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从苏中到砥平里,对人海战术的再解读

从苏中到砥平里,对人海战术的再解读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前段时间很多人讨论“人海战术”,引起的争议也很大。实际上军事术语里没有人海战术这个术语的,如果一定要分析这个词的军事延伸,我想可以看看这样一个军事术语:步兵密集冲击战术。
该战术的解释为:在连、营、团级别的作战单位中,通过战术编组形成多种密集的战斗队形,内部以班组编制具体的冲击战斗单位,在步枪射程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形成最强的冲击波,在一刹那要求最多的战斗单元冲到敌前沿阵地,完成初期突破,而后再扩大和巩固战果,追歼被突破的敌军。
这种步兵密集冲击队形的来源是有历史原因的。近代步兵的最初的完美队形来源于腓特烈大帝的变革,实际上是隧发枪的产生导致了这个变革。腓特烈大帝把步兵队形分为三排,进攻和防守时按高低不同,前跪中蹲后站姿势,保持轮番射击;而拿破仑作为炮兵出身的军官改变了这个战斗队形而形成了步兵密集冲击队形。拿破仑的战斗法宝是炮兵轰击,然后骑兵快速冲击,同时步兵密集冲击,当然人是跑不过马的,所以骑兵的突破需要步兵跟进,而步兵密集冲击由于前面有骑兵的冲击,因此伤亡大大减少。这个战术一度在欧洲横扫一切,从横队,纵队,方队,拿破仑象个数学家一般的变换着魔术,一直到机枪的出现,密集冲击队形变革为散兵线,更加强调间隔距离以躲避炮火。
从对概念的说明我们可以领悟恩格斯的一个观点,即任何优秀的战术都将随着新的武器的出现而产生变化,但是战争的思想和战术的原则是会一直存在的,就象汉尼拔,恺撒等闪烁的战术思想光芒一直留存军史一样,后来的战术都是以先进的战术思想为原则做具体形态的更改和演变。孙子兵法等兵书也一直为人所称道。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这些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集中最大的力量消灭敌人。下面举两个我军历史上一正一反的两个具体个案,来说明下我军对这个战术原则的具体应用与演变,同时也对最近说的很多的所谓人海战术做下说明。
我军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战术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第一次被毛泽东以书面的具体形式应该是在苏中战役后。当然,以前的很多战斗都是围绕这个思想打的,但是我想重点说说苏中战役,因为此战之后毛泽东把苏中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向全军介绍,并要各战略区仿照办理。
1946年7月8日,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率领下进行了著名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以区区3万的兵力应对12万之多的敌军,先后歼敌共5万余人。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第一个战役。
毛泽东闻讯后极为兴奋,在战役结束的前三天即8月28日,就起草了一份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在这份很有名电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粟谭军从7月13日至8月27日一个半月内,作战六次,歼敌六个半旅及交通总队五千,造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15个团,但15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办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10个团打敌两个团,8月27日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3万是如何魔术般的做到在面对12万的敌人还能争取到每次的绝对优势兵力的呢?这当然需要战役指挥员高超的战术指挥技巧。下面我们看看具体战役进程:
一战宣家堡和泰兴。粟裕乘敌骄狂,进攻前戒备疏松之隙,指挥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以6倍于敌的兵力,分别出其不意地向宣家堡、泰兴守敌发起攻击,歼灭敌2个美械团另2个营,共3000余人,扩展了我军的回旋余地,为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了局面。战役评点:出敌不意,先敌进攻!
二战如南。我军采取避其锋芒,去其侧翼的战法,以少数兵力迷惑敌人,主力则长途奔袭百里,以4倍于敌的兵力,出敌不意地攻击如南增援敌第四十九师,在运动中歼敌一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1万余人。战役评点:连续作战,长途奔袭!
三战海安。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敌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路合击海安,我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以非主力部队依托城墙等预设工事杀伤敌3000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比1的记录,同时休整了主力部队。战役评点:骚扰和杀伤敌有生力量,不死守所谓战略要地,主动放弃海安重城。
四战奇袭李堡。我军主动撤离海安后,敌误以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我乘敌骄兵轻进和2个旅的部队正在换防之机,集中兵力突然向李堡发起攻击,歼敌1个半旅9000余人。战役评点:奇袭骄兵!PS:我军进攻时,敌105旅与新7旅正在换防,连电话都拆掉了,新的电话却还没有装好。
五战丁堰和林梓。华中野战军经短期休整后,集中主力16个团3万余人,以夜行军插入敌侧后,从敌兵力薄弱的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全歼敌共3000余人。战役评点:秘密行军,虎口掏心!
六战邵伯。我军第十纵队3个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顽强坚守邵伯、乔墅阵地,抗击敌整编第二十五师2个旅的疯狂进攻,毙伤敌2000余人。
七战如(臬)黄(桥)路。我军攻黄(桥)救邵(伯),用攻其必救的办法调动敌人,在如臬,黄桥之间与敌遭遇。我先是集中5倍于敌的兵力,歼灭敌第九十九旅;随着转用兵力,集中15个团歼灭敌第一八七旅和第七十九旅1个团,共歼敌2个半旅约1.7万余人。
六战邵伯和七战如黄必须一起进行战役评点,因为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役评点:围魏救赵加围城打援。攻其必救,歼灭援敌!
粟裕在总结苏中战役的经验时指出:苏中作战之所以能获得重大胜利,就军事上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好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打仗就是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那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就这样,通过高度的战术机动,成功地调动和迷惑敌人,以3万对12万,每战都获得优势兵力的战机,一共消灭5万敌人,这对于侈谈绝对人力优势的人海战术分明是一个尖锐的教训,战斗力才是王道!敌人虽然有战略上优势兵力 ,但我军却通过高超的技巧和战术实现了局部的绝对优势的战斗力!
下面再来谈谈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次很有名的不成功的战例,砥平里战斗。
砥平里,坐落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小盆地的直径大约5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南面是最高的望美山,标高297米,西南是248高地,西北是345高地,北面是207高地,东北是212高地。防守砥平里的是美第2师23团弗里曼团,外加一个法国营共四个步兵营以及一个炮兵营一个坦克中队,总兵力约6000人。弗里曼划定了直径为1.6公里的环形范围,并开始修筑阵地。美军第二师二十三团在砥平里最后完成的防御体系是:一营在北面的207高地的南端,二营在南面的望美山,三营在东面的202高地,法国营的阵地地形最不妙,处于砥平里西侧一片平展的稻田和铁路线的周围。各营之间没有缝隙。即使这样,弗里曼还是觉得兵力太少,不得不把预备队减少到危险的程度:团只留一个连,各连只留一个排。为了使这个远离师的主力团背后达16公里的纵深地带安全,只能在阵地中间加强钢铁的防御了:弗里曼在环形阵地内配备了6门155毫米榴弹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连的高射武器、20辆坦克和51门迫击炮。环形阵地的前沿,全部环绕着坦克挖了壕沟,密集地布置了防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弹。各阵地之间的接合部,全部用M-16高射机枪和坦克作为游动火力严密封锁,甚至在中国士兵可能接近的地方,二十三团泼水制造出陡峭的冰区。
中国军队对砥平里的攻击看上去就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大杂烩:攻击战先后投入了八个团,八个团来自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不同的三个军,而负责战场统一指挥的是第四十军的—一九师。攻击在1951年2月13日晚开始,由于协同的问题以及美军火力的阻止,119师师长徐国夫指挥着2个团开始了对砥平里的进攻,预定参与攻击的炮兵团因为遭到美军飞机的轰炸而失去了炮火支援的能力。徐国夫当时不知道,其实还有几支中国部队也参加了对砥平里的攻击,只是由于通讯手段落后他们没能互相联系上。在指挥混乱的攻击中,只有中国士兵的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火光映红的夜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徐国夫指挥着两个团一直打到天亮,没能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14日,白天到了,美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轮番在中国军队的所有阵地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射击和轰炸。美军飞机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然后,砥平里的美军和法军开始出动坦克和步兵,向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极其凶狠的反击。天终于黑下来了,中国军队参加批平里攻坚战的各团都已到齐了,他们从四面八方一齐开始向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小环形阵地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攻击。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美二十三团各营的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中国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地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中国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的时候,激战到达最高潮,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美军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地如巨大的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这样惨烈的战斗,好不容易打开一个缺口,天又亮了!15日中国军队进攻的势头开始萎缩,下午,美骑1师5团的坦克已经突破我阻援阵地增援到了砥平里,所幸的是,中国军队已经停止了进攻开始组织撤退。
对砥平里攻击的停止是在中国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砥平里属罕见一例。因为伤亡实在太大了!第四十军军长温玉成明确地表示,这场对砥平里的战斗,是没有协同的一场乱仗,是以我之短对敌人所长的一场打不胜的战斗,必须立即退出攻击。
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失败的!战役评点:美军利用了所有能利用的火力,从集团军总司令到23团团长抱定了死守到底的决心,做了充分的战场配置和顽强反复的死守与反击;而志愿军进攻的组织与协同非常杂乱无章,单纯凭勇气在进行殊死的反复的冲击,却无法在2个晚上和一个白天攻破当时最现代化的立体火网!
李奇微是这样形容所谓人海战术的:共军以密集的战斗队形,采取波浪式的冲锋方法,连续不断地冲击美军阵地,直至被美军密集的火力击退。这就是美军称为的共军的人海战术!实际上志愿军的冲锋已经是大大改进的步兵密集冲锋队形,以班组为单位,相隔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以一颗迫击炮弹不能同时炸倒两个班组所确定,是一种小密集大分散的战斗队形。但是这种队形对付火力和战斗力明显低于美军的国民党军是有效的,因为多为地面战斗和近距离战斗,但对付火力指数和综合战斗力包括战斗意志都远远强过国民党军的美军,其拥有立体包括空中的火力支援,随时呼叫炮火和空中直升机校正炮火的准确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军未能很好地加以改进,因而付出了较大伤亡。
兵者,诡道也。通过以上苏中战役和砥平里战斗的比较,可以看出,战争是实力和谋略的对比。在苏中面对4倍于我的敌军,通过谋略实现了局部的战斗力优势;在朝鲜,我军面对战力大大提高的敌军,也必须运用谋略以适应新的战场形式。于是,一方面通过大量引进前苏联先进武器,一方面对缴获的美军武器进行研究和改装,同时在战术上提出多种克制敌军火力的战法,比如在后期的进攻中开始大量采用敌前潜伏,在战术原则上提倡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终于又实现了战场的平衡,同时把解放军锻炼成了世界先进的军队。

注:砥平里战斗部分引用了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相关内容.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谁说砥平里是杂牌部队?
39军是一等一的王牌。还有别的部队都是主力。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作者:saitoya 回复日期:2006-3-13 16:20:36
砥平里之败跟人海战术无关。
其实砥平里跟金门之役很像,都是在大好形势下轻敌而进,都出现了严重的情报失误,都是“杂牌”部队进攻等等。这里面情报失误又是最根本的原因。
事实上在朝鲜,绝大部分的“人海战术”都是奏效的,也给美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是这样,那朝鲜停战就不必在38线了,可以靠人海把美国佬赶下大海了啊。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50军是三次战役就参战了,而且在四次战役中挑大梁,打得非常棒.不过作为一支起义部队,想来应该本身没被当作主力王牌,确实是当时前线缺少战斗部队,但50军的表现让他们的军史骄傲.
后来好象50军给编入54军,成为绝对主力了吧.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回楼上的朋友,首先,李奇微的战术并非兵力猬集。而是以磁性战术消耗志愿军,待礼拜攻势接近尾声则开始反扑。这种凶猛的反扑更强调进攻的编组与态势,比如5次战役后期就是用很少的部队——以雷蒙尖兵为代表,编组步兵和坦克,把志愿军的防御与撤退部署彻底撕裂,获得了很大的战果。
事实上本人认为人海战术的精髓不是兵力的优势,而应该是战斗力的优势,兵力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相应战场条件下的战斗力,那都是枉然。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回小城岑:
至少我可以确认,50军没有参加1、2次战役。至于50军是否后来编入54军,记忆有些模糊,等我有时间查查资料再发表看法。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再回楼上把砥平里和金门相比的朋友。
我觉得二者是无法等同的。相同之处则恰恰与阁下的论述相反,即并非大好形势,都有轻敌与估计不足之嫌。
在当时的情况下,金门进攻属于冒进,可以参看叶飞、肖锋的检讨和粟裕的战前指示。
砥平里则是霉菌本来想撤,但李奇微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守住,并要求死守,同时积极调动援兵,而战后志愿军的检讨也认为攻击中有很多问题。事实上我更倾向于李奇微的看法,即攻不下来。
请注意,砥平里可以说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进程,即美军终于开始敢面对人海进行固守并能守下来,而我军的战斗信心则被刻上了深刻的记号。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作者:小城岑
请告50军在1、2次战役都参加了什么战斗?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作者:加飞猫 回复日期:2006-3-14 11:09:36
美国参战兵力中有一个防空连,当然无空可防,内含6辆M16 自行装甲车配12.7毫米4联机枪,4辆M19自行高射炮,配双管40毫米炮,这些用于平射对付步兵,威胁极大!这个却没有提

谢谢补充!
“弗里曼在环形阵地内配备了6门155毫米榴弹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连的高射武器、20辆坦克和51门迫击炮。”,我这是抄的王树增的,呵呵,有些简陋了。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不错,讨论的心情很好。不象在那个垃圾铁血论坛,只看见骂人的。
回各位:
关于50军的入朝时间,我想我可能搞错了,很抱歉,也谢谢给我纠正的朋友;
关于横城反击,无疑是成功的。砥平里我也一直不否认志愿军轻敌的情绪。本帖主要就是论述人海战术的实际运用情况的;
关于霉菌战术,我觉得后期运动战主要是成功地运用了磁性战术,志愿军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所以停止了纵深进攻的运动战改为持久防御与局部突破。李奇微的战法我想是很成功的,制止了霉菌的溃退开始成功的反击。李奇微确实曾规定霉菌与志愿军的间距,是为了保持和志愿军的接触又不接近初升的人海,事实上他精密的计算了志愿军的补给与战斗能力,以及志愿军的战斗习惯,因此留出必要的距离消耗志愿军,这个距离又要保证霉菌能实施反击。至于志愿军的补给无法到37线,是因为志愿军无法把38线提升为稳定的后方,战线一直在38线附近,因此无法保证前出到37线的持久保障。如果说是单纯因为轰炸,那么38、39线以及北部朝鲜都受到轰炸的威胁的。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美军与志愿军保持距离,志愿军可以自己打过来啊。李奇微计算的结果是志愿军“礼拜攻势”而美军没有和志愿军保持超过3天以上的距离。攻击仍是可能的。"
???????
好象志愿军没有强大到想“打过来”就“打过来”的地步吧?李奇微训令霉菌保持和志愿军大约是40还是60公里的距离,在志愿军发起进攻后。这个距离正好让志愿军的人海无法杀伤霉菌,同时还能让霉菌的炮火杀伤志愿军的人海,还有这个距离能让志愿军完成冲击的时间正好从习惯的半夜耗到天明,而这时霉菌则可以依赖自己的火力优势发起反击的。
这个,就是所谓磁性战术,当然,磁性战术还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在一个战斗周期内(一般是一个礼拜),如何和志愿军保持接触,以及如何反攻等等。
这种战术改变了初期霉菌一战即溃的态势,开始有组织的撤退和反击,并且要求对必要的要点做顽强的固守。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回楼上,在2次战役中,霉菌侧翼被志愿军猛插一刀,险些退路都被切断,主要原因是霉菌盲目进攻,才让志愿军有了穿插的余地。113师猛插100多公里。
而5次战役,志愿军主动发起进攻,霉菌已经部署好纵身防线,这种大规模的穿插就缺少效果了。所以志愿军3路进攻,基本上都只打了个平推,霉菌用火力和机动制止了志愿军的穿插。
陆战1师实际上也是在2次战役霉菌冒进的情况下陷入包围,但确实在陷入绝地的情况下,霉菌表现了极强的战力,成功突围了。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楼上的,现代军阵以及线式排列,难道不是来源于腓特烈大帝的改革吗?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楼上,是这样拉。
我的意思是,磁性战术是很重要的。李奇微成功扭转了麦克阿瑟的颓势。
不过我觉得志愿军是否可以打得更好呢?比如,如果遇到砥平里这样的战机,是否可以在部队状态更好的情况下(当时志愿军的态势并非最佳,否则不会这么乱),隐蔽更多的部队待机,适时以围城打援的方法不断转用兵力,变攻坚为野战,以预期遭遇的战法,伏击歼敌(可以选择援敌或者引诱砥平里守敌出战歼灭一部,或者相机歼灭几部)?
虽然有些YY,但如果我是军事主官,我一定要尝试的。兵者,以正合,以奇胜也。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回AHO1111,难道西方步兵改革的线式队形,不是来源于腓特烈大帝的变革吗?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回SAITOYA,如果我指挥,肯定会做好相应变化的预案的。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所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引几句孙子兵法的话,说明战争要慎重。对于敌情要有超出预计的谋断和预案。
事实上,在主题帖里说的苏中战役中,有多次强攻不下转用兵力,先集中攻取一部,再攻取另一部的战法。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作者:熊熊79
你说的也不尽然,人海战术,其实也是追求攻击的效果和实质。如果大刀长矛能够获得和对方白刃战的机会,也未尝不可。简单的小米加步枪,追求100支步枪开火的效果,还不如追求上了刺刀的步枪通过冲锋获得近战的局面。
在近距离内,手榴弹加步枪和刺刀,绝对比机关枪大炮有用。
这就是本帖所要阐述的人海战术的精髓意义,不管什么海,最终都要演变成战斗力的海,才是王道。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呵呵,楼上的不对。这个战斗,指挥者是邓华。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呵呵,变成我们两人的二人转了,谢谢兄弟配合。
其实我前面的意思是,设想如果在志愿军状态很好的情况下,遇到砥平里这样的战机,就应该考虑清楚攻坚和阻援的情况。不要盲目的固执于攻坚。
其实霉菌出援的也就是一个师而已,完全可以相机打援而不是拘泥于阻援。在援敌出动的情况下,攻击部队也可以考虑诱守敌出战,事实上只要在砥平里守敌和援敌中吃掉一股,那棋就活了。搞好了,甚至两股都能吃掉。当然,当时的战役准备和战场条件还不够实现这个目标。但至少,当时的战役主官都没这个考虑,因为他们都以为可以简单地吞掉砥平里这块肉。
楼主:秋风悲画扇  时间:2019-10-12 14:02:22
回星飒
兵家权谋,兵形如水,其势若节。战术思想决不会被武器所取代的,只是会被赋予新的形势和内容承载。“所谓谋略,无非就是欺诈,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谋略不单纯是欺诈与反欺诈,还包括巧妙的运用和制造形势与局面,前提是遵循军事必然规律。“实在想不出,在现代战争中,中国古代的谋略,三十六计还有什么用武之地.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就算真被你调了又怎么样,他的无人战机,巡航导弹瞬间就可以作出反应.关门捉贼?门关起来,可能不能抓到这个贼就难说了.擒贼擒王?人家王在千里之外的五角大楼控制室里,你怎么抓他?” 三十六计一定还有用武之地,因为这事军事哲学。比如阁下说调虎离山后,被调动的可以迅速反制,可是请在同等的前提下想象调动者,调动的就是那稍纵即逝的战机而已,战场的主动权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


回kanishka
阁下何不具体说说,本来我就是期待抛砖引玉的。

楼主:秋风悲画扇

字数:1196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03-13 10:16:00

更新时间:2019-10-12 14:02:22

评论数:2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