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美国的故事,草根泥腿子的自由之路(高大上修正版,全景再生文明史)

美国的故事,草根泥腿子的自由之路(高大上修正版,全景再生文明史)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
第一部:美国文明的起源?-1775
第一章:三大洲的碰撞:欧洲,非洲和美洲(1450-1620)

“在法国人到来之前,我们是人,我们自由地行走在各地的道路上。。。但是现在,我们却像奴隶一样行走,我们很快就要沦为奴隶,法国人对待我们,就如同他们对待他们的黑奴一样。。。”
1728年,密西西比纳奇兹Natchez部落的一位长老这样悲伤地控诉。

在1492年之前,美洲原住民完全不知道欧洲人是什么样,也不知道非洲黑人是什么样。当然,美洲各地的原住民之间也缺乏了解,他们散居在美洲大陆的各处,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1492年,寻找到远东航海通道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在第二次航行中带来非洲奴隶,从此欧洲,非洲和美洲这个三大陆的命运就交织在一起,源自三大洲的人们就这样在这片新大陆上共同创造出多族群,多元化的美洲文明。
就像这位纳奇兹长老控诉的那样,三个大陆来的人们在这里的融合并不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之上,欧洲殖民者拥有着强大力量,他们以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身份俯视着非洲人和美洲原住民。
1728年,这位长老呼召本部落人民武力对抗法国殖民者入侵,由此引发一系列战争。1731年,法国殖民者击溃纳奇兹人反抗,他们将许多被俘虏的纳奇兹人卖去西印度群岛作奴隶,残余的纳奇兹人被迫逃离故乡。密西西比州的纳奇兹市其实已经找不到纳奇兹人,纳奇兹部落后人散居在北卡,南卡和奥克拉荷马各地的原住民保留区内,他们已经远离他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
纳奇兹人的经历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感谢美国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深入研究,使得我们可以回顾追述这样的历史。
欧洲殖民者是如何在美国扎根生存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美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原本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如此虚弱,无力抵抗人数不多的欧洲殖民者?非洲的原住民又是如何被运输过大西洋到达美国作奴隶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回顾1450年到1620年的北美历史,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美国的起源。

美洲原住民的世界
美洲原住民的来源
美国原住民的起源就和人类起源一样,至今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根据纳瓦霍Navjo人的口传历史,他们的祖先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而易洛魁人Iroquois的传说则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天而降的。我们知道,这样的起源传说不会被当今的人类学者和历史学者接受,北卡境内的塔斯卡若拉人Tuscarora故老相传的一个传说,则比较令学者们接受,据说在上古的时候,他们生活在旧世界的祖先们经历一场大饥荒,顽强的祖先们踏上冰原,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寻找生存的机会,祖先们就这样一路向东找到一片猎物丰盛,食物众多的新世界。
当今主流的学术观点是白令海峡理论,这个理论是基于从1930年代起在美洲各地挖掘出的上古人类活动遗迹化石的硬证据,加上合理的倒退,推演出来的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在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时候,古人类一路追寻猎物从亚洲大陆进入美洲大陆。这是一个漫长的移民过程,从距今三万年甚至四万年前,到一万两千年的这段时期里,一批又一批东亚人这样移民进入西半球的美洲大陆。他们在漫长岁月里向南扩散到美洲大陆最南端,向东则到达美洲大陆最东边,蔓延扩散到美洲各地。
从体貌特征来说,美洲原住民的确和东亚人非常类似,也有许多考古证据支持这条移民路线。但是这种理论依旧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谜团,比如,东亚人的血型分布是以B型血为主,但是美洲原住民的血型却几乎全是A型或者O型血。这就意味着,至少可能有另外一条移民路线,或许有来自别的地方的古人类也进入了美洲大陆,他们和东亚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美洲原住民。
冰河期后期气候转暖带来冰川融化,全球海洋水面上升,大陆桥被淹没在海平线下成为白令海峡,从此西半球和外部世界的陆地交通被完全断绝,原住民就这样在这片大陆上与外界隔绝地生活了四百多代人。



(【白领海峡迁移理论的路线图】)
考古证据告诉我们,最初的美洲人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在主前3,000年左右的时候,墨西哥境内的原住民率先进入农耕时代。美洲原住民在农业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们驯化许多野生植物成为农业作物。今天人类所种植的农业作物中有50%-60%原产自美洲,美洲原住民驯化的玉米,土豆,南瓜这些高产粮食作物,完全改变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食物构成,进而改变人类历史发展。
原产美洲的辣椒,香烟,红薯这些农作物经过吕宋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不仅帮助中国人口突破一亿的历史上限,而且带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变化。四川人和湖南人发展出以辣椒为主的饮食传统,抽香烟更是极大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构成。
中部美洲文明圈的阿兹特克帝国
中部美洲文明圈曾经强大的玛雅文明在主历800年前后走向衰亡,根据学者们找到的证据,后人们推测也许是长年干旱带来人口减少和经济体系崩溃,此后无休止的城市国家战争又带来疾病蔓延,玛雅文明就这样崩溃瓦解。几个残存的玛雅文明城市国家一直存留到西班牙人入侵征服,才最终消亡。
在玛雅文明衰亡之后,阿兹特克帝国在中部美洲崛起,起源于墨西哥高地的阿兹特克人在1325年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城市特诺奇提特兰作为帝国首都。特诺奇提特兰就是墨西哥城的最初起源,这座城市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工岛之一。
阿兹特克帝国已经掌握统治广大臣民的政治技术手段,建立起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可以调集大批人力从事宏大工程事业和军事征服事业。阿兹特克帝国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是祭司和军事贵族,他们下面是二十多个氏族组成的阿兹特克平民,在平民之下,则是数目庞大的奴隶和被征服的异族百姓。阿兹特克帝国是一个军力强大的国家,他们向被征服者索取贡物,其中就包括不计其数的活人。阿兹特克人使用活人作为祭祀的牺牲品,以祈求太阳神的眷顾保佑。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2
阿兹提克平民绝大多数是自耕农,但是他们并不拥有土地,所有土地都归氏族共有,由氏族领袖调拨分配给平民家庭耕作使用。穿黑袍的贵族拥大片私有土地,驱使数目庞大的奴隶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这些奴隶修建众多庞大的公共事业工程,比如引水灌溉管道,金碧辉煌的神庙和宫殿,湖心的人工岛城市特诺奇提特兰就是奴隶们的杰作。工匠主要从事石器,陶器,衣物,皮具和黑曜石的加工生产。火山岩浆形成的黑曜石是阿兹提克文明的重要矿产资源,这种自然生成的玻璃被加工成锋利的武器和工具,同时也被加工成为各种象征着权柄和力量的艺术品。
对比东半球的人类文明历史,西半球的美洲原住民文明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缺失。首先是美洲没有马,对这个奇特历史现象令人的信服的解释是,在人们驯化野马之前,原住民已经把美洲大陆的野马猎杀灭绝。美洲大陆缺乏马匹这样高效的负载运输工具,这使得交通效率的提升出现障碍。另外一个问题则是美洲原住民没有发明轮子技术,没有轮子就意味推车这种运输工具缺乏,这又是交通运输技术的一个重要缺失。
阿兹特克帝国军力强大,但是马匹和轮子的缺乏,局限了帝国侵略征服范围。商人则向南和向北拓展贸易网络,他们从帝国之外通过贸易手段进口皮毛,黄金,纺织品,食物和黑曜石。
从政府形态来说,中部美洲文明圈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南部美洲文明圈的印加帝国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统治体制,建立起庞大的强制型帝国。他们和古埃及,古罗马一样形成了金字塔型的政府统治体制,祭司成为政教合一的至高无上统治者,他们带领一小批平民,统治着数目庞大的奴隶和被征服的异族百姓。阿兹提克帝国掌握的巨大财富,强大有力的社会动员和控制体系,数目庞大的军队,结合在一起,使得阿兹提克帝国成为令一切内部和外部挑战者畏惧的力量。
1500年,当西班牙人到达加勒比海地区时,特诺奇提特兰的居民人口已经突破二十万。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单纯从技术层面分析,阿兹提克帝国掌握着击溃小股西班牙征服者的力量。
美国原住民的世界
我们可以把格兰德河作为阿兹提克帝国的北部疆域界线,这条河以北就是日后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的北部美洲文明圈。
在讲述1500年的美国原住民世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除文学作品和好莱坞电影带来的两个成见。一个成见是原住民都是品行高贵的自然之子,他们尊敬自然,他们尊敬他人,友善和平而理性,慷慨助人。另一个成见则是原住民都是剥人皮,屠杀妇女小娃娃的野蛮人,血腥残忍好战愚昧。
美国原住民就和世界各地的人类一样,有美德也有罪行。他们在天文学,建筑学和农业方面发展出令人敬仰的成就,他们却又缺乏许多重要的文明技术成就,比如犁地技术,轮子技术和航海技术。有的原住民非常和平良善,完全弃绝暴力,甚至对犯下杀人罪行的族人也只是采取驱逐流放的惩罚措施。有的原住民则侵略好战,为一点小小争执就要动手打人杀人。
美国原住民没有发展出文字,按照文明历史的标准,1500年的美国原住民被划分进史前人类,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质。美国原住民文化是美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27个州的州名,数以千计的河流,山脉,湖泊,城镇的名字都来自原住民的语言;土豆,火鸡,西红柿,香草,可可,枫叶糖都已经是美国人重要的食物;箭毒curare,奎宁,吐根酊ipecac,当然还有扣卡Coca,如果没有这些药用植物,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会是什么?当今世界的医学又会是什么样?吊床hammocks,俯冲雪橇toboggans,连帽皮衣Parkas,雪鞋则改变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1492年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的时候,学者们估测在后世的美国境内生活着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之间的原住民,他们散居在各处,并没有形成一个同质文化圈。当时至少存在着三百种以上不同的语言,人类学者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林地地区就确定了六十八种语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纽约原住民遇到一个佛罗里达原住民,就像今天一个英国人遇到一个中国人一样,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美国原住民没有发展出书写文字,这使得后人只能借助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手段探究他们的上古历史,学者们估算说,在1492年的时候,美国境内可能存在着1,200个不同文化的社会。
美国原住民的政府构成是氏族Clan和部族Tribe的方式,这意味着,这是共识型的政府形态。
氏族是由血脉相连的家庭组成的政治实体,这些家庭有着共同的祖先,当然,这个祖先也许是真实存在过的,也许就是后人杜撰想象出来的,但是无论真实的祖先是否存在,血脉相连的家庭共同组成一个氏族,长老们负责维持氏族内的公共秩序。
几个氏族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部族,一个部族往往有一个居于领袖地位的酋长,这个酋长在各氏族长老帮助下,共同管理着公共事务,通常来说,这个酋长还会负责祭祀神灵的工作。
在一个氏族内部,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生活着,通常情况下,原住民不鼓励积累私有财富,而鼓励氏族内的互帮互助。在美国原住民文化中不存在家庭私有土地,长老会分配一片土地给一个家庭,用作这个家庭专享的农地或者狩猎地,但是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却属于氏族,而不属于这个家庭。这是日后美国原住民和西方殖民者产生冲突的一个文化根源,一位米克麦克人Micmac长老曾经这样告诉法国皮毛商人说,“你们太过贪婪,缺乏慷慨和仁爱。我们则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有一片面包,我们就会和我们的邻居分享。”
当族人发生纠纷时,长老们负责调解和仲裁工作;当有人违反传统规矩时,长老们商量决断如何处罚这个人;当本族和外族发生纠纷时,长老们会开会决定是否要以战争方式解决纠纷;美国原住民已经意识到近亲通婚可能产生问题,长老们的令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杜绝本氏族内通婚的事情发生。
我们会看到,美国原住民的长老和酋长,他们的权力远远小于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的贵族,他们是基于血缘纽带的政府领袖,他们的权力基础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强制力基础之上。
当然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部落可能通过贸易,通婚或者征服的方式壮大自己的力量,而这个部落的酋长也可能就这样慢慢走向强权政府领袖的地位。
人类学者克虏伯Alfred Koreber将前哥伦布时代的美国原住民文化圈作了划分,我们就基于这个划分简单讲述一下美国原住民的生活。


(【前哥伦布时代的美国原住民文化圈】)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3
西北海岸文化圈
这里气候温和,鱼类资源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是捕鱼好手,同时还掌握了制作鱼干的技术,这使得他们可以储备食物应对食物短缺困境。西北原住民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他们定居在一百多个村子里形成三个部族。食物富足的原住民热衷于和外人贸易交换,他们喜欢各种新奇玩意,他们的贸易商品中包括奴隶,拥有一个奴隶意味着社会地位上升,他们乐于展现炫耀他们的财富。
祖先柱子Totem pole是他们的一个文化遗产,这种北美乔柏雕塑成的柱子,有些像中国文明的华表。每一个柱子都在讲述一部历史,有的是祖先的往事,有的则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当然,也可能是在羞辱嘲笑一些人和事情。
加利福尼亚,大盆地,高原和西南文化圈
这几个文化圈的自然环境相对艰难,原住民有的以狩猎为生,有的以捕鱼为生,有的则以狩猎-采集为生,也有些部族已经掌握农耕技术。相比较而言,他们在美国原住民里属于落后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里曾经兴起过古老的阿那萨吉Anasazi文化,也有人称作普韦布洛Pueblos文化,这个文化崛起于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交界地带。600年前后,古阿那萨吉人掌握灌溉农业技术,他们一年种植收割两季农作物,这使得他们的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他们也学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并且堆建丘坛祭拜他们的神灵。900年前后,他们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开凿悬崖建立起易守难攻的城镇。1100年到1300年是这个古文化的兴盛期,他们不仅留下精美的陶器制品,而且还留下令人赞叹的编篮子技术,以至于也有人称他们作“编篮子者”。




(【悬崖中的城镇】,科罗拉多州的国家公园Mesa Verde National Park,这里也是联合国文化遗产公园,阿那萨吉原住民在600-13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
这里气候条件恶劣,阿那萨吉文化的人口数量一直并不庞大,但是在14世纪开始之后,这个古文化却突然迅速地崩溃消亡了。考古学者至今无法找到足够证据来解释阿纳萨吉文化消亡的原因,有一种假说认为,长期的干旱使得当地无法供养如此多的人口,导致阿纳萨吉人被迫四散离开。而考古圈子里更流行的一个理论则认为,墨西哥来了一伙有吃人恶趣味的入侵者,他们使得这个文化消亡了。根据这个理论,这些吃人族几乎吃光了阿纳萨吉人。
当然,古阿纳萨吉人并没有被吃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逃离之后,在西南各地衍生出不同的部族,这些部族一直生活到今天,继承了古阿纳萨吉文化的陶艺,编蓝和建筑技术。
骁勇善战的阿帕奇人就生活在西南文化圈里,他们追杀美洲野牛,他们也会捕食草蜢,他们练就了惊人的忍耐力和适应能力。阿帕奇人和西班牙人以及墨西哥人争战几个世纪,最后被迫向美国联邦军队投降。他们的战斗力给美军留下深刻印象,流行八卦小说更是把阿帕奇战士的勇猛名声传播到西方世界各地。
大平原文化圈
这是一片人烟稀少,猎物众多的地区。这里的原住民以狩猎为生,他们掌握各种潜伏,追踪和围猎手段。当一个地区的猎物减少之后,他们会移居别的地方寻找更丰富的猎物资源。西班牙人将马传入美洲之后,这里的原住民发展成为优秀的马上猎手。
筑坛人Mound Builders
在我们讲述东北和东南文化圈之前,我们先讲述一下曾经兴盛过的筑坛人古文化。
自然条件优越的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非常适宜食物采集和狩猎,在主前100年前后,俄亥俄地区的霍普威尔人Hopewell开始兴旺起来。他们通过贸易手段获得原产自黄石地区的黑曜石,原产自大湖地区的铜器,和原产自墨西哥湾沿岸的陶器和贝壳,发展出林地文化Woodland Culture。他们堆建起一系列巨大的神庙祭坛,祭拜神灵,并且围着丘坛建立起长方形,圆形或者八角形土墙。在考古挖掘的古墓里,我们看到许多做工精致的铜器,石器和陶器工艺品。出于后人无法知道的原因,这个古文化连同他们的贸易网络在主后400年左右消亡。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4
700年前后,又一个筑坛人文化在伊利诺伊兴起。很可能是从玛雅文明圈逃亡来的人们带来高级的农耕技术,人们开始过上农耕生活。类似中部美洲文明圈的城市也开始出现,人们围绕着神庙建立起城墙防护的城镇。
1100年前后,人们开始在今天圣路易市附近兴建一个巨大的城市,这个被称作卡厚基亚Cohaokia的城市面积达到六平方英里,里面有一百多个神庙丘坛,其中最大的一个丘坛体积可以达到埃及金字塔的规模。学者们推算这个城市巅峰时期的居民人数可能达到三万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意味着它和同一时期的伦敦拥有同样的人口规模。这也意味着,在700多年后费城达到这个人口规模之前,卡厚基亚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卡厚基亚已经出现阿兹特克帝国那样的强权阶级政府,贵族和祭司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他们很可能也以现人神的身份接受臣民膜拜。贵族会发动侵略征服战争,征服周边的部族以扩大统治基础。
这个文化在135年之后迅速消亡,学者们根据考古证据推测这个文化消亡的原因,是肺结核等城市传染病带来人口的减少,常年的战争又灭绝大批人口,这两股力量导致这个城市国家衰败。
但是这个消亡的古文化遗留下来的价值观和制度却没有消亡,他们流传到密西西河以东的许多美国原住民部族,这使得东部的许多部族和其他地方有着许多不同,也使得他们有能力动员组织起力量对抗欧洲殖民者。
比如我们在引文中所提到的纳奇兹人,当法国人在密西西比州遭遇纳奇兹人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一个贵族阶级统治的强权社会。纳奇兹人就保留了活人牺牲的祭祀作法,很显然这是受了中部美洲的玛雅文明或者阿兹特克文明的影响。酋长去世之后,他的妻子们就必需作为牺牲品陪同酋长殉葬。
东北文化圈
东北文化圈主要有两个语系,分别是阿尔衮琴语系和易洛魁语系,两个语系各自拥有众多部族。他们不仅掌握农耕技术,而且还会制造独木舟,他们定居在长排木屋组成的村子里。这些部族之间经常打仗,而且还会结盟发动大规模战争。当然,当他们不打架的时候,他们也会互相贸易交换包括武器在内的各种商品。
1450年前后,易洛魁语系的五个部族组成易洛魁联盟,共同协商处理内部各部族之间的纠纷,对外则联合在一起打架。有的学者相信,美国革命之后,建国诸父们就是从易洛魁联盟这里学习到榜样,组成美利坚联邦政府。
东南文化圈
这里的原住民部族主要是切诺基Cherokees,乔克托Choctaws,奇克索Chicksaws,科瑞克Creeks和塞米诺尔Siminoles这个五个部族,后来的西方殖民者称他们作“文明的五部族”。
他们不仅已经过上定居农耕生活,而且发展出各自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制度。当他们接触欧洲殖民者之后,他们很快就学习欧洲人开始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会经营大种植园,会牧养大批牛马,会和欧洲人通婚,甚至还学会购买和使用非洲奴隶。
东部美洲文化圈里的妇女地位非常高,这和她们主要负责农业耕作有关。在农业生产技术还不稳定的时候,男人负责狩猎和采集食物,女人则负责种植农作物,这是许多地方都曾经出现过的历史现象。女人在田地里辛勤地耕作,她们又把生产的技术传授给女孩子们。男孩子们则追随着男人出去捕猎和采集食物。随着农业生产在部族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掌握着农业技术的女人们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和东半球各地出现的历史现象一样,农耕时代的美国原住民也围绕着农业生产周期发展出一套宗教节日,比如晚夏的“青玉米节”,就是原住民们收割玉米,献祭祝谢,载歌载舞的重大节日。春末的“草莓节”同样是一个收获和欢庆的重大宗教节日。
进入农耕生活的美国原住民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富足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在改善生活,他们的人口也开始渐渐增长。
在1500年的时候,格兰德河以北的美国原住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好几个世代。在西南地区和密西西比河谷地区曾经兴起的古文化都已经消失,这使得他们不需要屈服于一个强大的强权政府的统治。但是令人尴尬的是,这又带来另外一个结果,当欧洲来的探险家,贸易商和殖民者到达这里时,美国没有一个强大的皇帝,或者一个宗教领袖,可以领导各地的原住民,联手对抗欧洲入侵者。
1450年的欧洲社会概况
西方历史阶段划分中,有人把1450年作为中世纪结束年份,我们就从这一年开始讲述西方世界的崛起和全球扩张之路。
在1450年的时候,应该没有西方人会预测到西方世界会崛起成为全球最强势文明,更没有人会预测到西方人会成为西半球的主宰者。罗马帝国此时在西方世界已经覆灭千年了,在这一千年里,西方世界无论在文化科技上,还是在军事力量上都落后于东方世界。
和东方世界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比较起来,西方世界在政府形态上更接近北美,西方世界没有一个强大的强权政府,绝大多数西方人就和绝大多数美国原住民一样,他们对外部的世界缺乏了解,他们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他们所希望和追求的就是一个更好的生活。这些农民的子孙们,有一批人将大胆地离开欧洲,他们将带着传统农业文明的宗教和文化价值观,在大西洋的另一面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文明。
欧洲的农民们
在1450年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只有巴黎,伦敦和那不勒斯这三座城市的人口达到十万人,这也就是说,没有一座城市规模超过巅峰时期的特诺奇提特兰。90%以上的西方人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有的是自耕农,也有的是更贫穷的雇农。
我们在21世纪去欧洲旅游的时候,还能在乡下看到中世纪农村遗迹:一个古老的教堂是村子的宗教和社交活动中心,教堂外面则是村子里的共用绿地,绿地的另一端则聚集着成排的农家屋子。历史学者和地图学者把这种村子称作“细胞核型村落”nucleated village,农民居住的村子就像一个细胞核,包围着这个村子的则是大片农田,放牧地和更外围的林地。
这种细胞核型村落的历史一般开始于9世纪到12世纪之间,在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肥沃而又河流众多的法国北部,德意志和英格兰乡下散落着许多这样的古老村落。
西欧农田都是长条形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农条”strip,在英格兰,一根农条的长度是在220码左右,这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长度,而宽度则非常窄,一般都只有十几码。一户农家至少拥有几个这样的农条,分散在不同地方。
犁地,播种,除草和收割这四个主要农耕流程都需要一家人的努力,而且还要需要和别家人合作,农民们必需合作生产才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首先,犁具和耕牛都非常昂贵,各家人必需合作,或者租借使用。同时同一块农地里的农条必需要种植同一种农作物才能取得高效,这又使得各家人必需合作商量播种些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把那一块农地休耕以便农地恢复肥力。
虽然有着许多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规矩,但是在现实中,必然会产生不同意见和纷争,各家的家长必需通过协商以取得合作共识。农夫们必需想办法取得共识,否则他们就必需要打官司,而这就意味要交钱,因为贵族老爷介入仲裁断案就要收取仲裁费。如果农夫们在谈判中拳脚相向,就会带来更大麻烦。打人不仅是教会教导的野蛮罪行,而且一但发生暴力事件,贵族老爷就自然有权力介入,这时候贵族老爷不仅要收仲裁费,还要处罚肇事者。因此西方世界的农夫们,在千年中世纪里就形成相互协商以达成共识解决纠纷的传统。


(【中世纪农村复原地图】,图中的十字架是教堂,红房子是领主老爷收租断案的房子,农条组成的农地外围是共有牧地)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5
每个村子都有一些匠人,木匠和石匠都是当时的高科技工种,他们掌握制作维修农具,家具和房屋的技术,这些人就是日后机械工程师的起源。铁匠,面包匠,酿酒匠,屠夫也是乡亲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手艺人。在最初的时候,村子里的许多匠人其实是兼职的,他们的技术手艺并没有得到城镇里公会的认可,但是他们的手艺足够满足乡亲们的需要。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乡村,女人非常能干,她们从事纺纱,酿酒这些副业生产贴补家庭。如果追踪英语言的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世纪英格兰的酿酒匠其实是一个阴性单词brewster,也就是说,许多酿酒匠其实是女人。
村子里的农民可以被分为两个阶层,一个是相对富裕的自耕农,他们拥有足够土地养活自己一家;另一个则是雇农,他们拥有的土地不够,甚至完全就没有土地,只能靠租借地主的土地耕作。雇农都渴望能够成为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我们知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实现了这个梦想。
和美国原住民一样,欧洲农夫的生活也是追随着季节的节奏而变化。每年春天的三月和四月是一年的开始,这个冰雪消融,大地恢复生机的季节也是农夫们最辛苦的季节。犁地和播种是首要的工作,男人们播种下小麦,裸麦和燕麦之后,还要帮着剪羊毛,经过一个冬天的养育,绵羊的毛已经长成了,女人们则开始洗羊毛和纺羊毛的辛勤工作。
到六月的时候,农夫开始收割干草,这时候收割储存的干草将是家畜在冬天的饲料。收割完干草之后的夏天其实是相对轻松的,农夫这时候开始修补自己的房屋,谷仓和后院的篱笆。每个农夫家庭都有自己的后院,后院里不仅是种植蔬菜的地方,而且还会放养鸡那些家畜,篱笆就是圈定各家后院的围墙。
八月和九月则通常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季节,夏天是蝇虫活跃的季节,它们叮咬传播造成的疾病,对体质虚弱的新生婴儿和老人构成致命威胁,每年的八月和九月都有许多葬礼发生。祭司主持的灵魂安息仪式,给了乡亲们一丝慰藉,他们的灵魂离开了这个苦难罪恶主宰的世界,去了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他们和上帝在一起,在天国等待着同为基督徒的家人。
接下来就是忙碌的秋收季节,在秋收之后,祭司带领乡亲们向上帝献上感恩的敬拜,之后就是带有狂欢性质的舞蹈歌舞欢庆。这也是许多暗恋珍妮花的约翰作出大胆真情表白的时刻,这是年青人和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随着冬天的临近,农夫们开始屠宰家畜,把肉类通过烟熏或者盐巴处理过之后储存起来以备日后食用。
冬天是农闲阶级,农夫会在这时候完成一些农忙时候无暇顾及的生产活动,比如纺纱织布,又比如预备来年播种的谷物种子。这也是一个走亲访友的季节,农夫们的生活半径并不大,他们的亲戚们也就住在附近的各个村子里。
一月和二月又是一个死亡的高峰时段,病毒和严寒又灭绝了许多人的生命。
但是这些打击并不会让农夫们感到绝望,因为根据祭司们的教导,今生的经历不过是上帝永恒计划中的一瞬间而已,走过这个冬天,就是狂欢的复活节,耶稣基督的复活代表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对绝大多数的欧洲农夫来说,生活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他们希望让自己的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但是他们却缺乏更多的机会。物质缺乏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使得农家孩子的夭折率非常高,学者们推算说,可能有近一半的农家孩子没有活到21岁就夭折了。在地少人多的法国和德国,农夫们的处境就更为艰难,在一场饥荒中,一个法国医生向我们作出了这样令人心酸的报告。“当地居民。。。收集草料吃,他们和野兽分享一样的食物”。
当然,我们必须理解,欧洲农夫并不一定认为自己的生活处境有多么悲惨。他们的祖先们已经这样生活了许多个世代,他们认为今生的生活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坦然或者说麻木地接受了这样的生活。
但是并不是所有农夫都这样安于稳定的现状,这些农夫中的一些人,他们来自西班牙,来自德意志,来自英格兰,他们后来选择去另外一个世界去冒险,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代价以换取一个改变生活方式的机会,这些白人农夫和他们的子孙,就是日后西半球新文明的创造和书写者。
等级社会和威权社会
传统的欧洲社会和阿兹特克帝国,古罗马帝国一样是由上至下的等级统治社会,但是西方世界和古罗马和阿兹特克帝国又有着显著不同。
首先,西方世界的统治阶级是世俗贵族和罗马公教并存的二元体制结构,这带来世俗强权和宗教领袖之间的抗衡。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其次,欧洲的政府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制度,而是封建制度政府,这意味着,在统治阶级内部,欧洲的君王们缺乏古罗马皇帝,拜占庭皇帝那样一言九鼎的话语权柄,也没有掌握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力量。封建贵族和君王之间也存在着抗衡和制约。在法国,贵族们组成了国会,在英格兰,贵族们则组成贵族院议会,贵族们虽然地位低于君王,但是却也把握着政治事务的话语权柄,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压迫君王作出妥协。
但是1450年之后,欧洲各地的君王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削弱贵族力量以建立起日趋中央集权化的现代国家,这个政治改变趋势就是海外扩张的一个基本动力来源。
就像国王统治着国家,贵族统治着自己的领地一样,农夫在家里统治着他们的妻子和子女。丈夫是一个家庭里的主宰,这是教会的教导,经过千年中世纪发展演变,已经固化成为西方家庭传统。当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的时候,她不仅要改姓归入丈夫名下,而且要起誓言顺服丈夫的权柄,英格兰普通法也公开背书丈夫“管教”妻子的权柄。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个“管教”手段在当时的话语环境下,就包涵了暴力体罚。
当一个女人嫁给丈夫之后,原本她名下的所有财产就转归丈夫所有。因此指定安排婚姻是君王非常有效的恩赏手段。比如,当狮心王理查安排一位伯爵继承人嫁给威廉-马歇尔的时候,这就意味着马歇尔一夜之间从一个贫穷的骑士暴发成为英格兰超级富豪。而当丈夫去世的时候,寡妇却只能获得丈夫遗产的三分之一作为生活费用。
父亲同样控制着子女生活直到子女结婚成家,自立门户。子女的婚姻必需得到父亲批准,富有的上层阶级的父亲往往还会安排子女的婚事,以便寻找门当户对的亲家。欧洲绝大多数地方在中世纪已经学习引进长子继承制,这意味着农夫家庭年幼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就只能成为无地的赤贫流民。
简单的说,西方社会就是一个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个人自由和个人身份。
我们不能简单化地认为欧洲的这种等级威权社会就必然意味着暴政压迫,整个中世纪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世纪,对于普遍民众来说,一个动荡而充满暴发机遇的社会,一个秩序稳定的社会,后者显然更具有吸引力。中世纪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伦理标准成为西方文明传统,欧洲殖民者背负着这些传统价值观移民去了美国,他们在中世纪文明基础之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美国文明。我们有足够证据相信,中世纪形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秩序观念,一直在美国存在到18世纪才开始发生演变。
西方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碰撞
中世纪文明的核心凝聚力量之一是罗马公会,到主后1000年的时候,所有西方世界的异教徒都已经皈依基督教。罗马教宗是“普世大而公教会”在世界上的至尊元首,他统领着遍布西方世界各地,由红衣主教,主教和祭司组成的等级制度罗马公会。罗马公会里的僧侣和祭司掌握着学术界和教育界话语权柄,罗马公教神学观延伸出来的世界观体系就是西方世界的世界观体系。教会成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主要教育和管制机构,西方世界每个村子都有教堂,都有祭司。
基督教的教条教规渗透到农夫日常生活,祭司和乡亲们生活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把基督教的善恶是非标准灌输给农夫。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欧洲人原本是异教徒,教会吸收异教传统节日,给它们赋予新的内涵意义,使他们成为基督教节日。比如,基督教历里的圣诞节其实是冬季的近日点,异教徒在这个节日里欢庆太阳回归,欢庆光明战胜黑暗,这个节日被赋予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意义,成为圣诞节。
根据基督教会的教导,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生和运转都不是单纯的偶然,都是上帝旨意的结果。祭司们教导乡亲们说,撒旦一直在挑战上帝,而撒旦挑战上帝的作法就是诱惑人民犯罪,因为犯罪就是对抗上帝。如果一个人宣讲不符合教会正统教义的思想,这就是异端,他在诱惑人们背叛上帝,他就是撒旦的工具。如果有人看手相算命,这个人就是在结交撒旦,误导他人,这个人也是撒旦的工具。。。宣传异端,异教和巫术的人都是撒旦的帮凶,乡亲们要远离这样邪恶的罪人,君王和贵族骑士们则承担着消灭撒旦帮凶的责任。



(【十字架上的耶稣】(1523-1524),耶稣基督是中世纪社会的中心,这幅名画是在提醒基督徒死亡的真实和耶稣基督的救赎。作者是日耳曼画家Matthias Grünewald,收藏于卡尔斯鲁厄艺术画廊。)
教会力量的巅峰时刻出现在高中世纪时代,这也是骑士制度的巅峰时代和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巅峰时代,这个巅峰时代的标志就是主历1096年到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西方世界的君王贵族和骑士响应罗马教宗的呼召,举起盾牌和十字剑远征东方世界,追逐天国的荣耀和今生的奖赏。十字军运动的军事目标最终失败了,东方的圣地耶路撒冷最后还是处于穆斯林控制之下,但是十字军运动却深刻地改变西方世界历史进程。
从文明历史的角度来说,十字军运动进一步强化西方文明的基督教特质,在英格兰和欧洲各地都兴起迫害和驱逐犹太人运动。十字军运动同时拓展了西方世界学术界,贸易界和经济界视野,西方世界在十字军运动中和文化高地东方发生激烈碰撞和交往,西方文明不仅接触到东方的拜占庭文明,而且接触到当时在贸易和学术上领先于全球的阿拉伯文明。从阿拉伯世界获得的磁力罗盘,水力磨房,机械钟表和其他的农业技术促进西方世界的生产效率增长,学者们则从阿拉伯世界那里学习到医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方面的许多知识。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7
处于伊比利亚半岛,北非和中东的阿拉伯文明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处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拜占庭文明之间,在吸收学习各文明的基础之上,阿拉伯文明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文明。
到1450年的时候,如果我们以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为标准比较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东方文明依然凌驾于西方文明之上。
西方世界遭遇非洲和美洲,1450-1550年
文艺复兴运动
在阿拉伯世界的富庶和学术刺激之下,14世纪的意大利半岛兴起“文化和艺术复兴”运动,这股运动席卷西方世界各地,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17世纪。
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这些城市国家在十字军运动中迅速兴旺繁荣起来,因为查理曼大道是去东方的十字军圣战士的必经之路。这些城市国家向贝鲁特,亚历山大等东方港口城市派遣大批商船,商人们从阿拉伯商人那里买到原产自中国,爪哇,印度和波斯的奢侈商品,再把它们转卖到欧洲各地。这条获利丰厚的商路产生了一个由商人,银行家和纺织厂老板组成的新兴阶级。这条商路的繁荣直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和纺织业技术的革新,老板们愿意投资各种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提高丝绸和羊毛产业的生产效率。
意大利的这批城市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由贸易发财的新富阶级统治的城市共和国,而不是传统的封建贵族统治国家。这些类似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新兴城市国家,开始改变西方文明上层阶级的思想方式,公共美德,公民意识这些在西方世界已经消失的政治学概念又在西方复活了。
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古典时代寻找灵感,他们以借古讽今的手法控诉社会的冷漠麻木,呼吁人文的关怀和个体的自由。意大利诗人弗朗切斯科-彼得拉克则是他们中的领军人物,后人称他作“人文主义之父”。更确切地说,他应该被称作“人文主义教育之父”,因为他呼吁倡导的是教育的力量。
彼得拉克认为中世纪拉丁文简直是不堪忍受的低俗语言,他立定心志复兴西塞罗时代修辞严谨,文辞优美的古典拉丁文。他不仅收集,研究古典拉丁文,而且开创一条全新的教育路线,一条贵族精英子弟专用的教育路线。彼得拉克设计的教育课程是通过古典语言,文学,历史和艺术的教育,将孩子们塑造成为一个好基督徒和好公民。由于这条教育路线排斥了中世纪拉丁文,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语法学校,识字学校和大学教育都遭到排斥。这也就意味着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君王和非常富有的家庭才能聘请的起精通西塞罗拉丁文(古典拉丁文)的学者到自己家里来,按照新教材和教程教育自己的子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文主义者”Humanist其实是一个褒义词,根据中世纪晚期的定义,要符合以下几条标准的人才能被称作一个人文主义者,1. 尊崇古典语言;2. 接受过以文学和历史为教育课程的培训;3. 对人类的潜力充满乐观,按照一位初期人文主义者的说法,“不知局限为何物”。
14世纪的意大利半岛充满教宗和君王之间的战争,各个城市国家之间也时常爆发武装冲突,许多意大利富有的商人们有足够理由对眼下的这个世界充满怀疑和不信任,他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彼得拉克所描绘歌颂的那个失落的古典文明是一个充满仁爱,理性和秩序的美好世界,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成长为有能力,文雅而又道德品行高尚的新一代领袖。就这样,人文主义教育在意大利半岛扎根蔓延开,并且进入西方世界各国宫廷。随着时间发展,古典拉丁文和公民教育理念逐步演变成为主流,语法学校和大学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在教育界,文学界,建筑界和艺术界经历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哲学界也出现两股潮流,一股潮流是追随彼得拉克走向古典时代的柏拉图;另一股潮流则发生在大学里,学者们开始对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体系发出质疑和挑战。
人们尊称阿奎那作“天使般的博士”,他伟大的【神学总论】Summa Theologica是中世纪神学和哲学的巅峰之作,它将理性和灵魂,逻辑和启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世纪的学者们在这样的世界观下建立起一个理性一致的宇宙体系。
牛津方济各会僧侣约翰-邓斯-司各脱(c.1266-1308)则被尊称作“含蓄的博士”,但是这个绰号其实并不公平。司各脱虽然还是一个基督教理性主义哲学家,但是他却动摇了阿奎那神学体系的基础,因为他将纯理性从神学中抽离出来了。
在他的基础上,又一位牛津方济各会的僧侣,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c.1287-1347)则全方位地对阿奎那发起公开挑战。奥卡姆认为,上帝和基督教教义是可被人类理解的,但是这种理解必需建立在信心基础之上。人类不可以用人类的逻辑去局限上帝的全能,因为人类的逻辑是有限的,而上帝则超越于人类有限的逻辑规则之上。用奥卡姆的话说,上帝是爱人的,人类生活在一个无需惧怕的上帝掌管下的不可预测的世界里,我们的理性应该应用在可看见和可直接经历的事物上才是有意义的思考。奥卡姆为后来的人们开辟两条道路,一条是靠信心接受的信仰神学之路,一条则是靠理性思考的自然哲学(日后被称作科学)之路。对于奥卡姆和他的追随者来说,神秘的启示和科学的经验主义是并存的,因为这是两条不存在交集的道路,不可能产生矛盾,一个理性的基督徒就是脚踩着两条道路走完人生的历程。一条是坚定的信仰之路,另一条则是明晰的科学理性之路。
在中世纪的时候,许多学者排斥奥卡姆的理论,他们依旧追随阿奎那道路,维护着一个理性一致的完备体系,但是经验主义哲学的道路已经打开,未来会有更多的西方世界的人们走上这条道路。
政治学理论几乎从来不能和政治现实匹配,后期的中世纪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是动荡的后期中世纪政治现实引发更多的政治学思考,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各种学说中,帝国主义理论逐步崛起成为一个吸引人心的理论。
在1320年前后,但丁发表【论君主制】,他认为一个至尊的皇帝能够带来和平,只有在一个和平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之上,教会才可能顺利地开展工作。但丁的观点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赢得一些人认同,他们希望出现查理大帝那样的善意统治者,一位凌驾于国家和教会之上的皇帝,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教会的复兴。
1324年前后,帕多瓦的马斯留斯(1280-c.1343)Marsilius of Padua发表颠覆性的政治学论文【和平的守护者】Defensor pacis,这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论文,就是日后国家主权理论的奠基之作。马斯留斯强力攻击教会介入世俗政治的行为,他极力支持加强世俗政府的权力。马斯留斯和他的追随者逐步完善发展出现代国家主权理论,他们开始明确定义主权国家作一个政治的社区,从外交关系来说,一个国家主权享有独立的自治权力,不接受外力的主宰;在这个国家主权边界之内,国家则对边界内的人民拥有统治权柄。
国家主权理论出现之后,就在政治实践和学术领域获得追随者,英格兰议会高调宣称,他们代表着“王国的社区”the community of the realm,这就是国家主权理论的实际应用。
西方世界的君王们开始有意识地鼓励国内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他们赋予商人们和工匠公会各种特权,同时从城镇抽取更多税金,并且从商人那里获得贷款,用获得的金钱组织起大规模的王家军队和官僚队伍。国王,工商业者和职业官僚组成的联盟向农业贵族阶级发起有力挑战,国王在这场加强王权的政治斗争逐步取得胜利。西方世界各地的封建政治制度日趋消亡,现代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就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渐渐浮现出来。
恩里克王子和葡萄牙的崛起
十字军运动其实可以分成两个方向,当时西方人称东方世界的穆斯林作萨拉森人,意思是东方人,而把统治着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称作摩尔人,因为他们是从摩洛哥跨海而来的阿拉伯穆斯林。向东方的十字军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向南的十字军运动却获得成功。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8
8世纪是阿拉伯穆斯林圣战事业高潮期,忠贞勇猛的伊斯兰教圣战士如疾风烈火般一路向西,先后征服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全境,之后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国王战死之后,不屈服的基督教贵族有的退入北部山区坚持抵抗,有的则退入高卢境内。他们从8世纪起就开始了复兴列祖家业的“再征服运动”,人们把这批西哥特贵族称作蓝血贵族。十字军运动兴起之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来自西方各地的骑士们加入蓝血贵族的再征服事业。
1249年,葡萄牙复国事业基本完成,葡萄牙成为西方世界的第一个民族国家。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Henrique de Avis则成为轰轰烈烈大发现时代的开路者,中文习惯上按照英文发音把他称作航海者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恩里克王子是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英格兰亨利四世的妹妹费丽帕。
1415年,当恩里克年满21岁的时候,若望一世国王原本打算举办一场盛大的比武大会作为恩里克的骑士封授典礼,恩里克则认为以这样的方式获得骑士身份不是他的荣誉。在母亲费丽帕帮助下,他说服若望一世出兵攻打非洲西北角的摩尔人商业大港休达。恩里克则获得这场战争的两个特权,他必需是第一个登陆海滩的战士,他同时必需是第一个登上攻城云梯的战士。北非战场为恩里克带来勇名,他被骑士们推选为基督骑士团团长,这是圣殿骑士团在葡萄牙的分支骑士团,这个职位使得恩里克掌握了丰富的金钱资源。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恩里克王子有着非常强烈的十字军圣战士情节,当时西方世界依旧流传着一个古老迷思,在东方穆斯林世界的后面,在比波斯还要遥远的地方,有着一个长老约翰之国,那是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国家,恩里克非常希望能够找到这个传说中的长老约翰之国,联手对抗穆斯林世界,拓展基督的国度。与此同时,恩里克王子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不仅接受过很好的古典教育,而且充满人文主义精神。一位天文学者曾经激励他说,“要致力于伟大和高贵的征服事业,要致力于发现前人所不知的秘密”,这句话影响他的一生。
像一个圣殿骑士一样,恩里克立志终身守独身,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事业,他怀着宗教虔诚和复兴葡萄牙的政治理想,发动这场改变人类文明历史走向的大发现事业。
恩里克相信,如果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应该可以绕过最南角找到一条通向远东的海上贸易通道。他在里斯本附近建立起指挥中心,在这里招募一批地图学者,从这里派遣一批又一批航海者出发探索发现未知的神秘世界。在大约两千年前,迦太基的航海者曾经到达过非洲的博哈多尔角,这是理论上西方人所知道的非洲最南端,但是航海图和地图早已经无处可寻,恩里克的航海者们必需要再次发现这些失落的航海路线。
1420年,航海者再发现马德拉群岛,葡萄牙殖民统治当地。1427年,葡萄牙航海者发现亚速尔群岛,恩里克再次下令殖民当地,将原住民归化基督教。
1434年,恩里克的航海者终于再发现博哈多尔角,从此开始全新的探索发现征程。
1435年,恩里克的航海者发现西非海岸,他们用盐巴,红酒和鱼换取原住民的黄金和象牙,他们建立起一条获利丰厚的贸易商路。应该是在1440年代的时候,葡萄牙人介入人口贸易,西方人从此开始长达数百年的非洲奴隶贸易。
1452年,使用奴隶的马德拉建立起第一座榨糖工厂,甘蔗种植园和糖厂成为印钞机一样的高利润产业,制糖工业为葡萄牙带来巨额财富。积累了大量黄金的葡萄牙从这一年开始铸造金币,曾经贫穷的葡萄牙王国此时成为西方的暴富国家。
1460年,当恩里克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航海者已经发现西非佛得角,虽然葡萄牙人此时还没有发现非洲最南端,但是恩里克开创的大发现事业将在身后继续进行下去。
在11,12和13世纪的时候,十字军骑士曾经向东扩张基督的国度,他们的圣战事业虽然失败了,但是圣战骑士英雄传奇却在西方世界代代相传,十字军精神在西方世界从来没有死去。追求“天国的荣耀和今生的奖赏”的十字军精神,包涵宗教激情,个人雄心和对财富的贪婪。在恩里克王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些大人物,和无数初期移居美洲的欧洲殖民者身上,我们都看到这种精神。在当时西方人的科举水平和地理认识条件下,正是这种宗教激情和改善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渴望,使得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冒险勇气,创造改变全球人类历史的大航海,大发现和大殖民时代。
1488年,葡萄牙航海者迪亚士终于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迪亚士原本将这里命名作风暴之角,因为非洲最南端的海域是令航海者畏惧的恶劣航行海域,但是若望二世国王则认为应该取名作好望角。越过这片最艰难的海域,实现驶向远东的希望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1498年,达伽马终于发现印度,阿拉伯,犹太和印度商人把持着当地贸易,阿拉伯商人想法设法排挤新来的竞争对手,但是达伽马还是设法获得一批桂皮和胡椒,这两个香料在西方世界是奢侈品,它们不仅是调味品,而且可以用于腌制保存食物。
1502年,达伽马率领21艘战舰卷土重来,这是一场带有家族复仇性质的战争,达伽马家族的许多人都率领战舰加入舰队,人们称它作印度洋无敌舰队。1502年的卡里克特海战应该是人类海战历史上的第一场横列炮轰海战,在航海技术和火炮技术上已经占据优势的葡萄牙舰队在海战中击溃数目庞大的阿拉伯舰队。这场海战预示着刀剑互砍的传统接舷海战渐渐退出历史,巨炮坚船的新海战时代就要到来。
此后葡萄牙人一路向东航行开拓商路,当他们到达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根据阿拉伯人的翻译把他们称作佛郎机人。(西方世界是法兰克蛮族征服西罗马帝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文明,阿拉伯人把西方人统称作法兰克人,这就是佛郎机这个译名的来源。)
葡萄牙人掌握了从日本到非洲西海岸的海上贸易商路,他们在各地建立起要塞型的贸易据点,他们的商船掌握当时世界上最高级的航海和海战技术,日本的漆器和金鱼,中国的瓷器和茶叶,香料群岛的香料,印度的纺织品和工艺品,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玻璃制品和机械产品,这些高差价的贸易商品为他们带来丰厚利润。
葡萄牙人取代阿拉伯人的位置成为世界贸易的领先者,当然,他们也取代阿拉伯人成为了非洲奴隶贸易的领先者。
西方世界的第一个贸易和航海大国就这样崛起了。
西非社会和奴隶贸易
涉及到奴隶贸易的西非是一个辽阔的地理概念,它的外部圈子从今天的塞纳加尔开始往东,包括马里,尼日尔,向南折到喀麦隆,刚果和安哥拉,在这个圈子以内到海岸地地区都是西部非洲。
在15世纪的时候,西非沿海地带还密布着大片热带雨林,这里有许多条河流通向内陆,根据地貌特征可以分为林地,平原和内陆的热带草原。绝大多数非洲原住民居住在村子里过着农耕生活,男人通常负责砍树,锄地这些重体力活,女人则负责播种和收获谷物。在热带草原地区,人们则会种植棉花,杂谷,也会放养家畜,在雨林地区的人们则种植番薯,并且会收割自然生长的非洲油棕果子。
各地的人们也会进行贸易交换,比如雨林人会用一种叫考拉果的提神品交换草原人的纺织品和皮制品,当然,沿海人也会用盐巴交换内陆人的黄金和象牙。这里的人民有非常多不同的语言,形成数以百计的文化圈,他们的政府组织形式也差别非常大。绝大多数西非地区是君王统治的阶级社会,也有的则是像美国原住民一样生活在氏族或者部族社会里。
西非有个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男人和女人里流行加入各种各样的秘密社团。这些跨氏族,跨部族的秘密社团有很多种,他们就像黑社会一样是弱势群体对抗君王统治的互助政治组织。这些秘密社会往往还会为年青人提供性事教育,为他们提供成人仪式典礼。他们有着各种的帮规,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伦理准则,其中有些社团的伦理标准在西方人看来则是非常邪恶淫乱的。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9
他们的属灵生活也非常多元化,尽管有一些西非人皈依伊斯兰教信奉独一的神,但是绝大多数人则是泛神宗教的信仰者。他们相信土地,动物,植物里都存在着各种神灵。非洲人通常非常尊崇他们的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照看他们。贵族们尤其注重祭祀他们的祖先,君王往往把他们的祖先神化,这使得作为君王的他们也蒙上了神灵的光环。
当葡萄牙人刚到这里的时候,西方人给西非人民带来正面的文化影响,他们把许多动植物引入当地,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葡萄牙商人从东非带来椰子树,从地中海引入桔子和柠檬,还从西方世界带来了猪。1500年之后,美洲原产的玉米,土豆这些高产农作物也被引入西非。葡萄牙人还拓展了西非的贸易网络,刺激西非经济的繁荣发展。欧洲产的铁器和金属制品,和盐巴,考拉果一样深受内陆人喜爱,内陆人提供了更多的谷物,黄金,象牙和棉纺织品用于交换。但是葡萄牙人根本无法适应内陆商路的环境,西非人长期掌握着这条获利丰厚的商路。欧洲殖民者很难适应西非的蝇虫和气候,黄热病,疟疾和痢疾夺取许多白人的生命,初期白人殖民者的年死亡率超过50%。
但是欧洲人很快就加入历史悠久的西非奴隶贸易,我们无法确定奴隶制度在西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已经存在很多世纪的现象。西非奴隶的来源有的是无力偿还而沦为奴隶,有的则是被他们的家人卖为奴隶,这种事情在饥荒中就更常发生,当然,还有的则是战争俘虏。奴隶们虽然遭受剥削,丧失自由,但是也有的主人对待奴隶还是比较仁慈的。绝大多数奴隶可以结婚,而奴隶的孩子也常常是自由民,也就是说,西非还没形成明确的奴隶身份世袭制度。
黑人奴隶其实很早就已经进入环地中海文明圈,阿拉伯人就是欧洲人之前最有名的非洲奴隶商人。
葡萄牙人最初是购买黑奴去马德拉和亚速群岛的种植园和本土作劳工,里斯本很快就拥有超过九千的非洲奴隶。
从这个小数目开始,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尤其是在1550年之后,欧洲人在巴西和西印度设立蔗糖种植园,奴隶贸易规模就出现骇人听闻的暴涨。到1700年的时候,欧洲各国的奴隶贩子已经把数以十万计的非洲奴隶运输到大西洋彼岸的美洲种植园。
西班牙人到达美洲
西班牙王国的建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
西班牙很快追随葡萄牙走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他们也追随葡萄牙表兄的脚踪,走上海外通商和殖民的扩张之路。
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君王,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阿拉贡国王费迪南和卡斯特里女王伊莎贝拉共享着相同的政治愿景和宗教理念,他们相信民族合一和通商是国家强大繁荣的两个关键要素。
1469年10月,阿拉贡的费迪南二世和卡斯特里的伊莎贝拉一世终于结婚了,两位君主以联合执政的方式把两个王国联合到一起,这就是日后统一的西班牙王国的起源。这个新兴的统一王国的国名被称作西班牙,这是古典时代希腊地图学者给这片土地起的名字,关于西班牙这个名字的原本意思,语言学者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野兔的土地”的意思,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西方的土地”的意思。
1492年,阿拉贡和卡斯特里联军征服莫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堡垒格林纳达,蓝血贵族的再征服事业终于获得最终胜利,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长达781年的统治从此消亡。
费迪南和伊莎贝拉怀着极大的宗教激情建立了宗教裁判所,他们以骇人的残忍暴力手段迫害基督教异端和异教徒,所有犹太人只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放弃犹太教改宗基督教,要么就被驱逐出境。自从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居住在这里的犹太人被迫离开西班牙,他们四散去了东方世界和荷兰,波兰等地。
西班牙对王国内的政治,宗教,司法和军事制度进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贵族封建制度遭到压制,西班牙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民族国家,国家掌握了中世纪国王无法想象的强大权柄。
以基督教信仰的守护者自居的西班牙急迫地寻找贸易通商的机会以壮大国力,但是西班牙的大发现事业却受到条约束缚。早在1479年的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在罗马教宗的调停下达成书面共识,两国以亚速群岛以西100里格的经度线划分海上贸易通商的势力范围。双方在1494年又修改这份共识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以佛得角以西370里格的经度线划分势力范围。
不论是1479年的约定,还是1494年的约定,西班牙的探索发现势力范围都被界定在经度线以西,这也就意味着,西班牙只能想办法向西寻找去远东的海上商路。哥伦布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中央。
美国流行的风险投资创业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世界,一个有创意的工匠,他需要大笔资金进行试验和改进以完成他的创造发明,他就会寻找有实力的大老板或者君王,投资者觉得他们的概念有可行性,愿意冒险投资他的事业,这就是最早的风险投资。初期的许多发明家,探险家,除非自己掌握着雄厚的财力资源,否则都必需是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他们必需能够出售自己的概念,吸引投资人买进buy in他们的概念。
哥伦布就是一个杰出的销售员,他或许是那个年代最狂热,最有激情的销售员。
综合各方面的历史纪录,我们可以总结说,哥伦布是一个宗教狂热者,一个固执己见者,一个坚忍不拔的人,一个有人际交往魅力的人,一个傲慢的人,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一个独裁者。正是这些品质融合在一起,哥伦布才完成了这项超乎普通人的理性,勇气和想象力极限的神奇冒险事业。
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热那亚共和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羊毛纺织工匠。哥伦布有着狂热的宗教激情,他热衷于研究圣经,并且坚信自己背负着拓展基督国度的神圣使命。基于他对圣经的解读,哥伦布相信地球陆地由六块土地组成,而全球各地的水面是相连的。他由此推理出他的结论,从西方世界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远东的印度。
哥伦布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他积累了丰富的战斗和航海冒险经验。他还学习了拉丁文,阅读研究大量的天文学,地理学和历史学书籍。作为一个缺乏系统性培训的自学者,哥伦布并没有达到学者标准。这些自学成才积累的知识却给他带来一系列坚定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在学术标准而言是明显错误的,但是哥伦布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地球是一个圆球体,这是中世纪西方学术界的常识,可敬的彼得在732年前后所著作的【关于时间的思考】就是基于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前提展开的论证。但是西方学术界并不是以圣经为依据而得到的这个结论,这其实是古希腊时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掌握的知识,中世纪的天文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地球是个圆球体的这个前提之上的。
局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西方学术界对远东的实际地理情况缺乏第一手的调查研究,当时学术界对欧亚大陆最东端的跨度,日本和中国的具体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但是这些偏差和哥伦布的偏差比较而言,并不离谱。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在日本和西方世界之间还存在着一大片陆地。
从加纳利群岛起航向西,要航行多少海里才能到达印度?哥伦布计算的海上距离居然只有2500海里左右,事实上这段直线距离是10,000海里以上。造成这样大的误差是因为哥伦布的计算方法犯了许多错误,他最明显的一个错误是误读了阿拉伯学者的天文和地理学书籍。阿拉伯人使用的“里”和罗马人使用的“里”是不同的长度,阿拉伯里比罗马里要长。但是当葡萄牙学者指出他的计算错误的时候,哥伦布并没有修正自己的计算,他还固执地相信他的算法是成立的。
从1470年代开始,哥伦布就游走在欧洲各地推销他的航海探险计划,寻找各国政府投资他的西向航海事业,但是威尼斯,热那亚,英格兰和葡萄牙都拒绝了他的计划。1486年,哥伦布找到伊莎贝拉女王,女王下令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女王让哥伦布等些时候,这一等就是六年。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0
事实上,专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很快就出来了,结论是和葡萄牙的一样的,但是基于相同的专家报告,两位西班牙君王却作出和葡萄牙国王不同的选择。这是因为女王的顾问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包括大主教在内的一批重臣们认为,如果这项冒险事业失败,西班牙可以承受这样的投资损失,而如果冒险事业成功,它将给西班牙带来惊人的高回报率。就这样,卡斯特里女王决定保留这个高风险,超高回报的风险项目。
为留住哥伦布以免他去别的地方寻找投资者,卡斯特里女王下令发放年金供养他,同时颁布敕令,全国各地城镇都必需免费为哥伦布提供吃住服务。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准备投资资金和具体的合作条款谈判,这又是一个艰难的谈判工作,因为哥伦布的要价实在太高。
1492年1月,西班牙征服格林尼达,卡斯特里夺取格林纳达王国的巨额财富,女王召见哥伦布,继续谈判合作条款。
1492年4月,西班牙王室和哥伦布签订了【圣菲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哥伦布如果能够开拓到印度的西向航路,他将被封为“远洋海军上将”,并担任所有新发现的西班牙领地的总督,他将获取所有税金和贸易收入的10%,并且拥有购买贸易公司八分之一股份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八分之一的收入。这些终身特权在他去世之后将由他的继承人世袭继承,哥伦布拥有继承人候选人的提名权,西班牙王室从他提名的三个候选人中选定一位继承人。
虽然西方人当时已经对大西洋季风和洋流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缺乏海上精确地位技术之前,在无法寻找陆地地标定位的茫茫海上航行,是一项和死亡赛跑的高风险活动。阿拉伯航海者把西方世界以西的那片位置海域称作“黑暗的绿海”,那是一片没人了解的海域,哥伦布怀着惊人的勇气探索发现这片之前无人挑战的海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小船离开西班牙本土,1492年9月6日,哥伦布探险船队完成修复和补给之后,离开加纳利群岛。哥伦布的此次航行时机非常好,一路顺风,而且没有遇到恶劣的风暴天气,他的风帆船队一路向西高速航行。
1492年10月12日,在哥伦布担心的坏血病和哗变发生之前,船队终于发现陆地,这里应该是巴哈马群岛中的某一个小岛。虽然这个小岛和文字记载中的印度相差甚远,但是哥伦布还是认为他已经到达印度,他称他遇到的原住民作“印度人”。
哥伦布在加勒比海域继续探索,他希望能够发现中国,他想见到统治中国的蒙古大汗。哥伦布并没有发现他期待的中国,也没有发现黄金,但是当地人告诉他说,在更西边的地方,有着满是黄金的河流,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哥伦布留下四十个船员在希斯班尼亚拉(今天的海地和圣多明各),他怀着成功的喜悦心情,带着几个他遇到的“印度人”返回了西班牙。
尽管哥伦布没有带回黄金,但是他的发现足以让国王和女王兴奋,西班牙王室在之后的十二年里又资助他进行三次远洋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哥伦布开始殖民统治西印度群岛,他从西班牙带来一千多个殖民者和大批家畜家禽,他也从欧洲和非洲带来数以百计的黑奴。
哥伦布是一个杰出的提督,他可以有效地统领舰队在海上探险开拓,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总督,他不仅缺乏管理社会的经验,而且太过独裁和冷酷。殖民地人民不仅造反,而且还上诉到西班牙王室。调查记录告诉我们,有个女人嘲笑哥伦布出生卑微,哥伦布居然就下令割去她的舌头。还有的人仅仅是偷窃了玉米,就被割去鼻子和耳朵。哥伦布习惯以管理海上船队的铁腕冷酷手段处置平民,这种作法很快使得他丧失殖民者的尊敬和爱戴,他最终失去了总督的权柄。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屈辱中因病去世。哥伦布最终也没有发现黄金,但是他坚称他已经找到印度。
1501年,受雇于葡萄牙的佛罗伦萨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了巴西,他认为这是一片前人所不知道的大陆,他称这个新大陆作“新世界”。之后的人们就以他名字的阴性拉丁文写法命名这个新的大洲作美洲。
但是把加勒比海那片土地称作印度的习俗已经形成,西方人只好把欧洲西边的“印度”称作西印度,把欧洲东边的印度称作“东印度”,以作区别。早期的人们把美洲原住民称作“美洲印度人”,中文则有技巧地翻译作“印第安人”。在二战之后,美洲人民出于对原住民的尊重,渐渐不再使用“美洲印度人”(印第安人)的说法,美国一般称他们作美国原住民Native,加拿大则尊称他们作最初的人民The First People。
后世美洲人民并没有遗忘哥伦布所作的开创性贡献,美国从18世纪就有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历史事件,此后逐步演变成为全国范围的纪念活动。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10月12日为联邦节日,定名为哥伦布日,以纪念这个伟大的航海发现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左翼人权运动在美国崛起,反对者宣称,哥伦布是一个冷酷的黑奴贩子,他给美洲原住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反对纪念哥伦布的庆祝活动。每年纽约意大利裔族群组织的哥伦布日大游行都会遭到左翼人权人士抗议,双方的骂战对峙成为纽约街头一个有趣的场景。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
西班牙人在西印度群岛以铁腕手段稳固统治地位,他们在这里建立起获利丰厚的甘蔗种植园,但是他们还在寻找着传说中的黄金。
1513年,波多黎各总督胡安-庞塞-德-莱昂寻找黄金的探险队在美国东南部登陆,他把这批遍地鲜花的地方命名作“佛罗里达”La Florida,意思就是“花的地方”,德莱昂宣布此地主权归于西班牙王冠。德莱昂并没有发现黄金,在后世酒馆流传的八卦故事里,他发现了神秘的青春之泉Fountain of Youth,一个能让人恢复青春活力的神秘地方。佛罗里达并不适宜开垦种植甘蔗,因此西班牙对殖民开发佛罗里达的兴趣并不大。
1565年,一批法国于格诺教徒在这里兴建殖民地,西班牙军队杀光了殖民地中的男人,只留下妇女和儿童,为防止这些法国异端再跑回来,也为了防范海盗,西班牙在这里修建起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要塞,这就是美国境内的第一座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城镇。
1513年,在德莱昂登陆佛罗里达寻找黄金那一年,另一支探险队则在中美洲登陆,他们穿越巴拿马地峡到达美洲大陆的西海岸,他们成为第一批到达美洲太平洋海岸的欧洲人。
德-莱昂这样的西班牙人有个特别的历史名词,人们称他们作“征服者”Conquistador。他们是职业战士,大多经历过血腥残酷的莫尔人征服战争,他们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在和莫尔人穆斯林的对战中已经形成残酷厮杀的习惯。根据中世纪的正义战争理论,为传播基督教而发动战争是上帝祝福的正义战争,杀戮抵抗不从的异教徒并不是罪恶。征服者渴望战斗,也渴望通过战斗迅速致富,西班牙王室赋予他们征服异教徒的权利,并且承诺把征服的土地恩赏给他们,战功卓著的征服者还可能被提拔成为贵族。
小贵族家庭出生的荷南-科尔蒂斯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征服者,父亲原本给他安排的人生道路是学习拉丁文,学习法律,进而成为一个收入不错的律师,但是他却选择从军,他渴望能够在新世界迅速建功立业。
1519年,科尔蒂斯率领六百人的远征军登陆墨西哥海岸,在进军途中,他遭遇二十多个原住民妇女,她们的本族男人已经全部遭到敌族灭绝,科尔蒂斯收留了她们,并且给她们施洗成为基督徒。其中一个女人成为他的情妇,她通晓原住民的语言,这为科尔蒂斯的征服事业提供宝贵的情报资源。
科尔蒂斯非常幸运,根据阿兹特克的宗教预言,羽蛇神将在那一年回归地球,而阿兹特克人从来没有见过马,更没有见过披着盔甲骑在马上的高大欧洲人,他们以为科尔蒂斯就是羽蛇神,或者是羽蛇神派来的使者。阿兹特克的统治者蒙特祖马二世就这样在迟疑和困惑中决定举办盛大隆重仪式迎接科尔蒂斯进入特诺奇提特兰,他就这样被西班牙人控制住了。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1
当蒙特祖马的下属终于决定采取武力行动营救他们的统治者的时候,欧洲人的军事技术优势发挥出巨大威力。当时阿兹特克人掌握了黄金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但是他们还不会制造铁器,他们的兵器都是石器,或者以黑曜石为尖头的长矛和弓箭。而西班牙人则身批钢制的盔甲,挥舞则钢制的利剑,西班牙人火炮的巨响更是将许多阿兹特克人吓到丧失理智。就这样,虽然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西班牙远征军还是杀出了特诺奇提特兰城。
到这个时候,如果原住民能够团结一致,阿兹特克帝国还是可以凭借压倒性的人数优势粉碎这只小规模的西班牙远征军。但是原住民并不团结,被征服的原住民仇恨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贵族不仅剥削压榨他们的财富,而且长期屠杀他们的族人作为献祭牺牲品。科尔蒂斯和许多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团结起来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一位经历过阿兹特克帝国败亡历史的长老在他的口述历史中是这么说的,不是西班牙人优越的军事技术灭亡了阿兹特克,而是内部大规模的人民造反推翻了阿兹特克。
西班牙征服者另外有一个沉默而可怕的盟友,那就是传染病。西半球和欧亚大陆隔绝数千年之后,西半球的原住民的身体对许多欧洲普通的疾病完全缺乏抵抗力,这就类似欧洲人无力抵抗非洲的黄热病一样。在西班牙人逃出特诺奇提特兰城之后,城内爆发大规模天花,这常灾难持续两个月多,不计其数的原住民就这样被病毒灭绝,此后流行性感冒和麻疹又夺取数以十万计的生命,原住民在这样的承重打击之下完全丧失抵抗意志。
1521年8月,科尔蒂斯征服阿兹特克全境,他将这里命名作新西班牙,并将特诺奇提特兰改名作墨西哥城。
1524年,科尔蒂斯派遣远征军征服玛雅各族,并将这片土地命名作危地马拉。
也是在这一年,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欧领一支168人和67匹马组成的远征部队从巴拿马出发,南下寻找传说中堆满黄金的印加帝国。皮萨罗的出身比科尔蒂斯更为卑微,后人甚至无法确定他的出生年份,他是一位陆军上校的私生子,幼年生活非常穷困,他长大的时候还是一位文盲。但是他却是一个非常努力勤奋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作伙伴,筹集资金组织起这次远征军。在皮萨罗找到印加帝国之前,欧洲来的传染病已经传入南部美洲,后人估计这些疾病灭绝了印加帝国一半人口。而当时印加帝国内部的贵族们又分成不同的派别争夺王位继承权,这进一步削弱抵抗西班牙人的力量。皮萨罗一方面凭借技术优势打击印加帝国的军队,另一方面则招募训练原住民加入他的征服事业。
1534年,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全境。
西班牙的武力征服和欧洲疾病彻底改变中部美洲和南部美洲。西印度群岛的全部原住民都遭到刀剑和疾病灭绝。学者估计在1500年的时候,中部美洲的原住民人口或许达到4千万,到1650年的时候,这里只剩下3百万左右原住民。学者们估计1530年的秘鲁原住民人口应该在9百万左右,到1650年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五十万。欧洲疾病其实也传入了美国西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东南部造成许多原住民死亡。
征服者完成军事征服事业之后,西班牙政府成立一个“印度事务委员会”在美洲建立起行政官僚管理体系。但是西班牙本土离美洲大陆太遥远了,美洲各地的征服者依旧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柄,他们一方面掌握着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在法律上,他们又是被征服的原住民的统治者。征服者继续残酷地剥削压榨原住民,他们驱使原住民在大种植园里工作,同时建立起大面积的牛马养殖场。
西班牙殖民者引入的动植物完全改变美洲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养殖牛马,许多地方种上了适于牛马食用的草类。美国境内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平原地区的原住民就这样过上了驰骋马上的猎手生活。
西班牙入侵美洲这个历史事件对非洲和欧洲的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学者们把这个文化交流过程称作“哥伦布交流”。西半球的玉米,番茄,土豆,木薯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高产作物不仅提高农业产量,而且刺激非洲和欧亚大陆人口增长。原本用于荣耀阿兹特克人的神灵的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国库,西班牙崛起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在征服战争和疾病中幸存下来的原住民丧失了许多原有的文化特质,西班牙祭司用强迫手段禁止他们传统的异教崇拜,迫使他们皈依罗马公教。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至少有四十五万西班牙人来到这里殖民定居,他们中的90%以上是来寻找更好生活的年青单身男子。他们的原住民妻子或者情妇生下来的孩子在西班牙被称作梅斯蒂索人mestizo,意思就是“混种”的人。到1800年代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崛起的时候,西属美洲的17百万人口中,有7.5百万原住民,3.2百万欧洲人,1百万黑人奴隶,另外则有5.5百万混种人。
虽然有些原住民逃进深山里躲避西班牙人的统治和同化,但是他们的人数非常少。到21世纪的时候,只有在乌拉圭地区还能找到一种原住民语言。对于美洲原住民文明来说,1492年的欧洲入侵是一场悲剧,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事实。
抗罗宗运动和英格兰崛起,1500-1620
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扩张事业中,宗教激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16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已经不能再成为凝聚统一欧洲文明的力量。因为基督教内部出现分裂,西方文明分裂成罗马公教和抗罗宗两大阵营。在1560年代的时候,西属尼德兰地区爆发抗罗宗叛乱,这场长达八十年的血腥宗教战争逐步耗尽了西班牙的财富。而就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英格兰则经历了惊人的经济转型和宗教转型,迅速富庶起来的英格兰具有了扩张到北美去的动力和实力,这一波的扩张又带来新一轮欧洲人和原住民的文化碰撞。
抗罗宗运动
对罗马公教的挑战可以上溯到中世纪时期的英格兰神学者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c1324-1384),他对罗马教宗的权柄提出公开挑战,他宣称罗马公教的许多教规教条完全违背圣经教导,基督徒应该回归圣经,在正确理解圣经的基础上追求纯洁的信仰生活,他甚至动手把圣经翻译成英文以便更多基督徒可以直接阅读。威克里夫的异端言论遭到教会的强力打压,但是他得到牛津大学师生,伦敦市民和一批有实力的大贵族的保护,因此他在生前并没有被教会处死。
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杨-胡斯(c.1369-1415)阅读威克里夫的神学论著之后,再次向罗马公会发出公开挑战,胡斯走的比威克里夫更远,他甚至创立了第一个抗罗宗教会-弟兄合一会。宗教审判所对他进行8个月禁锢和劝告,胡斯依旧拒绝忏悔认罪,他最终被裁定异端罪名成立,以火刑处死。胡斯之死引发胡斯战争,波西米亚的胡斯派基督徒和神圣罗马皇帝的大军进行14年的血腥战争之后遭到镇压。
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于萨克森尼的上层阶级家庭,他父亲是矿山老板,还是市议会的议员。在法学院将要毕业的时候,他经历一次雷击,他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呼召,他放弃律师的前途转而学习神学,并且成为一名苦修僧侣。作为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教授,从1510年开始,学校安排他教授圣经的【罗马书】,【诗篇】,【希伯来书】和【加拉太书】,在这一段教授生涯中,他的神学观发生改变,他领悟了“因信称义”(唯独信心)Sola Fide的抗罗宗奥义真谛。
1517年,他将神学论文【九十五条论纲】钉在教堂大门上,向罗马公会发出公开挑战。在这个论文,马丁-路德不仅攻击当时罗马公会出售赎罪卷的作法,而且颠覆罗马公教的神学体系。路德论证说,基督徒的救赎只能来自于上帝的恩典,既然是恩典,就不是任何行为,金钱能够赎买的。
马丁-路德拒绝向教会忏悔认罪,他坚持他的异端立场,他得到一批有实力的德意志君王的保护。此后马丁-路德更进一步攻击罗马公教神学,他论证阐明抗罗宗和罗马公教的三大对立立场。首先,路德否定基督徒可以通过美好品行赢得救赎,他论证说,没有人可以达到上帝公义圣洁的标准,救赎只能来自上帝全然的恩典。第二条则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路德否定罗马教宗,罗马公会祭司掌握着特殊的属灵权柄,他引用圣经说,“人人皆是君尊的祭司”,每个基督徒都可以和上帝直接交流,根本不需要罗马公教神职人员作为中介。第三条则是唯独圣经,路德认为信仰的最终权柄来自于上帝启示的圣经,每个基督徒必需从圣经里寻找自己的信仰生活准则,而不是顺从罗马公教制定的教规教条。因此,每个基督徒都必需自己阅读学习圣经。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2
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国王此时已经继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作为神罗皇帝,他的皇名应该按照德语和皇帝排序写作卡尔五世。作为公教信仰的忠贞捍卫者,卡尔五世皇帝颁布【血腥诏令】,强力打压帝国境内一切异端。由此引发抗罗宗和罗马公教战争,最终皇帝战败,双方在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和平条约】。
这个条约确立“谁的统治,他的宗教”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国际法原则,也可以翻译作“教随国立”。也就是说,统治一国的君王,有权确立本国的国教。这是国家主权理论在国际法上的一个里程碑,汉诺威,萨克森尼这些德意志诸侯国的宗教事务,不再听命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条约规定了“恩典期”,如果一个国家的臣民不愿意跟随国君改变宗教,他可以变卖家产移民去别的国家,在这个恩典期内,国家不可以将他当作异端进行处置。但是【奥格斯堡和平条约】只承认路德宗的合法地位,这也就是说,卡尔文宗,再洗宗这些抗罗宗基督徒还是处于异端地位,在各国都会遭到迫害。
奥格斯堡和平条约标志着西方世界的阵营分裂,北部的德意志诸侯国全部皈依路德宗,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也加入路德宗阵营。南部的德意志诸侯国和奥地利一样,继续保持罗马公教作为本国国教。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其实是相对温和的,他本人也强烈反对社会革命,【罗马书】里说,不论统治者是否顺服上帝,人民都必须顺服于地上掌握权柄的统治者,因为是上帝允许他作为统治者而存在。当1524年,一批德意志农夫造反,攻击罗马公教的祭司和主教,挑战他们的罗马公教君王,马丁-路德措辞严厉地谴责这些造反的暴民。路德注重维持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他的神学体系内也包涵许多罗马公教内容。
更为激进,更具有颠覆性的宗教改革者则是法国的约翰-卡尔文(1509-1564)。卡尔文出生于努瓦尔的上层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诺瓦尔主教的秘书,并且在当地担任一系列行政和司法管理职务,是地方上的领袖。卡尔文接受的是人文主义教育,他成长为一位律师之后热衷于神学问题的研究和宗教思考,并且最终走上和罗马公会决裂的道路。



(【卡尔文画像】约翰-卡尔文(1497-1543),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中国,卡尔文主义深刻影响瑞士,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和美国历史发展,归正会,圣公会,长老会以及清教徒发展演变形成的各教会神学观都受其影响。这幅肖像画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日耳曼画家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536年,卡尔文发表【基督教要义】,这部神学论文成为日后抗罗宗主流宗派的神学理论基础。卡尔文走的比马丁-路德更远,他强调上帝的全能和人性的全然败坏,唯有上帝的恩典才是人类的出路。卡尔文驳斥许多罗马公教教规教条里的超自然内容和圣徒崇拜,他并且提出改变西方文明历史走向的预定论。根据预定论,上帝在创造万有之前已经预备了救赎计划,已经拣选了得救的基督徒。
在法国遭到迫害的卡尔文逃亡到瑞士山区在日内瓦建立起“山顶的国度”,卡尔文遵循圣经旧约模式建立“圣洁的国度”。卡尔文废除主教-祭司组成的神职等级制度,由平民基督徒选举出“长老”和“牧师”管理基督徒社区生活,在这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社区里,浪费和奢侈这些罪行都遭到禁止,基督徒在长老们的带领和管理下追求圣洁的生活。
尽管在各地都遭到残酷的打压迫害,卡尔文的神学观依旧在欧洲各地赢得大批追随者。在瑞士和今天比利时和荷兰组成的尼德兰地区,他们被称作归正教会,在法国,他们被称作于格诺教徒,在苏格兰,约翰-诺克斯则建立起长老教会,在英格兰,人们称他们作清教徒。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之路是一条奇特道路,亨利八世国王(1509-1547在位)原本强力打压本国的抗罗宗势力,但是在罗马教宗拒绝他的离婚请求之后,亨利八世在1534年和罗马公开决裂,他自封为英格兰教会至尊元首。亨利成为教会元首,他的离婚事业也就不成问题啦。到亨利八世去世的时候,英格兰教会的教义,组织制度和宗教典礼仪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亨利八世最终还下令禁止普通民众阅读圣经。
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和她父亲不同,从罗马公教神学标准来说,她是一个真正的异端。伊丽莎白女王在掌握君王权柄之后,高调宣告本人的信仰立场,她是一个预定和恩典的信奉者,她是一个卡尔文教派的抗罗宗基督徒。但是在执政和教会管理中,伊丽莎白选择“合一但是不求统一”unity without conformity的妥协包容道路,她甚至保留大主教-主教的等级神职制度,中文习惯上把英格兰教会翻译作圣公会。
伊丽莎白的作法使得英格兰避免教会公开分裂和大规模血腥杀戮,而且从神学观体系来说,圣公会也是属于卡尔文主义的,只是保留许多罗马公教的典礼仪式传统。但是她的妥协却激怒激进抗罗宗教徒,有清教徒领袖公然指控,圣公会的大主教和主教根本就是罗马教宗那样的敌基督者,他们败坏了圣洁的教会,他们将把英格兰教会世界带向被诅咒的毁灭之路。英格兰教会从此走向分裂,有一部分教会领袖离开圣公会,建立起散布在各地的地方教会组织,他们称自己是“上主纯洁无暇的绵羊”,也有的称自己是“清教徒”。
清教徒是一个广泛概念,里面包含众多不同的神学宗派,但是总体而言,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地方,因此被统称为清教徒。清教徒要“清洁”圣公会“错误”的教导和实践,他们指控圣公会的许多宗教仪式是异教徒的巫术魔法和偶像崇拜。比如,向圣徒祷告,焚香点油,圣徒雕像,这些圣公会的作法都被清教徒称作是魔鬼撒旦的谎言,圣餐礼和圣洗礼具有超自然力的说法也被控诉为异教徒的迷信活动。
清教徒强调“呼召”calling这个概念,他们认为上帝对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旨意,每个基督徒应该寻找辨明上帝对自己的呼召,进而完成自己的责任,在个人的生命过程中为上帝服务。为了理解上帝的呼召,所有男人女人都应该学习圣经,理解上帝的诫命,这就造成文化学习在清教徒中迅速普及。清教徒热衷于伦理学的思考和辩论,以追求“舒适而俭朴”的圣洁生活方式。
如果将荷兰的归正会,苏格兰的长老会和清教徒进行比较,我们会看到清教徒在教会组织制度上的明显特质,清教徒不仅无视主教们的权柄,甚至无视长老公会Presbyterian synod的权柄,他们相信圣经是唯一的权柄来源,他们的组织理念被称作公团主义congregationalism,也就是说每个地方教会是独立自主的,不接受外来的上级组织领导。从政治学来说,这就意味着地方自治,不接受上级政府统治。伦敦是清教徒重镇,但是在英格兰各地的城镇和乡村,在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商人和工匠里有许多清教徒。
清教徒传统和清教徒的价值观,将成为日后构建美国文明的一条核心主干。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3
荷兰和英格兰挑战西班牙
1556年,菲利二世Philip II of Spain(1556-1598年在位)继承西班牙王冠,哈布斯堡家的菲利二世成为西方世界实力空前强大的国王。通过婚姻和血脉继承,菲利不仅是西班牙国王,而且是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国王,并且是米兰公爵,他还是尼德兰十七省的主君,勃艮第公爵,在1580年后,他又继承葡萄牙的王冠,这意味着,葡萄牙遍布海外各地的殖民地也都臣服于他的主权之下。
菲利是一个虔诚的公教徒,他立定心志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忠贞信仰守护者,他又掌握着西方世界从来没有君王掌握过的巨大资源,这带来一系列的征服战争。



(【菲利普王冠下的欧洲领土】,再算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帝国。)



(【16世纪的全球海上商路】,16世纪是西班牙帝国的巅峰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全球海上商路。)
尼德兰和西班牙的冲突,除了宗教冲突之外,还有政治传统冲突。作为新兴的民族国家,国家对人民掌握着权柄,人民必须顺服国家主权,菲利统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这种理念,并不会让西班牙人觉得突兀。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的民族国家,在蓝血贵族复国事业成功之前,伊比利亚半岛长期处在莫尔人穆斯林统治之下,并没有经历过悠久的中世纪封建社会,没有形成封建社会的政治传统。
尼德兰则不同,这里在中世纪是北部欧洲最富庶的地区,麻纺织和羊毛纺织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这里又位于南欧和北欧贸易商路的中间枢纽位置。力量壮大的城镇工商业者和伦敦一样,早已经形成城镇议会自治的政治传统。
菲利打压尼德兰地区抗罗宗的作法遭到尼德兰人的强烈反抗,捍卫宗教信仰和捍卫政治自由的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抗罗宗反抗力量,带来血腥残酷的八十年战争。
1581年,抗罗宗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正式宣布独立,它们联合组成联邦制的共和国,人们一般称这个联邦共和国作荷兰,因为荷兰是七省中最广为人知的省份。
英格兰最初不敢公开介入这场战争,英格兰和苏格兰抗罗宗以志愿者身份登陆欧洲,和尼德兰的抗罗宗弟兄并肩作战,对抗当时西方世界最强大的西班牙陆军。随着国内舆论压力不断上涨,伊丽莎白女王终于向荷兰派遣六千人军队助战,英格兰和西班牙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1588年,菲利派遣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他决心根除抗罗宗最大的堡垒-英格兰。海盗战舰和商船为主组成的荷兰,英格兰海军不断打击骚扰无敌舰队的登陆作战行动,但是真正挽救英格兰的则是北海风暴,历史上称作“抗罗宗之风”。由于无法明确在海上的具体方位和航程,无敌舰队偏航驶入北海的风暴区海域,这只西方世界最强大的舰队就这样最终在爱尔兰海域全军覆灭。
菲利的护教军事事业耗尽了西班牙的国库,到1598年菲利去世的时候,西班牙已经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西班牙的经济状况也在八十年战争期间日趋恶化,数以十万计的西班牙人迫于生计,移民去美洲大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西班牙衰退并行的则是荷兰的繁荣和崛起,荷兰人创造十七世纪的经济奇迹,阿姆斯特丹崛起成为西方世界的金融中心。
抗罗宗神学带来的商业伦理和世界观改变是荷兰经济奇迹的重要推动力,抗罗宗不再以追求财富积累为罪恶,一个基督徒只要不沦为财富的奴隶,通过诚实和勤劳的工作积累财富,进而有余力帮助他人,这是上帝的祝福和恩典。中世纪形成的诚实信用传统,再加上全民追求财富的新时尚,就带来发行股票,全民募集资金的新兴融资手段。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大大降低融资的成本,全民经商的荷兰人迅速组成各种股份公司,投资工商业发展和拓展海外商路。
许多被葡萄牙和西班牙驱逐的犹太人逃亡定居在阿姆斯特丹,从中世纪以来,犹太人不能购买土地,贸易和金融成为犹太人主要维生手段。犹太人不仅在欧亚各地有着历史悠久的贸易网络,而且掌握许多金融技术手段。抗罗宗对犹太人的宽容,也是荷兰经济奇迹的一个成因。
荷兰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在这段时间里跃进世界领先地位,他们被西方人称作“海上马车夫”,他们的风帆船航速惊人,以至于酒馆里开始流传起“飞翔的荷兰人”的八卦流言,据说荷兰人驾驶的是幽灵船,所以才能在海上飞翔。
荷兰人开始武力夺取一批非洲和亚洲的葡萄牙贸易据点,荷兰东印度公司一路向东拓展海上商路。通过类似八卦小说里常见的商业间谍手段,东印度公司从阿拉伯人手里获得咖啡种子,在蔗糖利润下滑之后,他们又掌握一个新的印钞机-咖啡种植园。东印度公司的商路一直拓展到远东的日本,他们在爪哇种植的咖啡成为获利丰厚的奢侈品,以至于在英文里也有人称咖啡作“爪哇”Java。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4
在向东发展的同时,荷兰人又成立西印度公司拓展大西洋沿岸商路,他们在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夺取一系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投资开设蔗糖种植园。为获取北美的奢侈品皮毛,荷兰人深入北美内地,建立起一系列贸易据点。
在荷兰经济腾飞的同时,英格兰也经历经济高增长。但是这一段时期的英格兰经济增长中有很大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的成分,因为英格兰人口从1500年的3百万突然蹿升到1630年的5百万。
英格兰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则是工商业改变和提升。在中世纪的时候,英格兰一直是优质羊毛出口地,英格兰人把羊毛原料卖给善于纺织的尼德兰人赚钱,这种贸易模式在16世纪之后发生变化。
造成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成因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改变,在亚当-斯密颠覆重商主义理论之前,从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重商主义是欧洲的主流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全球的财富总量是不变的,一个国家的富裕必然以另一个国家的贫穷为代价。重商主义在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英格兰首先崛起,学者们密切地收集追踪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以确保本国处于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地位。
1549年的【论英格兰的公众福祉】这样告诉英格兰人,“我们必须谨慎小心,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卖给陌生人(外国人)的多于我们从陌生人那里购买的,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使我们变得贫穷,而使陌生人变得富庶。。。”
重商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国家主权政治学理论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崛起,这两个理论的合力就是国家政府力量日趋走强,基于重商主义理论,政府必须介入经济活动以确保本国工商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引导本国企业从低利润的原料行业向高附加值的生产行业转型,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压低工人的工资以刺激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这种思路成为重商主义国家常见的公共政策。
伊莉莎白女王就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重商主义君王,在她的治下,英国政府扶植成立了垄断性质的利维坦公司专营对奥斯曼突厥帝国的贸易(1581年),专营非洲贸易的几内亚公司(1588年)和专营远东贸易的东印度公司(1600年)。这些公司都不是政府直接开办和经营的,但是英国政府以宪章方式赋予他们垄断经营特权,英国认为如果本国其他企业也参与这些高利润贸易商路的竞争,将削弱本国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
也是基于重商主义的思路,英国政府开始动用行政手段促进土地兼并,以促进羊毛和羊毛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因为规模经济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羊毛纺织业的门槛比原料行业高,利润也比原料行业高,英国必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进入羊毛纺织业。
这种国家介入的作法不仅伤害经济的发展,而且带来了一系列不公正的社会后果。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带来的事实后果是,英国政府的力量日趋强大,因为国家介入经济越多,国家获利收税的机会就越多,英国国库就这样富足起来。东印度公司在国家的扶植下建立起一只可以挑战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人的武装商船队。
英国殖民美洲的动力形成
国家政府力量加强并不是英国殖民美洲的主要推动力,否则无法解释政府力量更为强大的人口大国法国和西班牙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移民潮,真正推动英国殖民的动力来自于英国自身的宗教,政治和经济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则是宗教冲突和价格革命。
西班牙在美洲获取的黄金和白银进入欧洲市场流通之后,贵金属供应量突然激增带来黄金和白银贬值,反应在物价上就是通货膨胀。从1545年之后的150年里,欧洲的平均物价指数上涨六倍,我们如果以物价持平不动的千年中世纪为标准,1.5%的年通货膨胀率足以被称作物价革命。价格革命是一场波及欧亚大陆的现象,遥远东方的明帝国也遭受深重影响,我们在这里则注重于追踪价格革命对英格兰政治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英格兰贵族阶级成为价格革命的首批受害者,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形成固定长地租传统,贵族们也根本没有关注物价变化的习惯。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英国价格上涨两倍,而贵族们的地租收入却没有增长。贵族阶级的财富在缩水,而富农和绅士阶级的财富则在增长。富农在粮食价格暴涨之后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购买更多的农地,他们还会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便他们成长为一个绅士。
英格兰的农夫可以分成两个三个阶层,分别是富农,自耕农和靠租用土地生活的雇农。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代,富农和自耕农享有一样的政治权利,他们都是自由民,而雇农则相当于农奴。
绅士和贵族是不同的两类人,绅士是英格兰特有的一个阶级,他们出生于平民家庭,有的是农村富农家庭,有的来自城镇里的工商业家庭,或者医生律师这些职业人士家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成为地方议会,甚至全国议会平民院议员,他们就成为绅士。绅士们没有贵族那样世袭的大片领土,他们习惯了精打细算地关注物价的变化和新的投资致富机会,绅士们成为物价革命的获益者。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事业,除了让他娶了好几个妻子之外,还改变英国议会的席位构成。亨利颁布法令,强行夺取英格兰修道院的所有土地和财产,并且大规模迫害僧侣和修女。贵族院中僧侣的席位就这样全部空缺了,空缺的席位转去议会平民院,因为购买土地的绝大多数是新富的绅士。
随着绅士们的财富增长和议会平民院规模扩大,绅士阶级开始挑战贵族院,他们要求在公共政策上掌握更多话语权。绅士们的诉求得到城市工商者和农村富农支持,英格兰议会政治的力量对比格局就这样发生变化。他们在议会里通过包括圈地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新法案,以追求获得更多的工商业利润。
到1600年的时候,英格兰人口中还有四分之三是自耕农和雇农,他们成为价格革命的受害者。中世纪黑死病之后,英格兰幸存下来的最底层农夫们经历一轮黄金时代,劳力的短缺提高农夫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农夫们不仅都住进石头房子,而且他们还生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有理由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总还是足够的土地供他们的孩子们去开垦耕种,生活期望值的提高带来罕见的英格兰人口高增长。
价格革命之后的圈地运动对农夫造成重大打击,不仅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的农地被圈起来改作牧场放羊绵羊以割取羊毛。从荷兰传入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英格兰本土发明的新型农业器具也对农夫们造成压力,农业生产也走向规模化,机械化的道路。拥有大片农地的地主不需要雇用那么多人力就可以获得比原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不仅是雇农失去工作机会,自耕农和小富农也感受到市场改变的压力,他们家生产的谷物粮食被迫降低价格,因为大地主出售的谷物价格并不高。越来越多的农夫被迫去作新兴的工厂里作工人,或者去养羊农场,谷物农场里作雇工,而这些工作都意味着更低的工价。
和地少人多,长期贫穷的法兰西和德意志不同,曾经富庶过的英格兰农夫很难接受日子越过越穷的命运,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许多人宁愿选择作契约奴隶去美国寻找新的机会。这样的经济动机不仅存在于最底层农夫家庭里,就算许多富农家庭,在这个变幻的大时代里,也想到了把自己的孩子们送去美洲。
但是和经济动力比较起来,在最艰难和最危险的初期阶段,移民美国的更大动力则是宗教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教徒们对圣公会越来越失望,他们有的走上武力反抗道路,直至爆发英格兰革命。也有的人则选择去大西洋彼岸的“新世界”,在那里建立起圣洁的“山巅的城市”。
若干年后英国曾经流行的段子生动地阐述这个历史现象,段子说,如果要发财,那么就去西印度,如果要读圣经,那么就去新英格兰。
在1450年的时候,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人民生活在三个没有交集的世界里。但是自从葡萄牙人到达西非海岸,西班牙人到达美洲大陆之后,这三大洲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就交织在了一起。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5重发
在向东发展的同时,荷兰人又成立西印度公司拓展大西洋沿岸商路,他们在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夺取一系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投资开设蔗糖种植园。为获取北美的奢侈品皮毛,荷兰人深入北美内地,建立起一系列贸易据点。
在荷兰经济腾飞的同时,英格兰也经历经济高增长。但是这一段时期的英格兰经济增长中有很大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的成分,因为英格兰人口从1500年的3百万突然蹿升到1630年的5百万。
英格兰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则是工商业改变和提升。在中世纪的时候,英格兰一直是优质羊毛出口地,英格兰人把羊毛原料卖给善于纺织的尼德兰人赚钱,这种贸易模式在16世纪之后发生变化。
造成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成因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改变,在亚当-斯密颠覆重商主义理论之前,从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重商主义是欧洲的主流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全球的财富总量是不变的,一个国家的富裕必然以另一个国家的贫穷为代价。重商主义在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英格兰首先崛起,学者们密切地收集追踪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以确保本国处于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地位。
1549年的【论英格兰的公众福祉】这样告诉英格兰人,“我们必须谨慎小心,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卖给陌生人(外国人)的多于我们从陌生人那里购买的,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使我们变得贫穷,而使陌生人变得富庶。。。”
重商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国家主权政治学理论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崛起,这两个理论的合力就是国家政府力量日趋走强,基于重商主义理论,政府必须介入经济活动以确保本国工商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引导本国企业从低利润的原料行业向高附加值的生产行业转型,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压低工人的工资以刺激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这种思路成为重商主义国家常见的公共政策。
伊莉莎白女王就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重商主义君王,在她的治下,英国政府扶植成立了垄断性质的利维坦公司专营对奥斯曼突厥帝国的贸易(1581年),专营非洲贸易的几内亚公司(1588年)和专营远东贸易的东印度公司(1600年)。这些公司都不是政府直接开办和经营的,但是英国政府以宪章方式赋予他们垄断经营特权,英国认为如果本国其他企业也参与这些高利润贸易商路的竞争,将削弱本国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
也是基于重商主义的思路,英国政府开始动用行政手段促进土地兼并,以促进羊毛和羊毛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因为规模经济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羊毛纺织业的门槛比原料行业高,利润也比原料行业高,英国必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进入羊毛纺织业。
这种国家介入的作法不仅伤害经济的发展,而且带来了一系列不公正的社会后果。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带来的事实后果是,英国政府的力量日趋强大,因为国家介入经济越多,国家获利收税的机会就越多,英国国库就这样富足起来。东印度公司在国家的扶植下建立起一只可以挑战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人的武装商船队。
英国殖民美洲的动力形成
国家政府力量加强并不是英国殖民美洲的主要推动力,否则无法解释政府力量更为强大的人口大国法国和西班牙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移民潮,真正推动英国殖民的动力来自于英国自身的宗教,政治和经济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则是宗教冲突和价格革命。
西班牙在美洲获取的黄金和白银进入欧洲市场流通之后,贵金属供应量突然激增带来黄金和白银贬值,反应在物价上就是通货膨胀。从1545年之后的150年里,欧洲的平均物价指数上涨六倍,我们如果以物价持平不动的千年中世纪为标准,1.5%的年通货膨胀率足以被称作物价革命。价格革命是一场波及欧亚大陆的现象,遥远东方的明帝国也遭受深重影响,我们在这里则注重于追踪价格革命对英格兰政治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英格兰贵族阶级成为价格革命的首批受害者,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形成固定长地租传统,贵族们也根本没有关注物价变化的习惯。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英国价格上涨两倍,而贵族们的地租收入却没有增长。贵族阶级的财富在缩水,而富农和绅士阶级的财富则在增长。富农在粮食价格暴涨之后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购买更多的农地,他们还会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便他们成长为一个绅士。
英格兰的农夫可以分成两个三个阶层,分别是富农,自耕农和靠租用土地生活的雇农。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代,富农和自耕农享有一样的政治权利,他们都是自由民,而雇农则相当于农奴。
绅士和贵族是不同的两类人,绅士是英格兰特有的一个阶级,他们出生于平民家庭,有的是农村富农家庭,有的来自城镇里的工商业家庭,或者医生律师这些职业人士家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成为地方议会,甚至全国议会平民院议员,他们就成为绅士。绅士们没有贵族那样世袭的大片领土,他们习惯了精打细算地关注物价的变化和新的投资致富机会,绅士们成为物价革命的获益者。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事业,除了让他娶了好几个妻子之外,还改变英国议会的席位构成。亨利颁布法令,强行夺取英格兰修道院的所有土地和财产,并且大规模迫害僧侣和修女。贵族院中僧侣的席位就这样全部空缺了,空缺的席位转去议会平民院,因为购买土地的绝大多数是新富的绅士。
随着绅士们的财富增长和议会平民院规模扩大,绅士阶级开始挑战贵族院,他们要求在公共政策上掌握更多话语权。绅士们的诉求得到城市工商者和农村富农支持,英格兰议会政治的力量对比格局就这样发生变化。他们在议会里通过包括圈地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新法案,以追求获得更多的工商业利润。
到1600年的时候,英格兰人口中还有四分之三是自耕农和雇农,他们成为价格革命的受害者。中世纪黑死病之后,英格兰幸存下来的最底层农夫们经历一轮黄金时代,劳力的短缺提高农夫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农夫们不仅都住进石头房子,而且他们还生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有理由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总还是足够的土地供他们的孩子们去开垦耕种,生活期望值的提高带来罕见的英格兰人口高增长。
价格革命之后的圈地运动对农夫造成重大打击,不仅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的农地被圈起来改作牧场放羊绵羊以割取羊毛。从荷兰传入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英格兰本土发明的新型农业器具也对农夫们造成压力,农业生产也走向规模化,机械化的道路。拥有大片农地的地主不需要雇用那么多人力就可以获得比原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不仅是雇农失去工作机会,自耕农和小富农也感受到市场改变的压力,他们家生产的谷物粮食被迫降低价格,因为大地主出售的谷物价格并不高。越来越多的农夫被迫去作新兴的工厂里作工人,或者去养羊农场,谷物农场里作雇工,而这些工作都意味着更低的工价。
和地少人多,长期贫穷的法兰西和德意志不同,曾经富庶过的英格兰农夫很难接受日子越过越穷的命运,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许多人宁愿选择作契约奴隶去美国寻找新的机会。这样的经济动机不仅存在于最底层农夫家庭里,就算许多富农家庭,在这个变幻的大时代里,也想到了把自己的孩子们送去美洲。
但是和经济动力比较起来,在最艰难和最危险的初期阶段,移民美国的更大动力则是宗教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教徒们对圣公会越来越失望,他们有的走上武力反抗道路,直至爆发英格兰革命。也有的人则选择去大西洋彼岸的“新世界”,在那里建立起圣洁的“山巅的城市”。
若干年后英国曾经流行的段子生动地阐述这个历史现象,段子说,如果要发财,那么就去西印度,如果要读圣经,那么就去新英格兰。
在1450年的时候,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人民生活在三个没有交集的世界里。但是自从葡萄牙人到达西非海岸,西班牙人到达美洲大陆之后,这三大洲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就交织在了一起。
就像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永远地改变西属美洲和巴西历史一样,英格兰人,荷兰人,法国人的到来,也将在1600年之后永远地改变北美历史走向。我们又将看到新一轮的疾病,战争,传教和文化冲突。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中世纪时的非洲奴隶贸易商路图
穿越撒哈拉的盐铁商路是比中亚丝绸之路更古老的商路。
自古以来,古到啥时候?至少在古罗马的时候,黑奴就被运过沙漠,卖到换地中海文明圈。日耳曼蛮族征服西罗马之后,奴隶制度在西方世界消亡。但是在东方世界,包括遥远的中国,一直存在着奴隶制度。昆仑奴价格昂贵,古中国拥有昆仑奴,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15-18世纪卖往非洲的奴隶大多来自西非。
拓展到中部是因为当地非洲人民种植水稻,在南方发现棉花这个白黄金之前,不适合种植甘蔗的南方主要种植水稻。
水稻卖去贫穷的欧洲给欧洲吃,美国黑奴吃的比欧洲人好。生活水平比欧洲人高,这是历史事实。
17世纪独立战争时,欧洲人平均寿命是40岁,美国黑奴是60岁。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公子弈心 2015-04-02 15:39:03
仿真复原的哥伦布的航船睡仓

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来的部分美洲土著人民的陶艺品,在公元50年至1250年之间制成。
1-5 Colima文化圈作品
6-7 Isla De Jaina 文化圈作品

-----------------------------
农照片里的小偶人,非常像【博物馆一夜】里的吐蕃小偶。
美洲原住民文化,总会让人想到东亚文化。
包括跳大神。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6
第二章 入侵和定居北美(1550-1700)
“欧洲的其余教会已经败坏堕落。。。这片土地已经对它的居住者感到厌倦,因为人类本应该是被造物中最尊贵的,但是现在已经堕落败坏到比人类脚下的尘土还要卑贱。。。绝大多数的孩子们,就算接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也已经变态堕落,因为太多成人邪恶的榜样压垮了这些孩子们,贪婪而淫荡的政府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有毒的教育。”“我们必需要这样告诉自己,我们要成为山顶的国度,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清教徒领袖约翰-温斯罗普在英格兰这样宣传他的事业,他希望清教徒能够和这个罪恶的旧世界“分别为圣”,去新世界建立“山巅的城市”成为欧洲人的榜样。

在17世纪殖民美国是非常艰难的事业,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从英格兰航海到达北美就是充满死亡威胁的艰难挑战,海上风暴和航海疾病在海上灭绝许多殖民者的生命。当他们吃了几个礼拜的变质食物,身体虚弱地登上陆地之后,他们又将面临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和原住民的攻击威胁。尽管风险非常高,后果也非常难测,但是还是有数以万计的欧洲殖民者跨过大西洋来到美国,新世界是一个足以让他们冒险的地方,因为新世界代表着土地,黄金和自由,他们可能在这里开始一个全新的自由生活,远离旧世界宗教和贫穷的压迫。当然,对于有些热心于传教事业的清教徒来说,这里还有传教的机会。一个清教徒殖民者是这么说的,“把福音传播给这些贫穷的野蛮人。”在当时欧洲人的眼里,非洲和美洲原住民都是野蛮人。
对于美国原住民来说,欧洲人入侵则是一场灾难性事件。无论他们是定居者,贸易商,还是传教士,这些白人都带来了疾病,困惑和新宗教,这些都威胁到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土地和生命。17世纪这最初一百年的殖民历史就预表了北美文明历史进程,白人不断扩张,原住民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非洲黑奴被引进耕作农地。
帝国间的冲突和几种殖民地发展模式的竞争
1949年6月,在罗马教宗居中调解之下,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式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两国以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的经度线划分势力范围,后人将这条经度线称作“教宗子午线”。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尊重这个条约划分的体系,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经营发展。
西方世界建立的第一个全球体系很快就被1517年开始的抗罗宗运动颠覆。在抗罗宗运动中出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有着悠久航海历史传统的欧洲西北部地区都倒向抗罗宗阵营。在法国于格诺教徒遭到打压屠杀之前,法国大西洋海岸的港口城市基本也都是抗罗宗的势力范围。抗罗宗既然控诉罗马教宗作“敌基督”,自然完全无视罗马教宗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柄。
1561年,英格兰委派国务卿威廉-西塞尔爵士组成调查研究委员会,西塞尔在调查之后非常确定地照会西班牙驻英格兰大使,教宗子午线根本不具有国际法约束力,因为罗马教宗根本没有权柄作出这样的裁决。
在英文里有一个说法叫作“越界之后就没有和平”No peace beyond the line。父母会这样教育告诫小朋友,不要过界,过界之后就会失去和平,就会遭到惩罚和不招人喜欢的后果。各国在新世界的冲突,从他们跨过教宗子午线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按照当时西方世界的标准,新世界就是一个缺乏法治,强权为法的混乱世界。
相互竞争的欧洲各国都在新世界探索寻找殖民地发展模式。在中部美洲,西班牙政府强迫原住民皈依基督教,并且迫使他们开采矿山或者在大农场里工作。但是在地广人稀的格兰德河以北地区,这种发展模式根本无法得到复制。法国和荷兰走上注重发展皮毛贸易的殖民帝国模式,原住民继续保留着他们的土地和政治自治地位,英格兰则走上发展定居殖民地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就导致欧洲殖民者人口迅速增长,和原住民的冲突日趋加剧。但是不论各国的目的是什么,手段是什么,各帝国的殖民行为都遭到原住民的武装反抗。
新西班牙:宗教改宗和殖民地化




(【1810年新西班牙地图】(菲律宾除外),西班牙虽然没有深入北部地区拓展殖民,但是西班牙王冠一直对北美大片领土宣告主权,日后拿破仑逼迫西班牙把路易斯安那交给法国,法国又转卖给美国。)
西班牙人最初对格兰德河以北区域的主要兴趣是寻找黄金,这些寻找黄金的西班牙探险家和征服者成为第一批进入美国的欧洲人。
1540年,大名鼎鼎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德-科罗纳多率领探险队深入美国境内寻找传说中的黄金七城,他的探险队发现蔚为壮观的大峡谷,穿越干旱炎热的沙漠地带一直北上进入堪萨斯中部的草原地带,但是他们没有发现黄金。与此同时,征服者埃尔南多-德-索托则率领探险队寻找传说中的中国,他的探险队越过密西西比河一直向东到达佛罗里达,向北则可能已经到达阿肯色,但是他们最终既没有找到中国,也没有找到黄金。
到1560年的时候,西班牙人基本放弃了寻找黄金帝国的迷思,他们意识到美国境内的原住民和中部美洲差异很大,似乎不可能存在一个强大富庶的黄金帝国,而且这时候欧洲海盗追寻到了新大陆。这些海盗大都是效忠于各国政府的“私掠海盗”Privateer,也就是说各国政府颁发了“私掠许可证”给他们,他们可以攻击劫掠敌国的商船。在西班牙帝国强盛的时候,法国和英国都采取这种方式劫掠西班牙政府的财富。活跃在加勒比海域的主要是英国的“老海狗”们和法国的“寇希尔”corsair。同样严重的威胁则是抗罗宗殖民定居者,为逃避本国的迫害,法国的一些于格诺教徒逃来新世界在佛罗里达建立起几个殖民定居点。西班牙军队向菲利二世报告了他们的光荣战绩,他们屠杀灭绝了三百多个“邪恶的路德宗异端”。当时的西班牙军人也分不清楚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的区别,在他们眼里,凡是不尊罗马教宗属灵权柄的,都是邪恶的路德派异端。
为确保海上商路安全,也为了防止抗罗宗再来殖民定居,1565年,西班牙建立起圣-奥古斯丁要塞,这里成为美国的第一个欧洲人永久定居点。西班牙人其实沿着东海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和传教据点,这个军事据点网络向北一直延伸到切萨皮克湾,但是它们都遭到原住民毁灭,西班牙在东海岸的殖民发展事业就这样趋于停滞。


圣马科斯要塞,西班牙人从1672年开始建立。圣奥古斯丁流传着许多海盗传奇。
1573年,西班牙颁布新法令,试图改善美洲原住民处境,西班牙剥夺了征服者“教化”原住民的责任,而把这个工作交给传教士。早在1542年的时候,西班牙就曾经颁布过法令,禁止将原住民变成奴隶,但是这项法令根本没有得到执行。西班牙方济各会向新世界派遣大批传教士,原住民把这些穿着黑袍子的西班牙僧侣称作“黑袍人”。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静言思语 2015-04-02 20:39:55
1949年6月,在罗马教宗居中调解之下,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式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楼主年份笔误,敬请修正。
-----------------------------
学问太大鸟,嘿嘿。谢谢指出来。是1449年。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21-03-05 04:53:17
正文18



(【德-索托发现密西西比河】(1853),西班牙征服者和探险家埃尔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1496-1542)曾经在北美进行三年探险发现,寻找黄金和中国,他是最初发现的密西西比河的欧洲人之一(1541)。画面中央骑白马者就是德-索托,在右下角,西班牙人正在树立十字架,僧侣正在祷告,以此宣告此地归属于“基督国度”,这是当时欧洲各罗马公教国家宣告领土主权的标记。罗马公教的十字架上有耶稣基督的偶像,而抗罗宗使用的十字架上则没有偶像,非常容易区别。
画面上原住民酋长手里伸出的是“和平管”,代表着和平意愿。远处就是宽广的密西西比河。作者是William H. Powell,收藏于美国国会。)
黑袍人进入美国传教的方式是循序渐进的,他们先在新墨西哥的原住民村落外围建立起传教据点,然后和原住民交朋友,学习他们的语言,并且会用精美奢华的宝石黄金十字架这些东西吸引原住民,也会展现治病这样的技术以让原住民感激。在西班牙士兵的护卫之下,方济各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原住民皈依基督教。黑袍人的教化工作完全改变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这其实是自然的,因为整个伦理体系都是围绕着基督教而建立起的,许多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如果按照基督教的标准都是错误甚至邪恶的。比如,僧侣们会教导说,应该是男人承担耕作的工作,女人应该是作为助手,以处理家务为主。基本上说,原住民要像西班牙人一样谈话,做饭,穿衣,行走,这才是文明理性的生活方式。
我们当然可以说西班牙人的统治是善意的,但是我们又必需看到,西班牙人的统治手段也是强硬的。在被欧洲文明同化之前,原住民的男女性概念非常开放,而一个女人如果和一个男人发生婚外性行为,按照当时欧洲人的标准就是淫乱,对于犯淫乱罪的原住民,僧侣就会下令进行鞭笞。同样的,一个原住民如果崇拜精灵,他也会遭到鞭笞。
在美洲原住民,非洲原住民和远东原住民里存在着一种被称作萨满教的原始精灵崇拜,一个人会通过特殊的宗教仪式进入神灵附体状态,然后作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有些现象是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的。根据基督教的标准,这些萨满教的通灵行为都是和魔鬼撒旦的合作,都必需严厉禁止。
当方济各会僧侣鞭笞通灵的原住民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在许多原住民眼里,这些僧侣也是掌握了神奇“法术”的巫师。他们并不会认为僧侣是靠医学手段医治人们的疾病,他们皈依基督教的一个动力,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罗马公教僧侣的法术比他们原先敬拜的神灵更大。我们也可以说,在一些皈依基督教的原住民眼里,僧侣其实就是巫术高超的萨满教大祭司。
当基督教的祷告无法阻止欧洲疾病蔓延的时候,原住民开始对僧侣们的法术能力产生怀疑,当祷告无法阻止干旱的发生的时候,原住民就更加怀疑基督教的能力,阿帕奇人来屠杀劫掠他们的村落,僧侣们非但无力保护他们,甚至连自己都遭到阿帕奇人杀戮灭绝。许多原住民就这样又放弃了基督教,回归他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原始宗教。当原住民放弃基督教之后,他们就开始质疑起西班牙对当地统治的合法性了。
1598年,征服者胡安-德-奥内率领一支五百人的远征军进入新墨西哥,他们要建立一个新要塞和一个殖民定居点,逐步殖民开发新墨西哥。当一批西班牙士兵向原住民征收食物的时候,原住民造反不从,杀死11个西班牙士兵。德-奥内得到消息之后血洗了这个部族,西班牙军队屠杀500个男人和300个妇女儿童。对于被俘虏的原住民,德-奥内下令砍去所有年满21岁男子的一条腿。这起事件之后,原住民对西班牙统治者的敌意更加强烈,西班牙殖民者纷纷撤离充满敌意的新墨西哥。
1610年,西班牙人再次回来建立起圣菲要塞,并且重建传教据点网络。
1600年的时候,新墨西哥地区的普韦布洛人口数量是6万人,到168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下降到1万7千人,他们已经陷入灭绝边缘。对他们的生存造成威胁的因素有欧洲疾病,西班牙征收的贡物,干旱,当然还有好战的纳瓦霍人和阿帕奇人的屠杀劫掠。
1680年,一位被称作坡普Pope的萨满教祭司组织领导20多个普韦布洛部族发起反叛,这一场精心策划组织的突然袭击取得成功,反叛者杀死了400多个西班牙人,两千多幸存的西班牙殖民者逃亡三百多英里退回到格兰德河边。造反者捣毁了所有的基督教教堂,并且虐杀了他们俘获的21个方济各会僧侣。
西班牙虽然最终镇压了原住民反叛,但是原住民在1696年又一次造反,最后西班牙政府和他们谈成条件,普韦布洛人接受西班牙统治,但是保留自己的宗教,西班牙则保护他们不受阿帕奇等异族侵犯。西班牙虽然付出惨重的代价保住了帝国北部领土,但是并没有达成传教和同化目标。经过这样的教训之后,西班牙认为殖民加利福尼亚根本是得不偿失的冒险事业,一直到1769年,西班牙才决定在加利福尼亚建立永久居民点。到目前为止,佛罗里达和新墨西哥都只建立起军事据点,这两个地方的战略意义只是为西班牙的美洲帝国提供缓冲保卫作用。
新法兰西:皮毛和灵魂
在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之后,人们并不知道美洲是一块巨大的大陆,许多人相信,如果沿着海岸寻找,可以找到通向远东的西向海上通道。
1534年和1535年,探险家雅克-卡帝亚两次到新世界寻找西向通道,他沿着圣劳伦斯河深入内陆,也没有找到通向远东的通道。但是在他的第二次探险发现航行中,他驶过蒙特利尔之后遇到一段激流水域,他相信他就快要到达出海口,他把这段水域命名作“中国”la chine。也是在这次探险航行中,他把这片土地命名作加拿大,原住民语的意思可能是“村庄”。在大发现时代,这种语言不通,鸡同鸭讲而产生的误会是很多的。就像葡萄牙人问澳门原住民当地地名,原住民告诉他这里是“妈阁”,原住民其实说的是当地的妈祖阁,葡萄牙人却把那片土地就定名作“澳门”Macau。卡帝亚在第一次航行的时候,就已经在圣劳伦斯河边立下一座十米高的十字架,上书“法王万岁”,宣告法国对这片土地领有主权。
当代国际法体系起源于西方世界,根据当时的国际法,对于没有政府的土地,领土主权归属实行先到先得的原则,卡帝亚的探险发现航行,为法国宣告这片土地的领土主权。

楼主:曹立仁

字数:12746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4-01 23:11:00

更新时间:2021-03-05 04:53:17

评论数:278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