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做个快乐的野狐狸

做个快乐的野狐狸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还没写就遇到题目用字问题:做是人做,用做隻快乐的野狐狸好像不妥,人不能称隻;狐狸称隻,用做个的个好像也不妥,狐狸会不高兴:)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网友谈佛法,我鼓励她做个快乐的野狐狸,是做个还是做隻,拿不准,故先请教各位,再谈内容:)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地下丝绒:

评论 草桥关:是段网友啊,那就随便用了,不用为难。不过你有变相讽刺她是野狐禅的嫌疑:)
——————
我胆小,哪敢讽刺她呀,不过说她是野狐缠,倒也不过分。当然,还会谈到你、谈到远烟、还有臭椿,你们都参与了讨论:)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我对佛学,略知一二,但在书话,我从不参与任何涉及佛学的讨论,原因也简单:不敢。
在书话谈论佛学的,有三类人,第一类,是以信仰与修行为根本,我尊重信仰者的信仰,世界三大宗教,在本质上都是指向善,这没什么可以说的;至于修行,无非是求个内心安宁,求个平安喜乐,这也没什么可以讨论的,因为佛教的修行法门太多太多,面壁打坐是一种修行,颂经抄经也是一种修行。极而言之,哪怕他用的极为简单的方式,只要能达到内心安宁的目的,都行,如净土的念阿弥陀佛数念珠,如日本人的只念《妙法莲花经》的经题这五个字等待。他觉得好,就好,没必要去打扰她。
有一则小故事:某读书人入山访友,途经一山坳,见一片红光笼罩着一间茅屋,读书人大奇,想其中必有高人,于是走近,从窗外看到有一老者打坐,口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读书人既佩服又遗憾,原来老者认字认半边,将六字真言的最后一个吽字,念成了牛。于是读书人敲门、进屋,向老者致意并表达敬佩之情,同时也指出老者读音的错误。老者大惊:我一直念牛,原来错了,真是罪过罪过,我改我改,然后千恩万谢,将读书人送出。读书人也觉得做了一件善事,高兴而去。一月后,读书人访友归来,又经山坳,见茅屋仍在,但笼罩茅屋的红光却没有了,读书人不解,又走近,见老者仍在打坐,仍在念六字真言,而且,发音都是对的。但是,笼罩茅屋的红光确实没有了。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老者打坐时分心了,他一边打坐一边念真言,还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顺口将吽念成牛,他原来一心无它,心无罡碍的状况被打破了,原来修行之所得,也一起失去。我想老者一定还会回到原来的状况,但不知又得花多少时间了。
这是对第一类型的谈论不敢参与,我不想犯那位读书人同样的错误。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如日本人的只念《妙法莲花经》的经题这五个字等待
————
应为:五个字等等。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第二类型,是既有信仰与修持的成分,又注重学理的思索。这一类型,以远烟为典型。说她有信仰与修持的成分,是记得她说过坐七,也注意阿罗汉果的果位与是否退转的问题。当然这只是她生活内容的一小部分,并未沉迷其中,因为我看她也写写风格清新的小诗。在书话,远烟沉静,说话不多,偶有与人讨论佛学,也是云淡风轻,从无一句过激的话语,这都能体现她的修为。在学理方面,远烟偏重无著、世亲的唯识学,即 中期大乘佛学的瑜伽行学派。唯识学烦难,带有浓厚的经院气息,一般人读不下去,玄奘大师在阿蘭陀寺所学,正是这一学派,并且,将这一学派的学说原汁原味带回来,创立慈恩宗,亦即唯识宗。玄奘大师是了不起的学者,但它创立的学派,却只传承近四十年便告衰歇,原因,即与这一学派的学术风格有关,虽细腻但却繁琐,如五位百法等等。这种细腻与繁琐,也与中国传统的学术特色相扞格,一般人受不了。不久又有晚唐的会昌毁佛,唯识、华严的经典流散殆尽,幸好此前新罗、日本的留学僧曾将这些经典求取去并得以保存,直到晚近,才又从外面传回。也就是说,如果从学术的角度看,唯识学在中国有千余年的近乎空窗期,它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大,对唐以后的佛学影响也不大。因为这些原因,我觉得对唯识学稍作了解即可,不必花太多精力;如果从训练思维能力的角度看,也好像意义不大,因为各类哲学著作很多很多,同样可以起到这一作用。当然,如果你是对唯识学作专门的研究,那就另当别论了。
回头看远烟所走的路,应当是止观双修,或曰定慧双修的路,对她来说,这条路还是很正的。至于通过对哪些经典的思索去生慧,选择唯识学当然可以,所谓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随所解,只要有助于生慧,都没问题,只是有点累而已,但她愿意累,我还是那句话:她愿意就好,没必要对她另说什么,并且,我觉得她已有所收获。例如八识,末那与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末那与阿赖耶,都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臭椿谈废名,废名将阿赖耶识理解为“心之心”,但“心之心”到底又是什么,废名先生并没有说清楚。倒是偶尔看到远烟在某一帖的只有一句话的回帖,她将阿赖耶识理解为“职能”,这一理解虽然仍不够准确,但已经非常非常靠边了,这就是智慧所得。所以,在远烟有关佛学的帖子中,我也从不敢插言。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至于第三类,就是野狐狸了,这是我想说的,但野狐狸好像只在晚上出现吧,那就晚上再说吧:)
先帖王阳明一首诗,这是他登庐山写的,诗中的远公,是对东晋时庐山慧远的尊称。

远公说法有高台
一朵青莲云外开
台上久无狮子吼
野狐时复听经来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在书话谈论佛学的,还有第三类人,他们既不信,当然也不修,但所知甚博,所学甚广,他们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西方哲学比较有兴趣,关注思辨性比较强的学术话题,因此,对带有思辨气息的佛学问题的讨论,也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这类网友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大多对佛学、尤其是佛学史不甚了解。
这里,先要说说佛学。
印度佛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开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沙门思潮时期,衰亡于公元九世纪的密教晚期,至十二世纪断灭,前后流传一千五百余年。今天还存在的,是南传巴利文系统、藏文系统和汉文系统,古印度的梵文系统则早已不存。这三大系统又各有分期:南传巴利文系统所接受的,是以原始佛学为基础的早期佛学,即一般所称的小乘佛学;藏传藏文系统所接受的,主要是大乘晚期佛学,即密教;汉传佛学所主要接受的,则是般若学及在般若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初期大乘佛学,即龙树的中观之学。这三大系统所接受不同,其归依也不同:巴利文系统更多的保留了原始佛学的成分,重在对世界对人生的价值判断及在此基础上的追求,故重离苦得乐;藏文系统,因其所接受的印度密教本身是佛教与杂乱的印度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故多重密秘;汉文系统则不同,我们接受的,是强调智慧思索的般若学及中观之学。大家所熟悉的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维摩经,都属于般若类经典。而著名的金刚经,则可视作般若类经典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主要思想它都有了。
般若类经典、初期大乘佛学中观学派能在汉文化地区被接受,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华夏民族在独立完成国家演进的过程中,也同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没有产生完整意义上的宗教,只有原始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自力信仰而非他力信仰——老天佑护我,祖先佑护我,努力靠自己。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一精神的写照。同样以此为基础,在学术上,我们讲究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探索与理解,都离不开智慧思索,而且,从前道家时期到老庄到玄学,这一传统从未间断,这才是般若学能被我们接受的根本原因,因为在重智慧思索这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其实,密教也曾到中土弘法,善无畏、金刚智两位僧人就曾到长安弘法并受到唐玄宗的接见,但因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接受不了,当然,它的弘法也不成功。到了唐代中晚期,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完成,我们讨论智慧的话题,事实上又多了一个途经,即佛学。
说到这里,我想先说说我对书话中参与佛学问题讨论的几位网友的理解(好拗口:)):他们感兴趣的是佛学中的智慧思索,或者说,他们感兴趣的,是智慧思索本身。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天快大冷了,活儿多,抽空贴一点:)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继续:)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上面提到,到了唐代中晚期,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完成,我们讨论智慧的话题,事实上又多了一个途经,即佛学。关于这点,只看东晋、南北朝、隋、唐、宋这近千年来,无数学者、诗人、文学家、士大夫乃至皇室成员与僧人在语言文字上的频繁交往即可知道。需要注意的是,此中的绝大部分人与佛教佛学的关系,不是为了成佛成祖,而是一种对学术、对智慧思索的兴趣,说大一点,也可说是对哲学的兴趣。即使是高僧大德去世,他们所获得的谥号也是大通和尚、大智禅师、大慧禅师这一类,彰显的,是其在学术与智慧思索上所达到的高度,而从不称其为某某罗汉、某某菩萨。而许多高僧,也确实是与这些称号相符的,如智者对人性的细致分析与对南北学风的探讨,如玄奘对因明的传译与发展,法藏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分析及对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看法等等,都当得起这些称号。说到法藏,想起前些天地下丝绒兄的质疑:佛学有讨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吗?有,法藏在《华严金狮子章》中曾提到。他将世界喻作是一张无比巨大无穷无尽的关系之网,人则是这关系之网上一个个的结,受到众多关系的牵制,网上的结是不可能独自跳出来或独自解开的,只有它身外所有的结先被解开,它自身才有可能最终解开或解脱。这一看法对错不评论,但它超出了以往以慈悲心去普度众生的观念,而赋于其只能如此、必然如此的逻辑性。地藏经中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渡尽众生方得成佛(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等等,在思路上,走的正是这一条路。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这里开始涉及到一点宗教哲学了。我对哲学,趋于一种小众化的理解:哲学,是通过讨论智慧的话题而获得智慧的愉悦的一门学问。在中国,没有一个受过一般教育的学生没学过哲学,我也是,但我对作为教材的哲学天然没兴趣,学过读过,过目即忘,这可能与自己重世俗的本性有关吧,不太习惯,所以,我趋向于这种小众化的理解。也正是因为这种小众化的理解,才会想到写这篇帖子。
如实说,佛教典籍浩如烟海,日本《大正藏》分量是一百册,每册如词典般厚,收录经籍3493部;《中华大藏经》分量是二百二十册(厚薄大小同辞源、辞海),收录经籍4200余部。即使选了又选,简了又简,由中华书局出的《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仅第一辑的分量就有22种,近30册。第一辑的这三十册,是中国佛学研究者必读的,而普通如我等,这些分量都太重太重。有时我想,历史上那些高僧大德读过多少经典呢?唐宋时期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又读过几部经典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所得,不妨碍他们之间愉快的论辩与交流,并从中获得智慧的愉悦。佛教有禅悦一说,意为通过坐禅入定,所获得的一种心神怡悦的感受。如果对禅悦的理解范围扩大一些,讨论佛学中那些智慧的话题并从中获得一种智慧的愉悦,又何尝不是一种禅悦?
禅宗将那些一知半解而又喜欢谈论者,称为野狐禅。如果真有野狐狸听经,如果它真的只是一知半解,想它欢喜而来,雀跃而去的身影,我也会为之感动——
做个快乐的野狐狸,做个爱智慧的快乐的野狐狸,没什么不好。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远烟空沫 2019-11-24 11:44:45
草桥冒昧了,为例答复丝绒,贴一段我以前的回复贴
爱上层楼
草木春生夏长秋凋冬枯,山河大地日月生辰生灭转变,人及动物生老病死 ,无时无刻不在启示众生。在人这一时空维次里,生灭、无常、有相、有为、不能产生完美之存在。人类有限的互助、慈善、生命的维护、物质供应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不能解决诸如疾病、生死、战争、制度的几乎永远的不完美等问题。就像上面提到过的,万法是生灭相,是无明识浪波动而生......
-----------------------------
远烟你随意,这非常好!
楼主:草桥关  时间:2019-11-25 16:59:42
@力挽雕弓如满月 2019-11-24 12:10:53
哈哈哈,问候草桥,远烟,丝绒。学习,欣赏,风度儒雅。
关于放下,得到了也就放下了。我之愚见。
-----------------------------
哦,这个很辩证,得到了的放下,是更高一层的放下了!:)

楼主:草桥关

字数:454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1-14 20:01:12

更新时间:2019-11-25 16:59:42

评论数:1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