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诗词比兴 >  唐诗小赏话唐诗

唐诗小赏话唐诗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天涯的诗友们犀利,想建个楼,就怕震级太高,这镇楼诗着实不好选,想了半天,不如以楼镇楼,就用天下名楼来镇镇试试吧。赏析唐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位诗友多多指教。


戏笔•岳阳楼诗二首

岳阳城起岳阳楼,岳阳楼上望归舟。
归舟久望谁帆过,帆过空余湖上鸥。
湖上鸥群常聚散,聚散无常致深愁。
深愁更起深思念,思念常把寸心揪。

岳阳城上岳阳楼,岳阳楼下洞庭秋。
洞庭秋水连天际,天际白云任悠悠。
悠悠白云无情义,情义动心人登楼。
登楼远眺思千古,千古闲情一笑休。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诗意极为自然流畅,四句宛如一句,四联宛如一联,行文无半分滞碍。
这也是一首“物有情”的好诗,较之其他同类作品,这首诗算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有艺术特色的。沈德潜说它“传独坐之神”,其实这远远说不尽它的好处。这是一首巅峰完美的诗作,先两句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独衬敬亭山之好,鸟儿、孤云,都不能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为何?因为它们行踪不定。二是加强了实际的层次,这首诗逻辑分明,诗意极为紧密,众鸟飞尽,孤云也远去了,天地间的烦嚣终于没有了,只剩下了李白和敬亭山。在这种极静的状态下,李白才有可能与敬亭山相视无厌。你看,我们说李白写诗出于天然,一点不假。这四句诗如行云流水,其暗含的内在逻辑是多么的紧密而又清楚啊。这首诗写得非常传神,不是物我两忘,而是物我交融,这就是天才李白的境界。
这首诗唯有在普适性这一点上,比不上《春晓》和《登鹳雀楼》。虽然没有太多人吟咏,并解得其味道,但这首诗感慨很深,倍寓世事无常,人情不可执著,细读之,常有令人泪下之感,感染力要胜过前面两首。它并不仅仅是一首写景物,写山水的小诗,在它平淡寻常的背后,是人世的绚烂归于平淡,是一生的浓情归于山水,是无尽的无奈暂时忘怀。它是李白经历烂漫精彩的一生,最后来到敬亭山,心态渐老,智慧成熟,再也没有少年激情,再也没有放荡情怀,一切归于平淡和真实后,写出的最好篇章,它可以作为李白晚年的代表作,是他诗道和诗艺极尽升华的一首佳作。你看,这样的好诗,如以喜心解之,则充满欢喜满足,对一个歇尽喧嚣的老人而言,有此名山相对,夫复何求?达到这种心灵之契合,使心得以安宁,确实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而如以悲心解之,则悲至极致,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各有离别,不能长相厮守,不如与此山可以终日相对。功名利禄,美女千金,求仙旅游,这一切都已休息,天下都不可恋,只有一山聊可相依,聊可相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这种心境是看倦了热闹,看倦了繁华,空余寂寞后的心境,李白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句子,极度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是无数人的一生。
所以说,在诗道和诗艺上,李白晚年的《独坐敬亭山》是超过王之涣壮年时的《登鹳雀楼》的。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杨门小玉 2018-03-31 06:01:10
沙发拜读。问好!
-----------------------------
问好小玉!

听山鹧鸪
顾况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谁家无春酒?写的可不是富裕程度,而是生活的热情。此句的意思是,无论是谁家,都会用春酒招待自己,极写桃花村民待客的热情。
何处无春鸟?写的是这整个民间美丽的春光,乡野处处有春鸟的鸣叫。
“夜宿桃花村”,用一个桃花来概括村落的美,就像用春鸟来概括春野的美一样。
“踏歌接天晓”,写的是尽兴的欢娱,在这醇美的春光中,在村民们朴实、真挚的热情下,大家一起踏歌,彻夜不息,直至天晓。
谁家无?何处无?让我们感到一种宾至如归的热情,好像处处是家,处处都可落脚尽兴,这便是大唐的盛世。我们仿佛置身一个童话的世界,置身一处世外桃源,或者回到尧舜的时代,天下大同,民风朴实。
顾况这首诗,以田园而论,他用春鸟、桃花,概括了自然美,用春酒、踏歌,概括了生活味,极为凝练。除了孟浩然的《春晓》以神妙压了一头外,再无唐诗可在这方面望其项背。在写生活的乐趣上,顾况以极简白之笔,构画出了最惬意的人生和最纯朴的风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最著名的五绝,此诗的意象组合达到了极致,幽篁、深林、明月,构成了极静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下,有一个人弹琴长啸,纵情抒放自己的情怀。这个在幽篁里弹琴长啸的人没有人知道,但是却有一轮明月知道了他的踪迹,感受到了他的情怀,这明月似是“心有戚戚焉”,于是“来相照”,静静地陪伴着他,在这里,人与月仿佛有了心灵的沟通,成为了知心的朋友。这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那一刻,在那竹林中,在弹琴长啸时,当一轮明月出现时,王维达到了这种境界。
李白的《月下独酌》写得也很细致传神,但王维的“明月来相照”要更含蓄些,寓意更深厚些,达到的境界也更高些。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层面上,只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相当。
我们从这样的诗里也可以看到王维的画风,他善于布景,廖廖数笔,勾勒出几个简单的事物,就能组合成一幅意境独特的图画。可以说,王维超脱了写真,他挥墨就是写意,并在写意上达到了化境。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瑾公2017 2018-03-31 13:47:11
欣赏,问好。
-----------------------------
问好瑾公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化外洪荒 2018-03-31 16:58:05
学习
-----------------------------
问好洪荒!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若只是论诗境的美,那么在唐人五绝中,王维这首诗恐怕是要算作第一了。王维的五绝中,完美之作最多,这首鸟鸣涧最具传神之美,堪称瑰丽、神音、天籁。单以艺术的造诣而言,也仅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能与之相仿佛。不过《独坐敬亭山》本质上是写情感,走的不是美的路线,而王维这首诗写得极是出人意表,简直就像是神音梵唱一样,尽得大自然之美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说到写山水自然之景,王维确实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王维的能处在于,他擅以最淡的文字写出余味不尽的意象,而且他更擅长的是将平常甚至是琐碎的事物组合起来,构成最美妙的画境,这一点,有诸多例子,可以参看本书对他的五律《山居秋暝》的点评。“人闲桂花落”,这个“闲”字与“桂花落”一结合,就变得微妙了。只有真正的闲,才可能有情趣会去体味桂花落。从下句里面我们看出,这个时间是在晚上。《菜根谭》里的名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真似从此句中脱胎换骨而来,也恰可做王维这一句的最佳注脚。
王维这首诗在构境布局上,与他的《山居秋暝》一般,几达鬼斧神工之妙。
“人闲桂花落”以动态而写闲,衬出心之静,桂花落为极微小之事物,见此细微,足证心的宁静和细腻。桂花落了,人似是更加无事可做,大自然因桂花的落而静了,而人也闲了(连赏桂花也免了,更闲了)。“夜静春山空”,则承首句的静谧,将夜的静扩展至春山,一个“空”字,凝练概括,于广阔中不见一物运动,自然静。
在唐诗中,这种上联小,下联大,以小对大是常用的对仗方式,运用得好,也非常出境界和意味,王维这两句淡笔,虽不着力而极其出色。
单以上联而论,虽好也不过唐人一流水准,而与下两句一结合,就让整篇都活起来了, 几个微小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意象鲜明的图画。
月出,其实是一种静景,惊山鸟的刹那,还是静态,但接下来,时鸣春涧中,就真是令整首诗顿成天籁之音了。“时鸣春涧中”,之所以能令人惊艳,恰得益于王维前面三句的铺垫。只有王维人闲,体味桂花落的这种心态,只有夜静,春山空这样的大画面,只有月出、桂花落、春涧这样幽美的背景,那惊飞的山鸟才有如画般的寄身之处,那惊飞后的啼叫,才能够那么的清脆,那么的动人。只有夜静山空,配以一个心静至极、能静听落花着地的人,才能真切捕捉到这一声声的天籁。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有些天没来,竟不知还冲了次钻石榜,多谢寒秋。继续发。亦多谢诸位,多谢提意见的原野六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这首诗倍受称道,唐人殷璠评第三联“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做:进士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可见当时这句诗被尊崇的程度。胡应麟也评价海日一联是妙绝千古的佳句。
王湾这一首诗在气韵方面,达到了一种中正和平、优容、大度、闲雅的极致,这不仅取决于他采用的句式结构所形成的节奏,更与这种节奏与诗意的完美契合有关。意不但与律合,气也与律合,所以就造成了一种完美的气韵。这种气韵的典范,如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其在韵律上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读这样的诗令人如聆《高山流水》这样的古曲。同样是写绝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比他其他的七绝在气韵上更殊胜,而韩翃久负胜名的《寒食》,也颇具独特的韵律。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平大中正,在气韵上的殊胜,是当之无愧的唐人第一。这首诗在气象方面,也特别符合大唐的那种品味。
王湾这首诗的气象平正阔大,在唐诗气象中算是最中、最正的佳境。这首诗的二三两联,在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也非常有特色,王夫之评第二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节描写,构画出正大气象,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平正唯美的图卷。可以说,这种气象,只有在大唐才能找到,这种意境的诗,也只有大唐的诗人做得出来。
以境界的完美、整体的和谐而论,没有哪首唐五律能与这首诗相比。虽然它的末句没有出众的特色,但相对于其他优秀五律的末句,它也不遑多让,至少它在气韵和气象上,与前面的佳句一脉相承,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另外,“归雁洛阳边”也算得比较有想象力,末联虽弱,但经由上面“客路青山外”“江春入旧年”的描写铺垫,这最末一句自然而然就更见临近年节迫切思家的味道了。所以,它单句虽较弱,但与上句联系在一起,借结构上的呼应之力,就变强了。
我们在五绝中可以看到,末联是一首诗的重心,最精彩的句子一般都在末联压轴。而在五律和七律中则恰相反,律诗中的末联往往是最弱的,最强的句子一般在二三联。这就使得一首律诗中,如果末联得力会给全诗增色不少。

沈德潜选本第二联上句作“潮平两岸失”,以为“阔”字少味。确实,“失”字出奇,“阔”字较平,“失”字比“阔”字更形象些,更神妙些,然“阔”字却  比“失”字平正,而且更助诗韵,两字各有千秋,如果是我作诗,可能最后选“阔”字的概率更多些。不过,一首诗炼字,往往有多种选择,所以此句“失”字与“阔”字,都堪吟咏,有两个选择,两种意境,对一首诗来说并不是坏事。
沈德潜又说此诗第三联“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这说明他没有能够透彻理解诗意。王湾的两句,虽与杜甫两句看似相近,实则相差甚远。杜甫是直描景物,而王湾是照见物象。一个写实,一个抽象,杜甫的句子,只是景致,最多可列为境界语;而王湾则是意境语与气象语、意象语俱得,这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同样的道理,“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两句,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同样是写景,但王维的句子就关乎意象和气象,更加有一种风骨情怀;而杜甫的句子,则纯是景致,这其间的差别其实很大,非真正的诗人难以分辨,诗评家们往往看不到。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钱起这首诗历来备受赞赏,识者皆以为诗篇中有仙梵之气。其艺术手段的成熟和巧妙,只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与相较。
就以对佛法的运用之成熟,及佛法与诗境结合之完美来说,钱起这首诗在唐代少有出其右者,功夫还在王维之上。王维的诗,禅道与诗境往往契合不够完美,达不到无迹可循的境地,而钱起这首诗,则做到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佛法与诗境浑然一体。
钱起这一首诗,夺得造化之妙,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在艺术技巧上都是达到了极致。当然,钱起的诗境不及常建,但他在佛法之境与诗境合一这一层面,却超过了常建,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巅峰。
钱起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他将佛法与诗境混同一味,寓意深厚。而如果我们将诗境与佛法分开,那么,这一首诗就可以当成两首诗来读,而两首诗都是佳作。
这里我们只看他是如何将佛法与诗境混同的。
上国随缘住,“上国”指唐朝,在唐人的眼中,唐朝为上国,日本为小藩,“随缘”两字就见佛法了,以诗境而论,“随缘住”写出了僧人归国之时之因,缘尽了,所以就要离去。来途若梦行,佛法讲究观世事如梦,这个若梦合于佛法,而以诗境看来,一个“梦”字,写出了奇妙的感觉,是对世事的感叹,是对人生无可捉摸的概括,这份感叹,隐约间氤氲着一丝无奈,一丝伤感。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是广为传唱的句子,上句起得高妙而混然,下句结得隽永而渺远。浮天沧海远,形象而又概括地写出了海天的状态,就因为有了这句的气势雄浑,最后那一个“轻”字,就如点睛之笔,强烈的对比,令妙境全出,既唯美,又写出了泛海的危险和艰难。
水月通禅寂,对佛法了解多的人会知道,佛教中有水月观音,此观音有一法门,谓“观水中月”或“水月空花”,这是佛法中观一切如幻的两个知名比喻。这一句好在,佛法非常自然地入诗,通过大自然的真实景象,写僧人的禅法和境界,极为妥贴和契合,而下句的鱼龙听梵声,较之上句就有些逊色了,它是平常之语,但两句合在一起,组合出来的意境却是那种唯存想象中的若神若仙、奇异玄妙的化境。
最后一联虽然不是历来最受赞赏的,但实际上它却是极品的结句,它超过了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也超过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若是诗人之眼,则写出了深深惜别,难分难舍之情;若是僧人之眼,则见万里行舟的艰辛和寂寞。万里眼中明,又岂只是惜别怀念之意?还自当涵盖了以佛法照明心境、驱除魔暗的美好祝愿。
钱起这首诗,需要细品才能领会其意,也需要精通佛学,才能真正体味其妙。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刘长卿这首诗极见功夫。在唐人五律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这样的诗歌而言,他自称“五言长城”并不为过,他这一类的诗歌,在艺术造诣上,确实有王维、李白、杜甫等未曾达到之境。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未言伤感而伤感满怀,未言惆怅而惆怅甚深。“飞鸟没何处”,起得渺茫;“青山空向人”,对得失落。
“长江一帆远”,友人将逝;“落日五湖春”,别思满眼。
这两联是同一种写法,都是一起很空灵,而一落很蕴藉。所构造的境界充满了情意,而这情意与空山、五湖、斜辉融为一体,刘长卿的这两联极见功夫。
刘长卿的五律,是王维与孟浩然风格的结合体,有王维的神韵,但不全似王维,有孟浩然的气息,但又不全似孟浩然;既有王维的清远闲淡,也有孟浩然的热切深挚,他的诗风气韵,出入于王、孟之间。可惜的是,他的气韵,不及王维的安平正大,也无法做到孟浩然的洒脱自然,这是诗人思想个性使然。仅以本书所选他的几首律诗来看,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失意和伤感、失落和无奈,淡淡的忧伤气息,充满着书卷,这就是刘长卿的五律,也是他一生作诗所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唐代诗人在气息上,孟浩然和李白神似,刘长卿和李商隐神似。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韦应物——时空中错
乱的情意和高古之风


韦应物是个独特的诗人。
诗歌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习惯。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的五绝倍受诗论家所重,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总的看来,韦应物的五绝在同代人中算是个中翘楚,但比起王孟、李白来,在质和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他最擅长的还是五律和古风。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机。”这种说法抬高了韦应物,但是漏说了孟浩然,实则“孟浩然之自然,王右丞之端正,李太白之天真,韦苏州之幽深,并入化机”。清朝施补华评价这首诗说:“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实则韦苏州诗与王右丞自是两种,全不相同。
韦应物这一首诗,第一联平淡,好在第二联,自对眼前之景(山空松子落)遥想故人,必有前一联于极幽处怀念的情境,才有第四句遥想之味,而唯有第四句遥想之味,顿令前三句平淡之景焕发幽意。
我见到有评家论这首诗,说韦应物用写实与虚构结合之法,将眼前景与意中景并列,认为这种手法很独到。其实在韦应物的诗中,这样的手法他使用得非常之多。对于唐代的诗人来说,这已是不算手法的手法了。如下面这首:

沣上醉题寄涤武
芳园知夕燕,西郊已独还。
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

你看,韦应物给朋友寄诗说,虽然我们不在一处赏花,但我们都醉在了花间。确实,他这种写法常常是拉近了距离,跨越了时空。

宿永阳寄璨律师
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
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

在这首诗中,韦应物遥想师僧的生活起居,以此相寄,显得情意殷殷,真诚而细致。其实,即便没有他这种细腻的感情,单讲雪夜山僧,就非常具有诗意,而且,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雅兴。诗人们评说他诗风古淡,正在这里。

寄璨师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

他的这一首诗也是同样的写法,最后一句,将师僧的修行生活写了出来,虽然仅仅写了一件事,但已足够我们体味师僧寂静修行的意境。
韦应物的诗中,也常有将时空错乱置于一境之中的写法,如下面这首:

见紫荆花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他眼前的这棵树,恍然间变成了他故园的树,仿佛是回到了故园,然而不止于此,因为这棵树很像是故园的树,令他又忽然忆起了故园的人。可见,我们的过去其实并未逝去,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存在于特定的场景之中,这或者是一棵树,或者是一种鸟鸣声。在韦应物的诗里,这棵树就是他特定记忆存在并被激发的媒介。

沣上对月,寄孔谏议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
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这月亮在你那边,是照耀着云阙;在我这边,它安于淡泊,守着树林。你看,一个是富贵官家,一个是林间田野,虽然我们相隔天涯,但同望明月,两颗心与它完全相知。
这首诗是写月呢,还是写人?人与月不可分,也不必分。这就是韦诗的特色,他的诗境中,过去和现在,此地和彼地,总是融合在一境之中的。
韦应物同李白一样感情细腻丰富,所以韦应物的五绝,充满柔情,同李白稍见不同的是,他的五绝更加含蓄。如下面这首:

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花儿已经落尽了,可惜啊,这不是春不肯等我们,而是我们错过了约期。似怨而无怨字,含蓄之至。韦应物的这种含蓄风格,与王维就更近似了些,尤其是王维的一些写相思写男女之情的小诗,虽然具体之妙各有千秋,但其中韵味总有神似之处。
韦应物的五绝除含蓄之巧外,更有蕴藉之妙。如下面这首:

赠李儋侍御
风光山郡少,来看广陵春。
残花犹待客,莫问意中人。

他说我那地方太偏僻了,没有风光可看,所以到你的广陵来看春,可是我来晚了,不过还好,你们这儿的残花是很有情意的,还肯待见我。他的后二联写得非常蕴藉,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定他的具体意思。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他最后一句的具体意思,但我们知道,这一句写得非常美,是妙到毫巅的好句。我们就这么吟着,它蕴有深意,幽微难表,而心可会。
他为什么见到残花就感觉满足,不去提起意中之人呢?或许,此中颇有无奈之处吧。
现在,我们已读了这几首诗,多体味他的末句,就大体可以体会到韦应物那“古淡”的一丝韵味了。当然,韦应物的五绝,古淡的味道其实只是一丝,他的五古才是古淡味真正浓厚的。如果你想感受上古天真之民的风采,想体验他们的心灵,那你可以多读陶潜、孟浩然、韦应物的诗,以诗化心,你也可以是上古天真之民。
我们要知道,凡是高古或古淡的人,往往都是极为洒脱的。

偶入西斋院示释子恒璨
僧斋地虽密,忘子迹要赊。
一来非问讯,自是看山花。

这首诗前两句很拗,但后两句非常好。韦应物说,这次来不是找您,只是为了看山花。你看,多么直爽,一点也不绕弯子,也不讲客套,直来直去,对僧人坦诚相见。韦应物的古淡之风,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体会一二。
韦应物五绝的诗意都很蕴藉,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思是很细腻的,他细致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意味,这就是他的五言绝句的一个特色。他的《答李浣》三首,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李浣三首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
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这三首诗,都是遥想幽深的佳作。第一首,诗人在春暮时节想念李浣了,于是写诗相寄,但他诗的内容却是:等我的信寄到你所在的洛阳,恐怕都要到秋天了。这种对于人世中遥遥相隔,音书难通的体会可谓极深,虽然用的是最平淡的笔法,却写出了最深刻的感触。
第二首诗人还是用的遥想的笔法,想象李浣的生活,那就是“扁舟隐荻花”的隐士生活。这首诗在三首里面可以说是最弱的一首了,虽然首句连续用典,但在艺术上不能提升整篇的诗味。
第三首则是又一个小名篇了。前两句为我们构画出了一种非常美好的生活,是士大夫的闲适生活,或者是隐士的闲适生活。
“林中观易,溪上对鸥”写出一派高人风范。最后两句再次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的蕴藉特色,他在想象,楚国的文人很多,谁与李浣交游最密呢?这句等于在问李浣,在那里最好的朋友是谁?最合得来的是谁?这种问法就是一种关心的问候了。
韦应物的小诗遥想幽深,写的都是寻常的事,想象的都是最寻常的场景,可是,却造作出了淡淡的、又令我们回味无穷的意境。
以上这些诗都是韦应物五绝中的上品之选,我们从中能看到,韦应物的五绝,古淡只是其一个特点,还有更重要的特点则是遥想幽深,这一特点古人没有看到。

当然,诗人的风格都是多样的,韦应物偶尔也有雄浑的诗作,如下面这首:

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该诗算是比较有气魄的,奔、断,用字较奇,而横、束、满,就更见奇妙了。只是他的下联有着突断的不足,我们似是在读一首半截的七律,这是他这首诗最大的缺憾。他这种纯写山景的诗,虽然也比较好,但是没有形成独特的意境,缺少了神采,比起王维写山水的五绝,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单以五绝而论,韦应物虽不及王维和李白,但要胜过杜甫一筹。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这首诗在其诗作中极重要,它可说是王维诗风的代表。这首诗闲淡、安然、随性自在,饱含王维老年的返璞归真的性情和智慧,是真正的淡至无味可寻,而饱含真味。
第一联写景,寒山渐渐失去青翠,而流水也日日平缓,不再激荡。以写景而论,“转”字和“日”字都用得极好,将时光流逝于悄然不觉中的感触细致地写了出来。转者,缓缓而来,日者,渐渐而至,日岂不也是转动的?这是平常人所忽略的细节,而只有王维这种静观山水自然的大画家才深有体会。所以说,王维这首联是鬼斧神工之作。以人情感怀而论,两句暗合人事,寒山草木渐失青翠,秋水流势不再劲疾,恰如诗人老矣。
于是第二联,倚杖柴门外,真是一个老人的形象举止了,而这位老人在看到寒山秋水渐无力之后,他倚杖在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注意,听的是“暮蝉”,我们读“暮蝉”两字,还要同上面的秋水联系起来,它还是秋蝉,诗人听的是秋蝉在暮风中吟唱。
第三联写景,又见王维对大自然的观察之细致和笔法之老到。“渡头馀落日”,剪取了落日与水即将相接的一刻;“墟里上孤烟”,则是写了第一户人家生火做饭。这一联的炼字功夫值得我们体会,“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有一轮落日,渡头已经无人了,都已归家准备晚饭了,故此写出了静的境界。“上”字用得也好,写出了炊烟的动态,与他“大漠孤烟直”的“直”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孤”字,则说明有第一户人家生起炊烟,这个“孤”字用得也好,说明已到了做饭的时候了。
最后一联写得富于乡下生活的气息,说裴迪又喝醉了,到诗人这里狂歌。
王维这首诗写的是一派秋暮之景,但是并无伤怀之意,反而处处透着安闲,透着安宁、适意、自足。苍翠为老景,苍者有力,潺湲着重突出了平缓,临风听蝉、墟里孤烟,令人情不自禁想到了乡下的生活。王维这首诗的诗味,用一句诗来说就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其妙就在若有若无中。
这首诗是王维“淡”的风格中最出色的作品,这个“淡”字里面,还透露着一个“老”,不只是艺术造诣老到,心态也“老”,非常地安闲、平静、随适而安,是一种心态老熟、静观万物的姿态。
所以,领会王维这首诗的妙处,就要着眼这一个“老”字,用那种更高的心灵圆熟的境界,来体察万物的变化,时光的流迁;用平和的胸怀来对待这些留不住的美好事物。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如果我们使用物理的标准,那这又是一首巅峰完美的佳作,但是,它有着先天的不足,它只具有自然的审美性,而不具有与《春晓》、《登鹳雀楼》那样的普适的心灵感应。在某种程度上,它较《登乐游园》离化神之境还要隔一点。但是,柳宗元在这一首诗中创造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意志,却是极为特殊和出色的,即便是在整个唐朝,也唯此一首。它的奇特就如朱耷的画作一样,风格鲜明独特。
上联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近乎是一模一样的笔法。而下联的意境也非常近似,简直就是李白诗的另一个版本。不过李白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更紧密些,李白明显地将物象转换为了感情,而柳宗元只是继续白描一种物象。
当然,后人在这种物象中感悟到了一种精神世界,近似梵高《呐喊》那样的精神世界。柳宗元用无声来表达大声,用纯粹的物象来表达精神上的空旷或者说是空洞,或者是表达他内心深处无与伦比的寂寞,或者是表达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现实世界后所感到的那种彷徨和空无。
总之,在那样一种情境下的渔翁,即便他的感情是淡定的,即便是他端坐在渔舟上从容地钓寒江之雪,我们还是从这空旷的天地中,读到了寂寞甚或是惊慌。
这首诗也许是柳宗元的写实,也许是他精神的投影,但无论如何,都绝不是一些文人所解读出那种的“雅趣”、“品格”,这首诗是另一种风格的“意象流”,柳宗元对此有甚深的领悟。我们读这种诗时,不能从文人诗的角度来解读,而应从哲人诗的角度来解读。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常建这首诗因为第二联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成为千古名诗。其实他的诗句里并没有写哲理,是我们拿他的“曲径通幽”引伸出了哲理。所以他的这句诗名气之所以那么大,有一定的巧合的成分。当然,他写得也非常的好,这一联的两句组合得非常完美。
写禅寺之景,常建这首诗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我们很难再找到一首能够写得这样寂静幽深的好诗了。
其实他的第一联也不弱,以晨光为起,起得非常好。他的第三联对得很工整,一远一近,一大一小,写了自己在潭水前得到了空寂的禅境,又写了鸟性与山光的和谐,可以说,这一联写得非常成功,在艺术成就上,它是要高于上一联很多的,因为它深入到了一种悟境,既有对天地万物之和谐的感悟,也有对自己心之空境的体会,山光、潭影,都是虚幻不定的事物,所以这一联其实写得非常美,它是动态的,而且与心灵互相呼应。在这一联里,诗人仿佛化成了天地,超越了自我,感受到山光与鸟性还有人心的关系。所以我说,第三联的艺术成就其实比第二联要高出许多。
它的结尾也非常好。万籁俱寂,只剩下佛门那钟磬的声音仿佛还在扣击着诗人的心灵,这让他的悟境更深了一层。
这首诗有个特点,就是每一联都要比上一联更深入,一层一层地递进到最幽深的境界之中。
大多数的人都喜爱第二联,而没体会到第三联第四联其实更好。
单以诗歌的艺术造诣而论,常建这首诗可算是最强的,如果拿每一联相对比,它比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还要稍胜一筹。当然,因为它所描述的内容决定了它的气象,这使之最终无法与《次北固山下》争名次。这就好比,描写万里江山的气魄,与描写一块大石的气魄,其主题就决定了两者不能相比。写大石头,即便艺术水准再高,在气象上也无法与万里江山相比,这就是写诗时,题材选择的重要性。诗歌本无高下,就如狮子和鲨鱼一样,有时真的无法做恰当的对比。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的诗读透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李白会对他那么的崇拜了。孟浩然的诗里面有微妙不可解的佳作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雄气勃发的如“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涵盖千古的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至于挚朴亲切的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无论是微妙还是雄浑,亲和还是热切,孟浩然都能用淡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唐朝的诸位大家如李白、王维、杜甫,都达不到孟浩然这种境界。
炼字也有很多种境界,有些是得到了物象的趣味,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
有的则是得到了物象最根本的特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是契合了意境,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有的是得到了韵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有的是达到了神妙之境,如“往来成古今”、“山色有无中”。
而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较王维的“山色有无中”更妙,因为它的诗意更富于哲学意味。
孟浩然这首诗得到了真大气、真沧桑,他对时空的感触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们,虽然这首诗一直不够被重视,但它真实超越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传诵广泛的佳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唐诗中最上乘的诗句,其深哲精炼胜过张若虚。“往来”二字用得最为神奇。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又是唐诗中最上乘的诗句,其意雄绝胜过杜甫。我们看到,孟浩然虽然用笔写出了千古之概,江山之意,但却语调平和,落尽奇异,返璞归真。
它,言辞不深,而其意深不可度;它,语调不雄,而其意雄绝天下。
首联起得高妙至极,以“代谢”两字,高度概括了人世的最根本也最显著的特征,而“往来”二字,则极为形象地、动态地概括了时间的特质,在一往一来之间,于是成古今。这一联包含了多少的感慨啊,有多少文人对此吟咏过,感慨过,可是,又有谁的诗句比孟浩然写得更到位呢?没有。一往一来,造成了古今之别,这“往来”二字,用得概括、神妙,以两个简单的行动状态,化出了古今无穷的深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字和语调依旧是那样的平淡,但一个“留”字,顿时天人相合,江山如同有意,为人间留下了胜迹,于是,我辈登临至此,仿佛江山与人早有约许。这一联的诗意是直承上一联的,意即虽然古今(时间)变幻,但江山(空间)却留下了胜迹以待来者。正因为有了前面三句的诗意,“我辈复登临”这一句,才尽得风流。登临胜迹这一种举动本身已蕴有雄壮的意味,何况将这举动置身于既浩大又微渺的时空之中。所以孟浩然娓娓道来,平淡缓和,但其意却是雄绝天下的。这就是诗意的借势,一旦前面的诗句造成了大势,那么,平淡的话语也可以占尽风流。
第三联极为洗炼地写出了冬日风景的特色,恰应了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情景交融的好句。第四联好在一个“尚在”,感古伤今,正对比了孟浩然此时的失落。
这首诗的后两联也都是好诗句,但相比前两联的极其出色,就显得平淡了许多。前两联的神妙,后二联不能为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孟浩然这首诗可以成为唐五律中最神妙的作品,甚至成为毫无疑义的第一。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新风入松 2018-10-21 21:22:15
好楼!
-----------------------------
问好。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u_109944065 2018-10-24 09:47:25
也不知道你读懂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没有,好,我问问你孤云两个字你怎么理解的? 李白的巅峰,怎么判断呢?你必须把李白的诗全部读完,品诗的优劣才能判断,怎么能从晚年壮年之类的字眼去断。沈从文晚年才尽再也拿不出作品来,他的巅峰在前段,路遥病中写完平凡的世界,他的巅峰在死前。

我的水平低,解不了,也解不了李白的孤云,要不你来解?
大家都期待你来解,我这个贴子暂时不更新了,等你两天,请你来解。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别辋川别业 •王维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其如XX何”的句式,在《全唐诗》中出现的没有十次也得有八次吧,但只有王维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从首句就开始写那难舍的眷恋。等会,再等会,不愿上路,最后还是慢慢地催动车马,依依不舍的情绪一开始就布满了。
惆怅,等出了连山的松萝后,就不再是依恋,而是别离的惆怅了。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这一联可以做互文看待,忍别应是一个问句。忍别吗?这青山绿水都不忍。
这一联也可以做递进解。青山尚可忍别,那呜咽的流水,就更让人无可奈何了。在这一种解读下,全诗的情绪是递进的,别松萝还只是惆怅,别青山则是强忍着,别绿水则是完全放不下了。
这首诗别的是什么呢?仅仅是辋川别业吗?显然不是,别的是那种隐居生活的惬意;别的是在这山水流连间的领悟、所得;别的是悠悠的岁月;别的是安静清幽的环境;别的是安宁的心境。
松萝、青山、绿水,只是以上种种的物象。
这样读王维的诗,才能真正还原其诗意,也才能读出王维诗歌中的美。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到这里我们终于再见到王维的五律了。李杜王孟的诗歌,不必赶热闹去评选巅峰完美,因为他们最具特色的诗,独树一帜,如王维的山水诗,他这一类诗以其整体风格和艺术成就,可与盛唐最出色的单篇佳构并列。所以,虽然王维的五律在唐诗中是数一数二的高明,但本书并没有多选他的作品进入巅峰完美,喜爱他的读者也不必以为憾事。
王维这首诗起句很好,气势比较雄阔,一下子给我们展开一幅开阔的画卷,然后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神秘幽远的妙境了。
第二联是传唱久远的千古名句,它固是一联传神的好诗,同时,它也是一种高妙画艺的总结,实际的山水妙境和画境,在这联诗作里完美地合一了。这一联,描写的其实是我们目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和终点,也就是天地相接的地方,我们的视力不能超出那个范围,那里叫地平线,在那里我们的视力已穷尽了。王维这句诗的妙处就在于,因为有一条江向那里流去,在天地交接之外,这条江还是在流动的,这是我们目力不能及,但心智完全能推想出的事情。所以,“江流天地外”,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方天地的山河,而这方天地之外的大江,任凭我们想象。这句诗看似字字平常,它构出的意境却堪称是鬼斧神工。江流天地外,固然是极好的诗了,而更好的还在后面,“山色有无中”,才是最出人意表的。
山色为何在有无之中呢?因为遥远,目力难及,所以若有若无,而这句诗在这首诗的整个大情境里,就显得特别美。王维是将山与水合写的,山色之所以若有若无,与江水大有关联,不只因为极目远望,更因为水汽朦胧。
我们读到第二联的时候,虽然第一眼就能感到“山色有无中”诗味的出色,但还不能够读透它的深意,必要读到“郡邑浮前浦”时,看到那一座城池仿佛在江水之中浮动,这时候我们才知道,王维所写的汉江,其气势之大,郡邑在其间不过如一叶浮舟,那么青山也自涵在大江之中,水汽迷濛,在大江流出天际之地,山色自然在有无之中了。
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王维以大江大水的特性涵盖其他一切事物,这是想象的能事。他以大江之气象,幻化了万物入诗中,这就是盛唐诗人善于捕捉气象的一个例子。
王维这首诗,确实像一幅构思极为完美的画卷。
当然有一点,诗中的画境因为存着无尽的想象空间,所以,它比实际的画境要美得多。即便王维以这首诗的诗意构画出一幅绝美的画卷,我还是以为,王维的诗会比他的画更美。
这首诗的结尾比较平淡,呈现了一种安宁、舒适的情怀,以及对拥有山水之美的满足。
读到这个“郡邑浮前浦”时,不由想到了杜甫的“乾坤日夜浮”,杜甫的这句诗受到不少人的诟病,认为他写得不真实。我以为他的骨力和气势过于雄大了,而他选择的文字确实不足以承载其雄壮的思想和感受,以洞庭水涵括乾坤,确实有些蛇吞象的感觉。而王维以大画师的眼睛,看到江水汹涌,波光雾气之中,郡邑好像在漂浮,就显得非常真实,我们面对大江的波浪一般都会产生这种视觉上的错觉。
我们在这里依旧能领会到,李白和王维的气韵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带动诗境的产生,而杜甫靠用力,靠骨力和文字的凝练创造意境则往往过度,时常产生种种的不完美,无论是细节还是整体。所以唐人的诗好,根本原因在于气韵,先天的气韵得力,创造境界如顺水行舟,是得天地之造化;而后天的笔力,则是逆水行舟,是向天地夺造化,想写出出神入化的好诗,何其之难。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忆东山二首(其一)•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著名的佳句,殊不知,李白的忆东山是一样的笔法,一样的美妙。
韦应物的“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被认为幽思遥远,李白的这首忆东山又何尝不是?
王建那一句广为传唱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正是从李白这句中化出来的吗?
李白这首诗极好,他连用两个问句,把关心怀念之情写得很深。蔷薇几度花?是问花,还是问自己?妙处就在这里,他感慨的是时光流逝,故地难以再游。深深怀念之情,尽在对年岁的追问之中。
白云还自散,写的是不凝聚之物,白云聚散无常,月亮则是常在的,可是它落在东山谁家呢?反正他李白是不在那儿了。
越是这样关心的有所疑问,忆念之情就会越深刻,因为有了眷恋,有了牵挂,有了惦念。这也是为什么以上那些名句广为读者喜爱,流传千古的原因。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阙题•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眘虚这首诗,在唐诗中别具一味,少有与之近似的佳作。这一首诗,清、雅、幽、深,每一句都具独特韵味,整体构成了一种幽静的境界。这个境界似有淡淡生意,而又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极端孤寂的境界。
落花流水,本是寻常之物,但诗人们常常籍此二物构造出佳境。刘眘虚也不例外,只著“时有”、“远随”四字,便令诗味隽永。
如果单以诗句而论,这首诗除第二联两句外,其余句子都不显眼。但正是这些不显眼的句子,构成了一个美妙的诗境,这样的句子,就可以说是语淡而味深,称之为洗练。
楼主:王子居  时间:2019-02-25 23:30:36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庐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整个唐诗人群中,只有孟浩然的诗称得上是真正的高蹈,也是真正的质朴,而其音律的流畅和意象的风流,也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孟浩然在气韵上的造诣,一样是不让李白,当我们读到孟浩然这首诗,以及《与张折冲游耆闍寺》、《舟中晓望》时,便不难明白李白为何那等推崇孟浩然了。原来李白诗歌中的最显著的特色——流畅天成的气韵,孟浩然已先于他成熟,并给了他最好的范例,可以供他揣摩学 白的五律、五古、七绝、七古都有孟浩然这种风流豁达之风的影子。
后人叹这首诗为天籁之作,确实,这首诗以淡笔传神,写来一片空灵,都未见著意,而意境微妙,它著景不似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精妙,但景中含情,以神妙见胜,高了张诗一筹。
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在气韵上不及此首轻灵洒脱,其《夜泊牛渚怀古》亦是,不但轻扬空灵之气不及,连蕴藉微渺的妙处也不及。孟浩然这首诗可谓洗尽了字意,更无一字著力,所以才得轻灵无比,风流蕴藉。
在王维的五律里,也不乏这类气韵轻灵的佳作,如《终南别业》、《酬张少府》,都写得语淡而味深,但同样的,论及空灵也都不及孟浩然这首。
在唐人五律中,气韵达到“无滞”这种境界的,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当得,王维《山居秋暝》当得,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当得,但都不及孟浩然这首诗能洗尽字意。他将诗的妙意化入了流畅的气韵当中,气韵不滞,物象不死,诗意不著,便当得“神韵”两字。
在五律和五绝中,能够像孟浩然这首诗一样流畅的例子是没有的,也只有七绝中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比拟。但李白的诗始终以气胜,意则不及。孟浩然更善于驾驭诗意,此首诗的诗意,立意高,行韵妙,与景境的结合圆融无碍,要超过李白。虽然五律和七绝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还是有的可比的。
在这首诗里,孟浩然像是一个高明的小说家,叙事时一波三折,高潮转折,吊人胃口。
首联讲他乘船走了几千里,古人行舟,几千里路程总得走上好几个月吧,这期间名山都没看见一座,只有那水,眼睛和心灵的单调和苦闷可想而知。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庐峰”,我们都知道庐山很美,但谁看到的庐山之美都没有孟浩然看到的那么震撼心灵,因为他在船上漂泊了数月几千里,才见到香庐峰!这种惊艳和欣喜是不同寻常的。
而庐山的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孟浩然一下子将思绪从过去的生活阅历中,从书本文字中,带到了另一种不可言传的境界中。“永怀”两字,字意平淡,却把情写得热烈执着;“尘外”两字,不只是讲远公逝去的风流,更因这“永怀”两字,使作者的思绪与逝去的风流似是融合到一起了,遂令这极平淡的事,达到了神化之境。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虽然已经离远公昔时的精舍很近了,但孟浩然毕竟是在船上,所以到了日暮时只能听到钟声。这句与第三联两句合起来读便韵味无穷了。尝读,曾经一读,一读之下便是心中永怀,那种一读倾心、红尘渴慕的感觉,写足了。而临近时,不能近观,只能听到日暮的钟声,将永怀的感情一下子化入钟声之中,令我们读来更觉遗憾。我们可以想象孟浩然遥望东林精舍,听着那日暮的钟声,想着那一读倾心的远公,自己一直都渴慕着他尘外的踪迹,曾经的憧憬在这一刻变得这样近,而却又是那样远,可能将会遥遥一望,第二天便离之而去,无数岁月来的向往,数月行程才得接近,如此的因缘,这会是一种什么心境?无限的诗意尽在此中!
既已到了,孟浩然为何不去一观,而是仅仅听着那日暮之钟?这已经是一种心神之会、心神之交,到了不须著于痕迹的境界了。
这种深怀仰慕而不去着于形迹地细看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想象中的就是最美好的,孟浩然是懂这个道理的人,至少他的诗是这样做的。

楼主:王子居

字数:16951

帖子分类:诗词比兴

发表时间:2018-03-31 05:58:16

更新时间:2019-02-25 23:30:36

评论数: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