:和谈

不可思议的是,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还有一口气。

李自成本是个在政府招待所出苦力的粗人,并不具备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对迅速的胜利毫无思想准备,也不太清楚进了北京意味着什么。三月十七日都打到今复兴门一带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给崇祯写信,要求和谈,并且要价不高:割让西北一带给他,西北实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报告工作;中央拨付100万银两慰问金给他,他替政府打击敌对势力,包括虎视眈眈的东北满人集团。

傻子都知道这桩买卖不赖,况且别无选择,但大家都不表态。如果说南迁问题还可以拿出来说说,那么割地赔款这顶政治帽子太大了,没人敢碰。

但是不发言也不对,于是部长们一个接一个慷慨陈词,愤怒谴责敌人的狼子野心,决心血战到底,与北京共存亡。李自成凭空送的大礼,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后一次最高国务会议的议题之内。

崇祯本想乘着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从安定门、朝阳门到前门,没有一个门为他打开。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独地走向了煤山……

他死后仅三个小时,李自成拍马直捣金銮殿。那些政治坚定、慷慨激昂的部长们血战到底了吗?第二天他们就去李自成办公室外,排队请求安排工作。

崇祯皇帝死后不久,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给南明的史可法写信,说得非常到位,也好像在替敌人难过:

你们明朝的干部根本不考虑国家利益,就喜欢唱高调、讲大话,哪怕火烧眉毛了,还慢条斯理地穷白话,作个决定比盖栋楼还慢。当年北宋研究对策还没散会,金军就渡过黄河了,你们咋就不长记性呢?!

景山公园那块石碑上刻的是“明思宗殉国处”,“思宗”是崇祯的庙号。的确,崇祯和明朝的悲剧留给后世沉重的思考。

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岂容贻误。僵化的思想、狭隘的私利,导演了崇祯皇帝君臣极不负责任的议事秀,空留千古憾事。可见,改进文风会风,清扫作风背后的垃圾,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衰,是极其严肃的政治课题,绝非枝节小事。(《中国历史的教训》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习骅)

-
读后感:

这篇文章可以结合崇祯临死前的遗言来读,崇祯自杀殉国前有好两段,第一段知道的人少一些,这段是:
朕与你留宫殿,你与朕留太庙。朕与你留仓库,你与朕留百姓。

(这段话是留给李自成起义军的,意思是宫殿、国库都给你,但求你不用坏我祖庙、伤我百姓)

第二段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唏嘘:

“朕自登极一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朕虽德薄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丧心误我,非朕之罪。每抚心自揣,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朕死无面目见二祖、列宗于地下。今朕去衣冠,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以报天下苍生重征滥敛之苦。若贼中有忠义豪杰之士,代朕将文官尽戮,武将全诛,甚勿伤朕百姓一人也。”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崇祯这话是为自己开脱,认为一切都是诸臣所误,有点类似项羽自杀说的“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说实在的,崇祯还真的被一帮文臣坑死了。崇祯登基时只有区区17岁,完全是个未成年的小年轻,如果赶在太平盛世,说不定是个很有作为的少年天子,但登基没两年就遇到己巳之变,手下以温体仁为代表的奸臣,老是唆使崇祯杀袁崇焕。崇祯好不容易干倒了魏忠贤的阉党,结果朝廷又陷入了东林党和温体仁的党争之中。这帮文臣误国,比魏忠贤的阉党误国还甚,崇祯临死前怎么不气、怎能不恨?难怪上煤山前还下旨要厚葬魏忠贤。

那问题来了,在《红楼梦》里 误君误国的“诸臣”又是哪些人呢??

我们还是先解读王熙凤,从中再插播这些误君误国的“诸臣”。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对元春凌迟问题再啰嗦几句

关于元春是影射袁崇焕,我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我再汇总下。

1)名字:元,香橼,袁。香橼,也是苦涩之果,袁崇焕也可谓是大明的‘苦果’,同时,yuan,还有“冤”的意思。

2)榴花:东莞石碣袁家“榴花塔”也。

3)路远山高,注意是繁体:路遠山高。遠,袁也。山高,崇也。够明显了。所以吴祖本(癸酉本)这里有条批语“【吴祖本注:此句触眼,命删去另改。畸笏叟】”。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甲戌本里,改成了“路远山遥”。此句为什么触眼?因为很容易让人想到袁、崇 二字。 另外贾家和京城并不远啊,元春省亲,晚上就回宫去了,为什么说“望家乡,路远山高”?

4)还记得那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吗? 甲戌本也有两条重要批语:〖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甲戌侧批:伏后文。〗

元宵,在元末明初的都知道,吃元宵、杀鞑子,元宵是暗藏希望元朝消亡的隐喻。但这里的“元宵”,乃元(春)消、袁消也。元春(袁崇焕)一消亡,很快就是烟消火灭了。烟消,烟,乃茗烟(明烟)也。茗烟:大明之化烟;金荣:后金之荣盛 (金荣的母亲姓胡)。书中批语特别说了 茗烟、金荣是一对,是对比着写的。火灭,大明属火,火灭就是明灭了。癸酉本里茗烟不就惨死了,金荣不就发迹了吗?

元春究竟有没有被凌迟?

从伏笔上看是被凌迟了,但癸酉本里网上发布的也不清不楚,有的版本里有春燕与何婆亲眼看见了元春被行刑,吓得晕倒。但没说是凌迟还是杀头;有的版本就说是凌迟 (何莉莉说凌迟那段是刘俊俊、玉川子在发布时私自添加的);有的干脆没写春燕看见行刑那一段,直接没头没尾地跑出一个“春纤”来报告:“娘娘薨了”。 总体来说,癸酉本是隐写了元春被凌迟。也就是凌迟是暗写的,不是明写,是在伏笔里交代的——贾政梦见元春被砍作千万段。

不管是从八十回前的伏笔(特别是炮竹的灯谜),还是癸酉本里的伏笔、侧写、暗写,元春被凌迟都是合理的。如果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癸酉本,当然能找出很多不可思议、天雷滚滚的地方。不说是癸酉本后28回,就是前80回,如果有心挑刺,我也能找出好些莫名其妙的地方来。 比如 林黛玉一次和贾宝玉同榻而卧时,说了“放屁”。如果这样的情节放在癸酉本后面,你们估计肯定骂开了,神仙妹妹一样的林黛玉,怎么说这么粗俗的话呢? 再比如前80回里王熙凤竟然不识字,如果癸酉本里有这样的情节,估计你们也会大骂莫名其妙吧,王家大小姐、贾家链二奶奶竟然是个文盲瞎子?但历史就是这样,不识字的魏忠贤,还做秉笔太监呢。你跟谁说理去?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续上)

2)谁是庙里的香玉?

有人说,小耗是林黛玉,你看前面说了,是黛山林子洞里有群耗子精。其实林黛玉是香芋,是山下庙里的香芋,玉生香嘛,香芋即香玉。

庙里的香玉?林黛玉在庙里呆过吗?妙玉倒是呆在庙里。 注意,这里的庙,未必是指寺庙,而是指‘庙堂’,请注意‘庙’的繁体字‘廟’。而庙堂,就是指朝廷的意思,《岳阳楼记》有名言——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所以庙里的香芋,乃是指处庙堂之高的香玉——林黛玉也。 林黛玉影射的是崇祯,当然处在庙堂之上。

3)谁是小耗?

这有些费解了。不过没关系。贾宝玉在说完这个故事后,薛宝钗就紧接着出现了,然后马上宝玉房里出事了——李嬷嬷在痛骂袭人。骂袭人的话也大有讲究:“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 李嬷嬷说袭人是作耗的妖精,不等于说她是耗子精嘛。 前面贾宝玉刚刚在说耗子精的故事,后面马上李嬷嬷骂袭人是“作耗的妖精”。

那偷香芋的是谁啊? 就是宝姐姐薛宝钗。 袭人是宝钗之副,袭人的事是为宝钗的事传影,李嬷嬷骂袭人在宝玉身边像作耗的妖精 背后捣乱,哄骗宝玉; 其实就是说 宝钗是在黛玉身边欺骗使坏,于是有了后面送燕窝、认姐妹等事 (可以详见前面说的《薛宝钗:美人心计、步步惊心》、《秀春囊秘密嫁祸事件》)。 袭人是潜伏在宝玉身边的耗子精,宝钗是潜伏在黛玉身边的耗子精,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偷香玉。 前面我们说了,宝玉喻指传国玉玺、林黛玉是指明皇帝,香玉的玉,正是只宝玉、黛玉,是指宝钗觊觎大明江山。宝钗则影射的是皇太极。

薛宝钗就是那个最聪明的耗子精——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 她不学别的耗子精是自偷,而是变了法儿去偷,自己变成香芋混在里面。宝姐姐果然“计谋深远”,想想后来滴翠婷扑蝶嫁祸、假意送燕窝其实暗藏毒药,假意认姐妹其实是让薛姨妈潜伏在黛玉身边,秀春囊事件的重大嫌疑,癸酉本说她使反间计…… 凡此种种,薛宝钗完全就是那个最聪明的耗子精。以至于批书人都忍不住道:〖庚双夹: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
(待续)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3)谁是老耗子精?腊八偷贡品寓意什么?

既然最聪明的小耗子是薛宝钗——影射皇太极。 那“升座议事”的老耗子精,当然就是 努尔哈赤了。

老耗子派兵点将去偷取腊八果品,时间发生在腊八时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在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发动的宁远之战。这次战役后金军队并没占到什么便宜,因为有袁崇焕死守宁远,唯独一个香芋(宁远)没法偷取。努尔哈赤这只老耗子精还在这次战役中被红衣大炮所伤,后来死去。 结果皇太极夺权,他可是一直极聪明的耗子精,他迅速改变了攻明的策略,先与袁崇焕假意议和,然后着手去灭朝鲜和林丹汗蒙古。到崇祯元年,突然攻明,发动己巳之变,并使用反间计让崇祯错杀袁崇焕。 努尔哈赤的其他儿子,如代善、莽古尔泰、阿巴泰、多尔衮 等,这些都是直来直去、直接去偷去抢的强盗——直偷的耗子精,只有皇太极是有策略、有计谋,以最少的代价偷取最大的成果——香芋,这种人是最狠最毒最难防。 比老耗子精努尔哈赤更难对付。

4)为什么耗子精是指满清势力?

关于 薛宝钗是老鼠,逐风网友提供了新的佐证:

第14回甲戌批语:清,属水,子也。以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对应,两者的第一个就是“鼠”和“子”。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

反过来就是,满清属水,水属子,子属鼠,满清是老鼠,是耗子精。

另外 北方属水,薛宝钗一家是北方来的——高山晶莹雪。


5)偷香芋偷成功了吗?

小耗子最后偷成功了吗?成功了。变成香芋,“使人看不出,听不见”,而变成“盐课林老爷的小姐”,则骗过了黛玉。

第42回:〖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第45回: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第49回:宝玉道:“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对应到历史,皇太极的‘偷香窃玉’的计谋,屡屡获得了成功。包括绕过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突然发动己巳之变,以及后来反间计除掉袁崇焕等等。皇太极虽然没有亲手灭掉明朝,但每次‘下山’,都窃取大明无数的人马、牲畜、钱财,可谓收获颇丰。

(此节完)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leeyong斯基 ,你是V哥派来的逗逼吧。

首先你说的‘梦断天涯’的事,是九峰真人吴雪松,而非敝人,敝人不是吴先生的马甲。

其次,你是 吴雪松抄袭 V哥的,在这个小圈子,谁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谁抄谁?嘿嘿,我也不想介入…… 我只知道,吴雪松在研究红楼梦的时候,那时候癸酉本还没传出,他当时就是反对红学、反对刘心武的干将,而那时候的V哥,连红楼梦都没有通读一遍。

多了我也不说,免得 引来一顿撕咬,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写个贴,我也不靠发帖吃饭,更不想靠这个成名。如果连个贴都不让我发,那我也不怕撕破脸,跟逗逼们撕逼到底。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leeyong斯基 2015-12-23 09:53:54

楼主乃上海人士也,性格豪放粗犷,表现欲极强,每天不卖弄就会难受,从事黑客行业,每天以侵入各种电脑、服务器为生,曾帮助一河北骗子诈骗几十万元,还成功协助其潜逃,并得赃款若干;还曾入侵某公司网站窃取资料而遭警察调查,并蒙混过关,后被害公司无耐地说:“东方红,太阳升,XX出了个吴雪松”,这些壮举都成了他在QQ群里炫耀的资本,并传为佳话。业余时间,楼主主......
-----------------------------

郑重声明,敝人不是上海吴雪松先生,吴先生当时在天涯发帖,屡次遭到小人捣乱,气得他退出天涯,将帖子内容转成《梦断天涯》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关注他的博客。

其次,吴雪松他研读红楼梦,不喜欢谈影射,他是比较严谨的科班学术派,不像我等走的是玩影射的野路子,所以 我写的这套影射说,怎么可能是吴雪松先生写的? 没搞清楚,就在这胡咧咧。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现在正式开谈王熙凤,但一说到王熙凤,V哥及其拥趸就更有理由说我抄袭了,因为V哥的得意之作,就是“王熙凤影射魏忠贤”之说。 这个说法确实是V哥的最先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次在百度里面输入了‘冰山 魏忠贤’,结果找出了明末一本戏曲《冰山》,说的就是魏忠贤和东林党杨涟之事,于是脑洞大开,想到了王熙凤是魏忠贤。从此也开启了V哥演绎红楼梦的癫狂历史。

对V哥的这一发现,我是非常信服的,但不能因为V哥先发现了,我就不谈王熙凤啊,谈红楼梦,不可能避开王熙凤。咱不能学刘心武,刘心武没法为王熙凤找到曹家的生活原型,所以就干脆避而不谈王熙凤,那是鸵鸟政策。但我要是也不谈王熙凤,那就无法谈王夫人,无法谈邢夫人,无法谈贾琏、鸳鸯等很多人和事。

所以,就算V哥说抄袭他,我依然得谈王熙凤,我的思路是先将王熙凤身上的谜团一一展示出来,再来揭秘。如果觉得我拾人牙慧的,可以跳过此节。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凤姐篇】 王熙凤:一只谜一样的雌凤

王熙凤,无疑是让人着迷的。尤其是符合现代人和西方人的口味,有学者给美国学生讲《红楼梦》并做了个调查,结果是王熙凤最受美国学生欢迎。争强好胜、独当一面、办事爽利、坚强自信的王熙凤,简直是中国古代版的“乱世佳人”郝思嘉。

书中最对她入迷的自然是贾瑞(贾天祥),真是迷得七晕八素,爱得死去活来。凤姐对他有多狠,他就爱得有多深,倒应了网上一句流行语:纵然虐我千百遍,依然爱你如初恋。到最后连命都塔上。如此痴情,让人哭笑不得,当为风月鉴。

关于贾瑞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谈。

王熙凤不仅令人入迷,中国古典小说里,写得最鲜活的、迷人的便是王熙凤了。可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个迷。在她的身上有着太多谜团。今儿我们就一点点撩开她身上的迷雾,寻找最合理的真相。

王熙凤身上的谜团,最多的便是她的判词。那我们首先来揭秘她的判词。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吊梢柳叶眉)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1、王熙凤判词之谜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先看这幅画: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这画面让人感到很孤寂、很悲凉,很符合“末日”意境。

冰山:寓意冰冷萧索,同时代表不长久,很快消融。以冰山为靠山,能靠得几时?与判词里的“末世”、曲子里的“呼啦啦大厦将倾”相对应。

雌凤:凤是公(代表男),凰是母(代表女),那雌凤到底是男是女?比如著名的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弹奏的就是《凤求凰》。书中也明确写了凤凰,就是“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说的是藕官私祭菂官的事。藕官、菂官都是唱戏的女孩,两人戏里扮夫妻,假戏真做有了感情。藕官演小生(男),但本身是女,所以叫假凤;菂官演小旦(女),戏里演的是假凤的妻子(凰),这是戏里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叫 虚凰。

我们根据“假凤”来推测“雌凤”的意思 —— 假凤:假的凤(男),女扮男装,当然是假男人。 那雌凤呢?雌指女的,凤指男的,难道是不男不女?还是即可以说是男的、也可以说是女的?

也有人说,她叫王熙凤,所以画一只雌凤啊。没错,那就说是一只凤好了,何必强调是雌凤? 如果非得强调这只凤凰是雌的,那可以说是一只雌凤凰啊,可偏偏用一个很矛盾的词——雌凤。

此事暂搁一边,我们看判词。

1)凡鸟偏从末世来

两个关键词:凡鸟、末世

【凡鸟】:

大家都知道会联系到嵇康的弟弟嵇喜的典故,当年吕安拜访嵇康,却只遇见他弟弟,于是在门上写了“鳳”字,以此嘲讽嵇喜只是个“凡鳥”,嵇康才是真正的“鳳”。所以這個典故里“凡鳥”就是喻指平庸的人。

但王熙鳳是一隻“凡鳥”嗎?她是一個“平庸的人”嗎?

她可是“龍王來請金陵王”的金陵王家的大小姐,怎麼是只“凡鳥”?

她可是一手掌管整個賈府的大能人,怎麼會是個“平庸的人”?

可作者偏偏說她是“凡鳥” —— 有點任你是再美味的狗肉也上不了席的意味。

再結合整句:凡鳥偏從末世來 —— 一個“來”字,點出了此句是說鳳姐的来历、出身。 所以应该理解为她的出身 本来就是一只“凡鸟”,而不是真正的凤凰——真的凤凰 是能浴火重生的神鸟。王熙凤,则是一只站在将要消融沉没的冰山男女不分的凤,她拯救不了危局,她没法浴火重生,因为她原本就是一只“凡鸟”。 不是说她的能力多平凡、多平庸,而是她平凡的出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扶大厦于既倒、不可能在乱世中像真正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何况她以冰山为靠山,冰山消融,靠山没了,她的末世也不远了。

【末世】:

书中出现“末世”的地方很多,其中在判词里,王熙凤、探春的判词里都有,而且意思都基本一致的。

“末世”,并不是指个人的“末日”,而是指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就是真正的末世。

开篇第一章就说得明白,小说的背景是在末世: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甲侧批:书之本旨,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为什么补天?因为天塌了,是“末世”,所以要去补、去挽救。可是呢,无才补天、虚度红尘。 甲戌本侧批告诉我们:这句诗是全书的本旨,点明了《红楼梦》是写“面对末世,无才补天、回天乏术的哀叹”。

可叹胡适大博士有幸得到甲戌本,面对这么明显的批语都视而不见,非得往曹家去找答案。曹家人补什么天?补谁的天?作为女金奴才包衣,不可能去补明朝的天,满清主子的天正“如日中天”、不需要曹家来补。

因为是末世,所以要补天。但是作为贾府里的两大能人——王熙凤、探春,虽然都有补天的尝试,但都回天乏术、无力补天。所以也只有在她们两人的判词里出现了“末世”。因为 末世和补天 相关联的。

末世的最后结果是什么?那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家亡人散各奔腾,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个“末世”指什么,那就不用多说了吧,红楼梦是悼明亡之作,“末世”当然指明末、明亡末世。

综上所述,凡鸟偏从末世来 的全句解释是:

一只出身平凡的鸟却偏偏赶上了这末世。

2)都知爱慕生此才

这句话好解释,意思是虽是只“凡鸟”,却有很不俗的才能,是难得的人才,让众人都爱戴敬慕有加。

这句话再次证明了,“凡鸟”并不是典故里说的“平庸的人”,而是指出身平凡(正因为出身平凡,所以才不识字嘛)。 因为如果是王熙凤是个平庸的人,那 这句“都知爱慕此生才”就没法解释了。

3)一从二令三人木

这是王熙凤身上最大的谜案,批语告诉我们此句用了拆字法,但历来红迷各有各的拆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将给出相对与众不同又最符合人物影射的拆字解读。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3)一从二令三人木

在甲戌本中这里有个批语: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究竟怎么拆,各有各的拆法,但大家都知道这“一二三”是有个递进关系,也就是后果程度一级级加深了。只要你的拆法符合这种递进关系,怎么拆都不算太错。也有人说,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那恭喜你,你的想法和吴祖本(癸酉本)的批语不谋而合。吴祖本批注是这样的:

一从二令三人木【吴祖本注: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也,伏凤姐后文自缢。】

请注意,吴祖本说这句判词是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如同上下句的关系。先有“一从二令三从木”,再有“一哭二闹三上吊”。除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更有程度上的加深——最后结果是自缢。 或许你说,下一句不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吗?没错。这我们待会说。

现在我们开始拆字。拆之前我们要确定一点,这“一二三”是仅仅当作序数看(第一、第二、第三)看,还是也纳入拆字?绝大多数解读都是与它后面的字一起来拆解,我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就两个字一拆解。

① 一从(從)——请注意,一定要写正体字:從。 古人用的是正体字(繁体),虽然简体字“从”,古代也已出现,但《红楼梦》各个抄本里都写作“從”。

從 = 彳+ 从 + 卜 +人 = 双人 + 两人 + 卜 + 人

一從 = 一 + 從 , 從 里面有个“卜”字, 那 一 + 卜 = 上(或)下,于是:

一從 = 四个“人”字 + 上(和)下 + 一个“人”字

三个以上称之为“多”,四个“人”当然可以算“多人”、或者说是“众人”。于是:

“一從” 拆解后就是“上之多人、下之一人”,换成通俗的话就是:

多人之上,一人之下。

② 二令 —— 这个好解释,历来争议不大,“二令”组合起来就是个“冷”字。


③ 三人木 —— 如果把“三”当做序数,只解“人木”,当然是个“休”字。但前面“一、二”都纳入了“從、令”的拆解,因此我们也要把“三人木”放在一起拆解。“三人木”究竟什么意思?

三人 = 二人 + 一人 (3 = 2 + 1)

三人木 = 二人 + 一人 + 一木 = 二人 + (一人 + 一木) = 夫 + 休

二人是一个“夫”字, 一人一木是一个“休”字。三人木就是暗藏“夫休”的意思。

这样 “一從二令三人木”整句意思就出来了:

最初是“一從”:那是众人之上、一人之下,何等风光。

后来是“二令”:遭到主子的“冷”落、奴才们的“冷”眼“冷”语(落井下石)。

再后来“三人木”:女强人凤姐竟然被“夫休”了。


但这还没算完,因为更坏的事还在后面呢,请看下句:哭向金陵事更哀。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4)哭向金陵事更哀

哭向:哭着向金陵而去,这说明起码在去金陵之前凤姐还没死,是哭着去金陵。因此所有认为王熙凤死在贾府的说法都不符合这条判词。

金陵:是指南京,也叫石头城,同时也是金陵王家,王熙凤的家乡、娘家。

哭向金陵:哭着回娘家。 为什么回娘家?因为“三人木”,被“夫休”了,当然只能回娘家(不像现在,离婚了被赶出房屋的往往是丈夫)。

事更哀:前面说的“被冷落”、被“夫休”、“哭着回娘家”,这还不是最糟的,回到娘家之后,才是悲剧的真正开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啊?

吴祖本的批注提示我们了,“一从二令三从木”刚好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也就是凤姐回到金陵,更“哀”的事便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许你说,这不符合凤姐的性格啊,她可不是这种泼妇,换成“夏金桂”还差不多。 那是以前,凤姐风光无限,如今被“夫休”了,那她什么也不是了,如果这个时候她以前干的“恶事”全部都抖出追查,那再坚强的人也会崩溃,哭闹一番是难免的。但怎么哭闹也没用,最后只能一死了之。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凤姐篇】 2、王熙凤结局之谜

既然说到了判词,那当然要探讨她的结局。王熙凤的结局真的是“一从二令三从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吗?

不像秦可卿、不像晴雯,在前80回里故事已经结束了,在前80回里几乎找不出“一从二令三从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任何迹象。勉强对得上的便是“一从(從)”。

前面我们已经解读了:一从(從),就是暗指王熙凤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这在前80回里倒是真的,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王熙凤就是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上下其手、稳坐军中帐的蜘蛛。在贾府,王熙凤就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唯一能制约她的贾母和王夫人,可她们俩都是无原则地宠爱她、放任她、又依赖她。以致于王熙凤在贾府为所欲为,权力不受制约。比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书中着力指出:“王夫人连一点消息也不知。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再如挪用公款、大放高利贷,这些事她都明里暗里在做,连她丈夫贾琏也过问不了。这些事日后都将成为贾府覆亡和她本人走向末路的重要夙因。

(王熙凤霸气侧漏)

除了“一从(從)”之外,其它“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这就更难考证了,因为前八十回里没写到这一步。为啥没到这一步?因为贾母、王夫人都还没去世。贾母王夫人是王熙凤的最大靠山、也是唯一靠山。只要贾母、王夫人不死,王熙凤就能继续维持“一從”的权势地位。

前面虽然没有明写“二令、三人木”,但也有留下伏笔。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二令”的伏笔:

其一就是邢夫人和王熙凤结怨。王夫人和邢夫人是有很深的矛盾根源的,荣国府贾赦本来是大房大儿子,贾政是二房二儿子,结果贾母却跟二儿子住一家,二儿子的媳妇王夫人当家,大房的孙子贾琏,其地位待遇远远不能跟二房的孙子贾宝玉相比。 王熙凤身份比较尴尬,名义上上她是邢夫人这边的儿媳妇,邢夫人是她婆婆(虽然不是嫡亲的),而她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王夫人是她姑姑,连婚事都是王夫人撮合的。王熙凤嫁入贾府,只能选择向贾母王夫人靠拢,邢夫人连她老公贾赦本身都不得势,王熙凤则可能会倒向她? 这样一来,邢夫人对王夫人和贾母的不满和愤恨,都一股脑地转嫁到王熙凤头上了。因为邢夫人奈何不了贾母和王夫人,但训斥下王熙凤还是有资格的,怎么说她也是婆婆啊。

于是在第六十五回,借兴儿之口,书中道出了邢夫人对于王熙凤的不满:

“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錢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指邢夫人)都嫌了他,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

兴儿这段话,是对王熙凤今后命运结局的重要铺垫,也就是她的德性,连下人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连她的婆婆都容不下她了。只是仗着有老太太、太太,所以上下拿她没办法,一旦贾母王夫人没了,那就是邢夫人所说的“早叫过他去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旦王熙凤失势,绝对是一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 就是 “二令”。

“二令” 是一个“冷”字,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主子对她“冷”落、“冷遇”。可以想象得到,贾母王夫人要是去世了,那贾府里头就是邢夫人是第一主子了,她会放过 王熙凤?只怕第一个要清算的就是王熙凤。 另外那个最不像主子的主子赵姨娘,如果看到凤姐失势,肯定会跳出来冷嘲热讽、拍手称快呢。 二是指奴才下人们对她的冷言冷语,甚至落井下石,主要是那些被凤姐整治过的恶婆子、刁蛮丫头。 这些不是我妄自揣测,而是书中有明白暗示:

邢夫人自为要鸳鸯之后讨了没意思,后来见贾母越发冷淡了他,凤姐的体面反胜自己,且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不乐,只是使不出来。又值这一干小人在侧,他们心内嫉妒挟怨之事不敢施展,便背地里造言生事,调拨主人。先不过是告那边的奴才,后来渐次告到凤姐,只哄着老太太喜欢了他好就中作威作福,辖治着琏二爷,调唆二太太,把这边的正经太太倒不放在心上,后来又告到王夫人,说“老太太不喜欢太太,都是二太太和琏二奶奶调唆的。”邢夫人纵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着实恶绝凤姐。【吴祖本注:伏线千里】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邢夫人竟然使出了给自己那色鬼老公贾赦找小老婆的昏招,碰了一鼻子灰,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听小人挑拨,反而“恶绝凤姐”。“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说的便是邢夫人。前面还是借兴儿之口,这里是明白无误地说邢夫人嫉恨凤姐。吴祖本的批注更是提示此处“伏线千里”。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附:暗示王熙凤八十回后故事的重要批语

说癸酉本之前我们先看一条红学家极其重视的批语,这个批语也暗示了80回后王熙凤的结局或者说故事。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这回前边,有一段很长的批语: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

这段长长的批语信息量很大,红学家对此是津津乐道、展开丰富的联想,这也是唯一透露后面回目的批语,所以凡是续写红楼 或 猜测红楼后面故事的话,必定跳不过这个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批语说此回之文写得妙,妙在何处?妙在与后三十回里的一回遥相呼应。(批书人知道80回后只有30回,压根不是通行本的120回。癸酉本共108回基本符合“后三十回”这一数字)

先是回目相互对应:

2 3 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后某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前面说的是丫鬟,后面说的是她们的主子,对象都是宝玉和贾琏。

再是内容相互对应:

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 —— 今日丫鬟袭人箴宝玉,宝玉倒还听了;他日正经妻子宝钗箴他,他反而是不可箴。还逼得他“倔王孙悬崖撒手”(来自另一则批语)

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 —— 今日丫鬟平儿还能救贾琏,他日又有谁能救得了贾琏?可见日后贾琏有大祸临头,谁也救不了。

对“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争议不大,字面意思较为明显,无非是贤良淑德宝钗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宝钗是“可叹停机德”嘛,很可能学乐羊子妻断机杼劝学(癸酉本是这么写的)。 而对于“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历来众说纷纭。但任是后人挠破脑皮都想不到:在癸酉本里王熙凤那时已死,是化作鬼魂回贾府,雪地里捡到通灵宝玉(红学的“拾玉”谜案),通灵宝玉告诉了她贾府的变故,所以她才“知命”,但她还要“强英雄”,要找奸人恶贼算账,但被警幻仙派人抓了回去。

癸酉本里不但完全符合判词伏笔,连与王熙凤相关的重要批语,都一一吻合,更让人坚信癸酉本的真实性。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