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两宋

细说两宋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当几十万宋朝倾国之兵在距离宋辽边境不远处的镇州停留了长达十余天且磨刀霍霍之际,辽国人又在干什么呢?按理说是该全员戒备准备防范宋朝接下来可能性很大的“入侵”行动了吧?抱歉,事实并非如此,后来的事实证明辽国人这时候完全就是在例行公事地在幽州城里优哉游哉地当城防队员。

这时候驻扎在幽州附近的辽军其实力还是相当可观的,除了幽州城的原有守军,这里还有几个月前奉耶律贤之命前来协防幽州的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以及乙室王耶律撒合所部兵马,而被郭进打败的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以及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的军队这时候也在幽州城附近,他们的总兵力在史料上无法细查得清楚,但以这些人的身份其总兵力加起来至少也是十万人的规模。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辽国的这帮重臣事前并未预料到宋军竟然会在灭亡北汉后随即就几乎马不停蹄地千里跃进向他们杀过来。

李唐王朝在公元907年倾颓以后,后来的几代中原王朝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生,将近百年以来辽国人几乎就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敌兵犯境,从来都是他们南下入寇,几时见过中原王朝的军队敢于主动找他们的麻烦?等等,倒是有一个例外,那位纵横于五代末年的柴荣曾经带领大军北上伐辽并从辽国人的口中硬生生地夺下了三关之地。不过,当年的辽国皇帝可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被称之为睡王的耶律璟,而且当时辽国的边防几乎毫无防备,这才让柴荣兵不血刃地捡了个大便宜。相比于此,如今辽国的南府宰相、南北两院大王及其所部兵马都在幽州驻扎,试问初上战场且之前毫无军功可言的宋朝皇帝赵光义敢对辽国动什么歪心思吗?不敢——这是驻扎在幽州的辽国大佬们普遍性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宋军主动来犯实在是太魔幻了,即使宋军会来但至少也要休整一段时间,而眼下的这个六月是绝对安全的,可问题就出在宋朝的这位皇帝这一次不按套路出牌。赵光义的决定不但让宋朝的将领们感到错愕,就连辽国那边也是怎么也没有料到。

出其不意,这一点赵光义还是做到了的。如果把现在的他比作是一名球场上足球运动员,那么他的这个带球过人的动作不但晃倒了队友,而且还把对手也给晃倒了。于是,赵光义带球开始长驱直入。

铁蹄铮铮,旌旗遍野,公元979年6月的盛夏时节,宋朝数十万的大军如潮水一般跨过了宋辽两国边境正式进入辽国境内。赵光义将行营设在了金台顿,然后就地招募当地百余民众作为大军行进的向导,同时赵光义派遣禁军东西班指挥使孔守正作为大军先锋前往岐沟关(今河北易县)打探军情。

面对宋朝举国之兵的来犯,城内并无大军驻防的易州只能选择闭关守城。孔守正当夜赶赴易州城下,接下来他的举动堪称令人咋舌。这位早年曾经跟随赵匡胤亲征太原并与何继筠一道在石岭关大败辽军的宋军猛将独自翻过城外的矮墙,然后穿越城外的拒马鹿角直接独身来到了护城河边。

他扯开嗓门向城上的守军大喊道:“我乃宋朝禁军东西班指挥使孔守正,叫你们的刺史出来回话!”

等到辽国易州刺史刘禹来到城头,孔守正直言由宋朝的皇帝陛下所率领的数十万亲征大军已经进驻金台顿,明日即将到达易州城下,是战是降还望刺史大人早做决定。刘禹当然知道宋军的动向,但是孔守正的这一番话还是让他禁不住地后背发凉,他自知手里的这点兵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以城请降,他命人放下吊桥邀请孔守正入城商议第二天的献城事宜。孔守正也不含糊,他单人入城凭借一己之力威服辽国的边境前沿重镇易州。

第二天,公元979年6月21日,身披甲胄的大宋皇帝赵光义带领宋军的千军万马进入了易州,他留下千余人守城,然后大军随即继续向北进发。在易州的前方就是与幽州呼吸相闻的涿州(今河北省涿州),而在涿州城外宋军的前锋终于是与辽国人的大军遭遇上了。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在得知宋军大规模入境的消息后,幽州城里的辽军各位大佬们这才如梦初醒,敌人竟然真的是来了,而且对方还是由其皇帝陛下所率领的几十万亲征大军。边境已经被轻易被突破,而易州更是不战而降,面对如此危局,辽国的这帮耶律们怕了吗?怕了?笑话!向来骄横的辽国人什么时候害怕过?或许在白马岭被郭进一顿暴揍险些连老命都丢在那里的耶律沙和耶律抹之是对宋军还心存忌惮和畏惧,可有人没有他们的这个心理问题,谁啊?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

耶律奚底点兵派将带领着辽国乙室部落的大酋长耶律撒合、统军使萧讨古兵出幽州,他们杀气腾腾地向着宋军北进的方向迎头冲了上来,誓要给不知天高地厚的宋朝人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在涿州城外围的沙河之畔(今河北易水河),两军终于是迎头相撞。

面对由辽国北院大王率领的辽军铁骑,宋军的两位先锋主将、同为禁军东西班指挥使的傅潜和孔守正毫不畏惧选择了立马与敌接战。这些宋军只是大军的先锋部队,其兵力着实没法与辽国的北院大王所带领的大军相提并论,但这些人与之前在白马岭大败辽军的宋军将士们一样勇敢地拔出了自己的钢刀,然后举刀冲向了辽军的军阵。

两军随即在涿州城外展开了一场血战,宋军将士以远超于辽军的气势和勇气与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敌军死死地缠斗在了一起。一场恶斗下来,辽军丝毫没能从这些宋军的身上占到半点便宜,而就在两军陷入鏖斗之际,宋军大将高怀德和刘延翰率领所部兵马赶到了战场。最后的结果不再具有什么悬念,在宋军后续部队强大而凌厉的攻势之下,耶律奚底所部大败而逃。耶律奚底重复了之前耶律沙的命运,而被他扔在战场上的辽军殿后部队则倒了血霉,这些人除开被杀的之外,单单是被宋军生擒的就有五百多人。

战前不可一世而此刻却在向北而逃的耶律奚底这下算是清醒了,他终于明白耶律沙当初为何会遭遇近乎于耻辱的失败,他也不敢再暗自嘲笑耶律沙是个胆小鬼了。幽州城里的耶律沙还在心有余悸,而他耶律奚底现在却只想找个地方痛哭流涕并开始思考人生。这一仗耶律奚底被打得彻底地怀疑人生,此战他到底损失了多少兵马不得而知,但他因为这次的战败而导致整个人就此报废。耶律沙虽然惨败于白马岭,但此人后来在战场上重新为自己正名并找回了尊严,但耶律奚底却是从此一蹶不振。战后耶律奚底因为战败之责被辽国皇帝当众以剑背击打,而这也是他留在史书里最后的印记。

另外,这一战还请记住另一个人的名字——宋军的先锋将领傅潜。很多年后,当赵光义的儿子赵恒继位之后,这个在此时意气风发敢于以劣势兵力同辽国人野战决胜的宋军勇士将会在历史上大放异彩——以一种耻辱的、饱受争议的方式。

沙河之战的胜利让亲眼目睹了战斗整个过程的涿州城军民是震颤肝胆:这就是传说中不堪一击、经常被我们辽国人打着玩的中原王朝的军队?这明明是对方把我们辽国人的军队打着玩啊!

有了这种肉眼所见的震慑力,当赵光义率领大军到达涿州城之下之后,涿州城的表现就显得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了——涿州此时的最高长官、涿州判官刘原德没有做任何的反抗,他亲自出城向赵光义请降。

燕云十六州分别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在这十六个州里,瀛州和莫州在柴荣去世前已经被夺下,而如今涿州已下,幽州城已是近在眼前且二者之间再无任何的阻碍,一旦拿下了十六州里战略价值和军事、经济价值最大的幽州,那么再拿下其余的十二州也就易如反掌。时不我待,赵光义来不及去品味胜利的喜悦,更来不及休整,他命令大军急速行军,他要趁势直取幽州——这个让柴荣和赵匡胤一生都心向往之但却从未踏足的梦中之地。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公元979年6月23日,宋军全军连夜抵达幽州城下。

面对数十万的宋朝举国大军,一向骄狂的辽国人不敢与之正面对决。经过幽州城里一帮辽国军政高官的一阵商议,最后他们想出的御敌之策是让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负责率兵守城,而耶律沙、耶律奚底以及耶律斜轸等人则率领数万辽国骑兵分散于城北各处伺机待敌 。

相信当这个决定出来以后韩德让的心里是止不住地在骂这帮耶律们的老娘:你们倒是跑出去了,然后把我一个人留在城里去承受几十万宋军接下来的攻城压力,而你们却躲到城外面去,嘴上说是什么伺机待敌,可一旦发现情势不对你们这帮人说不定比兔子跑得还要快。别跟我说什么辽国人绝不后退,耶律沙和耶律奚底你们这两个老小子又不是没有逃跑过。就你们这帮契丹大爷的命金贵,老子的命就不值钱啊!

不过,牢骚归牢骚,韩德让还是得强打精神留在城里等待着承受宋军的蹂躏。他亲披甲胄巡视四城且日夜都不卸甲,实打实的一个忠君爱国、爱岗敬业之模范贤臣。他这样其实也是别无选择,他如果丢了幽州城或是投降了宋军,那么他可能会保留住一条小命,但他老子韩德让以及他的所有家小恐怕都会被耶律贤砍了脑袋。

或许有人会说你韩德让是一个汉人,他怎么就没有一点民族大义呢?很遗憾,这个事对于韩德让来说还真的谈不上。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介绍了韩德让的家庭背景,他本人甚至包括他老子韩匡嗣都是生于辽国长于辽国,在户籍本上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辽国人。

再者说了,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民族情结,即使有,可对比当今的现实世界就能发现在个人性命以及全家人的福祉面前,这种所谓的民族情结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实在是值不了几个钱。古往今来的无数汉奸是不是汉族?古今数不胜数的卖国贼是不是汉族?

搁眼下说,某些躲在海外的各种眼巴巴地等着看大陆出点状况的败类是不是汉族? 因此,对于这时候的韩德让来说,他只知道自己必须要守住幽州,唯有如此他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住自己的家人。所以,千年以后我们也别对韩德让太过苛刻。不说别的,那些诅骂韩德让的人,如果换了你是韩德让,你会怎么选?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此即为贱人也。

在宋辽两国关于国运走势的这场超级战役到来之时,历史选择了韩德让来决定这场战役的胜负走向,而在这之前,他可以说是毫无功绩可言,他能够做到辽国南京留守这个高位上全是沾了他老子韩匡嗣的光,但就是从这一刻起韩德让抓住了命运赐予他的为自己正名并从此在辽国腾步青云的机会。

再来说一下韩德让所守卫的这个幽州城。

此时的幽州城与今天的北京城不是一个概念,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更是沾不上边,经过近现代以来众多学者的考证,宋辽时期的幽州城位于今天的北京西城区境内,其具体位置应该是这样的:东城墙在菜市口大街一线,西城墙在西护城河以东的菜园街一线,北段城墙在老墙根大街一线,南城墙则在里仁街一线,其大致范围就是如此。再说得更具体一点,它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北京西城区陶然亭公园以西,二者几乎可以说是紧紧相邻。

这是一个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九里的不是很标准的长方形城郭,它城高三丈,墙厚一丈五尺,四周设八门(也有说法是十门)。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唐代的测量单位,换算成今天的数字概念,它的东西间距约为2.5公里,南北约为3公里,周长约为11公里。至于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唐朝时期的一丈有大小两种丈尺,大尺一丈约合今天的3.6米,小丈约合今天的3米,即使按小尺来算,幽州城的高度也是9米,厚度则是4.5米。

说实在的,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说,幽州城的这种高度和厚度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数字。但是,反过来说,韩德让的绝望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手握数十万雄兵的赵光义面对幽州城怎么看都觉得这个地方太小了,这么点地方根本摆不下他的这些兵马。他一声令下:围城,给我狠狠地打!什么?人太多挤不下?那好,那就把它给我围上三圈,一只耗子也别放出来!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6月25日,宋军开始围城且是四面围城。具体的任务分派是: 定国节度使宋渥攻南城,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北城,彰信节度使刘遇攻东城,定武节度使孟玄喆攻西城。这边还没开始攻城,但在赵光义的心里这城已经被攻下来了,他随即再又任命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也就是在告诉潘美,虽然这城暂时还没打下来,但这幽州城以后就归你管了,以后你就在这儿给宋朝站岗,看住宋朝的这道北大门。

试想一下,当韩德让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这密密麻麻把幽州围了三圈的宋朝大兵时会是怎样的感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有几个地痞流氓拿着板砖一个劲儿地狂砸你家的大门并对你大声威胁恐吓,你会是什么感受?你不会害怕吗?这还只是几个小流氓,想想韩德让以及当年幽州的守军所面对的是什么?那可是几十万拿着大刀举着长枪并大声喊叫着要杀了他们的战场屠夫。韩德让还好说,因为以他的身份他是不得不战,那么他手下的那些兵呢?幽州城里的百姓又是否愿意跟他与城池共存亡呢?

除了自己尽力坚守城池外,韩德让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他的老爹,为了救自己的儿子,韩匡嗣无论如何也会费尽口舌劝耶律贤赶快发兵来救他——不对,韩匡嗣必须得说是为了救幽州城。至于城外的那帮像个贼似的领着一帮辽国铁骑在四处转悠的耶律们,韩德让没指望他们能够做什么。他们所谓的伺机待敌其实不过是一种比较含蓄的说法而已,因为自宋军到了幽州城下之后,这帮耶律们根本不敢去碰这支由数十万人组成的庞大军团,这一切让韩德让顿生凉意。

韩德让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的悲凉,尽管眼下他已然成为一只笼中困兽,尽管赵光义这一次出其不意的举动让辽国上下都狼狈不堪,但已经缓过气来的辽国人这时候正在恢复镇静和理智,而首先给韩德让带来惊喜的就是耶律斜轸。

在耶律奚底兵败且宋军趁势直逼幽州之时,耶律斜轸也顿时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他做出了他所认为的眼下唯一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一、火速派人向耶律贤奏报军情请求援兵,二、留韩德让守城,三、辽国骑兵全部撤到幽州城外。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点和第三点。让韩德让守城并非是想让他当替死鬼和炮灰,而是要让他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点前面在谈到韩德让时已经做了说明。至于将辽国骑兵撤出城内则是绝对的明智之举,一来辽国骑兵的优势就在于骑射冲锋,二来他们也没学过怎么守城,如果留在城内只能是舍己之长使己之短的愚蠢行为,而且这样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住己方的有生力量和战斗力,如此才有可能等到援兵到来时与宋军进行决战。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着实让耶律斜轸感到头大。韩德让究竟能不能挺得住?援兵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来?这些都是他所不能掌控和决定的,他所能做的就是等,但赵光义会任由他在幽州城外到处晃悠吗? 当然不会!

与其坐等敌人来袭,不如主动诱敌出击,耶律斜轸计上心头:他命人在德胜口(今北京昌平以北)打出耶律奚底的青色王旗,此举一来是收拢前些天耶律奚底的那帮因兵败而溃散至此的败兵,二来也是引诱宋军来犯,毕竟耶律奚底在战场上的“赫赫威名”已经让宋军把他当成了一个可以随意捏来捏去的玩物,而他耶律斜轸则给宋军在此地布好了一个口袋阵。除非是宋军有大队兵马来袭,否则他有绝对的自信能够灭掉这股宋军并以此提升这些天来萎靡不振的军心和士气。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在耶律斜轸看来,宋军如果来的是大部队,那么韩德让的压力就会陡然减轻,反之他则能以自己手下的这些兵力将这股来犯的宋军团灭。总之,这笔账无论怎么算他耶律斜轸都觉得自己是稳赚不赔。

耶律斜轸的计谋得逞了——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在下令围攻幽州之前,赵光义首先命令宋军将幽州城外的所有能看得见的辽国人全部清扫一空,然后向四面八方派出侦骑打探敌情。很快,他获得了侦骑的回报:在距离幽州城百里之外的德胜口有大批的辽军正在集结,经打探是耶律奚底正在收拢他的败兵。

得知消息的赵光义不是兴奋,而是愤怒:怎么的?你耶律奚底还想玩什么幺蛾子?还不服是吧?还想着搞事情是吗?你现在要么战,要么降,要么滚蛋,你在老子眼皮子地下集结兵力是想干啥?皮痒是吧?那好,幽州城先放一边,老子现在就先把你给收拾了。

出于对战场废物耶律奚底的蔑视,此时正处于亢奋状态的赵光义也没太把耶律奚底当回事,他派出一队宋军火速赶往德胜口,目的就是要将耶律奚底彻底消灭。一听说是要去打耶律奚底,这队宋军将士也是精神百倍,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一路狂飙突进。到了德胜口,这些宋军也不打什么招呼,他们直接就举起战刀冲了过去。事情的发展正如宋军所预料的那样顺利,耶律奚底的这些小兵们还是向上次那样不堪一击,在宋军突如其来的猛攻之下他们稍作抵抗就开始作鸟兽散。宋军一路追杀,战场上很快就躺满了一千余具辽国人的尸体。

就在宋军将士准备扩大战果继续猛追之时,耶律斜轸这个猎人出现了。他率领自己的部众猛冲上来狠狠地在宋军的屁股上面踹上了一脚,而前边此前一直在狂逃不止的辽军这时候也返身向他们杀了过来。宋军被两面夹击,可是不必太过为他们而感到担忧,耶律斜轸这时候突然冲来虽然猛如恶狗,但这一时期的宋军也不是吃素的,尽管是被辽军给围堵了,但经过拼死力战他们还是成功地跳出了包围圈,然后向南回撤。

这一战究竟双方的具体战损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耶律斜轸的损失也不小,而亲身领教了宋军的战斗力之后他也不敢再有什么过激的举动,而我之所以要这样说的原因和理由就在于耶律斜轸在宋军跳出包围圈之后并未对宋军发起追击,他只是尾随。不过,他这一路尾随可是尾随了很远,直接跟到了清沙河(今昌平境内的清河)才停下脚步。

有种说法是此次宋军突袭德胜口是由赵光义亲自领军,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德胜口距离当时的幽州城其直线距离将近五十公里,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宋军此次兵发德胜口可称得上是远程打击,而且此战宋军可谓是死里逃生,如果赵光义这时就在军中那“驴车事件”可能会提前上演,但在史料里根本找不到有关于此的蛛丝马迹。

有资料表明,此时在清沙河附近还有一支辽军,而他们的主帅就是耶律奚底,但已经被打出了恐宋阴影的耶律奚底完全没有向这队撤退的宋军开战的意思,他几乎是目送着宋军从他的眼皮子地下通过。耶律斜轸倒是想再继续尾随下去,可他不敢,因为再往南就是宋军主力军团的驻扎地了。于是,两位耶律们在清沙河北岸分兵据守各处险要,从而与宋军隔河对峙。

耶律斜轸这样做可谓一箭双雕,如果是防守,那他就是辽国防御宋军继续北上的第一道防线,但如果后面等来了进攻的时机,那他就是辽国顶在战线最前沿的桥头堡。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对了,还有一个辽国人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这时候的耶律沙在哪里藏着不太好查证,有说法是他自白马岭之败后就回到了辽国上京,回到了耶律贤的身边,然后幽州被围,耶律贤便命令他带兵南下,于是才有了后来由他所挑起的高粱之战。不过,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率领辽国援军南下的人是耶律休哥,这在史书上是明文记载的,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的争议。

至于耶律沙在幽州被围之时到底是在幽州附近还是在辽国上京,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理由有三:其一,《辽史》里的记载是——“己巳,宋主围南京。丁丑,诏谕耶律沙及奚底、讨古等军中事宜。”

耶律奚底和萧讨古此时都在幽州附近,而且辽国皇帝耶律贤发出的是诏谕,那么也就是说这是同时发给上述三人的书面形式的诏令。如果耶律沙当时就在上京府,那史书大可不必如此记载,耶律沙的名字在这时候的史书记载里就该与即将南下赴援的耶律休哥出现在一起,而非是与驻军于幽州的耶律奚底和萧讨古并排在一起。

其二,当初耶律沙兵败白马岭是与耶律斜轸一起北归的,而耶律斜轸此后就一直驻扎在幽州,那么耶律沙跟他在一起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其三,高粱河之战结束后,耶律贤对参战的将领实行奖惩。韩德让与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等人自然是受到褒奖,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因战败而逃被人以剑背击打,冀王耶律敌烈所部在白马岭之战中带头逃跑的士兵被判斩刑。耶律沙当然也跑不了,白马岭之战他是主帅,这责任他怎么也逃脱不掉。耶律贤本欲以此为名对其实施惩处,但又以他在高粱河之战敢于发起首攻并最终与大军合力击败宋军而免于追责,也就是说功过相抵。

我的意思很简单,如果耶律沙白马岭惨败之后就回了辽国上京,回到了耶律贤的身边,那么耶律贤不会等到几个月后才追究他在白马岭的战败之责。那么,结论就只有一种可能,耶律沙在白马岭之战以后就一直都在幽州。

结合耶律沙后来在高粱河突然出现并向宋军主动发起攻击这一事实可以判断,他这时候应该就是带着他的所部人马藏在了幽州以西的某个地方。当然,这个时候的耶律沙人畜无害,他此时是一个把自己完美地隐藏了起来且不敢轻举妄动的猎人。

再来说韩德让。

耶律斜轸突然从背后捅了宋军一刀让韩德让很是欣慰,这至少说明耶律斜轸不是个怕死鬼,而且也说明他韩德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沙河距离幽州只有二十公里左右,虽然谈不上是鸡犬相闻,但有个战友在外面摇旗呐喊至少让孤军奋战的韩德让获得了一丝的心理安慰,这怎么说也好过他孤零零地在城墙上与宋军死扛。遗憾的是,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宋军已经开始攻城,而且是四面围攻,这些压力都只能由他韩德让一个人来扛,耶律斜轸碍于自身实力不足只能在清沙河的河边为他扯破嗓子大喊加油——仅此而已。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耶律斜轸虽然尽其所能地为困守孤城的韩德让带来了一个小惊喜,但这对于韩德让的帮助着实有限且只是心理层面的帮助,对韩德让有实质性意义的帮助来自于辽国的王廷。当辽景宗耶律贤接到几十万宋军在赵光义的带领下开始进攻幽州的消息时,当时正在打猎的他立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然而一顿唾沫横飞之后,占据上风的意见竟然是辽国此时应该放弃幽州退守长城一线,以此全力确保长城以北辽国领土的安全。

相信这时候笼罩在辽国君臣头上的是他们只在传说中才有所耳闻的曾经威震天下的汉家铁血之师的影子,他们是汉武帝时期横扫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所率领的雄霸之师,是李唐王朝军功极盛时期纵横漠北覆灭突厥的无敌铁骑。

辽国虽强,但就一定能强过那时候的匈奴和突厥吗?辽国几十年来一直以上位者和强者的姿态凌驾于中原王朝之上,可自打周世宗柴荣横空出世以来,中原汉人军队的战斗力就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甚至可以说自打柴荣重塑禁军以后,这支不断更新换代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军队就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而在赵匡胤接过柴荣手中的接力棒后,这支由军人出身的皇帝亲自整训出来的军队更是无往而不胜,在这期间他们更是先后覆灭了荆湖、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北汉,他们身上的这种战场经验的累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超强自信远不是这些年来一直都身处在安乐和骄狂自大情绪里的辽国军队所能比拟的。

上述的这些可能还不算什么,因为这些只是心理层面的东西,但堂堂的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惨败白马岭,辽国的冀王耶律敌烈在激战中被宋军阵斩,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被宋军不知名的偏将所击溃并由此而意志消沉,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摆在辽国君臣面前时,他们心中的恐惧也就变得实实在在了。如果说汉人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经过数百年的沉沦之后已经进化成了汉武帝时期以及唐太宗时期足以傲视天下的无敌雄狮,那么辽国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惨遭灭国之灾的匈奴或突厥呢?

明白了辽国君臣的这些想法之后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何会想着要放弃幽州退守长城防线了,如果这个事真的成真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将被改写,而赵光义更是将会千古流芳。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搅动历史风云的人物出现了——耶律休哥!

面对朝堂之上吵吵嚷嚷的这一堆悲观主义者,耶律休哥向耶律贤慨然陈词极力请战。在他看来,与其退守不如主动进攻,反正都是交战,那么自然是把战火烧得越远越好。况且,现在幽州城还在辽国人手里,想想太原城都能在数十万人的围攻之下坚守数月,那么幽州为什么就不可以呢?等到他带领援军赶到之时,辽军就可以对早已是疲劳之师的宋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再者说,就在幽州城之外还有耶律斜轸、耶律沙和耶律奚底的军队,到时候辽军合力进攻,那么这场战争究竟谁胜谁败还犹未可知。既然如此,辽国为什么要急于放弃幽州退守长城呢?

耶律休哥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成功地打动了耶律贤,他最后采纳了耶律休哥的建议并任命耶律休哥取代耶律奚底总揽前方战事军务。就这样,耶律休哥带领着十万辽军火速南下。

当然,这些事韩德让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现在有几十万人正在声嘶力竭像发疯一般地砸他家的大门。

宋军这一次北征为了追求一个兵贵神速的效果,所以也没有带什么大型的攻城器械,在攻城的初期阶段他们只能用近乎原始的方法去攻城——搭梯子爬城墙。鉴于史料对这次围攻幽州的具体过程鲜有记载,也就无法确定宋军是否临时赶造过冲车、云梯之类的攻城利器,但这类高技术含量的玩意儿制造工艺很复杂,估计他们也没有工夫去临时赶造。不过,抛石机这种相对简易的攻城器械还是在后来被派上了战场,但却也是赶鸭子上架临时造出来的。

这在《宋史.赵延进传》里可以找到证据,赵延进当时有个战时特封的职务——攻城八作壕砦使,他这个官其职责就是干这活儿的。赵光义命他建造八百台抛石机,给他的时限是半个月,但赵延进只用了八天就造了出来。从赵光义下令对幽州四面攻城到高粱河之战爆发,这中间的时间是十二天,也就是说这批抛石机投入战场仅有四天的时间,除非是造好一辆就立马推上战场。

上述所言只为说明一个事,在此次对幽州的围城之战中,宋军将士完全就是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对抗巍峨耸立的幽州城墙,去对抗城楼上不断落下的滚木擂石和漫天如雨的箭矢。为了攻下幽州,宋军甚至“穴地而进”,他们想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攻入城内,但这种出于无奈才想出来并加以实施的笨办法最后也失败了,因为这事被辽国人发现了,结果自然是宋军忙出一身臭汗却做了一场无用功。

或许有人会说赵光义傻,这种摆明了是送人头的攻城行动竟然在无休止地进行着,就不能耐下性子对幽州实施围困吗?就不能等到大型攻城器械都造好后再全力攻城吗?很抱歉,答案就是不能。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赵光义比谁都清楚他现在需要尽快地攻下幽州城,他毕竟是在深入敌境作战,几十万人的日常消耗是惊人的,这对后勤辎重的需求很大,可只要拿下了幽州他就能瞬间变被动为主动,就能瞬间让这片战场成为自己的主场。另外,在幽州城外围四处游弋的辽国人此时就如狡猾且凶狠的狼群,他们时刻都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冲过来狠狠地咬上他一口。

这些还不算什么,赵光义最担心的是辽国皇帝在得知幽州被围以后肯定会派兵救援,如果等到辽国人的援军到来时他还没有攻下幽州,那么他的失败很有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他手里虽然握有几十万的兵力,但这些人在这半年时间里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赶路,这早就是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了,而面临着灭国危险的辽国人势必会在这个时候爆发出异于寻常的战斗力,两军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决战,他赵光义绝对不敢说他有必胜的把握。

综上所述,赵光义觉得自己必须要拿下幽州城,而且要尽快,为此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拿下了幽州,辽国人来再多也是白搭,那时候他就可以让幽州成为埋葬辽国人的坟场。辽国人骑马冲锋是把好手,可要说到爬城墙那就还差点功夫,等到辽国人锐气耗尽而宋军的主战兵团在城内休养生息满血复活之时,那就是辽国人彻底被消灭的时候。

所以,幽州城必须要尽快拿下!不惜一切代价!

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年辽国人如果没有幽州城,那么他们会重复匈奴和突厥的命运吗?这个问题没法说得清楚,而且这也是一个会让很多人口水四溅的话题。这样的假设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即使没有幽州城,即使历史上没有石敬瑭这个人,可耶律阿保机当年劫掠了那么多的汉人,再加上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汉人的辅佐,即使辽国没有幽州城也会有别的城池,有了这些城池作为防御的堡垒,再配以勇武善战且极具野战致胜能力的草原骑兵,这样的国家就算是卫青、霍去病在世抑或李靖、苏定方重生恐怕也是很难搞定的。这就是赵光义的悲哀之所在,也是宋朝乃至于是我们这个民族当时的悲哀之所在。遇到辽国这样的一个亦胡亦汉且充分继承了两边优良基因的混血儿,宋朝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回过头再来说韩德让。

宋军虽然在用最原始的办法攻城,但这并没有让韩德让感到压力骤然减轻,单是城外每时每刻都在响起的万人大合唱就足以让他把心时刻都提到嗓子眼。再说了,城下的宋军尽管少有爬上城头来的,可他们在城下也没少杀人,毕竟是几十万人的攻城大军,一人哪怕只射一支箭上来就足以造成极为恐怖的杀伤力,而那些可以实施远程轰炸的抛石机就更是令他恨得牙痒痒。可是,除了死扛到底,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倒是还能勉强挺得住,可别人就不好说了。

自打宋军开始进逼幽州之日起,在宋军巨大的声势和威慑之下,幽州城里以及幽州城外的辽国人(无论是辽国的汉人官员还是非汉族的辽国将领)都开始陆续向宋军投降。首先是辽国的野战部队里出了叛徒,在辽军里有一支由几十年前被辽国灭国的渤海人组成的军队,他们的头领叫大鸾河,此人带领着他的部下向宋军集体投诚。

围城之战打响后,宋军一面攻城一面大搞宣传攻势,每天都有绑在箭杆上的宣传投降会有各种好处的小纸条被射入城中。又拉又打之下,某些心理脆弱意志又不是很坚定的辽国同志终于是顶不住了,幽州城内的辽国铁林都指挥使李札卢存带着自己的部下在半夜里向宋军投降。

为啥要选在半夜?因为这些人不是从城门里出来的,而是大半夜从城墙上顺着绳子偷跑下来的。

几天后,幽州城内的辽国神武军数百人照着李扎卢存的姿势又完美地复制并粘贴了一下,他们也翻墙向宋军投降了。这些还是有组织地偷偷投降,而那些为了投降事业不惜以身犯险的独行侠就更别提有多少了。一时间,幽州城内的军民人心惶惶,各自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进入7月,随着宋军攻城力度的加强以及迟迟未见辽国派遣援兵前来救援,于是幽州外围的辽国人在宋军目不转睛地注视下终于有人是顶不住压力了。先是驻守顺州的辽国建雄节度使刘延素带领所属大小官员向宋军投降,紧接着辽国蓟州知州刘守恩也率众投降,而幽州附近的辽国众多郡县的官员也是纷纷向赵光义主动献地投诚,幽州周边的汉族百姓更是自发地牵牛宰羊为宋军送酒送肉。

在此局势之下,韩德让以及他的幽州城似乎已经成为了汪洋中的一个随时都会被海水吞没的孤岛,唯一在支撑他坚持守城的只是那个他认为会发生的奇迹,那就是某一天当他站在城楼上举目远望时会看到天际间突然出现遮天蔽日的辽国骑兵正在向他奔涌而来。然而,这个画面只出现在了韩德让的幻想之中,他现在能真实看到的只有正在玩命攻城的宋军,他所能听到的也只是宋军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和咒骂声。

这边是赵光义在发疯一般地命令宋军不计生死地尽快攻下幽州,那边则是韩德让在咬紧牙关地玩命死扛,双方都在绷紧着神经和肌肉极力地压榨自己,这一口气谁都不敢松,否则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就是在这样的僵持之下,宋辽双方终于迎来了命运的终极判决日。

公元979年7月6日,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宋军按部就班地继续攻城,韩德让继续拖着疲惫的双腿在城墙上四处奔走,赵光义继续视察前线。然而,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只能在幽州城外围眼睁睁地看着韩德让被赵光义拳打脚踢的耶律斜轸和耶律沙已经等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与宋军决战的时机——耶律休哥以及他的十万大军已经快马加鞭地赶到了幽州外围。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与白马岭之战一样,宋辽两军之间仍然是隔着一条大河,宋军对面的辽军主帅也仍然是耶律沙,不同的是耶律沙的对手变成了比郭进大牌得多的赵光义。宋军在河滩上列好阵势等待着辽军的进攻,而耶律沙的军队里这时候不再有耶律敌烈,但耶律沙却已被耶律敌烈附了身,他的任务就是主动向宋军发起攻击。

随着耶律沙的一声令下,数万辽军骑兵举起马刀涉水过河向宋军冲杀了过来。赵光义没有向郭进那样选择击其半渡,而是就在河滩之上凭借重装步兵的阵势与辽军展开了血战。辽军万马奔腾而来,而宋军的回应则是射向对方的漫天箭矢,在这之后,宋军的步兵开始迎战辽军的骑兵。

当两军短兵相接以后,宋军的将士猛然发现这支辽军根本不像是在白马岭被郭进在瞬间打残的军队,也不像是耶律奚底手下的那支几乎不堪一击的军队,他们像是突然间脱胎换骨了一般,纵然他们被宋军的弓箭射倒了一大片,可他们仍然在不顾一切地向宋军发起冲锋。

在极致惨烈的近身肉搏中,宋军真实地领教了传说中的辽国铁骑是如何的勇不可当,这支辽军的战斗力和勇气都是他们之前所从未遇到的,这是一支真正的劲敌,是他们此前在南征北战之时未曾遭遇的铁血之师。可是,这一切并未把他们吓倒,在被辽军一顿横冲直撞搞得鼻青脸肿之后,宋军的战斗力也瞬间被激发。他们是李唐王朝衰弱以来战力最为强悍的汉人军队,他们是这些年里东征西讨再又南征北战先后攻灭数国的灭国之师,这些年来累积出来的不败战绩和强大的自信让他们无惧于天下的任何对手。

在躺倒了一大片之后,辽军总算是冲破了宋军的前沿步兵阵地,当他们开始向宋军的核心阵地发起冲锋并与第二梯队的宋军绞杀在一起之时,辽军骑兵的机动性也就此化为乌有。就在这时,宋军的铁骑出动了,此时几乎与步兵无异的辽国骑兵开始反过来承受宋军铁骑的冲击,两军将近二十万人马就此在高粱河的河滩之上绞杀在了一起。

这一战双方从中午一直厮杀到了黄昏,之前一直在幽州城下把自己累得要死的宋军面对从未有过的强敌充分展现了其勇武绝伦的本性。这群养精蓄锐的辽国人尽管表现得极其的勇猛善战,但在与宋军的这场惨烈的交锋中他们还是渐渐地感到力不能支。两军激战半日之后,这场战斗胜利的天平已然在向宋军倾斜,辽国人败象尽现开始向后溃退,这些日子以来早就成了久战疲惫之师的宋军用他们的钢刀和鲜血以及躺倒满地的辽军尸体证明了他们无愧于大宋帝国开国雄师的名号。

面对死伤惨重的残酷现实,辽军主帅耶律沙被迫下令全军撤退,他的军队再一次地耻辱性地败给了宋军。旧仇未报又添新恨,耶律沙却不得不咽下这口恶气,因为他还要给自己的留一口宝贵的元气,他很快将要另有作为。

结合后面的事情,这里有理由相信耶律沙这一次的主动攻击其原计划本应该是期望能够击败宋军进而乘势追击到幽州城下,然后再会同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合击宋军,但无奈这一时期的宋军其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仍然处在巅峰状态,所以耶律沙只能吞下再次战败的苦果。不过,他显然不会特别的沮丧,因为他还有B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向后撤退引诱宋军对其展开追击。

无论是真的被宋军给打残了还是有意进行战术性撤退,总之辽军都是撤退了。耶律沙调转马头狂奔而去,而一直都绷紧着全身每根神经的赵光义则在渐渐趋于安静的战场上显得有些懵然。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强敌进行交战,亲眼见证敌军溃退的他对于突然到来的巨大胜利在心理上还有些准备不足。

先前双方近二十万人在他的眼前像一群狂暴的、毫无人性的野兽一般缠在一起相互砍杀的惨烈场景让他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战争,七月的盛夏酷暑难耐,而就在这烈日之下是鲜血的喷洒与刀枪剑戟的剧烈碰撞,在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和死亡降临时的阵阵痛苦的哀嚎声中,他的身体在不自觉地颤抖,但现在他胜利了。在极度的激动、紧张和兴奋等情绪的相互交织之间,这位战场初哥终于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满身鲜血和创伤的宋军将士的面前。他这也算是亲自指挥并打赢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野战,虽然他没有亲自冲锋,没有亲自杀人,可这场战斗的功劳会记在他的头上。

望着眼前向西溃散而逃的辽国人,赵光义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他此时的心中想必更是有着与拿下太原时一样的万千感慨:哥哥啊!你看到了吗?我也上战场了,而且我还打胜仗了!我打赢的是辽国人,我打败了他们!

兴奋之余,赵光义伸出了此刻仍然显得还有些颤抖的手——给我追!

写到这里,我是真的很想操起手中的键盘狠狠地在这个人的头上来那么一下子,从而做一回真正意义上的键盘侠。你追什么追?你不知道这些将士们此时有多么的劳累和疲惫吗?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步兵,你让这些人怎么去追骑着马正在逃命的辽国人?你知不知道战场上有一个计策叫拖刀计?你不担心前面有埋伏吗?

遗憾的是,太宗陛下此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简单说他上头了。上头这种事真的是种灾难,无数的人因为一时间的上头而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并就此跌下悬崖,尽管上头有时候也有可能会演变为绝地翻盘的奇迹,但那是豪赌,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可是,别忘了,太宗陛下本就是一个超级赌徒且喜欢梭哈。于是,宋军全军开始了追击。

胜利让赵光义忘乎所以,他现在要去追求更大的胜利,他忘记了自己士兵的疲惫,忘记了自己的士兵已经与强敌激战了整整一个下午,忘记了他们也是死伤累累急需休整的只是拥有一副血肉之躯的人,而非机器。他就像一个毫无良知的黑心老板在变态一般地压榨自己手下员工的最后一点精力,直到最后将其压榨殆尽。

什么叫不知兵?什么叫军事发烧友?什么叫瞎指挥?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此即是也!伟大的太宗陛下是也!

在宋朝的历史上,文人带兵打仗可以说是赵光义开的先例,他没有这个本事却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具有雄才大略,即便是在高粱河遭遇惨败,即便是在雍熙北伐时将宋朝的百战雄师几乎葬送殆尽他也不会承认是自己的无能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他以及他的子孙们都没有吸取这个教训,类似于此的事件还会在今后的宋朝历史里不断地重演。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宋军的将士们在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后本以为可以就此打道回府,这些日子以来他们都太疲惫了,此时又是经历并赢得了一场血战,现在大家都人困马乏,可他们的皇帝陛下却意犹未尽命令他们在这种状态下去追击骑着高头大马败退的敌军。他们满肚子的怨言但却只能憋在心里不敢说,于是他们只能用自己缓慢移动的脚步来进行抗议。说是追击,实则却是散步,直到夜幕降临他们连一个敌人也没追上。

天终于是黑了,当夜色笼罩大地,劳累了整整一天的宋军将士以为自己总算是可以就地躺下歇息了,可他们不会知道他们此生最大的灾难很快就要降临在他们的头上,他们更不会知道耶律沙强攻不下之后的败退实则却是在引诱他们进行追击,而此时的他们已经进入了辽国人事先预设的伏击地点。

刀枪放下了,篝火点燃了,就在宋军开始放松自己的神经之时,在他们正前方左右两侧的远方却突然出现了大队的辽国骑兵。这些人是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分别率领的总计十余万的辽军,他们举着火把像是两条望不到尽头的巨型火龙向宋军冲杀了过来。为了壮大声势,更是为了给这些已经劳累了一整天的宋军以心理上的巨大震慑,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的军队每人都打着两条火把,这让本就已经是十几万人规模的辽军在宋军眼里变成了不可计数。

纷纷再又拿起刀枪的宋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他们的脸上开始出现了惊恐之色,而他们两翼的辽国人却是越来越多,漫山遍野间几乎到处都是辽国人举着火把的身影。

面对眼前的情景,宋军的将士猛然间全都毛发倒竖!不好!中埋伏了!敌人呐!数不清的敌人!他们正在呐喊着朝宋军席卷而来!怎么办?是战还是退?

还没等宋军做出任何的反应,这时候在他们的西边再又出现了大队的辽军骑兵,这些人正是耶律沙的败兵,但这时候这群人已然不是什么败兵,而是向他们返身杀来的且气势复振要来向他们讨回血债的复仇者!

怎么办?此刻宋军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他们的皇帝陛下!

赵光义或许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但这人绝对不是一个怂种,绝不是在危急关头会失了方寸的怯懦之辈,他当即下令全军后撤,同时命人前去召唤幽州城下的宋军前来助战。

赵光义很清楚自己现在还远没有到达失败的地步,只要宋军的围城部队与他汇合成功,那么宋军就有扭转战局的机会,而这也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宋辽两国主力军团之间进行的一场人数将会达到几十万人规模的超级大决战。只要宋军赢得了这场决战的胜利,那这场胜利的意义和后续影响力将足以媲美甚至超越李靖覆灭突厥王廷和蓝玉突袭捕鱼儿海这两大壮举。到了那个时候,幽州城将不战而降,而辽国也将就此元气尽灭成为待宰的羔羊,赵光义心中的那个要让宋朝重现当年汉唐煌煌盛世与赫赫军威的梦想就将成为现实。

当皇帝被围的消息传至幽州城下,同样是激战了一整天的宋军围城部队顷刻间是全军拔营而起转而向西迎击辽军。宋军突然间全都撤走了,这让近半个月来被压抑得快要发疯的韩德让大为疑惑,但在弄明白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之后,这位个胸中积蓄了满腔怒火与愤恨的辽国汉人随即命令幽州守军打开城门冲杀了出去。这时候不止是韩德让处在极度的亢奋状态之中,就连幽州城里的数万老百姓也在为辽军击鼓呐喊以壮声势。

在被辽军一路踢着屁股向东全速回撤之后,赵光义的大军与围城的宋军终于是在幽州城的西面汇合了,宋军开始在旷野中结阵迎敌,而三位辽国的耶律大人与韩德让也就此对宋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宋辽双方几十万人之间的空前大战就此打响了!

赵光义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他却再没有了丝毫的兴奋,原因很简单,宋军无一不是厮杀了一整天,可他们却要以自己的极度疲惫之躯去迎战此时如狼似虎的将近二十万的辽国骑兵。可是,你能想象得到吗?就是在这种局面之下,宋军与辽军激战了整整一夜依然不落下风!

这就是宋朝的开国之师,这就是宋朝建国以来经过二十年的血雨腥风才锻造出来的一支强悍善战之师。半年来他们几乎都在征战和行军中度过,尤其是在这半个月里他们每天都在幽州城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全力攻城,而这一天里他们更是经历了与耶律沙所部的河滩血战以及遭遇埋伏后的急速突围后撤,当他们在这天夜里遭遇辽军的前后夹击之时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能够在辽军铁骑面前坚持多久,但这支由数十万人组成的军队在这个被敌人四面围攻的夜晚并没有崩溃,他们的阵型仍旧紧密,他们的据力死战让辽国人始终都没能找到突破口。

当公元979年7月7日的黎明到来时,一切的终点也随之到来。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当天色渐亮之时,在这一整夜的激战中亲自提刀上阵还被宋军砍了三刀全身鲜血直流的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开始有些气馁了。为了恐吓宋军他使了诈,他的“火把计”让辽军的兵力在宋军眼里比实际多出了整整一倍,而这或许也正是宋军之所以选择列阵迎敌的原因,可眼下即将天明,当宋军发现了辽军的虚实之后等待辽军的将会是什么?这个不难想象,如果天亮之时宋军发现冲他们叫唤了一晚上的狼群原来只是一群数量远少于预想的恶犬,那么接下来必然是挥起棍子痛打这群恶犬。另外,幽州城的守军这时候也出城与宋军激战了一整夜,当天色完全放亮之时宋军完全有能力抽出一支军队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冲进幽州城,而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几乎也就是辽军全线崩溃的开始。

为了胜利,耶律休哥几乎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耶律沙的诈败与反击,辽军的火把疑兵计,高粱河对宋军的伏击和追击,幽州守军出城与他的援军前后夹击宋军,这些能用的计策和招数他都用了,甚至他本人作为辽军的最高统帅都亲自参战并身负重伤,可经过一整夜的激战他还是毫无获胜的迹象并有被宋军反攻倒算的危险。

就在耶律休哥开始犹豫是否要暂时撤兵之时,受到命运之神眷顾的他却猛然发现了一个可以让他赢得这场战斗的战机——朦胧之中他隐约地看到了宋军阵中有一把只有赵光义才配享用的金黄色的华盖!

这一眼让耶律休哥彻底地疯狂了!就像海中的大白鲨嗅到了鲜血的气息,就像一条饥饿的野狼看到了猎物,激战了一整晚却毫无获胜希望的耶律休哥这时候也上头了,他的理智荡然无存,他现在只想不顾一切地放手一搏,用整个辽国的前途和命运去搏这一把——他命令自己所部的全部铁骑要不计生死地去冲击那把黄罗伞盖!

擒贼先擒王,只要把赵光义砍杀在地,那么宋军就会群龙无首进而丧失掉所有的斗志,那么赢得这场胜利的就将是辽国人!

能在几十万人的军阵中一眼看到宋朝皇帝专属的黄罗伞盖而且还是在天刚蒙蒙亮的黎明时分,这足以说明一个事实: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在这天晚上的激战中极有可能并未将自己置于军阵中最安全的中央核心位置,而是把自己置于整个军阵中较为突出的前沿位置。这可以看成是他的一种勇气和决绝,他要以此激励宋军的士气,但这也是他在这场战争所犯下的致命错误之一。

耶律休哥所率领的这支辽军是他在十万援军里精选出来的三万铁骑,他们绝对是辽国人里最为精锐的士兵。得到发起决死攻击的命令后,他们舍生忘死地一路冲杀竟然劈开了保护赵光义的重重护卫,他们杀到了赵光义的面前,情势之险恶以至于连大宋皇帝赵光义本人都身中两箭。

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和覆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选择举手投降,有人选择闭眼受死,而有的人则选择向死神挥动钢刀。柴荣在高平之战里面对大军行将崩溃的险恶局面敢于直面铺天而来的箭矢并毫无惧色地督战全军奋力杀敌,而当时作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在太原城下即使中箭也不肯退出战场,在清流关之战里他更是俯身抱着马脖子直接冲进了南唐的十万人军阵里面并挥刀将南唐主帅皇甫晖的半边脑袋给砍了下来。那么,赵光义呢?他中箭之后的反应是什么?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剧痛以及死亡阴影的笼罩下选择了转身逃跑!

赵光义这一跑造成了宋军局部的混乱,而这种混乱随即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造成了宋军全军的混乱。当天色放亮之时,正在奋战之中的宋军看见皇帝陛下的黄罗伞盖倒了,而皇帝本人也不见了踪影,一时间宋军的军心彻底大乱。他们不知道赵光义到底怎么了?是逃了吗?还是已经死了?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皇帝陛下不见了,而皇帝陛下的保镖——宋军当中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却最为强悍的御营侍卫亲军也被耶律休哥统帅的三万辽军精锐给几乎杀光了。放眼望去,皇帝陛下亲自镇守的那片阵地已经淹没在了数万辽国铁骑的人海里。

皇帝陛下战死了——面对眼前的事实,少部分的宋军开始溃散,继而这种溃散和这种传言开始像瘟疫和洪水一样向全军蔓延——以超人的毅力支撑了整整一晚上的宋军在黎明到来之时终于是全军崩溃了。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接下来就该说到在后世被无数人所调侃的“高粱河车神”事件了。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值得细究:赵光义的中箭部位到底是在哪儿?他是逃跑时中箭还是被辽军从正面射中?他逃跑时是骑的马还是坐的驴车?

先说中箭的部位。有人说赵光义是屁股中箭,那就是他转身逃跑时被辽国人射中了两箭,可这个有难度,那就是他赵光义逃跑时必须把屁股撅起来才能让辽国人箭射到他的屁股,但相信赵光义没那么傻。持这种说法人其依据很有可能就是史书里所提到的赵光义中箭部位是“股”,但是很遗憾,股这个字在古文里的实际意思是大腿,而非臀部。也不知道那些看见“股”这个字就瞬间高潮并由此而言辞凿凿地说赵光义是屁股中箭的人学识几何。

另外,多年以后的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赵光义曾经掀开衣服让刚从外地被召回京城的寇准查看他的腿伤,而这个腿伤正是公元979年在高粱河战场上被辽国人射中的箭伤。身为皇帝他总不可能扒掉裤子让寇准看他白花花的屁股吧?因此,可以推论出赵光义的中箭部位根本不是在传说中很有市场的屁股,而是大腿,甚至是大腿靠近膝盖的位置。

第二个问题:他是正面中箭还是背面中箭?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他中箭时是在督战还是在逃跑。既然是大腿中箭,那么他就不可能是逃跑时中的箭,从一个人的后面射箭若是能射中那个人正面的大腿这在物理学上解释不通,这有点反科学。那么解释只有一个,赵光义当时是正面中箭,就是辽军冲过来时一阵乱箭飞了过来,赵光义身边的侍卫亲军一边挡箭一面护送自己的皇帝向后撤退,而赵光义不死心,他不想撤退,他不甘心就此失败,他还想留在战场继续督战,而这时候两支流箭射中了他的大腿。

老实说,如果赵光义当时是站着在督阵,那么这箭未必能射中他,因为他的身前当时肯定有人围着他,那真相或许就是他当时正骑在马上,而两支呈抛物线轨迹运行的流箭在这种情况下想射中他的大腿就不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中箭之后,不管赵光义再怎么执拗都由不得他了,他的马被人猛地抽了一鞭子,然后他在少数亲兵的护卫下慌忙撤离战场。

请注意赵光义中箭之后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他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一路向南逃跑?

事实上,在这个危急关头他应该就近向宋军兵力集中的地域撤离,在那里他将获得强力的保护,可他选择了不顾一切地向南逃跑,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赵光义此时已经深陷辽军的重围,他的四周都是敌人,而他通向兵力雄厚的宋军主阵地之间的道路已经被辽军完全阻绝。换言之,他这个时候已毫无希望在辽国人的重重包围之下前去与宋军的大部队汇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对手是耶律休哥,而这一夜耶律休哥所带领的是他从十万援军里精选出来的三万铁骑。

耶律休哥所部也是激战了一整夜,就算往死里说他们已经死伤一万人,可用剩下的这两万战力最为强悍的辽国精锐骑兵去冲击赵光义的御营,然后将赵光义以及他身边的那些战力虽强但却人数与辽军严重不对等的侍卫亲军给重重包围起来是足以让赵光义感到绝望的。如果赵光义要向宋军的主阵地靠拢,那么耶律休哥绝不可能放行,非但如此,此时的耶律休哥更是恨不能马上就杀了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赵光义如果不想“英勇就义”就只能选择南逃。

赵光义虽然逃了,但这里还是想为他说句好话,因为在他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南逃之前,他这一夜的表现还是值得称道的。正如之前所言,这一夜他以皇帝之尊为全军守卫前沿阵地直面辽军精锐骑兵的攻击。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竟会成为决定了这场战斗最终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赵光义是远远地藏在由几十万宋军所组成的庞大军阵的中央位置,那么耶律休哥也就不可能在天色将亮而未亮之时一眼就发现了赵光义的所处位置,他就更不可能会疯狂地向赵光义发动斩首行动——要从几十万人的军阵里取主帅的首级,耶律休哥再怎么疯狂也不至于如此的天真和魔幻主义。耶律休哥不是乔峰,而乔峰能够生擒那位辽国的皇太叔也是因为皇太叔耶律重元当时处在军阵的前沿。

写到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该骂赵光义吗?骂他蠢,骂他不自量力吗?可是,人家作为皇帝不顾个人安危亲临战场最前沿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而且,他也唯有这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早已是疲惫之师的宋军将士的军心和士气,如若不然,谁还肯在这种身体和精神都极度劳累的状态下与士气正盛的辽国骑兵拼死血战且死战不退?所以,这个时候他只能以皇帝之尊亲临一线才能鼓舞全军的士气。那么,该赞扬他吗?可是,因为他所驻守的前沿阵地被辽军攻陷以及他身边的侍卫亲军全体阵亡而导致宋军人心涣散继而全军崩溃,这个责任难道不该他来承担吗?

没错,我说的是大宋皇帝陛下的侍卫亲军(御龙直)在这场混乱中很有可能是全体阵亡!

耶律休哥带领的是三万精中选精的精锐之师,而赵光义作为大宋的皇帝他身边的将士其战斗力无疑也应该在宋军里是属于上乘的,可以说这是两军各自战力最为强悍的部队,但赵光义最近卫的侍卫亲军(御龙直)其短板就在于人数太少了。御龙直的战士可以在战力上达到以一当十的程度,但这些人的人数是绝对不可能达到耶律休哥所部那种万人级别的规模,他们是不过顶多数百人的特种部队,而耶律休哥是三万野战精锐之兵,特种部队与野战部队刚正面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可在皇帝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宋军的这支特种部队也只能去给他们的皇帝充当人肉盾牌。

毫无疑问,在御龙直的外围还有宋朝禁军的常规作战部队,但这些人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战斗力上或许都无法跟耶律休哥所部相提并论,因为耶律休哥是集中自己的所有士兵猛攻赵光义的御驾这一个点。再者说,赵光义身边的这支宋军在昨天下午才与耶律沙所部经历了一场惨烈的血战,然后又是极速向幽州回撤,以这种久战疲惫之师能够顶住耶律休哥一整夜的持续攻击已经可以说是堪称奇迹了。因而,当耶律休哥命令所部的骑兵以必死的勇气向赵光义所在的地方发起斩首行动时,赵光义身前的那道宋军防线在辽国铁骑的决死冲锋下被冲破了,紧接着就是赵光义身边不过数百人的侍卫亲军与辽国数万铁骑的近距离肉搏。

赵光义被包围了,刹那间他的身边箭矢如雨,他的亲军在他的身边纷纷倒下,而他自己也中箭了,崔翰等人强行将他裹挟进了一支准备突围的人马里,然后他们护卫着赵光义杀出了重围向南而逃。

在他们极速远去的身后,宋朝皇帝陛下的这帮侍卫亲军仍在奋力厮杀,不为别的,这些人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他们的皇帝陛下赢得脱身的时间和空间。众寡悬殊的较量之下,这些大宋帝国最为英勇的军人全部战死。

我之所以说他们全部阵亡是有原因的(即使不是全部阵亡,但也是要么阵亡要么被俘虏),而我的理由就是宋军后来撤到涿州时没有人知道赵光义的下落。在此情况下,但凡涿州城里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他亲眼看到赵光义在少量亲军的保护下已经突出了辽军的包围,那么宋军这时候的任务就是去找到自己的皇帝,而非谋立当时身在军中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新君,而这个人如果存在那也只有可能是当时正在阻击辽军追击赵光义的侍卫亲军里的人,可这个人没有出现,那么解释就只有一个:当时负责保卫赵光义的侍卫亲军全军覆没了。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或许有人会质疑耶律休哥的那支军队会有那么生猛,他们竟然能够冲破层层堵截直接端了赵光义的老窝,但这并非没有可能。上面已经说了,耶律休哥这次攻击是集中力量攻击赵光义这一个点,他们就像一支锋利无比的矛直接刺穿了宋军的防线。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穿越一回。我现在要说的这个人是仁多嵬丁,他是西夏的一代名将,宋神宗五路伐西夏之所以会功败垂成,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拜仁多嵬丁所赐。不过,仁多嵬丁最得意的战功应该是神宗年间的永乐城之败。这一战里,仁多嵬丁率军在大雨磅礴的深夜里攻陷了永乐城,然后将城内总计20余万军民全部屠戮殆尽,这一战也奠定了他在西夏历史里的名将地位。此战让宋神宗在朝堂之上当众痛哭,然后宋神宗下令宋朝的西军要用尽一切办法和手段杀掉仁多嵬丁。三年之后,仁多嵬丁率领十万大军侵入宋朝境内,期间西夏军队连破宋军十六个军砦,而宋军由于兵力分散选择了坚壁清野不与之正面对决的应对策略。一番劫掠之后,仁多嵬丁率领大军满载而归,当西夏军队走到宋夏边境的的静远砦时,一支由两三千人组成的宋军骑兵突然冲出了军寨,他们直接扑向了处在西夏军队核心位置的仁多嵬丁。西夏人是十万人的大军,而且军中还有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的西夏重装骑兵“铁鹞子”军团,但这支宋军就是硬生生从这十万人的军阵当中劈开了一条用西夏人的尸体和鲜血铺就的通道,当宋军冲到仁多嵬丁的面前时,宋将彭孙举起一刀当场砍下了仁多嵬丁的人头!

壮哉!我大宋西军!壮哉!彭孙!这里请允许我发泄一下以解我写这段历史时心中积蓄的郁结之气!

我说这个事只是为了说明耶律休哥的数万铁骑能够冲到赵光义的面前并险些将赵光义送上西天是根本不足为奇的。

现在来说第三个问题:“高粱河车神”事件中的驴车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辽两军正在交战,赵光义的身边是不可能有驴车的,而且他是在逃命,那肯定得骑马,而不是坐什么驴车。如果是坐驴车,他铁定跑不了。赵光义这一路上向南狂奔直接跑到了涿州,而他没有进入涿州城,因为后面有辽军在追他——为了抓住他这条超级大鱼,身负重伤以致于都无法骑马的耶律休哥乘车率领一部辽军对赵光义一路猛追。

赵光义到了涿州城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他不知道宋军已经随着他的逃跑而开始全军向南溃散,他只知道辽军正在追他。而且,就算他知道宋军已经开始“撤退”了,但天亮之前就已经开始南逃的他此时已经远远地将宋军的大部队甩在了身后。救兵不见踪影,而追兵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如果让辽国人提前赶到了涿州,那他赵光义很有可能还是难以逃脱被辽国人活捉的命运,所以他直接忽略掉眼前的这个可以容身但却毫无保险系数的城池,他继续南逃奔向金台驿。

高粱河之战是在7月6日午后爆发的,7月7日清晨时分赵光义中箭南逃,而他到达涿州是7月8日,之后的7月9日这天他到达了最终的落脚点金台驿。前面说了,从高粱河到涿州这段路上他是在极速地逃命,既然是在追兵的追杀下逃命,那么他应该是骑的马,可从涿州到金台驿的路上,因为追兵已经被甩远了,所以他很有可能才正式坐上了那辆著名的驴车。

炎炎夏日加之长时间骑马逃命,这让赵光义的箭伤加重,他已经不适合再骑马了,再者说,此时的马想必也是累得要死了。于是,一个在历史上极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场景出现了:赵光义一行人在从涿州赶往金台驿的路上遇到了当地的百姓,而这人恰好赶着一辆驴车,皇帝陛下就此名正言顺地征用了这辆驴车。有了它,太宗陛下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甚至是躺下,然后继续逃往金台驿。当然,这辆驴车也有可能是从涿州城里找来的。

因为《宋史》对高粱河之战极力避讳,因此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在《宋史》里几乎是只字未提,甚至当天拼死护卫赵光义从辽军的疯狂攻击下成功逃命的禁军将领是谁,又是谁护送着赵光义一路南逃,事后赵光义又是否对这些人给予了恩赏都在史料里查不到。所以,高粱河之战当天所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只能从史料的各种碎片信息里去查证,至于驴车事件就更是不可能出现在《宋史》的记载里。可是,辽国人写史的时候却不会有这些顾忌,在《辽史》的记载里就有驴车的影子:“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这句话就说得很清楚了,赵光义是在到了涿州以后才找到了一辆驴车开始继续南逃。

至此,所谓的赵光义驾着一辆驴车以超乎其神的驾驶技术从高粱河一路狂奔并甩掉了辽国的追兵成功逃命的“高粱河车神”事件可以结案了。如果他是坐着一辆驴车一路从高粱河狂奔到了涿州,那么那头倒霉的驴子早就累死了,而那辆车在追兵的疯狂追击下也肯定在半路上就散架了,更何况辽国人的战马如果连一头驴子也追不上,那辽国骑兵也就不至于那么难搞了。高粱河车神的传说当做闲暇时的调侃无可非议,但如果当正史就有些天真了。

顺便提一句,民间有种说法是赵光义的这辆驴车后来陷在了路上无法前行,而辽军的追兵又追上来了,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负责为宋军运送军粮的杨业及时出现了,然后杨业杀退辽军护送着赵光义到了金台驿。

在《辽史.耶律休哥传》里清楚地记载着:明旦,宋主遁去,休哥以创不能骑,轻车追至涿州,不及而还。

这就是说,耶律休哥确实对赵光义实施了追击,但在追到涿州以后就因为跟丢了目标而打道回府,这里面没有他与杨业交战的记载。当然,耶律休哥放弃继续追击的原因其实也很明显,他带领的只是一队轻骑,而这时候宋军的大兵团正在南撤至涿州的路上,如果他继续追击很有可能被宋军当成一盘菜轻易给吃掉,他毕竟是在孤军深入。

有鉴于此,我的观点是杨业如何神勇地杀退辽军从而救了赵光义一命这一事不太可信,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民间出于对杨业的敬重而对他这个人物形象所进行的文学和艺术加工。

杨业在从金台驿到涿州的路上遇见了正狼狈地坐着驴车上的赵光义,然后他护送着赵光义去了金台驿这个事倒很有可能是真的。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我甚至觉得传说中的那辆驴车是杨业在这个时候给赵光义的,毕竟杨业此时就是负责为前方运送粮草的,驴车骡车这些玩意儿他肯定是少不了的。

最后再说一点,某些可笑之人的说法是赵光义在高粱河之战的当夜就因为畏敌而乘坐驴车偷偷地跑了,我不知道这些人的根据是什么,但耶律休哥的传记里清楚地写着赵光义逃走的时间是——明旦,也就是七月七日的早晨,请问这个“明旦”跟七月六日的晚上有几毛钱的关系?赵光义或许真的称不上什么雄主,但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可以任由某些嘴上英雄去肆意嘲笑和挖苦的程度。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放一张宋太宗的御像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在从涿州赶往金台驿的这个夜晚,蓬头垢面的赵光义坐在驴车上黯然伤神。他轻抚着自己腿上的两处让他时刻感到胀痛且已经开始灌脓的箭伤,不时也会抬头去仰望头上的这一片在七月北方的夜空里显得格外晶莹耀眼的满天繁星。夜空是如此的绚烂夺目,如果此时是身处在开封的皇宫里,想必这位大宋的太宗陛下会忍不住吟诗一首以不负这天赐的良辰美景,但在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悲凉和凄苦。

就在前一刻他还矗立在人生的巅峰,可只是一夜之间——不,不是一夜,只是在黎明降临的片刻之间他从命运的巅峰瞬间跌落到了谷底。他输了,输得魂飞魄散,输得差点连性命都被人取走了,可在这之前他本可以赢得天下赢得所有,而且他就差那么一点就成功了——只要等到天亮,发起反攻的就是宋朝人,败逃就是辽国人,幽州也将被轻易地拿下,但那一口气他就是没有撑住。

直到这时他才深刻地明白了什么叫战争,他才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和本质。他哪里是什么英武神明的战神皇帝?他哪里是什么无惧死亡的战场猛士?他跟他那个在战场上近可叱咤风云远则决胜千里的哥哥根本就没法比,这是一个让他感到心碎却又无可奈的发现。更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心中的那个辉煌壮丽的美梦此刻已经破碎了,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一个人在成功的时候做到胜不骄并不是难事,这种事稍微理智和清醒一点的人都能做到,但要让一个人在遭遇失败甚至是空前惨败的情况下做到败不馁就太不容易了,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也很难在失败降临之时做到内心毫无波澜。赵光义也是人,而且是一个凡人,一个在此前几十年的人生里一直顺风顺水但却在突然间遭遇史诗级惨败的凡人。

颠簸不堪的道路,摇摇晃晃的驴车,面对前方黯淡无光的朦胧旷野,也不知道这时候的太宗陛下是否会悔恨当初乃至于会面垂于膝在这寂然的黑夜里痛哭失声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哭吧!只是,哭过之后,你还得抬起你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头颅,因为你是大宋的皇帝,而这也是你自己选择并费尽心力才走上的道路!

到了金台驿,赵光义终于是停下来了,他在这个地方等待自己的军队向他靠拢,但他却连个人影也没有见到。经过打探他才知道宋军此时正在涿州收拢败兵并稳下了阵脚,而且由于他这两天杳无音信,所以全军上下都以为他可能已经葬身在了高粱河的战场之上。活不见人,尸体更别说了,这时候负责打扫战场的是辽国人,宋军即使想抢回赵光义的尸体也是不可能的。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涿州城里的宋军将领和宋朝的各位在这场超级战役里几乎毫发无伤的宋朝高官和重臣就准备拥立先帝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帝。

得知这些消息,赵光义顿时大惊失色:老子还没死呢!你们要谋立新君,这是想造反吗?

如果赵德昭真的在军中继皇帝位,那他赵光义可是输得连底裤都没有了。他立即下令当初极力主张趁着北汉灭国之际应该马上攻打幽州的崔翰火速赶往涿州把他还活着的消息告诉给那里的宋军,然后命令全军班师。

崔翰到了涿州后,谋立赵德昭为帝的事情就此立马作罢,宋军开始奔向定州去与赵光义在那里汇合,而这一次宋朝北征幽燕的军事行动也就此宣告结束。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在后世的许多人甚至包括某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的认知里,宋朝在太平兴国年间北征幽燕这一仗是遭遇大败且损失惨重,而且从此以后就对辽国人谈之色变。不过,很遗憾,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观点和看法。

宋史里虽然对这一战极力地掩饰和避讳,但辽国人在写史的时候明文承认高粱河之战斩杀的宋军人数是万余人。考虑到宋军这次是近三十万人的大部队,在双方共计约五十万人参与的超级大战中三十万人折损了一万人也实在是谈不上是什么惨败。

相比较而言,辽军在这次战争中所折损的人马其实比宋军更多。别的先不说,光是耶律沙所部在白马岭之战中就死了一万多人,而耶律奚底损失的人马也不会少,围攻幽州初期宋军曾对外围游弋的辽军展开过清场行动,这让辽国人也折损了很多人马,而高粱河之战里辽军自然也有大量的士兵阵亡。因此,我实在是不知道所谓的幽州之战宋军遭遇到空前惨败是从何说起。

有一个事实很能说明问题,赵光义这次亲征除了带了几十万的军队,另外还把整个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几乎全都带到了幽州,但这些人在高粱河之战里全都毫发无伤。在这些人里面有好多都是诸如赵普、薛居正和钱俶这一类的老同志以及诸如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类的一直生活中锦衣玉食之中的富贵王爷,可他们竟然能够在所谓的惨败和大溃逃中安然无恙地回到涿州,如此也就可以想象那所谓的“惨败”到底是何种景象了。

当然,我的用词或许有一点春秋笔法,毕竟这一仗宋军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输家,宋军在这一战里失败了确实不假,但对于惨败一说我实难苟同。另外,我也不会否认宋军的撤退其实是很狼狈的,比如全军凡是四肢健全的大老爷们儿倒是都撤走了,但随军到达幽州的好多女人却成了辽国人的战利品。这些女人有些是赵光义从京城带出来的侍女,有的是北汉灭亡时刘继元献给赵光义的北汉皇宫里的宫女,赵光义当时自己留了一些,其余的则被他赏赐给了太原之战的有功将士。不幸的是,在那个清晨时分,老爷们儿都慌不择路地只顾着自己逃命,她们这些柔弱的女人却是要车没车要马没马,而她们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既然宋朝军队并未因为高粱河之败而实力大损,那此战对宋朝和宋军的意义究竟何在?有的人倾向于认为此战对宋朝最大的影响就是赵光义从此开始畏惧辽国,生性骄傲且志存高远的他从此在精神上就对辽国萎了,这导致了宋朝在这以后就开始被辽国一直压在身下无法翻身,顺带着让宋朝的所有军民也都跟着他一起在辽国面前抬不起头。

同样的,我个人仍然不认同这个观点。诚然,高粱河之败给了赵光义当头一棒,但宋朝真正受损的并不是赵光义的那颗所谓的玻璃心,他在这之后并未对辽国人产生畏惧和怯懦心理,后来声势浩大的雍熙北伐就是明证,而且他这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也不曾对辽国低下过他高傲的头颅。或许赵光义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甚至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庸碌之辈,但这人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上是有骨气、血性和硬度的。

宋朝在这一战里真正受损的其实是整个宋朝军队的军心和士气,这支自大宋立国之日起就无往而不胜的军队这一次遭遇了真正意义上的前所未有的失败。最要命的地方就在于,这场失败需要由几十万的宋朝军人一起来承担,也就是宋朝的所有精兵强将在同一时刻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敌人给击败了。无论战后他们如何安慰自己,但事实就是他们从幽州撤退了,不是主动撤退,而是在辽军的攻势下撤退,而这就是无可争辩的败退,这场失败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和摧残。他们从此不再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般地存在,不再认为辽军是可以随意欺凌的对象,不再把辽军视为根本不足为惧的一群塞外蛮夷,而是与他们实力不相上下甚至是完全有能力战胜他们的一支勇猛善战的虎狼之师,而光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此将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一件绝不会轻易就能办到的事,他们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光复幽云。

信心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一只狮子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利爪可以撕破猎物的胸膛,不相信自己的坚牙可以咬断猎物的脖子,那么它或许连一只长角的山羊也对付不了,甚至还会被这只羊要了小命。简而言之,信心虽不是万能的,但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基本上将一事无成。

经此一败,宋军不能说是对辽军开始畏之如虎,但至少他们之前因为郭进的白马岭之战以及击败耶律奚底所部而建立起来的对辽军的心理优势已经荡然无存。面对同一个对手,我必战而胜之与我可能会被击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而这就是高粱河之败对宋军最大的作用力和影响。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接下来我想单独说说赵光义这个人。首先声明一点,我接下来的话不是想为他唱赞歌,我也不是他的忠实粉丝,我甚至是他的一个黑粉,但这不妨碍我去肯定他身上的可取之处。

请问:当你被对手狠狠地抽了一记耳光可你又具备迅速发起反击的能力之时,你的反应会是什么?毫无疑问,如果你是一个行为和思维能力都正常的人,你会怒不可遏地选择马上进行还击。

作为一个敢于拿国家、军队和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当成赌注的超级赌徒,在高粱河被辽国人狠狠地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之后,在收拢败兵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军队并未遭受重创之后,在经历了这一番大悲大喜之后,仍然处在极度的不甘和愤怒中的赵光义是不是应该命令全军就地休整,等到吃饱喝足之后再扑向幽州与辽军进行一场正大光明的对决呢?到了那个时候,双方就是在进行一场毫无秘密的公平对决,而最后无论胜败相信双方都会心服口服,可让人意外的是赵光义并未这样做,他选择了就此罢兵。

很多人都认为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受伤了,而且被辽国人打出心理阴影了,所以他害怕了,不敢再战了,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次要的客观因素且都只是暂时性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赵光义在经历了一番生死逃亡之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灵魂拷问之后他已经变得理智和冷静了,而他在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了他本人在心性和精神层面上的过人之处。

在人生的各种形式的战场上,一个人在赢肥了的时候能收住手,而在输惨了的时候也能收住手,如此之人可谓大丈夫是也。赵光义没有做到前半句,但后半句他做到了,可问题就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但做不到前半句,后半句也做不到,因为我们好多人终此一生都是自己内心情绪和感情的奴隶。我甚至可以这样说,那些在赌桌上、在人生的战场里以及在真正的战场上有很多人都能够成为一时的赢家,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最后输得衣不蔽体,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遭遇失败的时候收不住那双想要立马复仇的双手,更控制不住内心的魔鬼,而这导致了他们最后的失败——那种没有机会翻身的失败。

不服输、不认输,这是我们自打小的时候就会被灌输的人生理念,可这真的是一种应该被人所歌颂和赞美的品格吗?非也!过刚易折,强极则辱,此为千古不变之真理,而赵光义通过高粱河之败不但懂得了这个真理,他更是深刻地悟透了这个真理。因此,尽管他千不情万不愿但他最后还是认输了,他承认自己这次败了。可是,他虽然承认自己输了但却绝对没有要服输的意思,等到他恢复元气之时他还会再次向敌人发起挑战,而历史也将会证明他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之前在说到有关于此的话题时我曾说到过赵匡胤。当年面对太原城久攻不下且己方又死伤惨重的局面,面对禁军全员请战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太原的汹汹战意,赵匡胤虽然也对北汉的死命反抗感到极度的震怒,可他最后没有选择押上自己的全部本钱执意要拿下太原,而是审时度势地选择了撤兵——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可是,这有损于他的一世英名吗?

再次重申一遍:认输是一种可贵的品格,而赵光义与他的哥哥一样也具备这样的品格。在兵败高粱河之后,他是完全有能力重新集结军队与辽国人再次进行决战的,而他也未必就一定会输,可他成功地把自己内心的那头暴怒的狮子给关进了笼子里。

一个人光是有认输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远不足以让他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在失败之后他是否能够再次振作。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作家和思想家蒙田曾说过一句话:“真正能够伤害到我们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世间有太多的人在经历了超级惨败或挫折之后变得一蹶不振,这其中不乏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中之杰,而究其本源无非就是不能面对和承受失败所带来的后续效应——他们被命运的雷霆一击给彻底征服了。不说别的,单说中国历史上为人所熟知的几个案例就可见一斑: 淝水之战后苻坚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最终命运是什么?至于夷陵之战后的刘备就更是无需多言,心理遭受重创的他直接就死在了回军的路上。

再说一个更有名的人,赤壁大败之后曹操又做了什么?在上述所提到的这四个人里面他还算是正面典型,遭遇史诗级别的惨败之后他不但成功地保住和巩固了自己的基业,而且还通过励精图治让曹魏成为了三国里面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政权。如此所为,他称得上是一个战胜挫折的励志型人物了吧?可是,自赤壁大败之后,他却丧失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再没有发动过统一战争。那么,赵光义呢?

高粱河之败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是刻骨铭心之痛,但他沉沦了吗?没有!雍熙北伐、五路进剿党项李继迁,平息蜀川叛乱,这三件事无一不是大手笔,无一不是在彰显他想让宋朝重现汉唐盛世的雄心壮志。在那段特殊时期里,他甚至同时承受着蜀川的叛乱、李继迁的不断侵扰以及辽国人在边境秣马厉兵的三重压力,可他最后都挺过来了。

换了别人处在他的位置,我实在是不敢想象那个人能否承受得住高粱河之败的打击,在以后又能否承受得住雍熙北伐的超级惨败所带来的痛苦和打击。我当然不能说赵光义在这一系列的挑战和惨败面前其应对方式堪称完美,但试问有人敢说他在这种局面下就一定能比赵光义做得更好吗?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赵光义或许是宋朝乃至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不幸,但同时这或许也是宋朝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不可否认,他的身上有太多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这个人的身上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可取之处。还是那句话,他如果真的只是一个卑鄙无耻和阴险狡诈的小人,那他绝对不会成为统治大宋王朝二十一年的太宗陛下,大宋王朝也根本不会有前后延续三百余年的国祚,而是会在他的手里就早早地断送了万里江山。

对赵光义持苛责态度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深得厚黑学精髓的人,但一个人脸皮够厚心够黑就一定能成功吗?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怎样去看待和对待失败与挫折才是决定这个人的人生高度的决定性要素,在这方面赵光义堪称人杰。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消息传入皇宫,赵光义先是惊愕,继而是悔恨。他急忙赶赴赵德昭的府中,然后他抱住自己的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儿是号啕大哭:“傻孩子啊!你怎么这么傻啊?我那是说的气话,你怎么还当真了!二叔真的没有那个意思啊!”

不用怀疑,赵光义此时此刻的悲痛和眼泪都是发自于内心的,可这又能说明什么?事实就是赵德昭确实是被他给逼死的,他的悲伤虽然是真实的,可他想让赵德昭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的念头也是真实的。从他哥哥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权力放置于感情之上,他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帝王就不可以让感情羁绊住自己,他要冷血、绝情,唯有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帝王,可他毕竟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一个人。

相较于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而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斩草除根,赵光义在这方面还是“仁慈”了很多,至少在谋立赵德昭登基这件事发生之前,赵光义对他哥哥的两个儿子可谓是视同己出。赵德昭和赵德芳和他的亲生儿子们一样都是皇子,在法理上这两人都具备在未来继承他皇位的资格,而且他的这两个侄儿在官职和爵位上都远超过了他的亲生儿子。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涿州谋立事件”的发生戛然而止。

赵匡胤已经死了三年了,在这三年里赵光义对太祖时期的文武大臣可谓是恩宠有加,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现象在赵光义当皇帝的这几年并未出现,他以为自己通过官爵和金钱等各种赏赐已经将这些人的人心给收附了,可事实却是什么?他不过就是失踪了,可从前与赵匡胤亲近的那些大臣和将领竟然马上就迫不及待地要把赵匡胤的儿子给扶上皇位。

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赵光义在登基之前跟石守信的私人关系应该是很不错的,而在他登基之后更是将早已远离官场和权力场的石守信升为中书令并让其主理北宋的西京洛阳府,北征幽燕还让远离战场多年的石守信再次带兵打仗且还是在御前听令。至于刘遇,对于这位被赵匡胤极度信任的宋朝大将,赵光义登基之后也对其甚是优待和信任,封官赏钱就不说了,围攻太原和幽州之时刘遇都是负责独挡一面的主帅。可是,这两人却在得知赵光义失踪之时立马就拥立赵德昭为帝,这让赵光义不由得万分心寒。

你们这些白眼狼!我对你们难道还不够好吗?我失踪了你们也不说到处找找,反而第一时间就想到要另立皇帝,我这几年对你们的恩情就这么不值价?你们到底是在吃谁的饭?我哥哥的吗?可他已经死了!赵德昭吗?可他这几年给了你们什么?是我!是我赵光义在养活你们,给了你们高官厚禄,可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我的?就算是要另立新君,可你们为什么不立我的弟弟赵廷美?他难道不比赵德昭更有资格吗?况且,难道我的儿子们就没有资格当皇帝吗?我是皇帝啊!你们怎么就没想到立我的儿子当皇帝?石守信、刘遇、史珪,我现在可是打探清楚了,当时在涿州谋立赵德昭就是你们三人跳得最高,那好,那就先拿你们开刀!

当然,赵光义不能以谋立赵德昭这件事来治这三人的罪,毕竟当时是因为他不告而别在先,大家都以为他死了,皇帝死了本就该另立一个,这件事无可厚非。然而,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尤其是皇帝要治一个人的罪就更是一打一个准,于是乎石守信等三人就此被贬。别的人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几十万大军奔逃偏偏只有这三个人受到惩处,但想必他们三人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们这时候有冤也不敢喊更无处可申。

悲哀的是,赵德昭这个傻乎乎的差点成了大宋天子的人在权力场上却毫无一丁点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他只当赵光义是他可亲可近的二叔,但他不明白皇家无亲情这一残酷和冷血的真理,自古以来为了皇位而导致皇室里的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甚至人头落地的伦理惨剧数不胜数,可他却丝毫不曾注意到这一个多月以来隐藏在他背后的那副来自于他二叔的近乎于狰狞的面孔。

有句话可能对赵德昭太过残忍和扎心,可事实上他就是蠢死的。这时候如果他能低调做人或许赵光义心中的那团邪火还能慢慢地熄灭,可他非要出头,但这时候最不应该出头的人其实就是他。

对于赵德昭的真正死因,我个人对于史书上的记载是存疑的。如果他确实是因为赵光义的那句话而选择了自杀,那么我相信赵光义当时很有可能不止是说了那样的一句话,单凭这句话就让赵德昭选择了自杀不具备合理性,因为赵德昭假如真有这么敏感就不会主动去向赵光义为北征的将士请赏。至于他死亡的真相,这就像他的那个老爸是怎么死的一样,这已经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更可悲的是,两年后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也离奇地死了,年仅二十二岁。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可怜赵匡胤身为大宋的开国君王,不但他自己死得不明不白,他的两个儿子也和他一样死得是稀里糊涂。赵匡胤活了五十岁,而他的两个儿子加起来也正好是五十岁,每每想及于此,直教人徒生叹息,呜呼哀哉。

唯一得利的人是赵光义。赵匡胤仅有的两个儿子都死了,这两个对他以及他的儿子们的皇位构成最大威胁的人都从世上消失了,那么仅存的那个人就是赵廷美了。很遗憾,赵廷美五年后也死了,年仅三十七岁。也就是说,在高粱河之战结束后的五年里,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先后死亡,一个二十八岁,一个二十二岁,一个三十七岁。从此以后,赵光义和他子孙们的皇位彻底稳固了。

如果说李世民为了皇位而对宗室进行血腥屠戮甚至是对他的父亲李渊也忤逆犯上算是一个十足的真小人,那么赵光义“杀侄弑弟”的举动就暴露出了其伪君子的本性,而其歹毒与凶残比之李世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李世民敢作敢当,可在赵光义这里他不是杀人犯:赵德昭是“畏罪自杀”,赵德芳压根儿就不提是怎么死的,而赵廷美最惨,不但人死了,而且还要背着谋逆的罪名去死。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伪君子比真小人要可怕万倍!
楼主:海历  时间:2021-03-21 20:10:32
自打从幽州回京之后赵光义的日子就没有舒服过,而赵德昭之死更是让他心情极度复杂,还不等他缓过神来,他这一个多月以来所担忧的另一件烦心事真的就发生了。

就在赵德昭自杀几天后,辽国皇帝耶律贤决定对宋朝攻打幽州进行报复,说是报复其实还算委婉的说法,耶律贤这一次明摆着是要让宋朝大出血。他命韩德让的老爹、辽国燕王韩匡嗣为主帅,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抹之等大将领兵随行,全军总计十万人南下伐宋。辽军这统兵将领的阵容可谓是空前的豪华,这阵仗如果不能把宋朝的军队打个落花流水他们都不好意思回去。

敌人大军入侵,宋朝这边好在也是提前就做好了防备。早在耶律贤集结兵力准备伐宋的时候,赵光义就通过辽国境内的宋朝间谍得知了此事,他一面命令前线的将领做好抵御的准备,一面派遣內衣库使张绍勍、南作坊副使李神祐等人率领京城的禁军赶赴前线增援。

得益于前期的情报预警,宋军北方前线的各部驻军纷纷向宋辽边境地带的满城集结——今保定市西北方向的满城区。首先到达战场的是镇州都钤辖、云州观察使刘延翰所部,他驻兵于满城的徐河一侧,准备在这里跟辽军一决胜负。很快,李汉琼、崔翰、赵延进、李继隆等人也在辽军到达战场之前赶到了满城。

看到这里不知道有人是否会发现宋军屯驻在北方前线的这些将军里面少了一个人——驻守镇州的宋朝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他其实也来了,只不过他另有任务,而这个任务就是绕道至辽军的背后伺机踹辽军的屁股。

这里就要说到赵光义“运筹帷幄”的本事了,他在战前就预料到了辽军会报复,所以他不但派了重兵驻守边境,而且连怎样跟辽国人打仗他都提前做好了安排:宋军集结完毕之后全军列为八阵,每阵一万人,每阵相距一里地,如此便可四下呼应彼此救援。另外,崔彦进必须要在战前绕道至辽军的背后,等到战事呈胶着状态时突然从辽军的身后杀出,如此前后夹击定然会打败辽军。

这就是赵光义的如意算盘,可怜了这些从尸山血海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宋朝大将军们,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要听从超级军事发烧友和军事理论家赵光义同志的安排,否则就是违抗圣旨。这一招的源头来自于宋朝的第一战将赵匡胤,他在当皇帝之后曾经数次向即将奔赴战场的将领传授作战阵图和作战方略,而且每一次他都料敌如神从而让宋军大获全胜。不过,这话可是要分开说,赵匡胤不单是战将,更是帅才,他有资格这样做,可你赵光义算什么?你上阵砍过人?你率军赢得过辉煌的胜利?都没有,他只是一个在家里闭门造车的军事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个经过实践证明非常失败的军事理论家,但他自己认为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部署是天才之作。

如此帝王,何其伟哉!

客观地说,赵光义的这个作战计划其实是相当完美的——至少在理论上如此,但问题在于他的不知应变。在他的认知里,不但宋军要听他的安排,连辽国人也要按照他的思路来打仗,这就非常恶搞了。

在皇命面前,宋朝的将军们不敢抗命,他们按照赵光义的布阵图将全军分成了八阵,然后等待辽军的到来。几天后,十万辽军铁骑从北而来,在地动山摇且尘土蔽日的磅礴气势下,十万辽军排成一字长蛇阵向宋军扑来。一看这架势,宋军的士兵脸上开始出现惧色。

别着急!这时候的辽军并没有开始发动进攻,他们只是到达了战场,当他们发现宋军已经在徐河边上严阵以待也随即在河对面扎下了营盘。

宋军的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在辽军到来之时立即领着几个亲兵登高远望,然后他急冲冲地赶到了宋军的帅帐。

他对帐中的崔翰等人说道:“我刚才看了辽军的阵势,他们密密麻麻地从东到西根本看不到首尾。如果他们就这样朝我们冲过来,那我们肯定死了。我们是八个方阵,一旦被敌人分割包围就会相继被吞食。陛下让我们几个来守边是希望我们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能够打胜仗,这才是陛下的初衷,但眼下我军的这个布阵明显不合理,要想打胜仗我们就要变阵,我们也可以整军合为一阵,这样才有胜算。虽然这样会违抗皇命,但如果不变阵我们就会失败,变阵打败敌人总比战败好吧?

赵延进这一顿唾沫横飞并未打动宋军的这些将军们,崔翰等人还是眉头紧锁。赵延进说的这些他们都懂,他们何尝不想变阵,可是变阵就意味着违抗圣旨,这是杀头的,就是说即使他们打赢了这场仗也有可能要杀头。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担忧:你赵延进说的是很有道理,可是如果变阵之后我们还是打输了,那该怎么办?

听到这话,赵延进挺直了脖子大声地吼道:“如果变阵了我们还是输了,那么所有责任由我一个人承担!”

很可惜,赵延进这慷慨激昂的宣言并未让崔翰等人两眼放光,这些人还是低头对着赵光义的阵图默不吭声,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你赵延进虽然和当今皇上是连襟,可大宋的淑德皇后尹氏早就死了,你赵延进到时候如果真的出事了,恐怕后宫里也没有人会出来帮你说话,我们这条命押在你身上可不怎么保险。

值此全军十万将士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另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在这个时候还显得有些寂寂无名,但他的大名在两宋三百余年的众多名将里可谓是熠熠生辉。这个人就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前枢密副使李处耘的长子,他的名字叫做李继隆!

楼主:海历

字数:36001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10-15 06:00:08

更新时间:2021-03-21 20:10:32

评论数:2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