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云门寺杂记

云门寺杂记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饭饭入川,村长入藏,心生羡慕,恰好昨天出门去云门寺,不算是见贤思齐,就是凑凑趣。


云门寺归来,想写点什么,不知如何下笔。



以前喜欢写游记,如今害怕写游记,是寻美眼眸暗淡了,还是赏美心灵麻木了?都是。游记难写,也不想写游记,何况这回也称不上游,目的很是庸俗,是烧香祈福。有求而来,精神如何超脱,心灵何来自由?但人生在世,却总有身不由已的时候,也有你不得不在意的情形,那么,从俗如流也就时有发生,俗人而行俗事,也情有可原吧。



自七月来,突然倦于文字,昔之所爱,竟成今之所倦,好生突兀,突兀得让人措手不及。说倦其实不准确,应是自羞于空疏:心如飘萍,字亦无根,何苦让文字跟着虚浮?但知易行难,积习也难返,偶尔还是会自责:为什么疏离文字,要让荒芜的心更加荒芜?没有答案,也许也根本无须答案。好吧,就随便说说,权当自言自语,顺便也聊解寂寞。



六点起床,七点出发,三小时高速,早上十点钟,准时到达云门寺。一路飞驰,自觉象夸夫和太阳赛跑,和阳光追。据说,速度能予人快感,故超速者多,我相信这是真的,每当手把方向盘,眼看窗外景物嗖嗖飞逝,仿佛感到时光流动的冲击,感觉别样的魅力。更也许是高速度,让我们产生摆脱的错觉,人都是爱自由而憎厌束缚的,哪怕是想象中的束缚。只是易产生快感的事,也易生危险,世上从来难有两全法。



寺在韶关瑶族自治县城北六里的云门山前,故称云门寺,更正式的名字,却不大有人注意:大觉禅寺。所以全称是云门山大觉禅寺。这里地处粤北山区,山连队袂而来,如影随形,围住一座寺宇,仿佛也要听佛参禅,都沉思不言,唯蓝天昭昭,白云悠悠,山风阵阵。



疫情期间,云门寺一直关闭,六月初才重新开放,也只是开放主体建筑和小西天,也就是礼佛的必需区域,次要建筑和后山等景区,一律“游客止步”,说到过云门寺,说没到过云门寺,都行,在我心里,这是小小的遗憾。人就是这样,可能后山景区也不见得有多优美,真见过有可能泛上的也不过如此的想法,但来了见不着,就总有不甘。看来,执念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



后山何所有?有小小飞瀑,瀑下一碧小潭,潭畔多桃树,故名桃花潭。现在不是桃花季节,山中无芳菲;连月不雨,也不知小瀑还能飞流直下否。想象却把这一切都当成了诗仙的庐山瀑布似的美景。还有就是,我想看一看,那座舍利塔,据说这是文偃大师的舍利塔,或是纪念塔(我弄不清),古刹名寺,除了这塔,就两南汉残碑,还能说明其“身世”来历了。



好吧,看样子不得不说说文偃大师,也不得不顺便说说云门寺的历史,及云门寺在佛教中的地位了,尽管不过是百度和文抄。对佛教有认识的人,在我提及云门寺时,可能就会脱口而出:云门宗。



大家都知道我国禅宗始于达摩,光大于六祖,自来有一花五叶说法。一花有说是达摩,有说是指六祖,更有说指从初祖到六祖的单一传承,总之莫衷一是,这且不说。五叶却是毫无疑义,是指六祖之后禅宗分成五派:沩仰、临济、洞,法眼和云门。云门宗的祖庭就是云门寺,故称云门宗,建寺开宗正是文偃大师,事在唐末五代间,距今已足千年。太具体的,我不知道,大家也没兴趣听,树的影,人的名,就禅宗五叶这条,就够教人高山仰止。



说这是千年古刹,佛门圣地,怎会过分,如斯盛名,怎不教人浮想翩迁。想象着那巍巍建筑和高山密林竞秀,想象着那穿透灵魂,洗洛人心的悠悠钟声日夜与山岚烟色缠绕回旋,难道这样的想象不应有,难道这样的情形,不是古刹名寺所具备?



四面青山迎人,虽在盛夏,绿意是映颊染眉,刹间清凉遍体,心诟皆除,如浴秋水如映冰雪,内外皆澄明清澈。这确确实实,可名刹教人失望如坠云在心,也实实在在。石坊与山门还算中规中举,虽然也略显简陋,其它建筑很象当代矮楼强加个古代瓦顶,不见飞檐,未见斗拱,很是不类常见的古庙名寺,且规模也不算大,颇显捉襟见肘。也许,不是它不好,是它名太高,我的期望高与云浮吧?坦白说,这是我见过最不象古寺的名寺。



这是所有名刹的通病,千年云门寺早已不存,都是重建。略有不同的是,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云门宗,兴盛不足三百年就后继无人,衣钵不传,最终“消声迹”。相对漫长历史,三百年,是何其短促,可以说是兴也太速,“败”也太速。云门宗烟消云散,原因可能很多,这些都不是我能知想知,我只知道在之后数百年间,云门寺塔倒屋埸,荒草乱石,再无梵音。直到1945年,虚云大师主持南华寺,重建南华寺后,心心念念一花五叶,云门山近在咫尺,云门宗有迹可寻,遂决心重建云门寺。那时新中国前夕,百废待兴,以当时人力财力,所谓的寺,估计和草庐差不多吧?我在网上查找资料,见一图片,说是云南寺旧照,不知真假,几乎就是平常民居。1989年扩增,现在看到的,估计就是89年扩大重修后的样子吧?瑶县地偏财泛,那时候能建成现在这样子,就很不错了。竟脱口而出寺真小,惹来妻子怒目与喝骂:闭嘴!女儿也悄悄教肓我:老爸,不能这样势利噢!不由有些脸红,是呀,庙小菩萨大,何必重形式?我真心喜欢释迦佛塔,尽管也是新修,朱漆朴素沉着,真象古色古香的木塔,据说是仿唐式,个人觉得算是佳构,就是塔刹有点矮了,还不够飘逸巍峨。



喜欢银杏树,南方却不太常见,没想云门寺不光有许多银杏树,更有一株百年老银杏,植在大道边上,大殿之前,老杆高冠,虬枝古颜,却葱翁如玉,一心要以身守护古寺似的。喜欢银杏,不是因为它是活化石,有比恐还要古老历史,是倾心春夏它轻盈一树绿蝴蝶,秋冬却飞出更迷人黄蝴蝶。八月蝴蝶黄,那是北方,南方八月银杏果满枝,指头大小,圆圆的,垂在叶间,漂亮。我们管银杏果叫白果,因它壳是白色的。白果下火,少时侯常煲白果粥,白果煲得粉粉面面,微甜微香,很好吃。真想摘几颗把玩,可惜摘不到,只好饱览其风姿后微怅而去。

当然还有菩提树。常听菩提子,僧人爱拿来做念珠,可我没见过。云门寺有一株大菩提,结满子,很象榕树子,大小如黄豆,若有子也细得可惜,如何作念珠用?后来听说,菩提子并不是菩提树的子(是不是真的)?更没想到,菩提竟和榕树同种(或同科,我不太懂),难怪结子很象榕子。榕树我们这里到处可见,很熟悉,于是觉得菩提树在神秘之余也觉亲切。菩提树其实很好认,长得也有趣,好认有趣全在叶子上,叶尖很长,活象佛佗慈眉,当然也象小小长长的尾巴。



到释迦佛塔,见路边有两株大树长有如李子大的果,不知是什么果,青多黄小,我很想摘一个看看(哎呀,我改不了这毛病)。回来时,有个男人正举着伞柄,想要打个一个浅黄果子,树下站着二个小孩,仰着头,一面期待,后面还有一个女人。显然这是一家人,摘果子的是父亲,后面的是母亲。我妻子见了说:别打。我忙说打一二个没关系的。我相信他们也象我一样,是好奇多少贪嘴。男人听了妻子的话显然有些犹豫,听了我的话才接着欲打。可这时保安也看见了,远远就喊别摘。男人只好放弃,笑脸多少有些遗憾,我也是。听他们说这是杏子,我没见过这么大的杏子,总觉不像。倒是由禅宗的顿悟说想起一联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这是谐对,也可看作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说起禅宗渐顿之争,我个人其实便偏向渐悟,世上哪有什么事是突然而明,都是慢慢领悟的。停顿如诗仙,非人力可为,渐悟似诗圣,努力可修成。对普通人来说,渐悟更实际。禅宗重顿悟,其实也讲究机缘,所以重机锋,其实顿也须媒的引媒,想深一层,顿更象是渐的积累。有杏不须梅,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全在个人,外媒顶多只起触发作用。



还见着鸡冠刺桐,还有白兰花。刺桐树很小很矮,白兰树很高很大,且桐红兰白,望之似小沙尼与老僧,别有意趣。我喜欢白兰花,这是少时侯唯一有人上街叫卖给人佩带的花,都挑未开的花蕾,形色美如玉笔,其香不逊于桂花。但最好看,还是塔下小池里的睡莲,睡莲不是满池,只是点缀其碧绿波间,错落有致再加稀疏有致,先就有视角上的美观。花作三色,白,粉,黄;同为一种,瓣纤细而长,凌水之姿也就格外婀娜。塔不能上,睡莲用它的美给足我们补偿,临水静看,心头似有水波荡漾。



久居都市,一入深山,如鸟脱樊笼,清新空气,教人陶醉。外母一下车,就张开双手,迎风低呼一声,然后深深吸呼,一脸的陶醉,举动太过突然倒是吓我一跳。但旋即,我们却不由皱眉,这么清新的空气怎么有股异味?彼此相觑,都觉莫明其妙。走到路另一边,发现下面竟是好几亩的水亩,异味就是从水亩散发出来的,那是农耕的气味。这里是山坡,高低有落差,水田就筑成小块小块的梯田,当然是规模极少,落差不大,层数不多的微梯田。阳光下,水面如镜面,闪着亮光,很是好看,要是再大一些多一些,就更美了。田里有男人戴着草帽,扶着犁田机正一行行在整理水田。远外有块全是绿绿,矮矮的稻苗,原来是要插秧了---我还以为秧早插完了呢。也不全是水田,也有一二块旱地种植瓜果,有两个可爱的南瓜卧在其中。南瓜是乡间最常见的植物,还养着小片荷花,只是不见有莲花。



好一派田园或是农家风光。可是,几曾见寺前会有农田?这里可是山中,远近不见人家,也不见有其它农田及农作物。农田出现在这里好生奇怪呀,总让人有点莫明其妙。回到家后,看云门宗资料,才解了心中困惑。原来,云门宗讲究农禅一体的,这些水田就是寺里的僧人开僻的,日常也是他们在耕种。那戴着草帽的脑袋,可能就是个光头呢,可惜当时我不知道,没有细看,还以为真是那个农民呢。



挑水砍柴,无不是修行。哎呀,这云门宗,还真有趣。

2020-8-2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改改错别字

云门寺归来,想写点什么,心情有些复杂。



以前喜欢写游记,如今害怕写游记,是寻美眼眸暗淡了,还是赏美心灵麻木了?都是。游记难写,也不想写游记,何况这回也称不上游,目的很是庸俗,是烧香祈福。有求而来,精神如何超脱,心灵何来自由?但人生在世,却总有身不由已的时候,也有你不得不在意的情形,那么,从俗如流也就时有发生,俗人而行俗事,也情有可原吧。



自七月来,突然倦于文字,昔之所爱,竟成今之所倦,好生突兀,突兀得让人措手不及。说倦其实不准确,应是羞于空疏:心如飘萍,字亦无根,何苦让文字跟着虚浮?但知易行难,积习也难返,偶尔还是会自责:为什么疏离文字,要让荒芜更荒芜?没有答案,也许也根本无须答案。好吧,就随便说说,权当自言自语,也顺便聊解寂寞。



六点起床,七点出发,三小时高速,早上十点,准时到达云门寺。一路飞驰,象夸夫和太阳赛跑,和阳光追逐。据说,速度能予人快感,故超速者众,我相信这是真的,每当手把方向盘,看窗外景物嗖嗖飞逝,仿佛时光冲击,感觉别样的魅力。更也许高速度,让我们产生摆脱的错觉,人都是爱自由而憎厌束缚的,哪怕是想象中的束缚。只是易生快感的事,也易生危险,世上从来难有两全法。



寺在韶关瑶族自治县城北六里云门山前,故称云门寺,更正式的名字,却不大有人注意:大觉禅寺。所以全称是云门山大觉禅寺。这里地处粤北山区,山连袂而来,如影随形,围住一座寺宇,仿佛也要听佛参禅,却都沉思不言,唯蓝天昭昭,白云悠悠,山风阵阵。



疫情期间,云门寺一直关闭,六月初才重新开放,也只是开放主体建筑和小西天,也就是礼佛的必需区域,次要建筑和后山等景区,一律“游客止步”,说到过云门寺,说没到过云门寺,都行,在我心里,这是小小的遗憾。人就是这样,可能后山景区也不见得有多优美,真见过有可能泛上的也不过如此的想法,但来了见不着,就总有不甘。看来,执念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



后山何所有?有小小飞瀑,瀑下一碧小潭,潭畔多桃树,故名桃花潭。现在不是桃花季节,山中无芳菲;连月不雨,也不知小瀑还能飞流直下否。想象却把这一切都当成了诗仙的庐山瀑布似的美景。还有就是,我想看一看,那座舍利塔,据说这是文偃大师的舍利塔,或是纪念塔(我弄不清),古刹名寺,除了这塔,就两南汉残碑,还能说明其“身世”来历了。



好吧,看样子不得不说说文偃大师,也不得不顺便说说云门寺的历史,及云门寺在佛教中的地位了,尽管不过是百度和文抄。对佛教有认识的,在我提及云门寺时,可能就会脱口而出:云门宗。



大家都知道我国禅宗始于达摩,光大于六祖,自来有一花五叶说法。一花有说是达摩,有说是指六祖,更有说指从初祖到六祖的单一传承,总之莫衷一是,这且不说。五叶却是毫无疑义,是指六祖之后禅宗分成五派:沩仰、临济、洞,法眼和云门。云门宗的祖庭就是云门寺,建寺开宗正是文偃大师,事在唐末五代间,距今已足千年。太具体的,我不知道,大家也没兴趣听,树的影,人的名,就禅宗五叶这条,就够教人高山仰止。



说这是千年古刹,佛门圣地,怎会过分,如斯盛名,怎不教人浮想翩迁。想象着那巍巍建筑和高山密林竞秀,想象着那穿透灵魂,洗洛人心的悠悠钟声日夜与山岚烟色缠绕回旋,难道这样的想象不应有,难道这样的情形,不是古刹名寺所具备?



四面青山迎人,虽在盛夏,绿意是映颊染眉,刹间清凉遍体,心诟皆除,如浴秋水如映冰雪,内外皆澄明清澈。这确确实实,可名刹教人失望如坠云在心,也实实在在。石坊与山门还算中规中举,虽然也略显简陋,其它建筑很象当代矮楼强加个古代瓦顶,不见飞檐,未见斗拱,很是不类常见的古庙名寺,且规模也不算大,颇显捉襟见肘。也许,不是它不好,是它名太高,我的期望高与云浮吧?坦白说,这是我见过最不象古寺的名寺。



这是所有名刹的通病,千年云门寺早已不存,都是重建。略有不同的是,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云门宗,兴盛不足三百年就后继无人,衣钵不传,最终“消声匿迹”。相对漫长历史,三百年,是何其短促,可以说是兴也太速,“败”也太速。云门宗烟消云散,原因可能很多,这些都不是我能知想知,我只知道在之后数百年间,云门寺塔倒屋埸,荒草乱石,再无梵音。直到1945年,虚云大师主持南华寺,重建南华寺后,心心念念一花五叶,云门山近在咫尺,云门宗又有迹可寻,遂决心重建云门寺。那是新中国前夕,百废待兴,以当时人力财力,所谓的寺,估计和草庐差不多吧?我在网上查找资料,见一图片,说是云南寺旧照,不知真假,几乎就是平常民居。1989年扩增,现在看到的,估计就是89年扩大重修后的样子吧?瑶县地偏财泛,那时候能建成现在这样子,就很不错了。竟脱口而出寺真小,惹来妻子怒目与喝骂:闭嘴!女儿也悄悄教肓我:老爸,不能这样势利噢!不由有些脸红,是呀,庙小菩萨大,何必重形式?我真心喜欢释迦佛塔,尽管也是新修,朱漆朴素沉着,真象古色古香的木塔,据说是仿唐式,个人觉得算是佳构,就是塔刹有点矮了,还不够飘逸巍峨。



名刹自多古木。我喜欢银杏树,南方却不太常见,没想云门寺不光有许多银杏树,更有一株百年老银杏,植在大道边上,大殿之前,老杆高冠,虬枝古颜,却葱翁如玉,一心要以身守护古寺似的。喜欢银杏,不是因为它是活化石,有比恐龙还要古老历史,是倾心春夏它轻盈一树绿蝴蝶,秋冬却飞出更迷人黄蝴蝶。八月蝴蝶黄,那是北方,南方八月银杏果满枝,指头大小,圆圆的,垂在叶间,漂亮。我们管银杏果叫白果,因它壳是白色的。白果下火,少时侯常煲白果粥,白果煲得粉粉面面,微甜微香,很好吃。真想摘几颗把玩,可惜摘不到,只好饱览其风姿后微怅而去。

当然还有菩提树。常听菩提子,僧人爱拿来做念珠,可我没见过。云门寺有一株大菩提,结满子,很象榕树子,大小如黄豆,若有子也细得可怜,如何作念珠用?后来听说,菩提子并不是菩提树的子(是不是真的)?更没想到,菩提竟和榕树同种(或同科,我不太懂),难怪结子很象榕子。榕树我们这里到处可见,很熟悉,菩提树在神秘之余也觉亲切。菩提树其实很好认,长得也有趣,好认有趣全在叶子上,叶尖很长,活象佛佗慈眉,当然也象长长小尾巴。



到释迦佛塔,见路边两株大树长有李子大的果,不知是什么果,青多黄小,我很想摘一个看看(哎呀,我改不了这毛病)。回来时,见有男人举着伞柄,想要打一个浅黄果子。树下站着二个小孩,仰着头,一面期待,后面还有一个女人。显然这是一家人,摘果子的是父亲,后面的是母亲。我妻子见了说:别打。我忙说打一二个没关系的。我相信他们也象我一样,是好奇多过贪嘴。男人听了妻子的话显然有些犹豫,听了我的话才接着欲打。可这时保安也看见了,远远就喊别摘。男人只好放弃,笑脸多少有些遗憾,我也是。他们说这是杏子,我没见过这么大的杏子,总觉不像。倒是由禅宗的顿悟说想起一联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这是谐对,也可看作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说起禅宗渐顿之争,我个人其实便偏向渐悟,世上哪有什么事是突然而明,都是慢慢领悟的。停顿如诗仙,非人力可为,渐悟似诗圣,努力可修成。对普通人来说,渐悟更实际。禅宗重顿悟,其实也讲究机缘,所以重机锋,其实顿也须媒来引,想深一层,顿更象是渐的积累。有杏不须梅,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全在个人,外媒顶多只起触发推动作用。



还见着鸡冠刺桐和白兰花。刺桐树小而矮,白兰树高且大,桐红兰白,望之似小沙弥与老僧,别有意趣。我喜欢白兰花,这是少时侯唯一有人上街叫卖给人佩带的花,都挑未开花蕾,形色美如玉笔,其香不逊于桂花。但最好看,还是塔下小池里的睡莲,睡莲不是满池,点缀其绿波间,错落有致再加稀疏有致,先就有视角上的美观。花作三色,白,粉,黄;同为一种,瓣纤细而长,凌水之姿也就格外婀娜。塔不能上,睡莲用它的美给足我们补偿,临水静看,心头似有水波荡漾。



久居都市,一入深山,如鸟脱樊笼,清新空气,尤教人陶醉。外母一下车,就张开双手,迎风低呼一声,然后深深吸呼,一脸的陶醉,举动太过突然倒是吓我一跳。但旋即,我们却不由皱眉,清新空气怎么有股异味?彼此相觑,都觉莫明其妙。走到路另一边,发现下面竟是好大一片水亩,异味就是从水亩散发出来的,那是农耕的气味。因是山坡,高低有落差,水田就筑成小块小块的梯田,当然是规模极少,落差不大,层数不多的微梯田。阳光下,水面如镜面,闪着亮光,很是好看,要是再大一些多一些,就更美了。田里有一男人戴着草帽,扶着犁田机正一行行在整理水田。稍远一块全是绿绿,矮矮的稻苗,原来是要插秧了---我还以为秧早插完了呢。也不全是水田,也有一二块旱地种植瓜果,有两个可爱的南瓜卧在地上,很有野趣。还养着小片荷花,只是不见有莲花。



好一派田园或是农家风光。可是,几曾见寺前会有农田?这里可是山中,远近不见人家,也不见有其它农田及农作物。农田出现在这里好生奇怪呀,总让人有点莫明其妙。回到家后,看云门宗资料,才解心中困惑。原来,云门宗讲究农禅一体的,这些水田就是寺里的僧人开僻的,日常也是他们在耕种。那戴着草帽的脑袋,可能就是个光头呢,可惜当时我不知道,没有细看,还以为真是那个农民呢。



挑水砍柴,无不是修行。哎呀,这云门宗,还真有趣。

2020-8-2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还是放几张,没拍几张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南华寺杂记

两层山门,高檐下是”曹溪”大匾,门楣上是“敕建南华禅声”的竖匾。门外广场辽宽,两边密林如屏,衬得山门越发有些不“显眼”。我没想给自己第一印象,竟是山阔地广寺无寻。

两个大匾自有来说。曹溪原是指明寺的位理,南华禅寺才是寺的正名,六祖在此弘扬南宗,名气越来越大,曹溪就成了六祖所传南宗法脉的代名。所以南华寺大门又叫曹溪门,上有对联:庚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南华寺所在的象山是大庚岭支脉,而东山是五祖黄梅的东山。是说六祖得五祖衣钵,在禅宗地位如儒家之孔子。虽说六祖之前还有五祖,但禅宗以南禅为主,却是始自六祖,在某种意义上,说禅宗始于六祖亦无不可,说地位如同儒之孔子,真不为过。

门外百步,曹溪婉转流过,我正是从彼岸过桥到达南华此岸的。曹溪名溪,溪面还算宽阔,只是今年竟是旱夏,溪水不太活泼。自从宋太祖下令重建,改寺名为南华禅寺,寺名沿有至今一千多年。敕建,就是皇上饮定的意思吧。曹溪门最大的特色,是两个很高大的木花窗,木格疏朗,禅风似乎缕缕透窗而出。进了山门,是很大一个放生池,池中有桥,桥中有五香亭,亭上有联很妙“无边放生先戒杀,有心为善莫欺天”。池里龟鱼悠闲。

过桥,还有一座门,门中有门,不多。此门名宝林门,上有“宝林道场“大匾,”,进得此门,才算真正进入寺内。“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一联,仍然是着眼于南华寺的重要地位,这也不奇怪,谁教这是祖庭呢。佛法里不二法门是常语,很多寺庙都有,但用在这里,才最为合适,至少对禅宗来说,没有别外比南华寺更适合,是独一无二的门径。
这两座门,不光是六祖的小传或总结,其实也是南华寺的前世今生。677年六祖在这里弘扬禅宗,寺早存在一百七十年。梵僧智药三唐本来想到五台山,见此地山水回合,峰蛮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地,于是在此建寺。梁武帝闻知其事,赐额宝林寺。六祖驻锡后,唐中宗为表彰六祖,改宝林寺为中兴寺。揣测中兴之意估计有二,一是说六祖弘扬了禅宗。二是宝林寺经隋末兵火,已破败不堪,六祖来后,得陈亚仙施地,宝林寺才能重光,进入全盛时期。今六祖殿下有一座墓亭,就是陈亚仙祖坟,千年来南华寺几起几伏,此坟却从未变动。陈家祖坟早葬于此,陈亚仙施地唯一要求就是保存此祖坟,没想陈亚仙无意之举,却让祖坟千年长存,且留名清史呢。寺有俗墓,成了奇观,也见证了好心有好报。

宝林门后是天王殿,一如常例,左右是四大天王,中间前弥勒佛后韦陀。以前只知韦陀是护法神,不知韦陀的造型还起“公告”作用。佛法丛林,僧人游方,故有挂单一说,所谓挂单就是免费食宿。却并非所有寺庙都接受游僧挂单,云游僧人进寺,先拜山门弥勒,再看看韦陀造型,若手持金刚杵地,表明此是小庙不免费接待游僧,若双手合十,杵横双臂上,游僧可免费食宿一天,若扛在肩上,可免费食宿三天。南华寺杵地,这让我有些意外。在我印象里,似乎绝大部分的寺庙都是杵地的,那些游僧可怎办呢?当然,这只是大概,佛门讲究大开方便之门,是我太多虑了。

天王殿上对联是:“祖庭开象鼻山前,是庄严初地;法轮转龙汉劫后,有欣慨满怀”。对南华寺来说,最重要最著名的人自然是六祖,可对如今的南华寺,最重的一人,却是虚云大师。如果不是虚云大师,我们看到的南华寺,可能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千年古刹,就算不计兵火,光是砖大结构,一二百年就木腐砖朽,所以历史上南华寺是几残几建。宋修后又毁于元火,明时憨山大师再重修,清初又曾重修,至民国南华寺早已荒芜,1934年,虚云大师入主南华寺,对南华寺进行了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南华寺就是定型于虚云大师。虚云大师的重修与历往各次不同,以前既使是重建,也是原址重建,虚云大师却可是“彻底”改变了南华寺的格局。原来南华寺在宝林山上,东西向,而如今的南华寺在象鼻山上,南北向。山名不同,方向不同,似乎是觅址重建,不是,宝林山和象鼻山紧邻。如今南华寺南北向中轴线上建筑,依次是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殿、藏经阁,灵照塔和六祖殿。其中灵照塔和六祖殿是旧有的,其它建筑都是虚云大师移位重建。对,是移位而不是移地,就好像以灵照塔六祖殿为定点,把把原是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的建筑,移动九十度,变成南北向而已。但方向改变,整体格局就全变了,而坐南朝北一直是最理想的座向,所以虚云大师就作了移位吧。总之,如今我们看到的南华寺,方位坐向和以前已大不相同。据说虚云大师入主南华寺前,三梦六祖催行,说是时候了,应回去了。起初还以为是将登极乐,过几天接到入主南华寺的邀请,才恍然大悟。

虚云大师是近代高僧,功业别的不说,就重修南华寺,又重建云门寺,就功德无量,今南华寺里有虚云大师的舍利塔和纪念堂,疫情其期,无法进入。

灵照塔其实是六祖的道塔,六祖坐化后,才建此塔保存六祖真身。六祖在南华寺宏法三十七年,晚年回故乡新兴建国恩寺,于寺中坐化。坐化后两年,真身才迎回南华寺,安置在刚落成的灵照塔里,一放就是千多年,几度兵火,数次罗难,幸真身无恙。原是木塔,宋时重建,明时才改成砖塔,就是如今看见的八角五层模样,存世已五百多年,是南华寺最古老建筑,也是最高的建筑。

六祖真身千年不腐是奇迹,也是我国第一个存世的肉身菩萨。六祖坐化前,跌坐入定,不吃不喝,体内营养和水分基本耗尽。圆寂后,弟子方辨大师以铁片固定其脖子,摆好姿势,然后全身涂以生漆,一层又层,成厚达数厘米的漆壳,只留一小孔,密封于两个大缸内。缸内多置木灰石灰等物,内脏和身体有机物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生热,水分被吸干,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肉身不腐干尸。最后以肉身为胎,缠以布麻之物,再上漆,最终就形成如今看到了肉身菩萨,专家称为夹苎塑像法。文革时期,小将为了破除迷信,破开六祖胸腹,果见里面有灵骨及内脏,真身确是真身。这样的事,日本侵略中国时日本侵略军早已干过,只是在后背打孔,也是见骨及内脏,吓得趴地叩头不停-----日本人也是信佛教的。

1981年起,六祖真身请出灵照塔,安置塔后的六祖殿上,供人瞻仰。虽说不腐,适当的保护还是必须的,六祖金身安置在玻璃神龛里,大殿也是闲人免进,只能站在门外,远远瞻仰。看得不甚真切,多少有些遗憾。神龛外有四大弟子待立塑像,其中一位就是神会大师。南宗能成为正宗主流,全国流行,不能不提到神会大师的功劳。正是神会大师在北方努力推广南宗,冒着危险,在大云寺举行无遮大会,公开宣传南宗教义公,并诘北宗,斥神秀,责普寂“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度至北宗日益衰落,南宗日渐兴盛,最终取得禅宗正统地位。唐代诸帝礼重六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神会在北方得势,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正因为神会对禅宗的大功献,有人称之为七祖,只是世人普遍只知初祖至六祖,之后又有一花五叶说,七祖称谓不彰。

开始还以为南华寺只有六祖真身,竟然还有憨山大师和丹田大师真身,合称三圣,均安置在六祖殿内,和六祖真身排列,憨山在左,丹田在右。丹田大师是南华寺僧侣,一生守护祖庭。憨山大师是明代人,元后南华寺颓败不堪,憨山大师重修南华寺,使曹溪中兴。

说到南华寺文物,多与六祖有关,除自身肉身真身,最有名就是唐中宗送的千佛袈裟,和武则天赐的圣旨,可惜大殿不让进,都没看着。六十年代重修南华寺,更换大殿上三尊虚云大师主持塑成的十五米高大像时,在大像腹部意外发现虚云大师保藏的原大殿五百罗汉木雕。共三百多尊,其中一百多尊有文字,由文字可知,其中一百多尊是清代雕刻,其他都是宋雕,雕于庆历年间。

唉,这些文物,除了真身,我是一件也没看到,建筑不说,最大的印象是寺里的古木,不少是三四百年历史,有银杏,有榕树,有水松,有白兰,虬枝如龙,苍劲和古老并存。处处洒下一片清幽,虽在盛夏,古刹如水殿,清凉清幽无限。天王殿前老银杏,藏经阁两边的古菩提,祖殿(可能是大殿)前的大玉兰树,似乎用自身的古老和巨大,为古刹历史作最直观的见证。而南华寺,确实不愧为名刹古寺。
2020-8-10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在网上找了点相片,自己没拍













https: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一路青山相送迎

清远以北,就是粤北山区,顾名思义,就是山区。只是小山多,百米之内,一个个小山峰,远看如放大的盆景。有话说,风景在途中,这回两上韶关,印象最深还是途中的山景,遗憾是我是司机,看得不多。

山有大小,为人称道,颂于诗词,见于图画,多是巍巍绵绵高山大川,但审美有如生活,激情澎湃只宜偶尔,平常日子只能细水长流。至少,当你开着车,不能时时关注,这时小山矮岗会更让你心神愉悦。

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小而相对孤立的山岭,因为它们的姿态真是千奇百怪。有一座独峰,顶峰有一尖角如鸟,活像一只刚落地敛翼的山鹰,难道是杜甫诗里吟过的那只苍鹰?还有几座小山峰,聚在一起,虽不如鹰山那么惟妙惟肖,也算形态各异,堪可入画。最主要是,它们聚在一起,比单个美感何止加倍。它们让我想象桂林。桂林我没去过,却是耳熟能详,那里的山水最显著特点,就是山峰相比独立,又相对聚中,峰峦秀丽,美不胜收。当然,这几座肯定难与桂林相提并论,只是那么有几分桂林味道而已。

第一天是阴天,途中还下了场阵雨,天边浮云散聚,山间烟雾缠绕,于是平常山岭,山中人家,一望有如蓬莱仙景。有的烟横山腰如玉带,有的雾沉山脚如云端,有的青山白头如天齐。“山抹微云,天沾哀草”除了后一句,不正是眼前之境?神奇莫过于云烟,无论是一抹,一片,还是一点,也无论是浓是淡,是沉是浮,青山欲飘,大地空灵。

喜欢山,更胜于水。若按孔夫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话,应有智者潜质,却鲁饨如顽石,再如何宽于待己,也看不出花岗岩脑袋有什么智者之光。却爱浓翠深碧或浅绿轻黛,远近高低,起伏断继,有最自然的色彩,又有最优美的线条。而且青山元不动,亦默默不语,难怪李太白会说,相看两不厌,这诗句用在水身上,就显然很不适合了。


2020-8-11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改改错处与别字

一路青山相送迎


清远以北,就是粤北山区,顾名思义,就是山多。多是小山,百米之内,一个个小山峰,远看如放大的盆景。有话说,风景在途中,这回两上韶关,印象最深还是途中山景,遗憾是我是司机,看得不多。

山有大小。为人称道,颂于诗词,见于图画,多是巍巍绵绵高山大川,但审美有如生活,激情澎湃只宜偶尔,平常日子只能细水长流。至少,当你开着车,不能时时关注,这时小山矮岗会更让你心神愉悦。

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小而相对孤立的山岭,姿态真是千奇百怪。有一独峰,顶有尖角如鸟喙,活像刚落地敛翼的山鹰,仍昂首看天。难道是杜甫诗里吟过的那只苍鹰?还有几座小山峰,虽不如鹰山那么惟妙惟肖,也算形态各异,堪可入画。最主要是,连袂携手,相对单个美感何止加倍。它们让我想起桂林。桂林我没去过,却耳熟能详,那里山水最显著特点,是峰峰独立,又相守相望,峰峦秀丽,美不胜收。当然,这几座肯定难与桂林相提并论,只是有几分桂林味道而已,亦算鹤立鸡群。

第一天是阴天,途中还洒了场小雨,天边浮云散聚,山间烟雾缠绕,于是平常山岭,山中人家,一望如蓬莱仙景。有的烟横山腰如玉带,有的雾沉山脚如云端,有的青山白头若天齐。“山抹微云,天沾哀草”除了后一句,不正是眼前之境?神奇莫过于云烟,无论是一抹,一片,还是一点,抑或是浓是淡,是沉是浮,青山欲飘,大地空灵。

喜欢山,更胜于水。爱那浓翠深碧、浅绿轻黛,爱那远近高低,起伏断续,有最自然的色彩,又有最优美的线条。而且青山元不动,亦默默不语,难怪李太白会说,相看两不厌,这诗句用在水身上,就显然很不适合了。
2020-8-11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09-06 15:38:20
莫嫌农家腊酒浑

云门寺出来,烈日当头,是时候找地方吃点东西了。

见路旁偶有农家饭店,多数不大,也很简陋。是该随遇而安,还是别找合眼缘的?正犹豫间,又经过一家,当眼三张桌子空无一客,一女服务员穿着围裙坐在桌前,似有所盼。与其乱找,不如就这一家算了,也实在有点饿了。

多数人吃饭总喜欢找人多的饭店,认为人多生意好,出品肯定不差,见空无一个人,多般会犹豫再三。我停好下车,就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怎一个客人都没有?这里除了云门寺,二里外还有云门山风景区,怎说也算是有风景的地方,不应没一个客人呀。

服务员是二十左右的姑娘,见我们停车,马上站起相迎。妻子挑了中间一桌坐下。坐好才发现,这只是“前厅”后面是雅间,有空调,里面就有一桌客人。房后临小溪,搭有凉棚,二位客人正面溪对酎。原来不是没有客人,外面看不见而已。

空调最为凉快,棚座山风阵阵,最是自然,前厅当日向阳,却最为燠热。妻子怕空调,已经坐下也不想移位溪边,对着风扇吹来热风,挥着热汗。后来一车人,径进了雅间,经过时,向我们瞟了一眼,似是奇怪我们一家加岳母四人,干嘛要向阳受罪?

广东人爱吃鸡,有无鸡不成宴之说,说到鸡又以清远鸡最为出名。这里是韶关乳源县,远在清远之北,山更多林越密,养鸡多是放养,随山走,随地刨食,虽不如清远鸡出名,也非一般饲料鸡可比。人到山野,怎能不尝尝这走山鸡?点了半边白切鸡。有鸡得有鱼,有鸡有鱼才算大鱼大肉,才算丰盛。服务员也推荐说这里的鲩鱼是瘦身鲩鱼,肉质口感不是一般鲩鱼可比。那好吧,就来一条。岳母本想点菇菌,靠山吃山,山之清味,自然是首推笋菇,韩愈的《盘谷记》,我可是耳熟能详,也曾私心向往。可服务员说菇菌得预订。到底是菇类难得(难道真是野美菇?),还是菇类易坏,而尝者鲜呢?没细问,只是很感意外。那就来个上汤椒叶,椒叶好歹象野菜。二荤一素,先就这样---开始计划是在云门寺吃斋菜的,疫情间斋菜馆不开张,重回人间马上就无肉不欢,把吃斋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真是罪外罪外。

上菜很好,先端来白切鸡,接着是上汤椒叶,最后清蒸鲩鱼。要是在这之前,问我清远鸡滋味到底如何,我可能说不来,市场上声称是清远鸡的清远鸡,实在吃不出什么特别来。这回,还真能说上一二,最大的特点,就是肉韧味浓。我们平常吃的饲料鸡,吃饲料易长不说,养得日子也短,如刚结的果肉还没长实,吃起来不是软软没有咬劲,就是柴柴没有鸡味。清远鸡是走地鸡,天天跑酷,养得日子也足够,得两月以上,鸡肉(说肌肉也行)非常结实,韧劲十足,鸡味也十分浓郁,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韧了,很考验牙口。

清蒸鲩鱼却给我最大惊喜,色白肉瓷味鲜,完全没有鱼的腥味,多少年不曾尝此鲜味,久得我都早已忘记了。连一向不喜鱼腥,除了海鱼从不下箸的女儿,尝过后,也吃了好几块,说不腥有鲜味。妻子是最怕味精,不论多好的食材,若下精味,就有三分嫌弃。刚吃了一箸椒叶,喝了一口上汤,惊喜得睁大了眼睛:没有味精,却十分鲜美。老实说,我倒不觉得如何鲜美,可能我是食肉兽故,倒是觉得不知为什么椒叶有点辣,辣椒是辣,但椒叶好像是不辣的,但微辣更开胃。“三光政策”,鸡鱼全扫光,椒叶全吃光,连上汤也喝光,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摸着肚子说:可能是太饿了。

现在回想起来,老实说,厨师的手艺不见得多好,全靠食材新鲜,品质好,几乎不见有什么酱料,清清爽爽,全是食材真味。真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农家小店,让我们真真正正体验了一回什么是“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2020-9-4

楼主:独庸生

字数:1342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08-02 19:01:33

更新时间:2020-09-06 15:38:20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