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秋园》:平民视角下的烟云漫卷

《秋园》:平民视角下的烟云漫卷

楼主:楚些  时间:2020-11-06 09:37:19
文学与历史的区别远远要小于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区别。同样的人文学科的属性,同样的求真的诉求,使得文学与历史紧密地粘连在一起。历史虽然不采信文学的书写,但文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则毋庸赘言。按照勃兰兑斯的说辞,文学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灵魂的历史。而灵魂寄予于肉身之中,肉身的翻转和甩落无形中会浸染灵魂的颜色。
1936年,生活·读书·新知书店的邹韬奋有感于高尔基主编的《世界一日》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他与作家茅盾一道,在国内发起了“中国的一日”行动,并刊出征稿启事,希望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职业的人们,加入到记录“当下的一天“的行动中来。这一启事迅即在全国激起回响。来稿众多,编委会从中选取了四百六十九篇,计八十余万字,四个月后编辑成书,被命名为《中国的一日》,堪为当年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作为一次全方位的记录和书写行动,这本书的历史意义当然要超过其文学意义。
人对记录的着迷可以称得上始终不渝,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碑刻、文书档案,再到新媒体时代里手机上的记事本功能,无不显示了这一点。然而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命题之下,唯有在特殊的历史机缘下,在勇毅者的内心中,才会升腾起记录的欲望。《秋园》就是这样一本勇毅者的偶得之书。如这本书的自序里所言,这本书是厨房创作的结晶,作者杨本芬,一个只有中专学历且已退休的六旬老人,此前并未经历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按照常态的演进之路,表达的欲望很大可能会终止于口语。然而,她还是提起笔,并一发而不可收拾,为自己业已离世的母亲“秋园”立传,同时记录下自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以文字的方式绘出讲述的欲望,诉诸历史,可谓不绝如缕!它们或者曲折隐晦,如同戏曲脚本,或者藏匿于集体创作之中,如古典的白话小说,或者托名而应制,如一些伪书。而《秋园》的讲述则是一种直接地、去技巧化地讲述,文章本天然,天然之道,方合乎本心。这本小开本的书,以线性叙述的方式描绘了秋园这个普通中国女性辗转漂泊的一生。既无长篇小说常见的草蛇灰线,也基本不见伏笔和铺垫。总是一个事件推着另一个事件,在时代和家庭生活的双重涡旋中,作为女性的秋园只能跌跌撞撞地前行。比如秋园与夫君归根湖南湘阴故里的后面,既有着抗战大背景下南京城的陷落及相关人等的撤离,也有家庭因素的制约,源于丈夫对老父亲的挂念,他们一家放弃了去陪都重庆的举动,折转向南,回到故里。在如此境况下,留给旧时代女性的选择余地几乎为零,生存的被迫性几乎跟随了这位女性的一生,唯有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她拒绝去孩子身边,而是选择回到赐福山的老房子居住这一事情上,方彰显出其罕见的自由意志。杨本芬老人作为秋园的女儿,按照时间的顺序,直笔道出堆叠在母亲身上的一生的事件,比起大事记而言,它们可能轻微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秋园来说,则庞大无比。也正是因为采取了记事为主的方式,一方面,作者对母亲及他人的刻画大多是一种形象的刻画,而非性格的塑造,在具体的事件中勾勒出一个人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作者在写到自我经历的部分,采取了简化和省略的处理办法。基于上述内容,《秋园》可以认定为一部纪实作品,立足于个人,以全面记事的方式记录她一生的跌宕起伏。
楼主:楚些  时间:2020-11-06 09:37:19
秋园的作者是书话网友,我这个评论很早就写出来了,为了尊重纸媒原创,方有推迟

楼主:楚些

字数:133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24 17:50:46

更新时间:2020-11-06 09:37:19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