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古希腊列国志】〈长篇连载〉

【古希腊列国志】〈长篇连载〉

楼主:麟剑  时间:2021-03-17 11:50:20


底比斯(一):城邦历史

底比斯 (Thebes)又译作忒拜,是位于中希腊维奥蒂亚州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是关于卡德摩斯、俄狄浦斯、狄奥尼索斯、七将攻忒拜、特伊西亚斯等故事的发生地,所以它在希腊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底比斯境内以及周边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迈锡尼定居点与写有“线性文字B”字符的泥板,显示了该城在青铜时期具有的重要地位。位于爱琴海西北希腊中东部的波提亚。起初被称作马克西尼城,坐落在横亘於周围平原的小山脊上,于公元前四世纪达到极盛。与雅典,斯巴达并称为希腊三大主要城邦。关于古埃及的首都底比斯的名称来源,有学者认为是以希腊的底比斯命名,也有人认为是用希腊语化的古埃及语“最精选的地方”。在公元前四世纪初,底比斯人於留克特拉战役打败了当时的希腊世界的霸主——斯巴达,从此成为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但仅仅10年后该城邦就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所灭,亚历山大时期又发动起义,失败后全城人民不是被杀就是卖为奴隶。该城现为底比斯和莱瓦贾(Levadhia)希腊正教主教驻地。有许多涌泉,古代最著名的是季尔凯(Dirce)泉。周围平原土地肥沃,灌溉用水丰富。
1.早期历史
底比斯的早期历史由于缺少记载和文物,大部分已经暗淡而不可考。
底比斯城的卫城建立于一个叫做卡德米亚(Cadmea,同时卡德米亚也是波奥提亚地区的古称)的鹅卵形高地之上,其遗址可以追溯到早期希腊青铜时代第二期时(Early Helladic II,一般会被记做EH II,指2500-2200B.C,这一时期是米诺斯文明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希罗多德,古希腊人似乎都认为底比斯或者说波奥提亚地区与腓尼基渊源甚深,似乎有大量的腓尼基移民。到中期希腊青铜器时期(Middle Helladic,简记为 MH , 2000-1500B.C,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期)依然没有太多的线索,不过可以肯定此处是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居民点,出土了不少陪葬十分丰富的墓葬。
到了前14世纪中期,底比斯已然成为迈锡尼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荷马史诗中也曾提到,波奥提亚人为远征提供了50艘战船,每艘容纳120人,单就战舰容量来说,波奥提亚人的战舰是远征军中最大的。)当时的底比斯城占地0.3平方公里,已经建造了较为坚固的宫殿(已经挖掘出部分议政厅、储藏室和小手工工场)和防御性的城墙。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不少当时带墓室的墓葬,特别是一个带有壁画的大型贵族墓穴。在这个世纪的晚期,底比斯的宫殿遭到严重毁坏,并重新选址进行重建。而到了前1250年前后,一场范围更大的灾祸降临于底比斯,宫殿再次遭到毁坏。同时,底比斯也伴随着希腊文明,一同进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
底比斯的守护神是阿波罗,最著名的神庙是伊斯美尼亚Ismenia的阿波罗神庙,其神喻也十分出名。希腊神话中伊底帕斯国王的住地和大部分古希腊悲剧故事的发生地,著名的有埃斯库罗斯的《七将攻底比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伊底帕斯王》和《安提戈涅》,也是其他有关伊底帕斯、他妻子-母亲和他孩子命运的故事的发生地。
据说最早曾被奥伊斯(Ogyges)领导下的埃克特尼安人(Ectenian)占据,因此一些古代诗人将底比斯称为奥伊伊翁(Ogygion)。在希腊传说中,古要塞卡德梅(Cadmea)是由欧罗巴的兄弟卡德摩斯(Cadmus)在斯巴托伊人(Spartoi,从卡德摩斯种下的龙齿中生出的武士)的帮助下建成的。底比斯宏伟的城墙有7个城门,据说是安菲翁(Amphion)所建,他弹奏七弦琴的魔力使石头自己动起来。考古发现表明,青铜器早、晚期有人在此定居。在卡德梅要塞内西元前15世纪米诺斯风格的宫殿废墟上,装饰有穿著米诺斯服饰的底比斯妇女的壁画;一些克里特花瓶还表明,在西元前1450~前1400年间底比斯和克诺索斯(Knossos)有联系。1970年发现了证明迈锡尼与米诺斯有联系的黏土板,1964年发现的美索不达米亚圆柱形印章进一步证明文字是由卡德摩斯传入希腊。
2.城邦历史
底比斯与阿尔戈利斯(Argolis)争霸迈锡尼,特洛伊战争(1200?BC)前不久底比斯的宫殿和城墙被毁,据传说是被埃斯库罗斯所描写的七将军的儿子们所毁。此后几个世纪底比斯的历史不详,但但由於移民,产生了一个包括多里安的埃伊兹(Aegeids)氏族在内的维奥蒂亚混合种族。西元前725年前后通过的法律对大庄园主的寡头政治作了规定。西元前6世纪组成了维奥蒂亚城市同盟,该同盟自前5世纪开始即受底比斯控制。由於与雅典在普拉蒂亚(Plataea)地区相互间利益上的敌对,底比斯人在前5世纪与波斯合作,而后又与斯巴达合作。底比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时(404BC)建议斯巴达人消灭雅典人,但遭拒绝,这两个大国发生了冲突,底比斯和雅典、科林斯结盟对抗斯巴达,遂爆发了科林斯战争,在波斯帝国支持下取胜的斯巴达解散了维奥蒂亚同盟(386BC),并占领卡德梅(382BC)。
此后底比斯内部寡头和民主两派斗争激烈,公元前379年后,底比斯起义,以民主方式重组同盟,并在泰伊拉(Tegyra,375BC)和留克特拉(371BC)击败斯巴达。此后10年中,底比斯是希腊第一军事强国,其军队统帅伊巴密浓达和佩洛皮达斯入侵伯罗奔尼撒(370~362BC),后伊巴密浓达在曼丁尼亚战役(Battle of Mantineia,362BC)中阵亡。此后迅速衰落,西元前346年的内乱迫使底比斯臣服於马其顿的腓力二世。而由於底比斯变化无常,失去了腓力的信任,西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Chaeronea)被打败。维奥蒂亚同盟再度被解散。自前335年起,维奥蒂亚各国长期沦陷在外来的统治下。
3.外来者征服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底比斯人谣传亚历山大阵亡,乘机掀起了反马其顿的轩然大波。亚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当机立断,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敌意外的出现于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6000人被杀,3万居民都被变卖为奴,只有过去和腓力二世或亚历山大友好或赞助过马其顿的少数人除外。 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于是,亚历山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大展宏图,组织对东方的远征了。此后,底比斯虽然被重建,但已经失去重要性。公元前2世纪中期,并入罗马帝国。

楼主:麟剑  时间:2021-03-17 11:50:20


底比斯(二):伊巴密浓达1

4.伊巴密浓达
伊巴密浓达(希腊文:Ἐπαμεινώνδας,公元前418年─公元前362年),希腊城邦底比斯的将军与政治家。其领导底比斯脱离斯巴达的控制,并且使底比斯跃升为一等强国。其于留克特拉战役里大败斯巴达,并解放受到斯巴达奴役的麦西尼亚人、希洛人与其他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居住并受到斯巴达奴役达200多年的人民。伊巴密浓达将希腊的政治版图重整,使旧的同盟解体,创立新的同盟,并监察各城邦的建设。其军事影响力亦很大,为底比斯取得了数场主要战役的胜利。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称其为希腊第一人,然而其评价并不佳。其为希腊所创造的新政治秩序并不比其长寿很多,底比斯的霸权与其创立的同盟并不持久,在其死后27年,底比斯便被亚历山大大帝消灭。所以伊巴密浓达虽然在其时代被认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与解放者,但人们大多只记得其十年战事(公元前371年至公元前362年)大大地削弱了希腊的元气,使希腊在其后无法抵抗马其顿的进攻,并且被其征服。
(1)历史上的伊巴密浓达
虽然伊巴密浓达在其身处的时代极其重要,但关于其本人的史料却乏善足陈,不论古代或现代学者皆不能勾画其完整生平。而其著名的事迹大多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内波斯、希腊旅行家及地理学家保萨尼阿斯、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与色诺芬的著作里得出,但并不是所有著作皆存留至现在。
内波斯关于伊巴密浓达生平的记述较短,而较多的资讯可由保萨尼阿斯所著的《希腊述记》里得到。普鲁塔克曾写过关于伊巴密浓达的生平记述,但现已遗失;然而部分关于伊巴密浓达的资料可以由其记述底比斯的政治家和将军派洛皮德与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二世的著作里得到。在当时史学家的记述里,狄奥多罗斯的著作保留了少量资料,而色诺芬,即那位将斯巴达与其国王阿格西劳斯二世神化的史学家则尽量避免提到伊巴密浓达,即使在有关留克特拉战役的记述里亦没提到伊巴密浓达。此外,并不是所有提到伊巴密浓达的古代文献皆是可信的。这些因素使得伊巴密浓达变得较不知名,特别是相对于同时期的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大帝与雅典将军亚西比德,其知名度显得很不及。
(2)年轻时代、教育与个人生活
伊巴密浓达的父亲是一位家道中落的古底比斯贵族后代。然而,在伊巴密浓达年青时期,却接受极佳的教育,其音乐教师与舞蹈教师是同行里最佳的。最明显的是其哲学导师吕西斯(在流放期间与伊巴密浓达的父亲同住)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伊巴密浓达很尊敬这位哲学导师,并且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学术研读外,伊巴密浓达亦注重其体能锻炼,在年青时期,其花了很多时间在锻炼体魄,为将来的战斗作预备。在前385年,曼蒂尼亚附近的一次小冲突里,伊巴密浓达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其日后最重要的战友派洛皮德,这使得两人成为管鲍之交,在日后的战斗里生死与共。而其灵活的战术运用与新战术的灵感亦是在这时期习得。
伊巴密浓达终身未娶,即使其国民认为其应该义不容辞地养育一位与其同样伟大的儿子继续领导底比斯亦改变不了其打算。虽然其解释说战争的胜利远比家室为重,然而,据载其是同性恋者,并且爱恋着年轻男性,因此终身不娶,这在古希腊并不罕见。内波斯说出了一个关于伊巴密浓达的轶事,指其有一位年轻的男性伴侣,米库托司。普鲁塔克亦指出了两位其深爱的人:阿萨格斯(Asopichus)与其在留克特拉战役并肩作战,并且战绩卓著;格弗沙夫力斯(Caphisodorus)在曼蒂尼亚与伊巴密浓达一起战死。
伊巴密浓达终身在贫穷边缘生存,拒绝使用其政治权力以获取金钱利益。内波斯指出其具有廉洁的美德,并记载了其拒绝波斯使节的贿赂的事迹。而因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其对朋友很慷慨,并且推己及人。正因为这些美德,在其死后,人们对其评价甚高。
(3)早年事业
伊巴密浓达生活在希腊与底比斯动乱的时代。当时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斯巴达着手在剩下的希腊世界建立霸权统治,使得其原来的同盟与之疏离。底比斯于伯罗奔尼撒战争里大大提升了实力并寻求控制其他位于维奥蒂亚(古希腊的中部)地区的希腊城邦。一山不能藏二虎,结果底比斯与斯巴达发生冲突。在公元前395年,底比斯联合雅典、科林斯与阿戈斯在科林斯战争里与斯巴达对抗。这场战争拖拖拉拉地打了八年,底比斯被斯巴达打败了几回。结果底比斯被逼放弃其扩张计划,重新与斯巴达结盟。
在前382年,斯巴达将军菲比达斯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使得底比斯重新与斯巴达对抗,并为伊巴密浓达夺权铺路。菲比达斯趁著底比斯内哄时带领军队进驻了底比斯。当其进入时,其军队占领了底比斯的卫城格米亚(Cadmea),逼使反对斯巴达的派系逃离底比斯。然而,伊巴密浓达虽然与反斯巴达派系有联系,却被允许留下来,斯巴达军队相信其没有危害斯巴达的能力,因为其只是贫穷的哲学家。
(4)底比斯的军事政变
在斯巴达军事占领的年头里,被新政府流放的底比斯人在雅典重新组织起来,并得到雅典人的支持,以重新夺回底比斯。其与伊巴密浓达联系,并约定由伊巴密浓达组织底比斯城内的年轻人发动突袭。在前379年,一小部分流亡者,由派洛皮德带领,潜入底比斯城并刺杀由斯巴达扶植的政府的领袖。伊巴密浓达与高吉达斯(Gorgidas)领导一群年轻人抢占兵工厂,夺取武器并包围了驻在卫城的斯巴达军人,且得到了雅典重装步兵的协助。在翌日的底比斯议会里,伊巴密浓达与高吉达斯带着派洛皮德和其手下来到众人面前,并号召底比斯人为自由而战。结果议会将派洛皮德与其手下称为解放者。因为惧于其声势,据守军事要塞的斯巴达人投降并撤出。而原来亲斯巴达的派系亦允许投降。不过大部分投降者在其后被这场叛变的胜利者杀害。
(5)军事政变之后
当底比斯人起义的消息传至斯巴达后,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二世亲率大军去征服这个经常叛变的城邦。底比斯拒绝与之在原野上决战,并据守城外的要塞;斯巴达人只得破坏底比斯城城郊并撤退,底比斯重新获得独立[7]。结果在短期内,底比斯重新建立维奥蒂亚同盟,并以民主的形式运作。维奥蒂亚地区各城邦被团结为一个联邦,并由维奥蒂亚代表,即由维奥蒂亚七个区域选择出来的代表统领。这个同盟异常成功,便得底比斯与维奥蒂亚这两个名字在此后经常被交换使用,因为两者已休戚相关。为了打击这个新联邦,斯巴达在七年里三次进侵。在首次势均力敌的战役里,维奥蒂亚联邦最终与斯巴达打至平手,结果士气大振,这使得维奥蒂亚联邦取得了优势。前375年,派洛皮德在他召华(Tegyra)战役里成功切断了斯巴达的方阵,打败了至少三倍于己方的斯巴达军队。虽然斯巴达仍保持着希腊第一陆军的优势,但维奥蒂亚人亦充份显示了其军事实力与政治凝聚力。与此同时,派洛皮德,作为一个极力主张武力对抗斯巴达的将军,亦成功将自己演变为底比斯的主要政治领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其与伊巴密浓达同心协力设计了维奥蒂亚的对外政策。

楼主:麟剑  时间:2021-03-17 11:50:20


底比斯(五):喀罗尼亚战役1

5.喀罗尼亚战役
喀罗尼亚战役(希腊语:Μάχη της Χαιρώνειας),是发生于前338年维奥蒂亚境内喀罗尼亚附近,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称霸希腊的决定性的战役。腓力二世领导色萨利、伊庇鲁斯、埃托利亚、北福基斯、罗克里斯联军,击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马其顿的大获全胜确定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序幕。此战役由年仅18岁的亚历山大担任左翼指挥官。
腓力二世在前346年与饱受战乱的希腊城邦缔结和约,结束第三次神圣战争,也和与他争夺北爱琴海霸权而交战了10年的敌人雅典,签署另一个和约。腓力二世广大的王国、强盛的军队和富饶的资源,使他成为实际上的希腊霸主。对于较强盛的希腊城邦,如雅典等,他们在前346年后开始察觉腓力二世的野心与实力将是城邦独立自主的一大威胁,而雅典的德摩斯梯尼也鼓吹反对腓力二世。前340年,雅典与一座正遭受到腓力二世围攻的城邦结盟,让腓力二世终于忍让不住,宣布与阿提卡城邦交战,腓力二世便在前339年夏季率领军队进入希腊,很快地许多希腊城邦组建了一个同盟来对抗,并以雅典和底比斯为首。
在数个月的对峙后,腓力二世最终进军维奥蒂亚,企图从此地进攻雅典和底比斯。而希腊联军在喀罗尼亚附近阻挡马其顿军,联军的兵力与马其顿军相差无几且占据有利的位置。关于这场战役详细史料较缺乏,但可知此役经过长时间战斗后,马其顿击败希腊盟军左右两翼,迫使他们溃败而逃。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此役之后雅典和底比斯的军力遭到摧毁,也无法继续抵抗,因此这场战争迅速结束。之后,强盛的腓力二世迫使希腊人接受他所提出的协议,除了斯巴达外,所有希腊城邦都接受这个协议,成立了科林斯同盟。这个同盟由所有的希腊城邦参与,并由腓力二世成为和平的保证人。接下来,腓力二世被举为希腊世界的统帅,准备在未来与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战争中统领希腊人。然而,当腓力二世准备要展开入侵波斯的行动时遭到暗杀,整个马其顿王国和与波斯战争的重任都留给了其子亚历山大。
(1)背景
腓力二世在前359年当上马其顿国王,于接下十年内快速强化国力,以及往北爱琴海的哈尔基季基和色雷斯扩张疆土,而雅典和底比斯这两个最强大的城邦此时因其他事件忙得焦头烂额,无暇他顾,其中特别是雅典和昔日的盟友之间所爆发的同盟者战争(前357年–前355年),以及福基斯人和德尔斐近邻同盟的成员在希腊中部所爆发的第三次神圣战争。也因为当时北爱琴海是雅典的势力范围,腓力二世在许多次扩张时都损害了雅典的力量,甚至腓力在之后的前356年到前346年还与雅典直接开战。
腓力起初并不是第三次神圣战争的参战国,但后来因色萨利人请求而参与其中,这也对一直寻求机会扩张势力的腓力而言是大好机会,也答应了这个请求。腓力于前353年或前354年色萨利克罗库斯平原战役(Battle of Crocus Field)大破福基斯人,之后腓力便被色萨利同盟举为最高统帅,即塔戈斯(Tagus),掌握了这个同盟的征兵权和岁入,也大大提升马其顿的力量。然而,腓力并没有进一步干涉第三次神圣战争局势,直到前346年前半,底比斯人因在这场战争首当其冲,于是与色萨利人一同请求腓力能领导整个希腊,并希望马其顿能加入底比斯这方阵营与福基斯人作战。由于腓力这时的力量已经相当强大,福基斯人甚至没有想要抵抗而直接投降。让腓力不用付出进一步代价就结束了这场血腥战斗。腓力二世还允许近邻会议对福基斯人提出正式逞处,但希望条约内容不至太过严苛,然而福基斯人最后被逐出近邻同盟,所有的城市遭到摧毁,并且重新居住于不超过50栋房子的村庄。
前346年同时,雅典人也因战争而相当疲乏,没有能力去对抗腓力的军力,于是雅典人开始思考是否需要与腓力谈和。因为腓力可能会于同年朝希腊南部进军,雅典为了想支援盟友福基斯人,打算透过占据温泉关并利用当地险势使腓力数量优势的军队无法发挥,好让福基斯人可以挡住腓力,也可以阻止马其顿军进入希腊中部。就像是腓力当年在克罗库斯平原战役大破福基斯人之时,雅典人就曾经成功利用这一招来防范马其顿进一步对福基斯人攻击,加上占据温泉关也可以效防范腓力二世会对希腊中部和雅典进军。然而先前大败的福基斯已经逐渐恢复力量,福基斯将军法莱科斯(Phalaikos)他在二月底时拒绝让雅典军取道进到温泉关。雅典在猝然下无法确保自身安全,被迫与腓力二世谈和,签定了菲洛克拉底和约,迫使雅典与马其顿结盟。
对雅典人而言这个和约内容尽管还算宽和,但相当不受到雅典人支持。腓力在前346年的行动大大扩展他在全希腊的影响力,纵使他最后带来了和平,但仍被传统向往自由的希腊城邦视为敌人。雅典的政治家和演辩家德摩斯梯尼虽然曾经是菲洛克拉底和约的主要参与人,但就在和约签定不久后德摩斯梯尼也开始希望摆脱这个条约。在之后的数年内,德摩斯梯尼已经变成为雅典主战派的领袖,并在任何时刻寻求可以撕毁条约的机会。从前343年以来,德摩斯梯尼和他的支持者为了试图中断条约,用每一次腓力的远征和行动来表明腓力早已破坏和约。另一方面,雅典大部分群体起初以埃斯基涅斯为首,认为和平需要继续维持和发展,但这一派观点却逐渐式微。在十年之后,雅典主战派逐渐占了优势,开始不断与马其顿产生摩擦。以前341年为例,雅典将军在马其顿的盟邦卡迪亚境内劫掠,虽然后来在腓力二世要求下停止了这种行为。然而当腓力二世正在围攻拜占庭之时,雅典竟与拜占庭结盟,腓力二世对于雅典终于无法容忍,决定要与雅典开战。之后很快地,腓力放弃对拜占庭围城,转攻北方的游牧民族,学者Cawkwell认为这是因为腓力二世决定要与雅典彻底清算,先稳定自己的北疆,好利于日后要在希腊境内所爆发战争作准备。

楼主:麟剑  时间:2021-03-17 11:50:20


底比斯(六):喀罗尼亚战役2

(2)序幕
腓力再度介入希腊的纷争是跟另一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起火点是奥佐利亚洛克里(Ozolian Locris)的阿姆菲萨公民耕种了德尔斐南部克里西亚(Crisaean)平原上的阿波罗圣地,在经过内部争吵后近邻同盟会议决定对阿姆菲萨宣战,爆发第四次神圣战争。而后一个色萨利代表团建议腓力二世应该介入这场战争并成为近邻同盟的领导人,这使得腓力二世进军希腊有了借口。无论这事是否属实,或是腓力二世自导自演了代表团的请求,无论如何腓力二世都会想尽各种借口进军希腊。
在前339年战争爆发,底比斯人攻占温泉关附近的城镇尼西亚,但是原先腓力于前346年就驻扎了一支部队在那。腓力二世对这种近乎宣战的举动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制行为,但底比斯人此举却给腓力二世带来一个大麻烦,因为这封住了腓力进军希腊中部的主要道路。幸好腓力还有另一条进入希腊中部的道路可以利用,这条通过卡尔利卓诺山肩(Kallidromo)进入福基斯的道路似乎被雅典和底比斯人所遗忘,或是雅典他们认为腓力二世不会走这条,因此他们并没有派重兵防守。如此腓力沿着这条道路在毫无阻碍下进入希腊中部。先前腓力二世在前346年第三次神圣战争宽待福基斯人的作法开始产生有利的效果。当腓力抵达伊拉提亚(Elatea),他下令居民可以重新居住这个城市,在之后几个月的时间整个福基斯联盟再度重新建立起来,使腓力不仅在希腊有了一个基地外,还拥有一个对腓力相当感激的新盟友。
当腓力进军至距雅典仅三天路程的伊拉提亚,这让雅典陷入恐慌之中。而学者Cawkwell认为这是德摩斯梯尼最有声望的时刻,这时德摩斯梯尼他不屈服于当时雅典绝望的气氛并起身单独对抗劣势,他向雅典人提议应该要与底比斯同盟,而这个提议被雅典人所接受,并且由德摩斯梯尼担任前往底比斯的大使。同样的,腓力二世也派遣使者前往底比斯,并期望底比斯人能加入他这一方,或是至少让他的军队可以安然通过波奥蒂亚。而此时底比斯还尚未与马其顿正式开战,他们因此是有机会可以避免与腓力战争。然而,尽管腓力的军力迫近,底比斯人仍决定要与宿敌雅典结盟对抗马其顿,来捍卫希腊城邦的自由。此时雅典已经把军队移动到波奥蒂亚,就在与底比斯同盟后不久,两国合军。
这段期间因为雅典、底比斯联军固守从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进入波奥蒂亚的道路,当时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前用过此路,这使得腓力二世无法继续进军。腓力于是派遣军队快速向西行军至卡尔利卓诺山,并南下夺取了阿姆菲萨并驱逐其公民,并把阿姆菲萨交给德尔斐,由近邻同盟会议决定如何处置阿姆菲萨。同时腓力还设法用外交手段让自己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不要再扩大,但手段没有成功。马其顿军进驻阿姆菲萨此举,使得雅典、底比斯联军退路有被切断的可能,联军被迫往后撤到喀罗尼亚。此时腓力二世认为从阿姆菲萨到喀罗尼亚的道路不适合会战,随即快速回军到卡尔利卓诺山,再火速向东通过伊拉提亚,转南占领先前雅典、底比斯联军所固守的据点,这个军事上的调度成功迫使雅典、底比斯联军放弃先前有利地势。
关于喀罗尼亚战役前夕的战争细节几乎不可而知,腓力二世可能在前339年11月进入福基斯,但直到前338年8月的喀罗尼亚战役前都没爆发什么重要战役。而两军想必在大战前应该有些小规模冲突,因德摩斯梯尼曾在演讲中提到在冬天的战斗和在河边的战斗,然而这些并没有提供进一步细节。之后腓力成功迫使雅典、底比斯联军略后撤退后,在前338年8月,他继续沿着主要道路向希腊城邦联军进击,两军随即在喀罗尼亚附近展开会战。
(3)双方军力
根据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马其顿军队数量大约有30,000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这数字也被今日的学者们所接受。腓力二世率领马其顿军右翼,并让他18岁的儿子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之即位后征服了波斯帝国)率领左翼,腓力还派些有经验的将领陪伴亚历山大。
希腊城邦联军主要由雅典和底比斯组成,另外还有亚该亚、科林斯、哈尔基斯、埃皮达鲁斯(Epidaurus)、墨伽拉和特洛伊真(Troezen)等城邦,其中雅典军的将领为卡瑞斯(Chares of Athens)和吕西克列斯(Lysicles),底比斯军将领为特阿根尼(Theagenes)。关于希腊城邦联军的军力并没有一份史料有准确记载,罗马查士丁认为当时希腊方在士兵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今日学者则认为希腊联军的数量应该跟马其顿军差不多。此战雅典军在联军的左翼,底比斯军在右翼,其他城邦部队则在中央。
(4)战术和地利
希腊联军所在的位置靠近喀罗尼亚,并且横跨道路的两侧。在左方侧翼,希腊军阵列跨到堤里翁(Thurion)山麓,右翼紧邻著凯菲索斯河(Kephisos)并靠近阿克提翁山(Mount Aktion)的支脉突出处,对希腊军而言依靠有利地形使两翼都相当安全。希腊军阵列总长约四公里,其阵列方位似乎东北向倾斜横跨整个平原,而没有与马其顿军阵列进军方向笔直,这可能是预防腓力二世集中一翼来对付希腊联军右翼,因为如果这么做的话希腊左翼就可以威胁马其顿军右翼。尽管腓力可以集中他的部队在左翼,但希腊右翼部队布署在高地,这让马其顿军的攻击也会相当困难。加上希腊联军本身主要目的就是要阻止马其顿军继续前进,而秉持着防御战术,这些使得希腊在地利、战术上都较有利。
(5)战斗
有关这场战役的记录相当缺乏,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供一个较可靠的简略记载,他说“当两军接触,战斗激烈展开且僵持好一段时间,双方人马都有许多伤亡,两方也认为自己将会获得这场胜利。”接着,狄奥多罗斯提到年轻的亚历山大,“他的内心就像是要显现出他的英勇给他父亲看一般”,在他的伙友帮助下,率领部队撕破希腊右翼的阵列,迫使他们逃遁。同时,腓力也亲自率军击败希腊军左翼,也让敌人败逃。
如果波利艾努斯(Polyaenus)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是可信的,那就可以补充狄奥多罗斯的简略版本了。波利艾努斯在他的著作《战争中的诡计》收录了许多战役的资料,其中一些内容经过比对其他史料后,确认是可信的,但有还有一些内容可说是错的。然而在没有其他证据下,也无法确认波利艾努斯所说的喀罗尼亚战役细节是否正确。波利艾努斯认为腓力二世当时与希腊军左翼接战后,便把部队往后撤,希腊联军左翼的雅典军紧接着追击,当腓力二世把部队撤到一处高地后开始反击雅典军,最后把他们击败。在另外一段中,波利艾努斯说腓力二世有意把战斗时间拖长,因为雅典军士兵的体能和经验都不足,反观腓力二世的士兵身经百战,他们保持体力应付战斗,直到雅典士兵精疲力尽后腓力才让他们发动全面猛攻。而比波利艾努斯早些时代的弗朗提努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在他的《谋略》(strategems)中也描述腓力利用雅典军体力耗尽一事。
波利艾努斯的记载让现代一些历史学家试图还原当时的战役情境,当马其顿军右翼与希腊左翼交战一段时间后,腓力把他的部队做一个大规模调度,他以中央为枢纽,把右翼往后撤退,诱使敌方左翼雅典军追击。同时命左翼前去与敌军右翼迎战,抵挡住敌军前进,这结果让希腊联军中央部分产生松动,这是因为希腊左翼前去追击马其顿右翼,使阵列拉长,阵行也变得较混乱,加上自军右翼被阻挡而无法跟上,这个缺口使雅典军的右侧翼曝露出来。腓力立即命自军右翼回头反击,让经验不足的雅典军遭到击败,并迫使他们溃退。而联军右翼的底比斯军则遭到统领马其顿左翼的亚历山大突击下,也跟着被击败,结束这场战役。然而还有一些战史家认为,是腓力一开始就故意使用斜行阵列,当腓力撤退雅典追击时,是底比斯军因为不清楚腓力意图,才按兵不动,因此产生这个缺口,并让亚历山大利用这个缺口,在夹击下击破雅典军。
另外,普鲁塔克说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击破精锐底比斯圣队的将领,这支部队布署于联军方阵最右边的位置,在希腊传统上这位置都是给最精锐的部队。但普鲁塔克也提到底比斯圣队与马其顿方阵用长枪对决,这代表亚历山大当时不可能用骑兵正面朝底比斯圣队冲锋,很可能当时亚历山大率领左翼骑兵,这支骑兵很可能是色萨利骑兵,他率领骑兵绕过或是利用雅典军和底比斯军中间的缺口,绕到底比斯圣队后方发起冲锋来消灭他们。不然,就是如学者Gaebel和其他学者所建议的,亚历山大在这场战役中率领一部分的步兵方阵作战。
根据狄奥多罗斯记载,有超过1,000名雅典人战死,2,000名被俘,底比斯的损伤大至上与雅典军相差不多。而普鲁塔克还说底比斯圣队全员300名战士都在这场战役阵亡,他们在这场战役前未吃过一场败战。在罗马时代之时,在战场附近有一尊狮子雕像,这座雕像被认为是腓力纪念底比斯圣队视死如归的勇气而设立的。到了现代,在纪念碑遗址下挖掘出254具士兵的遗骸,证明这里的确是为底比斯圣队的坟墓。

楼主:麟剑

字数:16999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12-30 17:09:58

更新时间:2021-03-17 11:50:20

评论数: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