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这是苹果

这是苹果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想到什么?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这是苹果”应该是个病句,除非配合言者肢体语言,否则它不能让听者明白在确指什么,在说哪个苹果或哪堆苹果?————这是语文老师
“这是苹果”就是个简单的指称和断言,不补充更多内容的话,无从判断这是否是个正确的结论————这是科学思维
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渴了或饿了想吃苹果,却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所以找了这么个开场白。————这是追问语言所隐藏动机心因的心理医生
苹果寓意禁果,说这话的人肯定是想到性行为了———这是认为人的一切言行都和性有关的弗洛依德
不管这个鞋匠说什么,他肯定又是想挑拨离间,大家千万别听更别信啊———这是关小蝈蝈
脑膜炎是想显摆自己用苹果手机了,切,那玩意有啥可显摆的,我邻居用的就是苹果————这是关大蝈蝈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就从“这是苹果”例句开始简单讲讲形而上学
当看到这么一个简单的判断句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逻辑前提会促使人产生这样的一个结论?当我们追问一个陈述句为什么会被陈述时,追问其逻辑前提,注意和上面的心理医生思考判断句时不同,我们不是追问动机而且寻找逻辑前提,“这是苹果”是在回答“这是什么?”的提问,也就是说必然有“这是什么”的问题先产生,才会有“这是苹果”之类的判断句出现,所以一个问题是使一个答案产生的逻辑前提,反过来说,所有的判断句陈述句或者说命题,都是在回答至少一个问题,之所以说至少回答一个,是因为越复杂的判断句,就回答越多的问题,比如“这是一个苹果”同时回答了“这是什么”和“它有几个”两个问题。
当我们进行上述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我们自己的形而上学分析,看起来并不难,实际上也是。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接下来再思考,“这是什么”是“这是苹果”的逻辑前提,那么使“这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产生的逻辑前题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问出“这是什么”的时候,一定先预设了这世界有与“这”不同的存在物,只有这样才会发出要求明确区分判断“这”是什么的提问,所以使一个问题产生的逻辑前提是有一个预设,“这是什么”的预设就是“有不同存在物”,没有这个预设,就问不出“这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这种预设,“有不同存在物”是个判断句或者说是个命题,这意味着这个命题既是一个问题的预设,也同时是另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有不同存在物”这个预设是哪个问题的答案呢?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在思考“有不同存在物”这个命题是哪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需要补充一点逻辑知识,既然是命题就意味着有真有假,也就是说一个可以使问题能够被提问的预设,它可以是个真命题也可以是个假命题,预设使一个问题产生,并不取决于它是真命题,这就是预设使问题产生所具有的逻辑效力,比如当我看到两棵树被一条藤水平连在一起的时候,我发出“这是不是晾衣服用的”疑问,这时我预设了这根藤是被人为故意系在两棵树上起一定功能作用,就算实际上这藤是自然长成这样的,我这个预设也促使了那个问题的产生,这就是预设对问题所具有的逻辑效力与其真假无关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有不同的存在物”在回答什么问题呢?显然,它回答的是“这世界是同一的存在,还是有不同的存在”,这里我有意忽略了哲学史上有多种对存在的不同陈述,丢掉了那些诸如精神存在物质存在之类的概念,对于不同的本体论而言,有不同的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路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最终“世界是同一的还是不同的存在”这问题上来,同样,当我继续追问“世界是同一的还是有不同存在”基于哪个预设时,我直接给出了这问题的预设是“世界存在”,也就是只有预设了世界存在,才能问“世界是同一还是有不同的存在”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现在留思考题:“世界存在”会是某个问题的答案么?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者妹,你去撕你的报纸去,尽管我知道我讲的已经足够浅显了,然而还是超出了你的智识所能思考的范围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世界存在”会是某个问题的答案么?
前面我们从“这是苹果”开始,分析出这个命题一定预设了“世界存在”这么个判断句,前面还说过一个判断句总是在回答一个问题,那么“世界存在”在回答什么?我们发现只要给这句话加个问号就可以了,变成“世界存在?”,那么“世界存在”就是个答案了,然而这是个有效的问题和有效的回答么?问题和答案仅仅差了一个问号,我们对此是习以为常的,比如“这是苹果”肯定是“这是苹果?”的一个有效回答,所以看起来“世界存在”也是“世界存在?”的一个有效回答,然而我们再仔细考察的话,我们能够发现,“这是苹果”可以是“这是苹果?”的答案,也可以是“这是什么”的答案,然而“世界存在”却只能是“世界存在?”的答案,却不是“世界是什么”或其他某个问题的答案,它仅仅能回答那个问号而不能展现或隐含更多信息,答案就是问题本身而不含任何多余信息,这表明我们遇到了一个绝对的概念,“世界”,这个概念在“存在”这个属性或特征方面没有对立面,因而无法在更抽象的层面对其进行提问,没有对立面也就意味着“世界存在”是“世界存在?”的唯一答案,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无法产生,那么“世界存在?”就不是个有效的问题,因为它根本不会被提出,前面我们所说的“任何命题都是一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再成立了,有的命题只能是与它有关的问题的预设而不会是任何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预设就是绝对预设,而形而上学做为一门学科,就是研究人类的各种思想分别基于怎样的绝对预设的科学,我在这里使用的是广义上的科学概念,很多时候科学是被狭义为专指自然科学。绝对预设是不被提问的自然而然的,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是神的位格才具有的特证,所以亚里士多德将上面的思考过程和内容称之为“通往神学之路”,“第一哲学”,后代的编纂者将他这部分学术著作命名为“物理学之后”,再被翻译成汉语“形而上学”,这真是个精彩的翻译,它简单又形象地揭示了形而上学就是人类透过有限现象找寻终极本质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古代哲学完美统一了起来。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宝刀未老11
06-18 12:42
评论 绝对不主流:“进行哲学思考是为了提高智力水平的”,你智力水平,提高了吗?段干末和高隐单挑,哲学问题,你给当个裁判。
———
让你去问你的心理医生,是因为你这些问题不是有效的问题,高隐和段干末没有进行过什么关于哲学问题的单挑,什么“权利优先于善”“人是目的”不是他们的思想,他们仅仅是抄了这些字到网上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以上表述,可以理解为抽去了“世界唯一性”这段梯子的横梁。当我们对宇宙(世界)、时空以及一系列未知领域的本质进行探究时,哲学的局限性立刻彰显,原来高高在上的哲学家们一脚踏空,从云端跌落。
————
这段正好说反了,对本质的研究才是哲学的任务,科学专注于现象研究,科学哲学明确了没有证伪条件的结论不是科学的结果,这个证伪条件就是要求所有的科学结论必须明确自己的适用条件,这意味着科学不会是终极的本质的结论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继续进行我们的形而上学之旅
重新再看“这是苹果”,学过逻辑的人应该知道,每一个判断句都隐含有“这是真的”语义,比如“这是苹果,它是真的”“这真是苹果”,在逻辑学中它们等价于“这是苹果”,包括在日常口语中,“这是真的”被当做重言的啰嗦而省略了。但当我们进行形而上学分析之后,情况会发生我们通常没想到的变化,比如对于一个佛教信徒来说,当他看到“这是苹果”竟然建立在“世界存在”这个绝对预设之上,他会认为“这是苹果”不是一个正确的判断句,分析并没有完成,他认为“世界存在”可以被追问,他可以问“世界是真的存在还是幻象的存在”,而且他认为“世界是幻象的存在”才是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他做出的预设不一样,还记得我前面说过我有意忽略了关于本体论上的不同争论么?现在我们重新用佛教的本体论来讲讲这会给我们的形而上学分析结果带来什么变化,并且研究这种不同变化或不同的分析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他认为“这是苹果”这样的判断句并不隐含着“这是真的”语义,而是隐含“这是幻象”语义,那么“世界存在”也一样,也就是说在佛教徒眼中“世界是幻象的存在”,它可以被追问,万法唯识,世界只是意识产生的幻象,佛学的绝对预设是“空”。我不想假装自己知道如何用佛学理论去分析出佛法的这个绝对预设,不去明确“空”这个佛学本体的确切含义,只是直接采纳了这个结果。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是个比“世界存在”抽象度更高的绝对预设,这意味着佛学的形而上学比仅仅思考到“世界存在”走得更远,事实上,后者在哲学上叫做实在论,在所有的哲学中它是人类思维最容易企及的结论,想的最简单思考层面也最浅,归纳层度最低,是人类智慧的最低产物。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如果你不能哲学地理解“实在论是人类智慧的最低产物”,那你可以运用具象思维,去考察高隐在论坛里的具体表现,他就是个典型的实在论者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我们再仔细地考察一下实在论为什么是人类智慧的最低产物
我们假设以下场景:
甲指着路边对乙丙说:“这朵花是红色的,对吧?”
乙回答:“没错,那是一朵红色的花。”
丙回答:“表面上看是这样,然而,那只是我们视觉系统产生的幻像。”
乙问丙:“那难道不是千真万确的吗?你是瞎的看不见,还是在你眼里它不是红色的?”
丙说:“在我眼里它也是红色的,但我的意思是“红”的颜色只是我们视觉系统的幻觉,我们的眼睛只能接收处理少得可怜的一部分可见光,使我们误以为红色是它的真实颜色”
乙:“我明白,你是说这朵花吸收了其他的光波而只反射出红色的波,人类将这样的颜色称之为红色,然而这不恰恰说明“这是一朵红色的花”是千真万确的么?完全符合人类对颜色的定义”
丙:“并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说颜色就是人类感观系统带给人的一种误觉,颜色并不真实存在。”
以上对话中,乙持有的就是实在论观点,他把一些物质属性特征当做了实在,和丙的观点相比,乙明显对这个世界思考得更少,每个人几乎不用怎么思考就能想到乙的这些话,他的观点不能算是一种错误,只是在关于这个世界的观察上,他的观点含有的信息较少也较简单,这就是为什么实在论是人类最低的智慧产物
再附送一个实在论者的小例子,高隐声称“巴黎在法国”是永恒真理,就像1+1=2一样永远正确。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如果你是个不那么粗心的读者的话,你会观察到我上面关于实在论对话的场景假设中,甲提出问题后就没有台词了,这是我故意的,现在,请思考:是什么使得一个问题消失,或者说怎样使一个问题不会被继续提问?这是个很纯粹的形而上学知识性问题。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西湖不再打老婆了么?”
在思考什么会使一个问题消失不再被追问的时候,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上面这个有趣而又比较著名的问题,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有趣,是因为在红袖它是个梗,西湖哥新年闪婚是红袖的一件喜庆的疑案,之所以说这个问题很著名,是因为它在很多逻辑书中都有提到,是个众所周之的例子,它是逻辑学中典型的“多个问题的谬误”例子,其逻辑缺陷在于它在逻辑上是多个问题,而在语法上具有单独一个问题的形式,当然,逻辑书的例子中没有西湖而是使用人称指示代词。
面对这问题,大家第一个正常反应就是“西湖有老婆么?”,没错,即使一个从不认识西湖的训练有素的思想者,面对这问题也会发出同样的疑问,而且会思考的更多,他会把问题进行分解:
1、西湖有老婆么?
2、西湖以往有打老婆习惯么?
3、他打算不再打老婆了么?
4、他已经开始实施这个打算了么?
这个分解过程是逻辑的,因为我们会发现,只有上一个问题得出了肯定结论,下一个问题才会被提出,也就是说前一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对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具有逻辑效力。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现在回到“什么使一个问题不会被继续提问”这个问题上,答案就是对一个问题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会使问题消失,而不在于问题被正确解答。然而这肯定会超出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因为他们都有做错了题目被老师要求重做直到回答正确为止的经历,不过,别忘了我们是在进行形而上学分析,就用上面“西湖不再打老婆了么?”例子,我们就能发现,提问者对分解出的问题全给予了肯定回答,才会问出这个问题,他预设了西湖有老婆,西湖有打老婆的历史,西湖有不再打老婆的计划,才会问“西湖不再打老婆了么?”的问题,没有考虑这些预设可能是不成立的,没有考虑西湖根本没老婆的情况,这也是这个问题是逻辑缺陷的原因,一个对前三个问题的否定回答就会使该问题成为一个错误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提问者而言,这些预设却是自明的无需思考的,分解出的问题全部被自己给予了肯定回答,问题是不存在的。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对“西湖不再打老婆了么?”问题进行形而上学分析有什么具体现实意义呢?
所有的科学家进行的就是这种形式的思考,他们将一个命题逻辑地折解成一个个细分问题,然后对每个问题进行验证,他们是科学家,但他们在分析时进行的是形而上学式的哲学思考,这也是国外理论硏究专业的博士生都被称为“哲学博士”的根本原因。
楼主:绝对不主流  时间:2020-06-25 13:06:21
对“西湖不再打老婆了么?”问题进行形而上学分析有什么具体现实意义呢?
所有的科学家进行的就是这种形式的思考,他们将一个命题逻辑地折解成一个个细分问题,然后对每个问题进行验证,他们是科学家,但他们在分析时进行的是形而上学式的哲学思考,这也是国外理论硏究专业的博士生都被称为“哲学博士”的根本原因,他们在博士专业阶段要接受哲学思维培训,没有形而上学也就不再有科学。

楼主:绝对不主流

字数:7237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06-17 21:00:32

更新时间:2020-06-25 13:06:21

评论数:3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