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口语诗及几个代表诗人的诗作欣赏

口语诗及几个代表诗人的诗作欣赏

楼主:李熙  时间:2020-01-14 10:41:32
一楼献给那些热爱纯文学的朋友
楼主:李熙  时间:2020-01-14 10:41:32
在老秦转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我们红袖出去的余秀华,我从里面牵扯出了沈浩波,前两天方明镜提到了梨花教主赵丽华,这让我想到了口语诗。
因为他们三个都是口语诗人。

“口语诗”是一个现代概念,是现代诗的一大分支。
自古以来,诗歌就存在两个向度、走向,一个是注重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这种,一个是注重口语,比如‘床前明月光’这种,这两种写作一直客观地存在着。

但“口语诗”真正作为一概念提出来是在现当代。
背景是缘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叛。
这里所谓的“第三代”,是当时四川的几个大学生借用了一个著名的提法,即“西方把和平演变的梦想寄托在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由此成了一个诗歌潮流的命名。

朦胧诗也是反叛起家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文革的结束,青年特别是知青一代理想破灭,从当初对信仰的执着一下子跌落到尘埃,于是在诗人的抒写中,反叛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但是这个反叛不可能彻底,因为他们是接受传统的一代,所以在抒写的内容上必定还会留下崇高、英雄等传统痕迹和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理想、使命色彩。而在语言选择上,他们既继承了古典诗歌“取比类”的传统,又尝试了西方语系象征的抒写方式,从而使诗的意象交错重叠,诗意凝重沉滞,呈现一种朦胧多义的面貌。今天我们来读朦胧诗当然不成问题,但在当时确实造成阅读困难,引起人们的争论,这也是朦胧诗一说的由来。

朦胧诗是对逝去青春的反叛,而第三代诗人则是对朦胧诗的反叛,也就是“要从朦胧走向现实”。他们首先是对当时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诗歌风格发起挑战,主张对诗歌语言进行“革命”,追求一种贴近日常凡俗生活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口语入诗,向隐喻和象征说不。在内容上,第三代诗人主张写底层生活,关注底层生活状态。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口语不口语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个突破口,他们真正的目标是进一步挣脱权力话语的束缚,注重生命体验与诗歌的关系,将朦胧诗的自我表现变为自我实现,这样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讲文艺的良心,不讲社会责任,在内容的表达上,显示了一种反传统、反文化、反崇高的姿态。

这样两相比较来看,朦胧诗在精神层面对社会具有一定批判,有着反思与探求意识,把诗歌从歌颂主题引向了对人生对人的尊严的探求,属于现代主义诗歌范畴。而第三代以一群凡人自居,张扬平民意识,颠覆传统,解构理性,反叛崇高,又拒绝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建设性,好像让人们看到了末路的临近,属于后现代主义诗歌范畴。(以上部分文字摘自网络文章)

近十多年来,口语诗因其涌现的实力作者和佳作之多,已蔚然成为当代诗写作的主流。

口语诗其实不好写,写不好久成了口水诗。

前期的口语诗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后期有伊莎,还有上边提到的沈浩波、赵丽华等。
口语诗能流传是因为它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是与当下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首诗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就说明它有独到之处。

下边我找几首口语诗的代表诗人的诗作来简单分析一下。
韩东: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他
就是这样

你见到过大海
并想象过他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一般以前人们对大海都有一种敬畏,来到海边都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认为自己看到大海了,是怎么怎么的不得了,但是韩东这首诗却是抱着一种反讽的语调来写的。开篇就是,你见过了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了它,你见到了它有怎样啥?好像也没什么吧?你不是一个水手,你不了解大海,最多是喜欢它,也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
有评论说,韩东的这首《你见过大海》在标举口语、消解“朦胧诗”及开启“后朦胧”诗潮等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这里的“大海”同以往诗歌,还包括小说和散文中的整个“大海”形象相比,一种拆解现代大海形象模式乃至整个现代性正统话语的意义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再来看伊莎的《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有崇高地位的,一般的人来到黄河边也是会心生敬畏,心潮起伏的,但伊莎在写他坐火车经过黄河的情景,即车过黄河时,他却正在列车上的厕所里撒尿。没有面对黄河肃然起敬,没有联想到母亲、摇篮、祖国,和苦难,和勤劳,和文明,和人类的起源联系到一起,他只是内急,只顾得上自己舒服,一泡尿的功夫,他就过了黄河。
这其实是顺承了第三代诗人的气脉,还是那种反文化、反崇高,其目的在于“还真实的生存状态一个本真”。
想象那些一天为生计而奔波的人民,他们真的在过黄河时顾不上崇高,他们只在想着好好休息一下,怎么挣够明天的饭钱和儿女的学费。


再来看看赵丽华的《《磨刀霍霍》》

先用砂轮开刃
再用砂石打磨
再用油石细磨
最后用面石定口
这位来自安徽的磨刀师傅
态度一丝不苟
手艺炉火纯青
我掂着这把寒光闪闪的刀上楼
楼道无人
我偷偷摆了几个造型
首先是切肉
然后是剁排骨
最后是砍人

赵丽华是被称为创造了“梨花体”的梨花教主。很多人说她的诗就是一段话打回车就写出来了。赵丽华虽然有很多很水的诗,但是赵丽华其实还是能写出好诗的。
上边这首口语诗,前边用纯口语详细地写了磨刀的过程,好像没有诗味,这哪是诗嘛?
但是结合后边就逐渐有味了。你看她掂着寒光闪闪的刀上楼,走到无人的楼道,就开始摆造型了。先是切肉,这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再是剁排骨,这个要使力了,然后最后,居然想起了砍人,这个就激烈了。这把一个小女生在无束缚下的心理活动,展现的维俏维妙。那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总之,一首诗究竟是口语诗还是口水诗,主要是看它是否耐人寻味。
楼主:李熙  时间:2020-01-14 10:41:32
我空了来分析一下我们红袖天涯的意象派诗人和口语诗人

楼主:李熙

字数:2397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01-14 06:13:12

更新时间:2020-01-14 10:41:32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