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禅宗

禅宗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最近游览网络,看到了“禅宗”,得到如下的体会。
禅宗也是讲究智慧的,讲究对智慧的理解、开窍、觉悟。
禅宗讲究的悟与不悟可能就在一瞬间,关键在觉悟,方式不重要。

某位官员求佛问道于一位禅师,禅师念了一句艳诗(爱情诗):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是说小姐在闺房中,知道外面有心上人。她又不能和帅哥哥说话,她就不停的喊她的丫鬟:
小玉,喝水!
小玉,拿扇子来!
小玉,拿毛巾来!
小玉,拿点心来!
原来就没什么事,目的是为了让外面的帅哥哥能听到她的声音。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这样的宗派的智慧的禅宗境界是:自由、自觉、自然。

又一首踏春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是说如果作者不走出去辛苦寻找多时的,春天在哪里?只在家门口摘一枝梅花,有没有这种找到了春天的深刻体会?没有!因为他没有这种经历,体会不同,境界也不同。

大企业家在路边看海上的落日,和老农民犁完地牵着牛回家同样在这里看落日,也是这个道理。
你必须要这个经历、体会,才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境界的领悟。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以上只是看了易中天讲禅宗的境界的视频的体会。

禅宗的表达形式。
禅宗的境界。
都是引用易中天的讲解(不敢占为己有)。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禅宗相互之间是要辩论的,以此否定对方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其方法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机锋”,这种方法的极端形式就是可以否定一切形式。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觉悟也就是关键要开窍,开悟。
当然这要和个人的境界有关,境界高的开窍快开悟后的境界更高。
其实禅宗是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好了是可以解决疑难事物的。

一位具有禅宗机锋训练的老师给学生讲课,就不会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讲课,而是以禅宗机锋思维方法,打乱固有的形式,甚至故意给学生出难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目的。像主楼所说的老禅师就用艳诗(爱情诗)的形式来讲道理就是例子。

这句“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的禅宗故事作为一个公案留给后人品味思考。
同样有的经典名著的文理不通的疑难情节,通过禅宗思维也是有可能得以解决的。

《石头记》中作者就故意创作了一些文理不通的情节,按禅宗的机锋思维来看,你没有毛病我都能够挑出毛病,别说这种文理不通的公案故事了。
比如“四本书的故事”“宝玉开药方”“贾母问八字”“掰谎记”都是概念混淆逻辑不清的公案故事,用禅宗的机锋方法一定能挑出毛病的,也有可能得到正确的解读。

说不定作者本身就是精通禅宗方法的大师呢?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禅宗是从佛教中产生出来的,佛教讲清规戒律讲四大皆空。
禅宗就敢于打破这些清规戒律的形式,形式不重要,关键看觉悟。
只要开窍了、开悟了、觉悟了,什么清规戒律都不重要,甚至反清规戒律都可以。
达到觉悟的目的了,清规戒律的形式就可以扔到了!

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不顾佛家清规戒律的规矩形式,以一句艳诗也就是爱情诗来讲觉悟的道理,这本身就是反清规戒律的,但目的没变,就是觉悟(开窍)。

这首诗的内容: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是说小姐在闺房中,知道外面有心上人。她又不能和帅哥哥说话,她就不停的喊她的丫鬟:
小玉,喝水!
小玉,拿扇子来!
小玉,拿毛巾来!
小玉,拿点心来!

这位小姐喊丫鬟是不是她的真正目的?不是。真正目的是让外面的心上人能够听到她的声音。
也许丫鬟把水、扇子、毛巾、点心拿来了小姐根本就不需要,因为这只是小姐要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假的,是幌子,不是真的。
所以如果丫鬟知道小姐用意的话,也就不必一趟一趟的来回奔波,只需随声应和即可。
甚至丫鬟小玉根本就不需在场,这种小姐自己的表达形式照样可以完成,目的同样可以完成。

只有目的是真的,形式都是假的!

从故事来看,小姐召唤丫鬟是假的,目的是为了让闺房外的心上人觉悟到自己的用意。
对读者来说,是要读者觉悟到,小姐让丫鬟拿的四样东西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是假的,不是目的,目的才是她的真正意图。
对于老禅师对求佛官员讲这个故事来说,艳诗、爱情诗都是幌子,目的是启发求佛官员,不要聚精会神的专注于艳诗的内容,艳诗只是一种讲解的形式,是假的。
关键是要觉悟,而不是专注于形式。

那么用禅宗的这种思维形式来看《石头记》所写的“四本书的故事”会是什么结果?
(下面我先引用这段原文)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引用甲戌本原文(为了不影响阅读所有脂砚斋批语删除):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遂易名为情僧。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石头记》中的这个“四本书的故事”只是作者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这个表达形式的故事中都有什么内容?
四本书、四位作者、四本书的成书过程。

那作者选择了这种表达形式,他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讲解《石头记》。

用禅宗的思维方法看,形式不重要,关键看觉悟。
觉悟什么?就是作者的目的呀!作者是在借助假的四本书来说明唯一的一本真书《石头记》。(真书的内容、主题以及阅读方法思路)

“四本书、四位作者、四本书的成书过程”只是作者为了达到启发读者的觉悟,而采取的表达形式而已。
四本书只是一种托词不是真的是假的;四位作者也只是这种托词辅助形式不是真的是假的;“四本书、四位作者”都是假的,成书过程就更不可能成立了,成书过程也不是真的是假的。

作者是利用禅宗的这种“机锋”技巧,不仅是与别人辩论而是直接忽悠读者,使读者看不清哪是表达的形式?哪是表达的目的?从而达到逻辑不清,真假不辨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用禅宗思维阅读这段“四本书”的故事的结论,四本书是假的、四位作者是假的、成书过程是假的。
目的只有一个,很简单,就是讲解《石头记》。(目的简单,但目的的内容却非常丰富非常深刻)
(就像小姐大声喊丫鬟小玉拿的四样东西的形式,都是假的一样)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用禅宗的思维看:
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觉悟(目的)。
甚至形式都可以是假的,只有目的才是真的!
在禅宗公案中的【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小姐喊丫鬟小玉拿的四样东西仅仅是实现小姐真正目的四种形式而已,这四种形式不是目的,是幌子,是假的形式!
目的是让闺房外的心上人明白小姐的用意。

用禅宗的思维阅读《石头记》的这段“四本书”的故事,四本书是什么?
是《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四本书只是石头记作者表达他的目的的形式而已,不是作者最终的目的。
作者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
是向读者介绍《石头记》这本书的内容、主题、阅读方法思路(也就是在向读者做导读)。
一旦读者觉悟到作者的目的了,那这四本书就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了,这种完成任务的形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本来它们就是假的是虚构的比喻修辞形式)。

以上是用禅宗思维看艳诗爱情诗中的形式和目的的关系;和以这种思维看《石头记》中的四本书的故事的表达形式与表达目的的关系。
从二者的比较看,表达形式和表达目的是惊人的相似:就是以表达目的来否定表达形式!

这就是3楼所说的“禅宗的表达形式”。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禅宗的境界是什么?
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也就是不同层次的开窍、开悟、觉悟。
比如踏春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梅花是什么季节开放?冬春交际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去寻春,大概背阴之处冰雪还没融化,地上的小草恐怕都没发芽吧?所以很难找到春天的气息。
所以用“芒鞋踏遍陇头云”来形容已经走到天边来寻找春天的的千辛万苦。
其实春天已经来了,就是在家门口在院子里的梅花,但作者却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如果没有这种辛苦的走遍大地的寻找春天却寻不见的经历,能有这种“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更深刻的感触吗?没有。

这就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经历不同理解不同领悟。

那对《石头记》四本书故事的理解是不是也存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解呢?

“四本书”是作者为了达到解说《石头记》而采取的表达方法(四本书是假的,只有《石头记》才是真的)。
那作者是怎么解说这本《石头记》的?
作者是利用假的四本书来解说真的《石头记》,是解说《石头记》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和阅读方法阅读思路。
不过不是同一层次的解说,而是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的解说。
这“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内容,“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主题,“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阅读方法,“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阅读思路。
这“四本书”所代表的不同层次的难易程度,从难倒容易的顺序是:“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内容的阅读方法、思路,最简单最容易理解;“风月宝鉴”第二容易理解;“红楼梦”内容主题的阅读就难多了;“情僧录”的主题理解是最难的。
不同层次的理解是什么?就是禅宗思维的: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也就是不同层次的开窍、开悟、觉悟。
(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即使是最低层次的“金陵十二钗”内容主题的阅读,也比专家学者的考证索隐强得多,因为前者没有错误后者是错的)

就是3楼所说的禅宗的境界。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hls324 2020-10-20 11:31:21
禅宗的境界是什么?
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也就是不同层次的开窍、开悟、觉悟。
比如踏春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梅花是什么季节开放?冬春交际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去寻春,大概背阴之处冰雪还没融化,地上的小草恐怕都没发芽吧?所以很难找到春天的气息。
所以用“芒鞋踏遍陇头云”来形容已经走到天边来寻找春天的的千辛万苦。
其实......
-----------------------------
11楼的这段文字应该打上括号,也就是如下形式:
(这“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内容,“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主题,“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阅读方法,“四本书”代替了《石头记》中所包含的四个阅读思路。)

因为11楼的主题是讲四本书所代表的不同层次的境界;而括号内的内容讲的是四本书在实现介绍《石头记》中所代表的内容、主题、阅读方法思路方面的笼统丰富的内容的作用。

这种四本书所代表的作者介绍本书中的笼统丰富的内容,和11楼所要说的四本书是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是有区别的。

所以要把这段文字打上括号,以区别于11楼的主题。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道信2020 2020-10-22 12:53:44
:禅不能逻辑表达,只能以意会完成。若说就是就又错了。若说不是又无迹可寻。空与不空只是假借,实质在于言之确确。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散了。比如,禅师让你开口,你即将开口,一棒子打下来。你又要问为什么要打,又一棒子打下来。到此,你是否会禅,就要看你的功夫处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请问,有何不同?
-----------------------------
禅宗是从佛家理论中演化出来的,佛家理论是哲学,哲学的精髓离不开逻辑。所以禅宗是讲逻辑的,它和无聊文人的文学表达不同。文人的东西,有时只是为了表达,为了表达而表达,而且还是没有目的的不讲逻辑的自我陶醉的表达。
禅宗就是哲学(当然这里也包含了艺术成分),它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比如“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表面看是没有逻辑(本来是“原无事”那为什么还要反复的频繁的呼喊丫鬟小玉呢?这不是矛盾吗?),当把结论揭露出来以后真相大白恍然大悟,原来是为了让心上人听到她的声音!“频呼小玉”只是形式,是假的,是幌子,幌子是假的,目的是真的。
在没有恍然大悟之前来看,本来没有什么事却偏要频繁的呼喊丫鬟小玉一会拿这个一会拿那个,这就是矛盾的,是没有逻辑的。
现在知道小姐的目的以后,用小姐的目的来反证小姐的没有逻辑的言行,反而是极有逻辑的。
这种禅宗的一会毫无逻辑一会又极有逻辑,本身就是非常讲究逻辑的,是以开发人的思维的为目的的。
所以不要以无聊文人的毫无逻辑的闲文来和禅宗哲学充满逻辑的道理相比。
楼主:hls324  时间:2020-10-24 21:58:03
@道信2020 2020-10-22 13:31:10
初见山时,山是好山,初见水时,水是好水。于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入山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于水时,不识水之大相。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带到山水尽兴而归,山水以了然于胸,故而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所谓,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若见众相无相,即见如来。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不知,这......
-----------------------------
人对事物的认识分初级认识、中级认识、高级认识,这是认识的三个层次也是三个境界,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也是很简单的道理。

关键要运用于实际事物之中,比如用禅宗哲学思维来分析《石头记》情节中的“四本书故事”(原文在7楼希望你能看懂)。

初级水平觉得作者说的每一句话每个词每一个字都是真的,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中级水平觉得其中有不合理之处,四本书为什么只有两本是书,另外两个不是书只是书名?两本书和两个书名并列在一起给人以是四本书的感觉,概念混淆逻辑不清,说不通!
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高级水平看到了作者的目的不是说四本书,而是通过假的四本书来介绍真的《石头记》多层次的内容主题。“四本书的故事”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选择的方法(手段、工具)而已。
通过已经看懂了的作者的目的,反过来再看原来觉得不合理的逻辑不通的四本书的故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种逻辑不通之处其实是说得通的(四本书的故事仅仅只是作者选择的一种表达方法而已),懂了作者的目的“四本书的故事”也就完成了他的表达方法的任务,这个故事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是合理的,常规的,规范的表达方法。
所以四本书作为一种表达方法又是合乎语言文字表达逻辑的。
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高级水平境界。

希望这种结合实际原文的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认识境界升级的过程,你能够看懂。

楼主:hls324

字数:5640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20-10-09 19:03:59

更新时间:2020-10-24 21:58:03

评论数: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