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明朝著名外交家陈诚

明朝著名外交家陈诚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1365年—1458年),字子鲁,号竹山,又仲信,义门陈旺公第二十四世孙,归化庄吉水高坑陈氏国贞公第八世孙,仁厚里陈家开基祖。明洪武甲戌科进士,初授行人,奉旨北平求贤、山东蠲租、安南谕夷,皆不辱使命。永乐初,以吏部主事升任员外郎,扈从成祖北征,屡使西域,功勋卓著,官从三品,擢广东参政,遂乞致仕。著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竹山文集》、《与安南辩明丘温地界书》等。
诚公忠贞为国,一谕安南,二抚外族,五使西域。凡廿九年,五出阳关,翻雪山、过丛林、走戈壁、艰苦跋涉数万里,重开“丝绸之路”,与郑和一海一陆为明王朝打开外交外贸事业的大门,开创明永乐年万国来朝盛景,史学家谢国桢称其功不减于郑和。尤其是推行对西域诸国“一视而无间”的外交策略,“从此万方归德化、不劳征发定三边”,被苏联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誉为十五世纪最杰出的和平使者。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师从临江学者梁寅学习小戴《礼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中吉安府秀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举人,二十七年(1394年)贡士,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使西域撤里畏兀儿(今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建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保卫边疆。
洪武三十年(1397年)奉诏出使安南,圆满解决丘温等五县边界争端,升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建文三年(1401年)升广东布政司左参议。
建文四年(1402年),赴广州任所管事。
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九年(1411年)入文渊阁修《永乐大典》。
永乐十年(1412年)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
永乐十一年(1413年)9月,明成祖诏令中官李达护送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的使者回国。随行使者包括副使李暹,典书记陈诚、杨忠等8人。使团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10月,抵达帖木儿帝国国都哈烈。
永乐十三年(1415年)10月使团回到京师,典书记陈诚撰写《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汇呈御览。
永乐十四年(1416年)护送哈烈、撒马儿罕、俺都淮等国朝贡使臣回国。
永乐十六年(1418年)5月升广东布政司参议。10月护送哈烈沙哈鲁、撒马儿罕兀鲁伯派遣的朝贡使臣阿尔都沙回国。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升广东布政司右参政从三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出使帖木儿帝国。行至甘肃太宗文皇帝殡天,停止四夷差使,返回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乙巳岁二月初十,吏部尚书蹇义题奏,仍行记名,放回原籍,听候取用,返回吉水,携家小定居仁厚里陈家。
宣德三年正式致仕,皇帝赐匾曰`承恩逸老之堂’,奉旨建恩荣碑坊
宣德八年(1433年),《竹山文集》刊板行世。
天顺二年(1458年)卒,享年九十三。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历官事迹》 《狮子赋》 《与安南辩明丘温地界书》 《竹山文集》等著作行世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奉使安南
——洪武三十年的中越领土争端
安南,古称交趾,蒙元时代曾数次派兵征服,迫使安南臣服。至明王朝建立,安南国王陈日煃奉表称臣,专使朝贺,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赍印,仍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其后,安南屡次内乱,但始终奉使朝贡不绝。然而,元末动乱之际,却发生了安南侵夺边境领土的事件,成为当时两国关系中的一大纠纷。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二月,广西思明府土官知府黄广成上书报告明政府,安南侵夺广西丘温五县,此事又见于苏浚《安南志》,《明史.广西土司传》亦载其事。
为了妥善地解决思明府五县的归属问题,明太祖派出了当时任行人的陈诚和他的同僚、行人吕让出使安南,“上令户部具其所奏,遣诚等往安南谕还之"。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陈诚、吕让使团抵达安南,即与安南政府交涉归还思明府五县之地。时安南国王为陈日焜,但国事皆决于国相黎季婺。“季蔑执不从”。故“议论往复,久而不决。诚以译者言不达意,乃自为书与日焜”。书中摭引前代之典籍,晓以利害大义,希望安南“还疆之利,幸其早图”。由于黎季婺的阻挠,陈诚与陈日焜的直接谈判并未获得结果。黎以国王名义复书,以旧志不足信,坚持五县为安南属地。“诚等得书,复与之辨论不已"。此时,陈日焜馈赠陈诚等明政府使者黄金二锭、白金四锭及沉檀香等礼品,陈诚严辞拒绝。
关于此行的领土交涉情况,《明太祖实录》卷二五O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二十日至四月初一日短短十天之中,陈诚连续四封书信致安南国陈日焜,征诸载籍,晓以利害,反复辩论,尽职尽责,显示了这位年青的外交家的胆略与才干。
按恩明府,即今广西自治区宁明县。元代属湖广行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管辖,明代隶广西承宣布政司,府治在今镇南关东北,应是中国领土。安南国侵夺不还'为永乐朝征讨安南之役埋下了一个伏笔。
洪武三十年(1399年)四月,陈诚、吕让回到南京,向政府报告这次出使的经过。朱元璋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有人主张派大军征讨,以武力解决。但朱元璋的态度却是:“蛮夷争,自古有之,
彼侍顽不服,终必取祸,姑待之而已。"表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偏见和目光短浅。当然,朱元璋的这一处置与洪武晚期的政局与其暮年心态不无关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继“胡惟庸党案”后,又兴“兰玉党案”,“族诛者万五千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杀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杀宋国公冯胜。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前后,可以率兵出征的勋臣宿将基本已被朱元璋诛杀殆尽。国家元气大伤,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内心是很清楚的。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诚,吕让交涉结果时,朱元璋已经70岁了,几乎走到生命的尽头,第二年(1398年)便病逝于南京。此时的朱元璋,大明帝国江山社稷的后事安排搞得他心交瘁,早已失去昔日四方征讨的勃勃雄心和进取精神,趋于消极苟且,在安南问题上的容忍退让也就不难理解,他只能把这些棘手的问题留给新的
继承人去处理了。
思明府五县领土的归属交涉最后未获成功,但却表现了这位年青的外交家杰出的才干和可贵的品格。无疑为他以后出使西域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陈诚在奉使安南中的表现,也为
他赢得了声誉。永乐十九年(1421年),国子嗣业吴溥曾经回忆说:
予昔在翰林时,尝与修《太祖皇帝实录》,获睹公安南二书,皆高古简要,读之令人慨然,思欲竭力与相驱驰而有不可得者。
吴溥的这段话很代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看法,皆以陈诚不辱使命,有外交之才。而陈诚在回国后不久,即由行人升除翰林检讨。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五次出使西域
在明代的东西交通史上,郑和七下西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陈诚五次出使西域,则不被重视,受到冷落。其实,蒙元至明初的丝绸古道上仍不减汉唐气象。明初崛起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的帖木儿自称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在洪武年间,虽向朱元璋称臣纳贡,但更扣留明朝使者达十年之久。1405年(永乐三年)率兵二十万,拟东侵明朝,途中病死罢兵。其子沙哈鲁继位(驻哈烈,今阿富汗西北部之赫拉特),奉行友好的外交方针。雄才大略的明永乐帝朱棣不失时机地积极应对,决定挑选英才出使西域,继承和发扬张骞所建树的光辉功业,陈诚荣膺其选。
陈诚(1 365~1458年),字子鲁,号竹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中进士,授行人。北平求贤,山东蠲租,安南谕夷,皆能不辱使命。永乐初以吏部主事升任员外郎。屡次奉命,或随中官李达、鲁安或与助手李暹等出使西域,功绩卓著,升迁为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朱棣之子朱高炽即位后,宣布“停止四夷差使”,明初东西交通的黄金时代从此结束。陈诚被解职,退休回乡,优游林下三十余年,以九十三岁高龄卒于家,有《竹山文集》传世。其五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第一次是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三月至九月),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撤里畏兀儿(今甘肃、青海、新疆交界一带),重建安定等卫,稳定了西部局势。
第二次是1413年(永乐十一年九月)至1415年(十三年十月),护送帖木儿帝国的使臣返回哈烈、撒马尔罕等地,并赏赐沿途西域诸地。
第三次是1416年(永乐十四年六月)至1418年(十六年四月);
第四次是1418年(永乐十六年十月)至1420年(十八年十一月),出使地点与使命同前。
第五次是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四月至十一月),行至甘肃闻永乐帝驾崩,奉命返回。
这五次出使西域,除赴撒里畏兀儿重建安定卫,安抚葱岭以东天山南北旧疆诸地外,其主要使命是与帖木儿帝国的友好往来。美国学者莫里斯·罗沙比在《明朝到亚洲腹地的两位使者》文中指出:“永乐年间有二十次使团来自撤马尔罕和哈烈,三十二次使臣来自中亚其他城镇,四十四次使臣来自哈密绿洲和西北部附近。有些其他的中亚商人和官员只到达中国西北境的居民点,未计在这个数字之内。即使如此,永乐在位的二十一年中,这些使团平均每一年多达四次以上,可见明与中亚各地的亲密关系,这无疑是陈诚这些高度成功的和受到很好接待的出使促进的。”丝绸古道上再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无疑加强了中外联系,推进了东西文化交流。陈诚西使的贡献和意义,正在于此。
第二次出使归来,陈诚向永乐帝呈上两份报告,前者《西域行程记》为西使的日程记录,五千字,按日记载了万里行程,兼及沿途风物、地貌、气候、住地等。他由哈密抵吐鲁番,径直向西入天山到巩乃斯,渡伊犁河,绕过热海(今伊塞克湖)南下到哈烈。后者《西域番国志》八千字,分地记载西域诸国十八处城镇,依次为哈烈、撒马尔罕、俺都淮、八剌黑、迭里迷、沙鹿海牙、塞蓝、达什干、卜花儿、渴石、养夷、别失八里、土尔番、崖儿城、盐泽城、火州、鲁陈城、哈密。按其地理方位,大体是由西向东,与《行程记》成逆向排列,即行程道里取西行历程,山川风物则以东归次序记录。这是明代亲历西域的惟一文献,载入《明实录》,明修《明一统志》,清修《明史·西域传》亦多所采用,对东西交通史和中亚文化史的研究,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明史》不为陈诚立传,但正如史学家谢国桢所说:“世徒知郑和之乘槎南洋,而不知陈诚之奉使西域,其功不减于和。”
值得一提的还有陈诚为抒发“书生不惮驱驰苦,愿效微劳答圣朝”的心志所写的西行诗文,对西域风光多有描述。如《哈密城》:“荒村漠漠连天阔,众木欣欣向日荣”。《火焰山》:“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鲁陈城》(古柳中城,在今鄯善鲁克沁):“花凝红杏胭脂浅,酒压葡萄琥珀浓。古塞老山晴见雪,孤村僧舍暮闻钟”。《火州城》(高昌故城):“高昌旧治月氏西,城郭萧条市肆稀。遗迹尚存唐制度,居民争睹汉官仪。梵宫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石碑。征马不知风土异,隔花犹自向人嘶”。《崖儿城》(交河故城):“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些诗都是写实的,有《西域番国志》可以印证。如火州城:“城近北山,地势卑下,山色青红若火,天气多热,故名火州。城方十余里,风物萧条。昔日人烟虽多,僧堂佛寺过半,今皆零落。”又如崖儿城:“二水交流,断崖居中,因崖为城,故日崖儿。广不二里,居民百家。旧多寺宇,有石刻存。”据此可知,陈诚西行时,高昌、交河二城虽未废弃,但已萧条。与我们今天见到的高昌、交河故城,又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我们今天珍视陈诚西行诗文的原因。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的家庭
陈诚的祖辈,陈诚友人胡诚,在为陈诚父亲陈同撰写的《故处士赠从仕郎、翰林检讨 陈公行状》中载有:“曾祖讳予成,祖讳季文,父讳仕可。其先繇五世祖三十六府君以宋季簿于吉,因家于同水乡焉(今阜田镇),世以儒为业,友人练子宁撰写的《明处士赠从仕郎翰林检 讨陈公墓表》中亦言:“诚之先人,行甚端而弗获沾一命之禄以没,故其修于身、施于家者,不及显闻于世。”由可知陈诚出身儒世,至其父辈未有从仕者.元末战乱给身处江西这一战乱重地的陈氏家族带来灾难,《行状》云:“至正壬辰,元纲解纽,四海板荡,流毒江右.而闾里尤甚,宗族之罹疾疫、陨锋铺者,不下数十人,而公之考、妣,亦相继以疾殁。 公甫弱冠,茕茕孑立,又厄于艰窦,乃瘗以浅土。”陈诚父陈同,字玉章,天资聪颖,陈诚祖父陈仕可曾谓其曰:“是子聪颖周慎,必能大吾家也.”少年时即有异志,且“未尝少有惰容,与人交,无妄语,里之先正,多喜其忠厚.”至战乱时,虽身孤身处世然亦能拒免自身于其外。"时寇弥剧,公步走山谷间,流离僵踣者不一,当时豪右僭窃者无算,多胁公以害,诱公以利,欲与从游,公悉以计拒免。暨天朝受命,海宇宁谧,公乃束书远游,南极岭海,北抵幽、燕,一旦翻然改图,曰:吾壮游数千里,览山川之奇胜,都邑之雄壮,人物之富盛,愿亦足矣。”'在此期间,同为吉水人阜田高村人,隐士郭钰在其《静思集》卷九诗《送别陈玉章南游》中记:“文教重看被海湄,发船挝鼓晓光迟.黄茅瘴满飞南雪,庾岭梅开到北枝.海舶得鱼频赏酒,人家见竹遍题诗.好怀更约归来早,花柳东风二月时・” 卷十诗《道逢陈玉章》记:“山色川光作雨晴,花阴满地哦黄莺。去年酒伴今何在,邂逅陈郎笑独行。"'可见陈同是为爱游之人,陈诚后作行人多出使异域或受其父“遗传陈同在战乱平息后所谓“遂挟其资”,遍游南北而经商致富。回乡后感叹“遗子黄金满樽,不如教子一经。”众子入学,各令读书。据《行状》记:“子六人:曰威,曰诚,曰戒,曰咸, 曰我,曰武。女二人:长适朱氏,次适郭氏。孙六人:曰琏,曰球,曰斑,曰琦,曰琏”。 孙辈似少记一人。《墓表》亦谓子有六人,名与《行状》记同,独“女二人:长适宋氏, 次适郭氏。孙六人:曰琏,曰球,曰斑,曰琦,曰琏,曰瑜”中,长女嫁宋氏与《行状》 异,且补有孙“陈瑜”,但瑜为何人实无从考。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一月丙戊, 陈同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一。陈诚是为其次子,《行状》云:“资实质虽愚下,而笃于学问, 异日或可成人也。于是,具书币束修,遣使往临江从石门梁先生授礼学,既而又使之补郡校弟子员。
陈诚儿子,永乐七年九月初八,致仕教授周宽在《送陈德容省亲序》中记:“今吾甥婿陈德容怀思其亲,宦游京国,切切于远省,是亦分内事,而今所难能,又岂顷刻而忘其 亲者乎? ”又“子之严亲,郡庠弟子员也,从予授礼经,领乡荐登进士第,历官行人,使安南辨丘温地界、三使西域不辱命,入翰林为检讨官,积年劳出参广东政,声誉籍籍,遐逐所推・"后句 所述当为陈诚,而以“子之严亲”来称,德容当为其陈诚之子。其永乐八年春正月,同为吉水人,翰林编修周述,字崇述,在其《送陈氏德容省亲还乡序》中记:“君(指陈诚) 母与吾母皆老,谋迎养不可致,每共思忆,则相顾为之忧然。独幸君有贤子,予亦有诸弟在侧也。岁己丑冬,君之子德容走千里来省,数过予旅邸,察其言语进退又甚似君,窃为之喜也由此知,陈诚子名陈德容.与陈诚言语甚相似.另据<吉水高坑陈氏族谱>记载,陈诚生有四子,然而,由于文献记载限制,仅知陈诚有子名德容,德升,德贤,德广。长子德容,德升,德贤随父迁至新居仁厚里陈家,四子德广与叔子吾徒居江苏庙湾,至于德容为《历官事迹》中所记洪武三十三年受封之陈诚妻“郭氏” 所生抑或为永乐二十年病故之陈诚妻“贺氏”所生不得而知.至于陈诚永乐二十一年所娶妻“刘氏”所生何子,及陈德容生平亦不甚清楚。陈德容或为陈同六 孙中“曰琏,曰球,曰斑,曰琦,曰琏,曰瑜,因陈氏族谱未详载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开基仁厚里
关于陈诚开基仁厚里的具体时间,现有洪武庚辰年(1400年)和明景泰庚午年(1450年)两种不同的说法,持庚午说法的学者依据高坑陈氏族谱里的一篇陈诚从六世孙陈汝宝在明万历年高坑陈氏二修族谱序中的描述:“诚公致仕宣德三年,庚午岁(1450年)开基垅冈、今所称仁厚里是也,威公(陈诚兄)坐守旧庐(上陈家)”。庚午其实是庚辰(1400年)的笔误,威公去逝于永乐癸已年(1413年),如按上面说法,就根本不存在威公坐守旧庐之说。因古时纪年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汝宝公(生嘉靖1550年-卒于万历1617年)二修族谱时己离陈诚开基仁厚里近二百年了,当时有可能记忆有误或修谱排字有误已很难考证。
最能证实陈诚洪武庚辰开基仁厚里就是《竹山文集》中的陈诚亲著的历官事迹和同朝好友左春坊大学士曾棨的(逸老堂记)了,我经多方考证,理清了陈诚开基仁厚里的原因和时间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陈诚父玉璋公去世,`留下陈威,陈诚等六兄弟,高坑( 陈家)地域陕小,那时前有村背村,右有竹园村,左有陶家村,后面是黄龙岭,发展空间极小,洪武三十三年庚辰年八月(建文二年1400年)陈诚蒙恩给假回家省亲,九月初五到家,时年陈诚三十六岁,己生有四子,所以陈诚利用这次探亲的机会和大哥威公商议分居之事。高坑陈氏五修族谱上这样记载(公于洪武庚辰岁因旧庐陕隘乃以先人所买马家库下屋场地基故鼎新以为居休之处,上下分拆两居,兄弟毫无间言)(陈氏族谱文献内记,二十七页)
陈诚此次在家居住了半年,至洪武三十四年二月才回京。马家库上下屋场原址在那里呢,具体地址就是今仁厚里陈家村与堪矿口村交界处到今仁厚里陈家村中公路分界,公路上那块叫上马家库,公路下到古柏那块叫下马家库,村中六十岁以上老人都知道,以前是马氏居住,后人丁凋零迁走,玉璋公在世时买下,现陈家村中公路到古樟树那块地叫垅头,现陈家礼堂右边仍叫罗垅上,古樟左边村叫垅边村。
《竹山文集》外篇卷永丰状元,左春坊大学士曾棨先生写《逸老堂记》描写陈诚开基仁厚里的来龙去脉才有(岁庚辰获归故乡,以先庐陕隘,乃谋于居之旁近垅头,将改筑为异时归休之所,经营缔构,弗克完美,还京师,未几出为广东参议,寻复以事谪居良乡),曾棨这段话的意思是陈诚1400年获假还乡,因为旧居地域陕小,就在旧居不远处叫垅头的地方,改建造房屋用作退休时住,还没建造完成就因公务回京,没多久去广东任参议官职,后又因出事被贬良乡屯田。所以开基造房之事被耽误。
《竹山文集》内篇卷(历官事迹)中写道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岁壬午二月十三日,到广东任所管事,七月间,江西乡民作乱,焚烧屋宇,本家与人无怨,幸新旧二居获存。新居指他新开基的仁厚里(说明新居己部分建成)、旧居指高坑上陈家。可不出一年(永乐元年1403年)陈诚不幸遭牵连被贬,历官事迹中说彼时往来上下盘缠颇艰,家中收拾不及,只得被拨补出仕水田若干出卖,顾人应役及供送盘缠,二年屯田居此颇涉艰辛。复出后又频繁出使西域所以新居一直拖到永乐十九年(1422年)才继续修造。《历官事迹》中记到:“永乐十九年辛丑岁北京宫殿完工,四月八日夜火灾,延烧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十一日大赦天下,停止四夷差使,蒙恩放回原籍听候取用,六月离北京,由南京搬移家小,九月十八日到家,因见所居屋宇未曾完结,乃命匠烧造砖瓦,永乐二十年壬寅岁,甃砌粉饰各项完结”。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开基新居直到永乐二十年(1423年)才正式完工。

1425年,因永乐皇帝殡天,仁宗诏赦天下,停止四夷差使,陈诚仍放回原籍听候取用。同年陈诚在新居仁厚里修建逸老堂,于十二月完工,并作《新居上梁文》。陈诚把新居命名仁厚里原因,宣德三年(1428年)曾棨写的《仁厚里记》(陈氏族谱文献外记一百零六页)中就褒奖了陈诚开辟新基并命名为仁厚里的用意与倡导仁厚社会风气的善行义举。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开基仁厚里
洪熙元年(1425年),陈诚暂闲归休,举家入住新居仁厚里,陈诚开基新居地名起初称垅冈,又因所处周围都长满荆树,又名荆林,因地处万华山下,接邻峡江中堡,崇山峻岭之中经常有强盗出没,受此影响当地民风强悍,械斗与偷盗横行。陈诚见此情况,一方面责今地方官府严惩地痞劣绅,一方面亲自安抚与教化乡民,处处以身作则倡导仁厚社会风气,经过二年努力,社会风气好转,乡民安居乐业,宣德二年(1427),时任永新知县柯暹前来拜访陈诚,闻见乡里一片祥和,对陈诚亲力亲为推崇仁厚社风大加赞美,亲笔题写仁厚里三字相赠,后当地村民便称仁厚里陈家。宣德三年(1428年),永丰状元,左春坊大学士曾棨,在仁厚里陈家写下《仁厚里记》。
柯暹:(1389~1467),又名柯晋二,字启晖,又字用晦,号东冈,建德尧封(今安徽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人。永乐乙酉(1405)领乡荐,明年预修《永乐大典》,寻选入翰林。授戸科给事中,坐言事出知永新、吉水二县,历官云南按察使。工书法,尤善行草。诗思深沉而古雅,出人意表,清莹无滓,得意处追踪盛唐。有《东冈集》。
柯暹洪武间以荐为嘉兴税课副使,考绩优等,升临安知县,有善政。暹幼随父嘉兴,尝黙记其兄所读书,不遗一字,父以此奇之。稍长,即善属文,工小楷及草书。永乐四年,举应天乡试,入国子监,预修《永乐大典》为总裁学士解缙、祭酒胡若思所赏识。十一年选入翰林,十四年会试中乙榜,选入内阁,预机宜文序。文宗在青宫,闻暹名,数召入侍。尝命鉴别诸家草书,称旨,赐内帖。十八年召赴京师,预修释道藏典。十九年元夕,进所作《元兔》诗,词翰两绝,成祖览之,喜曰:今之钟王也。赐彩縀,拜户科给事中,仍在翰林预编纂。是岁《大典》成,赐宴,赐宝楮。会三殿灾,诏求直言,暹应诏,论时政缺失,语侵工部尚书李庆,庆怒,请罪之成祖,不听,明日即升暹爵四级,出知交趾驩州。至复,有谮之者追还系狱三载。仁宗即位,即日复暹官,以知州署江西永新县事。至县,辨五县诬狱,绝乡民之为盗者,境内肃然。宣德四年,调署吉水县。吉水较永新讼更繁,暹先廉得豪右一二人,寘诸法而后寛其孥,既又清邑积逋,核军户之株累民者。遇旱,劝民出谷以赈。正统元年,擒大盘山妖贼曹子良以献,邻境廓清。考满,廷臣自杨士奇以下交荐暹可大用,乃特擢浙江按察使。时浙江有倭寇,暹画䇿备御,日夜不得休。未几,丁内艰,归,既合葬明朝外交家陈诚故里仁厚里名称由来
洪熙元年(1425年),陈诚暂闲归休,举家入住新居仁厚里,仁厚里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陈诚开基新居地名起初称垅冈,又因所处周围都长满荆树,又名荆林,因地处万华山下,接邻峡江中堡,崇山峻岭之中经常有强盗出没,受此影响当地民风强悍,械斗与偷盗横行。陈诚见此情况,一方面责今地方官府严惩地痞劣绅,一方面亲自安抚与教化乡民,处处以身作则倡导仁厚社会风气,经过二年努力,社会风气好转,乡民安居乐业,宣德二年(1427),时任永新知县柯暹前来拜访陈诚,闻见乡里一片祥和,对陈诚亲力亲为推崇仁厚社风大加赞美,亲笔题写仁厚里三字相赠,后当地村民便称仁厚里陈家。宣德三年(1428年),永丰状元,左春坊大学士曾棨,在仁厚里陈家写下《仁厚里记》。
柯暹:(1389~1467),又名柯晋二,字启晖,又字用晦,号东冈,建德尧封(今安徽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人。永乐乙酉(1405)领乡荐,明年预修《永乐大典》,寻选入翰林。授戸科给事中,坐言事出知永新、吉水二县,历官云南按察使。工书法,尤善行草。诗思深沉而古雅,出人意表,清莹无滓,得意处追踪盛唐。有《东冈集》。
柯暹洪武间以荐为嘉兴税课副使,考绩优等,升临安知县,有善政。暹幼随父嘉兴,尝黙记其兄所读书,不遗一字,父以此奇之。稍长,即善属文,工小楷及草书。永乐四年,举应天乡试,入国子监,预修《永乐大典》为总裁学士解缙、祭酒胡若思所赏识。十一年选入翰林,十四年会试中乙榜,选入内阁,预机宜文序。文宗在青宫,闻暹名,数召入侍。尝命鉴别诸家草书,称旨,赐内帖。十八年召赴京师,预修释道藏典。十九年元夕,进所作《元兔》诗,词翰两绝,成祖览之,喜曰:今之钟王也。赐彩縀,拜户科给事中,仍在翰林预编纂。是岁《大典》成,赐宴,赐宝楮。会三殿灾,诏求直言,暹应诏,论时政缺失,语侵工部尚书李庆,庆怒,请罪之成祖,不听,明日即升暹爵四级,出知交趾驩州。至复,有谮之者追还系狱三载。仁宗即位,即日复暹官,以知州署江西永新县事。至县,辨五县诬狱,绝乡民之为盗者,境内肃然。宣德四年,调署吉水县。吉水较永新讼更繁,暹先廉得豪右一二人,寘诸法而后寛其孥,既又清邑积逋,核军户之株累民者。遇旱,劝民出谷以赈。正统元年,擒大盘山妖贼曹子良以献,邻境廓清。考满,廷臣自杨士奇以下交荐暹可大用,乃特擢浙江按察使。时浙江有倭寇,暹画䇿备御,日夜不得休。未几,丁内艰,归,既合葬考妣,庐于墓侧,有鸡互哺雏,牛相乳犊,冬竹茁笋之异。服阕,即筑室东冈之阳,意不复出。正统十二年,即家,起拜云南按察使。
柯暹于宣德四年(1429年)从永新调任吉水知县,上任后擒获当时盘居在吉水大东山多年的盗匪曹子良,使当时吉水治安环境大为好转,在吉水知县任上八年,建功颇多,正统元年(1436年)升任浙江按察使,陈诚亲自送别,并赠诗一首《送柯公祖秩满赴京》
宦游京国共知名
来牧穷邦喜识荆
八载黎民甘化雨
九重绛阙淡文星
日边归老头空白
林下相看眼更青
多病自惭违侍久
更堪悵望别离亭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故里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开基时种下的柏树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北京皇宫火灾,永乐帝诏赦天下,停止四夷差使,陈诚奉旨回乡侯用,在新开基的新居前亲手植下这颗产自古西域的柏树,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它象征着陈诚不畏艰难,高尚正直的精神,也是陈诚寄望于后世子孙为人处事要有崇尚正气,坚韧不拨的品格。

这是株有灵魂的柏树,近六百岁的它,与本地柏树毫不相同,它的主干并不粗大,可笔直向上,并且坚硬异常,像一颗钉子钉在大地上,它在离地面约两米处分成多叉,分别向上、向左右生长。它的枝叶杂乱,仿佛是人迹罕至的古道上衣衫不履的行者。它的枝条有的已经枯死,它因此有了苍凉的气质和凛然的表情,可旁边的枝叶,仿佛是要弥补死去的枝条耽误的浓阴,长出了球状的绿意。又有枝条拼命向上攀升,仿佛是行团派出的脚力立于高处打问前程。——这棵形象奇特的柏树,几乎就是西域路上孑孓而行的陈诚的写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棵树本来已经成枯死状,进入21世纪,它又抽枝长叶,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心中有着秘而不宣的宏愿,它又有着某种魔性,携带着某种特别的信息,保持着五百多年前的主人远行的惯性。或者说,它的体内,部分携带了陈诚的精神基因。也许只要有一声特殊的号令,它就很有可能拔腿而去,向着西方出发,把脚印踩在那条古老的无与伦比的丝绸之路上!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出使西域带回家种植的奈树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明五朝元老,兵部尚书杨士奇为陈诚作《奈园记》

陈君子鲁甫奉简命,出使绝域。旌节所临,凛天威者,肃及皇华,既迎送之谨恪,而为赆为兵,赠遗又极其腆。君居官素以清慎勤著闻,及膺是选,益厉清操,一介不受。夭矫为之色动,曰是固不可以货取者允矣。君子不愧天朝之使臣也。
君三出玉关,毫无染指,独于其地得佳柰,以花钵种其核。越三年,枝干稍长携归。命家人植之,因以名其园焉。夫象犀珠玉之玩,较诸草木果食,其孰重孰轻,孰贵孰贱,此不待知者而后能辩也,君于象犀珠玉视若瓦砾,区区一柰宁足以动君之心,而顾以是名其园哉。盖柰之为言,耐也。凡处大事者必忍耐,乃克有济。君所历十有余国,跋涉三万余里,风波险阻,靡不备尝,都能不辱而归,非克忍克耐之明验哉。吾知君之名园,独有取于柰者,非徒以佳种之来异域者之为可珍,毋亦欲后之子孙覩其树,因思其义,务崇忍耐之风,毋蹈躁戾之习,斯以之济大事有余裕矣。
君以洪熙元年解组归里,后三载,致书与余曰:老臣无金以遗后,仅有奈一株,昔年使西所得者,今成林矣,幸为我记之。余喜君之能忍耐而成君命也,于是乎书。
宣德四年内阁首辅杨士奇拜书
这篇《奈园记》记载了陈诚一生为官清廉,出使各国廉洁奉公,行囊终无陆贾装,一生为官仅从西域带回一奈,一柏,一竹,寓意自已奉使艰辛要有忍耐意志,也鞭策子孙后代为人要忍耐,正直。
杨士奇(1366一1444),吉安泰和人,因同乡和同庚,与陈诚私交甚好,官至兵部尚书,历官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余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时称三杨。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大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画像与陈诚致仕归隐修建的逸老堂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永乐年状元,左春坊大学士曾棨所作《逸老堂记 》
吉水陈君子鲁,在洪武中以进士官拜行人,尝奉使安南有声,既还,遂升翰林捡讨之职,岁庚辰(1400年)获归故乡,以先庐狭隘,乃谋于居之旁近陇头(今仁厚里陈家),将改筑以为异时归休之所。经营缔构,弗克完美。还京师未几,出为广东参议,寻复以事谪处良乡。岁余用荐,起为吏部司封主事,转员外郎,承命往使西域诸国。凡三往,累官郎中,复除广东参议,迁右参政。于是自释择褐授官,迨今三纪,历事四朝,而年已六十四矣。既蒙恩将归老于乡,始克治前之居,以毕其初志。因自念平生宦游,驱驰四方,屡佚绝城万里之外,今既老矣,始获退休于此,以就安逸,又何其幸耶,遂名其所居之堂“逸老”间以其意嘱予,言记之,惟士之生世,负学问才能以得效用于时,将必夙夜勤励,弗敢少自暇逸,以旷厥官。及其既耄,可以退休,则又往往有弗遂其志焉者,此其可胜慨哉。子鲁以科目发身,荷跻显仕,剔历中外,扈从两京,以至远使蛮夷之国,独能弗辱上命,皇华之光,显荣终始,非邑庸众之所能及。今兹又幸赐归故乡,葺其旧庐,将以终老于此,抑岂非其平昔志愿所在,而得以遂于今日耶。由是不惟有以知朝廷待贤养老之意,而于子鲁恬澹夷逸之怀,优游闲适之趣,既可见矣。虽然斯堂也,子鲁既得逸老于兹,非徒以为一身休暇之计,一时夸耀之荣,而已将使其后之子孙,知其进退以礼,世世取以为法焉。则其所以垂休衍庆者,盖未可涯涘也。姑为之记,以俟征于他日云。
宣德三年岁在戊申春正月初吉左春坊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修国史同郡曾棨书。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官至左春坊大学士,宣德三年,曾棨奉仁宗旨意来吉水高坑仁厚里陈家批准陈诚致仕请求,并赐《承恩逸老之堂》匾名,曾棨即兴写下《仁厚里记》,《逸老堂记》,《愿贤堂记》。并亲笔书写匾名

《仁厚里记》
风俗之醇疵,豈不在乎其人哉?大参陈君子鲁,所居之高坑,与新淦边疆中堡一带接壤。中堡本崇山峻岭,故伏莽之后不时窃发,邻其地者未免,尤而效之而向也。礼义之乡一旦变为豪悍之俗,盖骎上乎,日趋于下流而莫可挽也。君自解组而归也,见乡邻风尚之非,叹曰:“仁,人心也。吾里之人莫不有心,则亦莫不有仁。而顧若斯之暴戾者,非其天性固然无,亦身教之先,故至此耳。先圣之言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余忝附君子之列,毋得以转移风俗之权诿诸他人乎?”于是,躬行孝弟慈三德,以为之倡,未几而教成于家矣,又未几而化行于乡也。里中之不执者,不惟革面而且革心也。中尊柯暹公,喜君之能,化民而成俗也,为表其里曰仁厚是亦。郑公名乡以誌,不忘之意也。孔子有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盖古之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士,以远邪僻而近中正也。予幸得与君同游而不得与君同居,雅慕仁里之休风,而不能择而处之,其为不知也实甚辱。君命余为记,愿以一言规其里人,自兹以往,当顾名而思义,父勉其子,兄诚其弟,终身惟仁是体,造次滇沛,必于是焉,勿违则于大参身先之教与中尊命名之旨,庶几无负。而凡后之有君子责者,各体大参之心为心,以身先之,相与维此醇风善俗于有恒。慎毋如余之择不处仁,徒贻不知,诮也。

宣德三年 岁在戊申春 正月初 吉日
左春坊大学士 兼修国史 同郡曾棨 拜撰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的历史贡献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王朝,定年号为洪武。朱元璋将中原的反对势力基本平定后,就雄心勃勃地将如何恢复汉唐时代中原王朝对四邻疆域的统辖和对四邻的贡赐问题提上了朝政日程,并首先考虑如何恢复对西域各地方政权的贡赐贸易问题。
位于西域门户的撒里畏兀尔经过朵儿只巴之乱和蓝玉西征之后,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严重影响西域通道的安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元璋派遣行人陈诚出使撒里畏兀尔。这是陈诚第一次出使西域。陈诚不辱使命,在撒里畏兀尔地区重建安定、曲先、阿端三卫(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防地可以包括几府,一般驻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哈密卫、阿端卫等。卫设指挥使,下设千户、百户。
大抵五千六百人称卫,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付),快速地恢复了撒里畏兀尔地区的社会秩序,保证了丝绸之路的通畅。撒里畏兀尔,考其地望,即今之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之处,柴达木盆地西北一带。因为“诚还,酋长随之入朝,贡马谢恩”(《明史·西域二》),陈诚很得明太祖的赏识。正当陈诚完成出使撒里畏兀尔的任务返回京都的时候,广西思明府土官黄广成奏报邻国安南“……侵夺思明所属丘温、如嶅、庆远、渊、脱等五县地,逼民附之,以是五县岁赋皆土官代输……及告礼部,任尚书立站于洞登,洞登实思明地,而交址乃称属铜柱界……乞敕安南,俾还旧封,庶疆域复正,岁赋不虚”(明史·广西土司二·思明)。
太祖复命陈诚与“吕让往谕”。陈诚这次出使安南,虽然未能完成要回五县之地的任务,但他在与安南交涉期间,明确地指出丘温、如嶅、庆远、渊、脱等五县地属于明王朝不可分割的领土的历史事实,严正地拒绝了安南国的贿赂,不仅表现出一个使节应有的高贵品质,而且体现出陈诚高度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洞察力。
时势造英雄。陈诚五使西域,为明王朝对西域各国建立统辖权、拓展丝绸之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正是对明太祖、明成祖雄才大略气势恢宏时代的诠释。陈诚五使西域还为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和描写沿途风景的诗文。
永乐十一年(1413年)七月,西域大国哈烈汗王沙哈鲁派出的使团到达京城,明成祖为之振奋,当时明朝的劲敌是北方蒙古势力,明朝实施“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的对外方针,积极争取与西域各国保持友好的和平关系,对蒙古势力形成包围。所以明成祖命令陈诚与中官李达、户部主事李暹、指挥金哈蓝伯组成一个高规格的使团,一方面护送哈烈使臣回国,一方面回访哈烈与沿途各国,“宣德化,柔远人”,厚往薄来,优待使者,彰显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加速西域各国对明朝的归附,与西域各国共同建立对蒙古势力的包围圈。这是陈诚第二次出使西域。出发时,朋友、翰林学士胡广对陈诚说:你出使西域沿途,要“考其山川,著其风俗,察其好尚,详其居处,观其服食”,归来后可作为查证旧史传记、纠正谬误、纂修国史的资料。正好陈诚在使团中担任书记,将胡广的嘱托作为一项任务谨记在心。
使团于次年正月十三日从肃州出发,渡过北大河,“北岸祭西域应祀之神,以求道途人马平安”。第一阶段经过玉门、敦煌、哈密、鲁陈(今吐鲁番柳城)、火州、吐鲁番等地,每到一地,或停留一天,或停留三五天,于三月七日到达崖儿城(今吐鲁番交河故城)。使团在这里停留17天,打探去东察合台汗国新搬首府的道路,搜集情况,得知东察合台汗国马哈麻汗将首府迁至伊犁河谷,具体地址不详,所以决定兵分两路,寻找和联络东察合台汗国。李达率领一路向北,循别失八里、仰吉八里方向北行;陈诚与李暹率领另一路向西,经托逊、博脱秃山阿达达坂,翻越天山,过孔葛思河(今伊犁河上游支流巩乃斯河),继续西行,于四月十七日在忒勒哈剌(今新源县东)遇到马哈麻汗王派来迎接的使臣。原来马哈麻汗将王廷迁到忒勒哈剌附近。陈诚一行继续西行50里到达马哈麻汗王王廷所在地,陈诚对其王廷所在地的印象是:“虽有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人多居山谷间,盖为其主微弱,恐为邻境相侵故也。”使团在东察合台王廷停留13天,派遣百户哈三将使团沿途所获善马送回明朝京都,之后渡伊犁河南行,过阿力马力山口,沿察林河(伊犁河南岸支流)而上,经爽塔石、亦息渴儿,沿伊塞克湖一路西行,越碎叶川平原,六月二十六日到达养夷城。下一站为赛蓝,李达所率使团已经先期到达。在赛蓝两团合一,继续西行,经达失干、沙鹿海牙、渴石,越过甫界拜孙套山中的铁门关,又经阿姆河边的迭里迷、呼罗珊地区的八喇黑以及俺都淮、买母纳、丫里马力、车扯秃,西行至马剌绰,又南行7日,于闰九月十四日到达沙哈鲁汗王驻地哈烈城。陈诚一行在途中前后共历时9个月零1天,历经西域17个国家或地面。陈诚谨记胡广的嘱托,与户部主事李暹合作,以日记的形式,从东而西,记述沿途各国或地面的里程、山川地貌、风物气候、住地等情况,定名为《西域行程记》。
这次明朝使团出使西域,规格高,携带礼品丰盛,敕赐沿途国家或地面的首领,受到各国(地面)首领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影响很大。返回时,哈烈、失剌思、俺都淮、撒马儿罕以及今新疆境内的火州、吐鲁番等地的首领相继派遣使团,与明朝使团同行,形成庞大的使团组合,声势浩大地向明王朝进贡。陈诚由西而东,记述返途所经哈烈、失剌思、俺都淮、撒马儿罕、八剌黑、迭里迷、沙鹿海牙、赛蓝、达失干、卜花儿、渴石、养夷、别失八里、吐鲁番、崖儿城、盐泽城、火州、鲁陈城、哈密等19个国家或地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情况,与《西域行程记》成逆向排列,定名为《西域番国志》。
陈诚第三次出使西域历时两年,与第二次出使西域不同的是沿天山南路西行,由喀什附近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使团携带了给费尔干纳盆地的俺迪干首领和波斯的亦思弗罕缄首领的礼品,所以使团的终点是波斯。陈诚第四次出使西域时还专门给哈密忠义王兔力帖木儿和亦力把里王歪思赠送了礼品。陈诚为了抒发“书生不惮驱驰苦,愿效微劳答圣朝”的心志,在西行途中还写了不少诗文,描写西域沿途的山川风光与绿洲城国,抒发其豪情壮志。

陈诚五使西域,巩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悠远的历史联系,加强了相互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巩固和拓展了丝绸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陈诚五使西域,既可与汉朝凿空丝绸之路的张骞相互辉映,又可与同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相媲美,是明王朝的重大盛事之一。在陈诚五使西域的促进下,丝绸古道上再现了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美国学者莫里斯·罗沙比在《明朝到亚洲腹地的两位使者》一文中指出:“永乐年间有20次使团来自撒马儿罕和哈烈,32次使臣来自中亚其他城镇,44次使臣来自哈密绿洲和西北附近。有些中亚商人和官员只到达中国西北境的居民点,未计在这个数字之内。即使如此,永乐在位的21年中,这些使团平均1年多达4次以上,可见明与中亚各国的亲密关系。这无疑是陈诚这些高度成功的和受到很好接待的出使促进的。”
撒马儿罕(沙哈鲁继承汗位后将首府设在哈烈)是西域当时的一个大国,了解撒马儿罕王朝与明王朝的贸易盛况,自然就可推断出明王朝与西域各国贸易的情况。撒马儿罕与明王朝的贸易,一是马绢贸易。明初,战事较多,需要大量马匹,当时明王朝解决马匹的办法有二:其一是派人到各地购买,其二是对外国或地面进贡马匹采取优厚赏赐的办法,激发进贡国家或地面的贡马积极性。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后10年,仅撒马儿罕一个国家进贡马匹就达3050匹(实际进贡数字远大于此)。据有关资料显示,撒马儿罕进贡一匹马,价值钞115贯,折米41担。永乐元年,明成祖为进一步激发各地贡马的积极性,并认为原来规定的赏赐标准太低,命令礼部按马的质量增加赏赐标准,上等马每匹钞千贯,中等马每匹800贯,下等马每匹500贯(后来赏赐标准有变动)。二是玉绢贸易。宝石是撒马儿罕进贡的第二大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撒马儿罕的贡品中明确记载有宝石的共有11次(其中记为“方物”的是否含有玉石,因为不明确,故未统计在内),有时一次进贡宝石多达上万斤。


在撒马儿罕与明王朝的贡赐贸易中,还有两个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一是撒马儿罕还给明王朝进贡狮子等奇禽异兽。当时明王朝在紫禁城里建有面积辽阔的万牲园,其中狮子就有数百头。狮子在佛教文化中象征道德和力量、聪明与智慧,当时边远邻国或地面进贡狮子,被认为是明成祖圣德远播的具体体现,所以文人们《狮子赋》之类的文章曾一度充斥朝野。据《明会典》记载,进贡一头狮子要赏赐彩缎13表里。尽管后来因为贡臣的贪婪而造成明廷朝臣对贡狮颇有怨言,李东阳为此也曾写有《却贡狮诗》,但狮子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至今仍被中国人喜爱。二是中国瓷器作为赐品的一种传入撒马儿罕。明朝的赐品主要是彩缎、纻丝、绢布、银钞等,数量最大的是绢布,但瓷器也是当时的赐品之一。《明太祖实录》记载永乐十七年五月赐给失剌思王亦不剌金的物品中就有瓷器。《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位于渴石的帖木儿行宫客厅地面就是以蓝色瓷砖铺成的。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余于京师,见北馆伴馆夫装车,其高至三丈余。皆鞑靼、女真诸虏,及天方诸国贡夷归装所载。他物不论,即瓷器一项,多至数十车。予初怪其清脆,何以陆行万里?即细叩之,则初买时,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临装驾时,又从车上掷下数番。其坚韧如故者,始载以往。其价比常加十倍。盖馆夫创以为法,无所承受。”显然,明廷赐给撒马尔罕王朝的中国瓷器就是用这种方法从陆路运送回去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所记的与《明太祖实录》《克拉维约东使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即撒马儿罕在与明王朝的贡赐贸易中中国瓷器传入撒马儿罕王朝。
不仅像撒马儿罕这样的大国与明王朝的贡赐贸易如此繁荣,就是像哈密这样一个明廷的“卫”,对明王朝的进贡也是十分频繁的。据《明史·西域一·哈密卫》记载:哈密卫从永乐元年到四年共进贡4次,从永乐五年开始,“自是,比岁朝贡,悉加优赐,其使臣皆增秩授官”。按此推算,哈密卫在永乐21年间就进贡了21次,其中明确记载贡马的有6次,在这6次贡马中明确记载贡马数量的有两次:贡马4690匹,市马4740匹。加上4次未记贡马数量的进贡,永乐年间哈密卫贡马数量一定远远超过万匹。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出当时西域各国(或地面)与明王朝的贡赐贸易的繁荣景象。
陈诚五使西域,其中三次是经过哈密的,不仅在《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上对哈密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对哈密还留有诗文。陈诚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以及他在继承和开拓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巩固和发展明王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贸易、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与维护西域稳定中的伟大功绩,不仅是明代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哈密历史中永远闪光的一段史迹。陈诚第五次出使西域中途受命返回后,成祖之子高炽即位,宣布“停止四夷差使”,陈诚认为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已经失去施展的平台,果断地退休回乡,悠游于林下30余年,著有《竹山文集》传世,最后以93岁高龄卒于家。陈诚这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博大胸怀,亦令后人无尽的赞叹与敬仰。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2018年,陈诚雕像在陈诚故里阜田镇下陈家落成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不仅在外交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所著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被载入《明实录》和明朝编修的《明一统志》。清朝编修的《明史·西域》也多采用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它们不仅是明朝研究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当时西域的交通、文化的宝贵文献。陈诚所著的《竹山文集》中的九十二首西域记行诗,这些诗不事雕凿,朴实无华,情景交融,在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上,展现了当时西域诸国的风貌,2016年、2019年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时,就分别引用陈诚所作的《夏日遇雪》中“绿野草铺茵,空山积雪银”和《途中见红花》中的“到处野芳红胜锦,漫川新涨碧于银”的诗句,并对陈诚这位明朝外交家给予充分肯定,彰显了陈诚的历史功绩和诗文魅力。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永乐十二年二月初,诚公使团行至嘉峪山,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一嘉峪塬西麓建关,始建于洪武五年,直到嘉靖年才完工,陈诚到此时还在建设中,己有军队扼守,但映入陈诚眼中还是一片荒凉孤寂的感觉。
《宿嘉峪山》
朝离酒泉郡,暮宿嘉峪山,
孤城枕山曲,突兀宵汉间
戍卒夜振铎,鸡鸣角声残,
朔风抢白草,严霜冽朱颜
流沙远漠漠,野水空潺潺
借问经行人,相传古榆关
西游几万里,一去何时还
嘉峪山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放眼望去,沙漠戈壁横亘面前,今人倍感荒凉茫然,诚公想到前路还有数万里的荒芜戈壁,心中顿产生一去何时还的茫然无助之感。
但越前行,气侯越恶劣,西域的天气变化无常,云阴即飞雪,使团雪中安营,无异冰窟雪窖,人马饥疲,永乐十二年四月十三日连日大雪,使团翻越阿达打班时,山高雪深,人马迷途,找不到出山口,人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行进,裂肤冻足,今人凄酸。陈诚诗中写道:
《阴山雪》
使节西度阴山来,愁云积雪扫不开
荒原野径空寂寞,千峰万岭空崔嵬
行行早度阿达口,峡险山深雪犹厚
官马迷途去去难,客衣着冷重重透
肌肤冻冽手足皱,玉楼起栗银海昏
军士唏嘘动颜色,天光暗淡凝宾氛。
这首诗就象一幅画卷,画面上漫天飘雪中一队疲惫的人马持节在白茫茫的雪山中艰难行走,凄楚悲凉,跃然纸上。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时间:2020-01-12 13:16:43
陈诚诗词浅释
陈诚性至孝,然而长期仕宦在外,出使西域时家中尚有老母在堂,然为国事不能身边尽孝,深以为憾。时同乡周述与陈诚同在京为官,二人常每每感叹不能亲侍膝下,“君母与吾母皆老,谋迎养不可致,每共思忆,则相顾为之抚然”。陈诚在京尚且念亲如此,于数万里之遥的西域更何以堪。
永乐十一年八月(1413年)出京使西域行至陕西上林时陈诚写下这篇名诗《出京别亲友》
二十余年事汉王,
几回衔命使遐荒。
丹心素有苏卿节,
行橐终无陆贾装。
青眼故人留别意,
白头慈母忆愁肠。
上林若有南归雁,
烦寄音书到故乡。
苏卿即汉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边庭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陆贾,西汉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汉文帝时奉命出使南越劝说赵佗归依汉朝,赵佗送他千金而归,上林,上林苑,今陕西西安附近。 司马相如有《上林赋》非常有名。这首诗以汉代明,用汉代名臣名士来寄托自已的大志胸怀与廉洁奉公的高贵品格。此外陈诚自建文四年(1403年)回家一次后已十年没回家了,永乐元年又经历人生中的艰难坎坷,这次又要踏上艰险未知的西域之路。此时思念家乡思念老母亲的情感不由而发。中间两联道尽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凉与无奈,缠绵蕴藉,深挚感人。启程时面对诸位挚友,百般眷恋不舍,念及远在故里白发苍苍的母亲,心中愈感悲凉,只有南来北往的大雁才能连接故乡思念,看到天上南飞的群雁更格外引人离愁。

楼主:仁厚里传人2019

字数:5344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1-30 05:07:17

更新时间:2020-01-12 13:16:43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