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我们的祖师爷

我们的祖师爷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我们的祖师爷》

1 多大的仇啊

说来话长。
还是从智者大师开始讲起吧,这位中国汉传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
教内都知道,教外的普通群众就不见得了,知道的可能也只是在一些旅游景点听到一点介绍。
讲智者大师他的故事时,得先讲梁武帝。
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讲梁武帝,不仅仅是因为大家熟悉,更是因为,梁武帝和他的儿子孙子们发生的故事,就是智者大师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梁武帝在位四十七年,是个信佛的好皇帝,勤勤恳恳,不浪费,不奢侈,做了很多有利于人民和佛教的事情,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非常的大,他的故事流传的也非常的广。
很多人会有个疑问,那他为什么最后会饿死呢?
这个是对佛教的一个误解,佛教的修行不是让我们不生病,不饿死,而是让我们洞察真相,认识因果。
总的来说,梁武帝本来过的挺好的,可是有一天,他的一个冤家来了,这个人叫侯景,是北朝的一个武将,羯族,要求归顺,就是跳槽,梁武帝宽宏大量,力排众议,就接受了,候景被安排到河南主持工作。
后来,侯景向梁武帝表示,能不能想娶一个皇族的女性做媳妇,好提高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层次。
南北朝时代很讲究门当户对,梁武帝觉得这个要求很过分,就拒绝了,可能拒绝的方式也伤了候景的自尊心。
侯景就默默下了狠心,后来起兵造反了,攻陷了当时的帝都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逼死了梁武帝。史称“侯景之乱”。
侯景纵容自己士兵烧杀抢掠,那时候没有战争罪,反人类罪,但是,都对的上。为了宣泄自己的怨恨,他把皇族的很多女性赏给了自己的部下士兵,并不顾自己是一个已经47岁的油腻大叔,强行娶了梁武帝的14岁的孙女溧阳公主。
顺手还烧了三万册藏书。
他还封自己是宇宙大将军。然后自己要当皇帝。
多么狗血的历史。
梁武帝的儿子们,还有孙子们,暂时没顾上灭这个宇宙大将军,先相互厮杀了一番,最后是老七萧绎胜出,铲除了他的六哥萧伦和八弟萧纪以及侄子萧誉,然后去攻打侯景。据记载,梁武帝的死,跟他的儿孙们之间明争暗斗有着很大的关系。否则,侯景也不会得手。
侯景本身就是个粗人,为泄一时私愤,干了天怒人怨的事情,很快兵败,被杀,这个宇宙大将军的尸体被剁了,做成了皮蛋瘦肉粥,愤怒的广大干部群众给分着吃了,被强娶的溧阳公主也分了一杯羹。肉分光了,不解恨,就把骨头也烧成灰,泡酒喝掉。以此来疗愈帝都人民所遭受的战争创伤。
唉,人是可以恨成这样的。
战乱平息后,萧绎当了皇帝,史称梁元帝。他把都城迁到了江陵,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当阳玉泉寺所在地,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大意失荆州的那个荆州。
自古以来,当皇帝都很多群众的梦想和幻想,觉得皇帝可以为所欲,可事实上,皇帝真不是人干的工作。萧绎幼年时因病残疾,一只眼,他的妻子姓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夫妻长期感情不和,按说夫妻一场,万人之上,要啥有啥,再怎么也能过的开心一点吧,但是,他们就把日子过成了你死我活的战争。
中国成语里有个徐娘半老,就是出自她。因为感情不顺,又不能离婚,又没有心理医生可以开导,她就借酒浇愁,吵架的时候,甚至给自己化妆化半个脸嘲笑自己丈夫的缺陷。
萧绎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开始也是忍,后来,发展到,徐太太发现哪位嫔妃怀孕了,就杀掉人家,再后来,就出轨了。
梁元帝萧绎忍不下去了,就逼她喝毒药,弄死了她,把遗体送回了她娘家。
夫妻一场,就这样收场了。
除了家庭矛盾,这位皇帝还面临着各种敌人的威胁。在那个割据的时代里,每个权力的背后都暗藏着种种的杀戮和仇恨。当然,他也有一些乐趣,画画啊,写诗啊,音乐啊,相马啊,下棋啊,研究周易啊,读书啊,他的画现在还有流传,造诣很高,因为爱读书,他建了一个图书馆,藏有十四万册图书。他还写了一本兵书以及论述孝道的著作。
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他的子民,一个叫陈德安的小孩子在他的国土上出生了,今湖北公安县,那是公元538年夏末。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智者大师,出家后的法名是智顗(yi,音:蚁)。
他后来对东方中国乃至东亚佛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父亲叫陈起祖,算是梁元帝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官衔叫散骑常侍。
两年后,就是公元540年,在地球的那一边,罗马帝国出生了一个小孩子,日后,成了天主教的教皇,他就是对西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格里高利一世。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2 不走寻常路


据记载,陈德安小的时候很有佛缘,对寺院很感兴趣。
那时候,由于帝王的推崇,民间的传播,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很兴盛发达了。陈德安十五岁的时候,他提出想出家。遭到父母强烈反对。他没有违逆父母,而是自己找了根檀木,刻了佛像,自己在家里礼佛,诵经。
当时,陈德安的家庭应该是很殷实的,算是一个官二代了,他还有个哥哥叫陈针,也在政府任职。
在他十七岁那年,他们的皇帝梁元帝,萧绎出事了。
在一次政权交往的过程中,梁元帝得罪了西魏政权,导致战争,对手是一个叫于谨的大将,这位将军以前在与东魏的战争中,曾经采用诈降的战术,取得过不少胜利。
这一次,于谨经过精心的军事谋划,士兵们的铠甲里揣着羊肉泡馍从西安不辞劳苦地赶到荆州,征战的队伍中还有梁元帝大哥的儿子萧詧(chá),他在侯景之乱时和他的七叔萧绎相互攻伐,兵败后投靠了西魏政权,这次是专门来报仇的。
抵达荆州的萧詧与西魏的战士们并肩作战,与梁元帝的将士们在长江边展开厮杀,梁元帝兵败。
这个婚姻不幸,事业不幸,诸事不顺的皇帝悲愤之下,亲手烧掉了自己十四万册的藏书,他说,我就是读书太多,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个结局。
被俘后的梁元帝被他的侄子萧詧杀了。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读书有风险,不能读死书。
可是教训太惨痛了,身死国灭的梁元帝的背后,还有数十万群众和各级官员,或被杀,或被掳走为奴。其中,就有陈德安的父母。
有一篇叫《哀江南赋》的文章,很著名,就是讲的这段历史。历史上对这篇文章的文学水平评价很高。作者叫庾信,他应该和陈德安的父亲陈起德是同事。
一千多年来,这篇文章不知道熬白了多少中文系和历史系莘莘学子的头发。
文章太难了,主要是内容引用了太多的历史,要想读明白这篇文章,就要搞明白里面提到的所有历史典故。
文章里除了表达哀怨,也进行了总结和反省,但是,那又怎样,历史还是这个样子继续下去。
所以,要不是为了考试,咱们也不用再去苦读这篇文章了,只知道历史在不断重复就好了,无一例外,充满了各种权力、斗争、仇恨,愤怒,欲望,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怨结。
人类历史的战争中,为了胜利,不仅仅是力量和政治、经济、军事的博弈,还有种种的欺诈和手段,人心这个东西,没有最险恶,只有更险恶。
战乱时,庾信老师在西安出差,侥幸逃过一劫,敌国西魏政权很看重他的文采,一直善待他,最后得以善终。由此可见,学好中文是多么的重要啊。
十七岁的少年陈德安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下定决心出家为僧,超越人间这无解的苦难。
他的哥哥陈针坚决反对,悲伤地说,弟啊,父母不在了,只剩我们兄弟相依为命,你这样选择,于心何忍。
但是,这位少年已经铁了心。
据记载,陈德安母亲怀他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异于常人的奇异瑞相。但是,十七岁他经
历人生重大变故做出的选择,其实更加的异于常人。
一般人,都会在悲伤后,要么选择在新的政权里找份工作,要么务农,要么做些小买卖,要么读书考公务员,娶妻生子,把日子过下去。
可是,他就这样绝尘而去。
他跟他的哥哥说了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每个人内心对人世间苦难和虚幻的体认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少年在他的父亲生前的同事王琳的资助下,于湖南长沙的果愿寺由法绪法师剃度,法名智顗,由于根器利,悟性高,法绪法师很快就让他去找当时的慧旷法师学习,慧旷法师对戒律比较精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智顗又到湖南衡州境内的大贤山隐居了一段时间,潜心诵读《法华经》等经典。
20岁时,智顗对禅观很感兴趣,但是苦于没有老师教。听说河南的大苏山有一位慧思禅师在教禅。便赶赴河南,找到了慧思禅师。
慧思禅师一见到智顗就非常高兴,竟然说,过去世咱们一起在佛陀座下听过法。
以上这些人物、寺名,在后来智顗的弟子写的传记中以及唐《续高僧传》等典籍中都有记载。
远离尘嚣,在河南的大山中静修禅定的智顗,跟这个世界并没有真的一刀两断。
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3 这种操作,得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啊

青年智顗潜心办道修行的时候,国家的大佬们一点也没有消停,或者说,人间依然战斗个不停。
梁元帝死了之后,梁朝的两个旧臣,一个叫王僧辩,一个叫陈霸先出来主持工作,稳定局面。为了表示团结,凝聚人心,两个人举行了盛大的集会,当众歃血为盟,当众发誓,如果谁背叛彼此的友谊,就天打五雷轰。这还不算,两人还差一点就结成了亲家,陈霸先要把女儿嫁个王僧辩的儿子。
但是,很快,友谊的小船就翻了,在立新皇帝的人选上,两人发生了分歧,加上外部势力的干涉,陈霸先准备先下手为强,经过精心的策划,出其不意,将王僧辩父子拿下,对其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批判。
当天晚上,勒死了自己的这个准亲家还有他的准女婿。
陈霸先成了皇帝,建立了陈朝。两年后,陈霸先病死了。陈王朝传了三十二年,共五位皇帝。
这期间,除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争还有凶险而残酷的各种宫廷、集团、军队、家庭等等政治斗争,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前面提到了《哀江南赋》,只是作者庾信文采足够,用文字纾解心意,而文采不够的人只能在默默感受各自内心的哀江北赋,哀江东赋,哀江西赋,哀江中赋,等等。
光哀是远远不够的,把仇人做成皮蛋瘦肉粥,也是不够的。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还流行过刨祖坟。
刚开始是侯景,他自封皇帝没多久,王僧辩就带兵打来了。这个宇宙大将军为了急于退敌,竟然刨了侯景的祖坟,原本是势均力敌的局势,这一来,王僧辩就彻底急眼了,把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全力以赴击败了对手。要知道,在中国文化里,侮辱先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这个侯景,没文化还嘚瑟着打仗,结果让人家给剁了吧,干什么不好,刨人家祖坟。
后来,在隋灭陈的战斗中,王僧辩的儿子王颁为了给父亲报父,把已经死去多年的陈霸先的坟给刨了,骨灰洒进池塘里,然后让现场一千多手下喝。
这样的操作,简直没谁了。不可思议的是,事后竟然还得到当时他的上司杨广的点赞。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打工人很苦很难,但想想那些跟着老板刨坟的一千多打工人,不仅要出生入死打仗,还要刨坟,刨完了还要喝骨灰水,唉,就问你喝不喝,不喝吧,说不定就丢了工作乃至小命都难保,喝吧,这得什么样的肠胃啊,喝下去,得多大的心理阴影啊。
所以,以史为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除封建陋习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啊。
就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河南大苏山里,慧思禅师带着青年智顗以及众多禅僧修习禅定。
很快,智顗的禅定功夫日渐进步,常常代替慧思禅师讲法。
公元566年,金陵城中,在位七年的陈朝的第二个皇帝陈文帝陈蒨(qian)病重,不行了,把他的弟弟陈顼(xu)叫到病榻前,问他,把皇位传给你行不行。
手握重权的陈顼当时就当着众多领导的面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表示如果这样,自己宁可死掉。
陈蒨就放安心了,把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儿子陈伯宗,撒手西去。
但是很快,太后发现陈顼权力越来越大,感觉形势不妙,就召集各级领导商量对策,但是来不及了。
公元567年,智顗30岁,慧思禅师让他到金陵弘法。智顗禅师奉命带着27位僧人从河南来到南京。
此时的南京,陈朝刚刚靠拼爹上任的小皇帝陈伯宗,即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资历。手握重权的陈顼找了个借口发动政变,废了这位年幼的侄子,清洗了政治对手。
公元569年正月,陈顼正式入职当了皇帝。第二年,废帝陈伯宗去世,年19岁。
陈顼,史称陈宣帝。
初到南京的智顗禅师,与当时的不同修为的僧俗大众交集,很快,大家就被他实实在在的修证功夫折服。上至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群众、僧俗来求学的络绎不绝。
智顗禅师在南京的瓦官寺开始讲授《法华经》《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经论,并撰写了通俗易懂的禅修实践操作指南《六妙门》等著述。
当然,这些还都不是智顗禅师最让人折服的地方。
他干了一件对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的事情,一直到现在。就是判教。
所谓的判教,就是对当时佛教的种种经典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归纳。这个事情其实意义非常的重大,他解决了修行人的很多困惑和纷争。
能够做这个工作的人,必须要在理论上很通达,实践上也足够深入,才能做的到,才能经得起当时那个时代的修行人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经过一千多年的检验,事实证明,智顗禅师就做到了。
这个事情,还是要从佛祖的本怀到底是啥,开始讲起。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4】这个事情,我们竟然误会了这么多年


应该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古代印度的一个小国国王生了一个孩子,那个小国大概和现在现在的湖北当阳差不多大吧,印度当时讲族姓,他是释迦族,释迦是译音。
时间差不多和当时中国的孔子是一个时代。当然,现在的考古和学术对这个历史的探究也很多。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这个孩子长大后干了啥。
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死了以后去哪里。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想到的问题,很现实,也很魔幻。
这个问题,老子也想过,孙子也想过,孔子也想过,庄子也想过,苏格拉底也想过,你一定也想过,我在儿时夏夜的竹床上仰望星空时想过,我老家打了一辈子光棍的四爷爷肯定也想过。
无论是黄色皮肤的亚洲人,还是白皮肤的欧洲人,黑色的非洲人,乃至棕色皮肤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想过,但是,大多数人想一想就算了,该干吗还继续干吗,就想像老家的四爷最后入赘到一个寡妇家,过完了他的一生。
但有的人却不一样,光想不行,他们要找到答案。
这位生活富足的释迦族的王子就是人类中极其特殊和较真的一个,他在一次离开王宫出游时,亲眼目睹了死亡和疾病,受到很大的震撼,加上宫廷的内部斗争、险恶的政治环境,也让他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里就不细讲了,人类的自相残杀的故事不分时代、民族、文化,都很擅长于热衷。
二十九岁那年,本应该继承父亲王位的他却毅然决然地离开深爱的父亲、妻子和儿子,离家出走,去寻找生死的奥秘。
现在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印度,却不是很奇怪,据记载,那个时候已经有九十多种这样的思想者和实践者,在从事这样的工作,他们离群索居,或独自,或组团,或定居,或游方,尝试用各种修行方式寻找答案。
王子虔诚地拜访了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人,并获得了很好的修行体验,但是,王子知道这并没有彻底解决人类的生死迷惑。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老师了,只有独自探索。
这期间,他曾在别人的建议下修过苦行,试图通过饥饿这种折磨肉体的方式获得终极的证悟,但是失败了。
三十五那年,他放弃了苦行,在接受了别人的食物恢复了体力之后。一个人类历史最浪漫和伟大的夜晚,在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这位王子仰面看到夜空中划过的明星,大彻大悟。
这一段经历被后人用很多种方式描述和纪念,文学、绘画、诗歌、影视、音乐、神话、等等。
这位觉悟了的人,被称为释迦族的牟尼,牟尼就是觉悟者的意思,简称释迦牟尼。中国人称为佛或者佛陀。梵语 Buddha。后来根据这个梵语音译为浮屠,当然还有很多种译法。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这是迄今为止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后汉书·西域传》 记载:西方有神,名曰佛。
百度百科中说,佛这个汉字最早见于诗经。
觉悟之后的王子发现,要是把自己的觉悟告诉人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他还是踏上了度化人类的道路。当然,这个度化别人的说法并不准确,对佛陀来说,没有你我的区别,并没有人被度化,也没有人度化别人。
因为,他形容他的觉悟,就好比醒来。人类的存在是一场意识的迷梦,大家在其中生老病死,爱憎轮回。这就意味着,觉醒不是一个知识,也不是一个技术,更不是一个精湛的手艺,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觉悟,佛与众生是一体的。
当然,这个表述真的很让人费解,确实不是语言能表达的,而是内心的体悟。
在恒河两岸,佛陀行走到80岁,这期间一直在向不同的人讲述觉悟的道理和实践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理论是这样的人,佛陀认识到人类生老病死以及人心自带的烦恼造成的苦,并且找到了苦的根源,解决苦之后的境界,解决苦的方法。
中国人把这四个东西翻译成苦、集、灭、道,又为它翻译了一个特别斯文的词,四圣谛。
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以后你会无数次地看到这个字。比如后面讲到梁武帝问达摩,什么是第一义谛。意思就是问,宇宙人生最终极的真理是什么?
佛陀的一生,没有为自己建一个宫殿,当教主,而是托着钵四处游行,乞食为生,在他所到之处,无数人追随他的脚步出家,接受他的教导,因此,形成了僧团。他们中的很多人解除了生命的迷惑,当然也有人依然在沉睡,随着僧团的不断扩大,佛陀因为一些人的不当行为制定了戒律,要求大家依照戒律修行、生活。
佛陀指导的僧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当中,制定的很多行为规范都是随顺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但是在无我这个根本教理教义上和当时的思想界、修行圈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一直也有各种辩论。
在生活上,佛陀觉悟并倡导的平等,也和当时的印度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
但尽管这样,佛陀的教诲还是在他有生之年,传遍了恒河两岸,唤醒了无数的人。
在佛陀离开人间之后,他的弟子们开始整理他的教导,有人回忆,口述,有人记录,有人勘误,形成了经典。
后人们依循着这些经典,继续修行,信仰佛陀教导的人被称为佛教徒。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根据现有史料依据,比较公认的一个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另外一个说法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但这个不重要。对人类来说,重要的是佛陀告诉我们觉醒的道理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操作,也能和他一样觉悟。
这个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超越生死更值得的事情呢?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所有人本来就是佛,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就迷惑了,就在苦难中轮回。修行就是破除人类对于自我的迷惑。所以,修行不是向外找到一个名叫佛的神奇生物,也不是向外找救世主,也不是向外找神灵,而是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自己。
因此,我们一直有个误会,认为佛教是让我们放下这一世的幸福而去追求来世的幸福,这是个极其片面甚至错误说法,佛教是让我们放下的是烦恼和痛苦,体悟到当下的幸福,而不是来世。
从佛陀出生到智顗禅师的时代,已经有一千年了。
从佛教传入中国到智顗禅师的时代,也有五百年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5】


首先的问题是,佛教真的像你讲的那么简单吗?就这么千来字?你是糊弄人吧。
是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的现实,我确实是糊弄人了,因为这点字根本就无法把佛教讲清楚,更不可能讲完,佛教的《大藏经》,你看到了,一定会晕,它们能排满一面墙,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然后你就会明白,就算是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读,也不见得能读上几遍。更不要说全都读懂。
在全世界各个著名的图书馆里还都收藏着很多古代经典,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过去未知的佛教文章。
因为这些经典里有很多特殊的词汇,所以我们又整理和撰写了很多的佛学大辞典,来解释它们。
出自中国的敦煌的大量唐代佛教典籍,据说很多都没有来得及研究。
全世界有很多不同宗派的佛教团体,修行方法,南北差异,它们之间还会相互否定。还有新兴的以佛教理论为基础的宗教团体。
每一个宗派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历史传承,文化传统。
佛陀亲自讲述的称之为经,后人解释经典的称之为论,讲述戒律的称之为律,加上各种宗派的理论体系,种种历代有关佛教的文字,汇集起来,称为大藏经。
在这样一个极其庞大的知识体系里面,甚至还有个极其的另类,它强调要扫除一切文字的体系,以顿悟为法门的禅宗。宗旨是不立文字。
祖师爷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惠能自称不识字。他说,诸佛妙理无关文字。
好了,不能再讲下去了,再讲下去大家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已经无所适从了。是的,真正的问题就来自这里,我们应该怎么学,怎么修。
当然,人类有很多人也会认为这个不值得研究探索,也不愿意去探索,因为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比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哲学、科技,乃至烹饪、恋爱婚姻和家庭、体育健身、减肥、美容、探险和旅游等等。
是的,我们在地球上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
可是,有的人就会对那个童年时仰望星空而产生的问题魂牵梦萦,无法释怀。历史长河里,从来也不缺会这样的人,他们宁可独身,宁可不吃肉,宁可离群索取,宁可踏遍千山万水访寻明师,宁可遍学各种经论,宁可枯坐,宁可吃很少的饭,睡很少的觉,宁可以苦苦思索,宁可放下一切,连苦苦思索的结论也放下。甚至有的人宁可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经。
我们,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问题的核心,那么很多问题可能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化解,也能够认清楚它们。
就好比,你爱一个人,确定认识她并和她建立恋爱关系,她在某个工厂里工作,你去接她,你可以一眼就从下班离厂的人群中认出她来,把她接走。你不会迷失在汹涌的人潮里而不知所措。
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爱一个人的事情,也没有和任何人建立恋爱关系,而是你听说要组织家庭了,于是就直接去那个工厂接人,你这个单身汉就一定会站在众多女性面前无所适从。别人问你,你在这里干吗,你说我想成家。人家会说,神经病。
就好比,你生了一个孩子,养育并陪伴他成长,你去幼儿园接他放学,你可以一眼就从众多的孩子中找到他,然后把他抱在怀里,而不会错接了别的孩子回家,或者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抱谁。
如果你的孩子在医院出生了,你只是知道他出生了,但是你没有去照顾、陪伴和养育他,而是一直在别的地方工作。你从来也没有过问过他,没有见过他,也没有听别人说起他的长相和他叫什么名字。多年后,忽然有一天想起来要去找儿子,只是听说孩子们都是在学校读书,于是你就去了,结果,你懂的。
再好比,你从小被别人拐卖了,要找亲生父母,你就一定要知道他们的长相,姓名,他们住在哪里,等等有关他们重要的信息,否则,在茫茫人海中,你知道他们一定就在里面,可是你就是认不出他们来……
就好比,不用好比了,应该已经讲清楚了。
是的,我们学习佛法,修行用功,一开始就要确切地知道目标是什么,然后确认它。不然,就一定会迷失。
通常,我们把这个目标叫作,正见。
这个正见不是梵文也不是中文,不是巴利文也不是藏文、不是日文也不是韩文,不是香烛和木鱼,不是大殿和佛塔,不是纯正的印度腔唱诵或者中国腔唱诵,不是某个人,不是某个团体,而是无我。就是说,没有我。
自我,是人类的一个意识错觉。
抱歉,一讲到这个,就头大,明明这是我在读文章,我在刷手机,怎么能说没有我呢?好吧,佛教的修行,难就难在这里。
我们修行不是把自我给修没了,而是体悟到,本来就没有我。
没有我,就没有了一切痛苦,没有了生死。
这么讲,是不是更头大了。
没关系,先不讨论这个了,我们继续往下讲故事。
先讲讲这么多的经典、宗派是怎么形成的,佛陀为什么要讲了这么多,智顗禅师为我们做了什么。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6】佛讲述了真理,人创造了宗教


佛陀在觉悟之后,开始了他唤醒人类的旅程。
可问题是,佛陀讲的是觉悟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可是,大家想得到的并不一定都是这个。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一生和无数人进行了交流和对话。
佛陀很少主动跟别人说什么,大多数都是别人问,佛陀回答。
这些问题五花八门,但是可以大致做个分类。
一部分是问佛陀你觉悟到了什么?
一部分问,我对您的觉悟充满了怀疑。
一部分人问,您的教诲我深深承许,请您告诉我觉悟的方法,我将依教奉行。
等等。
当然,这里不是要对佛陀的言教进行新的整理,只是想告诉大家有这么一回事。就是说,求道觉悟的人是少数。总是会有人问佛陀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他们中有国王、大臣、手工业者、农民、商人、奴隶、性工作者、总之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问题也是包罗万象,比如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啊,如何治理好国家啊,如何爱一个人并且能和他终成眷属,等等。
甚至,佛陀还告诉过一些村民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诸如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财产,丈夫应该如何爱护自己的妻子,给她买衣服和首饰,妻子应该如何尽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
甚至,佛陀还告诉过一个孩子如何放牛。
据说,佛陀的相貌非常的安详宁静,见到的人都会肃然起敬,问问题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跪倒在地,献上自己的单膝,古代印度是单腿跪,叫胡跪,到了中国就入乡随俗改成双腿跪了。当然,也有人不甩这套,成心来找茬抬杠踢场子的,他们气呼呼在站在佛陀的面前大声质问,瞿昙,明明我就在这里,你怎么能说无我呢?
瞿昙,是佛陀的姓,译音,直呼就是不礼貌不尊重的态度。就好比,我们的文化里,一位姓赵的老人,我们去拜访他,尊称他为赵老,或者赵老师,而有些没礼貌的人,就过来嚷嚷说,姓赵的,我问你……
对于大多数的问题,佛陀都耐心地给与解答。但也有一些问题,佛陀是不回答的。比如宇宙是永恒还是不是永恒的,等等。
好几十年里,一直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在问,佛陀一直在回答和讲述,弟子们一直在记录。
当然,更多的是佛陀与弟子们的对话,大多数都是关于如何觉悟的方法和道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讲述的非常深入和细致。而且有一些是根据当机众的接受能力、状态层层递进地讲。比如,一位老师跟一个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讲,好好考,等考上重点大学你就OK了,他就努力复习并终于考上了,等他考上了,他的老师就会跟他讲,考上大学并不是就结束了,你依然要好好学习,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总结一下,佛陀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根据不同的问题,讲了不同的话。有层次,有步骤,有方向,有目标。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经典。
汉传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就是一位叫须菩提的长者和佛陀的对话。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对话,以至于这位长者在谈话间痛哭流涕。
在这段对话中,佛陀讲,其实,我什么都没有讲,如果有人说我讲了什么那就是诽谤我。
终于,须菩提彻底解决了内心的迷惑,又问了这样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他问,佛陀,您告诉我的这个理论和方法,我已完全明白了,可是后世的人们怎么才能像我今天这样明白呢?
是的,这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学习流传到后世的佛陀的经典时,先要弄清楚这些经典是对谁说的,背景是什么。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动机,我们的所求是什么。
是求超越轮回,出离生死,觉悟人生,还是学习佛陀教授的生活态度。
在修行过程中,尤其是在禅定的实践,可能会开发出一些神通,现在叫特异功能。为此,佛陀为他的弟子制定了戒律,严格禁止显现和展示这些东西。
因为,这些和解脱生死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会导致人们以此显异惑众,走上一条追逐名利的道路。
《阿含经》里大量记录了佛陀讲述缘起、无我的道理。用的语言比较多的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苦、空、无常、无我。
还有五蕴无我。
四圣谛,十二缘起。
八正道等等。
这些全都是翻译过来的。看不懂是正常的,没关系,后面慢慢就懂了。
缘起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作为认知器官和所认知事物以及认知作用本身是相依共存的,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
五蕴无我的意思,就是万物都是各种条件拼凑起来的,人作为五蕴拼凑的一个现象,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所以,主观事实上是一个错觉。
庄子的表达是,至人无己。
老子的表达是,无为。
佛教经典中大量讲述了领悟到缘起无我的具体实践方法,那就是戒定慧,持戒,修定,修慧。或者叫止观。
在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大学》里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禅,这个字,比较标准的汉语解释是,静虑。
仅仅是从文字和语句上看,他们是不是有很类似的地方。是的,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大地上有一类寺院被称为三教寺,意思就是儒释道三家在一起。在北京的通州,就有一个这样的寺院,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易版的入门描述,展开来说,那就多了。
之前说过,从佛陀时代到传入中国,已经过了五百多年。这期间,大家在回忆佛陀的教诲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的分歧,就形成了部派,部派再分裂,形成了更多的部派。对修行方法和目标乃至戒律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这就是人和佛的区别。
佛讲述了真理,人创造了宗教。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7】这一幕,你是不是很熟悉


据现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公元67年前后,东汉外交官蔡愔等十八人受汉明帝派遣从洛阳出发,西行求法,在如今的新疆和田地区遇到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个人,一起将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汉明帝为它们建了白马寺,翻译了四十二章经。
这是目前公认的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的开始。
传到中国的时候,刚开始是一些致力于弘传真理的印度僧人。请不要怀疑他们的诚意,当时从印度到中国,要冒着极大的路途风险,很有可能就死在了路上。
同样,那时候也有不少中国人冒死西行求法,成功到达印度的人,屈指可数,死在路途中的,大有人在。
从陆地到海上,从印度到中国,从中国到印度,为唤醒我们而九死一生的祖师们从未停止过他们的脚步。
中国人最熟悉的取经故事来自小说《西游记》,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师徒从古至今都伴随着中国人的成长,所以说,小孩子不能光读文学作品,也要多读史。事实上,最早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是三国时期的高僧朱士行,在公元260年,从长安到今天的新疆和田一带,获得了《大品般若经》梵本,他在那里抄写并翻译,最后由弟子带回内地,他自己终老在那里。
朱士行,法名八戒。
好有喜感的名字,跟后来的小说到底是啥关系,就不在这里探讨了。
佛法陆续传播到中国后,印度僧人先要学习汉语,中国的祖师要学习梵文,然后用语言讲述交流和学习,相信那个时候,悟性高的,是可以直接领悟的,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时间和更多的经典文字以及种种的工具,对更大多数人来说,广泛并长久地传播佛法对后人还有机会解脱生死则至关重要。
翻译经典成了当时佛教学习和传播者的主要工作。
同时,如何用适合中国文化的符号、方式来讲述缘起、无我的道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于是,建筑、绘画、音乐、文学、服装、等等都在不断进行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民俗、神话传说等等慢慢就夹杂在了所谓的“佛教”当中,在上层建筑和人民群众中开始传播。
但总的来说,经典并没有走样,戒律没有走样,还有后人解释经典的论典也没有走样。就是大家熟悉的经律论这三藏,都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下来。
戒定慧也没有走样,依然可以放心地上手操作。
当然,翻译水平的差异、梵汉文字内涵差异的理解以及历代抄写的错误会给后人造成一些争论和困惑,确实还有出于各种目的假托佛教的伪造的经典也混迹在其中,历史上一直也有人在努力识别出它们来。
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混进了佛教。
还有附佛外道,还有相似法,还有怪力乱神的迷信乃至邪教等等。对广大信教群众来说,求觉悟是少数,求现世的安乐是主流。
以上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陆续存在,智顗禅师在南京当然也会面对。
智顗禅师来南京就是来教禅的,因为禅可以让我们醒来。但是,很多人来找他并不是为了学禅,根本就不想醒来。你可以想象,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求平安。
上层建筑残酷的政治斗争,让陈朝的领导干部们内心都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底层的劳动人民因为频繁的战乱而需要更多的心灵慰藉。
有的人求升官,有的人求财,有的人求儿子,有的求消灾延寿。
他们把智顗禅师当成了神,或者通过智顗禅师可以联系上神,来保佑自己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以及治疗自己的不孕不育等等。
这一幕,你是不是很熟悉。
也许,还有更熟悉的。因为智顗禅师的修证功夫被教内广泛认可,他的德行和为人处世所自然展现的智慧感召了很多人,包括政府官员乃至皇帝。
人们开始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都神灵的天然尊崇和敬畏投射在这位禅师的身上。智顗禅师居住的寺院里香火鼎盛,寺院的树上挂满了红布条。
人们喜欢这里的暮鼓晨钟,喜欢僧人的唱诵,喜欢各种佛教节日的仪轨,喜欢那些动人的佛教故事,喜欢寺院里的佛像、建筑、绘画、斋饭等等,礼拜它们,并且不断地捐钱捐物继续丰富和完善它们,有能力的就继续创造它们。
当然,这都很正常,真有修为的禅师他们没有自我,没有爱憎分别,绝对不会排斥和嫌弃人们朴素的信仰和需求,他们知道人们之所以迷惑,就是因为爱染这个人间。佛菩萨更是用完全彻底的大慈大悲的心地感受众生的苦难,想方设法解决众生的现实痛苦,帮助他们实现各种愿望。这样表达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佛菩萨就是众生原本的心,或者说,众生就是佛菩萨的显现,没有众生就没有佛菩萨,没有佛菩萨就没有众生。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的人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为什么会有救苦救难,会有千手千眼,会有送子观音,等等。
但,佛教的本怀,是让众生醒来。
醒来,或者说觉悟,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找到一个叫觉悟的东西,而是,就在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里觉醒。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禅师一方面会强调,不要执着相,并且不余遗力地想法帮助我们从内心里破除一切相,一方面又会非常重视并致力传承这些外相的东西。
他们会随顺世俗社会的种种需求,尊重世俗社会的种种文化和风俗,努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深入群众,陪伴众生,创造各种因缘,慢慢走上觉醒的道路。
他们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创者、人间佛教的践行着,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那个时代的楷模和杰出青年。
就是佛门里常讲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
智顗禅师就遇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他的哥哥陈针五十岁那年遇到了张果老。对,就是中国民间传说里的那个张果老。他名叫张果,人们尊称他为张果老。这个人很有神异的功夫,他见到陈针后就说,你活不长了,就要死了。
陈针就吓坏了,赶紧就找弟弟智顗,说,弟啊,张果老说我要死了,咋办呢?
如果按照究竟的佛理,那就应该告诉他,人都会死的,你体认到了无常,就是体认到了真理,死亡只是一个迷梦,多活几年,依然是梦。
如果这么讲,他哥哥还不得跟弟弟断绝兄弟关系啊。
智顗禅师就跟他哥哥说,教你个方法,修“方等忏”。
他哥哥赶紧就按照弟弟智顗给的方法修。后来,又见到了张果老,把张果老吓了一跳,不对啊,你怎么还活着。
智顗的哥哥就很开心,你知道我弟弟是谁吗?我弟是智顗。
后来,智顗的哥哥多活了整整十五年。
就在这十五年里,智顗给与了哥哥在禅修上的指导,并且专门因为他而写了一本禅修入门的书籍,后面会专门介绍。
这个“方等忏”我还真的去查过,发现中国有人在研究,日本人也有人研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求世间的福祉,也有真的修行人,求觉悟,可是,他们的麻烦来了。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8】这样的困惑你遇到过吗,没关系早晚会遇到


面对这么多的经典,这么多的修行方法,这么多的宗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的还相互冲突和矛盾,到底要信哪个,到底要从哪里下手。
看透了世间福祉虚幻本质想从佛法中觉醒的修行人,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还好,咱们的智顗禅师让自己的哥哥多活十五年,纯粹是业余爱好,他真正的职业,是让人们醒来,面对这么多经典和法门,他归纳整理了一个超级解决方案。
五时八教。
这个是智顗禅师开创性的总结。他把佛陀所讲的法,根据时间进行分类,分了五个时期,叫五时,又根据教理教义,分为八种教法,叫做八教。简称五时八教。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啥。
是的,总结出来就没啥了,可是没有总结的时候就是混乱的啊,而且,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总结分类,但都不完善。据说,南方有三种,北方有七种。等智顗禅师的这个一出来,大家都很服气,到现在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依然很服。
这个确实是不容易,那么多经典,你要都看过来,看的明明白白,还要思路清晰,还要有实际的体认功夫。这个可不是做学问那么简单。
根据记载,智顗禅师判教的时候,应该只有三十多岁,你看看,人比人,气死人,人家三十多岁就已经为唤醒人类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我三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当房奴,一边做小买卖,一边在网上码字赚钱给孩子买奶粉。
要不是互联网,我可能就会在庙门口卖香,短的十八,长的一百八,加长加大能保佑大吉大利升官发财人畜兴旺诸事顺遂型的,九百八十八。
好了不扯那么远了,智顗禅师判教的时候,为了让后人不要沉湎在理论里,而是能够具体上手操作,就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整理提取,写了一本书《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禅修,一步一步醒来。
这本书如果做成畅销书,那就得换个书名,同学们,搞出版搞互联网搞自媒体搞文字工作的要重视标题啊,不然人家一刷就过去了,谁有时间看这么难懂的书啊,所以,这本书应该叫做《人生不值得,那是因为没有醒来》《从人生迷梦中醒来的实操手册》,或者《醒来的步骤,你也做的到》,或者《你想从梦中醒来吗》,或者《和智顗禅师一起醒来》,或者叫《醒来的世界》《次第醒来》……
副标题:陈朝皇帝及众文武大臣全力推荐;四百八十座权威机构集体认证;一念三千的生命境界;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传世宝典;醒来,是人生最终的疗愈;也许你错过了很多爱,但你不能错过这个醒来的次第……
智顗禅师真不愧是大师,为了后人也是拼了,多年后,在他亲手创建的湖北当阳玉泉寺,因为他哥哥陈针的缘故,他觉得还需要有一个更加简单通俗易懂的版本,于是还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止观禅修操作手册,叫《童蒙止观》,童,就是儿童的意思,蒙,就是启蒙的意思。止观就是让烦躁的心平息下来,看清楚迷梦的事实,然后醒来。
再翻译一下书名,就是《傻瓜禅修入门指南》。
副标题:小孩子都看的懂的止观禅修方法,难不成你还不想试试吗?一代禅门巨匠为哥哥倾情打造;别嘚瑟了,你儿子都入门上路快要开悟了,你还在等谁呢……
还有一本书《六妙门》,主要就是讲修道悟道的六个步骤。
这几本书如果这样上市了,再找些名人写些评论,书评,估计应该可以登上畅销榜了吧。应该没有疑惑了,可以上手修行了。
可是,达摩祖师此时已经在中国开班收徒了,他老人家的简历,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基本都知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的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详,被载入中国文化的历史中,载入民间故事,载入佛教史,载入禅宗史,他们的这段对话,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文言文太难懂,这里用网络语言简化翻译一下。
达摩问梁武帝,我建寺度僧在佛门做了这么多好事,功德大不大?
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说,凭啥?
达摩祖师说,这都是你做的梦。
梁武帝说,那咋办?
达摩祖师说,醒来。
梁武帝说,咋醒?
达摩祖师说,迷都没有,哪里来的醒呢?
梁武帝说,靠,你谁啊?
达摩祖师说:不认识。
梁武帝有点恼火,这场著名的会面就这样翻车了。达摩祖师一看,不对机,走人。
看出来了吧,几句话,你没悟,人家就不带你玩了。达摩祖师是一对一教学,以心印心,只招最上乘根基的人,讲的是顿悟,啥次第不次第的,啥止观不止观的,啥禅修不禅修的,全都不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悟即入如来地,直取无上菩提根。
幸好,后来他终于等来了慧可,不然,这法脉就挂了,
慧可大师,就是禅宗第二代祖师时,和智顗禅师是一个时代。
据记载,慧可去少室山找达摩祖师,求安心,达摩祖师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回头找,找不到,因此大彻大悟。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断臂的桥段,说是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先在雪地里站着,祖师说,求法的人得舍身忘死才行。慧可就用刀砍了自己一条胳膊,达摩祖师才给讲了。有的记载言之凿凿,但也有记载慧可大师得法后,四处游行时,被强盗砍了一条胳膊。
这个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慧可禅师特立独行的风格与智顗禅师的风格截然不同,慧可和他的师父达摩祖师一样,跟领导们也搞不好关系,好像也不住在庙里,也不去名山大川等5A级风景名胜区隐居,而是就在市井街巷到处云游,屠户酒楼啥的,都有他老人家的身影,人家看不惯就问,你是个出家的禅师,怎么老是往这些地方跑,禅师回答,我调我自己的心,跟你有毛线关系。
但是,这并不影响广大信教群众对他的喜爱和尊崇,一些研究教理的僧众和学者也向他请教,并受益匪浅。从敦煌发现的禅宗文献看来,其中有许多断简残篇被认为是慧可所说的法语。可以参考铃木大拙所编《少室逸书》。
但是,也有不认同慧可禅师的,甚至说他讲的顿悟是“魔语”,总之,就是很有争议。不过,不认同又能怎样,人家就是不折不扣大彻大悟的祖师,而且活的长,反对他的人悟不过他,也活不过他。据河北《成安县志》记载,慧可禅师在这里得罪了人,被人家弄死,扔河里了,那一年,他老人家107岁。
这得把人际关系搞到多差啊,这么大岁数都下得去手。
智顗禅师讲渐悟,慧可禅师讲顿悟。
我们到底该信谁?跟谁学?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9】试试看,万一你是上根利智可别耽误了


讲顿悟的强调不立文字。
这个不立文字,其实是一句广告语,千万不能相信,因为这个法脉为咱们后人留下的文字一点也不少。不立文字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执着文字,在经典里比喻为,文字是指月的手指头,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月亮,而不是误以为手指头是月亮。
止观次第,算是渐悟,目的是让我们更充分地利用文字,理路清晰,获得觉悟。
殊途同归。
但是人的根器确实有很大的差异,这个不服也是不行,上过学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全校那么多学生,总会有那么几个天才学霸,学啥会啥,什么跳级啊,什么读少年班啊。等等。
可能很多人都见识过学霸们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渐悟的过程,都要老老实实地从小学读到初中,高中,大学等等。我认识十五岁就读大学的,还有年纪轻轻就去美国做了科学家,还有数学天才等等。
再看看我,正常的义务教育都读着吃力和费劲,吃奶劲都使上了,高中也没毕业。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宗门教下,是因为根器不同的缘故。
我们讲众生平等,是在佛性的角度上讲的,或者说第一义谛,就是终极究竟的真相,但现象上是千差万别的,这个我们不得不认账啊,我们小时候接受的革命历史教育,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敢讲别人咋样,我小时候读书就是为了当小卖部的售货员,因为家里穷,我非常想吃小卖部里的一种芝麻饼,我想,如果我成了小卖部的售货员,就能天天吃芝麻饼了。
你看,人和人的差距有多大。
你看,对我这样根器的人,该如何引导和度化。
慧可不像智顗禅师那样收很多徒弟,住在庙里开班授课,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掰开揉碎地六个步骤慢慢教,人家慧可只收祖师级的人,和他的老师达摩一样,单刀直入,成就成了,不成拉倒,可是这样根器的人太少了啊,等啊等,终于等来了一个叫僧粲的修行人来找他求法,说自己罪很重,过去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求忏悔,慧可说,把罪拿来,我给你忏。僧粲回头找罪,怎么找也找不到,就大彻大悟。
从此,人间就多了个三祖僧粲。
不服的,你也可以试试。其实,古往今来试的人挺多的,但不少人试成了口头禅,还有狂禅。
所以,智顗禅师办的是普及班,适合大多数根器的人。慢慢来,按部就班来。
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但是目标一致,怎么选择,咱们得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根器。不过,渐悟根器的也不能妄自菲薄,顿悟也是很多渐悟累积的。我们肯定能行,祖师才讲,如果不行,祖师就不讲了。而且,悟了,也不是就完事了,还得修,悟后起修,改自己的毛病和习气。
总的来说,智顗禅师和慧可禅师在同一个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教学方法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禅师。
他们,不仅影响了他们那个时代,也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影响到东亚,影响到西方世界。
那么,有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假如我就是一个上根利智的人,学习渐修的教法,会不会被耽误掉。
祖师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有考量的。
在汉传佛教的传统里,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出家人要受大戒。就是刚剃度出家的时候叫做沙弥,只能做些杂事啥的,端茶倒水,端屎倒尿干几年苦活累活,历练的差不多了,他的师父就让他出门去受大戒。受完大戒,才算比丘,在僧团里享受真正的出家人的权力和义务。
为了这一天,小沙弥们都眼巴巴地盼了很久了。
一路远行,风尘仆仆地地来到传戒的寺院,先去报到处报到,放下行李,人家问,谁让你来的啊?
小沙弥就会说,我师父让我来的啊。
人家就劈头盖脸用藤条一通抽,边抽边呵斥,生死大事,你师父让你来你才来?那你自己呢?
小沙弥就很委屈,莫名其妙挨顿打,但是在人家的地头上,也不敢说啥。
人家又问,谁让你来的?
小沙弥就学乖了,说,我自己要来的啊。
人家又是劈头盖脸一通打,说,你以为这是什么地方,你想来就来啊。
小沙弥被打蒙了。
人家又问,谁让你来的?
小沙弥怕挨打,只好就回答,我师父让我来,我自己也想来。
心想,这下,你还打的下去吗?
人家不吃这一套,又是一通劈头盖脸的打,呵斥,就你会说。
小沙弥这就彻底没辙了。
人家又问,说,到底谁让你来的?
小沙弥语塞了,把头伸过去,说,啥也别说了,你打吧。
你看,专治各种不服。
你看看这个公案,服不服,如果你是里面的小沙弥,能悟就悟了,不能悟,那还是要好好一步一步照规矩次第修。
这个传统在我受戒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就是报个道,考考功课就完事了。
上面的那个有趣的故事和传统,都是后来我们听老和尚们讲的。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11】你肯定想不到祖师干过这事


公元574年,北方的北周政权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历时四年,周武帝下令摧毁寺佛塔,焚烧经书佛像,把寺院全都改成普通建筑,禁止各种宗教活动,强迫出家人还俗。
大量出家人都逃往陈朝政权控制的江南一带,前面提到的二祖慧可大师就在这一时期逃到了安徽的岳西县隐居。
智顗禅师既然带了这么多人上山下乡,应该也是要考虑到佛教如何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定位的问题。
当然,还有眼下面临的现实问题。没地方住,咋办?
你可以吃苦,但是,人家弟子们就不见得人人都吃的下这个苦。果然,屋漏偏逢连夜雨,赴天台山的第二年,就是公元576年,是个灾荒年,吃的不够,这下没辙了,大家都住不下去了,智顗禅师就跟大家讲,愿意留下饿肚子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就出去找饭吃,各自随意。
估计是不少人都跑了。
就在这一年,智顗禅师的修证功夫有了更大的进展,为此,他建了一个降魔塔。
降魔塔的意思不是智顗禅师有一天深夜用绝世武功降伏了一个从树林里蹿出来的恶魔,而是通过修行用功降伏了内心的烦恼魔,就如同当年的佛陀一样,他们彻底地解决了自己内心里的贪婪和嗔恨,为了纪念这样的一种修行体验,并传递给后人,建了这样一个塔。
所以,后来有人称智顗禅师是东土释迦,跟这个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以后你要是再看到电视剧里那些打打杀杀的出家人的形象,一定不要相信,一笑置之就好了,那都是外行瞎编的。
现在这个瞎编越来越离谱,我曾经看过一个武侠片的片段,一个穿着大红袈裟的白胡子高僧蹦着高地飞上翻下地拿着一个锡杖跟人家打架,这个怎么可能,那个袈裟穿上以后,走路上个台阶不小心都能绊倒,何况穿着它翻跟头,会摔掉牙的。而且那个锡杖根本就不是武器,那是比丘外出要饭用的,乞食的时候,到了人家门口,不用敲人家的门,晃几下锡杖,上面的环发出响声,人家听见了,出来布施饭菜,佛定的制度,晃两三声,人家没反应,比丘就默默离开。锡杖又称智杖、福杖,象征断除烦恼,出离轮回,觉悟觉醒的意思。
不要再搞错了,拜托。
真正的出家人、绝世高手是调伏自己内心烦恼的人,慈悲为怀、无我利他的觉醒者、实践者,就像智顗禅师这样。
公元577年,陈宣帝了解到智顗禅师的困难,让地方财政划拨了一些资金,解决了问题。
走掉的那些修行人,就又回来了。
公元578年,智顗禅师的老师慧思禅师圆寂,他牢记先师教诲,化悲痛为力量,为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满足广大僧众以及人民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需求,克服种种困难,开始搞基建,就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陈宣帝的亲切关怀,在天台山修建了一座寺院。给起了寺名,修禅寺,宣帝差人送来匾额,由当朝吏部尚书毛喜题字。这个匾额应该也有现在的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的功能。
所以说,有困难找领导,相信政府,依靠政府,爱国爱教,不能光是口号啊,要深刻领会,充分贯彻和具体落实。
现在我们经常讲基建狂魔、中国速度,咱们的智顗禅师是当之无愧的祖师爷,他老人家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搞基建,直到去世,一共建了三十六座寺院,不仅为佛教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拉动了经济,提供了就业。
可是,我们只看到文献记载里有这样的功绩,没看到祖师背后的劳苦,盖这么多庙,没钱了怎么办?化不到缘怎么办?拖欠农民工工资怎么办?拖欠木材土石材料费怎么办?土地和基建手续怎么办?
这些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都是泪啊。这么一个大禅师,给自己在山里盖个漂亮的民宿,带几个听话的弟子住着,喝喝茶,坐坐禅,多好。何苦盖那么多庙,度那么多人,折腾那么多事。根据现有的记载依稀可以了解到当时智顗禅师一直就很缺钱。但还是咬牙把能盖的庙给盖了,甚至连自己死了以后都不放过。
他老人家六十岁圆寂,临终前写好了遗嘱以及交代了各项身后事,然后又拿出了一张他自亲自设计的寺院图纸,地址他也选好了,让弟子们在他去世之后接着盖。化缘对向也做了预言和安排。据说,后来拿到图纸和大师遗嘱的化缘对向当场就跪了。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这个庙后来真的就盖了起来,就是现在天台山的国清寺。
智顗禅师真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菩萨啊。
公元581年,智顗禅师四十四岁,他开始讲《金光明经》。
这一年,他发现当地杀生业很重,很多人从事捕捞业,还有海潮退潮时,很多海生物被困在渔民下的各种捕鱼工具中,数量巨大,很多都没有人收,就烂臭在那里。
智顗禅师心生慈悲,就经常跟渔民们讲杀生的过患,不少人因此改行。后来,他发现这个事情,一己之力救的命还是有限,想做好,还是得依靠政府,就给陈宣帝写信。
领导收到信后,下令把部分水域划为专门放生用,从此形成了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建有放生池的传统。这一慈悲护生放生的传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包括著名的杭州西湖,就是一个放生池,三潭映月的景观也是为放生设计建造的。
但是,到了今天,由于全球化导致的物种交流密切造成生态危机,盲目放生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成了一个环保问题,不断地被社会诟病。
进口的巴西龟、鳄龟等放到水里,它们会把本地的鱼虾都吃掉。令生态失衡。
即能够继承传统,又能够保护环境,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合理合法地转化成契理契机的行为,是留给我们这代人的新课题。
这一年,智顗禅师还收了一个徒弟叫章安,这位禅师,用现在的话讲,是个作家,如果那时有网络的话,那一定是一个超级网红写手,我们还能看到关于智顗禅师的这么多的历史故事,都是因为这位写手,他一边追随智顗禅师修行,一边记录禅师的言行,把禅师的开示整理成册,留给后人。并且写了一本《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多亏了这本书,不然,智顗禅师的很多故事就永远淹没在历史中了。
这一年,北方的北周政权覆灭了,被隋朝取代,隋文帝扬坚,他是隋朝的开创者,也是智顗禅师所在的陈朝的掘墓人。
智顗禅师很快就又要生活在一个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里。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12】

先从陈宣帝的两个儿子讲起。
陈宣帝陈顼有好多儿子,大儿子叫陈叔宝,被立为太子,是钦定的接班人,其他的儿子们都当领导,主持不同的工作。
千万不要羡慕皇帝太太多,儿子多。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事。
皇子们一般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比如,陈叔宝的二弟,叫陈叔陵,这个兄弟有个癖好,盗墓刨坟。
他外出游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看到有比较大的墓葬,他就让人挖开,把里面的陪葬品据为己有,然后把里面的遗骨也带回家,挂在家里,欣赏。
有一次,他发现有个叫梅岭的地方风水很好,可是那里葬着东晋名士谢安。他就把人家的坟给刨了,棺椁拖出来,扔在一边,占了人家的墓地,然后,把自己去世的生母葬了进去。
你看,咱们见过各种奇葩的兴趣爱好者,这样的,恐怕一般人也是闻所未闻吧。
这个陈叔陵手下的工作人员可是倒了霉了,据史料记载,他对人极其苛刻,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但他是皇子,大家也没啥办法。但他的恶行也会传到他老爹陈宣帝的耳朵里。可是,宣帝最多就是说他两句,儿子吗,总是自己的好。
而且,这个陈叔陵非常会装,在老爹面前,就拿着本书,让老爹觉得,这个孩子爱读书,是个好苗子。
但是,一离开老爹,回到自己的王府,就把书一扔。疯玩。据记载,他的府上常常整夜歌舞杂耍,而且他的私生活也是乱的不一般。
这样一个学渣,要是就这样过一辈子,也就算了,可是,他觉得他应该当接班人,而不是他的大哥陈叔宝。
所以说,教育是多么重要啊,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长抓不懈啊。
可是,人类还有个很难解释的现象。教育不是万能的,要知道,皇子们享受的教育无论是师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是当时社会最好的。
前面提到的写出千古名篇的庾信老师,他当年的主要工作,就是陪皇子读书。
尽管教育条件这么好,但是好多皇子们真的是没有教育好。有的是学问好,但是日子过不好,皇帝当不好,比如前面提到的才华横溢的亡国之君梁元帝,敌军已经攻到城下,他在大殿里给他的将军员工们讲老子;而有的则是啥都没学好,比如这个陈叔陵。
陈叔陵不仅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还是个失心疯。也不管自己到底是不是那块料,反正就是想当皇帝,一边花天酒地刨别人祖坟玩,一边等待机会。
公元582年的正月,陈宣帝重病,不行了。
在病榻前侍奉的有太子陈叔宝,二弟陈叔陵,以及另外一个兄弟长沙王陈叔坚。陈宣帝咽气后,陈叔陵觉得机会来了,让身边的人悄悄拿剑进来,工作人员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拿了把装饰用的木头剑,陈叔陵等不及了,趁陈叔宝在父亲灵堂前伏地痛哭的时候,拿起加工中药用的药刀,猛砍太子陈叔宝的颈部。
药刀不够锋利,没有致命,陈叔宝的母亲柳皇后上前阻拦,也被连砍数刀。乳母拼死上前阻拦,陈叔坚也从背后抱住陈叔陵,控制住他。陈叔宝这才挣扎爬起来侥幸逃脱。
陈叔陵也趁乱逃回王府,到家后,立刻把家里的金银拿出来分发,呼吁大家协助他造反。
这样的操作,哪里能有啥响应呢,只有小弟陈伯固毫无政治头脑地参与了叛乱。
很快,陈朝大将萧摩诃带兵杀来,陈叔陵试图策反萧摩诃。许诺成事后委以萧摩诃重任,萧摩诃假装同意,提出,那你让你身边最能打的人过来商量。
陈叔陵就派身边两个最能打的得力战将过去商量。萧摩诃当场就把两位“商量”掉了。
可怜两位武士,没遇到猪队友,遇到猪老板。
陈叔陵无奈之下,知道自己已是末路,把家中的妻妾七个人投入井中溺死,然后带着身
边的贴身侍卫逃命,试图出境投靠敌国,被萧摩诃带兵追上,全部斩杀。
事后,陈叔陵的儿子们以及身边比较近的工作人员,全部被杀。梅岭上陈叔陵生母的棺椁被挖出来,迁走,被霸占的东晋谢安的这块坟地还给了谢家的后人。
为了泄愤,陈叔宝将这个二弟的王府改成了猪圈。
陈叔宝成了陈朝最后一个皇帝,史称陈后主。
这个陈叔宝在帝王史里算是一个网红了,他和智顗禅师差不多是老乡,出生在江陵,就是现在的荆州,当时的梁元帝在这里兵败亡国的时候,他老爸陈顼被掳走,去西安吃凉皮,而他和他的妈妈柳敬言则去了如今的河南吃胡辣汤了。
算是一个单亲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十岁的时候,回到了南京,父亲陈顼掌权之后,一直就养尊处优的叔宝哥开始了他可爱的帝王生涯,十四岁被封为宁远将军,十七岁被立为皇太子。
对叔宝哥的教育,陈家也是下了本的,首先,他的妈妈柳敬言就不是一般人,她是梁武帝的外孙女,嫁给了陈顼。
历史上对柳皇后评价非常高,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华都值得大书特书,她谦下有智,不是正室,却没有妒忌和争宠,一直礼让、尊重正室,在儿子受伤无法理政的时候,果断决策并执行了一系列包括平定叛乱、处理边境事务、办理宣帝的丧事等等,稳定了局势,之后,把政权好好地交给了康复了的儿子。又是一个别人家的老妈,叔宝哥不知道哪辈子烧了高香,摊上这么一位好妈妈。
叔宝哥不仅有位好妈妈,还有一位好爸爸,陈宣帝是个实干家,从基层开始做起,一步步地脚踏实地,出生入死,最后走到权力的顶点,虽然大权在握,但却没有膨胀,依然勤俭持家,住房和饮食都比较朴素,工作上也勤勤恳恳。除了对那个爱挖人家祖坟的陈叔陵失察以及篡权外,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有好妈妈,还有好爸爸,这还没完,他还有位好老师,他叫周弘正,这是一位精通周易的奇人、大儒,根据记载,他还有一些特异功能,能预测一些重大的事件。侯景之乱,就被他预测到了。他很小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一般的考试在他那里就不是个事,很快就成为国内公认的顶尖的大家,不仅在家的知识分子,就连不少出世的修行人也向他请教,他有关于儒家的著述,还著有《庄子疏》《老子疏》等。
这位老师不仅学问好,做人也地道,侯景之乱时,不少人投靠侯景。周弘正老师就不甩这个粗人,不跟他为伍,冒着生命危险跑了。
这样一位大师,作为当时最优秀的老师承担起来教育皇太子叔宝哥的重担。
这还没完,叔宝哥觉得自己老师还是不够,于是,看上了智顗禅师。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13】这个东方和西方的故事,一定得知道


公元585年,叔宝哥陈后主为了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多次写亲笔信派人去天台山请禅师来南京给自己上课,据记载,前后差不同的人跑了七趟,智顗禅师反复推脱,这个年轻皇帝确实是有办法,这条路走不通,就换条路,跟咱们熟悉的办事方式一样,开始托关系,当时浙江的最高领导陈伯智一直和智顗禅师交往很好,就请他出面来做工作,讲一些禅师你要慈悲啊,你这样度化帝王,弘法利生的事业事那是会半功倍啊之类的话。
没办法,智顗禅师只好再次来到南京,先住在灵曜寺,在皇宫里开班授课,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后来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章安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


叔宝哥还真的是想学好,不仅自己学,还带着官员们都学。陈朝上下学习的学习,受戒的受戒。掀起了一股学习禅法的热潮,连太子陈渊也参加了学习,先是在崇正殿设了千僧斋,然后受了菩萨戒。要解释一下菩萨戒是啥,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一定的佛教仪轨,郑重地发下大愿,从此以后诸恶不做、众善奉行,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菩萨。
皇后沈氏请智顗禅师给起个法名,大师给起了“海慧”。
陈伯智的劝说,也真的兑现了,当时可能社会公共教育水平比较低,文盲率比较高,熟悉经文的出家人数量少,朝廷下令,举行全国僧尼统一考试,考佛经,考不过的,就取消出家身份。
如果这个政令执行了,很多人的学习进步和成长的机会就断了,而且悟道这个事情,跟会读经文也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果然,上面有人确实好办事,智顗禅师就写了劝谏信,这个政令被制止了。避免了政策一刀切,很多修道人,得以继续修行。

公元586年,就是智顗禅师再次赴南京的第二年,距离南京约八千多公里的罗马,那位格里高利一世生活的时代,刚刚进入被后人称为欧洲社会“黑暗隧道”的中世纪。
当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的首都在意大利,东罗马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又叫拜占庭帝国。此时的东、西罗马都是四处战火,原因很复杂,真要是讲起来,这个祖师故事就讲不完了,为了不扯太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让大家大致了解一下和智顗禅师同时期的古代欧洲是咋回事。
咱们中国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有一首歌叫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得益于咱们的民族宗教工作和统战工作做的好,古代欧洲没有这个概念啊,他们也是很多民族,被罗马称为蛮族,所以,他们当时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把刀。
当然,不是真就五十六个民族,而是很多,关系都很复杂,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系同学的事,咱们就记得很多就行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互砍,为了疆土以及种种奇怪的原因,今天你赢,明天他赢,有的仗当场见效,有的打好几年。
西罗马就被五十六刀给瓜分了。历史上认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就算是灭亡了,但是,战争的胜利者依然自称西罗马皇帝。
在欧洲少数民族大花园当中,盛开着一朵奇葩,叫伦巴第人,他们是日耳曼民族的一部分,长头发、长胡子,如果画成漫画,一定非常有喜感,他们算是游牧民族,离开家园,不辞辛苦地联合其他日耳曼民族的分支翻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绕过沼泽草地,蓬头垢面地出现在意大利北部。他们可不是进城来找工作的欧洲农民工,他们是侵略者。
我们需要脑补一下伦巴第人砍人史。
公元487年开始,西罗马的意大利砍倒了鲁吉人,伦巴第人趁虚而入,占据原鲁吉人统治的地盘。随后,伦巴第人跟格皮德人做邻居,并认赫卢利人为大哥,缴了三年的保护费,然后,伦巴第人又把大哥赫卢利人给砍了,不当小弟了。接着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跟邻居格皮德人互砍,互有胜负。然后,又作为罗马帝国的盟友砍倒了西哥特人,然后,彻底砍翻了格皮德人,砍了一百年,终于挥刀砍向了昔日的帝国盟友西罗马的意大利。
面对伦巴第人的入侵,罗马教皇非常生气,就让格里高利一世去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找皇帝莫里斯一世,请他派兵抵抗伦巴第人。
可是,莫里斯一世正忙于和波斯的战争,此时的东罗马虽然比西罗马的日子要好过,但是也被内外的五十六把刀砍的自顾不暇。而且,那些年,一场席卷罗马帝国的大瘟疫导致人口骤降,经济衰落,意大利只能自求多福了。
格里高利一世出使君士坦丁堡无果而归。
此时的格里高利一世担任了自己创建的修道院院长,并且被教皇认命为罗马教区的总辅祭,兼财务总监。
格里高利一世修行的法门叫“本笃会”,公元529年由意大利人本尼狄克(亦译“本笃”)创立于意大利中西部的卡西诺山。
这个法门的修行者必须遵守三条严格的戒律,独身,个人不蓄钱,绝对服从,简称“三绝”,角色,绝财,绝意。
修行者每天集体诵经,读书,从事劳动,座右铭是“祈祷不忘工作”,后来,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1909年,本笃会传入中国。在四川成都西山建立首座修道院。之后在延吉、重庆、开封、北京建立修道院。本笃会在中国除了传教还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1925年美国的天主教本笃会建立辅仁大学,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后世人认为,格里高利一世后来的很多思想与举措,和他出使君士坦丁堡有很大的关系,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对政权,对宗教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要从修道院里走出来,用自己信仰的宗教改变这个世界。
是啊,古代欧洲大地上勤劳勇敢的各民族人民,在砍人和被砍的闲暇时仰望夜空的时候,也许除了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以外,应该还有我们为什么要砍人、为什么被人砍?这样的哲学问题。
大家好好过日子,别砍了,不行吗?答案是,绝对不行。
读史,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往往可以建立起对人类深刻的同情和悲悯,那些年代和事件就不再是枯燥冰冷的数字和文字。
相信,格里高利一世,此时也应该在他的修道院里深刻地思考过同样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一定要自相残杀。
果然,后来,他带领着他的宗教投身于滚滚红尘中。积极入世,参与并主导世俗世界的种种事业。
而东方的佛教正积极出世。
东方最重要的宗教和西方最重要的宗教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就在格里高利一世在古代欧洲仰望星空的时候。公元588年的冬天,智顗禅师再次谢绝挽留,以参礼南岳大师灵塔为由,率徒离开南京。
也许,是偶然;也许,禅师已经预见到陈朝的末路。
楼主:贤书  时间:2021-03-17 22:20:53
【14】怎么也想不到,陈朝的最后岁月是这样的

智顗禅师没有去浙江的天台山,而是奔着湖南湖北方向去了。但是在途经现在的安徽枞阳的浮山时,发现这里风景非常独特,就留下来,恢复了一座古寺,起名浮山寺,在这里住下用功。
这个浮山寺所在的山,是一个古火山,有很多溶洞,山石怪异,又临水,景色非常特别。这座寺院至今还在,只是已经不再叫浮山寺了,虽然也称为祖庭,但也少有人学习智者禅师的止观教法了。
不久,智顗禅师做了一个梦,梦里,东林寺创建者,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创建者慧远大师告诉他,要他去护持东林寺。
智顗禅师便出发去庐山。
而远在南京的智顗禅师的在家弟子叔宝哥,正带着他的陈朝走向最后的岁月。
刚开始这位叔宝哥确实是想当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很虚心很好学,甚至下文件告诉大家,他会尊重各种对他的劝谏,要招纳贤才,不光要听有权有势有知识的人的谏言,普通老百姓的谏言也要听,看库房的、扫大街的等等。
叔宝哥注重民生,颁布了一系列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法规。包括安抚少数民族,对三农问题也很重视。
可是,就这样一手好牌,却被打的稀巴烂。
叔宝哥上任后,理论层面的操作都是很可喜可赞的,但是在现实层面就是另一回事了。他嫌父亲的办公条件太简朴,开始大修宫殿,顶级规格,顶级标准,亭台楼阁,山水奇石,珍禽异兽,能玩的都玩个够。要说,他也信佛,信佛就要好好持戒,调伏私欲,但是,人家不管这一套,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去上智顗禅师的课就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去上课。
然后还建了个大皇寺,里面有个很豪华的塔,建就好好建,可能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不注重消防安全,建了半截,失火给烧了。
他自己又酗酒,信佛就不要喝酒了,但是人家不管这套,整天喝的醉醺醺的,搞的没法工作,还记得前面给智顗禅师的修禅寺题匾额的尚书毛喜老师吗,叔宝哥有一天喝多了,叫人家来陪唠嗑,毛喜老师到了宫殿一看,宝哥都醉成那样了,真是不像话,又不好说啥,索性就装着心脏病犯了,回家了。
宝哥喝醉了,但这个细节没忘,觉得不给自己面子,找理由把人家的官给撸了。
那个曾经在父亲灵堂前救过他一命的兄弟陈叔坚,也因为一些事得罪了宝哥,宝哥竟然要杀掉他,这个叔坚兄弟真是个聪明人,当场就说,我是罪该万死,请皇帝您在我死之前下一道圣旨,降罪给陈叔陵,我到了地下拿着这道圣旨,继续追他的罪责。
宝哥清醒了一点,陈叔坚这才逃过一死。
每一个败家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败家的女人,叔宝哥的四个顶级的好老师,全都抵不过一个叫张丽华的女同学,宝哥对她宠爱有加。把日子和工作全都搞的乱七八糟不像话。
宝哥虽然学习了很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是他也没修咋修身,没咋齐家,更不要说治国和平天下了,在身边凝聚了好几十个文学工作者,长期从事文艺创作,他本人也是这方面的高手,填词作曲,诗词歌赋都是家常便饭。流传后世的《玉树后庭花》就是他的杰作。
真是一个被皇帝职业耽误了的文艺明星啊。

公元589年。
北方政权的隋文帝杨坚早就看这个南方的陈朝政权不耐烦了,经过精心的准备,决定武统,先写了二十条叔宝哥的罪状,然后印了几十万份,到处散发,做足了战前的舆论工作。
这些罪状全是文言文,用词铿锵有力,义正言辞,不过仔细看,大概就是,这个陈叔宝太作死,已经忍你很久了。
陈叔宝根本就没有这个忧患意识,迷一般地自信人家打不过来,觉得这个长江天险多么固若金汤啊。
很快,杨坚带着军队打过长江了。势如破竹,接到战报,叔宝哥这才吓坏了,整天只剩下哭,上层的腐败也导致了基层政权的腐败,陈军竟然连僧尼都强行招募进军队,而隋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这仗怎么打的下去。等隋军一直打到南京城外,叔宝哥排了个特别烂的阵跟人家打,一打即溃,陈朝就这样完了。
陈朝的不少官员看大势已去,投降了,曾经帮助叔宝哥平叛的大将萧摩诃也没心思给这不靠谱的皇帝卖命了,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叔宝哥曾经欺负过萧摩诃的妻子。唉,多么荒唐的人间啊。
叔宝哥在任的最后一刻,大将任忠向他汇报形势,劝他逃跑。他拿出两袋金子,跟人家说,去人才市场再多招点人,接着打,行吗。任忠从皇宫出去后,这个时候上哪里招兵啊,实在没有退路,算了,投降了。
还有要抵抗的,看他也投降了,也就没有战斗意志了。
隋军攻进了南京,打进皇宫。一位叫袁宪的官员一直在叔宝哥身边,他劝叔宝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应该效学梁武帝,穿好衣服,坐在大殿上,等着敌人来,不管结果咋样,咱们也是一代帝王,好歹也有个帝王的样子。
叔宝哥吓的颤巍巍地说,刀剑不长眼啊,你别管了,我自有办法。
啥办法啊,袁宪和另外一位叫夏侯公韵的官员跟着叔宝哥往后宫跑,结果看到叔宝哥要带着嫔妃们往花园里的一口枯井里藏身。
袁宪和夏侯公韵赶紧拦,这算个啥办法啊,可是两个老爷们那么使劲拽楞是拦不住,夏侯公韵干脆趴在井口不让叔宝哥下去,这也抵挡不住宝哥一定要下井的坚强意志,一边喊着别拦我别拦我,一边硬是把他俩扒拉开,下井了。
两位忠心耿耿的官员只好坐在井口哭。
隋朝的士兵冲进皇宫,找到这口枯井,觉察到里面有人,就喊里面的人上来,陈后主不吱声,士兵们就说,你不上来,我就往下面扔石头了。
陈后主就同意上来了,结果,一绳子拉上来好几个人。
陈朝就此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隋文帝没有特别为难陈后主,厚待了他,甚至在重要的庆典活动中也会礼请这位前朝换地出席,席间不让演奏江南音乐,就为了不让这位亡国的君主伤心,真的是仁至义尽了,但是叔宝哥又展现了他非常奇葩的性格,他要求隋文帝给他一个官职,这样才好有名有份地参加各种活动。隋文帝就感慨这位叔宝哥真是没心没肺的可爱。
叔宝哥嗜酒如命,隋文帝还很关心他的健康,劝他少喝点,但劝不住啊,隋文帝也就算了,不劝了。
叔宝哥就这样靠酗酒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隋文帝对叔宝哥身边的那些佞臣却没有客气,就是那些总是吹捧皇帝不教皇帝学好的人。连同叔宝哥最宠爱的女同学张丽华,都给杀掉了。


武统了全国的隋文帝,有五个儿子,继承权在大儿子杨勇和二儿子杨广之间展开。
杨勇被立为太子。
杨广默默储备夺取权力的条件,对内展现出比大哥杨勇更良好的素质、修养和政治远见,历史仍然在人类毫无新意的烦恼中,不知疲倦地埋下轮回的伏笔……
公元591年,杨广派人去庐山请智顗禅师。



楼主:贤书

字数:27555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12-13 18:26:34

更新时间:2021-03-17 22:20:53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