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16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行政改革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16。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16几多滋味。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17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3)彼得大帝的家族成员

妻子
• 欧多克亚。费奥多罗夫娜.洛普金娜皇后(1669年8月9日~1731年9月7日),1689年结婚,1698年离婚并被放逐到修道院,1727年被亲孙子彼得二世召回莫斯科。
• 玛尔法。萨穆伊洛夫娜.斯卡夫隆斯卡娅皇后(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07年秘密结婚,1712年2月19日正式结婚,彼得一世驾崩后登基为叶卡捷琳娜一世。
子女

• 阿列克谢(1690年2月28日~1718年7月7日),其子后为彼得二世
• 亚历山大(1691年10月13日~1692年5月14日)
• 保罗(1693年生、卒)
• 帕维尔(1704~1707)
• 彼得(1705~1707)

• 叶卡捷琳娜(1707年2月7日~1708)
• 安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嫁霍尔斯坦-戈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生彼得三世
• 伊利莎白(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1741年12月6日登基,1742年嫁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 玛丽亚(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 玛格丽塔(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4)彼得大帝的人物评价

彼得一世十分勤政,兴趣也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甚至热衷于做解剖和牙医手术。他的一生是如此丰富,以至52年的生涯似乎已经透支了他的全部精力。1724年,他在海滩搭救几个遇险的士兵时受凉得病,第二年初去世。他所留下的,是一个强大而生机勃勃的帝国。
自从伊凡三世时代开始,俄国便已成为东欧地区的重要力量,俄国有广阔的大后方使它比任何一个国家更经得起打击,但这并不代表俄国一定能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强国。事实上,在彼得一世时代,俄国的实力只能与瑞典或波兰相当,而要弱于土耳其。但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后,俄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景已如此明朗。
彼得一世对俄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经济、文化、军事各个领域,而且是将俄国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彼得一世的影响要大于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一类的帝王,而与明治天皇、威廉一世(德皇)等具有开创性、变革性影响的帝王相比,彼得一世的个人作用更为明显。
彼得一世的改革其实在其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摄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并未触及根本。但对于沙皇俄国而言,彼得大帝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改革并非像原来预料中那般一帆风顺,据资料记载:改革首先遭到了旧贵族、守旧僧侣和其他顽固势力的非议与责难;彼得深知不铲除这股顽固势力,改革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1697年,彼得正在西欧考察,得知国内有人企图乘机阴谋政变。他立即回国,并处决了大批参与叛乱的“射击军”。
1698年09—10月期间,共有1000多名火枪兵被处死,有195人被绞死在幽禁索菲亚的修道院的窗户下,彼得亲自参与了处决活动。次年,又有约700名火枪兵被送到莫斯科处决。
可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最使彼得头痛的是以皇太子阿列克谢为中心的一伙旧贵族、“射击军”残余分子结成的所谓“太子帮”,他们暗中还得到皇后的支持,继续破坏改革。彼得大帝掌握了大量的“太子帮”阴谋活动的证据,这位46岁、身体健壮、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沙皇,决定以严厉的手段对付他的不肖之子和“太子帮”一伙,下令逮捕皇太子及其同谋犯,押送到新首都彼得堡进行审讯。彼得大帝要求法庭根据“法律和正义”的准则,严惩“太子帮”,即使是他儿子也不宽恕。法庭最后判处:皇太子阿列克谢死刑,核心人物基金处以磔刑,其余按罪行分别判处死刑、监禁等。彼得大帝与包庇皇太子的皇后离婚。铲除了“太子帮”,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
俄国具备了一支20万人的陆军和拥有48艘战船的海军,向波罗的海方面扩张;并且兴办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开设新式学校、创立科学院,促进了俄国的文化、科学、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这一次成功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6]
在《红色风暴的起源: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国》一书中作者写道: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他在自己任期内锐意改革和进取,使俄国由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世界强国。彼得大帝的为政之道,他的个人性格、他的方方面面都为俄国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彼得大帝为俄罗斯红色风暴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彼得大帝是一个神,他继往开来,鉴古托今,励精图治、霸业大成。他以自己的卓越奋斗和不懈精神造就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伟业和神话。彼得大帝是一个人,他顶天立地,豪气盖世,敢做敢为,敢爱敢恨。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桀骜性格创造出传世佳话。彼得大帝不仅造就了一个时代,而且成就了一个欧亚大帝国。彼得大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后来者做出了深邃的明嘱和暗喻。[6]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在记载历史英雄的名册上,像彼得大帝这样具有政治家的长远预见性眼光,又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君主,的确应该好好记上浓重的一笔。[6] 彼得改革是在他继任沙皇的前几年,在莫斯科大公国时期的国家功能被局限在军事防御、征税以及执法,相较于彼得在位的时候立法的项目几乎无所不管了,他的影响层面几乎包含了生活的各个层面,改革的成功使俄罗斯取得大北方战争的胜利,收入以及生产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然而彼得更重要的影响是建立了一个“秩序良好的警察国家”,进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强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这一次的尝试是影响了之后苏联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国立大学,他们统治的启发乃是源自于彼得的统治。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17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3)彼得大帝的家族成员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17。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17步入90年代,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18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5)彼得大帝的相关争议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18。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18社会更加开放,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19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7)彼得大帝遗嘱之谜

1836年,法国出版界惊现一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彼得大帝遗嘱》,因涉及欧洲多个国家的安全,在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彼得大帝遗嘱》的真实性如何成了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
惊天秘闻
彼得大帝去世后,为了搜集俄国的情报,了解其军事、经济动向,一个名叫德奥的法国机要局成员,奉命潜人俄国宫廷。当时的沙皇俄国,由彼得一世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即伊丽莎白)主持朝政。伊丽莎白荒淫无度,纵情于玩乐,她在宫廷里养了一批“面首” (美男子)供她咨意驱使。德奥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很快成为一名受宠的“面首”。德奥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任意出人宫廷,经常翻阅历代沙皇绝密档案,这为他的情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沙皇夏宫里,德奥在大量堆积的档案中意外地发现了《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他如获至宝,深知“计划”的价值,异常兴奋地将全文抄录翻译。1757年,德奥将所抄文件呈递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引起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836年,德奥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在回忆录里,他首次披露了这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即《彼得大帝遗嘱》。其正文部分有14条。主要内容有:一、俄国领土继续向外扩张;二、广揽人才;三、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四、分割波兰;五、征服瑞典;六、加强与欧洲重要国家王室联姻;七、与英国结盟通商;八、沿黑海、波罗的海向南北扩张;九、向南进人君士坦丁堡、印度;十、保护和控制奥地利;十一、挑动奥地利与欧洲各大国作战;十二、全面统治希腊;十三、利用法、奥中的一个制服另一个;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国。
《彼得大帝遗嘱》充分凸显了沙皇俄国企图通过称霸欧洲进而达到征服世界的野心。由于涉及欧洲许多国家的安全,他们对此表示密切关注,《彼得大帝遗嘱》(以下简称《遗嘱》)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是真是假
《遗嘱》的真实性如何,这是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最有权威的苏联历史专家说,《遗嘱》纯属伪造,断然否定它的存在。曾经关注过《遗嘱》的许多国家经过长年考证,也认为《遗嘱》是伪造的。
实际上,彼得大帝死时,书面遗嘱、口头遗嘱、继位的遗嘱都没有留下。1725年1月7日下午,弥留之际的彼得费力地写下“将一切传给”几个字后,便再也提不起笔来。彼得只得向大臣口头传令,让公主来自己的床前,以便口授遗嘱。可是当公主来到病榻前时,彼得已处于昏迷状态,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1725年1月8日凌晨,彼得离开了人世。
这份《彼得大帝遗嘱》的内容说得条理清晰,读来也顺理成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专家们认为,《遗嘱》的文字虽然是杜撰,内容完全可能是实情。英国历史学家凯利指出:“不管遗嘱是否可靠,它本身就饶有趣味,因为其中包含了近200年来俄国一直在公然无忌地加以贯彻的行动原则。”
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彼得大帝 (1672一1725)是俄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沙皇之一。他年轻有为,雄才大略,10岁继位,17岁就已控制了朝政。当时的俄国比西欧要落后几百年。在执政期间,彼得大帝锐意改革,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为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国力强盛后,代表了俄国农奴主和新兴商人利益的彼得大帝,为夺取出海口、开辟新市场,着手制订了征服世界的计划。在随后21年的北方大战中,欧洲局势变得动荡不安。俄罗斯的军队就像《遗嘱》中所述的那样,征服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与波斯开战,夺取里海沿岸一带。1712年,彼得大帝下令迁都彼得堡,这一举措可以在战略上窥视整个欧洲。彼得大帝对此并不满足,他又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要从北冰洋寻到一条通向东方的航线。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俄罗斯从一个内陆国家变成一个濒海的大帝国。
正像学者评价的那样:“彼得一世为俄罗斯创立的政策集中反映在流传于后世的《彼得大帝遗嘱》中.-一遗嘱中所反映的背景情况是真实的。它提出的一整套扩张战略,基本上符合彼得一世及其继承人的真实意图和扩张行径。”从彼得大帝一生的所作所为看,与《遗嘱》也是十分吻合的。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19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7)彼得大帝遗嘱之谜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19。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19爱情被大肆渲染,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0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35,1685,贝克莱 1685—1753)68岁,爱尔兰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360
贝克莱:信仰基督教,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
家强在本章分5节:(1)贝克莱的简介和生平。(2)贝克莱的名人轶事。(3)关于“贝克莱悖论”。 (4)关于《视觉新论》。(5)关于贝克莱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

(1)贝克莱的简介和生平

乔治•贝克莱,1685年3月12日在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出生,他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贝克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五岁时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十九岁获得学士学位,在二十二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员。贝克莱的代表作有三部:分别是在他24岁时刊行的《视觉新论》,25岁发表的《人类知识原理》,28岁时出版的《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贝克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前担任教会主教十八年,一直致力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详细分化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创建。在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商学院,次年1月14日逝世,死时未满68岁。
生平简介
出生在爱尔兰
贝克莱1685年3月12日出生在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早熟,年仅15岁时就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19岁时获得学士学位,22岁时获得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院。他最早出版的书是关于数学方面的,贝克莱在数学上有一定的才华,他曾给微积分的发现者提出了一个特别容易自相矛盾的理论称之为“贝克莱悖论”以致连微积分的发现者都难以自圆其说。引起了数学界的一场混乱危机:当然这都是后话,是在他中年时期的时候做的事情。贝克莱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1710年发表的《视觉新论》 这是一篇关于人类视觉的一篇科学论文,主要对视力和视觉,所视之物的大小和距离等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虽然当时这篇著作的发表引起了一场科学界很大的争论。但是后世科学家的深入研究证明了贝克莱理论的正确性,其理论作为建立现代光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贝克莱出版了一本关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原理的书,书名叫《人类知识原理》 ,出版于1710年。这本书让他大获成功,并且收获了很多好名声,可谓名利双收。贝克莱认为这本书对于思想之外的感知形式的描述还有待详划,于是在1713年出版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由此.他提出的主要的经验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阐述已确立完毕。在这些唯心主义原则性的阐述里有一个贝克莱最有名的名言,即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其意思就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对于这个理论,贝克莱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和推理。贝克莱指出:根本没有第一性的质,因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他指出,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积累,习惯力量使之在心灵以内联合起来。否则就不能存在。譬如一张写字台,除非看见它,摸到它,嗅着它,有过他的颜色,形状,气味,它才是存在的:离开了感觉,或者诸多感觉的复合,组合,那便是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他著名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原理。其理论与唯物主义相反对。这一理论的诞生之初期受到了很大的嘲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进步,这一理论时被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所接受。
在欧洲和英国
之后,贝克莱去了英国,进入了英国基督教教会。在1714年和1720年间,他在欧洲各国旅游,并传播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意大利,并且参观过很多意大利的风景名胜。在1721年,爱尔兰神学教会给他一个尊重的邀请,并此他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此后,他再此选择停留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主要教授神学和古希伯来语。在1721年2月,他被授职位神学教会的主教。
贝克莱在1728年和爱尔兰大审判法官约翰•福特的女儿安妮•福斯特结婚,此后,他去了美洲。他在现今罗德岛新港附近登陆,然后在米德尔顿那里购买了一个庄园。他还带来了一个他在意大利发现的英国画家,名字叫约翰•撒布兰特这个被称为美国近代肖像画的创始人。在庄园居住时,他计划在百慕大建立一个他所谓的“理想国”,和一所大学。最后都已资金的短缺而宣告失败。
贝克莱在1732年离开美国返回英国伦敦。
返回伦敦后,贝克莱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计划为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一个"儿童之家”.在1739年贝克莱创立的“儿童之家”成立。贝克莱担任第一任“儿童之家”总执事人。在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英格兰某一地区的执行主教,他此后一直担任此份工作直到他的去世。

(2)贝克莱的名人轶事

贝克莱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一次,在贝克莱讲课时,一位学生问贝克莱:“先生,您认为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贝克莱迟疑了片刻,面带难色的答道:“我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所以我很难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作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说假话。这回你应当知道是谁了吧?”原本不是这个意思的人听了这个话,没有立即反应过来,过了一会,他的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贝克莱是一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他不但思考如此,行事也如此。他不管什么事他都想试一试,也不管什么后果,就是什么都想尝试。一回,贝克莱突发奇想,想知道上吊是什么感觉,然后他就上吊了,幸好有朋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

(3)关于“贝克莱悖论”

17世纪,数学工具微积分一问世,就显示出它锐利无比的非凡威力,许多疑难问题都变得易如反掌。但是,微积分理论的创立是不严格的,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混乱不清的。因而,微积分从诞生时起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而贝克莱就是反对者之一。
具体矛盾数式:假如要计算x2的导数,用微积分的方法必须先取x一个不为0的增量△x,由(x+△x)2-x2得到2x△x+(△ x2),然后再被△x除,得到2x+△x,最后突然令△x等于0,于是求得导数为2x。贝克莱说,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但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最初的微积分理论中一会说是0,一会说不是0.因此,贝克莱嘲笑那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这种攻击正是抓住了原初微积分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数学史上称之为“贝克莱悖论”
如果笼统的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是否为0”的问题;就是无穷小量在当时的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是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由此引发了当时数学界的混乱。针对贝克莱的攻击,发现微积分的数学家曾经试图完善自己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这使他们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实际应用中大获全胜;一方面自己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

(4)关于《视觉新论》

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0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35,1685,贝克莱 1685—1753)68岁,爱尔兰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360
贝克莱:信仰基督教,主观唯心主义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20。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20情书也迎来了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1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5)关于贝克莱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形式之一,它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根本否定,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观念的集合等等。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即贝克莱所指出的“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就是一种东西” 等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种观点颠倒了主客关系,把作为感觉和思维的源泉“客观事物”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派生物。
贝克莱他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还说,我们所看见,所感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贝克莱不仅质疑物质的真实性,他也提出了“时间”或“空间”是否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
我们无法感知那组成我们的现实世界的物质,我们无法得知我们的外在世界是什么,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是灵。
贝克莱大概是近代最为另类的哲学家之一,与同时期不管是主张经验论还是唯理论的哲学家相比,他的宗教身份和强烈的宗教气质决定了其哲学的特立独行。

相比于中世纪宗教哲学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理性与科学的时代,贝克莱用他独特的思想捍卫着宗教哲学仅剩的最后荣耀。
相对于唯名论的唯物主义倾向与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倾向,贝克莱把看上去似乎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经验论引向了彻底唯心的道路,而这对于休谟与康德产生的某种影响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整个哲学史产生了蝴蝶效应。
关于贝克莱最经典的评论来自于狄德罗,作为同时代的唯物论者,狄德罗把贝克莱比作一架“会发疯的钢琴”。他说:
“在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惟一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然而,狄德罗承认,贝克莱提出了“反对物体存在的那个不可克服的困难”。“这种体系,说来真是人心和哲学的耻辱,虽然荒谬绝伦,可是最难驳斥。”
实际上,仔细审视贝克莱的哲学,恐怕狄德罗对于贝克莱的认识和评价是有失偏颇的,那么,贝克莱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贝克莱留下了两本的最重要著作,《人类知识原理》与《海拉与菲伦诺的对话》,前者在当时没有得到同时代哲学家的足够重视,这让贝克莱非常失望,又撰写了后者。
通过代表受过科学教育的常识的海拉与代表贝克莱的菲伦诺一问一答对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本著作被赞誉为“辩论的最佳英文范本”和“英国纯哲学著作的珍宝”。
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引用了有一首罗诺尔•纳克斯(慧田哲学注:Ronald Knox)写的五行打油诗,附带一首和韵,说明贝克莱的物质对象理论。
曾有个年轻人开言道:“上帝,一定要认为太希奇,假如他发觉这棵树存在如故,那时候却连谁也没在中庭里。
敬启者:您的惊讶真希奇!咱时时总在中庭里。这就是为何那棵树会存在如故,因为注视着它的是——您的忠实的——上帝。
通常我们都熟知那句著名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实际上贝克莱的原话是“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他认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非观念之外的事物,比如一个苹果,他认为其只不过是由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硬度等观念组成的特点的“观念的集合”,只不过人们用“苹果”一词来称呼它。
按照常识,可感事物的存在是因为被感知,这显然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因为这明显有一个先后顺序。
但贝克莱辩解,如果反过来,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才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那么,要说是一个个观念或其结合体不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的吗?
实际上,贝克莱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来自经验论者的一个死结,感觉和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外界事物,而观念是不能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贝克莱只不过把这种观点再向前推了一步,便使得物质成为了虚无。正如洛克从主观和客观关系的角度,划分了物体的两种性质。
在洛克看来,第一性质指物体的大小、形相、数目、位置、运动、静止,也就相当于牛顿力学中刚体的“坚实性”,具有广延、不可入、位置、动静等属性;而第二性质是指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
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依人的感觉而转移,而第二性质是物体的一种能力,是凭借第一性质在人的心灵中引起观念的能力。
面对主客体间的鸿沟,洛克只能假设求助于上帝,设想第二性质的观念是上帝在人的感觉过程中“附加”在物体的第一性质上的,这已经包含着自己无法解释的悖论。
为了论证物质只是虚无,尽管一再声明自己反对怀疑论,在《海拉与菲伦诺的对话》的第一篇对话中,贝克莱还是大量使用了类似于皮浪“十式”的论证手法。
如“设想你的一只手热,另外一只手冷,将两只手同时放入水温适中的容器里,难道不会一只手感到水凉,另一只手感到水暖吗?”所以“冷热不过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感觉”,运用类似的方法,贝克莱又依次否定了滋味、声音与颜色的客观性,“颜色、声音、味道,总之所有那些被称作二级品质的,毫无疑问不能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
接着,贝克莱利用洛克第二性质的观念的主观性,论证了关于第一性质的观念同样不反映外物的性质。
“在我们靠近或远离一个物体时,其可见的延展发生了变化。比在另一个距离扩大了十甚至百倍。所以,同样地,从这里难道不可以看出它并非真正地存在于物体中?”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来做个试验,一只眼睛什么也不用戴,另外一只借助于显微镜。”于是,贝克莱又分别否认了广延、大小、运动、坚固性等客观性。
而在《海拉与菲伦诺的对话》的第二篇对话中,贝克莱又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诘难,不活跃、没有思考力的物质如何能够成为思想的起因。
既然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于是贝克莱向唯物主义者发出挑战。
“你既不能说出你相信它存在的任何理由,又不能指出,假设它存在,它又会有什么用处。我想,只要你的意见有一点点真实的可能性,我都可以认它是一个说明外物存在的证据。”当然他认为,这一点点真实的可能性也没有。
在《海拉与菲伦诺的对话》的第三篇对话中,贝克莱终于抛出了他整个哲学的核心目的,通过否认“物质实体”而论证上帝的存在。
“但是对于基督徒而言,并不是确定地、令人震惊地说,独立于他意识外的真实的树,是由上帝的无限意识(存在于)真正地为人所知并理解的。”
因为有限的心灵不能一致地感知所有构成宇宙的观念,所以就必须有一个无限的心灵始终感知着万物并由此保证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上帝。
“唯物主义者和我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在否事物在这个或者那个人的意识外真实地存在,而在于是否有不同于被上帝感知的绝对存在,并且超出所有意识之外。”于是借助于上帝这个终极原因,“同样的原则一开始导致了怀疑主义,继续追随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将人们带回到常识中来。”
所以,需要强调的是,贝克莱反对的是哲学家所说的“物质实体”,作为一名天才的哲学家,他怎么会真的丧失常识,贝克莱自己也说过,“如果物质性实体就是可感觉的物体……那么我会比任何人都相信物质的存在”,“否定可感觉事物的现实性,这是对我明显的误解”。
通常教科书上会认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论,而如果对他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那句“存在即是被感知”,使得他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看上去很像,但准确的说,最终诉诸于上帝的贝克莱是一种主客观混合唯心论。
抛开宗教的因素,站在哲学史的角度看,贝克莱的观点似乎必然要发展为休谟的彻底怀疑论以及康德对于物自体与现象界的划分,而适当拔高一点,那句“存在就是被感知”怎么看,与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都像是一个风格,这也正是在贝克莱身上我最看重的因素吧,面对主客体之间的鸿沟,他彰显了人的主体性。
因为无意义的自然界,也就是没有人为其赋予意义的自然界,其实就等于无。而且这句话到极端就是,如果我——主体不存在,整个世界对于我来说也是无。
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地球离开了你确实还会旋转,但是如果你不存在,地球是否旋转又有什么区别。
当然,对于他的问题,还是马克思说的好,“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贝克莱主教是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
不过再联想到黑客帝国那部经典电影,以及那个著名的“缸中之脑”试验假设,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这似乎给予了贝克莱极大的支持,于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贝克莱主教的伟大之处。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1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5)关于贝克莱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21。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21最后的辉煌。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2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6)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贝克莱
什么是存在?人们通常认为存在就是在我们之外的客体,它们是独立的,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它们,都存在着。但是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1685-1753)持相反的主张: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活动,离开了感知,就没有存在,因此根本不存在离开我们的感知活动的事物。他是这样论证的。
人类知识的对象就是通过感官得来的各种观念,如冷、热、软、硬等。这些观念有赖于我们的触觉、嗅觉、味觉,离开了这些感官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感觉,没有了这些感觉,也就没有什么事物存在。我们认识的目标就是各种各样的感觉印象。
因此,所谓事物,不过是各种感觉、观念的集合。我们看到了圆形和颜色,尝到了甜的味道,就把它们组合起来,叫做“苹果”。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组合起来的。
那么,我们感知到的是不是事物本身呢?不是,我们感知到的永远是感觉或观念本身,因为,第一,感觉、观念是不能离开我们的心灵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感知到的所谓事物只能存在于心中,而存在于心中的只能是观念。
第二,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也就是说,观念只能认识观念,我们的心灵只能在各种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因为它们是相似的,而不能在不相似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观念之外的东西与观念是不相似的,说观念与一种跟它不相似的东西相似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观念不能证明在观念以外的存在。
第三,凡是存在的东西一定是实际上能够被我们所感知的,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即由于能够被感知才存在着。不能被感知就不能说存在着,说一种不能够被感知的东西存在着,是讲不通的。当我离开了我的住处,还说它存在着,意思是说,当我回来的时候还能够感知到它的存在。
总之,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的感觉,感觉以外的东西是感知不到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的实质:存在即感觉,存在即观念。就此而言,存在依赖于感觉而存在。
贝克莱以上述理论批判了流行的“物质”观念,因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标志,如果不揭示其虚妄,他的理论就难以成立
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广延、形状、运动、静止、不可入性、数目等)具有客观性,有独立于感官之外的原型(客观存在),而第二性的质(颜色、滋味、声音等)则是主观的。贝克莱认为,连第一性的质也是主观的,因为,第二性的质不可能脱离第一性的质而存在,既然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那么第一性的质也一定是主观的,有谁见过没有颜色的广延和形状呢?广延(大小)、运动和静止等是相对的,即相对于判断者而存在,离开了心灵的判断和感知,就无法说一个事物的大小。事物的数目难道不是人为的规定吗?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事物本身没有所谓大小,也没有什么数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这就表明事物的形状和广延也是依赖于心灵而存在的。
可见,物质这个实体,不过是人们借助于推理推论出来的,无法从我们的感知活动中得到证明,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心灵的性质,都存在于心灵之内;既然“物质”的一切性质都存在于心灵之内,我们怎么能够设想它在心灵之外有独立的存在呢?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设想一座花园存在着,而不必站在花园旁边感受它。但是,这一设想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构造活动,这不过是在心灵中构想出来的,是由心灵的感知活动产生的,它并没有证明心灵之外有物存在。
退一步说,即使心外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知道,它与观念的性质完全不同,独立于心之外而存在,心灵怎么能够感知到呢?一旦心能够感知到,它就不是独立存在了;再者,假如心灵能够感知到,它就是观念了。
贝克莱的这些观点一般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它预示着休谟的不可知论,在这里已经有不可知论的萌芽了。
这种观点并非胡言乱语,虽然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却有着深刻的道理,它揭示了我们所谓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性质。外部世界的存在,我们诚然是可以承认的,但是其性质却并不独立于我们的判断之外。我们所说的那些性质,就事物本身来说,则无法说其有,也无法说其无。比如大小、上下、天地,如果没有人进行判断,事物本身就无所谓大小,宇宙中也没有上下;当我们说“天地”的时候,必定是以一个大地上的判断者为前提的,是大地上的那个人看到的景象,是他的命名活动的产物,没有人便没有“天”也没有“地”。事物本身不具有美丑的属性,美丑是判断者的感受。一块石头与一块金子,如果没有人去看它,怎么会有贵与贱的分别呢?青草对于我们并不具有好吃的性质,但对于食草动物却是美餐。
可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谓的客观世界仍然是一个主观的世界,若是离开了判断者,这个客观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它的种种性质就会消失;即使我们承认独立于我们的感官之外的事物是存在的,也无法断定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或者说它根本不具有任何性质;一旦具有某种性质,就不是客观的了。
可见,贝克莱的意思,并不是说外部事物本身存在于我们心中,宇宙那么大,怎么能够存在得下?所以这不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而是性质意义上的,我们所赋予世界万物的性质,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我们对于它们的一种感受和认识。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2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6)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世界信仰百科(26-10)2020.1022。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22那时许多年轻人
--------------------------------------------------------------------------------------
111
楼主:耿家强1  时间:2021-04-05 20:01:13

外国108著名思想家《世界信仰百科》(26-10、11、12卷)
2020年10月23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3358-1.shtml
36,1689,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76岁,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367、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非无神论,是自然神论者。信仰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家强在本章分6节:(1)孟德斯鸠简介和生平。(2)孟德斯鸠的个人著作和政治观点。(3)孟德斯鸠的影响综述。(4)孟德斯鸠的人物评价。(5)孟德斯鸠的人物名言。(6)查理•路易•孟德斯鸠的人物评价。

(1)孟德斯鸠简介和生平

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男爵(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是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律师,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
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689年,孟德斯鸠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的贵族世家中。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曾任律师、波尔多议会议长。
1707年,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709年,第一次在巴黎游历。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孟德斯鸠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孟德斯鸠辞去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28 年起到奥、匈、意、德、荷、英等国作学术旅行,实地考察其社会政治制度和其它情况。1731年回国后专门从事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孟德斯鸠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孟德斯鸠是一名自然神论者。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孟德斯鸠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
1750年,为《论法的精神》辩护,回击批评。
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2)孟德斯鸠的个人著作和政治观点

《波斯人通信集》(1721年) 也被翻译成《波斯人信札》。
《论罗马盛衰的原因》(1734年)
《论法的精神》(1748年)
政治观点
孟德斯鸠虽为贵族,却是法国首位公开批评封建统治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突破“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人民应享有宗教和政治自由。认为决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内容是每个国家至关重要的。保证法治的手段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三者相互制约、权力均衡。“三权分立说”对于1787年的《美国宪法》、1791年-1795年的《法国宪法》和1792年的《普鲁士法典》的制定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完全否定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三个基石:教会﹑国会和贵族。
孟德斯鸠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孟德斯鸠公开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养者”,但又认为世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它的活动同样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孟德斯鸠在自然神论外衣的掩盖下,揭露和批判了天主教会和僧侣的无耻罪行,指出了宗教世界观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猛烈抨击了宗教裁判所迫害异教徒的残暴行为,提出了各种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相尊敬的主张。
孟德斯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归根结底要以个别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孟德斯鸠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孟德斯鸠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性质,它企图证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决定的。
孟德斯鸠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建立以“开明君主”为首的君主制即君主立宪制,用三权分立的办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孟德斯鸠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楼主:耿家强1

字数:97655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4-09 15:30:47

更新时间:2021-04-05 20:01:13

评论数:58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