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演义》趣话之魏延之死(持续更新)

《三国演义》趣话之魏延之死(持续更新)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这些年看过很多篇议论三国演义魏延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为魏延叹息的,叹息他怀才不遇,叹息他死的冤枉,并把诸葛亮推到了对立面,认为诸葛亮不仅拒绝良谋,而且对魏延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有偏激者因此而否定诸葛亮为人。


我看一个政治人物死的可不可惜、取决因素很多,但决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能,秦桧也有才,但他死的可惜吗?汪精卫也有才,他也死的可惜吗?同样死的冤不冤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魏延确实有点才,可能还比关张赵马黄强,特别是他向诸葛亮提“子午谷奇谋”,确实有独到见解,但所谓军人、从政者第一要必备的素质便是服从指挥,不能因为你并未得到检验的想当然的所谓奇谋而怀疑甚至否定领导的路线,因此耿耿于怀心生抱怨而产生对领导的抗拒心理。诸葛亮死后,作为只是一个部将的魏延来说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听从诸葛亮的遗命而和大部队保持步调一致,至于谁接替诸葛亮在军中的位置应该听皇帝的,至少应该听大家的,这也是一个从军从政者必备素质,而不是听你魏延一个人的;你魏延如想得到军队继承权最好的办法是去皇帝那儿陈述、申请,而不是以想斩杀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军中领导和火烧栈道截断大军归路的方式获得,都像你魏延这样只由着自己性子来,那么韩信早取代刘邦多时了,岳飞早取代赵构多时了,长征前毛ZX早取代博古多时了,孙悟空早弄死唐僧多时了;这时候你魏延哪怕再有意见、再有委屈你也得忍着,所谓格局是被委屈撑大的,都像你魏延这样,那天下事还有什么法度可言?想得到权力、想满足自己的想法就去搞政变?那还要“忠、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干嘛?


魏延最后因此事被弄死了,定了一个谋反罪,因为那恶果没来得及显现,所以便让人感觉有点冤;但其时魏延已生二心,他的行为就是很好的证明。皇帝尚在、上级尚在、同事尚在、三军尚在、忠义礼智信五字尚在都约束不了你的行为,还指望你拿了领导权、取得天下后能约束你吗?


故古往今来,二心者是对事业的最大危害,宁可不做事业,也不能重用有二心者,否则有可能汗将白流、血将白洒,事业也将前功尽弃。


不要说你魏延有二心者死不足惜,就是那些没有二心者死了,现今也没见有多少人替他们喊冤,如文种,如吕不韦,如韩、彭,如岳飞、如袁崇焕,这些人是何等人物,比你魏延高尚多了。


说了这么多,二心到底怎么理解?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说法-----脑后有反骨,潜在的的叛变,有可能的造反,历史上因二心或有可能的二心被杀者何止千万?比如白起坑杀长平之战的四十万赵国降军,项羽屠杀鄣邯二十万降军,斯大林肃反杀掉成百上千万的共产党员及群众,蒋jie石杀掉成百万上千万的他认为有革命倾向的群众,皆是因为怕被杀者后来有可能生出二心,“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便是他们的口号,该不该死他们都死了,上面举例的下命令者也没有因此事而被后人全盘否定,何况你魏延不仅早有抱怨之心,早有二心的苗头,而且最后还付诸行动,其实说谋反也不为过,所以也谈不上冤。


再说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谋是有点奇特,但不一定就是可行的,他与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有冲突,诸葛亮一直在致力于下一盘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大棋,虽然几度被自己人破坏,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他的策略而变得激进冒险起来,诸葛亮的策略是:凭借蜀军的有限实力先把曹魏靠近西蜀的薄弱地区慢慢拿下并巩固下来,形成根据地和攻守曹魏的桥头堡,最少在版图上逐渐形成一个与曹魏势均力敌、棋鼓相当直至最后超出曹魏实力的态势,最终拿下曹魏再取东吴;而魏延的奇谋如被采纳,不管胜与不胜都必将打乱诸葛亮的长远的、系统的、科学的、可行性的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何况依当时情况分析,魏延那五千士兵如去突袭被全歼的可能性很大,比如后勤供给问题、遭敌人伏击问题、诸葛亮大军接应问题、曹魏集全国军力围歼问题,这些问题只要有一个存在,魏延的五千军士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这样势必会使蜀军蜀国士气受挫,给诸葛亮造成更为被动的局面。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自《三国演义》问世后,  吕布被中国人骂了好几百年,犹其他那个"三姓家奴",人们骂得更理直气壮。把吕布骂了,我们的品德便变得更加高尚了。


吕布真得那么该骂吗?且来分析一下:


杀丁原。

且不说丁原这个人人品怎么样,也不说吕布在他手下干得痛不痛快,单凭那时丁原和董卓对抗好像就可以杀,因为刚开始董卓是被皇家认为能代表朝廷说话的,是被朝廷和忠臣认为勤王有功的救星,所以董卓以朝廷的名义诱吕布杀了丁原,从皇家、朝廷这方面来说无关痛痒、吕布也就无所谓对错;

再看丁原这边,丁原死后,他手下文武好像没有一个埋怨吕布的,包括后来被各方人士和以后的中国人一致称赞的大将张辽也没埋怨吕布,而是和吕布一道"弃暗投明"了,而且后来张辽保了吕布,如果吕布是那样一个不堪入目的人,以品德著称于世的张辽会保他?所以,有资格骂吕布的人应该是丁原的旧部这帮人,而不是与丁原不相干的局外人,但他们都没骂,而是大多数人都跟了吕布被朝廷收编了。


杀董卓


后来董卓完全暴露出天下第一坏人的面目,成了朝廷与百姓的祸害,朝廷、忠臣们和天下百姓几乎都受了董卓的骗,所以董卓百分之百该死,而他对吕布也只是纯粹利用,并没什么感情。如果吕布当初投董卓是投错了,那么吕布杀了他也应该是改邪归正、悔过自新。为国为民除了一个大祸害,又有什么可骂的?当时朝廷、官员还有老百姓哪一个不是对吕布赞不绝口,奉为大英雄?


大英雄吕布为人谦和,侍人友善,平易近人,想和无名之辈刘备套个近乎,没想到这也得罪了刘备及关、张,导致以后闹出了一系列的不愉快,可以说吕布至始至终都没想过要刘备和他家小的命,而刘备却时刻想要吕布的命,后来机会来了,终于唆使曹操把吕布杀了。


吕布还有一些大多数军阀都没有的美德,特别是刘备和曹操没有的美德,那就是真性情,不虚伪,不做作,犹其是顾家这一点,吕布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家小,哪怕知道自己即将为此而陷入绝境;而刘、曹通常是一遇到危险,首先是第一个冲锋在前------逃跑,哪还顾什么家小的死活。

总之,吕布挨骂的原因只缘于——----失败,如果他成功了,甚至夺了天下,那么他所有的缺点都将变成人们夸赞的优点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罗贯中笔下的张飞


《三国演义》自流世以来,心直口快、勇武刚猛的张飞形象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喜爱,然而作者罗贯中喜欢张飞否?貌似喜欢,实则毁之。关羽出场不久便被罗称呼为关公,刘备称帝后也被罗称呼为先主,而三元老之一的张飞至死也没得到罗的尊号。《三国演义》中,张飞这个只配做保镖的鲁莽匹夫却进入了刘备集团的权力核心,让他在许多问题上有了发言权,实刘备之不幸也。且看罗贯中笔下被损毁的张飞。


一:不忠、不信。


刘备交待他的许多事被他当作了耳边风。比如刘备几十年如一日地劝他不要醉酒以及不要鞭打士卒,而张飞每次表面诺之,实则阴违,把领导交待的事当作放屁,结果不仅是误了许多军国大事,而且也误了他自己的卿卿性命。张飞这种视领导为无物和说一套做一套的行径表明他政治素养不高甚至毫无政治素养以及毫无信誉,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他是不忠、不信的。


二:不仁。


且不说张飞的老婆是他抢来的,单说他几十年内鞕死鞭伤手下士卒无数,视手下人不如牲畜,毫无仁德之心,甚至毫无人性,最终他自己也因此事丧命。


三:不义。


吕布攻打镇守小沛的张飞,张飞不敌,弃城只顾自己跑路,全然不顾城内刘备家眷的死活,也把和刘备的义气忘到脑后,毫无舍生取义的精神,试想一下,如果换成赵云,赵云能做出这种事吗?还有一次,张飞和刘备劫曹操大营而中埋伏,张飞趁乱又是仓惶跑路,竟直落草去了,哪里还去管大哥刘备的死活,这时候他的忠勇和义气不知道抛到哪个九宵云外去了,想来赵云也是做不出这种事的。张飞与刘备,关羽结的是扶危救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大义,而关键时刻他却不顾大局,以破坏西蜀大战略的代价哭逼刘备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以全小义,而全然不顾天下之大义。


纵观罗贯中笔下的张飞,只喜欢逞匹夫之勇,大多时候表现是粗鲁莽撞、蛮横无理,有些时候的表现不仅不忠、不信、不仁、不义,而且视短局小,没有责任感,关键时候似乎还怕死;从军从政几十年,至死也不见他综合素养有什么明显提高。总之,罗贯中笔下的张飞活脱脱就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刘备和刘备集团的催命鬼。


虽然罗贯中把张飞写的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三国演义》里我还是最喜欢张飞,就像刘备心里大概很嫌弃张飞了,但关键时候还是向着他,这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吕蒙的自白


后人写史,说我死于心机梗塞,属于自然死亡,其实我是自杀的;虽然我偶尔有心痛的毛病,但如果不是非常强烈的刺激还不至于要我的命。我为什么自杀?因为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归属。具体实情是怎样的,还得从我夺荆州擒关羽说起。


我用装病的计策骗取关羽把荆州的守军调往樊城与曹仁作战。曹仁前一阵子用毒箭暗射了关羽,很是庆祝了一番,结果关羽被华佗救了,这让他愤恨失望不已,小丑小人的嘴脸曝露无遗。说实话,我的手段比他还是高明一点的。荆州防务空虚后,我马上命令手下军士白衣打扮,伪装成经商船队,然后在一个大风寒朔的晚上渡过浔阳江,利用荆州烽火台守军的同情心而骗杀了他们,然后荆州就这样被我拿下了。虽说是骗杀了他们,这要怪就怪他们心地太善良,谁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良民?谁让他们放我们靠岸避风?难道他们不读书吗?书上不是写了"兵者,诡道也"吗?不仅用兵,其实做人有时候也应虚伪狡诈,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伪诈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和曹仁本质就是猥琐不一样。


说实话,我小时候是个二愣子,就是脑筋不带捌弯的那种,曾因被姐夫说了两句而拿剑追着他满大街跑,闹成了千古笑话。后来主公孙将军拿了一大堆书命令我看,主要是兵书,还有孔孟圣人之书,于是我不得不看。结果几年下来,我的变化让我自己都惊诧不已。我从当初一个二愣小伙华丽大转身,脱变成一个深不可测的军事家、政治家、权术家、阴谋家,但,就是就是没变成圣贤。


后来关羽这个圣贤被我擒住了,我内心狂喜不已,因为我认为打败了圣贤的人一定也会被后人尊为圣贤。主公孙将军比我更狂喜,亲自审问关羽,结果因激动而言语狂乱,被关羽斥为碧眼小人。在那个时候,我相信,主公、我,包括我那些在场的所有同僚在关羽面前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一种猥琐卑劣的灵魂在圣洁高贵灵魂面前的颤栗感。这时候东吴所有人都迷失了心智,都忘记了军国大事,迷迷糊糊的就把关羽杀了,而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拦。其实关羽是不能杀的,因为这会引来刘备的复仇,给东吴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为了给这次鲁莽行为擦屁股,我们又进行着猥琐卑劣的表演,将关羽人头送到洛阳嫁祸于曹操。


按说我现在风光无限、如日中天,前途不可限量,但不知怎的,我却考虑起后事来。我托病回家,对人生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刘备一定会来复仇的,带张飞和孔明来;我这点伎俩对付关羽这种正人还行,对付诸葛亮岂不要出尽洋相?不行,一定会留下千古笑柄,让诸葛亮在战功册上像勾一只苍蝇一样将我吕蒙的名字勾掉,这样我在历史上充其量只能归为小丑之例,和我希望的圣贤根本沾不上边。所以,死,才是我最大的成功。为保全我一世英名以求全节,我必须现在就死掉。于是,经过再三思索后,我决定在我的饮食中加入能刺激心脏的烈药,于是在关羽被杀不久,我也随他而去,去问他求圣贤之道。不过,我也清楚,关羽这座大山我可能永远都逾越不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是英明的,刘备攻打东吴,把他们的叛徒全要了去千刀万剐,唯独没有要我,虽然刘备知道关羽是被我打败(某种意义上关羽是死于我的手上),虽然他也知道孙将军可能也会把我献出去以平息兵祸,然而刘备终究没索要我,因为我已经死了。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王垕的自白

我叫王垕,正史里没有我的记载,那是因为记载了我就等于抹黑了太祖曹操。但还是有人把我的一件事记了下来。

我是太祖手下一个管粮的仓官,平时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差错。太祖征战袁术,日费粮食巨大,然而战况又没进展,眼见粮食就要吃完,兵怨即将发生。我把这状况报告给了太祖,太祖让我用小斛放粮,我说这会引起兵变,太祖说他自有对策。

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对策竟是借我的人头去平息兵怨或兵变。当曹操向我提借人头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完全崩溃了,不是我精神防线崩溃了,而是曹操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崩溃了;想不到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竟然是这么一个卑鄙、冷酷、无能、无耻的鼠辈;后人称他为奸雄,他奸是够奸的,但雄在哪里?用无原则、无道德底线的行为来换取一场战役的胜利,这是一个英雄的做法吗?这是一个懦夫的做法。他考虑没考虑过这样做会给以后他的下属、他的子孙和以后的人们做一个怎样坏榜样?

曹操曹阿瞒,鼠目寸光之辈。

然而不管我怎样呼救和抗议,我的头还是被曹操割去了,就像割掉了一颗蘑菇。

我的头帮他暂时度过了难关。然而我的预言不久也变成了现实,他的后代就遭到了无原则、无底线、不择手段、无人性的人的杀戳,他辛苦打下的江山也被那些人篡夺了去,这真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啊!

曹操这一恶例也带坏了许多后来的人,这些人纷纷为曹操借我人头这一行为而赞叹不已,就像吃着人血蘸的馒头而津津有味,他们因而纷纷仿效,让世世代代百姓遭了这种卑鄙下流无耻伎俩的殃,让子孙万代的高贵程度大打折扣。

一千八百多年后,有一个叫什么天的教师大放厥词,鼓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说曹操奸也罢,雄也罢,但这种人可爱在哪里?既然可爱,那学生们学就好了,但如果以后人人都学得像曹操这样"可爱",那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不就完了吗?这个叫什么天的老师真是枉读圣贤书,他想把人们的灵魂带向哪里?

而学术界和亿万学子却纷纷为他这一说法鼓掌叫好,曹操的可爱便深入了人心,颠覆了他千百年来被人憎恶的形象。这件事让我再一次不寒而栗,可怕的学者,可怕的学子!我愿长眠冥界永不复生,以免让他们再次拿馒头蘸我的血吃。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三顾茅庐形成的变态文化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之前的中国文人不太会让别人三请四请的。

当时,不知是何缘故,刘表的亲戚--------旷世奇才的诸葛亮却过上了躬耕陇亩的日子,如果是太平盛世诸葛亮也就忍了,反正人一生无非是混口饭吃,然而这是个大乱时代,百姓有倒悬之危 ,他得去救啊!他等不起。

不过等不起也得等。幸好诸葛亮交了一帮好朋友而不是损友,这些朋友人人都力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听到了,于是便登门拜访,诸葛亮自己也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于是,在刘备的请求下,诸葛亮便出山了。

他这一出山可不得了,竟然带了个坏头。

因为后世文人纷纷效仿,都以被别人三请四顾为荣,以主动送上门为耻,也不管自己有多大本事,原本好端端的一个人,便弄得忸怩作态,狂妄虚伪,别人不请,他便终老山林,什么事都耽误了,如果是平庸之辈,耽误了也罢,如果是一个济世之才,这于国于民将是怎样的悲哀啊!

不管怎样,这种不被请便觉没面子的恶俗却形成了,并逐渐形成了"三顾茅庐"让人虚伪的变态垃圾文化,严重影响了后世中国人;被无数后世文人讴歌,被无数后世画家挥毫,然后他们把作品拿出来展示,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却至死也不知自己深陷在垃圾堆里。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刘表为什么不用诸葛亮

估计有很多人会去想,刘表为什么会对在自己眼皮底下的亲戚-----诸葛亮弃之不用,难道他不知道诸葛亮的才能和名声吗?不是,他眼皮底下的加上又是他亲戚他能不了解吗?另外当时荆襄还有好几个名士他也一个都没启用,为什么不用,答案是他故意不用。

史书上说刘表好面子、好名声,这点他自己是清楚的,他自己是什么人他也是清楚的。

好面子、好名声和他不启用贤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得分析一下刘表是个什么人。刘表是个安份守己、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他自己也是清楚的,如果把荆襄贤士都招过来,他的事业仍不会做大;那么多贤士都在帮你你还做不大,不显得你更加饭桶吗?为了不让后人说自己是大饭桶而仅仅是一个小饭桶,所以他就对眼皮底下的贤士视而不见,两不耽误。而诸葛亮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一直没有去投靠刘表,投靠刘表的结果不会发挥他的才能,也带不来好名望,也会使刘表在历史上显得更渺小,而他自己也只会像流星一样于天际中划过而悄无声息。

诸葛亮一直在等,在等一条人中之龙。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荀彧三言定天下

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如诸葛亮之才者也有几个,然而曹操却没能平定天下、统一中国,不是他手下的人无能,而是他做不到谋士们所说的。

其实曹操如果能做到三句话就可以了,按他的实力,多半可以平定天下了,这三句就是荀彧说的: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

但因为曹操品德的缺失、境界的局限,他做不到这三点,而且还犯了他的忌讳,害死了荀彧,所以在他有生之年没能统一中国。

这三句话我的理解就是:尊天子而从民意是最大的顺、最大的趋势;大公无私是最大的谋略;高尚的品德是最大的义。

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事业初创阶段的许多成功事例都可以佐证这三句话的威力,虽然他们践行的还不够全面。

践行的最好的莫过于早期中国gc党了。他们把这三句话稍微改动了一下:爱国、救亡、抗日、抗帝国主义、建立一个美好的国度是最大的顺、最大的趋势;团结全国人民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不遗余力地谋求全国、全民族解放的大公无私是最大的谋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为民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品德是最大的义。

这些gc党都做到了。因为政治上的正确,所以天下英雄、有识之士怎么能不归附呢?天下民众又怎么能不归心呢?百战百胜、所向披靡又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

以后的中国在高举主义大旗的前提下,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三点稍改一下,但主要宗旨不离践行"大顺、大公、大义",那么天下归心、号令世界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刘禅的伟大

三国鼎足初期,人口最少时全国才九十万人,后期最多时也只有七百万,其中蜀国不足一百万。当年诸葛亮北伐之时,蜀国最多也就四五十万人。

试想一下,如果刘禅不是上天派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人,那么他就会是另外一种精明能干的角色,也许诸葛亮就会打下魏国,继而打下东吴;如果没打下,则三败俱伤。

总之,不论蜀国胜与败,中国情形都会如同三国之初,三方人口都会严重损耗,估计全国又是只剩下几十万人,一阵风就能将中华民族刮倒。正因为上天给刘禅的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战争才不会扩大化,从而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人口,真是功不可没呀!后来的情形也一样,如果刘禅不是向邓艾投降把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做个了结,而是把邓艾灭了,西蜀前线还可以苦苦支撑下去,或是北伐成功,总之,只要是付诸武力,那么情形将会和前述之情一样,那就是由于人口过度损耗,中华民族将濒临绝险之境。

再说一下,刘禅投降,最大限度说他只做了蜀奸,而非汉奸,因为他没有出卖中华民族,而且他的政治制度又不比别人好,即便他统一全国,老百姓的日子也不见得有原来好,何苦要折腾老百姓呢?所以刘禅并没有在道德上带坏后世中国人,没有什么好骂的。相反,投降后的刘禅大智若愚,以他的仁慈之心给蜀国人民赢得了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

以牺牲自己一人英名而成全整个中华民族者,中国上下五千年,仅此公一人耳!伟哉,刘禅!壮哉,后主!千年来从你默默承受后世子孙对你的冷嘲热讽、污辱漫骂、口诛笔伐而无怨无悔,从不为自己翻案来看,就知道你有多么伟大,因为从你的双脚一踏入魏国之时,你便知道后世子孙一定会这样对待你,而你却义无反顾,没有回头。

此文是戏说,大家不必认真。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桃园结义

刘关张结义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他们不是随随便便拉一个人过来就结义的,他们结义是有条件的;他们三个素有大志,都想做出一番伟业,以前遇到的仁人志士都不够他们结义的条件,直到他们仨遇到一起,做一番伟业的梦想便有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他们毫不犹豫便结拜了。

刘备做为一个贵族后裔,为事业或者说为政权可以竖立一面名正言顺的旗帜,他缺少的是得力帮手。

他缺哪方面的帮手呢?一是可以提供财力的帮手。

张飞的财力虽然没有刘备希望的那么大,但也没有比张飞更合适的财主了,而且张飞的财力也足够刘备打一个小小基础的了,再加上张飞的忠心、志气和武艺,张飞和刘备结义的资格没问题。

二是可以提供武功的帮手。

关羽不同于一般的市井蛮夫,关羽不仅有拔山之力,而且有盖世武功,为人更是无可挑剔,所以关羽和刘备结义的资格也没问题。

再说张飞,他要想干一番伟业,缺的是像刘备那样的还没被使用过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还有像关羽那样的武力源泉,所以刘备、关羽正好都符合他结义的条件。

而关羽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缺刘备的旗帜、张飞的财政,有了这两个条件,他无须从炮灰式的普通士兵干起而就可以一跃进入权力的核心。

刘关张的结义初步形成了一个政权所具备的权力架构,类似党、政、军的政权架构,以这个为基础,他们就可以组织一个水泼不进、针插不入的坚不可摧的攻守同盟,就可以去实现他们的理想,就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了。以后再进入联盟的人,即便如赵云、诸葛亮那般优秀的人才也只能为他们使用、受他们驱使了。

刘关张所从事的事业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业,不适合常人常情,因为稀缺,所以便显珍贵。
楼主:gfanyh  时间:2020-03-02 13:19:42
诸葛轴子

轴儒,就是很轴的、一根筋、认死理、坚持到底的那种读书人,《三国演义》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读书人。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有一段:孔明谓程德枢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诸葛亮在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人胸中要有策略,对时政的走向要有洞察力并使命感;然你胸中即便有策略又如何?哪怕你的策略再好,但主公就是不用你的,就是喜欢作死你又能如何?你诸葛孔明不是很有策略吗?按说依你的策略应该可以帮刘备统一天下、匡复汉室,然而刘备、关羽、张飞之流就是不想统一天下,就是不想匡复汉室你又能怎样?他们就喜欢半途而废、就喜欢将以前的血汗付之东流打水漂、就喜欢让自己毁灭腐朽你诸葛孔明又能如何?

诸葛亮还真没敢怎么样,但他有轴子的那股精神,他既没有沉沦堕落、自暴自弃,又没有随波遂流混日子,而是继续自己理念并付诸行动;他只是像吐丝的蚕儿那样,自己吐的丝被人破坏后并无半句怨言,而是义无返顾地继续吐丝,直至生命的尽头,此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

诸葛亮是一个合格的儒者,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

利用古人一些思想理念治国,无非诸子百家那一套,虽然用古人的理念治国曾一度被人们抛弃过;按诸葛亮对儒者的要求,遍观眼下,不要说合格的君子之儒,就连他认为的小人之儒也找不到几个;试问现在有几个读书人是“惟务雕虫、专工翰墨”的?有几个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又有几个是“下笔千句、日赋万言泉思如涌”的?然现今虽少见君子之儒者,也少见小人之儒者,但满世界都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却又随波逐流、醉生梦死之徒,他们用以狂妄的资本是什么?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一人、一国如没有如诸葛孔明那样伟大崇高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科学系统的理论、目光长远的规划并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而是如墙上之草、水上浮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到头来就会像刘、关、张那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复兴汉室”的梦成一场空。

楼主:gfanyh

字数:869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2-28 06:17:19

更新时间:2020-03-02 13:19:42

评论数: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