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抗击美帝贸易战,读史论英雄,连载《家国丝路大英雄》(黄良浩原创)

抗击美帝贸易战,读史论英雄,连载《家国丝路大英雄》(黄良浩原创)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6章、《汉光武朝英雄一榜》(2)

请大家猜猜,接下来哪一位英雄出场呢?


/////////////////////////////////////////




(英雄像)

英雄:窦融

职务:河西大将军

爵位:安丰侯

主要贡献:

1、打击盘踞的金城郡的羌戎叛逆,彻底砍掉隗嚣作乱的左膀右臂。窦融一举控制金城郡,为河西回归国家做好准备。

2、不但归附朝廷,还发兵到高平第一城与汉光武帝会师,促使隗嚣反动集团全面崩溃。

3、支持汉朝的大一统事业,带领河西军民回归汉朝,让河西、陇右、关中连成一片,客观上恢复了河西丝路并连接关陇丝路,打通敦煌到中原的交通线。

后世评价:

1、《后汉书》如此评价窦融:”悃悃安丰,亦称才雄。提契河右,奉图归忠。“由此可见,支持国家大一统的忠良必定会被后世赞颂!

2、《三国志》这样评价窦融:“虽昔窦融背弃陇右,卒占河西,以定光武,休名美实,岂复是过?”孙权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表彰窦融,赞扬他对汉光武帝鼎力相助,以完成家国大业为己任!

3、原创古诗《安丰正道》一首,评论窦融功业:

河西归汉成一统,

破灭羌虏定殊同。

后人不忘千年誉,

窦融会师大道通。(大道之行,天下大同,四海一统,万世为公)


家国英雄评级:二星级(推荐上榜)


/////////////////////////////////////////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6章、《汉光武朝英雄一榜》(3)


请大家继续猜,接下来,哪一位英雄出场呢?

/////////////////////////////////////////




(英雄像)

英雄:岑彭

职务:廷尉,行大将军事。

爵位:舞阴侯

主要贡献:

1、征伐陇地的隗嚣,汉军受挫后,岑彭殿后,保护大军安全班师。

2、通过外交手段,招纳交阯牧邓让、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耻太守锡光等人,完成对江南、岭南的统一大业。

3、岑彭讨伐公孙述,几乎平定巴蜀,差点儿光复西南丝路的发祥地成都,可惜,他不幸遇刺殉国,十分悲壮。


后世评价:

1、《后汉书》评价岑彭:“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唯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焉。”史书肯定了岑彭的功绩。

2、原创古诗《岑帅一统志》一首,赞颂他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岑帅功勋旷世名,

运筹天下显忠精。

江南岭外尽归汉,

报国一统耀汗青。


家国英雄评级:二星级(推荐上榜)

/////////////////////////////////////////

上榜英雄揭晓:

来歙:二星级(推荐上榜)

窦融:二星级(推荐上榜)

岑彭:二星级(推荐上榜)

/////////////////////////////////////////

正是:家国一统,万世大同!要实现丝路伟业,也需要国家实现统一,唯有如此方能持久,断不能发生割据一方的乱象。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丝路历史花絮:

从后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中华大地的丝路仍然得以延续:

1、曹操成功镇抚东北方的胡虏,使中原王朝与东北外族保持往来,也算为东北丝路作出贡献。

2、倭国女王派人来访,曹魏时期,魏主还册封女倭王为“亲魏倭王”,使中日之间保持交流。

3、诸葛亮经略大西南,平定叛乱,增进了蜀汉与西南夷人的友好关系。

4、孙权派人经略岭南,还出使海外,与多个海国通使交往,用先进的中华文明教化海外民众,开创英雄出访海外的明确新纪录。

5、魏主派人经略西北丝路,平定叛乱后,继承了后汉朝的宝贵遗产,让丝路伟业得以承传。

综上所述,南海丝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欧洲大秦(古罗马)派出使者,在东汉时期来访中国,开创中欧交流新纪元。

然后,后世经历“五胡乱华”的惊天劫难,中原一片大乱,但只有南海丝路一直长盛不衰!那就是两千多年的海丝路传奇,连侵华日寇都不能断绝我们的海上丝路,可见,丝路文明里的英雄们是多么可敬又可爱啊!

-------------------------------------
各位大神、网友、书友,如果觉得丝路历史很精彩的话,请记得多多点赞哦,万分感谢啦!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7章、《匈奴之祸又起》上(1)

汉光武帝接手王莽的烂摊子,最头痛的莫过于匈奴问题。都是王莽惹的祸,为啥要俺背黑锅?

原来,当初王莽执政后,汉朝和匈奴就像一对冤家,他们之间并不是兄弟。和平的时候,如果彼此友好、以邻为善,那就不错了,但不要奢望太多。

王莽虚妄张狂,总是要向邻邦展示其并不存在的威德,痴心妄想老是惹来麻烦,而且麻烦不断。

王莽篡汉自立,急于向匈奴证明自己,他要确立天下宗主的地位,新莽王朝开始了冒险的行动:

第一步,王莽更换了匈奴的印玺。

把对方有“匈奴单于玺”字眼的印玺换掉,换成有“新匈奴单于章”的印章。

如此一来,单于就降级了,他的章与其他臣子差不多,没意思,自贬身价。而且,王莽宣称新朝取代汉室,还未有大恩大德,却要人家先接受小恩小惠,以此收买别人。

单于虽然收受了很多财宝,但那个不值钱,历代单于还是认同汉宣帝的。王莽你个鸟人,又不是汉宣帝的子孙,凭什么当了天子呢?

以前汉朝不但赏赐财物,还在危难中救助匈奴,给予百姓粮食,出兵保护单于和部众,让整个匈奴部落渡过危难,雪中送碳总比锦上添花要好!更何况,王莽送给匈奴的只是蔑视和挑衅。

单于还是想问王莽要回原来的汉印玺,可惜,已经让王莽的手下给毁了。这毁的不只是一个印玺,而是信誉和威信,还有汉匈之间原有的信任。人无信尚且难立,更何况新莽王朝呢?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7章、《匈奴之祸又起》上(2)

王莽很龌龊,他继续使出阴招,阴着阴着,连自己也给阴了......

第二步,意图挑起匈奴内乱。

王莽故意派使者去匈奴,强行册封了原来呼韩邪的十五个儿子,都立为单于,你不干也得干,坑爹没商量。

篡汉之前,王莽派使者出使乌桓,禁止乌桓人向匈奴纳皮布税。如此一来,搞得匈奴与乌桓大打出手,王莽以为可以座山观虎斗,但人家觉得断绝财路,有如谋害整个部落,心里恨死了王莽!

后来,见王莽又来挑拨离间,欺人太甚,匈奴人咽不下这口恶气,报复是必然的!王莽自以为聪明,想再搞个众单于并立,企图扰乱人家,意欲浑水摸鱼。

上回匈奴内乱,也才五个单于并立,现在可好,一下子弄出了十五个来,佛祖都让你搞成大头佛啦!如此折腾,佛祖都上火呀,更何况是野蛮的匈奴人呢?

单于发兵寇掠边关,报复王莽;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对匈关系由此破裂,王莽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第三步,要报复匈奴,最好把他们从地球上抹去。

新莽王朝的边郡受袭,王莽大为光火。为了扬威塞外,王莽拍脑袋决策,要搞个十二部大军,从全国调集三十万兵马,要一次性把匈奴彻底给灭了!

王莽拍脑袋没把自己拍死,却害死了无数将士。在边塞聚集大军,还要等足了三十万人才能出征,这不是玩火兼找死吗?有这样打仗的吗?

先到的部队日夜损耗在边关,后来人的补给又跟不上。在苦寒之地,不被打死,都给冻死、饿死!结果,搞得大家师老兵疲,匈奴人瞅准了机会,大举入犯,一顿胖揍,杀得将士们伤亡惨重,白骨露于荒野。

而且,边塞经过长期战争和饥荒,都成了无人区。汉宣帝以来,人民安乐、牛羊遍野的边塞景象不复存在,恐怕连咬食尸体的野狗和乌鸦都不易找呀。


第四步,见匈奴不好打,就去贿赂匈奴,希望收买人家,买个平安。

匈奴人见对手这么差劲,狂妄不已;他们钱照收,城镇照抢,反正觉得这王莽又不是汉宣帝的子孙,打王莽就是帮汉朝出气,能不张狂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

总之,和平不再,战争频来,王莽把这国际关系彻底给搞砸了。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7章、《匈奴之祸又起》上(3)

后来,王莽弄得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兵反抗,新莽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覆没,王莽也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匈奴人除了坐山观虎斗、看热闹、看好戏之外,还想找些内鬼,也好内外勾结,合谋劫掠。好死不死,有两个鬼头仔出现了,还是一双大头鬼呢!

第一个大头鬼——彭宠。

彭宠,字伯通,他是个南阳宛人。彭宠年少时曾做过郡内官吏,后来,他和吴汉逃到了渔阳。更始帝时期,彭宠走了狗屎运,碰到熟人谒者韩鸿,竟然被拜做了偏将军,代理渔阳太守的事务。

后来,彭宠和吴汉投奔了光武帝,他发兵三千,去帮助主人。光武帝也没有薄待彭宠,封他做了建忠侯,号称大将军。

彭宠几乎没有参战,功劳当然不如吴汉了。光武帝即位后,彭宠见同乡吴汉位列三公,自己却没有加官进爵,心里很不平衡;因而口出狂言,说凭自己的功劳,可以当个王爷;还揶揄光武帝,想问问是否把他给忘了?

过了不久,彭宠竟然走上一条不归路,他由于各种矛盾,悍然发兵背叛了光武帝;还凭借渔阳的富饶,带兵两万多人马,攻击广阳、右北平和上谷。

彭宠挫败了汉军邓隆的人马,顺势攻克了上谷、右北平多个县。最可恶的是,彭宠派出使者,用丝绸厚礼和美女去贿赂匈奴单于,要勾肩搭背地谈什么和亲。

单于也乐于占便宜,就派了七、八千骑兵来助阵。彭宠拳头不小,野心比天还要大;他秘密勾结了各路豪杰,彼此声援,大造声势;最后,攻克了蓟城,自立为燕王。

彭宠以为风头一时无两,谁知道死期已经不远了。

建武五年,某日,彭宠正在斋戒,苍头子密等三个人摸入彭宠的卧室,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大头鬼汉奸给杀了,还骗开了城门,向汉廷献上彭宠的人头。

就这样,彭宠身死人手,身首异处,其宗族也被夷灭了。

匈奴人对此连眼泪都不会掉一滴,只是死了一个汉奸而已,没啥大不了,因为,他不值钱,一个连自己国家和民族都不爱的人,还有什么价值呢?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7章、《匈奴之祸又起》上(4)

匈奴人觉得还有另一个大汉奸可以利用,死了彭宠也无所谓。不要说死了道友,连死道人都不打紧啦!

这道上的黑心事有的是,也不是头一回啦,你说这匈奴人有多黑心呀,他们的手段也是贼黑贼黑的!

第二个大头鬼——卢芳。

以前说过,这个家伙诈称自己是汉武帝的曾孙儿——所谓的刘文伯。结果,招摇撞骗之下,匈奴居然把他立为汉帝,也许汉室的子孙奇货可居,管他是真是假,捞一把再说!

内外勾结之下,这个卢芳还牛了一下子。匈奴人与卢芳共同侵边,大司马吴汉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合力攻打卢芳,但打了几次,就是打不下来。

匈奴单于傲慢,自比冒顿,寇掠边关的事情年复一年,日甚一日。

建武十三年,匈奴兵深入到河东郡(山西一带),官吏都无法阻挡。匈奴左贤王部更加渗透到塞内,胡虏的胃口越来越大。

匈奴还听闻汉朝悬赏捉拿卢芳,他们贪恋汉朝的财宝和丝帛,于是,让卢芳回去投降汉朝,希望借此拿到丰厚的奖赏。

而卢芳老贼是个老滑头,他要以归降为功,怎么会把好处让给匈奴呢?想想看都知道啦,如果说是匈奴派回来的,是诈降呢?还是要继续做内鬼呢?那不是把“汉奸”两个大字凿在额头上了吗?

卢芳又当汉奸,又要立牌坊,可恶之极。匈奴人没辙,说派卢芳回来是为了拿赏赐吗?开不了这口,羞于启齿呀!于是,打赏的事情想都不用想了。

匈奴人拿不到赏钱,就想抢钱,他们恼羞成怒。建武二十年、二十一年,匈奴连续两年大举入侵,蛮兵深入到天水、扶风、上党、中山、上谷,对百姓的杀略甚为惨烈。匈奴人已经严重威胁陇地了,再这么下去,关陇丝路都会大受影响!

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越来越大,风险与日俱增,汉朝想了些法子对付。办法总比问题多,只是有否足够重视而已!

那我们看看有什么高招呢?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7章、《匈奴之祸又起》上(5)

其实招数很一般,根本做不到无招胜有招:

1、招降了卢芳,还任命他做代王,让他去招抚并和辑匈奴。

原来,汉朝见匈奴人勾结卢芳,双方合谋比较难搞定,于是,实施分化策略,终于招回了卢芳。但是让卢芳做代王,如此策略欠妥,因为这个家伙诈称汉室子孙,冒名顶替,先混了个假的汉天子来做,现在归降又当上代王,天下哪有这么一出好事呀?

对于抗击匈奴的将士来说很是打击,人家拼死拼活,还要迎接这么个汉奸主子,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卢芳有煽动能力,他以前就聚集了一批亡命之徒,现在还名正言顺当上王爷,那投靠他的河神水怪怕会越来越多,打都打不完。必须把卢芳的左膀右臂给调走,汉奸部队都要接受改编,加强控制和教化,不能再让他们为祸边关了。

让卢芳去安抚匈奴人,这更是荒天下之大谬!卢芳当汉奸的时候,匈奴是他主子,他只是个傀儡,现在让傀儡去招抚凶残的主子,那卢芳的奴才洋相就出尽了,匈奴肯听他的吗?

卢芳只能做汉匈之间的联络人,还要防止他当间谍呢;如果有顾虑,那么就让卢芳歇着吧,养老好了。卢芳绝不能掌握兵权、财权,否则,他会出卖国家利益的。


结果如何呢?汉朝暂缓了卢芳的朝见,这家伙疑心生暗鬼,又怕汉朝清算他,居然把屁股一扭,头也不回,逃往匈奴。卢芳反反复复,也许脑后长着反骨吧,真真一副反骨仔的模样!最后,卢芳客死匈奴,步了当年燕王卢绾的后尘。

2、汉朝开始重修工事,希望能重建长城防线。

杜茂,字诸公,他是南阳冠军人;王霸,字元伯,他是颖川颍阳人;两人都是光武帝的得力战将。

建武十三年,汉朝派给将军王霸和杜茂新任务,让他们修复了飞狐道,这是运兵运粮的战略通道。而且,两位将军修建亭障,从代郡到雁门郡的平城,他们建设了一段三百里的小长城。如此一来,雁门和代之间有了新防线。

杜茂在晋阳等地屯兵,防范匈奴入寇。雁门太守叫郭凉,原来专门对付卢芳的党羽,后来,帮助汉朝运送钱财、丝帛、丝绵给边关的将士和百姓,安抚他们。

可令卢芳的旧部渐渐投降过来,百姓也相继归顺。如果,关市复通,那么北部边关很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另一个发祥地。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7章、《匈奴之祸又起》上(6)

太守郭凉,字公文,是右北平人;他勇力过人,文武双全,又熟悉边关事务,专门除暴安良,雁门的变乱就是让他平定的;因此,在边地很有威望。人才要用来筹边镇虏啊!

后来,将军马成代替杜茂,修建边塞防御工事;马成,字君迁,是南阳棘阳人;他修筑了跨越好几个郡的壁垒,建起烽燧,每隔十里就有一个瞭望观察所,五、六年才完工。

过了不久,马成屯驻边关,直到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为止,继而南单于带领部众臣服了汉朝。不过,危险还是潜伏了下来。


3、汉朝在无奈之中,迁徙了百姓,要避匈奴之祸。

建武十五年,吴汉带上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出击匈奴,战果并不明显。当时用了被动的策略,吴汉他们竟然把雁门、代、上谷三郡的官吏和百姓迁走,迁徙到居庸关、常山关以东,一共迁移了六万多人。

这个策略更加不堪,想当年,刘敬劝刘邦迁徙百姓,充实关中,其实是要巩固根据地。而当时,吴汉他们却把人迁走,那么三个边郡就会变得空虚,兵民是胜利之本,屯田能够养民养兵,没有人可咋办呀?

不但防御力量不足,人家胡虏还会乘虚而入。如果,奖励屯田、戍边,激励百姓去充实边关,授田开荒,劝谕农桑,一切都大有可为。

以前,曾经运送钱帛、丝绵到边关,不就是要鼓励百姓安居乐业吗?假如人都跑光了,还打匈奴个大头鬼啊?土地不能荒废,兵民不能迁出,后汉朝廷处理得明显不如先汉。

匈奴之祸要解决,必须积极防御,积极应变,专心实践,检验方案,优中选优,才不致于遗祸无穷呀!

先汉的赵充国就处理得很好,万里长城之上,防守的兵力还不足万人,但是预警协防做得相当出色,协同防御体系得以建立,让匈奴人无法窥视边关。

可是后汉初年,匈奴左部已经入据边关了,难怪敌兵可以挺进到河东、上党的腹地,边患变成了心腹大患。这与日后五胡乱华的危机有惊人的相似,并非是个好兆头!


4、汉朝准备与匈奴讲和,同时做好后勤战备。

汉将王霸在边郡与匈奴作战,大小战役上百次,但未有多少的优势。他建议汉朝与匈奴讲和,而汉军的补给应走温水的漕运之路,汉廷后来都依计行事。

后汉朝的策略十分被动,无法解决问题,接下来,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风险与挑战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结束,下集更精彩......)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8章、《匈奴之祸又起》(下)(1)

建武二十五年,即49年,匈奴内部竟然分裂了,分成南北两部,相互敌对,争斗不断;但是,对于汉朝来说,只有暂时的和平,而长远的威胁和风险,却在暗暗滋生。

这一切都由匈奴单于争立而引起。原来,孝单于舆在位的时候,立了右薁鞬日逐王,他叫比;他是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是乌珠留若鞮单于的儿子。

当时的匈奴单于想传位给儿子,就把顺位继承人左贤王知牙师杀了。这个知牙师是王昭君的儿子,王昭君的故事妇孺皆知。

王昭君,字嫱,是南郡人氏。当年,王昭君以良家女子的身份入选后宫,但她苦守深宫,却无缘见到天子汉元帝,她不想孤独终老。后来,呼韩邪朝见汉元帝,天子把五个宫女赐给单于,其中,王昭君是单于最喜爱的人,没有之一。

王昭君明光动人,其容貌有如惊鸿绝色,倾国倾城;汉元帝除了惊艳震撼之外,悔得肠子都绿了,为何不能早些发现如此天仙呢?天子带着遗憾和不舍,把王昭君远嫁大漠。

王昭君为呼韩邪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呼韩邪死了。新单于却要娶王昭君,苦命的昭君只想回归故乡,但上书无果,汉成帝要王昭君遵从胡俗。王昭君再嫁新单于,直到病逝。她也把遗憾留在了大漠、草原。

虽然,王昭君是一介弱质女流,但她有勇气奔赴塞外,嫁给草原枭雄,也算是倾尽全力,对汉匈友好做出贡献。她能做的不多,但那份勇气可嘉,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后人所传诵,而且,流传至今。




(王昭君像)

右薁鞬日逐王比看见知牙师被杀,而且,单于大位与自己无缘,因此,口出怨言,认为该立自己做单于。

当时,匈奴内部闹天灾,蝗虫满天飞,又遇到大旱;搞得赤地千里,草木枯死;饥荒频发之下,导致百姓、牲畜折损过半,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单于怕汉朝趁机袭击他们,就到渔阳请求和亲。右薁鞬日逐王比怨恨难平,暗中向汉朝奉上匈奴地图,并向西河太守要求内附。好死不死,比的所作所为被单于的手下察觉,有人提议诛杀比。

又好死不死,右薁鞬日逐王比收到警讯,说单于要拿他开刀,于是,比三十六计走为上。他立即聚集自己所属的南面八个部落,以将近五万人马起事,要对抗单于。

单于派兵一万,准备攻击比,但对方人多势众,哪里敢动手呢?只好退兵。匈奴内部开始分裂了。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8章、《匈奴之祸又起》(下)(2)

建武二十四年春,匈奴南方八个部落共同商议,要推举比做呼韩邪单于,去继承先单于的威名,再效法先单于,亲近汉朝,保护边塞,抵抗北方单于,重新做一次汉、匈友好的善事。

比在五原关塞,请示汉朝,要归附并伺奉天子。

汉光武帝接到报告,让大臣去议论此事,群臣都认为匈奴人狡诈,又屡屡犯边,不能轻信。

有一个大臣叫耿国,他有不同的建议;在当时来说,那想法有建设性,也有局限性。耿国,字叔虑,是云台大将耿弇的后人。

这个耿国很有筹边的方略,经常提出好的计策,往往受到光武帝的重视。这一次,他观点同样很有特色:

1、可以参照汉宣帝的做法,让这个新一代的呼韩邪单于亲汉,或许还能守护边郡。

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个方案参照汉宣帝时期的案例,并无不可,只是守护边郡的事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守护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把城关险要交给匈奴人驻守!

而且,长城以南不能让南匈奴部落进入,放牧也不可以。如果,商人通商则不能带兵器,同时,入塞要遵守汉朝的法律和风俗,绝不能放任偷越国境的行为。


2、让南单于统领外族,例如:鲜卑、乌桓;令他们都作汉朝的外藩,共同对付北匈奴,则不会侵略边塞。

南匈奴初期能驾驭鲜卑,但后来他们与北匈奴相互消耗,各个外族此消彼长,所谓外藩,到后来都不安分,包括南单于。


3、南匈奴向东可以牵制鲜卑,往北能够抵御北匈奴,完全能减轻汉朝边塞的防御压力。

后汉接受南匈奴时,边塞曾一度太平,但是,那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持久,因为,虎狼受伤才来疗伤。如果把虎狼养肥,就不好对付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虎狼一样反反复复的胡虏呢?

可惜,后汉朝廷没有当年侯应一样的智者,汉光武帝也一时疏忽,没有像汉宣帝那样思考问题,缺乏长远的谋划。因为,若只求一时之安,则难得长久太平,可谓:不谋万世,则不足以谋一时!

想当年,侯应进行了风险警示,汉元帝还是能听进去,君臣们都知道十载之后,百年之内,一旦有变动,又无防御措施,若你拱手相让边塞,那就是激发风险的最大危机啊!到时候,边患不息,胡虏入寇,家国何安呢?

这个方略有好有坏,又该如何决策呢?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8章、《匈奴之祸又起》(下)(3)

光武帝同意了耿国的建议,也允许南匈奴称臣。

于是,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塞外同时出现了南匈奴和北匈奴,还有两位你死我活的单于。

后来,南匈奴接连挫败北匈奴,搞得对手损兵折将,人口、牲畜损失了不少,令北单于大为惊恐!

另外,北匈奴被乌桓人乘虚而入,胖揍了一顿,所以北单于更加坐立不安。当时境况不堪,于是,惊慌失措之下,北匈奴往北逃遁,撤退了一千多里。

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接受汉朝诏令,而且,汉朝做了一件不智的事情,居然放任南单于进驻云中郡,这样开了一个坏头。(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诏乃听南单于入居云中”)

以前,匈奴人从来没有进驻过塞内,这个情况很危险,会让长城防线逐渐失去防御的价值和意义。

汉朝很大方,赐给南单于很多财物,有冠带、衣裳、黄金玺、安车羽盖、宝剑弓箭等等,又赐了黄金、锦绣、一万匹缯布、一万斤絮、乐器鼓车,还有棨戟甲兵,饮食器具。

河东郡转运了二万五千斛粮食,还有羊、牛三万六千头,全部赠送给匈奴民众食用。以后,每年对南匈奴人都有赏赐。


但是,好景不长,南单于与北单于交战不利,抵挡不住进攻,汉朝只好让他们迁去西河,派人带少量士兵监护南单于。


南单于进驻了西河郡,并且设立南单于王庭,他还安置了各部大王:

1、韩氏骨都侯屯驻在北地郡。

2、南匈奴右贤王则屯驻在朔方郡。

3、当于骨都侯屯守在五原郡。

4、呼衍骨都侯屯守在云中郡。

5、郎氏骨都侯屯守在定襄郡。

6、左南将军屯守在雁门郡。

7、栗籍骨都侯屯守在代郡。

南匈奴部众为各个郡县充当汉朝的耳目,搞得北单于坐立不安,他派人南下,归还所略走的汉人。而且,当他们经过边郡的时候,都表示善意,说只是追击南匈奴的人,不敢冒犯汉朝。

汉朝则设置中郎将来监护南匈奴人,但是,野蛮的胡虏已经大举进入塞内,难道在卧榻之侧,你还要与狼共舞吗?这可是后世“五胡乱华”的最早祸根啊!




(南匈奴单于进入边郡形势)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8章、《匈奴之祸又起》(下)(4)

如果,汉朝君臣因此而高兴的话,那就有些大意了;而且,不免有轻率、草率之嫌;匈奴人历来狡诈凶残,胡虏之祸焉能轻视呢?

南匈奴已经大举进入边郡,将为日后留下无穷祸患啊:


1、经过渗透,南匈奴已经可以威胁关中了。

北地郡西面与河西四郡遥相呼应,与北面的朔方郡也可对应,再加上朔方郡东面有五原郡;三个战略要郡都被匈奴人进驻了,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想当年,卫青大将军通过河套战役,夺取了河套地区,然后建设朔方郡,那是关中地区北面的藩篱呀;五原也都丢失了,好不容易把卢芳给解决掉,打跑了财狼,却迎来了猛虎。

南匈奴夺得河套地区肥美的草原,必定可以繁盛起来,一旦南下放牧,大有当年白羊、娄烦二王助大单于南侵的气势;那时,他们离关中最近不过七百里,轻骑兵一日一夜就能到达关中。

如此草率地让匈奴人进驻,拱手让出了河套防区,那是何其愚蠢呀。匈奴养肥了战马,磨好了军刀,什么时候心情不好,反了朝廷,大举南侵,你找谁哭去啊?


2、经过渗透,南匈奴已经可以威胁黄河北岸了。

云中、定襄、雁门、代四郡是秦、晋之地的北面门户,南匈奴轻易进入边郡,门户顿失;以前,南匈奴还没投降,汉朝尚且防不住河东郡,现在猛虎豺狼登堂入室,一旦有事变发生,晋阳坚城都只会变为孤城,黄河以北除了中条山,不易再作拦截铁蹄的布防。如果不幸让胡虏突破黄河,那只剩下富饶的洛阳城,任人围攻了。


3、南单于在西河,那又可以同时威胁关中、陇右、河西。

当年,西汉王朝夺取了阴山山脉,建设边塞工事,把胡虏挡在阴山以北;如今,南单于庭到了阴山防线以南,可以指挥各个边郡的匈奴兵,如果他们同时作乱,完全可以切断河、陇的联系。

西河就在上郡东边,不说上郡紧挨着关中,如果西面的匈奴兵突破上郡,入侵陇地,你挡也挡不住!关陇一旦有失,东西交通大道就会北彻底断绝,如果匈奴人先控制关中,再窥视中原,战火能烧遍整个关东大地。

后来,西晋王朝遭受五胡乱华之祸,连长安、洛阳都保不住,还不是因为汉、魏年间,胡虏大举内迁所致吗?

4、南匈奴人做了郡县的耳目,但一旦反叛,就成了潜伏汉廷的间谍和内奸。

南、北匈奴之间的部落反反复复,彼此又降又叛,不能依赖他们做探子和耳目,如果,他要传递消息,应该通过塞外绝密的渠道,而塞内的形势,特别是军事机密绝不能让南匈奴知道,如果,南匈奴连汉军的布防都一清二楚,那这内奸啥时候反叛,你都无法预料,如此一来,则会后患无穷,他们简直成了潜伏下来的第五纵队!


其实,后汉朝的统治者为何不参考前汉的方略呢?前汉有成功的御胡案例呀:

1、汉武帝接受匈奴浑邪王投降后,把匈奴部众安置在五原等郡塞外的属国,让他们在塞外放牧,一来遵从其习俗,二来便于监护,三来不会危害塞内,更不能深入腹地,祸害华夏!

后汉朝廷为何如此不慎,一步失策,则步步失策,后患无穷,虽然,后来是西晋遭灾,但华夏文明受到灭顶之灾的伤害,损失难以计算,危害极其深远啊!

2、很多边郡都设有外部属国,而且居于长城防线以外,来投降汉朝的胡虏都被安置于此,例如:张掖外就有张掖属国。

3、汉宣帝接受呼韩邪单于称臣之后,让他们在塞外屯驻,而且派兵一万六千人看护,当时,呼韩邪部众很少,等人多势众之后,全部要他们返还了原地,从此邦交正常,两国通好。

而东汉监护南单于的兵力才两千五百人,少得可怜,连当人家跟班的数还不够呢!如果,对方赖着不走,你那丁点儿兵力,还不傻眼啦?

4、汉元帝时期,呼韩邪提议想帮汉朝驻守边塞的防线,那里大多是长城防线。精明的官员侯应对汉元帝表示坚决反对,一来防线能抗击所有胡虏,不能让匈奴人驻守,从而令对方变得自大狂妄。二来防止百姓逃亡塞外,阻止偷越国境,严禁人口外流。三来长城防线得来不易,还要随时修缮,绝不能荒废!

最终,儒弱的汉元帝拒绝了呼韩邪的非分之想,为汉朝继续赢得数十年的和平。

然而,后汉朝廷只是安心于暂时的和平,却缺少长远的眼光,那是必须具备的战略眼光呀!因此,危机还是不可避免地潜伏下来了......

不过,在暂时的和平当中,中外交通形势又有了新变化,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丝路历史花絮:

对中国丝路影响最长远的非匈奴民族莫属。

从商汤时代起,匈奴部落便出现在中国北方,一千多年后,蹦出了个天狼级的大人物——冒顿单于,从此,中原王朝就多事啦。

匈奴与汉朝较量多时,一度俯首称臣,但汉、魏、晋三朝以来,南匈奴不断壮大,终于由刘渊首先发难,不但倾覆西晋王朝,还一手策动“五胡乱华”的惊天变乱。

此后,虽然匈奴的主体民族在中原走向消亡,但分支后裔还是不少。

隋朝的铁勒部落、唐初的薛延陀部落,乃至后来的契丹民族,都是匈奴民族的分支。

直到成吉思汗消灭西辽国,匈奴民族的后裔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丝路历史就是这样,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向前,继往开来地走向未来......

------------------------------------------------------------------------------
大家如果觉得文章还算不错的话,请多多点赞、多多推荐、多多支持!感谢!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9章、《新来的客人》(1)

建武二十七年,北匈奴单于派使者到武威,要求和亲;天子召开廷议,让公卿来讨论此事,但久议不决。皇太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他提出建议和分析:

1、北匈奴见南匈奴新近归附,怕汉朝联合南匈奴打他们,才来表示归附,并非出于真心!

2、如今未能出兵讨伐北匈奴,又要与他们往来,这让人担心南匈奴会有二心!

3、如果两边不讨好,又让北匈奴亲近,很难调和南、北匈奴的关系,而北方的人就不敢再来归降了。

因此,太子认为不要理会北匈奴。

汉光武帝接受太子的建议,命令武威太守不要接受北匈奴使者。

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带上西域各国求见,想来贡献贡品,而且继续乞求和亲。

光武帝让公卿商议此事,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南匈奴进入塞内,朝廷已经失策,本来只需督促南匈奴人在塞外筑城,让他们遇到危急就坚壁固守,若是和平时期则继续到草原放牧。就像当初的呼韩邪那样,他们不也守护受降城了吗?

朝廷顶多派兵增援,协同作战,共同抵御北匈奴,但无论如何,不能让南匈奴一个个部落整体进驻塞内边郡:

一来,南匈奴内迁,使战略纵深丢失,大大缩减了安全防护的距离,不利于攻防转换,增加边境的不确定性。

二来,南匈奴人进入塞内,他们依然按照游牧的方式生存,会蚕食塞内的土地,客家霸占国土,反而变成地主,你这汉朝的官民冤不冤呀?

三来,安置降民,要么让他们在塞外放牧,要么让他们到塞内务农,但绝不能再按部落形式管理,应该分散迁居各地,避免他们聚众闹事。

七百多年后,唐朝的宰相张说就能成功处理降户,让他们分散安置到内地,迁入村落从事农耕,这样才解除边境的降民风险,一度赢得边塞的太平。

可惜,天子未能拿出有效的方案,唯有听听臣子的建议。

汉官们有什么靠谱的建议呢?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9章、《新来的客人》(2)

司徒的属下班彪上奏,他分析了一番,还代天子写了答复的书信,其中有几点值得讨论:

1、匈奴是大国,他们变诈多端。

汉宣帝的策略是通过谈判来解决,前提是交往得合情合理,大方得体;否则,就会中了对方的奸计,反受其欺侮。

其实,交往是否得体还需要靠实力去保证,如果没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让敌人有机可乘,反受其制约,那再好的谈判策略也枉然,所谓弱国无外交,而外交不可失国之大利,谈判得有底线,而底线必须坚持!


2、不论南匈奴,还是北匈奴,都要交往。

因为,北匈奴急迫要亲近,国内可能空虚。想以此来调控外国之间的关系。

其实,汉朝应该让两个匈奴国彼此达到动态平衡,相互调和,用和平策略来化解各方矛盾,那样才是最好的。如果什么都用武力解决,一旦南、北任意一方失败,另一方就会坐大,而且,以为用武力立下大功,必然傲慢自大,狂妄得难以控制!

和平的商贸政策可行,让他们回归到尊重国际关系的原则上来,和平才能长久,不然的话,战争不息,侵暴不已,到头来还是百姓受害。而且,当一方坐大之际,还可以与另一方共同牵制对手,不让独大的胡虏策动南侵。


3、用呼韩邪、郅支的案例来警示对方。

呼韩邪亲近汉朝,从无背叛;而郅支则先亲近,后反叛,还加害汉使者。结果,呼韩邪部落得以生存、发展,不断壮大。郅支恰好相反,靠武力压迫西域各国,最终被西域联军给消灭了。那就是相和则安,相斗则危的教训;讽刺北匈奴不要步了郅支的后尘。


4、班彪说单于进贡则可,不必和亲,而西域各国归属谁都无所谓,汉朝靠威信统率各国,单于不必浪费贡品,汉朝也会相应给予赏赐。

和亲的确不必了,但西域各国绝不能归属北匈奴,否则,北匈奴狼子野心不会死!他们一日可以在西域横征暴敛,一日就能养肥自己,然后侵略外国。那汉匈之间的征战就永远不会结束。

班彪是一代大儒,但他的思想明显太保守了,他没有想到,他的小儿子班超通过努力,竟然恢复了汉宣帝时期的光荣,成功光复了西域大地,使各国纷纷亲近汉朝;而且,班超比汉武帝、汉宣帝更彻底地治理了西域,从而赢得各国的崇高赞誉!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9章、《新来的客人》(3)

从战略角度来说,东汉朝廷似乎对西域各国置之不理,把汉武帝时代留下的策略都抛到九霄云外。也许,光武帝有他的苦衷:

1、天下刚刚安定,烽火得以平息,暂时不想兴兵,免得再启战端。

后来,皇太子想向光武帝请教兵法,光武帝断然拒绝,他大力倡导讲经颂文,要以文教治理天下,或许认为以武立国之后,不能再以武治国。想让汉朝从此进入休养生息的安定期。


2、若要与北匈奴争夺西域,成本太大,耗时费力。

开拓西域非一日之功,闹不好的话还会折损兵力、财力、物力。想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府成立,前后用了78年,超过一个甲子。汉武帝还搞得海内虚耗,不得不罢轮台之戍!

也许,光武帝厌倦了战争,他更热爱和平,不想后代人再卷入无休止的战争当中。


3、即便辛苦地夺取西域,而南匈奴又会垂涎三尺。

如果再让胡虏镇守西域,还不是替人做了嫁衣裳吗?这赔本的买卖,光武帝不想干。


4、光武帝当时缺乏西域筹边经略的人才。

想那云台二十八将,大多数已离开人间,剩下少数也年老体衰,后继人才必须培养、历练,这个都需要时间。


总之,当时光武帝对西域不感冒,那是有多重困扰的。人才是关键,征伐博弈之中人是最重要的。

在和平的环境下,东汉朝廷进一步搞好了国际关系,乌桓和鲜卑更亲近汉朝,而东夷的新客人也来了。汉朝有得有失,然而,在得失之间,威胁不但没有消除,反而逐渐加重了。

乌桓人是原来的东胡人,而鲜卑人则是东胡人的一个分支。

建武二十五年,辽西的乌桓大人赦旦带人前来归化汉朝,献上虎豹貂皮等礼品。

汉朝封赏了乌桓人,竟然还让乌桓人留居塞内,分布于沿边各郡,因此引起了士大夫的担心。班彪上书给光武帝,他认为乌桓人好劫掠,喜欢做强盗,不能放纵他们;应该重新设置乌桓校尉,让汉军监护乌桓人。

这个事情总该从长计议,只是派兵监护这么简单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人之常情,胡虏也不例外。外族整个部落入居塞内,则万万不可,人家野性难驯,什么时候与匈奴人联手发难,那不是“引狼入室”吗?难道还要搞什么“驱虎吞狼”的策略,去瞎折腾吗?

朝廷与其滥用赏赐、招引虎狼,还不如鼓励他们参与商贸活动,在沿边交通线上做生意,汉家的丝绸必定大受欢迎,而外族的牲畜、皮草也是特产,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岂不是可以皆大欢喜吗?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9章、《新来的客人》(4)

光武帝同意班彪的建议,于是在上谷郡宁城设置校尉,每年通过关市与乌桓做生意。

可惜,光武帝并无意识到危机已经潜伏;汉朝前脚叫南匈奴入塞,后脚又让乌桓居于塞内,如果日后朝廷虚弱,天下不安,那胡虏趁机发难,中原人对付得了吗?

还是那条底线,生意可以做,但入居塞内放牧则免谈,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安定呀!

对付胡虏需要强人,祭肜就是一个刚猛的强人,祭肜字次孙,是云台大将祭遵的从弟,他勇力过人,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鲜卑曾跟随匈奴人入侵辽东,后被辽东太守祭肜击破。祭肜当时披甲杀敌,冲锋陷阵,仅仅以数千人的兵力,一举击败了一万多人的鲜卑贼寇,共斩杀敌虏三千多人。

鲜卑吃了大亏,从此不敢窥视辽东。(哎呀妈呀,祭肜大人从来不请吃饭,但他很能吃,专门吃我们的部队!再这么下去,迟早把我们鲜卑人吃得破产!还是溜之大吉,逃之夭夭吧!)

后来,祭肜一改杀星形象,特意招抚鲜卑部落,他们的大都护偏何归附于祭肜,祭肜用鲜卑兵打击匈奴部众,颇有成效,曾一次斩杀两千多匈奴人,匈奴于是变得虚弱,渐渐不敢入犯辽东。在祭肜的招募之下,乌桓、鲜卑双双入朝,贡献礼品,都臣服于汉朝。

由于辽东的祭肜声威大振,于是,东方海外各国:濊、貊、倭、韩等等,都不远万里来洛阳朝献,新客人接踵而至,由于他们可从辽东海路而来,东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盛起来。

辽东太守祭肜用恩威信义去招抚高句骊,句骊另有其名,叫貊;他们佩服祭肜,都来亲近汉朝的边塞。

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东洋的倭奴国也来了,他们献上贡品,朝贺汉朝;他们的使者自称为大夫,在一众倭国最南的地方。

光武帝给对方的国王赐了印玺和绶带,后来,有人在日本发现汉印的文物,上面写着:“汉委奴国王”。

汉日交往从民间开始,其实少不了海路交通线的通航。试想一下,日本与汉朝并不接壤,即便汉朝当时管治着朝鲜的中北部,但日朝之间起码还隔着一个对马海峡。没有舟船,何来的跨海交流呀?

如果日本船只沿着朝鲜半岛,依照海岸线北上,那样就能到达辽东半岛。如果大胆一些,直接跨越黄海,便可抵达山东半岛,这扬帆启航的事儿,少不了,也省不了!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19章、《新来的客人》(5)

一切已经证明,后汉光武帝时期,倭奴国与中国开始官方往来。而后汉与其他小倭国的交流则更早。(见《日本国志》 卷四 邻交志上一:“中有金印一,蛇纽方寸,文日:’汉委奴国王‘”)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史料吧:

见《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四·四裔考一所写:“倭人自后汉始通中国,史称从带方至倭国,循海水行,历朝鲜国乍南乍东,渡三海,历七国,凡一万二千里,然後至其国都......其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故其迂回如此......倭在韩及带方郡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去乐浪郡境及带方郡并一万二千里。凡百馀国。自汉武帝灭朝鲜,使驿通於汉者三十许国,国主称王,世世传统。”

又见《汉书.地理志》所写:“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由上面资料可知,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消灭朝鲜之后,设置乐浪郡,汉、倭之间就开始通好了。

那么,韩人又如何与汉朝人沟通呢?

韩地中以马韩最大,它在西边,北面与乐浪郡相接,向南靠近一众倭国。建武二十年,即公元45年,韩国人苏马諟等通过乐浪郡向汉朝贡献礼物。

于是,光武帝封苏马諟做了汉朝廉斯邑的君长,隶属于乐浪郡,也算是一个小诸侯,由此两国经常往来,开启了官方交流的千年佳话。

可惜,好景不长,中元二年,汉光武帝在洛阳驾崩,光武中兴的时代宣告结束。

在艰难苦困中,汉光武帝冲锋陷阵,光复了大汉王朝,开创了中兴的大业,天下终于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他采取谨慎保守的策略,去处理中外关系,虽然赢得暂时的和平,但是忽视了匈奴等胡虏入塞的问题,或许是权宜之计吧。

但西域的得失,关乎汉匈两大阵营的兴衰成败,还有待汉人继续开拓。

正是:皇族绿林英领袖,云台良将复何求。马背十年烽火路,天下中兴汉风流!

(本章结束)
楼主:天元地浩  时间:2019-11-11 14:10:57
第120章、《汉光武朝英雄二榜》(1)

汉光武帝完成了海内一统的大业,他收回了河西之地,平定了陇蜀之乱(“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典故来自东汉光武朝),打破了西南之困,镇压了岭外之叛;暂时招抚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外族人,还迎来了朝鲜、日本等地的客人,在中外交通史上可算多有作为!

只可惜,光武帝忽视了边塞的风险,错误地让戎狄、胡虏入居塞内,从而为后世积累危险,这个是他始料不及的!

其实,只要汉朝官吏督促胡人,在塞外另行修建城堡,设置烽火台,那么一旦有危急的事情发生,就能点起狼烟示警,然后坚守堡垒,等待东汉大军救援,完全不必入居塞内:

一来可减轻边郡的压力,向阴山以北延伸前沿阵地。

二来能指挥外族人守护外部藩篱,御敌于国门之外。

三来筑城与放牧并不冲突,还将形成边贸集市,有利于中外丝路贸易的发展。

既杜绝了日后“五胡乱华”的惨烈风险,又令中外相安、共享太平;何乐而不为呢?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能不断去吸取经验教训!让我们来数一数“光武中兴”的另一批家国英雄吧(有些英雄名气不大,有些英雄功过兼备,还是客观评价他们的家国贡献吧)!

(未完待续......)

楼主:天元地浩

字数:66977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04 15:54:09

更新时间:2019-11-11 14:10:57

评论数:14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