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对意境的思考

对意境的思考

楼主:太史妙意  时间:2021-01-08 15:51:35
意境,从字面上看,是意与境的结合,即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即王昌龄所言“物境“、”情境“、”意境“——三者不过侧重点不同,实质都在强调主客的合一。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其与意象的区别。意象,虽然也强调主客的结合,但它是单一性的,稳定性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并置而蕴成意境。所以,意境的内部结构更其复杂,它的感染性与生成力量也更强大。意境一旦形成,它也就是非主观非客观了,它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充满意义性意味性的整体世界。也就是说,它并非主客的简单拼合,而实在需要创作主体独特的眼光与创造力的。正如王昌龄所言: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莹然掌中。或者如马克思所言,意境乃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
意境由实境与虚境构成。实境,指具体的意象所组合构成的实际之“形似“境界,虚境则是在实境之上,借助文学语言所特有的话语蕴藉特性所生成无限的朦胧的”神似“境界,亦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这样的境界并非机械技术意义上的语言形象组合,而是需要读者凭借个人充分的锐敏的感知领悟才能捕获的。而虚境,是由主体对实境的精心描绘造就的。这也正是在强调主体在意象生成及其构成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主体是否关注外物,是否选择审美角度观照外物,主体的心理内涵对外物的改造,主体对于意象结构的熔炼等等。可以说,在意象建构的生存学伦理上,主体是灵魂,其致力于实境,就生出来实境的灵魂——虚境。比如”夜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的选用,就充分体现了主体性以及主体用力对意境生成与开拓的重要作用。正是那一声微妙空灵的敲门声,使得这个月夜分外空寂,月光分外明媚,而人的心灵也似乎在这种紧致的意境获得了灵动感灵韵感。
这种虚境也体现诗歌艺术作品咀嚼玩味不尽的审美效果——韵味无穷。早在晋代就有钟嵘的滋味说,后人的言论则更多:“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我们可以具体的诗句分析来体会这种韵味无穷的特征。李白的著名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送别之地,朋友的已经看不见了,“看不见”说明诗人一直在看直到孤帆消失,此处写景就比较曲折然而又十分自然地强化渲染了诗人的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种情意的审美层次并不高,重点在下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首先,“只见长江“而不见有人,以有写无,浩大的长江水强化了内心的无限的落寞感与伤怀,浩大的江面只是无尽的空白而已。其次,长江滚滚而去,永不断绝,似乎也意味着我对朋友的眷念也永远不会断绝,而在思念中那种”何日再能相见“的感叹无疑会更加深远浓烈,如同眼前无尽的江水。第三,”天际“即天边,这是一个空白的未知点,即所谓”召唤结构“,那里会发生什么事呢?老朋友从今往后会不会过得很好呢?老朋友是否也会在天边怀念着我呢?无尽的感叹都流向此间,形成极大的意义阐释空间,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李白手法极为纯熟自然,根本让人看不到有什么技巧雕饰,然而正是这种天才般的”清新飘逸“,使得其诗歌格外风神绰约。
如果我们稍加细致体会,便可以意识到以上的分析已经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意境的生成性问题。意境生存了一个充满意义意味的整体的人间天堂!所以,文学艺术才得以成为人类心灵的家园。那么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生成性呢?我觉得这点可以联系文学的话语蕴藉特征进行分析。文学作为话语,可分为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沟通,文本,语境。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在固定化为语言形式时,本身就会产生新的意味,而文本一旦产生,“作者即死亡”,其独特的语言形式结构无疑是一个谜团。在受话人对文本进行解读过程中,他实际遭遇了三种障碍:个体的先验理解、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作者意图的隐伏,这会导致他生成一种奇异非仅关乎某一项因素的综合性的创造性的沟通状态。而语境,无论是具体的上下文语境,还是时代社会语境,都极大影响了文本的理解。所以说,意境的生成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楼主:太史妙意

字数:157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08 01:39:10

更新时间:2021-01-08 15:51:35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