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荀子》卷27大略篇诗解2先仁后礼礼者民表 

《荀子》卷27大略篇诗解2先仁后礼礼者民表 

楼主:琴诗书画情易医  时间:2020-08-28 23:02:09
《荀子》卷27大略篇诗解2先仁后礼礼者民表

题文诗:

人主之具,仁心设焉,智其役也,礼其尽也,

王者至治,先仁后礼,天施然也,自然而然.

聘礼志曰:币厚伤德,财侈殄礼.礼云礼云,

玉帛云哉?诗经有曰:物其旨矣,唯其偕矣.

礼不时宜,礼不敬文,礼不驩欣,虽旨非礼.

水行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表乱,使人无失,

礼者其表.先王真情,以礼义表,天下之乱;

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意乱情迷,

虚情假意,舍本逐末,而陷祸患,刑罚以繁,

不得不繁,愈繁愈乱.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其为贤人,以至庶民,非为成圣;

然而礼亦,所以成圣,不学不成;尧学君畴,

舜之学于,务成昭也,禹之学于,西王国也.

【原文】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原文】

《聘礼》志曰<1>:“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诗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时宜,不敬文<7>,不驩欣<8>,虽指非礼也。

〔注释〕

<1>《聘礼》:《仪礼》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仪礼》。今本《仪礼·聘礼》记为:“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与此文所引义同而辞异。 <2>殄[tiǎn 音忝]:灭绝。 <3>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阳货》。荀子引来重申《聘礼》之意,强调玉帛等物虽用作为礼品,但它们只是礼的次要方面,礼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礼时应该轻财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缣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用的珍贵礼品。 <4>引诗见《诗·小雅·鱼丽》。荀子引此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行礼时要注意轻财重德。 <5>指:通“旨”,味美。 <6>偕:通“谐”,和合,协调,指适合口味。 <7>文:《荀子集解》本作“交”。俞樾注说:“‘不敬交’,疑为‘不敬文’之误。《劝学篇》:‘礼之敬文也。’注曰:礼有周旋揖让之敬,车服等级之文也。” 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韩非子·解老》:“礼者,义之文也。” <9>驩:同“欢”。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1>。”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2>,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1>舜:即虞舜,见第三篇注。 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 <2>尧:陶唐氏,名放勋,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的贤君。 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但是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楼主:琴诗书画情易医

字数:1692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20-08-23 19:38:43

更新时间:2020-08-28 23:02:09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