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后半生的读书之旅:阅读、摘录与感悟

后半生的读书之旅:阅读、摘录与感悟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从今天起,做一个自在的人
读书,摘录, 雾里看花
从今天起,关心虚构和虚无
我有一栋楼,坐落天涯,水穷云起


从今天起,和每一个有缘人谈书
告诉他们我的感悟
那感悟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记在天涯

给自己许下一个心愿
天涯,我为你祈寿
愿你再撑40年
还有14600天
我就要结束一生的虚度
放弃沉思与孤独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以上是LZ一时兴起的模仿。

以Q:开头为原文摘录,其他为LZ随想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正在阅读《适者降临》(Arrival of the Fittest),一本关于进化论的书,读完了第7章,正在读第1章,感觉比道金斯的“陈词滥调”好,书中讨论了生物的基因型的简洁性和表现型的复杂性。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Q:艾根悖论(Eigen's paradox):精确的复制需要庞大而复杂的酶分子进行催化,而庞大和复杂的酶分子则需要精确的复杂来保证

《适者降临》第二章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Q:伽利略:“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时用的语言”

《适者降临》后记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物理世界为什么能用数学来描述?读过《适者降临》第7章后有个想法,当前的宇宙只是“不断试错”的一个结果(物理与数学恰好符合,与人择理论不是一回事),套用爱迪生的话是这样:我并没有失败那么多次。我不过是成功找到了一万种不适合的材料而已“


我倾向于赞同柏拉图的理念论,但不赞同理念先于实在,穷究先后,会遭遇”鸡与蛋“的问题,就像生物体存在许多这类问题,比如先有新陈代谢还是先有自我复制,还有艾根悖论等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自然走向无序,生命走向有序,仿佛宇宙有两股力量在搏斗。诺斯替主义就有这样的主张。参考蚜虫和内共生菌关系,不妨认为,无序与有序是共生关系,只有这样宇宙才能存在,或者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共同利益“是我们不了解的。

模糊记得《项塔兰》中黑帮教主有类似”理论“,看时没理解,等会再去翻翻。

《适者降临》第6章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Q:当爱因斯坦说“事情应当力求简单,但是不能过于简单”时,天知道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适者降临》第1章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以进化论观点看,女人的"复杂"(至少男人看来如此),是保持“发育稳态”(robustness)的需要,毕竟女人在基因传承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而男人多少有思维简化的倾向,一个女人在买衣服、办宽带或租房子时的各种闲聊中,都会说到“我淘宝等级都V7了”,对此男人难于理解。因此,男人KISS(Keep it simple,stupid)女人时,爱用探究式的深吻,不像女人那样“东拉西扯”。



前几天,我说到没女人所以不用备面巾纸,有些人想歪了。其实,我在说,女人一旦流起泪,一盒抽纸很快会没了,你最好新拿一盒在一边候着;末了,她抽完纸巾,会幽幽地说:“你看,我为你流这么多泪,你晚餐要准备些什么让我补补?”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我不信上帝,可是,时常感觉到有一位主宰盯着你,这老头心肠不错,也略带“恶趣味”,你最怕出丑时就让你出出丑,比如,你犹豫再三、最后下决心人生第一次剃个光头,这时,怎么照镜子怎么不爽,出个门都戴帽子,就在这当儿,你被“展览”了一回。



《圣经的历史:圣经的成书过程及历史影响》Stephen.M.Miller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昨天在豆瓣看到伯顿的《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要出全译本了,兴奋了一阵,又把旧版找出来再翻翻。这书我轻易不敢读,怕笑声太大,引起邻居的惊疑,这是其一。二是怕坐下去就站不起来,违背每天读书不超过3小时的约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怕从作者身上沾染了更多的“恶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总是惬意。当你从书中了解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人性,再对照现实,你发现时间不曾改变人性的容颜,开始时你会有些忧伤,然后就投进相对主义的怀抱,肆意妄为,最后喜得一子,取名“宽容”,诨号“麻木”。


你说阿斗到底是聪明还是愚钝?相信一种思想是一回事,信奉一种价值是另一回事。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认识的一个退休老头,六十多岁,反对一切迷信,关于死亡,他有两个观点,一要寿终正寝,二是不能死无葬身之地。按平时,我一定会说:“老伯,你说的好!”不是我虚伪,而是没必要和老人争论,不出意外,你活的一定比他长,你是赢家。


不巧,那天,我正在读《忧郁的解剖》,就实话实说:“老伯,最终你对这两点都会失望的,你在医院里走完最后一程,这种可能性达99%,不然,你这房子可能不好卖了。再说葬身之地,有和没有真有那么不同吗?你现在还活着,孩子每年就来看你一回,身后更别指望太多了。”


不知是不是我这话触痛了他,半年后,老头梅开二度,再婚了。自此以后,孩子回来多了,原来宁静的生活变得吵吵闹闹。


对我而言,《忧郁的解剖》是一本不祥之书,每当读它,就容易说错话。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昨天,无意间听了mack the knife,感觉有趣,一路溯源,最终追到了尼采,追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苍白的罪犯”一章。读了两个中译本,不明白的地方甚多,比如这章的最后第一段,这段译文是这样:

“我是河流边的栏杆:谁能抓住我,就把我抓住吧!但我不是你们的拐杖“

不懂德语,只好对照英译本,这段译文是这样:
I am a railing alongside the torrent;whoever is able to grasp me may grasp me!Your crutch, however,I am not

查了字典,这里的railing,grasp ,crutch都是双关词。我对这段文字理解是这样:

"我是来吐槽的,你们听没懂听懂关我屁事呀,我又不是来帮忙的!"

另外,Pale有”社会不容的“意思,knife也另有所指。只不知这些词在德文语境中是不是也能这样解释。

沉思中,我想起了加繆的《局外人》,改天重读一遍。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我爱读《庄子》,一直在读,一直没读懂,只当无用之用,重形式之美而轻内容之实。一句”今适越而昔至“,一个没恋爱过的人写出了真正恋爱的感觉,多么的美!

庄子是真懂自己的,一个彻底无用之人,写无用文章,说无用道理,倡无用之用。真按庄子所说去做,死的不要太难看。既然彻底无用,那怎么写都行,想象力疯狂了,想象空间无限延伸,有多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有多丑,‘恶骇天下’,语不惊人死不休。

最为难得的是,把文字玩到极致,要说庄子文字轻浮,一点不冤枉!‘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读来朗朗上口,想弄明白什么意思,那麻烦了,十个大师有十种解释,其中,南怀瑾最唬人:“懂这句,了不得了,你悟道了。”


读庄子文章,要当它无用,才能读出味道。你招来一只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乘着它‘搏扶摇而上’,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飞临一个不得志的穷书生家的上空,俯身下望,只见茅草屋内,一个衣服褴褛的男人踱来走去,手舞足蹈,才思泉涌,行至‘无何有之乡’。突然,只见他一跃而起,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然后长嘘一声,投笔大笑,大呼两声:"痛快,痛快"。在一旁的厨房内,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正在为无米下炊暗暗地流泪,听见疯笑,不禁一声长叹:”姑娘们,嫁人就嫁哀骀它。"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趁着暴雨和凉爽,读起《伊凡·伊里奇之死》。要不是冲着托尔斯泰的大名,我不会读完它。凭这部小说,托尔斯泰没可能跻身大师行列。至于有些人评论官场什么的,人性什么的、死亡什么的,我只能呵呵,估计伊凡·伊里奇也要在坟墓中大喊“走开,走开”。


相较于卡夫卡《变形记》的震撼人心,这部小说显得平淡无奇。这两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使你一生都做‘错’了,还有一件’对‘的事等你去做,这就是死亡。托尔斯泰的原话说是这样:“他既然可怜他们,就应当做到使他们不痛苦。做到使他们,也使他自己摆脱这些痛苦。”爱玛的死亡同样包含了这种成全,她对夏尔说:”别哭!不用多久,你便可以永远摆脱我的折磨了!“ 幸福就是你成全了TA,TA也成全了你,这是题外话。



谈完”对“,再说"错"。伊凡·伊里奇一生”错“在哪里?托尔斯泰给出的结论是 ”疑惑仍旧是疑惑“。不过,我们可以从文中窥见他的思路。书中举了一个三段论例子:卡伊是人,人都是要是死的,所以卡伊也要死。伊凡·伊里奇同意这种逻辑,但坚持仅仅适用于卡伊,并不适用于他,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人发现‘自我’后释放的恶魔。



麻烦在于,既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活为何如此千篇一律呢?托尔斯泰谈到了房屋装修,他写道:”这一切无非是同一类人的互相仿效而已。他居然弄得如此雷同,简直毫无值得注目之处,而他却觉得这一切十分别致。“ 相信每个装修过房子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想。



随大流最舒服,这就是答案。伊凡·伊里奇所以结婚,”乃是因为那些身居最高地位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现在生活中,大家买房,你跟着买,你就笑了,非要用聪明的脑袋推演是不是有泡沫,良机会一失再失。因此,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不得不随着叶公好龙,荒谬啊!



谈完对与错,再来点轻松的。看病的那段,托尔斯泰写得风趣,几乎不像一位上帝兄长的风格。”医生说,如此这般的情况表明,你体内有如此这般的疾病;但是,假如经过如此这般的化验之后未予证实,那么就可能假定你有如此这般的疾病..... “ 显然,托翁在挖苦逻辑,讽刺理性。你不能去跟这个世界讲道理,要么你从了它,要么它灭了你。



看似轻松却很严肃,如此推论下去,得出的结论会很悲观:包法利夫人最后的选择是唯一符乎人性的。难怪她在咽气前会大叫一声:”瞎子“。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无疑,加缪的《局外人》是一部难得佳作,读来有热度有气场,猜想写作用时不会超过一周。小说的内容并不讨喜,一个漫不经心的的主人公,几件漫不经心的事情:一场葬礼,一场恋爱,几件邻里琐事,一场斗殴,几场审判。



但作者的天赋让平凡焕发魅力。作者哼着“反正,人总会有点什么错”小调,用动词而非暧昧的形容词,在一个冰冻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动感的小宇宙,通过几个看似无关的事件,写尽了"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人生,恰如书中一位护士所说:“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会汗流浃背,一进教堂就会着凉感冒”。整部小说都沉浸在一股不自在的气氛中。



这部小说到底在说什么?你说:存在主义。最好不要一锤定音,它会让阅读失去乐趣,尤其你都搞不清楚这锤子哪家产的时候。在我看来,作者在讨论怎样的人算“好人"?是一个能善待他人的人好呢?还是一个懂得如何对自己好的人好呢?换句话说,一个“好人”到底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



你会说这问题多幼稚,但这恰恰是一个深埋我们心底最核心的问题。所以,你不必奇怪,霍布斯的呐喊,洛克的声讨还有卢梭的呢喃,会从小说的各个角落传出。作者进而追问:”当自我被发现,上帝死了,我们信奉什么?“ 最后,法庭判定默尔索有罪,不是他杀了人,而是他缺乏”担当“。担当精神成了这个时代的美德,也是每个”靠谱“的人必须背负的十字架。



以上是这次重读的一点感想,下次再读时,应该又会不同。一本好书,可以使你一口气读完,而不是坚持读完后,才松了口气。我赞同毛姆只读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而已被公认的一流著作“,记得叔本华对他的母亲的作品曾做过如下评语:“当你那些作品在废物间里都找不到一本的时候,我的这本书还会有人在阅读。“,母亲则回怼:”到了那个时候,你的书还都在库房里堆放着。“ 有缺的是,他们都说对了。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今天下了《复联3》蓝光版,重新看一遍。看过电影后再去下盗版,是不是感觉特别自在?美国佬花着我们借给他们的钱,一点不见外,该是带有相同的感觉,他们觉得用大豆养活了我们,看着他们嚷嚷‘让他们吃不上酱油’,我都心忖是不是该囤几瓶酱油。



这一次,我没好好看,心思都在14000605这个数字上了,想弄明白它代表着什么。人闲易贱。把这数字分解一下,得到14000605=5*17*17*9689,9/(9/6)*8=24,不比㏒2(14000605)=23.73899≈24牵强吧?如果把5 17 17 对应到字母表,就得到err。既然是‘err’,把9689翻转一下得到6896,再次分解,得到6896=2*2*2*2*431,2+2+2+2+4+3+1,啊!又是一个24。还有431看起是不是面熟,网上一查,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开打,公元431年,基督教官方认定的第一个异教”出炉“。或者,431可以对应到字母Q,代表quiet或queen,这是否暗示了thanos的最终命运?



趁着这股神秘劲,顺便找来柏拉图《蒂迈欧篇》,《神圣几何》(里面有关于亚特兰蒂斯的几何解释),《几何原本》。以后几天,就读这三本。



不懂那些把孩子送去学国学的家长是怎么想的?花3年时间能把相对论弄懂,花一辈子也不可能弄懂《论语》《老子》《庄子》中任何的一本。很多孩子学了6年几何,估计都没想过几何的”正确“是基于5个假设,为什么不趁着假期读一读《几何原本》呢?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凌晨4点醒来,读起托尔斯泰的《哈吉·穆拉特》,读的是刘辽逸的译本。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这是最好的短篇,可惜,我没读出味了。对于刘辽逸的托尔斯泰译本,我一向有偏见,以为译本中少了喘息、叹息......,总之,不带一丝托尔斯泰的情绪。



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塑造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完美主义者。前两个是安德烈公爵和安娜·卡列尼娜。从这三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三个末路“英雄”,只是在疯狂的现实中,留给他或她只有英勇赴死的自由,如托尔斯泰在《忏悔录》所说,自觉地毁掉自己。



但是,这三个人物的“最后一刻”的差异,耐人寻味,反映出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



安德烈公爵在死前”觉醒“了。那天,安德烈公爵从睡梦中惊醒,也就是从人生中觉醒。他觉得,从人生中觉醒并不比从睡梦中惊醒来得慢。



安娜则带着”困惑"死去。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动大吃一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而哈吉·穆拉特死时只剩下了“感觉”。所有这些回忆飞快地在他的想象中跑过,但没有唤起他任何的感情:无论是怜惜,无论是仇恨,无论是任何的愿望都没有唤起。



三个人物,三场悲剧,就像三只火把,让我们看清托尔斯泰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时留下的脚印。



”他到哪里去了?他现在在什么地方了?“,让我们用娜塔莎的这句话来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吧!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加缪的《误会》(Le Malentendu),是一出三幕剧,内容改编自《局外人》中的一个小故事:离家多年的儿子回家寻亲时遭母亲和妹妹杀害。应该说,这个故事略显单薄,不足以支撑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读来甚感困惑。



再说中文译名”误会“并不贴切,容易使人误会主题。Malentendu这个词有更广的意思,”隔阂“,”争执“都契合此剧内容。mal-这个前缀容易让人想起malfunction,malformation,malady等词。



加缪在讲一个道理:“一个人入河救人,因为方法失当,非但没救起人,自己还送了命。" 在生活中,热心帮人,因为没沟通好,最终被人家反讥为"演戏作假”,这是经常发生的。



按叔本华的观点,误会源于一个人猜疑另一个人的恶毒:一个人想使另一个痛苦。一句在你看来充满善意的话,在另一个人心中,不吝一种侮辱;一段在你看来充满幽默的文字,在另一个人眼中,不吝一种嘲笑。



在剧中,妹妹坦白承认:"当时我游移不决,他却向我介绍了我向往的地方,他把武器交给我反对他自己,结果真把我打动了。" 哥哥的自白,不带任何的恶意,到妹妹的眼中,就成了各种的“炫耀”。“我恨他,我恨他,就因为他如愿以偿!”只要一阵嫉妒,就会抛出一堆误会,就能使一切改变样子。



面对嫂子的解释,妹妹回应说:“我们对人心的看法不同,总而言之,你的眼泪叫我反感。”这世间,误会是最不容易解释的,往往也解释不清,而且容易陷入“越描越黑”的窘境。能误会你的人总能找到误会你的理由,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套独一无二的公理体系,对一句话或一件事的结论可以南辕北辙。



如果说这就是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的话。那么,自我则是通向“地狱”的深渊。



若望离开山村,是去追寻阳光、沙滩、财富、爱情,而这些正是他妹妹所渴望的,她会为此踏碎路上碰到的一切。可是,等这些梦想都一一实现,他并不满足和快乐,责任,故乡,国家等等又萦绕心头,并追问“产生这些梦想究竟有没有道理”。



人是想自由的,又不可能自由的。为了探寻价值,你必须回到人群中,而不能躺在沙滩上想象,也就是说,你必须非入“地狱”不可。









楼主:海平面One  时间:2018-12-19 15:47:32

作为对照,顺便说说《法华经》中的一个“乌鸡变凤凰”故事。该经第4品提到:一个人早年离开父母去了他乡,成了一个流浪汉,四处乞讨为生。这期间,他父亲也到了外乡,并发了大财,成了大富翁。有天,儿子乞讨到了父亲家,看到父亲在门口端坐,俨然一个国王。儿子自惭形秽,怕被父亲责罚,不敢相认,转身逃开。父亲也一眼认出儿子,但看出儿子的自卑心理,所以也没急于相认,于是,派人去雇儿子到家当掏粪工,过了一段时间,认他为干儿子,等到儿子消除了自卑,才正式宣布:这是我亲生儿子。

楼主:海平面One

字数:6996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7-25 21:01:24

更新时间:2018-12-19 15:47:32

评论数:1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