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3)抨击“文死谏,武死战”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

【辨析】“文死谏、武死战”历来被当做忠臣良相的标杆,但贾宝玉却说是沽名钓誉,是于君于国,有害而无利。别人都说贾宝玉是“于国于家无望”,他倒反说“忠臣良相”是沽名钓誉、于君于国有害。这真是正反对比强烈的奇闻。 关于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原因,贾宝玉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他说的是不是确有其事呢?当然有。

明朝,就是典型的忠臣良相“文死谏、武死战”时代。在文臣方面,明朝有独特的言官制度,除了极个别人,如海瑞能死谏到点子上,以至于昏庸如嘉靖皇帝那样的,都拿他无可奈何。而绝大部分谏官,都是只顾邀名,死守祖宗章法不知变通,不管实际情况,一味死谏。典型的就是张居正时的“夺情案”。

本来张居正死了父亲,按理该回去守制三年,但当时的明朝根本离不开张居正,万历皇帝坚决不放他回去,让他留在京城守制。一大批文官们不依了,天天吵天天闹,在朝廷闹了,还冲到张居正父亲的灵堂前闹。其中还包括他的学生。理由很简单也很可笑,无非是不合祖宗之法。张居正都快被逼疯了,当时就夺过侍卫的刀 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自杀,总算把这帮腐儒吓退了。年轻的万历也被逼狂了,下令将一干人拉到外面打板子,这些人被打得屁股开花,甚至终身瘫痪,但却心里越得意,越发显出自己的“忠义”之名。 可他们想过没有,这样的“死谏”,将君王置于何地?与国家社稷又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成就了他们的虚名。

在武将方面,明朝确实有太多“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之辈,这也与明朝皇帝们刚烈的性格有关。 明朝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刚烈血性的一群,“天子戍国门、君王死社稷”,宁愿死宁可亡国,也绝不割地赔款和亲,哪怕是和谈,都是被看作奇耻大辱。当时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跟崇祯谈条件,要求封他为王,他愿退回西北,但明朝君臣认为岂能对流寇逆贼屈服,错失最后一次机会。这些都是明朝皇帝刚烈的集中表现。有这样的皇帝,自然有这种逞血气之勇的将领,反倒是能审时度势、韬光养晦的将领,被当做了投降派。典型的就是袁崇焕,他知道对付女金,不能一味地贸然进攻死拼,而是要跟它打持久战、消耗战,采取稳守的策略,而一有机会再给予致命一击。然而他的隐忍不发,不当做了是向后金示弱,而后来他主张与皇太极和谈,又成为他“降清”的重要罪状,大明朝最后也因此中了满清的反间计,袁崇焕被“刚烈无谋”崇祯帝冤杀。

纵观历史,宋朝是太柔了,明朝是太刚了,两宋死得窝囊,明朝亡得惨烈。正应了那句“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而汉唐刚柔并济,方成就了两代强盛帝国。 贾宝玉痛斥“文死谏、武死战”,其实是作者反思明亡的原因。明朝覆亡,确实与 文臣各种不合时宜的死谏、武将凭血气之勇的死战,有莫大的关系。

而到清朝,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着内阁被撤销、言官制度没有了,各衙门一把手永远是满人,或者蒙古人,汉人始终不被重视,满清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朝的“文死谏”已经成为绝响。言官没有了,臣子们都成了歌功颂德的奴才,连进谏的人都没了,更别提什么“死谏”了?

至于武将,在汉人们看来,大清国是满人的国,不是汉人的国,谁肯为他卖命?而当年的八旗,早已在温柔富贵乡消磨成了提笼架鸟的纨绔子弟,连马都不会骑了,面对洋人的炮火,个个落荒而逃。满清末年,文武百官连“文死谏武死战”的血气都荡然无存了,以至于中国受尽了丧权辱国的屈辱,这时反倒显出明朝“文死谏武死战”的可贵了。

所以贾宝玉的这种思想,也就只能诞生于清朝初年,到乾隆之后,这种“文死谏武死战”已经是忠臣良相的标杆,绝不是被批判的目标。 这同样侧面说明了作者不可能是那个生活在乾隆年间的满清包衣奴才江宁织造的后人。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在说薛宝钗之前,还得交代几人。先说书中第一回的一僧一道。这俩哥们是全书重要的线索人物,看懂他们身上的隐喻,有助于我们解读其他人物及其全书的脉络情节。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一僧一道 揭秘】


这一僧一道,是神仙人物,携通灵宝玉到人间历幻一番。到人间,此一僧一道则化作了 癞头和尚、跛足道人。

此后这两人在书中或明或暗的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甄士隐、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瑞、王熙凤、柳湘莲等故事里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

新版红楼梦(李少红导演)电视剧出现很搞笑的情节,每次都是“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书中并不是这样,书中是严格按照“道度男、僧度女”的传统安排两人交替出现的。

一僧一道同时出现的地方: a. 第一回甄士隐做梦梦见; b. 第一回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在街上遇见; c. 第25回王熙凤和贾宝玉同时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一僧一道同时出现;d. 吴祖本第81回,一僧一道同时出现,推开甄士隐,接走香菱 (与第一回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在街上遇见他们 想对应); e. 吴祖本最后一回最后一僧一道出现,将通灵宝玉带回到青埂峰下。

僧度女 (癞头和尚单独出现)的地方:(1)林黛玉的说有个和尚让她出家,告诫她“听不得哭声、见不得外姓人”; (2)薛宝钗体内有热毒,有癞头和尚给她“冷香丸”方子,又说金锁也是和尚给的; (3)在度香菱时,虽然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但一方面也有甄士隐在旁边,另一方面说话的是那个癞头和尚,他见到英莲(香菱)大哭,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还追着甄士隐说“舍我吧,舍我吧”。 所以虽然在甄英莲的故事里,两人同时出现,其实也遵循了“僧度女”的传统,跛足道人并没有要去把 英莲 抱走。

道度男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地方:A. 度甄士隐,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甄士隐与之同去;B. 度贾瑞。 风月宝鉴的故事; C. 度柳湘莲。柳湘莲出家去了道观。

还有一点要注意:通灵宝玉是 ‘一僧’的宝贝,风月宝鉴是 ‘一道’的宝贝。

那石头是‘一僧’用佛法将其幻化成通灵宝玉,是放在一僧 手里,可以算作一僧的宝物。 所以书中凡是出现与通灵宝玉相关的地方,癞头和尚必定出现。在贾宝玉中了“魔魇”时,也是癞头和尚将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抚摸“青埂峰一别已十三载也”。贾宝玉动不动就说出家当和尚,而不是做道士,也是与 一僧 是通灵宝玉的主人有关。

而 风月宝鉴,是一道(跛足道人)的宝贝。集中在贾瑞的故事那里,跛足道人给贾瑞送镜子,后来贾代儒要烧掉镜子,跛足道人马上出现“谁毁‘風月鉴’,吾来救也!” 然后将宝镜带走。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癞头和尚“癞头”之隐喻

和尚本来是光头,为何特别强调他是癞头?书中说他是“腌臜更有满头疮”。 癞头是指长了癞头疮,头上有的头发掉了,有的还稀稀落落的留着,那一片疮痍,十分难看。

其实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了清初对汉人的“剃发令”。当时满清强令汉人剃发,因为剃发,多少人头落地。而满人的发型是 金钱鼠尾头,周围一圈都剃去,滞留后脑勺一小撮头发弄成辫子,恰好能从一个铜钱穿过,故叫金钱鼠尾头。后来满清发型经历了演变,辫子更粗了,后面的头发更多了,所以辛亥革命前后将其贬称为“豚尾头”(即猪尾巴头),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忘上国之衣冠,而奉豚尾为国粹。”

金钱鼠尾头,比后来的豚尾头更加难看,你说他是“光头”,他偏偏有一些头发,秃秃落落的要多糟心就又多糟心。 何况清初那时候剃发的工具可没有现在的优良,剃发过程中又伴随着暴力,因此很容易剃破头皮,形成疮疤。那么难看的发型,再加上剃发造成的伤疤,不就像癞头疮吗? (文革时也有暴力剃发,对走资派、黑五类分子剃阴阳头,好好的一个人,被剃得跟癞子头一样)。

所以,我相信,癞头和尚的癞子头,肯定是与清初的“剃头”有关,再结合贾宝玉的那句名言“看到女子就清爽,见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我更坚信了自己的推断。 因为剃发易服 是针对汉人男子,汉人女子并没有(所谓 男降女不降)。汉人男子被剃得满头疮疤、跟癞子头似的,再配上满人的服式,那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难怪贾宝玉会觉得“浊臭逼人”。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跛足道人“跛足”之隐喻

跛足道人一切都好,就是是个“跛足”,“一足高来一足低”,所以拄着拐杖。

关于“跛足”的隐喻比较费解,可能难以服众,大家姑妄听之就好。我认为,

跛足——“一足高来一足低”,是隐喻明亡清兴后 满、汉力量的不均衡、不和谐,满人成了统治者,广大汉人成了下等的、受压迫的群体,那跛了一足,就象征着汉人,它的地位低了一等,它受压迫(承受身体大部分重量),只能借助拐杖勉强支撑。

再结合 跛足道人的宝物 风月宝鉴,我们可以更好地 说明这一点:

风指清风——满清,月指明月——明朝;

风指镜中的美人,月指镜中的白骨。

清风 和 明月比起来,美人 与 白骨 比起来,不就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再看全书的整个意境:

风,是得意的,风是严酷的,风是无情的……这都符合 风 对 清朝的象征与隐喻;
月,是晦暗的,是孤独的,是令人感到悲伤的,这符合那个时代人民对“大明之月”的追思与伤怀。

月黑则风高,寒风肆虐,则明月被隐晦不见, 所以书中的“风和月”,不也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昨天看球赛看得很爽,但生活还在继续,工作还要继续,我们接着聊红楼。

既然提到了批语,我们就谈谈《红楼梦》里重要的两个批语人,他们虽不是书中人物,但对我们理解全书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两人便是:畸笏叟和脂砚斋。

当然《红楼梦》里的批语并非全都是他俩写的,还有其他人,但大部分批语并没有署名,这两个名字出现得最多而已。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番外篇】脂砚斋、畸笏叟,古怪人名的背后

首先要纠正很多朋友的一个错误认识,由于长期受红学家等误导,很多朋友一说到书中的批语,就想到脂砚斋,好像红楼梦各个版本的所有批语都是脂砚斋写的一样。其实脂砚斋,也就是所谓脂批占整个红楼批语20%还不到,还有很多人写过批语,比如畸笏叟,另外靖本里很多批语跟其他本子的也很不相同;吴祖本(癸酉本)里也有批语,那是此前发现任何版本都没有的。

之所以所有批书人当中,脂砚斋的名气最大,最主要是源自“甲戌本”(就是胡适淘到的那本,是红学家翻得滚瓜烂熟的红学圣经),甲戌本的书名就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所以红学家都认为批书人就脂砚斋一人,畸笏叟等人不过是脂砚斋的化名。

另外再说一下,甲戌本这本子显示时间为乾隆十九年,请注意书名是“重评”石头记,是重评,不是初评。重评是乾隆十九年,那初评是什么时候?肯定更早! 那整部书抄录传出又是什么时候?当然比初评更早。 那石头记创作完成又在什么时候?那肯定是更早的更早。 很可能已经不在乾隆时代。 红学家就根据甲戌本的乾隆十九年,就断定《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是很可笑的。 甲戌本出现,表明《红楼梦》在当时(乾隆十九年)已经广为传抄了,连批书人都是初评、重评了。而《红楼梦》的创作很可能不止一人。按照癸酉本的解释,先有吴梅村写的底本故事,故事也很完备,但内容不够丰满,放置几十年,才被朋友翻出重新润饰。《红楼梦》开篇也说了全书的来历,从风月宝鉴,到金陵十二钗,再到石头记,最后得名红楼梦。“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又批删了十余载(注意‘后因’二字,后来因为……,所以曹雪芹并不是第一作者)。但这个曹雪芹就真的是江宁织造的曹霑?也不是,因为时间对不上。有人说是顾景星。 也就是作品从最初起笔,到甲戌本传出,中间多长时间?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 如果《红楼梦》诞生于康熙年间,那到乾隆十九年,就将近一百年光景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1)脂砚斋 是脂粉美女吗?

这同样受红学家影响,红迷们想当然地将脂砚斋当做一个女性,当做作者的红颜知己。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周汝昌老先生,他认为脂砚斋就是书中的史湘云,那作者当然是贾宝玉。又认为现实中的脂砚斋也是作者的表妹,后来很可能结成夫妻,夫妻俩共同创作修改完成《红楼梦》。并根据那句“金麒麟伏白首双星”,而大胆推测史湘云后来嫁给了贾宝玉。

其实这都犯了 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看到脂砚斋里的“脂”字,就认为是脂粉、是指女性。好在吴祖本最后一回告诉了我们真相,告诉了我们“脂”的真正含义。我将这段摘出来:

不说贾兰在京城飞黄腾达,只说又不知过去多少年,宝玉湘云一路漂泊流离。展眼又是中秋之夜,两个在街上踱步,见街上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小孩子嬉笑着奔跑燃放爆竹,户户轩窗把盏行令,吆喝之声传遍街巷。宝玉边走边望月叹道:“人家都骨肉团圆,独咱们凄凉惨淡,可是老天不公,捉弄你我。”湘云叹道:“自古月神掌管人间之兴衰浮沉,月之旨意要你死你就得死,要你败落你就不得荣盛,【吴祖本批语:月之旨意合一脂字,难怪脂粉钗鬟都归神管。】 那月宫里有蟾蜍,[宝蟾乎?] 有桂花 [金桂乎?] 有嫦娥,[黛玉乎?宝钗乎?妙玉乎?] 有捣药的玉兔[菖菱] 有负罪砍树的吴刚,[宝玉乎?似是玉一生负罪不轻,不孝无能,世人为鉴。] 可比得你我。只是因何你我也似嫦娥如此凄冷,似吴刚如此内疚,皆是咱们未听的父母教诲,故而辜负了一生。”
--------------------------------------
月之旨意合一脂字。脂:月神的旨意。
--------------------------------------


作者用了拆字法。那“砚”也可以拆分为“石见”。所以,

脂砚 —— 月 旨 石 见 xian

月的旨意在石头上显现!

在哪块石头上见?

当然是大荒山无稽崖下那块大圆石,那大石头上记载的便是‘红楼梦’的故事,所以归根结底,月的旨意在《石头记》里见。

那 月 是谁啊?

自然是 风月宝鉴里的那个‘月’,月喻明朝嘛。 不是刘心武的月喻太子。在清朝,清风明月是敏感词,康熙的废太子怎可能用明朝的象征物‘明月’来隐喻自己?岂不大逆不道?也完全不符合满汉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

批书人用脂砚斋这个奇怪的名字,就是告诉读者,这本书写的是月旨,写的明亡的兴衰浮沉的故事。

所以,脂 字是 月旨的意思,当然是与脂粉无关了,怎么能因此把 脂砚斋 当做是女人呢?

同样的还有 悼红轩、怡红院,如果不看红楼梦,多少人把“怡红院”当作是妓女青楼呢。

另外书中“脂”字出现多次,贾宝玉吃‘胭脂’,请注意 胭脂 二字都是‘月字旁’,另外香菱眉心有一颗胭脂痣。(关于胭脂,我在解读香菱时再说) 总之,一个‘脂’字是大有文章。脂砚斋这个批书人的名字,是源自书中的“脂”,而非自己随意取的。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2)畸笏叟是个长相畸形的糟老头吗?
----------------------------------------------

再说另一个批书人:畸笏叟。

这个名字也是非常古怪。如果根据一个“脂”字就认为脂砚斋是 脂粉红颜,那看到畸笏叟,也可以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个长得畸形的糟老头。

笏 hu,我们知道,是古代大臣们上朝时用的那块象牙板,当然是汉人王朝才有的习俗礼仪。笏,是朝廷官员的象征。 红楼梦里也出现过这个字,甄士隐写的那首诗里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笏,代表官; 畸笏,畸形的笏,不是正统的笏,意思是畸形的官、非正统的官。难道官还有什么正统不正统?畸形不畸形?

当然有,在古代,汉人的王朝才被视为正统,夷狄番邦不能算正统,为夷狄番邦卖命效力,那就是“畸形的官”,那就是畸笏!

畸笏叟,显然是批书人自嘲的称呼,其实暗示了他是明朝的遗臣,但现在已经沦为满清的官员。这也是作者吴梅村的经历,也是他一生感到耻辱的地方。他身边有好些朋友、学生,也是从遗臣变成了清臣,这个畸笏叟很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个人。

历史上汉人做了夷狄番邦的官,这在古代多次发生,并不稀奇。但以往汉人官员依然可以保留汉人的衣冠,而清朝彻底废弃汉人衣冠:

曾经的乌纱帽,变成了顶戴花翎;

曾经衣冠堂皇,如今剃发易服,拖着根金钱鼠尾头;

曾经手拿朝笏、威仪堂堂地向皇帝称臣,如今手里没了笏、奴颜婢膝地打着千儿,自称奴才;

……

想想看,那场景是何等怪诞啊,是何等畸形啊,又是的憋屈啊!

畸笏叟,这奇怪名字的背后,隐藏着明朝遗臣遗民们怎样屈辱的血泪啊。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明朝官员画像,头戴乌纱帽。

清朝官员像,头上顶戴花翎。


清朝初期的‘金钱鼠尾头’发型,若是军人武士这般打扮也罢了,问题是全国上下,文人文官秀才郎中,全都是这般模样,那该是何等怪异,难怪会让人觉得‘浊臭逼人’。 以至于当时的中国人去日本做买卖,都被日本人嘲笑,日本人自称他们才是得中华之衣冠。后来日本侵华的重要借口,就是帮助中国人驱逐鞑虏,认为他们才是中华文明的传人。



这是清朝时西方文献的记载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下面开始说 薛宝钗,但在说她之前,暂且提下另一个人人物 —— 袭人。

袭人是贾宝玉的贴身大丫鬟,被称作是宝钗之副,看清这个人,有助于我们看清宝钗。

首先,我们得谈谈‘袭人’这个古怪的人名。

*******************************************

袭人,古怪名字背后的秘密

*******************************************

袭人,真的是指包裹玉玺的龙衣这么简单吗?

这个问题先不谈,但就“袭人”这个名字本身,你们没觉得很怪吗?

很古怪吗?挺好听的啊,多有诗意啊,姓花,叫花袭人,“花气袭人知昼暖”,多有诗意啊,多么符合她温柔体贴的性格啊,怎么说名字古怪呢?

记得当年刚读红楼,第一眼见到这名字,我是觉得很怪异的:一个女孩子叫袭人,袭人,不就是袭击人吗?这不等于标榜自己是坏人嘛。

觉得这名字古怪的,还有书中的政老爷。

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 (第二十三回)

贾政是认为袭人这个名字很刁钻古怪。那“袭人”到底隐藏着什么意思?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1)袭,拆开来,便是龙衣。 好吧,我们基本认同是包裹玉玺的龙衣。 但显然还有别的意思。

2)袭,这个字的本意是 暗地里发起攻击的意思。那袭人,就是暗地攻击别人的人,这不等于说袭人是个暗地使坏、背地伤人的内奸吗? 嗯,这话有点严重,但也不算太冤枉,书里是明明白白写过她背地向王夫人告黑状的,晴雯之死、芳官、四儿被逐,她和麝月都大有嫌疑。

3)袭xí,字从龙,从衣,衣亦声。“龙”指“蛇”。“衣”指“外衣”。“龙”与“衣”联合起来表示“蛇衣”。 蛇衣是什么东东? 【本义】:蛇所蜕之壳。【转义】: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好家伙,原来 袭 是指“蛇衣”,是指人死后穿的衣服,死人的衣服最大的特点就是衣襟在左边,也就是左衽。而活着的人是穿右衽!

在古代,除了人死后穿左祍入棺,还有什么人会穿左祍?那就是除汉人之外的少数民族。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有个典故,叫披发左衽。这是孔夫子说的,孔子在谈起管仲时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改革,中兴齐国),我们就要披发左衽,变成夷狄了。(夷狄披发,汉人束发戴冠;夷狄左祍,汉人右衽)

所以,袭,这个龙衣,其实是左祍衣,也就是戎羌夷狄的龙衣,而不是华夏正统的龙衣。 这也完全符合袭人的身份的,我们知道 袭人是宝钗之副,晴雯是黛玉之副,袭人是薛宝钗的人,薛宝钗是代表女金,是北方雪山来的夷狄,袭人自然也是夷狄的人。

贾政看到这么个名字,怎能不遽然心惊?

贾政这人看人看事是很独到的,(唯一的失算,就是纳了赵姨娘这样的恶妇、生了贾环这样的逆子,为贾府的覆亡埋下了祸根)。比如后来元宵节,几个女儿、侄女做的灯谜均是不祥之物,也让贾政心中隐忧。

想想看,一个叫“龙衣”(死人衣、左祍衣)的丫鬟日夜陪伴在贾府最大的心肝宝贝(宝玉)身边,贾政能不担忧?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袭人全名“花袭人”,倒过来是 人袭花。 不管是 花袭人,还是人袭花,都是不好的吧。

贾宝玉惜花、护花,林黛玉‘葬花’;

结果袭人是‘袭花’,薛宝钗是‘吃花’(冷香丸是用四季不同花蕊调制而成),

作者通过对花的不同态度,将人物做了强烈的对比。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人物揭秘:薛宝钗 篇

**************************

先放下宝二爷,来说说我们的宝姐姐。

薛宝钗,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爱她的骨骼莹润、举止娴雅,爱她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恨她的面热心冷、恨她的自私绝情、恨她的八面玲珑、恨她的满腹心机……可是明知道她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仍然抵不住她的魅力,正应了她抽的签上那句话:“任是无情也动人”。


(骨骼莹润,容貌丰美)

(品格端方,举止娴雅)

可我要说,薛宝钗堪称红楼梦里的第一腹黑女,你能接受吗?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薛宝钗:美人心计,步步惊心

诚然,没有几个人会接受薛宝钗是腹黑女的评价,毕竟在书中薛宝钗的形象那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完美。以前也曾有过 林妹妹和宝姐姐 你会选谁的择偶标准讨论,毫无疑问,宝姐姐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择偶标准。


论长相,薛宝钗是健康丰美;林妹妹是一副病西施相。

论性格,宝姐姐更豁达、更合群;林妹妹则孤傲孤僻,尖酸刻薄。

书中说薛宝钗是“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很显然,薛宝钗是长得很大气,行事很豁达,面对林黛玉对她的奚落,或一些事情,她也并不在意。就这么个人,你怎么说她是腹黑女?还胡诌什么是第一腹黑女?

大部分人充其量认可薛宝钗会耍小心机,会做人,可以说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由此认为薛宝钗是腹黑女,这帽子也太大了。

关于薛宝钗的有心机,历来研究发掘的文章很多,主要有和她母亲母亲薛姨妈策划‘金玉良缘’的虚假宣传,以及她说话做事,明显就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在此不再拾人牙慧,而重点向大家揭示书上是如何写薛宝钗腹黑的。

本文一切论据皆出自红楼梦的文本,是通过作者的字里行间,来揣摩人物的性格、行为、动机,并非是因为她属金(后金的影射关系)而可以编排她的种种不是。在红楼梦前80回里,目前我发现有三处是揭示薛宝钗腹黑的,还有一处有争议,放到最后来讨论。单这三处,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明显,宝姐姐的美人心计,可谓步步惊心。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薛宝钗‘美人心计’之:扑蝶嫁祸

故事发生在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先看看这回目,写得多好啊,对比多强烈啊。薛宝钗是 戏弄,林黛玉在悲泣; 一个青翠欲滴(暗含 清 也),一个是片片残红 (暗指 朱 也)。

宝钗戏蝶,岂是天真烂漫这么简单?

黛玉葬花,又岂是多愁善感那么无聊?

看着对比强烈的回目,可见作者用笔之深也!


(宝钗扑蝶是绘画的经典题材,但有几个人从中看出腹黑?)

​历来红学家对中间宝钗戏蝶那一段是津津乐道,说如何体现了薛宝钗的天真烂漫、少女情怀。可就是这么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却做出了一件嫁祸情敌的龌龊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这真是浪漫无邪,还是别有用心的‘美人心计’?

红学家还解释说这恰恰体现了薛宝钗的机智。栽赃嫁祸,还说是机智,明明是人品问题,却还夸智商高,这逻辑也只能让人呵呵了。

我们先看宝钗为什么要扑蝶?直接原因当然是蝴蝶可爱。书上写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跹,十分有趣。’

请注意‘玉色’二字,对蝴蝶的形容,彩蝶是见得多的,其他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棕红色的蝴蝶也见得到,而这玉色的实在罕见,作者为什么偏偏用玉的颜色来形容?而且还是一对?一对玉色,岂不是双玉!双玉者,大观园谁人不知双玉是谁?乃宝玉、黛玉啊! 如果是其他颜色的蝴蝶,宝钗未必会去扑,但偏偏是玉色的,还是一对,还迎风蹁跹,恩爱得很,这犯了宝钗的忌,宝姑娘岂能容你们?向来举止娴雅的她,此刻也不顾形象了,立马掏出扇子,恨不能立马拍死这对狗男女! 书上上说: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也就是说宝钗扑蝶,并非出自其少女天性浪漫,而分明是蓄意为之。按理来说,看到一对蝴蝶恩爱双飞,少女睹物思人,理应羡慕、祝福才对,或者发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感慨,哪有还去追扑、戏弄、拆散它们的? 根本原因在于那对蝴蝶是玉色的,不由得让她想到了宝玉、黛玉。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薛宝钗‘美人心计’之:扑蝶嫁祸

故事发生在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先看看这回目,写得多好啊,对比多强烈啊。薛宝钗是 戏弄,林黛玉在悲泣; 一个青翠欲滴(暗含 清 也),一个是片片残红 (暗指 朱 也)。

宝钗戏蝶,岂是天真烂漫这么简单?

黛玉葬花,又岂是多愁善感那么无聊?

看着对比强烈的回目,可见作者用笔之深也!


(宝钗扑蝶是绘画的经典题材,但有几个人从中看出腹黑?)

​历来红学家对中间宝钗戏蝶那一段是津津乐道,说如何体现了薛宝钗的天真烂漫、少女情怀。可就是这么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却做出了一件嫁祸情敌的龌龊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这真是浪漫无邪,还是别有用心的‘美人心计’?

红学家还解释说这恰恰体现了薛宝钗的机智。栽赃嫁祸,还说是机智,明明是人品问题,却还夸智商高,这逻辑也只能让人呵呵了。

我们先看宝钗为什么要扑蝶?直接原因当然是蝴蝶可爱。书上写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跹,十分有趣。’

请注意‘玉色’二字,对蝴蝶的形容,彩蝶是见得多的,其他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棕红色的蝴蝶也见得到,而这玉色的实在罕见,作者为什么偏偏用玉的颜色来形容?而且还是一对?一对玉色,岂不是双玉!双玉者,大观园谁人不知双玉是谁?乃宝玉、黛玉啊! 如果是其他颜色的蝴蝶,宝钗未必会去扑,但偏偏是玉色的,还是一对,还迎风蹁跹,恩爱得很,这犯了宝钗的忌,宝姑娘岂能容你们?向来举止娴雅的她,此刻也不顾形象了,立马掏出扇子,恨不能立马拍死这对狗男女! 书上上说: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也就是说宝钗扑蝶,并非出自其少女天性浪漫,而分明是蓄意为之。 按理来说,看到一对蝴蝶恩爱双飞,少女睹物思人,理应羡慕、祝福才对,或者发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感慨,哪有还去追扑、戏弄、拆散它们的? 根本原因在于那对蝴蝶是玉色的,不由得让她想到了宝玉、黛玉。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嫁祸】
--------------------------------------

扑蝶 只是体现了宝钗心底里对‘双玉’的醋意、恨意,毕竟情逢敌手,心里面有点这种情愫可以理解。但紧接着的事,就不只是心里想想,就是公然嫁祸情敌,直接发起攻击了。

书中说宝钗突然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对话内容主要是‘贾芸捡到小红手帕’的事,然后小红怕被人偷听到,要打开窗子。 这时书中对宝钗的描写,顿时让宝钗的形象大跌。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小红是何等聪明的丫鬟,但在宝钗心里却如此不堪)

其注意里面的这些字眼,我们都说林黛玉说话刻薄尖酸,但林妹妹不过是冷嘲热讽,骂骂老婆子,取消下刘姥姥这样的劳动人民,却从不曾说出这么狠的话来。 薛宝钗可是品格端方,向来大得民心的,怎么这样骂丫鬟们?

​或许你会说,这只是在心里骂,又没直接骂出来。心里骂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性,嘴里说的极好听,心里却在暗骂别人,这样不是更可怕吗?这不就是东北方言说的‘当面喊哥哥,背后操家伙’吗?

要说这话出自王熙凤之口,那一点也不稀奇,但却来自宝姐姐内心的真实想法,实在让人眼镜碎一地。足见她平时里对丫鬟下人们的人情热心,全是假的。 原来她不过是个嘴甜心苦、面热心冷之人。 (面热心冷,这四字评语并非笔者的杜撰,而是来自癸酉本最后情榜里,薛宝钗得名‘无情’,其考语大体说她是面热心冷)

这小红到底哪里得罪她了?竟然这样贬损人家?

林小红是没得罪她,但错在林小红也有林黛玉的影子,就好比那对蝴蝶偏偏是玉色一样,这也犯了薛宝钗的忌。

林小红,原名林红玉,名字犯了林黛玉,被迫改名小红。其性格相貌,也颇似黛玉。她又是宝玉房里的丫鬟,宝钗岂能喜欢她?

(我们都知道 晴雯是黛玉之副,那可以说 小红是为 黛玉传影,小红的身上是有黛玉的影子:不但姓名相似,性格相似,但得的病症也一样,坠儿还说让她喝黛玉的药;喜欢的贾芸跟宝玉一样,也是个二爷;遗失手帕惹相思,后来黛玉也有遗失手帕的故事。)

癸酉本这里有条批语:“宝钗红玉无端相遇,非闲笔也,伏线千里。”也就是说小红在80回后,与薛宝钗还要重大交集。

薛宝钗骂小红那些话,与其说是骂小红,不如说是骂黛玉(刚才说了,小红是有黛玉的影子)。就如同王夫人骂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病西施,其实在骂林黛玉一样(晴雯是黛玉之副)。宝钗因为恨黛玉,进而厌恶 黛玉 这一类人,(小红、晴雯和黛玉属同一类人,袭人、宝钗是属一类人) 于是恨屋及乌,才会那样恶毒地攻击小红。

如果没有这段心里独白,而直接做出下面的行为,我们尚且可以说宝钗是率真、机敏,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正是有了这样的心里独白,正是她心里已经有了对小红的成见,同时也知道林妹妹又是个尖酸刻薄的,可她偏偏还要嫁祸给林妹妹!哪怕是嫁祸给云妹妹(史湘云)、平儿她们也好啊;偏偏借此离间两个同样刁钻古怪的人,让她们互相猜忌。这完全是薛宝钗的别有用心了。 我们再重温下原文: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这只是薛宝钗第一次用计离间林黛玉和小红,可以说是小试牛刀。在癸酉本后28回里面,薛宝钗还有个更加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反间计,也是离间黛玉和小红的,并直接导致小红被误杀,黛玉内疚自杀。善良的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但回头看看宝钗扑蝶嫁祸这一段,再去看癸酉本后面的反间计,才发现作者早已埋了伏笔。

‘扑蝶嫁祸’,只是宝钗向黛玉发难的第一件事,后面还有一件一件接着来,可谓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小红是何等聪明的丫鬟,但在宝钗心里却如此不堪)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一到半夜天涯就发癫了,提示网络错误,你以为没发成功,结果其实是发成功了。 发重复了,也不能修改屏蔽。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