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番外篇】吴祖本里王熙凤的结局

不喜欢吴祖本(癸酉本)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此段。

在癸酉本82回叫《王熙凤病求千翼方,林黛玉闷作十独吟》。 这里的《十独吟》和前面《五美吟》相对应,前面批语也有提到,癸酉本赫然出现在回目。红学家看了恐怕是遽然一惊。

接着在83回,贾母和王夫人就接连突然去世。前面说了,贾母和王夫人是王熙凤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靠山,如今这靠山就像冰山一样消融沉没了,意味着凤姐的麻烦也到了。

果然,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贾母王夫人一死,邢夫人当家掌权,第一件事就是夺了王熙凤的权,也就是判词里说的“二令”——凤姐被“冷处理”了。 85回有这么一段:
----------------------
只见邢夫人由两个丫头陪着走来,拉了圈椅坐下,眼皮子也不抬一下,道:“我才跟他们说了过两天查查园里的贼,你这就抢在我头里把事情揽完,往日老太太太太信任你叫你管事,我不能不依。如今老太太太太已不在了,这家里如今我说了算。我看你身子不大好,就回去养着罢,以后不用操家里的心了。”

凤姐红了脸笑道:“大太太说的也是,我这就告退。”邢夫人道:“慌什么,再坐一会。”凤姐笑道:“不坐了,我还有事。”忙和平儿匆匆出去了。

邢夫人望他去了,冷笑一声对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道:“看把他能的,好象人人都没他巧,就他能管家了。”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都笑着不语。邢夫人则道:“往后有事都来回我,不用找琏二奶奶了。今儿这事也不大,你们看着办了。”说完起身就走了。
----------------------

邢夫人对着凤姐的背影“冷笑”,很好地体现了“二令”的寓意:从此那个“众人之上一人之下”的琏二奶奶一去不返了,而成了遭新领导冷笑排挤、下人们冷落嘲笑的阿凤了。

但邢夫人并没就此打算放过王熙凤,她要帮凤姐实现人生第三个结局“三人木(夫休)”。故事集中在88回《邢夫人执意寻舛错,王熙凤聪明误此生》。“执意”二字表现了邢夫人对凤姐的恨意,就是铁了心要置凤姐于死地。

具体怎样的呢?先是赵姨娘突然来举报王熙凤逼死尤二姐的旧事,贾政有意放过,邢夫人和贾琏断然不依,找来旺儿等来逼问,结果那恶女人秋桐又透出更大的事来。癸酉本是这样写的:
-----------------------
秋桐冷笑道:“还多着呢,二爷记得那年有个张华到都察院告状吗?都是二奶奶指使他们告的。”邢夫人、贾琏都道:“哦,这又是怎么回事?快快说来。”…………

旺儿见已东窗事发,再瞒也无益,便从实招认道:“是二奶奶收买张华到都察院告二爷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过后又吩咐奴才务将张华治死以剪草除根。我因想:人已走了,人命关天,何必杀人,就在外面待了些日子,回去说张华已被强人闷棍打死了,二奶奶也信了。”邢夫人贾琏都唬了一跳道:“竟有此事!实在骇人。”贾琏气的要去找凤姐算账,道:“待我拿剑斩了这悍妇的头为二姐报仇。”邢夫人忙劝道:“不用你动手,咱只把他送到都察院叫官府审理去。”

贾琏道:“太太所言极是,我这就写了状纸到都察院告去!”于是找人写好状纸,亲自去办。谁知贾赦那边得到消息,赶来阻道:“何必又生牢狱之灾,如今只按府中规矩写休书休了他罢了,仍放他回娘家去罢,他哥哥也在朝中为官,不可鲁莽行事。”邢夫人听他说的有理,又不敢得罪王子腾那边,因劝贾琏打消告状心思,贾琏依言从之。

………………贾琏同邢夫人已进来了,凤姐见他二人都面带忿意,心内纳罕,不知何事,贾琏冷笑道:“你还有什么要强辩的,好一个歹妇,趁着今儿天气暖和,快收拾了包裹还回你娘家去罢,我这就写休书。”忙命平儿磨墨,平儿诧异不敢走动。

凤姐满脸惊疑,一边弯腰给贾赦、邢夫人施礼,一边亲自拉开圈椅,要他们二人坐,笑道:“二爷这是打那里着的魔,竟撵起老婆来了?”邢夫人往大圈椅上一坐,道:“你不知道?我就说给你听个明白。”乃把凤姐暗算尤二姐诸事一字一句说了。

…………贾琏对外喝了一声,秋桐、善姐、旺儿都颤栗着掀帘子进来,跪成一排,低首不语。

凤姐情知不妙,忽然撞在贾琏怀里泼哭泼闹道:“二爷索性拿刀杀了我罢!听信小人谗言陷害自己老婆,你再找个好的,二爷必是嫌弃俺们娘儿了,变着法子赶我出去。”邢夫人冷笑道:“你别不知好歹了,琏儿没有抓你入监,让官府断个人命官司就算待你不薄了。你还有什么颜面待在这园子里,就是琏儿依了你,你姑父也不会应允。”凤姐面有愧色,挽着头发跪着。贾琏夺过平儿手中的纸笔,一挥而就即刻写成休书,往凤姐脸上扔去。凤姐接了,也不细看,捂口哭着跑了出去。
--------------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凤姐被“夫休”了,这绝对是贾府的特大新闻,“赵姨娘同那些素日怀怨的下人婆子们都兴冲冲的奔走相告”。当年秦可卿办丧事,凤姐去协理,有个媳妇睡迷了,起来晚了,被凤姐打了几十板子,革了一个月银米。那媳妇趁机对她公然羞辱:“哟,你是什么货色,竟敢这样大声跟我说话,做了这么多恶事,还有脸待着,快滚回娘家去罢。”

以上都是癸酉本对王熙凤被“夫休(三人木)”的故事描述,那“哭向金陵事更哀”呢?则关系到凤姐的最终结局,癸酉本又是怎么写的呢?

凤姐羞愧地回到金陵娘家没几天,更坏的事就来了:弄权铁槛寺、间接害死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事被告发。都察院派人上门抓人,被押上囚车。书中这样描写:
-------------------------
“眼看将离开金陵地界,凤姐探出囚车回望,想着此生恐难再回故乡,不禁泣不成声。”
-------------------------

这就是判词里的“哭向金陵”——我前面解读是哭着向金陵而去,也不算错,因为被“夫休”后也是哭着回金陵的。 这里是说她被抓押解进京,离开故乡金陵时,哭着回望——是谓“哭向金陵”。 不管怎样,“哭向金陵”都是“夫休”以后的事了。

最后的结局是“事更哀”,因为事情还不算完。
---------------------------
且说凤姐被押至都察院后,往日在外面放利錢之事也被查出,罪行深重,人人都说天理难容,泼皮市侩张华也闻讯赶往都察院,佐证当初凤姐所犯之事,都察院便将凤姐打入死牢,拟秋后处斩。老尼净虚也获罪入狱。王子腾及家人获悉凤姐被判了死罪,慌忙凑了錢往都察院送,贿赂官老爷,请他判轻点。谁知那三家出的錢也不少,凤姐死罪虽免,可终身难出监牢。

关在牢里面,可怜女强人竟然被三个女囚欺负。三个女囚抢平儿小红送给她的馒头,还把她揍得鼻青脸肿。平儿小红无可奈何。
--------------------------------
—— 有意思的是,87版电视剧最后王熙凤在牢里的故事与这段情节惊人的相似,也是小红探监,凤姐和女囚打架。 众多红学家口口声声说癸酉本是伪作,但红学家把关的87版电视剧后面的改写多处与癸酉本雷同,这确实是很耐人寻味的事。 87版电视剧是第一代红学家俞平伯把关的,他是非常信任靖本批语,这版红楼并未按照高鹗 的续本拍,而是根据根据靖本等批语,进行了大胆改编,改编的结果,竟然与癸酉本后28回内容多处雷同。除了王熙凤这事,还有探春远嫁海疆和亲(前80回并没有和亲字眼)、葫芦庙的门子翻身做了大官反而抓了贾雨村,…… 这些情节绝对匪夷所思,但87版电视剧都赫然出现,而癸酉本里恰恰也是这么写的。(此事可以专门开一章分析)这也再次证明了我前面的观点“如果靖本是真的,那癸酉本就是真的;如果癸酉本是伪作,那靖本也是假的”。

女强人受此羞辱,落毛的凤凰不如鸡,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
--------------------------
半夜凤姐冷醒,因血山崩旧疾未愈,在牢中又缺医少药的,病愈发重了,浑身作烧,面上通红,几处疼痛难忍,实在承受不住,抱着胳膊再也睡不着,只呆呆望着窗外一弯细月。那三个女囚已经睡了。凤姐想道:想我聪明一世,人称脂粉英雄,如今自作自受,遭到报应,又有疾病缠身,无法忍受,活着又有何趣?不如一死也少受些活罪,因在身上解下一条汗巾,往那监栅高处一投,系个死结,将头探入,把脚一蹬,不多时便咽堵气绝,灵魂出窍。
---------------------------
至此,凤姐的结局不但完全与其判词的解读完全对应,与那首《聪明累》的曲子也分毫不差——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这一死怎么样?贾府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贾王薛史,很快就将成“家亡血史”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吴祖本里说“一从二令三人木”与“一哭二闹三上吊”相对应。 在吴祖本里我们也对应上了:

贾琏休了她,她哭着向贾琏身上撞,她哭着回金陵,被押解走时,哭着回望家乡 —— 是谓 一哭。

都察院派人来抓她,她大闹,大声质问—— 是谓 二闹。

被判终身监禁,悲病交加,上吊自尽—— 是谓 三上吊。

王熙凤的命运结局之谜,至此基本揭晓,那就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哭二闹三上吊。

下回我们将谈谈 王熙凤的长相之谜、不识字之谜,以及她最终影射的是谁。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王熙凤长相之谜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关于王熙凤的衣着打扮长相,作者在第六回借林黛玉的双眼为读者做出了文学上极其精彩的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甲侧: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甲侧: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蒙侧批:大凡能事者,多是尚奇好异,不肯泛泛同流。】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蒙侧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作者读过麻衣相法】身量苗条,体格風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先看看林黛玉对王熙凤的态度和看法,林黛玉很纳罕:这谁啊,这么牛逼,在贾母王夫人面前都能如此放诞无礼。她知道贾府里的女人谁也大不过贾母和王夫人去,可偏偏有人这么“嚣张”,个个对她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林黛玉敏锐地感知出这一点,说明她这人并不喜欢王熙凤、薛宝钗这种“自来熟”、能说会道的人,在她看来,王熙凤的这种是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

林黛玉应该是个很强调等级尊卑的人,林红玉因为名字冒犯了她,就让她改名小红。她也看不上那些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老奴才,比如当面骂李嬷嬷是“老货”,骂插科打诨讨好贾母的刘姥姥是“母蝗虫”…… 可以想象得到,要是林黛玉成了主子当了家,并不欢迎王熙凤这样的手下。 但事实上,在贾府这样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偏偏又少不了王熙凤这样的管理者。

扯远了,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王熙凤的相貌。写她相貌长相的就后面四句: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風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重点是前面两句,蒙侧批语也是点评这两句:【蒙侧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作者读过麻衣相法】

偏偏这两句很矛盾,而且矛盾点和“雌凤”一样,都是写得“男女不分”、“雌雄同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丹凤眼、柳叶眉,那不用说,绝对是写美女的。

三角眼,吊梢眉,怎么看都是跟美女不沾边吧。三角眼一般指老奸巨猾的人,吊梢眉通常是老男人才有的迹象。某人长着三角眼吊梢眉,很容易想到是老奸巨猾的老男人,而不是大美女吧。

现代科学给三角眼的出现做出了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下垂了一定年纪之后,人的皮肤逐渐老化,弹性减弱,眉毛的高度便会慢慢往下降,上下眼睑皮肤也随之松弛,轻者上睑下垂使眼裂变小、变形,昔日的"杏核眼"变成"三角眼",重者可由于上睑皮肤法高度下垂将外眼角遮盖。

吊梢眉形成的原因差不多,也是皮肤松弛,眉梢眉毛变长,于是眉梢的位置慢慢下降,形成吊梢眉。就像古代的老神仙一样。

王熙凤年纪轻轻,二十出头的姑娘(这时候才二十多点,贾宝玉才十二三岁),怎么会出现三角眼、吊梢眉?你要说 王夫人、贾母 长这样,那没话说,你看87版电视剧选的王夫人那演员,就是典型的“三角眼”。这是过了中年之后的自然现象。吊梢眉则是中老年男子易出现的面相。

也是因为87版电视剧邓婕扮演的王熙凤演得太好了,在此不能不点赞87版的化妆造型师,几乎让人觉得,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就是邓婕那样。2010年版的新红楼,姚笛的扮相和造型,完全与书中描写相距十万八千里。 但你不能因为邓婕的演技和扮相非常逼真,就认为“丹凤三角眼、刘烨吊梢眉”的写法是合理的。王熙凤的长相之谜和雌凤之谜 一样,都是暗含 男女不分的描写。

至于批语里说的麻衣神相,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我想大体是说这长相很符合相术中的“奸雄”面相。 历来有把王熙凤比作奸雄曹操的说法: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王熙凤也信奉这样的道德标准,从不相信阴司报应,凡什么事,我说行就行。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是“有权谋,多机变”;周瑞家的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曹操和王熙凤都喜欢笑,经常都是笑里藏刀……

秦可卿托梦时就说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

早期红楼梦点评家涂赢的《王熙凤赞》头两句是“凤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里称王熙凤是“曹孟德的女儿、李林甫的妹妹”:“背理而行假仁假义谓之奸,逆理复礼敢作敢当谓之勇。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林甫蔽明君以行黯政……王熙凤委实是曹孟德的女儿,李林甫的妹妹。” 点评也是相当独到。

当代红学家王昆仑说,“读《三国演义》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读《红楼梦》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也是形象地说出了读者的心声。

那作者将王熙凤的相貌描写得那么男女通体,莫非是隐喻王熙凤是个奸雄曹操式人物? 或者 有其他的用意?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续上)
在吴祖本的情榜后面,对王熙凤有段考语“王熙鳳——治世之能臣,貪酷之奸雄也。一生好強,家敗又無力回天,自省自怨,適足為後人寶鑒。 ”

这个考语就说得更明白了,她就是曹操式的人物。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王熙凤影射之谜

重点来了,V哥的拥趸快出来,楼主在抄袭V哥了。是的,V哥说王熙凤是影射九千岁魏忠贤,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此乃V哥的头功。但证据的挖掘,是我一点点自己找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魏忠賢 资料卡片】

魏忠贤,明末宦官。少时家穷,混迹街头。不识字,却懂得骑马射箭,迷恋赌博美色。后自宫入宫,其人聪明机警,善于巴结,靠服侍皇长孙母亲王才人得势,后来皇长孙意外成了天启皇帝,从此飞黄腾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与天启乳母客氏结为对食关系。

1、凡鸟 与 泼皮

王熙凤的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 我们前面说了,凡鸟是来自 嵇康弟弟嵇喜的典故,是吕安嘲讽嵇喜是只“凡鸟”,意思是平庸之人。 但王熙凤无论出身、能力,绝非平庸之辈啊。 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说她是“凡鸟”呢? 这当然与她影射的对象有关。

魏忠贤是绝对的“凡鸟”,出身民间,家境贫穷。虽然他混入宫中,飞黄腾达,成了后宫中的“雌凤”,但依然是只让廷官鄙视的“凡鸟”。

魏忠贤不仅是只“凡鸟”,原本还是个市井泼皮。经常跟一群恶少赌博,一次输大了,才被迫入宫做太监,改名李进忠。 可巧,在《红楼梦》里,贾母竟然调侃王熙凤是个“泼皮破落户儿”。这就有意思了,哪有这样子形容一个女人的?我们老家充其量说王熙凤这样的女子是“精怪婆”(聪灵古怪的意思),怎么说她是“泼皮”呢?她又不是男人!说她是破落户儿更离奇了,金陵王家家大业大,她是王家大小姐,怎么成了破落户儿?王夫人也听了没面子吧。 但如果这话是说 魏忠贤的,那一点问题也没有,魏忠贤原本就是个泼皮,家里就是个破落户儿。

2、雌凤 与 太监

凤凰者,雄则为凤,雌则为凰。 那 雌凤,究竟是雌还是雄?
太监者,被阉割男子也,人称阴人,假男人,向来被认作不男不女的“怪物”。

雌凤其实隐喻是太监。另外王熙凤的长相之谜也有着落了: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丹凤眼、柳叶眉是写 王熙凤;
三角眼、吊梢眉是写 魏忠贤。

魏忠贤有画像传下来,他死时已经59岁,已经算老年人了,其画像三角眼、吊梢眉很明显(年龄增长衰老之故)
所以雌凤也好,还是相貌描写也好,都是表明王熙凤 不男不女的身份特征。 在54回有个女的说书先生,竟然说了个王熙凤公子的故事,也是提示读者,王熙凤其实是个公子(男人)。 王熙凤听了这些——泼皮破落户、王熙凤公子……竟然一点也不生气,因为她本来就是泼皮破落户、本来就是个公子嘛。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3、王熙凤 名字之谜

1)王熙凤为什么姓王?

很简单,因为王夫人姓王。 我们前面说了,王夫人是影射天启皇帝朱由检,那王夫人为什么要姓王呢?前面我们说大明三个苦命女人时也说了,朱由检的母亲王才人是姓王 (注意:崇祯的母亲不是王才人)。所以作为小说里的角色,天启皇帝跟母亲姓一回“王”有何不可?
魏忠贤当年改名李进忠入宫做了太监,后来靠巴结进入了甲字库,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反正他的表现很得王才人的欢心,王才人特地恩准他恢复本来的姓“魏”。 所以魏忠贤原本就是 王才人和皇长孙身边的人,跟她们姓“王”不是 很正常吗?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她娘家的人; 魏忠贤是王才人和皇长孙宫里的太监,也算是皇太孙的“娘家人”了。 后来皇太孙一夜之间成了皇帝,这个深得母亲赏识的太监,自然而然地就受到重用了。 这有点类似于他爷爷万历皇帝与太监冯保的故事。当年小万历自小视冯保为玩伴,称他为“冯大伴”,当了皇帝也是离不开这个大伴。 所不同的是,万历皇帝除了冯保之外,还有个大明第一政治家张居正,还有个能平衡朝臣和内廷关系的李太后。天启皇帝的悲剧在于,只有一个魏忠贤,而没有张居正,王才人也不具有李太后那样的政治眼光,何况也死得早。一帮东林党人,只会说大道理,又目空一切,在移宫案时表现得极为嚣张(当时的魏忠贤史书上还写的是李进忠,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强行拉走天启皇帝,李进忠在后面拽住)。那时的东林党人压根不将魏忠贤这样的死太监放在眼里。更没想过 自己应该像张居正与太监冯保一样通力合作。只想着以他们的渊博学识一定能辅佐天启皇帝成为一代明君。可人家天启已经16岁了,不像万历皇帝当时只有10岁,可以任由朝臣摆布。 16岁的孩子懂事又任性,怎么会任由你们东林党人一帮腐儒摆布? 何况天启偏偏读书不多,又说不过你们这些满嘴大道理的文臣,当然会信赖自己人。 魏忠贤 虽不识字,但是自己人,让他放心,而且不识字,与文化水平不高的自己,更有共同语言。

扯了这么多,无非说明一点:王夫人姓王,影射的是天启皇帝; 魏忠贤本是天启皇帝做皇太孙时家里的太监,算得上是家生的奴才,当然也是“王家人”。所以对应的角色王熙凤也应该姓 王。

2)王熙凤的“熙”字由来

有个学者看到“熙”字再结合“凡鸟”嵇康弟弟的典故,竟然认为 王熙凤是 影射康熙! 这种附会真让人啼笑皆非。不说别的,在清朝谁敢用一个带“熙”字的角色名来影射康熙是只“凡鸟”? 乾隆年间文字狱“字贯案”王锡侯因为举例如何避清朝皇帝的名讳,结果被乾隆皇帝认为避讳不到位,而将他斩立决,家族也深受牵连。 《红楼梦》压根不避康熙的“熙”的讳,甚至连康熙的名字玄烨的讳都不避,实属大逆不道。在写到妙玉时,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有的版本就将“玄墓”改成了“元墓”,显然是为了避讳。另外还有“强”字,在乾隆以前都写作“強”,但乾隆名弘历,“強”字在他看来是一个“弘”字下面有个“虫”字,是对他的极大侮辱(《红楼梦》里有很多 借“虫”字骂满清的例子),于是从他以后“強”就成了“强”,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写作“强”。很多人还以为“強”是繁体字,其实不是解放后改的,是乾隆年间改的。 所以从“強”字也可以推断出各个抄本是乾隆之前的还是乾隆之后的版本。 如果说《红楼梦》真的写于乾隆年间,那不可能出现“強”,不应该出现“熙”字,不应该出现“玄墓”,甚至不应该有“贾赦”这个人名 (因为乾隆时因为“赦”字也制造了一起荒唐的文字狱)。

《红楼梦》最初的本子为什么不避讳这些?因为《红楼梦》的前身《风月宝鉴》很可能是 吴梅村在顺治年间辞官回乡之后写的,那时候还没有康熙呢,也不用避讳玄烨的玄字,更不要将“強”写作“强”,更没有“赦”字的文字狱。所以《红楼梦》里赫然出现了王熙凤的熙、玄墓的玄、贾赦的“赦”,強还是“強”…… 如果是写于乾隆年间,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不避讳的字眼。 如果说作者是曹寅孙子曹霑,那更说不通,康熙是曹家的最大主子和恩人,怎么可能将康熙影射为王熙凤这样的“泼皮破落户”?

借这个“熙”字我们顺便又驳斥了下 曹家店。言归正传,这个“熙”是什么意思呢?

熙,在古代有两个重要意思,一个是指光明、阳光照射之意。这是最常用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是通“嬉”。

那王熙凤的“熙”取哪个意思呢?
我看两种意思都有,都说得通。

第一种意思,“阳光照射”,王熙凤,王家的光芒照射在凡鸟上。喻指她是靠服侍皇太孙母亲而得道发迹。 然而她的靠山偏偏是座“冰山”。这阳光照在她身上,也照在冰山上,她越是光彩辉煌,这“冰山”就越消退得快。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凡鸟偏从末世来,还站在冰山上,灿烂的阳光熙照,这究竟是荣幸,还是悲剧?

第二种意思,熙通“嬉”,那王熙凤就是 王嬉凤,就是只插科打诨逗乐贾母王夫人的嬉凤。倒也符合她的特点。

除了上述两种意思之外,我认为还有层隐藏的寓意。这个“熙”很可能是指“咸熙宫”。

咸熙宫,始建于明朝,在清朝乾隆年间改为寿安宫。在明朝,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咸熙宫居住。仁圣太后就是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客氏,则是臭名昭著的史上最牛奶妈,天启皇帝最宠信她和魏忠贤。而且客氏又和魏忠贤结成对食关系(夫妻),客氏住在咸熙宫,就等于魏忠贤住在春熙宫。因此,魏忠贤是王熙凤,王熙凤就是窝在“春熙宫”里的一只雌凤。

所以王熙凤的“王”和“熙”是暗示了她(魏忠贤)与皇太孙及其母亲王才人的关系。“凤”则指雌凤,揭示她本身 太监的身份。

王熙凤,一个简单的姓名,却暗藏这么多玄机,而且这姓名又这么具有文学美感,实在让人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深拜服。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4、王熙凤“冰山”之谜

“冰山”,最早应该出自“冰山难靠”的典故,说的是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杨家人鸡犬升天,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但有个叫张彖的进士偏偏很不屑,认为杨国忠不过是座冰山,做不得靠山。

王熙凤里那幅画中“冰山”当然含有这个典故的意思,王夫人贾母就是她的靠山,但却是座冰山,她们消亡了,意味着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对魏忠贤来说,天启皇帝是他的靠山,可偏偏年轻的天启皇帝却像冰山一样消融了。魏忠贤被查处后,就有部很有名的叫《冰山记》的戏剧流行一时。这个剧本现已找不到了,但在张岱的《陶庵梦忆》记录了这部戏剧的来历以及该剧演出时的轰动:

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谇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

也就是张岱是根据当时十多本关于讽刺魏忠贤的传奇故事,删改成戏剧,仍然名为《冰山》,说明在此之前已经有《冰山》这个本子了。当时的人,只要听到“冰山”这个本子,就基本知道是说魏忠贤的故事的。 以前的人,说到“冰山”可能想到“杨国忠”,但对明末的人来说,说到“冰山”就会想到魏忠贤。

王熙凤这只“雌凤”背后是冰山,当然会让人想到魏忠贤,难怪评书人会把王熙凤比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曹操。木头皇帝朱由检无心政事,将大明江山交给魏忠贤打理,与木头人王夫人无心家事,将贾府上下事宜交给凤姐打理,不是如出一辙嘛。


————
【楼主按】 张岱,明末著名遗民,早年是个风流才子,明亡后宁愿披发入山,也至死不愿仕清。这让同为明朝遗民后被迫仕清的吴梅村既感佩又羞愧。吴梅村写了很多赞颂张岱这些忠贞义士的诗,张岱这部《冰山》的戏剧在当时很有名气,吴梅村将其写入《红楼梦》是完全有可能的。天涯甚至有人认为,张岱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因为他的身世人生轨迹,跟贾宝玉很像。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更正说明】

有朋友说了,王熙凤的‘熙’和康熙的‘熙’不存在避讳问题,因为 年号是不需要避讳的。 这确实是我的失察,但天涯让人蛋疼的是,帖子错了,也不能编辑修改,只好在这更正说明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5. 王熙凤不识字之谜

《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王熙凤不识字这一特点,几次提示,生怕读者不知道这一点。同时也解释了王熙凤从来没参与贾宝玉和那些姐妹们的诗词歌赋游戏。这太不正常了,作为金陵王家的大小姐、贾府的当家管事人,竟然不识字?虽说古代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很少有大家小姐不认字的。就是书中的金钗们,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三春、李纨、宝琴、蚰烟……哪个不是饱读诗书?黛玉宝钗妙玉她们的诗词歌赋比贾宝玉还强。不说这些小姐们,就是那些丫鬟戏子们,好些都是识字的,有明确记载的,司棋是识字的,否则潘又安写给她的信怎么会看得懂?鸳鸯是识字的,否则怎么三宣牙牌令?不但识字,而且还颇通典故呢。你看她在骂她嫂子的时候,还能骂出“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这样的典故来。 连丫鬟们都有识字的,这个不可一世的琏二奶奶竟然不识字。

第一次表明王熙凤不识字是在第十四回,回目处甲戌本、靖本都有批语:“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在写到“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 这里批语更多了,这三段批语很有意思。

〖甲戌眉批: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

〖庚辰眉批: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

〖庚辰眉批: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甲戌本这里的批语人没搞清 彩明是男是女,还以为彩明是王熙凤的贴身丫鬟。在回目处,甲戌本明明写了“彩明系未冠之童”,由此可以看出,同是甲戌本的批语,其实是多个人写的,绝非脂砚斋一人。只是不知道误认为彩明是丫鬟的是哪位批书人。

庚辰本的回复简直是现代论坛回复的翻版 —— 老兄,你先看清彩明是男是女再来喷好不好。

总之结合文本和批语,我们知道王熙凤不识字,是由彩明为她代笔的。

有人说,不对啊,王熙凤是识字的啊,你看她后来不是当众念出了潘又安写给司棋那封信吗?没错,那封信凤姐是一字不差的念出来了,为啥这时候凤姐又识字了呢?书中也做了解释,是这样说的: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王熙凤不识字,她影射的对象魏忠贤也不识字。魏忠贤不识字是载入了史书的。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后来怎么入了司礼监做了秉笔太监呢?《明史》这样说的,“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魏忠贤是靠自己的相好、皇帝的奶妈客氏说情才当了秉笔太监。 可他并不会写啊,怎么做“秉笔”工作?这没啥大不了的,王熙凤能找彩明做代笔,偶尔让贾宝玉也代笔,魏忠贤也可以啊,他让太监王体乾为他代笔。王体乾依附魏忠贤、客氏,是魏忠贤的重要爪牙。直接害死了万燝,杨涟等人之死,他也是重要帮凶。《明史》载“万燝之死,出体乾意。忠贤不识字,体乾与永贞等为之谋主,遇票红文书及改票,动请御笔,体乾独奏,忠贤默然也。”

有人说,不对啊,在天启六年时,霍维华上疏数千字,抨击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魏忠贤看了之后说“这本条议一字不差”。 这时候魏忠贤又怎么识字了呢? 这啊,跟王熙凤后来认得潘又安那封信是一个道理,久病成医,在司礼监呆久了,每天见多了奏折,慢慢也认得字了。就像我小孩,才不到6岁,还没读一年级,通过玩游戏看动画片,现在已经认得好几百个字了。中国常用汉字不足一千字,蒙学儿童就学《千字文》,掌握了这千字,听说读写都问题不大了。到天启六年,魏忠贤都做秉笔太监好几年了,还不认得几个字,那才怪了。

总之, 《红楼梦》里写王熙凤不识字,按说是不合情理的,但作者偏偏这样写,并且几次这样向读者点明这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只能套用刘心武先生的名言:作者是为了忠实于影射的人物原型的真实,而牺牲掉了文学上的合理性。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凤姐篇】 王熙凤 VS 魏忠贤 (续)

继续说凤姐的故事。前面说王熙凤影射的是九千岁魏忠贤,更多地是从一些象征符号上解读的,比如冰山、雌凤、不识字等等。但还不能服众。之所以说王熙凤是贾府里的“九千岁”,魏忠贤是大明天启朝的王熙凤,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俩性格、行事风格、他人评价、与他人关系等方面的如出一辙。

王熙凤,破落户凤辣子,有强烈的权力欲,行事干练,风格泼辣,足智多谋,雷厉风行,对威胁到自己的人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称得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贾府是功过参半。

魏忠贤,本是迷恋酒色赌博的混混,已有妻子和一个女儿(凤姐也只有一个女儿),却能下得狠手自宫去做太监,在五十岁之前,他是李进忠,绝对是让所有主子都喜欢的忠心耿耿、肝脑涂地的奴才,对当时的太子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的忠心和关爱,绝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年朱由校在太液池泛舟(今天的北海公园)落水,五十多岁的魏忠贤是想都不想就跳下去救人,下去后才知道自己也不会游水。这种在自己家里默默奉献了二三十年的奴才,天启皇帝不信任他,难道还会傻傻地去信任那些东林党人?当年东林党人一手操办的移宫案,彻底吓坏了年轻的天启皇帝,也彻底让天启帝对冠冕堂皇的东林党人死了心。

所以对于魏忠贤,我们所知道的,和天启帝朱由校眼里的魏忠贤完全是两个人,朱由校眼里的魏忠贤,那是最死忠的奴才,有会管事的奴才。我们所知道的魏忠贤,是《明史》里的魏忠贤,是东林党人眼里的魏忠贤。 这跟王熙凤在不同人眼里的评价完全不同是一个道理。王熙凤在贾母、王夫人眼里,那是最舒心的开心果,是管理家业的得力干将,是贾氏集团最好的总经理。但在邢夫人、赵姨娘、一些老婆子丫鬟眼里,王熙凤是眼中钉,是媚上欺下、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恶妇。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我们不妨看下与魏忠贤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

1)明末朱长祚在《玉镜新谭》中说魏忠贤是“形质丰伟,言辞佞利。”

可见魏忠贤的长相是相当不错的,绝不会是电影里的死人妖相,事实上能得宠的太监大多长相不错的,电影是对太监公公们丑化了。
另一个特点是“言辞佞利”。 明朝当官特别是在朝廷当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说、会说,甚至还有会骂!明朝有最牛逼的言官,言官那张嘴,那真是唇枪舌剑,杀人于无形,你要是说不过,那就很危险。甚至连皇帝都被言官那张嘴说的是体无完肤。比如那个万历皇帝,因为口吃,说起话来哪里是言官们的对手?每次朝会,都只有看着满朝文官言官们吵架撕逼而干瞪眼的份,所以万历皇帝后来干脆懒得上朝,就好比一个口吃或不善言辞的老板,会喜欢天天开早会吗?那不是自取其辱吗? 而大字不识的魏忠贤,却能屡屡将靠嘴巴子笔杆子吃饭的文官们驳得哑口无言,也就是魏忠贤的嘴上功夫比明朝的言官们还厉害。天启帝16岁意外做了皇帝,他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在朝会上肯定也说不过那些文官言官们,尤其是“义正词严”的东林党人。但他要是不说话不发声那就等于任由东林党人摆布,他又不能学他爷爷万历那样30年不上朝。怎么办呢?幸好有个忠心而又嘴巴子厉害的魏忠贤,看着魏忠贤与东林党人唇枪舌剑将文官们说得是体无完肤,我想天启帝心里该是何等的快意和感激。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最能讨老板和领导欢心的大红人,肯定是最能说会道的人。 王熙凤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什么?恐怕就是她那张能说的嘴吧。书中证据很多,我也不列举了。 朱长祚对魏忠贤的评价短短八个字,放在王熙凤身上,也完全没问题。

2)明末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对魏忠贤的评价更详尽,而且都是当时的太监,他的更有说服力。他说:“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亦担当能断,顾猜很自用,喜事尚谀,是其短也。素好僧敬佛,宣武门外苍文殊庵之僧秋月,及高桥之僧愈光法名大谦者,乃贤所礼之名衲也。如碧云诗僧,则酒肉势利不足齿矣。”

顺便插播一下,这部《酌中志》不简单,记述晚明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但每卷均为相对独立的短篇。明代宦宫刘若愚著。这个刘若愚也是个奇人,出身不错,父亲是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可他在十六岁时,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比魏忠贤还猛,魏忠贤是赌博走投无路自宫去做太监,他竟然因为一个梦而自宫。他本来和魏忠贤不是一路人,却误被当作阉党而被斩监候,后来在牢里仿效太史公写《史记》,而写了这部《酌中志》,所幸后来被沉冤得雪、重获自由。 一个太监能写出这样煌煌巨作,在此我对明朝的太监不能不表示钦佩。事实上明朝太监有才学的确实不少,三宝太监郑和、大太监冯宝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不少人都很有才学、书法了得,有的甚至文武双全。

刘若愚亲眼目睹了魏忠贤的发迹到衰亡,他对魏忠贤的评价是很到位的。

“好色”——魏忠贤做了太监还好色,看来其假太监(留了一粒睾丸)之事并非空穴来风。 王熙凤也“好色”吗?很有可能,长得好的帅哥,她都喜欢,也不管什么辈分不辈分,先是和贾蓉有染,后来又和更年轻帅气的贾蔷又勾搭。对贾芸好,一方面贾芸本人表现不错,马屁拍得好,另外与贾芸长得帅也有很大关系(贾芸直脱脱第二个宝二爷)。

“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 是不是想起了凤姐在贾母面前都能肆意的嬉笑?还有王熙凤每次出场的鲜丽辉煌的衣着打扮?

“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 可巧,凤姐也不识字,我想背后也因此被下人们取消过吧。

“担当能断,顾猜很自用,喜事尚谀” —— 凤姐是有担当的,也能当机立断,协办宁国府,绣春囊事件的自我辩解等事件,充分表现出了王熙凤的才能。但王熙凤也是刚愎自用,擅自弄权。比如私放高利贷,弄权铁槛寺。 至于喜欢揽事、爱好阿谀奉承,那更不用说了,这是王熙凤的最突出特点之一。

作为太监,魏忠贤犯的是历史上权势太监的典型性错误:欺上瞒下、打击异己、党同伐异、专权朝廷、中饱私囊、祸害天下、私生活不检点、……(现在的贪官们何尝不是如此?)

作为贾府的链二奶奶、金陵王家的大小姐,王熙凤竟然也犯的是“贪官们”的错误,特别那么多比她年长的都巴结着认她做干娘,她也不怕折了自己的寿,没想到在诗书簪缨的贾府竟然还有这样的江湖习气,实在是匪夷所思。只能说作者是为了忠实于影射的原型,而牺牲了艺术的真实。因为魏忠贤玩的就是这一套,阉党里他的干儿子干孙子无数,什么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五十孙……遍布朝廷内外。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王熙凤私放高利贷、收受贿赂,私自往娘家转钱财,可谓是经济上不干净。
王熙凤拾掇外人状告自己丈夫(导致后来贾琏被处死)、弄权铁槛寺制造两条人命、借剑杀人逼死尤二姐导致老公无后,可谓是政治上不清白。

经济上问题,贾府可以容忍,毕竟在经济上王熙凤是功大于过。但政治上的错误,是王熙凤最终被赵姨娘告黑状、邢夫人将她往死里整、贾琏狠心休掉她的根本原因,可怜她一生机关算尽、意悬悬半世心,却落得家亡人散各奔腾,自己也上吊自尽赴黄泉。

魏忠贤也是典型的经济问题加政治问题,对于经济问题,明皇帝可以容忍。

何况总体来说,在经济上魏忠贤是功大于过。他主政期间,大明朝至少还有钱花,各地灾荒能得到及时救济,江南百姓负担在可接受范围内,尤其是前线将领袁崇焕、毛文龙等粮饷始终得到保障,(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这些前线将士对九千岁是由衷感激的。各地给九千岁建生祠,还真有不少是发自内心的,连袁崇焕也为他建生词,很大原因也是因为魏忠贤对前线将士的支持。看看以前的熊延弼和后来袁崇焕自己,如何被文官们背后拆台、捅刀子而最后冤死,就知道袁崇焕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魏忠贤的。 那个毛文龙是对魏忠贤感激涕零,要是魏忠贤不倒台不死的话,袁崇焕也绝不敢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不死,皇太极未必能轻松吞并朝鲜,更直接导致了毛文龙的手下反叛,尚可喜、耿仲明等降清,后来与吴三桂组成了南下灭南明的汉奸主力“三藩”。

而到了崇祯皇帝时,尽管崇祯帝本人带头倡导节约勤政,还大搞裁汰冗员、精兵简政,结果裁来裁去驿站裁了,结果导致一个叫李自成的驿卒下岗失业了,加入了起义大军。 (我天朝也应该吸取明亡教训,要善待基层公务员、退伍军人、下岗工人、武警战士、甚至城管……这些体制内的人员,本来是社会稳定的中坚,但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转化为社会动乱的最大因素) 整个崇祯朝,大明经济上是入不敷出,拆东墙补西墙,前线将士的粮饷得不到保证,接连出现将士哗变投降,灾民得不到安抚反而连年税负加重,崇祯低声下气地向官员们求银子,结果这些官员们个个哭穷,等到李自成大军对他们一番拷打,个个吐出十几万雪花银来,也真是讽刺。 想当初魏忠贤就有高招,他是主张对江南的商户征税,而不是盘剥已经不堪重负的农民。但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官僚们不干了,因为明朝所谓的商户其实多是官商(跟现在差不多),那些钱庄、当铺、绸缎庄……很多都是官宦家族的产业,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都有各自外面的商铺、庄园。东林党人还理直气壮:咱们当官的,食君俸禄、为君效命,拿的是死工资,凭啥向我们收税啊。可问题是他们个个身价巨万、妻妾奴仆成群,向你们多收税何错之有?

魏忠贤的覆亡在于政治上的错误,这是任何皇帝不能容忍的,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崇祯不至于置他于死地。 魏忠贤权倾朝野,对东林党人的打击手段残忍,肆意弄权,大明朝只知有九千岁、不只有皇帝 (贾府上下眼里只有王熙凤,不知有琏。“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 。崇祯帝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魏忠贤此前的所为自然犯了皇帝的大忌,其悲剧是难免的。只能怪自己时运不济——大靠山天启帝年纪轻轻像“冰山”一样崩坍了。 (鸳鸯说王熙凤的妇科病是血山崩,窃以为,血山崩,乃雪山崩,就是冰山崩——雌凤背后的冰山快崩坍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弄清了王熙凤的身份,再回头看‘木头人’王夫人影射木匠皇帝天启,就更好理解了。

同时也理解了 秦可卿临死时托梦托付王熙凤三件事、贾珍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此整个贾府的管理大权落入王熙凤之手。

因为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突然暴毙,皇位传与16岁的长子天启帝朱由校,而魏忠贤早前就是朱常洛做太子时府里的家奴,深得朱由校母亲王才人的信赖,本来改名为李进忠,王才人赐他复姓,后来天启帝赐名忠贤。 这么个忠心的家奴,现在小主子当皇帝了,他当然也鸡犬升天了。他是太监,管内廷,明朝是内廷和外廷,内廷是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说白了是帝党、保皇派,外廷是内阁朝臣。太监和内阁的斗争,说白了,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朱常洛临终时,朝廷内阁大事,托付给了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为主的大臣,而内廷自然托付给了魏忠贤(那时候还叫李进忠)。于是有了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王熙凤协管宁国府。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答疑】宝玉头上的辫子能证明他是满人?

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向来是红学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也是个滥觞的话题了,但又不得不说。宝玉的装束打扮,最大的争议就是头上那根辫子。满清爱好者据此认定贾宝玉是旗人,起码是清朝人。

有辫子就是清朝人?首先这个逻辑就说不通。

二则宝玉的辫子和清朝初期的辫子是一样的么?

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宝玉的辫子的,分别有两段。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第6回)

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 (第22回)

这两段对辫子的描述相当详细,很显然,贾宝玉头上的辫子与清朝人特别是清初的人,留的辫子是相去甚远。

清初的辫子,发型相当难看,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通过穿过铜钱即方孔圆钱的方孔检验,才算合格,故名为金钱鼠尾辫。满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的演变 现今大多数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这是满清后期的发型了,至少在《红楼梦》写作及其传出的康雍乾时期,满清男子的发型就是 金钱鼠尾头。
贾宝玉明显是一头满发,从鬓角到头顶的胎发,全都还在。在第一段的前面还有个词语描写贾宝玉的头发“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鬓若刀裁”?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周围一圈结成小辫子”?

那在清朝以前,汉人男子有没有留辫子的时候?

据考证,是有的,一般是在男子未成年(弱冠)之前。弱冠之后,头发得束起来,戴帽子,不能披头散发的,否则就是披发左衽的蛮夷了。至于小男孩,偶尔梳个辫子也无伤大雅。

虽然我们知道贾宝玉的辫子非清朝的辫子,但作者两次郑重其事地提到辫子,绝非泛泛之笔,似乎意有所指。

另外,从贾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可以得知,史湘云以前给他梳过类似的发型,再对比第6回和第22回,发型贾宝玉的两次发型惊人地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样,所以可以得知,贾宝玉说史湘云先前替他梳过的,就是指第6回这一次。

那贾宝玉的辫子,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贾宝玉的辫子,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在当时的历史关头,“辫子”是个异常敏感的话题,关系到无数人的人头落地,是汉人千年未有的奇耻大辱,无论作者是汉人,还是满人,按理说都该尽量避开这个敏感字眼。可是在《红楼梦》两次郑重其事地提到了主角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如果说这是作者的信手随笔,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那作者两次详尽地描述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或许你说,你不是在上一段分析了吗,宝玉的辫子和清朝旗人的辫子是两个概念,此辫非彼辫,你也说了,在汉人未成年之前,偶尔将头发弄成一根辫子,也是不足为奇的。为何你又自己打脸,说这辫子有特殊喻意?

宝玉头上的辫子,虽然不是清朝人那种辫子,但终究还是辫子。

我们仔细看下两次描述宝玉头上辫子的打扮,完全是个 满汉的综合体。

头上的辫子,属满(清);

头上的冠,属汉(明);

头发用红丝束住,红,属于明 (与红楼梦、悼红轩、怡红院、绛珠草等的红,是一个喻意);

辫子的末梢却用金八宝坠角,金,属于清(后金,与金玉良缘、金荣、金钏、金莺、金鸳鸯等金,是一个喻意)

红,指大明,指林黛玉;

金,指满清,指薛宝钗。

这还不算,在贾宝玉身上‘红’和‘金’的概念总是同时出现。同样是在第6回,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的第一眼,书中这样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金 和 红,是不是特别显眼?

还有,‘二龙’‘二色’,恰好表现了两股势力在“宝玉”身上争斗:二龙抢珠、二色金百蝶穿花,金百蝶偏偏在大红袖上穿花。

这段打扮里,“青”色出现两次,外面的褂子和穿的靴子,都是青色的。“青”不能不让我多心地想到“清”。

或许你说我太神经过敏了,可是且慢,贾母让宝玉先去见王夫人,等贾宝玉再回来时,已经换了一身装扮。这次“青”色意外地不见了。书中在描写完宝玉头上的辫子后,紧接着写道:

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青”色不见了,“红”色成了贾宝玉身上的主色调:

原来的青色倭锻褂子(请注意‘倭’字),此刻变成了银红撒花半旧大袄(请注意‘半旧’二字,贾宝玉在表明自己念旧,而‘红’色就是念旧的颜色);

原来的青缎粉底小朝靴,变成了厚底大红鞋。

林黛玉一眼见到宝玉,就觉得他如此面熟;贾宝玉也说“这位妹妹好像在哪见过”,显然两人是旧时友相见。宝玉见旧人,当然得穿老朋友喜欢的颜色衣服。别忘了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啊。 所以 贾宝玉才会穿红色的半旧大袄,大红鞋,绝不会把自己搞得一身‘金光闪闪’,也抛弃了‘青色’。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青色,真是喻指满清?

很多人依然觉得我对‘青’色的解读太晦涩了,作者信手写个颜色,哪有那么多想头啊。如果只是这里的“孤例”“孤证”,我自然不敢下此断言,但书中多次出现的“青”色,不能不让我怀疑作者的用意。

(1)在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贾宝玉让黄金莺打几根络子,下面的对话,就别有深意。

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

莺儿说:大红的,须是石青的才压的住。

也就是‘青’是专能压‘红’的!

(2)我们再看另一处“青”,第41回,妙玉请宝玉他们喝茶,对林黛玉说了一段话: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

如果说那是个青色的花瓮,就说“青花瓮”就好了,何必强调是“鬼脸青”? 再配上前面的玄墓、蟠香寺,又偏偏是梅花上的“雪”(雪,还是血?),总感觉 这杯茶让人瘆的慌吧。

妙玉在黛玉、宝钗面前特意强调是“鬼脸青”的花瓮,足见她对“青”的鄙夷。 同时“玄墓”丝毫不避康熙玄烨的讳,也真够胆大的,后期有的版本,则改成了“元墓”。

(3)也就是说“金”和‘红’是对头,‘青’和‘红’同样是对头,所谓青红皂白。书中也多次说到“不分(不管)青红皂白”,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关头,青是指满清,红指朱明,多少人不都是不分民族大义、不管青红皂白吗?

(4)在59回莺儿编柳篮子那回,“春燕那里肯回来?急的他娘跑了去又拉他。他回头看见,便也往前飞跑。他娘只顾赶他,不防脚下被青苔滑倒,引的莺儿三个人反都笑了。” 在这里吴祖本有条批语“【吴祖本注:可知“青”字累人也】”

被青苔滑倒,批书人却说‘青字累人’。再加上前面的“青才能压住红”、‘鬼脸青’、‘不分青红皂白’……可见作者有多不待见‘青’。


综上所述,从宝玉的装扮、发型,他是一个满汉交缠的矛盾体,可以看出 金 与 红、或 青 与 红,两股势力为了他而争斗,这进一步印证了索隐派所说的:

贾宝玉代表传国玉玺,金指宝钗,红指黛玉,钗黛争宝玉,乃指 满清朱明争天下。 通灵宝玉,和黛玉是木石前盟,是旧时友,是指大明已经拥有玉玺(皇权)二百多年; 和宝钗是金玉良缘,是新人,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宝玉心里念的还是木石前盟。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对于史湘云忘了辫子怎么梳,吴雪松先生有精彩解读,经他允许,特转摘如下:

** 史湘云忘了辫子怎么梳 **

(摘自护珠塔主的博客)

………………

查了一下批评本,在“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庚辰本有一条批语【“忘了”二字在娇憨】,让我为之一振,为何忘了?

确实正如沧海客网友所言,在清朝,辫子不能不说是个有特别意义的词眼,作者一再讲这个“辫子”必有深意,从各种描写看,这辫子绝非清人的“金钱鼠尾”“雅制”发束,那么作者在这里,借湘云的口说“忘了”就有非凡的秘密和意义。

我以前多次讲过,《风月宝鉴》创作原理,是把人物物格化,事物人格化,宝黛钗湘四个主角,作者是把王权、明清和历史幻化为四个人物,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写出一部流畅美妙的言情小说,同时,把明清更替的历史元素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载入大作,形成一部无形的史书,因此有“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美誉。

在人格化的过程,史湘云就是历史书籍的幻化,因此当她说“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实际就是抨击了剃发易服带来的迫害,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都要渐渐忘记这个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梳头”的怀念。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悼明思想倾泻在这不为人觉察的“梳头”之中。

原来,“梳头”是渐已远去的朱明王朝,《石头记》“骂清悼明”的主旨,时刻贯穿全文。

史湘云说“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不是人物真正忘记了当初梳的怎样的头,而是提醒生活着的时人,回想“梳头”的失国之痛。同时,讽刺了剃发易服以后,男人们只留下老鼠尾巴大小的辫子,再也不用梳头了。 (完)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按理说,说完了黛玉、宝玉、宝钗三大主角,然后说金陵十二正钗,解读秦可卿,解读了元春,解读了王熙凤,中间又穿插说了晴雯,说了王夫人,这时应该接着解读其他正钗了,但三春、巧姐、妙玉、湘云等人的结局,是明亡后南明的事,只能留到后面说,我们得解读造成明亡的其他角色。

早在晚清民国,就有蔡元培等揭示了红楼梦“悼明骂清”的主旨,事实上,红楼梦并不只是骂清,还骂流寇,骂乱臣贼子,骂内部里的奸人,骂家族败家子。明末的历史不也这样吗,明末的历史并不是明清争天下这一条线,更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后者还直接造成了明朝的灭亡,也就是明末是三股势力在角逐:明、清(女金)、农民军,对应在红楼梦里,就是 风(清)、月(明)、流寇,以及夹在三股势力之间的人——乱臣贼子、汉奸走狗、误国误君的小人庸人…… 本章开始解读 明、清两股势力之外的人物。

首先就解读既是明又是清的角色,北静王!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洪承畴:溶于水的北静王

(87版剧照:北静王的演员与柳湘莲演员是同一人)

北静王,在红学家心中中一直是正面角色,87版电视剧说北静王是贾府的大靠山,刘心武也大胆推测日后能救宝玉的非北静王莫属,红学家认定忠顺王府才是贾府的大对头。但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的表现打了红学家的脸,他竟然是带头来抄贾府的家,其德性与贾雨村一般无二!

北静王原本和贾府世代交好,怎么最后对贾府落井下石?因为他影射的就是被后人骂做汉奸的洪承畴。 下面直接列举证据:

(1)北静王,北方属水,大清国属水。 静王,谐音金王 —— 女金(后金)的王。洪承畴,降清后,先是汉人大学士,后官拜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绝对是后金里的汉人王。

(2)北静王原本和贾府世代交好,几大王之中,唯有北静王战功最大。但后来与贾府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直接对贾府落井下石。 洪承畴原本是明朝的大功臣,曾官拜兵部尚书,崇祯帝对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洪承畴曾任明清两朝兵部尚书,这也真是个奇迹。在前八十回里,北静王无比风光,在癸酉本里北静王投降了戎羌依然权势赫赫,这完全符合洪承畴在历史上的身份地位。

(3)这一代的北静王叫水溶。《石头记》里对其他的王:南安郡王、忠顺王、义忠亲王……这些王的名字都没有说,唯独说了北静王叫水溶。 这名字也古怪得很,总觉得很拗口很怪异。作者弄个这么怪异的名字,想暗示什么? 水溶,乃指他与水相溶也。溶,就是合在一起,共为一体。那 水溶,岂不是“水共”?水共,氵共也,乃一个洪字,洪承畴也。在说文解字里,洪,就是水流汇合在一起,不就是 水溶吗?

(4)北静王原本是当朝的世爵功臣,贾府的世交,后来却投降戎羌,(在癸酉本里)还领着外人到贾府抄家——影射洪承畴随清军入关进北京。

洪承畴原本是大明的功臣,早年镇压农民军有功,抗清也有大功绩,一度让崇祯看到了希望。谁知道却溶于了水国(清),投降了满清。这对明朝的打击太大了。谁也没想到他会投降。 虽然在历史上洪承畴对于满汉矛盾缓和,在清朝倡导汉文化是有历史功绩的,但在明朝遗臣看来,他是绝对的大汉奸,也光荣入选贰臣传。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洪承畴:大明假的文天祥(贾天祥)

贾府外的北静王是影射洪承畴,贾府里的贾瑞也是影射洪承畴。 不过要注意:贾瑞除了影射洪承畴之外,更是影射以洪承畴为代表的明末大批投降李自成、投降满清的无骨气的文臣。

贾瑞,贾代儒之孙。贾代儒,一代儒生,贾瑞也算是读书人的种子。

洪承畴,早在万历年间就中进士,对儒家文化了解很深,可以说是读书的好料子。

贾瑞,字天祥。贾瑞,假瑞,假的祥瑞;贾天祥,假的文天祥。

洪承畴,开始也被崇祯当做大明振兴的祥瑞,也一度被认为是大明的文天祥,是宁死绝不降清的。洪承畴开始确实是这样,当年与满清交战,在松山被围半年之久,洪承畴是绝食数日、誓不降清。大家都认为洪承畴要做大明的文天祥了,准备是一颗丹心照汗青了。谁知道皇太极大打人情牌,派出了汉臣范文程去招降,还对他礼贤毕至,最终感动了洪承畴。

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教导的洪承畴,文天祥没做成,却成了被后世唾骂的贰臣。 就如同贾天祥(贾瑞),其爷爷对他呕心沥血,用儒家那一套对他谆谆教导,谁知道还比不上他在人群中多看了凤姐一眼。儒家最强调修身立命,贾瑞偏偏在这方面出了大问题,以至于淫丧。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