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荀子》卷22正名篇诗解2所为有名所缘同异

《荀子》卷22正名篇诗解2所为有名所缘同异

楼主:琴诗书画情易医  时间:2020-08-09 22:20:32
《荀子》卷22正名篇诗解2所为有名所缘同异

题文诗:

今圣王没,名守怠慢,奇辞以起,名实混乱,

是非之形,不明不清,虽守法吏,诵数之儒,

亦皆乱也.若有王起,其则必将,有循旧名,

有作新名.所为有名,所缘同异,制名枢要.

异形离心,人交相喻,异物不同,名实眩纽,

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志患不喻,事祸困废.

智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其实,上明贵贱,

下辨同异.其贵贱明,则同异别,所为有名.

所缘同异,何缘同异?曰缘天官,天官五官.

同类同情,比类情通,其天官之,意物也同.

故比方之,拟似而通,以共约名,以相期会.

形体色理,以目而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

以耳而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而异;

香臭芬郁,腥臊漏庮,以鼻而异;疾痒凔热,

滑铍轻重,以形体异;悦喜怒哀,乐爱恶欲,

以心而异.心有征知,缘耳知声,缘目知形.

然而征知,必待天官,当簿其类,然后可也.

簿之不知,征知无说,人莫不然,谓之不知.


【原文】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1>,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2>,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注释〕
<1>数:指礼制。 <2>缘:依照,根据。 以:使。参见《古书虚字集释》。

〔译文〕

现在圣明的帝王去世了,名称的管理松懈了,怪僻的词句产生了,名称和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很混乱,正确和错误的轮廓不清楚,那么即使是掌管法度的官吏、讲述礼制的儒生,也都昏乱不清。如果再有王者出现,一定会对旧的名称有所沿用,并创制一些新的名称。这样的话,那么对于为什么要有名称、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的根据、以及制定名称的关键等问题,就不能不搞清楚了。

【原文】
异形离心交喻<1>,异物名实玄纽<2>,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注释〕
<1>这句与“贵贱不明”相应。形:形体,指人。离:背离。 <2>这句与“同异不别”相应。 玄:通“眩”,迷乱。纽:结。
〔译文〕

不同的人如果用不同的意念来互相晓喻,不同的事物如果让名称和实际内容混乱地缠结在一起,那么社会地位的高贵和卑贱就不能彰明,事物的相同和相异就不能分别。像这样,那么意思就一定会有不能被了解的忧患,而事情就一定会有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灾祸。所以明智的圣王给万事万物分别制定名称来指明实际事物,上用来彰明高贵和卑贱,下用来分辨相同和相异。高贵和卑贱彰明了,相同和相异区别了,像这样,那么意思就不会有不能被了解的忧患,事情就不会有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灾祸。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名称的原因。

【原文】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1>。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2>,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3>。形体、色、理<4>,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5>,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漏、庮、奇臭<6>,以鼻异;疾、痒、凔、热、滑、铍、轻、重<7>,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8>,以心异。心有征知<9>。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10>。五官簿之而不知<11>,心征知而无说<12>,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13>。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注释〕

<1>天官:天生的感官,指耳、目、鼻、口、身。 <2>比方:比拟,指对事物进行描摹。 疑[nǐ 音你]:通“拟”,模拟。 <3>以上几句说明“何缘而以同”。由于天官对事物的体会相同,所以对同类的事物可以使用相同的名称。 约名:概括的名称。以马为例,“騜[huáng 音皇]”或“駓[pī 音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驳”(毛色青白相杂的马)、“骆”(白身黑鬣的马)、“騂”(赤色马)、“駽”(青黑色的马)、“驵”(公马)、“□”(赛马)、“骀”(劣马)、“驹”(少壮之马)、“驽”(低能的马)、“骏”(良马)……等等是异名(这些可以用来说明“何缘而以异”),而“马”就是约名。 期:会合,交际。 <4>此下说明“何缘而以异”。由于天官对事物有名种各样的区别功能,所以对具体的事物就应使用相异的名称。 <5>声音:古代乐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单发的某一音叫“声”,相配合而发出的几个音叫“音”。 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由排列的竹管制成,有些像后代的笙。竽是各种乐器中最主要的用来协调其他乐器的乐器(《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所以这里只说“竽”。 <6>郁:鸟身上一种腐臭的气味。 腥:猪身上的臊臭气味。 臊:狗身上的腥臭气味。 “漏”:原作“洒”:是“漏”[lóu 音蝼]字之误,通“蝼”,马身上类似蝼蛄一样的臊臭气味。 酸:是“庮”[yóu 音尤]字之误,牛身上类似烂木头一样的臊臭气味。《礼记·内则》:“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羶,狗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郁,豕望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漏。” 奇臭[xiù 音嗅]:奇异的气味。 <7>疾:即“痛心疾首”之“疾”,与“痛”同义。 凔[cāng 音仓]:寒冷。 铍:当为“钑”字之误。“钑”[sè 音涩]通“涩”,不滑爽。 <8>说:通“悦”。 故:通“苦”。 <9>有:犹“能”,参见《古书虚字集释》。征:验,验证。 <10>当:抵,触及。 簿:通“薄”、“迫”,迫近。 类:同类的事物。 其类:指各自能感觉的那一类事物。例如耳朵能感觉的是声音之类,眼睛能感觉的是形状颜色之类。 <11>五官:五种器官。古代说法不一,此指耳、目、口、鼻、身体五种感官。古人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所以说心治五官,并把它比作“君”。 <12>“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是因为没有异名的缘故。例如,如果没有“□”、“驳”……等异名,那么碰到毛色黄白相杂的马、毛色青白相杂的马……就会产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的窘况。这几句是在强调说明“何缘而以异”。 <13>然:认为……是对的。“谓之不知”是”然”的宾语。

〔译文〕

那么,根据什么而要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呢?回答说:根据天生的感官。凡是同一个民族、具有相同情感的人,他们的天生感官对事物的体会是相同的,所以对事物的描摹只要模拟得大体相似就能使别人通晓了,这就是人们能共同使用那些概括的名称来互相交际的原因。形体、颜色、纹理,因为眼睛的感觉而显得不同;单声与和音、清音与浊音、协调乐器的竽声、奇异的声音,因为耳朵的感觉而显得不同;甜、苦、咸、淡、辣、酸以及奇异的味道,因为嘴巴的感觉而显得不同;香、臭、花的香气、鸟的腐臭、猪腥气、狗臊气、马膻气、牛膻气以及奇异的气味,因为鼻子的感觉而显得不同;痛、痒、冷、热、滑爽、滞涩、轻、重,因为身体的感觉而显得不同;愉快、烦闷、欣喜、愤怒、悲哀、快乐、爱好、厌恶以及各种欲望,因为心灵的感觉而显得不同。心灵能够验知外界事物。既然心灵能够验知外界事物,那么就可以依靠耳朵来了解声音了,就可以依靠眼睛来了解形状了,但是心灵之验知外物,却又一定要等到感官接触事物的性状之后才行。如果五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知,心灵验知外物而不能说出来,那么,说他无知,人们是不会不同意的。这些就是事物的名称之所以有同有异的根据。

楼主:琴诗书画情易医

字数:3218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8-04 17:07:46

更新时间:2020-08-09 22:20:32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