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抗击美帝贸易战,读史论英雄,连载《家国丝路大英雄》(黄良浩原创)

抗击美帝贸易战,读史论英雄,连载《家国丝路大英雄》(黄良浩原创)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3章、《远征大宛》(2)

不过,有些怀疑,这大宛人在密谋什么,只是心照不宣而已。他们打什么坏主意呢?还准备动刀动枪吗?



(大宛国在丝路上的位置)

对于人家心思,车令懵然不知,他虽是壮士,但壮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车令见人家始终拒绝送马,立马发飙。盛怒之下,居然痛骂主人一番,这还不够,他当众把金马给椎破,不顾而去。这也太失礼了吧?而且,金马是汉家厚礼,乃国家象征,焉能自毁呢?要是让武帝看到,定饶不了他!

所以说,汉武帝并不重视使者的素质,都用了些什么人啊?哪有一个比得上张骞呢?连人家的背影都看不到呀!这种人都敢派出来,简直让国家丢脸;不是块头大,够彪悍的就委派吧?人得有外交智慧才好。

车令失态之极,惹怒了大宛贵人,人家也破口大骂:汉使太轻视我大宛了!

宛王贪婪残暴,他咽不下这口恶气,决定杀人越货。他们想:不抢白不抢,抢了也不白抢,汉朝路远,能奈我何?只是不便赤膊上阵而已。于是,派东边的郁成王出马,劫杀了汉使团,把财物抢掠一空。这兔子吃了窝边草,还以为汉朝不知道。宛王劫掠不仅作死,他杀害汉使简直在找死,生意不成仁义在,焉能如此无法无天呢?

世界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天子很快收到消息,他闻讯后大怒,立马召集群臣,商量出兵。古史上,很多战争因外交、贸易的冲突而起,例如:花刺子模官员劫杀蒙古商队,招来了成吉思汗的铁蹄,最后国破家亡,几乎灭族。还有爪哇,居然在元使面上“涂鸦”,结果元军远征海上,攻破了这海国。当时的汉朝也不例外,大宛惹毛了汉武帝,刘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姚定汉曾经出使大宛,他很轻敌,对武帝说:宛兵弱爆了,汉朝只需三千人,用强弩射击,一下子就能把他们打趴下!

轻狂难道是汉使的弱点吗?车令很狂,这姚定汉更狂,仅仅三千人,就敢横跨大漠,远征异域?连后勤人马都不够数啊!兵少则力弱,若能到大宛,恐怕剩下一半人都不够,打个毛啊?当初,韩千秋说两千人搞定南越,结果呢?全军覆没!光有勇气顶个屁用啊?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吃喝拉撒,谁管?到时候,人家城门紧闭,你这么点儿兵,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别说困住对手,自己先把自己困死;碰到狠心的,全歼了你,连人带马直接给灭掉。若撤退呢?人家还不咬尾穷追吗?一个往返,蠢人征战几人回?估计葬身大漠,连影儿都找不到,全部做了戈壁野鬼,向谁喊冤去?

可惜,汉武帝当时迷信武力,而且信心爆棚,赵破奴曾经以少胜多,才七百人,就搞定了楼兰国,现在更加忽视问题所在!何况武帝惦记着宠姬李夫人,想让小舅子李广利封侯(嗯,小李呀,别让朕失望了哦!)。




(汉武帝画像)

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李广利当上贰师将军,要带兵六千骑,去贰师城夺取良马。不但如此,李广利身边还有数万个郡国恶少爷跟随,这是在恶搞,还是在恶心人呢?打仗需要专业军人,恶少去捣乱,还是添堵?这不是背个大包袱吗?你不够吃,还得分恶少一杯羹,能打赢吗?

这首次远征大宛,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而且,会输得很难看!

沿着丝绸之路,李广利带上一群山精地灵出发了。好不容易,汉朝兵马过了传说中鬼门关——盐泽;




(盐泽的位置)

那时候,大约是太初二年秋天;汉军虽人数不少,但能战的很少,善战的就更少啦!大宛还很遥远,但吃喝问题迫在眉睫。力弱被人欺,马瘦任人骑,沿途小国,一律无视这群乌合之众的存在,一概紧闭城门,坚守不出!想找吃的?喝西北风去吧!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谢庸德343iG 2019-06-18 11:13:16
楼主加油
-----------------------------
呵呵,我在10点46分已经更新《远征大宛》了,但是将近一个小时都未能显示出来.......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3章、《远征大宛》(3)

李广利他们见讨不到吃的,人家又不待见,只好赤膊上阵,攻城夺食呗!

能打下来的,就混他两顿饭,打不下来的,数日就走,如此那般,饥一顿饱一顿的,整整一群叫花子,真是影响国家形象啊!

终于,叫花子军团到了郁成,数千人都饿得不行,前胸贴着后背,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打吧!




(郁成城地理)

郁成城很难打,汉军死伤惨重,那些个恶少估计报销了不少。

李广利只好跟左右商量,这不是办法啊,郁成城在大宛东部,连它都打不下来,王都就更别指望了。咱还是撤了吧。

人马历尽艰辛,退回敦煌地域,侥幸生存下来的,不过十之一二,消磨了两年时光,落得如此惨淡,可谓大败而回呀!

能回来的就烧高香啦,那些永别的,恐怕都当上山神、土地了吧?

那总得对朝廷有个说法呀,李广利硬着头皮,上书汉武帝。

他说:由于道路遥远,又没吃没喝的,很惨!士兵们不怕打仗,只担心忍饥挨饿。现在,人数很少,不足以攻破大宛。请求暂时罢兵,等人马充足,再去讨伐不迟。

汉武帝看到后,十分震怒,他恨铁不成钢啊,武帝心里少不了大骂一通:哼,你这窝囊废,给你机会,让你封侯,竟然给我搞砸了。还有脸回来?

天子派使者守在玉门关,而且下令:“军有敢入,斩之。”不想掉脑袋,就给我老老实实呆着!

李广利闻讯大惊失色,只能屯驻在玉门关外,外面天寒地冻,心里拔凉拔凉,苍天啊,大地啊,还有没有更惨的啦?这就是哥的命呀,继续喝西北风吧!



(李广利像)

远征之所以失败,原因很简单——轻敌:

一、兵力不足,能战、善战的少之又少。

真正的骑兵才六千人,到了大宛东部,剩下数千,那之前肯定有折损。只有进行兵力分配,才能心中有数。你看看,如果从河西敦煌出发,要经过沙漠,到达盐泽,然后,存粮不多了。只能像乞丐一样去讨饭,人家还不施舍,只能抢食了。一路走来,总得消耗两千兵吧。到宛东,郁成城要打,分兵两千还嫌太少呢!

后来,第二次征宛,就因为分兵太少,小分队被郁成王杀戮殆尽。最后,就算部队能到达大宛王都,也已成强弩之末,还剩多少人呢?师老兵疲,人不堪战,马不能驰,徒叹奈何呀?更何况乌合之众居多,这不是送死吗?想当年,漠北决战,汉军动用数十万步兵,充当后勤;十万骑兵才顺利杀虏,硬是把单于打跑了,那样才有成果。如今,若搞不定宛王,一切都白搭。

二、后勤补给严重短缺,损耗巨大。

区区六千骑兵,还要带上数万恶少,这个累赘也太大了。你不吃,他们也要吃呀,这帮家伙又不是二师兄,没有贡献,还要蹭你饭吃,能养得起吗?难怪过了盐泽,堂堂汉军兵团就变成了丐帮。

三、战术失当。

其实,中途有些小国打下来了,那就留下恶少,征调粮草,以战养战;甚至,悬赏去驱使外人,让熟悉门路的当雇佣兵,打头阵,说不定能组织有生力量呢。攻不下宛城,退回来也有落脚点,不至于暴尸荒野,都喂了饿狼野狗。

四、战略错误。

大宛的问题,是西域问题的缩影,汉朝要用外交手段,而不能光靠武力,武力也解决不了一切。咱可以一个一个国家谈贸易,不再滥用赏赐,而去交易公平,当然要货真价实地做生意,那样才会受到欢迎。汉使必须重建汉朝的商业及外交信誉。到时候,说不定大宛人就会拿好马来交换,不战而胜,优于百战百胜啊!

那李广利就在塞外等死吗?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3章、《远征大宛》(4)

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秋天,浞野侯赵破奴丧师,两万汉军陷没于匈奴。同时,李广利在西域受挫。两个坏消息传来,很不吉利。

太初三年,即公元前102年,群臣都劝武帝,希望专心对付匈奴,不想再去惹大宛的麻烦。

汉武帝却并不这么想。匈奴已经是汉朝的手下败将,只要做好准备,再揍它一顿也不迟。但汉朝已经发兵攻宛,如果半途而废,那武帝的老脸往哪搁呀?




(汉武帝画像)

汉武帝有他的盘算:

一、大宛国与大夏国相近,如果拿不下小国大宛,那么大夏就会轻视汉朝;想做宗主就要展示勇气和魄力,否则,张骞推荐的那些外臣都不来朝贺,颜面何存?以前花了那么多钱财,送出那么多的宝物,岂不是全打水漂了吗?

二、镇服大宛,才能威震西域,那里的人都怕匈奴,如今却无惧汉朝,那还了得?连老亲家乌孙都会嘲笑汉朝的。以后,人人都倒向匈奴,西域战略必将受挫,这个无法接受。汉朝的西域战略很明确,就是要断匈奴之右臂,但隐患潜伏在西域,河湟之地还有羌戎,他们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见《汉书.西域传》:“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

三、大宛不臣服,大宛良马怎么能来呢?还指望建立更强大的骑兵团呢,因此,对贰师城的千里马,汉武帝志在必得!

汉武帝为了表明决心,惩罚了反对向大宛动武的邓光等人。

汉武帝为了征讨大宛,专门进行全国总动员:

一、增强兵力,筹备出征。

赦免囚徒,集合恶少,发动边关骑兵。欢迎那些自带干粮、又出钱出力的志愿者参战;直到出征的时候,离开敦煌的战士就超过六万人,这还没计算志愿军呢!

二、派兵保护后方基地。

汉武帝派十八万士兵驻守酒泉、张掖两郡北部,又新设居延、休屠两个县,留屯戍卒,保卫酒泉。其实,酒泉、张掖两个郡都是太初元年建立的,很可能专为伐宛而设。为何要如此呢?也许,原因很复杂:一来保护李广利军大后方的安全,二来保证后勤供给的通道畅顺,三来防备北面的匈奴,怕敌人切断李广利的归路,防止胡虏包抄袭扰、劫夺胜利果实。

三、建立了庞大的物资储备。

动用大量牲畜,牛有十万头,马有三万匹,驴和骆驼数以万计,运载着兵器、甲仗、弓弩、箭矢,还有攻城器械,各式物件应有尽有,样样齐备。骆驼是最好的沙漠之舟,与牛、驴都配合着用,一起输送的还有干粮、食物。车队络绎不绝,一直延伸到敦煌。声势浩大,威震边关。

四、动员将校。

为了征伐大宛,总共有五十多位军官出征,他们都是校尉。另外,李广利最得力的战将是上官桀,此人将去击破郁成城。

五、派出水利工匠。

经过侦探,得知大宛王都要从城外引水饮用,他们不懂打井,一旦用工匠将河流改道,就可以绝其水源,王城内将人心惶惶,无法坚守,渴都渴死呀。

六、派相马师随军出发,战胜敌人后,可以挑选良马。

战争的目标很明确,为大宛宝马而战,对手投降后要献马,不投降,打跨之后,也要选马。一桩关于天马的买卖,竟然变成了丝路上的恶战。


李广利可能是饿怕了,觉得分兵行进,不会一起吃亏。于是,他兵分几路,由南、北两道出发,进行西征。李广利带领主力出击,目标是大宛王都——贵山城;而校尉王申生、原鸿胪壶充国等人带一千多兵马,目标是宛东的郁成城。




(大宛国形势)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3章、《远征大宛》(5)

这一回,李广利手下兵多将广,军容盛大,西域小国都吓破胆了;哇,上回的小蛇,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威猛的巨龙,谁还敢欺负他呢?

沿途各国大多开门迎客,供给饮食。偶有闭门不纳的就惨啦,像轮台国,他们遭到强攻和血洗,屠城之祸,灭顶之灾,惨不堪言啊!

李广利统率大军终于到达大宛,有三万骑兵,实力猛增,与上次不可同日而语。本想先攻郁成城,一雪前耻,但又担心王都使出诈术,于是,攻击重点就改在宛都。

大宛兵不知好歹,出城迎敌,他们哪里是汉军的对手呢?汉卒用强弓硬弩攻击,发出一轮又一轮的箭矢,打得宛军大败,他们只好撤回王城死守。

汉军一面猛攻,一面将河流改路。王都城内缺水,人们开始困顿起来。

经过四十多天的猛攻,王都连外城都被打坏了,勇将煎靡是大宛贵人,他战败被俘。宛人惊慌失措,逃入中城。

大宛贵人觉得末日将至,再这么打下去,必死无疑,大家都不想当炮灰;他们一致认为都是宛王惹的祸:谁叫宛王匿藏良马,还杀害汉使、劫掠财货呢?好死不死,惹来了汉军。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恭喜宛王啦,俺门要杀你向汉军谢罪!大不了献出良马,上交宛王人头,如果汉军还继续猛攻,那只有拼命,到时候战死也无憾了。

贵人们商量好之后,把宛王给咔嚓了。派人跟李广利作停战谈判:

一、首恶的宛王已经伏诛,人头奉上。

二、所有良马献出,任你汉军挑选。

三、供应你们汉军的饮食。

四、若汉军不停战,那就把良马全部杀死,坚守到底;城内已经有秦人打井,城外康居兵随时来救援,到时候内外夹击,胜败尚在两可之间,你们看着办吧。

李广利与众将权衡利害,觉得不吃亏,于是,同意了大宛的要求。

汉军选了善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马一公一母,多达三千匹。立亲汉的昧蔡做宛王,与大宛订立盟约,然后撤军班师。这个亲汉的宛王后来被贵人杀了,立了原宛王的亲属做王,但大宛与汉朝始终保持和好。

汉军主力获胜,但打郁成城的人马却几乎全军尽没。原来,校尉王申生等人轻敌,没有吸取上次伤亡惨重的教训,还让对手探知他们兵少,结果,遭到围攻。这次更惨,全军除几个人外,都被屠戮殆尽。那几个人跑去向李广利哭诉。

哎呀,谋害汉使这事,宛王是主谋,郁成王是凶手,现在,宛王授首,郁成王还那么嚣张,要打,狠狠地打!

于是,李广利派上官桀去攻打郁成城。




(汉宛大战形势)

汉军乘胜进击,郁成人不是对手,只好投降。郁成王像丧家之犬一般,逃往康居。上官桀哪里肯放过他呀,一路追到康居。当时大宛已经臣服,康居也懒得理,马上把郁成王交给汉军。上官桀命手下人押解郁成王回去,半路上,骑士赵弟斩杀了郁成王。




(上官桀塑像)

两个凶手已经伏法,汉军带上良马,得胜班师。

虽然,李广利因功被封为海西侯,其他军官、将校各有封赏,士兵也得到赏钱四万,但掩盖不住四年征战的恶果,那是惨胜的悲哀呀:

一、士兵死亡很重。
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第一次作战,数万人仅剩下十之一二,亡失最少超过一万人。第二次作战,战死的不多,但官吏贪暴,侵害士兵,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超过六万人出征,回来才一万多人,还未计算志愿军,丧师已经超过五万人。

两次合计超过六万人死去,几乎都葬身塞外。想当年,汉朝在漠北与匈奴决战,那么激烈的战斗,减员还不足两万人。

二、战马损失很多。
除了良马之外,回来的只有千余匹战马,亡失超过两万八千匹。即使三千多匹大宛马毫发无损,也得不偿失。普通马和士兵,折损很大。战马贱如草不说,可怜的士卒,连人命都不如马!实际上能得到的骏马才仅仅三十匹(见《汉书.陈汤传》: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这劳,而廑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

原来的汉使团全部被杀,千金及金马被劫,已经血本无归,如今两次大战,汉兵死伤惨重,汉朝真是赔了个底朝天啊!汉武帝这“天马买卖”让无数人家破人亡,只有极少数人得益而已!

三、虽然汉朝威震西域,但各国还是会观望汉匈战争的。
虽然,经此一役,西域小国纷纷派人入长安,不惜去当人质。但只要匈奴的威胁还在,墙头草就不会少。你看看,那个所谓的老亲家乌孙,武帝让他出兵助攻大宛,人家才出动两千人,还观望不前,首鼠两端。

对付大宛尚且如此,还指望他们日后夹击匈奴吗?只能等乌孙人遭受匈奴的大难,那才有可能。日后,到汉宣帝的时候,乌孙终于大难临头了,于是,才与汉朝合作,这个伙伴终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战下来重创匈奴。可见,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西域各国是不肯卖力的,而汉朝的威信得慢慢建立,任重道远啊!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4章、《赵破奴得失》(1)

公元前119年之后,也就是在汉匈漠北决战后,匈奴人远遁,大漠以南再无王庭。

汉武帝老实不客气:哼!地乃国之根本!你们冒顿也这么认为,既然匈奴弃地远遁,那朕岂能不要呢?

汉朝派人出朔方,渡过黄河,大搞西部开发,一直开拓到令居。开凿水渠,设置田官,开垦荒地,渐渐有了五、六万人的吏卒;他们一边蚕食匈奴故地,一边屯田充实,建设得好不热闹,汉朝的战略空间向北发展,完全压制着匈奴。

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相继死去,乌师庐立被立作单于,号称儿单于,这一年是元封六年,即公元前105年。

汉匈博弈中,匈奴大失其势,所以对垒的格局都发生改变了,因为,单于部继续往西北迁徙。(见《汉书.匈奴传上》:“是岁,元封六年也。自是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

匈奴左贤王的军队正对云中郡,负责那附近的军事行动;而右贤王的军队正对酒泉、敦煌,负责对河西进攻。也就是说,匈奴几乎放弃了劫掠东方数郡,从上谷到辽东的千里之地暂时得到解放。

这年冬天,上苍似乎要惩罚匈奴,天降大雪、大雨。这种雨夹雪十分可怕,大量的牛羊被活活冻死、饿死。但单于年少好杀,国中人人自危。

匈奴左大都尉看不下去,想除掉这个暴虐的单于。于是,暗中派人通知汉朝:我要干掉单于,然后降汉。汉朝太远了,你们发兵来,我就动手!

汉朝闻报,就建筑了受降城,专为此事做好准备。

第二年春天,浞野侯赵破奴带两万骑兵,前去策应;他们从朔方出发,向北深入两千多里,按期到达浚稽山,但不见什么动静。原来,左大都尉想动手,但是被单于发觉了。这个儿单于立即就杀了左大都尉,然后发兵追击赵破奴。

赵破奴且战且走,一路上斩杀了胡虏数千人。当汉军离受降城四百里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单于发兵八万骑,团团围住了赵破奴。

汉军与匈奴作战,由于缺水,十分艰苦。赵破奴在夜里,亲自去寻找水源,谁知道被匈奴人生擒。单于立马急攻赵破奴军。军中由于主将被擒,人心惶惶,又担心因失去主将的事情而遭罪,面对匈奴的猛攻,只好选择投降,结果,这路汉军全部陷没于匈奴。

单于见大有斩获,马上进攻受降城,但徒劳无功,攻不下来。于是,侵扰边关后,就撤回单于庭了。

此事对汉武帝打击不小,全因战略决策错误,而且没有风险意识,才造成挫折。我们不妨探讨一番:

一、汉匈角力到那时候,战略错误,对匈奴只能劝降,分化瓦解;不可挑动内乱。

自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朝很少派兵深入大漠:

一来缺乏统筹全局、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

二来战马不足,养育战马需要时间。

三来敌人西迁,深入有难度。

面对左大都尉的谋划,汉朝应该鼓励对方率部归降。可以让左大都尉带直属的兵民出外,借口到汉边探听情况,或者是南下游牧、游猎。总之,趁着匈奴内部人心惶惶,从左部领地南下。可以靠近云中,甚至西走朔方。

而且,当时汉朝向北拓边,左部接近汉界,有利于投诚汉朝,又不会引起单于怀疑。只要派兵靠近边塞接应即可,既防止诈降,又能监控局面,引匈奴部众靠近塞外,择地安置。

二、汉朝如果介入匈奴内乱,将得不偿失,甚至祸及自身。

一来,汉朝正在和匈奴谈判,谈和亲,谈通使。突然派兵深入,去谋杀单于,会授人口实,匈奴更有借口寇边。

二来,汉朝派兵去接应十分冒险,去的人多了,容易暴露目标,惊动敌人,打草惊蛇。去的人少了,容易陷入重围,那将全军覆没。

三来,孤军深入,很容易中了匈奴的诱敌设伏之计。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4章、《赵破奴得失》(2)

三、汉朝的战略应该是和谈加贸易。
由于汉朝曾保持边关贸易,以导引匈奴人,对方贪好汉家财物,在中断和亲之后,关市还一度保持,可以吸引匈奴人。(见《汉书.匈奴传上》: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当时,汉朝完全可以尝试做丝马贸易,用软硬两手来对付四夷的人:

1、在险要的边关设置关市。
那里易守难攻,可改造为丝绸易马的市场。关口两边增建瓮城,西边瓮城存放违禁品——兵器之类,东边瓮城引入马匹,充当相马场,在里面用丝绸做贸易。

外在的瓮城不能直通关内,但可以用强弓硬弩监视。即使敌人偷袭险关,也入不了关塞。如果敌人斗胆发难,那么瓮城内外立马就成为杀敌的战场。如果敌人想搞袭击,当人和马分离后,胡虏不能快速攻击或逃走,最后会被一网打尽。

2、可用丝绸或粮食购买匈奴战马。
中原产丝稠,可以无穷无尽,织造快速,但战马需要培育,一旦匈奴各部战马减少,战斗力就会大幅下降。若用马匹交换粮食和丝绸,那么,为了温饱,他们愿意贸易。后来,明朝的茶马贸易,就是控制胡虏的国家战略呀。汉朝不妨趁着匈奴饥荒,搞个丝马贸易,粮马贸易,可以大大削弱匈奴人。

四、汉武帝、赵破奴的风险意识不足。
1、汉武就不担心人家使用诈术吗?若对方故意诱敌设伏可如何是好呢?

2、孤军深入,千里行军,其谁不知呢?汉军很容易暴露的。只能靠近边塞去接应对方。肯降则来,否则,绝不深入!

3、只有赵破奴一路人马,后面还需有汉家接应的军队。靠近边塞四百里都没人救援,那李陵后来就更冤了,还差百多里都回不了汉塞,不就成了千古遗憾吗?

4、对合作者的能力评估不足,对方仅仅是个左大都尉,上面还有很多实权人物呢!即便左贤王反了,都未必能成功;更何况只是个将军,还跑到单于庭去谋反,成了都跑不掉哦。这点儿风险意识是必须有的!对方能力太差,无法用冒险的方法来合作。

5、受降城的风险预警功能缺失。如果,单于攻打受降城时候,马上通知接应的汉军,全力出面解救,还能挽救一部分汉军。

6、用人不足。如果一个赵破奴不足以独当一面,那就把韩说、路博德也派上去,他们都是边关宿将,能够及时救援策应。可怜赵破奴,身为主将还冒险出去找水源,结果被擒丧师,可惜可叹。

总之,那次之后,匈奴又开始大规模寇边了,汉武帝发布诏书,要消灭匈奴,彻底解决汉高帝留下的平城之忧。

后来,碰上匈奴幼主登位,这胡虏害怕汉朝攻击匈奴,主动放回历年扣留的汉使者。

不久,转机到来,被擒的赵破奴从匈奴逃脱,回归汉朝,让汉武帝心怀快慰。




(赵破奴出征图)

汉武帝见李广利斩杀宛王,就幻想让他成为卫青、霍去病第二,结果,汉朝又要准备进攻匈奴了。可惜,用武过度,将拖垮一个国家;而用将不慎,又将导致丧师辱国。某些悲剧与悲壮将在接下来的较量中上演!

欲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5章、《悲剧英雄李陵》上(1)

飞将军李广含恨自尽,儿子李敢又因为打伤卫青,被霍去病射杀。一个又一个悲剧不断发生,似乎压得李家喘不过气来。

李家的厄运似乎并未消失,难道祖父的悲情还要传给孙儿吗?不错,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李广的儿子李当户有个遗腹子,他叫李陵,字少卿。李陵有祖父遗风,箭法一流,又年少英武,天生就是当将军的材料。少年时,李陵当上了建章监。由于精通骑射,武帝十分欣赏他。




(李陵画像)

有一次,汉武帝让李陵带八百精骑深入匈奴,挺进两千多里,经过居延,那里有大泽,水草丰美,在酒泉郡东北方,可以作为出击匈奴的补给地;防守时又可以掩护河西,算是塞外的兵家必争之地。李陵巡行一番,但匈奴人连鬼影都没有一个,于是,李陵带汉军返回塞内。

后来,李陵官拜骑都尉,带领五千名勇士,屯驻酒泉、张掖;他日夜训练士卒,教习射箭。怕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神箭手,一旦面对匈奴人,就能百步穿杨!

不久,李广利出征大宛,让李陵带五校汉兵,随后出发。李陵走到边塞,听闻李广利得胜班师,汉武帝就对李陵下旨,要他派人留守。于是,李陵带五百轻骑,从敦煌出行,走到盐泽就遇到李广利大军。李陵迎接李广利后,自己便屯驻在张掖。

如果,李陵勤勤恳恳地驻守边关,那么悲剧就与他无缘了。只是,命运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这机会却又无情地捉弄了他,难道这就是李家的宿命吗?




(李陵曾纵横西部)

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要带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打击游弋于天山附近的右贤王。汉武帝想派李陵跟随出征,负责李广利的后勤辎重。

倘若李陵领命,按部就班,乖乖做一片绿叶,那就没有后来转战千里的轰轰烈烈了。不过,无论怎样,挑战甚至是血战,一个都不会少。

从后来的历史轨迹来看,李广利出师后,陷入了匈奴人的重围,倘若李陵做他们的后勤,必然遇到敌人重兵。对于李陵来说,不外乎是死战一场罢了;而且,他可以和赵充国并肩作战,一起参加敢死队,猛冲猛打,当个开路先锋,杀开一条血路。

以李陵超强的骑射本领,即使身负重伤,也在所不惜!一样能和赵充国一起突围南下,死里求生。

历史没有如果,但可以大胆假设,而李陵却选择了独当一面,以他的心志,又岂会甘于人后呢?如果能开天辟地,那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

李陵向汉武帝提出请求,说出了他大胆的方略,同时毛遂自荐,热销了一把他的荆楚军团。李陵有惊天的计划,其作战意图是这样的:

一、手下士卒本来就是荆楚奇才猛士。

由于长期训练,他们上山能打猛虎,下海可斩蛟龙,人人善射,个个勇武。如果仅仅尾随贰师将军,当后勤部队,那样太可惜了。李陵军团完全可以独挡一面。

二、如果都去天山,集中攻击匈奴,恐怕会树大招风。

单于会重点“关照”李广利的人马,倘若敌人都围攻他们,那就身陷险境了,这个在日后不幸被言中了。李陵可以把独立兵团带去兰干山南面,借此吸引单于的主力,那样可以分散敌人的兵力,减轻李广利的压力。如此一番,匈奴就难以集结,无法全力进攻汉军的李广利兵团了。

三、李陵军团五千人不需要战马,全部是步兵。
他们徒步辗转,自信能转战千里。不会占用汉军的马匹。

汉武帝刚开始还苦于战马不足,后来听李陵这么一说,大为惊喜。哇,小李陵独树一帜,竟然用步兵去挑战匈奴铁骑,那是何等的骁勇善战呀?比起老李广来说,这小李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威势!好!朕准了!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5章、《悲剧英雄李陵》上(2)

以前,网上曾有人说李广利为了良马远征大宛,很有必要,以为找来了大批良马,只要经过配种、培育,就能不断繁衍骏马,以便装备汉军骑兵。

其实,那都是臆断。《汉书.陈汤传》里面说远征大宛后,汉军最后才得到良马三十匹(见《汉书.陈汤传》:”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这劳,而廑获骏马三十匹“),不论如何培育,都无法满足汉家骁骑大兵团的需求。

这一回,汉武帝也说无法给李陵配备战马,李陵艺高人胆大,毫不介怀缺少马匹;他虽然勇气可嘉,但对于单于主力,他还就真输在战马和箭矢上面了,这个下一回会说到。

汉武帝还是担心李陵人少,又是步兵,想派路博德去带兵接应他。本来一片好心,但历史上的事情往往好事多磨!这个路博德原是伏波将军,仅仅以一将及千兵之力,就收降了南越国军民,开创了百越九郡,建立旷世奇功!那是老人精一个,哪里有那么好对付的呢?

路博德一听武帝的任务,心里老大不乐意:李陵?你谁呀?凭什么让俺老伏波去接应你呢?哼,几千人就想纵横大漠,好哇,你能耐,那么自助自救、自求多福好了!干我鸟事儿啊?

路博德虽然不敢明着对汉武帝顶缸,但暗地里却耍了坏心眼!

于是,路博德上书武帝,假惺惺地说出了他的设想:

一、秋天时节,匈奴马最肥,水草茂盛,这样对汉军不利,不适合在塞外交战。

二、不如把李陵兵团留到明年春天再出发。

三、到时候,动用酒泉、张掖两地各五千骑兵,分别行军,去进攻东、西浚稽山,必定能一举擒拿单于。

武帝当时多疑,一看路博德的上书,大为愤怒,心里必然大骂一番:哎呀,大胆!路博德和李陵,你们俩想干嘛?想偷懒不出征吗?还拖到明年春天,那李广利不是压力山大吗?指望你们去帮忙,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汉武帝指责路博德:人家李陵说以少击众,你发什么慈悲啊?匈奴人入侵西河,你还想不想干了?赶快去西边的钩营挡住敌人,少管闲事!

武帝也怀疑李陵拖延,强行指定了任务:九月必须出兵,到东浚稽山南的龙勒水那里,侦察敌情,寻找匈奴人。如果没有遇到胡虏,就沿着赵破奴当年的故道,撤往受降城,休养士卒。

汉武帝疑怒之下,还责令李陵书面报告与路博德说过的话!

英明的武帝还是上了路博德的当,路博德就是想找借口,他不愿意与李陵合作,故意说彼此都拖到明春才出兵,还都用骑兵,那不就是让武帝冤枉李陵了吗?路博德有骑兵,而李陵没有,那还想同行吗?非要让武帝把他们俩给拆开不可呀!

一旦分道扬镳,那路博德自然就不会去接应李陵了,鸟都不鸟这初生之犊啊!看来,所谓友军是靠不住啦!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5章、《悲剧英雄李陵》上(3)

很可惜,从实际上说,武帝对李陵的安排大有问题:

一、时机不对。
路博德说秋天不利于汉军,也有他的道理,毕竟匈奴马和汉马有不同,汉马到塞外适应性力弱,不能持久作战。人家匈奴马吃得膘肥体壮,你汉马拿什么去拼呢?跑不过,也追不上人家!你撤退吗?人家还追击你。

更何况是用骑兵去追杀步兵呢?步兵的处境可想而知,如果落入骑兵的重围,那不是自陷绝境吗?如果真要派少量步兵出塞,必须另有骑兵接应,而武帝拆散了路博德与李陵的合作关系,李陵兵团就完全是一支孤军啦,再勇悍的兵团,恐怕都会走上英雄末路的呀!那么还在九月出兵,难道就没有送死之嫌吗?

二、作战空间和行军路线不对。
步兵徒步行军到东浚稽山,耗时不少,敌人若有所闻,派骑兵都可以抢先到达,你还疲于奔命,人家早就以逸待劳啦!汉军一旦到了山南,匈奴人就可以伏兵山北,你连斥候都不好打探呀。

你若刚才到达,人家可以快速奔袭于你,从山北的掩护区绕道而来,全力包抄汉军,那时候由于汉兵人少,守不能持久,战不能取胜,撤退都不可顺利南下,一路上还要打消耗战,双拳往往难敌四手,铁打的英雄都会误入死地!

更何况行军路线舍直取弯,走赵破奴的故道,离边塞更远,竟然一个大迂回,跑去受降城休整。难道要步赵破奴当初被围就擒的后尘吗?

三、天气苦寒,补给不足。
秋天出发,如果长途跋涉,再遇敌突围,耗时日久,腊月隆冬就会尾随而来了。千里行军,无法负担沉重的物资,如果干粮不足,战备不够,例如:箭矢。那样作战是无法持久的,人家只要围而不打,你又冲不出去。不困死都要冻饿而死啊!日后,李陵就是因为箭矢不足,无法突围,最后抱憾终生!

四、受降城地势不好。
受降城孤处塞外,对塞上发兵增援极其不易,还要调派将领,增发步骑兵,否则,数千人的孤军,不要说持久休整,恐怕连短期防守孤城都十分困难。

五、兵将调用不当。
已经把路博德的人马调走,李陵只是孤军,如果要吸引敌人,策应是必不可少的。总不能像电影《集结号》那样,任由敌人咬住咬死!塞内、塞外都要协同应援,那样才不会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啊!

六、战略部署失当。
1、汉朝为了救助被围的李广利,派出公孙敖和路博德;公孙敖从西河出征,路博德出塞后,与公孙敖会师在涿邪山。这样的安排是要袭扰匈奴,好解救李广利。然而,却丢弃了李陵,弃之不顾,实在可惜!

2、涿邪山在东浚稽山的西面,后来,武帝听到军报,说李陵被八万匈奴大军包围,如果事先安排,也让两路汉军,走东南路,跟随赵破奴的故道,那么李陵兵团就能真正发挥诱敌的作用了。想一想,匈奴倾巢而出,包围了李陵,但背后有汉军精兵来攻,匈奴会有什么想法呢?

那涿邪山的两路汉军毫无收获,怎么能就此作罢呢?兵不空出呀!如果,两路汉军分左右两翼,攻击南下,实施钳形攻势战略,完全可以包抄、痛击匈奴的大军,哪怕只是打击侧翼和后路,都足以让匈奴大乱。

如此一来,可以救助友军,协助他们突围,甚至还能成功反击,挫败匈奴人。因为,敌虏跟李陵打消耗战,也拼的差不多啦。倘若突然遭到汉军有生力量的袭击,匈奴人必乱。无暇自顾,只有撤退。

3、既然选择受降城休整,那么朔方、五原边塞也应该做准备。

以前匈奴单于多次想袭击受降城,因而,城内要备粮备战。一旦有危急,还要出兵救援,那五千兵的力量太过薄弱了。

4、后来,由于探知匈奴单于靠近边塞,在百多里处围攻李陵,汉军居然没有一支人马去解救战友,简直不可想象。当初,赵破奴离受降城四百多里,他还有两万骑兵;如今,李陵更单薄。

如果,派遣韩说带兵从塞内出外接应也可以。这一路走来,危险越发像赵破奴的翻版,行军规划缺乏必要的考量。如果路博德不想接应,那么派其他年轻将领也可以吧?

当年九月,李陵带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直入大漠,徒步行军三十多天,深入一千多里,但他们还不知道,此去凶险重重,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敢问义勇征战几人还呢?

一路上,虽然他们没有遇到阻碍,也未发现匈奴人,但是越是深入,离危险就越近。汉军在浚稽山驻扎下来,开始察看山川地形,逐一把所见的形势画成行军地图。李陵派陈步乐火速回去报告汉武帝。

过了不久,陈步乐回京,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士兵个个都愿意效死命,军心战意很足。”汉武帝听闻十分高兴,他或许应该知道,李陵并无拖延之意,这里面必有误会。可惜,汉武帝错过了最后纠正的机会,陷李陵于万劫不复之地。

李陵兵团人人振奋,个个争先,都希望能全力报国。但他们还不知道,可怕的匈奴人危险正一步步逼近,最终导致他们几乎全军覆没!但李陵就是一个惊世的猛士,他无惧风险与挑战,将穿越大漠南北,徒步与匈奴铁骑作战,唱响他的绝世悲壮之歌!




(剧照,李陵将终老于塞北的异国他乡)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6章、《悲剧英雄李陵》下(1)

李陵他们挺进到浚稽山,终于与单于发生了遭遇战。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军,但李陵毫无惧色,立即准备迎战。

李陵军在两山之间布阵,用大车扎营,他命令士兵出营,前面的军士手执兵刃和盾牌,后排的劲卒架起弓弩,李陵说:击鼓就开始进军,鸣金就停止进攻。

匈奴人见汉军人少,自以为好欺负,纷纷抢攻杀到阵前。李陵大手一挥,马上发动进攻,一时之间,千弩齐发,“嘣嘣嘣嘣”的弦声骤然响起,敌人应弦而倒,死伤了一大片。

匈奴人只好退却,李陵立即挥军杀上去,又一轮箭射刀砍,杀死胡虏好几千人。

单于大惊:哇,好厉害的精兵啊!他立即从匈奴的左、右地调来八万多步骑兵,挥师从左右两面夹击李陵。

李陵兵团且战且走,一路南下,他们见匈奴兵多,而且缠斗着分不开,突围都尚且困难,谁还敢轻易去东南方的受降城呢?

经过连续交战,李陵兵团经过山谷,士兵有不少人受伤。李陵命令身受三处伤的士兵躺在车上休养,身受两伤的人负责驾车,身受一处伤的士卒手持兵器作战。

一连两日作战,都发现兵卒士气不振,李陵怀疑军中藏有妇人。果然,搜索了不少女人出来,她们原来都是盗贼的妻子,后来盗贼被消灭,妇人却嫁给了边兵,李陵立刻把这些妇人杀掉。逼令士兵们抖擞精神,继续投入战斗。

经过激战,又杀死了数千敌人。当时,李陵兵团按龙城故道行军,经过大泽的葭苇时,匈奴人从上风位放火,李陵也以毒攻毒,放火烧出一条生命通道来,然后突围而出。

李陵兵团经过山下,单于在山上督战,而且,他派匈奴王子带骑兵攻击李陵。李陵用连弩回击,威力十分惊人,甚至想射击山上的单于。单于觉得凶险,只好退走山下。

后来,李陵抓到匈奴的俘虏,经过审问,得知单于犹豫不决,担心有汉军来增援,更害怕中了伏击,于是想撤军。只是步下人觉得数万人十倍兵力都解决不了数千人,会让汉朝轻视。要再攻击五十里,不能攻克再退走。

如此情形,汉军将会越来越危急,李陵他们也做好拼命突围的准备了。汉匈双方在殊死搏斗,匈奴骑兵越来越多,一日之间大战数十次。李陵兵团又杀死了匈奴数千人。

本来单于想撤退了,但是,好死不死,李陵手下有个军候叫管敢的,他受辱后逃去向匈奴人投降,把汉军的底细和盘托出。单于立即就知道如何去制李陵的死命了。

汉军的弱点:

一、没有后援,孤军作战。

二、箭矢将要用尽了,又没有补给。

三、只有李陵和韩延年各带八百精兵在前面开路,只要匈奴多派骑兵,猛烈射击,就能取胜。而韩延年是殉难于南越的韩千秋之子。

匈奴单于立即有的放矢,压制李陵兵团的死命,专打弱点。还叫嚣着让李陵和韩延年赶快投降。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6章、《悲剧英雄李陵》下(2)




(李陵大致行军路线)

李陵兵团的军心有些散乱了,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

李陵兵团还未到达鞑汗山,但继续抗击到底,一日之间与匈奴人对射,消耗了五十万支箭。可算是弹尽援绝了。李陵也发出绝望的悲叹:如果再得数十支箭,就足以突围啦!

当时,李陵手下还有三千多士兵,他们全部就地取材制作武器,然后徒步入山谷作战。

单于封堵山谷口,断了汉军的后路,又从山上投石而下。结果,汉军伤亡惨重,很难行进。

李陵想独自去擒拿单于,但无法实现。有军官劝他学赵破奴一样,解开心结,即使不幸被俘都可以日后逃跑回来。

李陵本想以死殉国,但又想用诈降来挟持单于。于是,埋藏珍宝、旗帜,相约汉军各自突围,到遮虏鄣等候。

夜里李陵、韩延年骑马突围,跟随的还有十多个战士,结果,匈奴派骑兵来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有重大计划未执行,只好含恨投降了匈奴。

李陵兵团千里转战,斩杀胡虏上万人,只可惜,外无援兵,内无箭矢,功亏一篑。最后,五千精兵中只有四百多人逃回了汉朝。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回汉朝,举国哗然。汉武帝恨李陵没有效忠自尽,众臣都怪罪李陵,后来,连当初受武帝拜封的陈步乐都被迫自杀了。当时,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话:

一、李陵有国士之风,为国家危急而奋战,他挺身而出,毫不计较得失,因此本心是好的。

二、李陵转战千里,箭矢用尽,还带兵奋力格斗,人人为其效死力,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三、李陵由于无人救援他,才暂时败没于匈奴,可能要用权宜之计,日后还要报效汉朝的。

当时,汉武帝已经大为光火,又怀疑司马迁借李陵来诋毁李广利无功,竟然判了司马迁腐刑!

其实,李陵失败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一、武帝上了路博德的当,收到不利军报后,竟然不去派兵救援李陵。要知道,李陵离开汉军边塞仅仅百多里,哪怕有一支偏师,去接应李陵,都不会落得如此不堪。

二、武帝如果担心路博德与李陵勾结抗命,大可以当面质询,不用那么疑心重重!

三、如果察觉路博德与李陵不对付,还可以派其他将军去接应。

四、既然让李陵回受降城,那么没有战备又怎么可以呢?相互如何策应都毫无章法,可见粗疏之极,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这五千人的步兵。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6章、《悲剧英雄李陵》下(3)

五、后来,汉朝发现李陵兵团果然英勇,那就该救人如救火吧。

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五千人都是奇才猛士,若让他们训练其他射手、弩手,汉军的攻防战斗力必将大增。


六、也许李陵也有自己的原因,他太过冒险了。

所谓分兵减压,协助李广利,其实战术意义不大。李广利到底还是让人给包围了,如果李陵让武帝派他五千匹马,那威力就不是步兵可同日而语的啦。只要李陵的五千骑兵从后策应李广利,即使他们被围了,那突围也不会伤亡那么大。

如果李广利在天山被匈奴包围,李陵即便与东面的单于主力打起来,那贰师将军的围也解不了。人家总不能放弃大肥羊,去吃小白兔吧?匈奴贪婪,既要咬肥羊,又要抓小兔,两个都吃定了。所以,李陵的战术实际意义不大。

七、李陵的军内秘密保守不住。

一个区区的军候管敢,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军事秘密,既然抓了匈奴俘虏,就该将计就计,宣扬汉军大有后援,且援兵快到。可以学学他祖父李广,用疑兵之计,智退数十倍的敌人。

八、行军准备不足。

李陵兵团出发太匆忙,居然连军中藏了许多女人都不知道,如果混入奸细,甚至有刺客,那该怎么办呢?何况车辆载物有限,如果少了累赘,就能多载兵器,尤其是箭矢。

李陵的遗憾由于无箭可用而起(见《汉书.李陵传》: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如果,有多些干粮、武器,甚至多些战马,效果都大为不同,不至于遗留下李陵给后世的绝代悲哀啊!


过了不久,汉武帝终于知道路博德的诈术,他后悔无人救助李陵,让公孙敖去迎接李陵。可公孙敖无功而返,却说抓到俘虏,指认李陵帮匈奴练兵,所以返回。

结果,盛怒之下,汉武帝竟然诛杀了李陵全家,悲剧一再上演,天怜李家之恨啊!(公孙敖是个老滑头,他犯了天条,还匿藏于民间,最后才伏诛,他的话信一成就活见鬼了!)

后来,李陵得知悲剧,他抗辩说:教匈奴阵法的是李绪,而绝非我李陵!

哎!真是千古奇冤啊!李陵随后刺杀了李绪,也算为汉家除了大害!

李陵极其抑郁,心情沉痛。直到汉昭帝时候,霍光、上官桀辅政,他们与李陵相熟,于是派李陵故人任立到匈奴招李陵回国。由于单于和卫律在场,李陵看着任立无言以对。

不久后,任立再三劝李陵归汉。可惜,这位勇士泪已干,心已碎;只求不再受辱而已!他深知满朝文武,乃至故乡的父老,都以为他助纣为虐,投敌叛国去帮助匈奴人,个个都曾唾弃于他。李陵无法解释,也不愿解释,笑骂由人吧!

因为他,家族已经败丧,士人不齿;他还有何面目回归故里呢?他不想再受侮辱,只好让冷却了的心灵永远埋藏在异国他乡吧。

李陵留在匈奴二十多年,最后,病死于他曾经浴血奋战,而又伤心欲绝的敌国境内,他带着绝世的悲哀和永远的遗憾离开了,追寻他那些曾经受害而遭到遗弃的先辈们去了。




(李陵碑遗址)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7章、《苏武的坚守》(1)

天汉元年,即公元前99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他年少,担心汉朝攻击匈奴。于是认为汉武帝是他的长辈,把匈奴历来扣留的汉使送回汉朝。

汉武帝于是称赞单于深明大义,派苏武等人出使匈奴,赐予单于厚礼。苏武的父亲就是当年遭到赵信反水而全军尽没的苏建。

苏武的副使是中郎将张胜,兼任使者属吏的人叫常惠,大家请记住这个常惠,日后,他将威震匈奴,名动西域,创立不朽的功勋。苏武的使团约有一百多人。

但是,事实证明单于是个白眼狼,受了汉家厚礼,居然还膨胀了,渐渐变得嚣张起来。

苏武正准备返回汉朝,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好端端的竟然天降人祸,还祸不单行,让他从此身陷匈奴蛮荒之地,将近二十年之久(苏武牧羊大约十九年)。




(苏武像)

这件人祸全由副使张胜引起,虽然波诡云谲,但本与苏武无关,那是两个国家的外交较量。

这个张胜和其他惹事的使者一样,贪功冒进,毫无外交智慧,他竟然卷入匈奴的内斗和内乱当中。好死不死,内乱被察觉,很快被平息,内乱者非擒即死!还祸及汉使,牵涉张胜。真是好事不去做,坏事却找上门,由于作乱者还要谋害单于的宠臣卫律,因此,匈奴君臣都不会放过他们。

张胜只好告知苏武,大恶人卫律要亲自处理此事。苏武悲叹道:祸事一定会缠身,与其受辱而死,对不起国家,让国家蒙羞,还不如自行了断吧。

苏武想自杀,好在常惠、张胜等人及时制止,才无法动手。单于终于得到口供,一切表明事涉汉使。单于本想杀掉汉使泄愤的,但有匈奴贵人提议,让汉朝大使全部投降,其目的十分阴险:

一来、匈奴人可以羞辱汉朝,说汉朝人参与匈奴内乱,被抓个正着,这样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声誉。

二来、向汉朝使团表明,为首犯事的都投降了,你们也投降吧。

三来、匈奴可以宣扬他的外交胜利,已然收服了汉朝人,尤其是汉使。

于是,单于派卫律等人前来,要审问苏武。苏武十分悲愤地表示,绝不能让国家的声誉和个人的节操受到折损,甚至蒙羞;士可杀不可辱,他拔出随身佩刀自杀。

卫律对此悲壮之举,大为震惊,马上上去抱住苏武。卫律立马找来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坑内燃点火堆,让苏武面朝下卧在火坑上,用手抚击其背,让淤血从伤口流出来。

苏武晕了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寝帐。连单于都被苏武的壮节大义所感动,日夜派人慰问苏武的伤情。

后来,苏武的伤情才慢慢好转。但是,单于还想收降汉使,于是,把张胜拘禁,并押送着一起审问。单于的一切目的就是要招降苏武,因为,他是正使,是汉使团中的灵魂人物,要征服使团,必先征服苏武。

审问的时候,单于让卫律立威,先当面斩杀了内乱者;再挥剑指向张胜,说什么投降者免死!

这个张胜贪功好利,一见宝剑当头,立马脚软,即时就投降了匈奴人。

这一出出恶心闹剧,似乎都是做给苏武看的。

卫律见张胜投降,就耀武扬威地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正使也要连坐。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7章、《苏武的坚守》(2)

苏武开始了义正词严的斗争,他说:本人从无参与密谋,与张胜又非亲非故,为何要连坐!?

卫律开始炫耀他叛汉降匈所得到的好处,又利诱说可以与苏武结为兄弟,如若不然,当你被杀死于荒野,有谁知道你为汉朝而死呢?

哼,天地有正气,存心有天知,苏武毫无畏惧,他大声斥责卫律,每一句都打中对方的软肋:

1、说他挑动汉匈两国斗争,坐视混乱,有从中取乐之嫌!不配与苏武相见。

2、如果加害汉使,将会有无穷的祸患。看看吧,大宛谋害汉使,杀人越货,最后如何呢?汉朝天兵伐宛,宛王伏诛授首,为天下人所耻笑;而南越国谋害汉使者,汉军南征百越,扫荡蛮夷,将南越小国列为九个汉郡。朝鲜王袭杀汉使,结果如何,也是脑袋搬家,身死国灭,你卫律算老几呢?敢动汉使一根手指头试试,定要叫你不得好死!

3、明知道苏武不会投降,还来滥施淫威,祸乱将会从谋杀汉使开始。

苏武一针见血,直刺要害,让卫律败下阵来!卫律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却越发重视苏武,越想招降苏武!

于是,可恶的单于把苏武囚禁在大窖襄中,断绝其饮食,想逼他就范!

苏武决不屈服,他作出顽强的抗争,誓死抗命!苏武只是吞食雪团和毡毛,过了好多天都没有被饿死!匈奴人都以为他是神人,越发敬畏此人。

匈奴人说些虚妄的话,把苏武迁徙到北海去,那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说什么要把公羊养得生仔、产乳才能放他回去,那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匈奴人终其一生都不想放苏武归汉。

苏武历尽艰辛,吃过无数苦头,但始终不放弃手中的汉节仗,即使上面的毛都脱落得差不多了,而他的坚强意志却毫不动摇。

单于的弟弟很欣赏苏武,悄悄送给他衣服、食物,还有牲畜。但不久这位贵人病死了,苏武的羊又被丁令人偷走了。这使苏武十分困顿,几乎陷入绝境。

李陵原来在汉朝与苏武相熟,后来,李陵投降了匈奴,觉得很耻辱,不敢去看苏武。

不过,李陵受单于之托,竟然来劝苏武归降,说了很多,不外乎说什么武帝喜怒无常,家乡亲人如何不幸,人生如朝露一样苦短,所以不要对归汉继续执着下去,还请考虑投效匈奴的问题等等。

李陵没想到,苏武十分坚定,他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矢志不渝地坚守啊!




(苏武牧羊剧照)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7章、《苏武的坚守》(3)

苏武知道,他的坚守有不可忽视的效力:

一、汉使的坚守,应该代代相传。
当初郭吉在单于面前陈述武帝的战和策略,要匈奴尽快放弃幻想,臣服于汉朝。结果被单于迁徙到北海荒芜之地。苏武清楚,他不是第一个流放北海的人,为什么以前的汉使郭吉能够坚守,而自己却不可以呢?

想当初,苏武出使就是要感谢单于,表彰他深明大义,放归汉使者,如今汉使归去后,自己却背汉降匈,又怎么对得起这份责任呢?汉朝所盼望的和平外交不就成为泡影了吗?仁义礼乐,是秩序和规则,如果投靠残暴的匈奴,那么哪里还有仁义可言呢?

汉朝正是兴仁义之师,才屡屡讨伐匈奴获胜。无论如何,都不能帮助匈奴来对付汉朝。坚守下去,说不定有一天像郭吉那样可以回归汉朝,那才能不辱使命,而且,务求使命必达!这是汉使坚守的道义和价值,所以,必须一直坚守下去!

二、汉使的坚守,为其他陷落匈奴的人树立榜样。
让汉使团其他人也坚守下去,为他们打气,让他们在渺茫之中重新燃点希望。这个很重要,日后,虽然一百多人的团队中,只有九个人回归汉朝,但是,那份坚守足以回报国家了。

因为,常惠回归了,他在坚守之后回归了,日后,正是常惠带领乌孙骑兵重创了匈奴人,这是一份惊世奇功,只有在坚韧不拔的忍耐中守候,才能创造出来呀!

三、汉使的坚守,是对家乡的思念。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汉使的坚守,是对家乡的眷恋呀,他们不愿客死他乡,不愿埋骨异域,因为,那不是牺牲,而是屈辱之后的投降,偷生换来的苟且。因此,不能断绝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只有坚守才能回乡,才能重新踏上自己热爱的土地啊!

四、汉使的坚守,是为亲人在坚守。
只要还有宗族在,就还有乡情在,亲人就不会遥远。想当初,苏武的父亲苏建兵败,全军丧尽,都只身归汉,如今的苏武又如何能背离汉朝呢?

如果不能坚守,转而投降匈奴人,那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呢?又如何能对得起在家乡日夜思念自己的亲人呢?彼此的牵挂,有着深厚的情义,渗透血浓于水的亲情,岂是区区胡虏用金钱利禄可以收买的呢?

五、汉使的坚守,是对国家、民族的坚守。
因为,汉匈交锋中还有无数的后来者,苏武的壮举,可以激励他们每个人,每个人都坚守执着的报国信念,为国坚守,为民族坚守!

华夏民族不就是在对抗胡虏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吗?总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感,这条底线,必须坚守!一个人如果连国家都不爱,他还能坚守什么呢?

苏武区区数言,报国之情溢于言表,深深打动了李陵!他想不到苏武如此百折不挠,有最高的国家认同感,这几句话极大地触动了李陵心底最软弱的地方。李陵当初何尝又不想报国尽忠呢?如今落得如此不堪,叫他哪有面目去面对故交友人呢?

苏武最后的态度很决绝,他宁死不降!苏武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见《汉书.苏武传》)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7章、《苏武的坚守》(3)

苏武的这番话,对李陵的心灵又是何其的震撼啊!他发出绝世的悲叹:“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见《汉书.苏武传》)最后,李陵只好告别苏武而去。


李陵使妻子送给苏武数十头牛羊,后来,还传来一个坏消息,汉武帝驾崩了!这对苏武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当苏武回过神来,他向南面汉朝的方向,痛哭一场,竟然哭得吐血!这的确是他心中比悲情泣血更大的伤痛啊!

苏武每日早晚哭吊汉武,遥祭先帝:啊!先皇啊!苏武没有完成使命啊!我还要回朝向您复命啊!您怎么就先离我而去呢?现在我该如何自处啊?难道汉朝人都丢下我不管了吗?

后来,汉昭帝即位,汉匈又暂时恢复和好。汉朝开始寻找苏武,匈奴人却狡诈地说苏武已经死了。

好在,还有常惠,他恳求看守他的人,要求对方带他悄悄去见汉朝使者。常惠终于见到汉廷的人,他教导汉使,借口说上林苑有鸿雁已带来书信,讲明苏武仍然在生,并且一直留在匈奴,通过揭露这个秘密,去责备撒谎的单于。

汉使者照办,一番话说出口,果然让单于大惊,他大为惭愧,终于承认苏武还在人世,而且就在北海放牧。这就是历史上“鸿雁传书”的典故,常惠挽救了苏武,也救了自己,他们终于可以回归日思夜想的汉朝了。

李陵知道苏武不久后即将回归汉朝,高兴得不得了,于是设宴款待苏武。李陵表明他的心迹,当初,他诈降匈奴,是想仿效曹沫劫持齐桓公,寻找机会立功赎罪。可惜,亲人家族因自己而身死名裂,已经无法挽回了!

李陵为苏武高歌一曲:“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李陵哭泣着与苏武道别,此一别将后会无期!李陵也就这样抱憾终身了!



(剧照:李陵告别苏武)

跟随苏武回归汉朝的有九个人,其中就有常惠。

苏武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他奉命供奉武帝的陵园。后来被封为典属国。

人世变幻,浮浮沉沉,苏武又经历了上官桀争权谋反的事情,儿子都被处死了,只好从匈奴迎接另一个儿子归汉。

后来,汉昭帝驾崩,苏武拥立汉宣帝登位。由于立功,后来,苏武被画像于麒麟阁上,以表彰他的功绩。

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苏武八十多岁时病逝了。一代报国英雄苏武虽然离世,但他和他的不屈精神已然光耀青史,名动古今,并将一直光照后人!

正可谓:

苏武杀身誓报国,不屈单于大义多。

十九年间壮节士,丹心碧血洗蹉跎。

鸿雁传书边外事,召回忠烈关内情。

茂陵哭诉当年祸,唱绝青史万世歌!
(原创古诗《歌苏武》)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标注:抱歉,写错了上文的编号,更正为:第87章、《苏武的坚守》(4)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8章、《李广利丧师》(1)

汉军一边和匈奴谈判,一边修建防御工事。五原塞外是防御区域,从数百里到一千里之间,都会修筑城障和亭,以便抗击胡虏。

而匈奴人却十分狡猾,一边谈判,一边养精蓄锐,老是用甜言蜜语来骗取汉朝的财物,骗吃骗喝不说,等养肥了自己,再去打劫。真真一副无赖相,整天耍流氓。

汉匈之间通使不断,单于往往一言不合就发飙,扣留汉使更是家常便饭。汉朝为了反制,也扣了匈奴使者做人质,希望有一天可以交换使者。如此一来,双方陷入了外交的怪圈。

后来,赵破奴带兵去接应匈奴的叛将,谁知道,他身陷重围,不幸被俘。于是,汉匈双方撕破了脸皮,又开始彼此对攻。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夏四月之后,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修筑工事;而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在徐自为附近屯驻,作为侧翼的策应,汉朝在做积极的防御,以防备匈奴人。

谁知道,匈奴蓄谋报复。这年秋天,匈奴兵分两路进攻:东路人马袭击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然后,顺带破坏徐自为的防御工事。

西路军入寇酒泉、张掖,略去数千人,碰巧任文将军带兵赶到,攻击西路敌人,夺回被掳掠的人民,那真是救火救急的及时雨呀!这作恶的西路军是右贤王的人马,所以,汉朝决定教训右贤王。

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李广利出兵进攻右贤王。敌人大概盘踞在天山附近。

李广利杀气腾腾攻过去,一下子斩杀一万多胡虏。正准备班师,突然间遭到匈奴的四面合围,真怀疑中了诱敌之计。汉军形势大为不妙,被包饺子后,唯有突围。

由于敌人很多,汉兵已伤亡惨重,耗不下去了,与其困死,不如冒险杀出一条血路。派谁打头阵呢?李广利正在忧虑,此时,一个年轻人进入了主将的视野,他叫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是陇西上邽人,后来曾迁徙到过金城。开始时,他只是个骑士,因为能骑善射,以良家子弟身份,加入到羽林军当中。当时,赵充国是李广利手下的假司马,他见汉军被围数日,就快弹尽粮绝,于是,主动请缨,组织百多名壮士充当敢死队,要拼死突围!

经过一轮惨烈的血战,汉军终于死里求生,冲出重围,赵充国身受数十创,用血肉之躯打开了逃生的通道。李广利紧随其后突进,也逃出生天。一战下来,汉军减员百分之六、七十,敢死队除赵充国外,几乎全数阵亡。

于是,贰师将军向武帝报告。武帝对赵充国大为赞赏,亲自召见,并察看伤情。嗟叹之余,武帝拜赵充国为中郎,后来,将他升任为骑将军长史。

这边厢,李广利军被围,好在有赵充国用命,人马才侥幸得以逃脱;但是,那边厢,李陵却几乎全军尽默,两次激战对汉军都极为不利!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李广利与李陵分别受挫形势)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88章、《李广利丧师》(2)

其实,汉武帝有决策上的失误,此战才伤亡惨重,不妨来看看:

一、攻击阵形布阵失策。

1、李广利兵团兵力不足,作战能力有限。

贰师将军带兵不过三万人,竟然孤军深入到天山。那里离开敦煌很远,一来一回很容易被截击、甚至被包围。千里奔袭,焉能没有策应呢?想当初,漠北决战,卫青、霍去病两大兵团作战,卫青何其谨慎呀,他带备武刚车,既能储备物资,又能列营防御,可以持久作战。即便如此,都有五万大军。

而李广利作战经验不足,仅带三万人,还粮食不多,被困数日就军粮短缺,实在危险。而霍去病则战斗力超强,所有勇士都在麾下,李敢、路博德等英雄辈出,人才济济。而李广利呢?除了赵充国,再无他人,连上官桀都有没带上,可见汉朝准备不足。

2、汉朝缺乏对李广利的救援与策应。

行军在外,有时候讲究用正兵、奇兵布阵,还应调动他们,加强相互的配合。从后来的战例来看,确实不妥。你看,公孙敖和路博德出击了,但两路人马居然跑去涿邪山会师,毫无收获,仅仅因为匈奴入寇西河,就扰乱了部署,实在可惜。

如果,武帝把公孙敖、路博德、李陵三路人马品字形散开,随后策应李广利,各军相距不超过十里,那么一旦有事,立即相互救援。总比白跑一趟涿邪山要好吧?即便李广利被围,后面还有三路大军,只要内外夹击,还愁不能破敌吗?

与其把公孙敖、路博德放在中路,而李陵孤军作战于东路,最后,李广利、李陵兵团大败,不就是适得其反吗?四处出击,反而斩获甚少;与其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那样才能对胡虏造成致命打击!打痛了右贤王,他还敢轻易入寇河西吗?

二、用将失策,没有锻炼新人。

汉武帝要多观察将领的战绩和锐气,大胆用将,锻炼新人,这样才能避免青黄不接。你瞧瞧公孙敖,他曾立过功,但当时已经暮气沉沉。想当初,漠北决战,卫青排斥李广,就想给公孙敖留下立功的机会,可他也不能成事呀!

如今,公孙敖只适合带兵做后卫,如果把李陵调往西路,去配合李广利,则能冲锋在前,又无后顾之忧;如此一来,李陵与赵充国必定能配合默契,那就是汉军的前锋双煞啊!

既然李陵有五千精兵,配给战马又有何顾虑呢?让公孙敖带步兵掩护则可,他没有敢当矢石的霸气,那就当个后援吧。两军阵前勇者胜,不善用李陵就可惜了。

三、攻防转换的机制缺失。

因为匈奴入侵西河,就分兵涿邪山,劳师动众,又毫无斩获,能不觉得可惜吗?汉军务必全力进攻天山,沉重打击右贤王,那才是制胜之道。因为任文曾保护河西,夺回右贤王劫略的百姓,因此,派任文守护河西即可。当汉军从天山班师,还能出塞接应,防止单于半路截击;因此,攻防之间需要灵活转换,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总之,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只有集中兵力,合指为拳,才能重创敌虏。汉朝再派韩说守住朔方附近的防线,即可反制匈奴人。即便边塞有些损失,又有何妨呢?

战略攻防,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打击并歼灭胡虏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啊!李广利折损两万骑兵,才杀敌一万多,真是大亏血本,要不是有赵充国突围,那老贰将军恐怕连小命儿都要赔上,还打个大头鬼啊!?

从后来的战例看,汉军依然是多路出击,缺乏作战重点。

两年后,汉军再度出师:

1、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六万骑兵、七万步兵,从朔方出征。路博德带兵一万多人,从旁策应。这一回是小心了,但劳师远袭,目标却是单于本部。

2、游击将军韩说带三万步兵,从五原郡出发。

3、公孙敖从雁门出发,带骑兵一万人,步兵三万人,深入匈奴地域。他的目标是左贤王。

结果呢,单于用十万铁骑对战,要群殴李广利。双方大战十多日,没有什么战果。而韩说也没啥斩获。但公孙敖对左贤王作战却失利了,只好退兵。




(李广利等三路军攻匈奴不利)

楼主:天元地浩

字数:66977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04 15:54:09

更新时间:2019-11-11 14:10:57

评论数:14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