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锦溪

锦溪

楼主:夜雨宿巴山  时间:2020-10-23 10:43:21

从千灯回苏州的途中,同行的一车人对这趟古镇之行似乎意犹未竟,遂提议再往附近的锦溪,以全所谓对“水乡古镇的痴恋”。从界浦中路南折,沿路一直南行。路边的绵延的河塘湖荡被西斜的秋阳照得横波粼粼。车过之处所见的江南秋景如画,有近处的高柳,扶风轻摆,也有远处的秋荷,残香袅袅,更远处千重稻浪的边际便是黛瓦粉墙的村庄。

或许因地势上“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缘故,水网密布的江南以水乡著称。水乡的河湖纵横处,因舟艇归港或鱼米交易的需要,便于此行成古镇。这些古镇在水运时代遍布河埠湖港,曾见证过北往的湖帆点点,南来的丝布鱼米满船满舱。随着近代水运时代的没落,这些古镇曾经的风华都不再。但近年掀起的商业旅游大潮,让有些古镇声名鹊起,有如盛名在外的周庄。也有逐渐回归寂静平淡,如养在深闺的锦溪。

地处昆山和苏州交界处的锦溪,东近千灯,西接甪直,南连周庄。被这些名星古镇群环绕的锦溪,确实如藏深闺。而正是这种“无名”,让锦溪保存了少见的古镇该有的幽意和水乡的柔情。今天多数盛名之下的古镇,被开发得千镇一面,几乎被改造得如同坐在厅堂里的那浓妆艳抹的贵妇,一看惊艳再看就会生腻。倒是这些无名的古镇,如幽谷深兰,虽不露声色,却韵味悠远。行走于古朴的石桥旧弄里,还能见到素净人家过着烟火依旧的寻常日子。这种贴近生活的烟火,比起艳丽的景点,更有人情的暖意。

和大多数水乡古镇的格局一样,南北向的溪流穿镇而过,两街夹河,水流中过。黛瓦粉墙的人家房舍沿河铺陈开来,门前的长廊,功能类似于潮粤的骑楼。木檐黛瓦沿街延伸,以便晴可遮荫,雨可避湿。在长廊下数步之处便设有的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憩。背河而靠,河中游船,橹声渐行渐远,面前的酒馆茶肆,可见人影浮动,灯火阑珊。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走几步便可见横于水上的旧石桥,或拱桥虹影,或平桥卧波。也不知这些“桥下春波”见证过多少“惊鸿照影”?

锦溪古镇分南北两部分,北段是居民区,房舍人家前,绿树碧波,静谧非常。深巷旧弄里,那些过着寻常日子的人家,有在门前洗碗涮碟的,有在灶下烹瓜煮菜的。碗碟的哐哐碰触声,从厨窗里飘出的菜香味,或许才是人间烟火的真滋味。南段是景区,街道顺水流南延,沿途不外乎是一些茶肆酒馆,或鱼干笋尖等特产店。南延的古街道的尽头便是莲池。碧波粼粼的莲池南岸,便是黄壁黑瓦的古"莲池禅院"。一道横堤将莲池分为内外。内莲池上游船穿行,秋鸥点点。外莲池里碧荷出水,芙蕖袅袅。目眺更远处,长长的廊桥跨于碧波之上,如架飞虹。更远的长桥之外,便是陈墓荡了。

我到过锦溪两次,一次是在七年前的阳春时节,一次是这次的金秋时分。如我所见,锦溪恰如其名,南流的溪水春色似锦,秋波如缎。但这是锦溪的今生,若勾陈起锦溪的前世来,它曾名陈墓。按成于乾隆时期的地方志记载:宋孝宗宠爱的(考据不一,有说宋高宗)的妃子因曾为皇帝抵险而死于此地,死后就被宋孝宗沉水葬于锦溪的五保湖,沉妃传说久了就被讹传为陈妃。若真如此,这又是一段红颜舍命成就king的爱情故事。明朝时,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游就曾游历至此,并赋诗《陈妃水冢》,其中写有“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近日读《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其中有一笔提过:沈从文同张兆和曾在70年代到锦溪短住过。原来沈从文的亲家就是锦溪人,当年沈老夫妇在锦溪逗留的数天里,曾踏走过这里的旧街古桥。曾经的锦溪水乡传统服饰也让后半生专业研究古服饰的沈先生甚为痴迷。沈从文曾用诗化的语言赞锦溪是“睡梦中的少女”。也不知“行文如水,赤子其人”的沈从文,经历无数风云变际后,在这些古桥上是否还有记得当年自己写给张兆和的情书里的那几句: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

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

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

2020秋于昆山锦溪




秋波如缎





夕照下的摇橹





溪岸人家





静谧





桥下绿波

楼主:夜雨宿巴山

字数:157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21 17:00:38

更新时间:2020-10-23 10:43:21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