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说说纳博科夫

说说纳博科夫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纳博科夫是俄国人,写过《洛丽塔》,以毒舌著名。看过他评价其他著名作家后,你可能会想“这家伙莫不是个傻子吧”。看看他怎么评价普鲁斯特:
论(其实他很喜欢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艾略特——
一开始,我的脑袋好像无缘无故地变得十分麻木,因为看了你写的令人好像在梦游的数字。现在,我好不容易从那昏昏欲睡中醒来,发现“普鲁斯特”(Proust)和“恍恍惚惚”(Stupor)很押韵,而艾略特(T. S. Eliot)则和厕所(Toilets)十分相近。@加加妮妮
不只如此,还有更狂妄的:“没人有资格阻止我不喜欢那些平庸还被吹捧上天的作家——像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古斯丁·圣伯夫,司汤达那种人?如果说我有权说我自己特别喜欢而且过于主观地爱戴着普希金,勃朗宁,夏多布里昂,塞南库尔,威廉·居赫尔贝克,济慈,霍达谢维奇等人,我也理所当然地有权去捍卫这样的喜欢,并为了赞扬他们而向读者指出,现在文学名人堂里有哪些牛鬼蛇神是浑水摸鱼进去的。”
但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他毫不掩饰内心的激情,有资料记载:纳博科夫在巴黎的时候,有两次机会跟大神乔伊斯的会面,在乔伊斯面前,这个平时张扬和毒舌的小说家变得很是低调和腼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他心目中是二十世纪的文学杰作,在真正的天才作家面前,纳博科夫才会心悦诚服。多年后,《洛丽塔》无法在美国出版,只能在海外寻找出版人。纳博科夫最先想到的就是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西尔维亚·比奇,这位曾经出版《尤利西斯》的女人。能够与《尤利西斯》并列,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看到这里,我觉得乔伊斯、普鲁斯特这种被称为意识流作家的风格会不会影响了纳博科夫的创作?比如在洛丽塔中,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他对普鲁斯特的纤细敏感有点昏昏欲睡?洛丽塔的电影很好看,评论说是一种精神分析类电影。主人公有妄想症,比如涂唇膏的洛丽塔和素颜的洛丽塔交替出现,就是电影的锚点。造成了一种现实与幻觉的交错。也增加了观影的体验。
上面这些都是次要的,纳博科夫之所以是纳博科夫,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他从不盲从权威,极具个性的性格。
他解读作品,有着独特的方法——“细读法”,摘引一段:
“对于经典作品,纳博科夫切入的角度十分独特。他并不会用六十年代在西方盛行的各种主义思想和文学理论来批判和阐释,而使用他自己的方法,也就是“细读法”,从细节出发,聚焦于文本本身的阅读,不被任何外界的声音干扰。他常常会提问一些角度刁钻的问题,牵出一条极其微弱的线索,倘若有人能给予其回答,那此人便会荣登纳博科夫所说的优秀读者的行列。
于纳博科夫而言,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能够营造出一个完整、立体而独立的世界,哪怕是一个最细微的细节都应当经得起推敲,并且符合逻辑。他甚至会在黑板上画出一部小说中场景的地图,然后让自己的学生指出文中主角经过的路线,完整地还原出小说中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他曾说:“好的文学,就是要掰碎了一小块一小块地品尝,要体会那种不仅来自头脑、来自心,还要‘来自脊椎骨的颤栗’,一种最为高级的单纯来自审美的愉悦。毫无疑问的,阅读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一种美的活动。在纳博科夫看来,一个优秀的读者要能够在阅读时动用他的全部感官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纳博科夫曾比喻,文学创作就是艺术家独自走在无路可循的山坡中之上,待他终于登上山顶,迎风而立的时候,他仍旧是孤独的;这时就需要一名优秀的读者用想象力来还原作家所创造的所有细节,等到还原了那整个世界之后,读者就像一个气喘吁吁兴高采烈爬到山顶的游客,与作家尽情而自然地拥抱了起来。纳博科夫的学生曾评论纳博科夫“他教会了我如何阅读”,这大概是作为文学教师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评价了。也正因此,纳博科夫在文学圈内是出了名的毒舌,哪怕是世界公认的伟大作者,也难以逃脱他无情而尖锐的批判。”
对于这种“细读法”,我觉得是十分赞同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仅有宏观表达,还能经得起放大镜式的细细品读。“好的文学,就是要掰碎了一小块一小块地品尝”,我认为是至理名言。
纳博科夫还有一个癖好:抓蝴蝶。他曾说在美国难得的快乐时光就是在夏天沿着公路开车,穿越美国大陆,一路捕捉蝴蝶。这是一项运动,同时也让他的大脑更加活跃。对于《洛丽塔》的灵感便来自于这项活动——“长长的公路,诡异的公路旅馆,光怪陆离的美国”。他觉得,创作就是要将“艺术的精确”和“科学的激情”相结合,并产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产。大自然在纳博科夫眼中是最为伟大的缔造者和艺术家,无限的细节和无限的世界,创造了值得拥有的一切,成为所有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的标杆。
纳博科夫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难以理解:“他自诩是反时代的复杂的完美主义者,就连他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都要不断修改,更正和解释定义自己几秒前才说过的言辞。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怪癖,纳博科夫很少接受口头采访,更多的是文字的访问与交流。所以他上课也要拿着一张讲稿,一字不漏的读着,生怕自己脱离了那些精心写就的语言,遗漏或者搞乱细节。很多人觉得这种死板的严谨不可理喻,但纳博科夫则说“否则这就不完美了。”无论做任何事,纳博科夫都把细节放在了第一位,并秉承自己一贯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孤傲之人。”这也难怪他对作品会有吃面包碎屑的审美。
在他眼中,战争与革命在他眼中不值一提,只有爱情、艺术和语言是值得关注的。纳博科夫相信,只要我们不理所应当地去看待这个世界,生活就会充满幸福,这是他一生创作的出发点,他也把自己的“不妥协”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认为纳博科夫不过是一个骄傲自负者,但只有一个人真正了解了纳博科夫对生活、对文学和对艺术的方方面面,对平庸和庸俗的痛恨后,才会真正了解他的才华并非天赋,而是一种后期的选择,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着独立看待这个世界。
继续摘引:
博伊德曾这样评价纳博科夫:“一个俄罗斯老贵族,一个少年风流的英俊男子,一个为生活而艺术、为艺术而生活的文艺青年,一个优秀的博物学家,一个追求审美狂喜与个人幸福的天才,一个温柔敦厚的道德哲学家,一只流亡的孤鹰,一个一生致力于观察世界、拆解世界、重组世界,用细节制造谜语的人。”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
面对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美国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序(节选)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洛丽塔 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着一只短袜,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长的身体。她是穿着宽松裤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黑暗中的笑声》
小说仿效二三十年代电影中盛行的廉价三角恋故事,叙事节奏非常快,一开始就用三行字把所有梗概和结局告诉读者,然而他不怕读者因此而失去兴趣,而是以极高的驾驭文字与情节的能力,徐徐推进,将欲望、诡计和骗局呈现得淋漓尽致。难怪有书评人感叹:纳博科夫的天赋不仅在于他能将一切主题都转化成清晰的视觉意象,他还有近乎放肆的幽默感,任何悲剧在他笔下都能荒诞毕现。


《微暗的火》
作为前卫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微暗的火》就是这种尝试的终极形态,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有的对小说的定义,堪称开创性的后现代文学和“后设小说”典范。“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亚悲剧,指月亮是小偷,靠吸收太阳的光得到“微暗的火”。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纳博科夫虚构了教授兼诗人谢德,以及他的同事兼邻居金波特,诗人死后留下了一首自传性质长诗,而邻居则为此诗写了前言和评注、索引。长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评注却非常冗长繁琐。主体长诗讲的是诗人的一生,他死去的女儿、他对人生、爱情、死亡、真实与虚幻的理解等;而邻居通过长长的评注,将诗的含义解读为来自虚构国度赞巴拉的末代国王故事。“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说吧,记忆》
颠覆,似乎是纳博科夫永久的创新冲动。《说吧,记忆》本身也是对传记文体的一种颠覆,在他眼中,人的记忆中还包括想象,记忆并不可靠。因而《说吧,记忆》跨越了现实与虚构,无法归类,几乎更像是一部小说。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有些东西消失了,有些东西留存下来,其间取舍微妙。拥有惊人记忆力的纳博科夫,从过去时光中抢救出记忆碎片,用像植物一样蔓卷的语言,在文本中富有装饰性地把思绪延伸开来,有待读者从中品尝它所流淌出的甘美滋味。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出生于一个极尽优裕的家庭。假如你有一个博学的父亲外带慈爱的母亲,一个心胸开阔一个细腻雅致。假如你仆佣成群好比你身边环绕的一群群法国、瑞士、英国以及德国外带俄国一流的男女家庭教师,如众星拱月般曾经呵护着你幼小而脆弱的生命并环绕兼引领你最初的精神生活,总之所有身边的人事犹如你周围惬意而奇妙的空气,都充满了对你的关爱与你对它的眷恋——其广袤的深度犹如你作为唯一遗产继承人即将继承的两千多亩的土地,厚实得好比你无比锐敏的天赋为你日后渲染出的一切往昔的璀璨与光华,仿佛你降临人世的任务除了接受高雅的教养就是扑捉绚丽的蝴蝶,或者尽情感受一切你值得感受的这样那样的人间美景与佳趣······突然,这一切彻底的不在,迅疾褪去,进而消失,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化为记忆里的一场空濛——等着你去拨开岁月的迷雾,而此时你已然远赴他乡,怀着对甜美往昔如初恋般的温馨,继而绝望地明白,这一切的一切,我——也就是你一辈子都无法回归,这时,你将作何感想?

——
这种极端经历,是不是很像张岱呢?经历战火、纷乱、流离的人,往往更容易创作出极致的作品。比如红楼梦。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洛丽塔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H_oS0Cu_eFfG78gA37puQ 提取码: umuk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纳博科夫作品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ZtkO24hDz0cNyy43xwv3Q 提取码:62xs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8-15 14:22:05
月光
不要让我漏掉了月亮——因为肯定会有一个月亮,一轮明净得难以想象的满月,和俄国酷烈的严冬十分般配。它出来了,驶离了一片斑驳的小云块,将它们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辉;而随着它逐渐升高,它给雪橇滑板留在路上的印痕涂上了光泽,路面上每一个闪光的雪团都因增大了的阴影而显得更为突出。
非常美,非常荒凉。但是我怎么会在这个立体梦境中?我是怎样到那儿的?不知怎的,那两辆雪橇已经悄悄离去,留下了一个没有护照的间谍,穿着他的新英格兰雪靴和风雪大衣站在那条发蓝的白色道路上。我耳朵中的振动已经不再是雪橇远去的铃声,而只是我年迈的血流发出的嗡嗡声。万籁倶寂,一切都被月亮这面幻想的后视镜迷醉、征服。然而雪是真实的,当我弯身捧起一把雪的时候,六十年的岁月在我的手指间碎成了闪光的霜尘。

楼主:messiyun

字数:402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8-10 04:19:13

更新时间:2019-08-15 14:22:05

评论数: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