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雾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0-10-16 20:19:45
幅员辽阔的中国,因各地山川地势不同和气候的窘异,各地都有独特的气候现象。正是有:东北的雪,西北的风。江南有烟雨,巴蜀总雾蒙蒙。这些地域被这些自然现象的长期沁润,使得这些自然气候现象又反成了这些地域独特的人文地理符号。常年离乡游子的心底总是眷念着故乡,古人“举头望明月"时,便会“低头思故乡”。或许如果东北人踏步于雪地,江南人穿行于烟雨,巴蜀人迷离于雾起时,都会如李白一样,思念着远离的故乡。


每当冬天在江南偶尔遇大雾弥漫时,我总是抑不住对巴蜀的思念。从科学的角度上解释,雾不过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巴蜀的充沛的水气,盆状地形的少风,秋冬温差的不算太大,综上种种的天时地理等因素造就了多雾的气候现象。雾的迷离激起了巴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你走进三星堆,注视那些几千年前造型奇特且风格迥异的青铜像时,不得不赞叹丰富的想象力古蜀先民创造了这夸张的“天外文明”。


李白曾叹“蜀国多仙山”,这碧水青山正是有了雾这层仙气,才使得山有仙山的意境。若立山颠,在雾静时,则似身处仙台。雾随风流时,则似人立足云海。传说中的阆苑仙境虽未行至,但神仙宫阙大概也不过如此吧。若在雾起时分行走于山中时,攀登于迷离的山道,穿行云烟飘移的林间,等爬至山腰处时,雾中水气早已凝结成一头雾水,山下的村舍房户被流雾半遮半掩,烟火人间反倒像是仙苑神宫。有人说雾是靠近地面的云,云是临于高端的雾。若旭日升起,雾随风动。低近地面的雾就逐渐烟消云散,半山腰的雾流如云海。红尘烟火的人间渐露出真容。薄雾渐渐腾升,罩于山顶,又如天上祥云。水气给阳光造成的折射,让云如镶了金边。天际的阳光所透之处,宛如神光所照。


雾中山间如仙山,雾中城镇则如迷宫。秋冬晨起,视野所及不过数米之外。人际招呼,通常只可闻声响却难见其人影。行走街道巷瞿如探索迷途。夜间的雾,通常是突然袭来。记得高中时的一个冬夜,初时并未有雾,我和同学在路灯下讨论一道几何题。不知不觉雾流袭来,灯下雾流如无声水流游走,地势低处又如云海涌潮。这不过半小时的时间,近处的低树烟雾缭绕,远处的灯火阑珊如夜空星光。这魔幻的雾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巴蜀的雾,让重庆拥有雾都的别名,直与欧洲雾都伦敦齐名。成都的雾,让成都冬日难见,以至于成语中有“蜀犬吠日”。与江浙的“吴牛喘月”,广东下雪的“狗欢喜”一样,成为人文地域典故。直至今天,每年秋冬的新闻中常有成渝地区的机场因雾造成航班延误的报道。


雾给了巴蜀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灵感,雾也给这地区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一些不便。但雾也保护过这地区在战乱中的人们。抗战时期日寇的数次空袭给巴蜀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秋冬的浓雾让当时防空能力不足的陪都地区躲过了秋冬时节的空袭灾难。留守重庆的文化精英们趁此时机开展各项名为“雾季公演”的演出,为鼓足全国抗战的时局增强了信念。以至于多年之后,许多经历过这段岁月的文化人把这段烽火历史称为“雾都往事”。


秋雨绵绵,站在窗前望对面青山,雾至山坡处如披薄纱,雾聚山坳处如缀浮云。山间风起,缥缈不定。记得白居易曾有写诗“有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来喻梦幻人生,我倒觉得更像是我所见的这山雾实景。








楼主:夜雨宿巴山

字数:1291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15 22:46:01

更新时间:2020-10-16 20:19:45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