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韩信为什么没有归隐?

韩信为什么没有归隐?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如题,个人对于历史人物比较喜欢韩信,然而常常看到很多人在说,韩信要是早点学习张良归隐,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所谓的汉初三杰,虽然貌似在大家评价上是一个地位,实际却有很大的差别。

汉高祖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番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三人的分工和专业能力的不同。

张良定位是辅助角色,是个谋士,用现在的话,就是参谋。在史书记载中,少有自己带兵作战独挡一面的记录。

从张良在大汉安定之后,立即退隐来说,他无论是对于局势人心,还是对于自己的定位都是很清楚的。

因为有师从黄石公这样的传说,那么所谓寻仙访道,与赤松子游也顺理成章。

加之,刘邦也是人,多少还有些顾念旧情,对于相对威胁较小的谋士类角色张良,也就放任自流了。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在说萧何,作为从沛县起,就跟随刘邦的老人,还曾经是刘邦的上司。两人可以说是,知根知底。

也就是说,不仅刘邦对萧何的能力人格秉性很了解,萧何同样对刘邦的性格了如指掌。也就有了在刘邦战败的时候,后方留守的萧何,派遣自家的子侄到前线刘邦的身边;就有了天下安定之后,用贪污来进行自污。

虽然这些计策都是身边人出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对于刘邦秉性足够了解,旁人也就只是听听罢了,未必会照做。难道其他人身边就没有这样的人出这样的计策?

而且从任何方面来讲,做为丰沛系的大旗,作为类似股东甚至副董事长的存在,萧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退隐的。

从个人能力资望来看,萧何在刘邦集团中,始终作为后勤类的角色,在后方治理民生,为前线筹集粮草,补充兵员。

这样的一个人,虽然同为汉初三杰,然而对于局势的威胁,也几乎算是很小的。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这次该说我们的主题,韩信为什么不能归隐了。

刘邦对于韩信的评价是: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个评价在我们现代看来,还是很中肯的,并没有丝毫的夸大。

在历史上,对于军事能力,历代基本上有很客观的排名,那就是:孙吴韩白。

也就是说,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韩信排名第三,尚且在大秦名将白起之前。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在时间上,大秦名将白起,在韩信之前。两人又都是百战名将,未有败绩,结局也几乎相同。

而孙吴二人,个人觉得,之所以这么靠前,主要还是有兵书加成,在实际战例里,要逊色一些。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说到这里,越来越觉得,韩信和白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两人所处阵营,都是关中巴蜀,也都是独当一面,去国远征诸侯国,也都攻灭诸侯安定天下,对于各自所在的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结局也类似。

当然,显然,韩信当时的天下权重作用,可能更为关键,显然是一个左右局势的人。

不过,韩信与白起的最大的不同,在于,韩信几乎所有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谋略取胜。

这是一个带着一两万人,就敢远征十万二十万人的存在,并且都成功了。

相对于刘邦的兵越打越少,韩信的军队则是越打越多。

所以才有历史上,刘邦几次夺取韩信的军队。留下几千老弱新兵,让韩信继续带兵攻打剩下的诸侯。

然而即便这样,韩信依然,暗度陈仓、定三秦、虏魏、破赵、平代、灭齐、雍水之役灭龙且、十面埋伏败项羽。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关于韩信的功绩,常常作为各类艺术创作的题材,

如京剧《长安宴》:
当年汉王困蜀地,某家千里投汉中。立下军法练劲旅,初露头角第一功。
汉王坐困愁汉中,某家设计脱牢笼。明修栈道疑敌目,暗渡陈仓显奇谋。
施展奇谋出汉中,大军十万卷东风。章邯老将早授首,还定三秦又一功。
三秦定后出潼关,首战魏豹如摧朽。蒲坂一役全军没,魏国平定又一功。
灭罢魏来又平代,力战夏说擒顽凶。代地归汉吹灰力,开疆拓土又一功。
又战赵军二十万,井径关口金鼓隆。背水列阵古无有,千古传颂又一功。

破罢赵军声威振,不劳征伐出奇谋。一封书信无半两,招降燕国又一功。
大军入齐如卷席,杀得敌军乱哄哄。一战底定七十城,众口夸奖又一功。
楚军兴兵二十万,龙且勇猛怒冲冲。雍水之役中某计,全军尽没又一功。
楚汉相争岁月久,垓下一战决雌雄。十面埋伏困项羽,九里山中伏蛟龙。
四面楚歌军心散,乌江自刎悲秋风。江山一统天下定,扶保我主登龙楼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元杂剧无名氏的《赚蒯通》,其中第四折,以蒯通之口叙述了韩信的“十项罪状”,实际上也是十大功劳了:
一不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二不合击杀章邯等三秦王,取了关中之地;
三不合涉西河,虏魏王豹;
四不合渡井陉,杀陈馀并赵王歇;
五不合擒夏悦,斩张仝;

六不合袭破齐历下军,击走田横;
七不合夜堰淮河,斩周兰龙且二大将;
八不合广武山小会垓;
九不合九里山十面埋伏;
十不合追项王阴陵道上,逼他乌江自刎。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韩信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兵太厉害,不单是同代无敌,放在历史上,也几乎无敌。

动不动就是几千一两万新兵,远征破人家几十万的灭国战争。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大家觉得他能够归隐吗?

哪个皇帝能够放心韩信归隐到自己看不到的角落?

这样的能力,假如真的要反,随便组织几百家仆,都能干起来!

所以,韩信不是想不想归隐的问题,是不可能归隐的问题。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有人曾经说过,刘邦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个。这个我个人是同意的。

很多人受电视剧电影的误导,觉得刘邦是一个流氓小混混。这可能是历史第一大冤案。

也许是后天学得,也许是生而知之,刘邦个人的境界,可以说已经达到:无可无不可。

所谓无可无不可这个境界,最早是孔子提出的,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刘邦对于韩信的处理,可谓是精髓所在,每一步都打在关键位置。

灭项羽的时候,刘邦无奈,把指挥权全权交给韩信,(没办法,彭城之战,各路大军都不再相信刘邦的大兵团指挥能力),

灭项羽后,果断夺军,并且改封楚王,用的借口是,韩信为楚国淮阴人,也算光宗耀祖了。

这一步,直接把韩信从自己的根基调走,因为,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几乎就是韩信的大本营。

而楚国,毫无疑问,则是项羽刘邦根基所在。韩信灭了项羽,可以想象楚人对于韩信估计很难友好。。。

这一手换防,后来有个人玩的也很好。。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然而,兵权被夺,又被调离了自己的大本营,依然不能消除刘邦对于韩信疑虑。

因为,韩信打仗,根本用不了多少兵。。。

人太厉害,也是一种无奈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用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诱捕韩信。

说起来,用这个计策,可真是有极大的风险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直接武力抓捕讨伐的话,没人是敌手,搞不好,刚稳定的局势,就四分五裂。

伪游云梦诱捕的话,那刘邦自己就是鱼饵。

假如韩信真的谋反的话,陈平可就把刘邦坑死了。

然而,伪游云梦的计策,之所以能够实施,陈平敢提出来,刘邦敢于接受,并且其他人都没有反对。

这意味着,无论是刘邦自己还是陈平,甚至所有人,都不认为韩信为反。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韩信果然中计,只身前来朝拜刘邦,当场被拿下。

面对韩信的质问,刘邦的回答很苍白:有人告你谋反。。。

其实,刘邦自己也明白,韩信只身前来,这个借口,就已经不成立了。

很快处理结果出来,问题查清楚了,这只是一个误会。

于是楚王变成了淮阴侯,这不算什么,关键在于不之国。从此韩信就在长安做官了。

所谓龙游浅滩,虎落平阳不外如是。

这才是刘邦对韩信的预想的处理方案。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长安一入深似海,从此兵仙是路人。

长安是刘邦的基本盘,谁进来了都不行。从此韩信对于刘邦已经是没了牙的老虎,已经不算是威胁了。

此时假如刘邦要对付韩信,只要一个小吏就能置他于死地。

然而终刘邦一生,他都没有出手。

不过即便如此,韩信也再也没有机会出去,更不要说带兵作战了。

因此,有很多人常诟病说,刘邦征讨匈奴的时候,韩信抱病不去,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好不容易把韩信圈禁在长安,怎么可能会放韩信出去,更不要说带兵打仗了。

刘邦可不是曹操,会把刘备放走。。。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也就是说,圈禁在长安的韩信,已经在刘邦掌握之间,对于刘邦,已经不算威胁了。

这也可以说是刘邦对于韩信问题,心中最理想的处理结果。

这一时期,如果刘邦真的想杀韩信,随时可以动手,然而刘邦始终没有。其实,刘邦内心何尝不想杯酒释兵权。把各路功臣诸侯们高高供养在长安。安全省事又放心。

倘若杀了韩信这个第一功臣,先不说天下寒心,其他各路异姓王,兔死狐悲。这么乖,这么大功的韩信都杀了,马上就轮到自己了,不反也得反了。

所以,刘邦的内心,最好的方案就是圈禁韩信在长安。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然而,最终动手的却是吕后,派萧何,再次诱杀韩信。因此才有俗语:成也萧何败萧何;

才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很多人都认为,杀韩信是刘邦授意吕后做的。我个人是不赞同的。

因为,刘邦要杀韩信,派一小吏足够了,甚至暗杀也可以。而吕后动手,无论刘邦在不在场,这个锅是甩不掉的,都只会归结到刘邦身上。

这几乎相当于掩耳盗铃,根本没有必要。

因此,杀韩信,是吕后自己,而非刘邦。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那么,吕后又为什么要杀韩信呢?

第一就是,吕后算准了杀韩信,刘邦不会太怪罪。史记中,刘邦知道,吕后诛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时,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彻计。

于是诏捕蒯彻。并没有怪罪吕后私自下手。

而且从这里引出蒯彻来看,韩信死前恐怕是说过这句话。不然韩信和蒯彻两人的秘密谈话,别人也不知道。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然而,死前的这句话,从另一方面证明,韩信到死前为止,并没有要造反。。。

更表明,韩信从来都没有把吕后放在眼里。

对于这一点,吕后自己相比也是很清楚的。不然也不能拍萧何去请韩信。吕后的面子,韩信想必是不会给的。

这也是吕后要杀韩信最根本的原因。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韩信此时,虽然是被刘邦圈禁在京城,成了没了爪牙的老虎,然而资望毕竟相当的高,名副其实的军方第一人。

即便是由楚王降级为淮阴侯,大臣将领们对韩信还是相当尊敬的。其中就有 羞于樊哙(羞与哙伍)的故事。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意思是,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在长安的时候,曾去过樊哙家,樊哙赶紧跪拜在地上称臣说,大王竟然屈尊到寒舍,实在惶恐。韩信回去时,感叹说,没想到这辈子居然和樊哙并列为候!

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即便是韩信被降级为淮阴侯,还是有相当的资望的。

作为樊哙,在大汉的地位实际上并不低,被封舞阳候,屡立战功,还曾经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是刘邦的连襟,吕后的妹夫,吕家的女婿。

绝对的皇室亲信,面对被贬同级别的淮阴侯韩信,跪拜送迎。

而韩信显然并没有要结交吕后一系的意思。

无论是资望能力,这位军方第一人,都是吕后的心头刺。

也是杀鸡儆猴,树立自己权威,震慑那些骄兵悍将的最好人选。(当然主要别的如英布彭越,吕后也杀不动。。。)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可以这么说,吕后的崛起,始于杀韩信。

军方第一人,天下第一大功臣韩信的死,让其他的功臣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除了皇帝刘邦之外,还有一个人能够置他们于死地。

这一点,不得不说是刘邦的最大的一个失策。

要知道,赏罚皆出于上。决定大臣们生死的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刘邦。

否则,臣下们,必然有二心。这也是吕后建立权威,祸乱刘氏天下的根源。

而在此之前,吕后甚至连自己的嫡子惠帝的太子之位都几乎保不住。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接下来再谈谈,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疑惑?

为什么韩信作为一个之前没咋指挥过打仗的人,在担任大将军也就是三军总司令后会这么厉害,百战百胜?

这里,我们首先得承认一点,人和人其实是不同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有些人是生而知之,有些人是学而知之,有些人是困而知之,还有些人是无知跟随本能。

生而知之的人,比较少,但绝不是没有,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比如黄帝,比如很多神童。甚至我们有的人身边就有类似的,上学时候不乏这样的同学。我们苦读,人家就不怎么学,大部分时间在玩,依然次次考第一。。。这种就类似生而知之,

然后是学而知之,我们很多人,都是这种类型,相当老师,先去考大学,上师范学校。想搞IT,先去学编程。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努力走。

然后是困而知之。也就是遇到问题才知道,才明白,才从问题上吸取教训,才会因为遇到的问题,而去学习,而去请教。这种人也是很多的。

最后就是无知跟随本能了。讲究随心所欲,不管外部规则,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当然也有成功的,无非随大运了。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当然,虽然获取知识,理解规则的方式不同,无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只要最后知道了,结果还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得承认,韩信对于军事,的确是有天分加成的,不过,这应该不是根本。

我们来回顾下韩信的从军经历。

项梁起兵,韩信仗剑从之,后项梁兵败,又属于项羽。无所知名,鸿门分封之后,投奔刘邦。

关于韩信为啥投奔项梁,我想跟三国演义的谋士英雄选择主公应该不同。

首先,韩信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些有出身的谋士英雄,常常没饭吃,吃不饱饭,从军既是实现理想,也是填报肚子的不二选择。

再次,没有好的出身,就没有对应的情报信息获得渠道,就只能就近选择。不能像诸葛亮一样高卧隆中,等待明主上门邀请。也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没出山就料定天下三分。更不可能知道天下英雄。(诸葛亮跟着叔叔投奔刘表,诸葛亮丈人跟刘表也是亲戚,所以虽然诸葛亮说自己是农夫,大家还是不要当真,其实他是高富帅)

最后,对于韩信来说,近在咫尺的项梁就成了最好的投靠对象。
楼主:退而求其辞  时间:2019-01-24 22:10:54
关于韩信投靠项梁这一段,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史料记载。

只有一句话,无所知名。也就是说,没什么名气,也没人注意到他,或者说没人觉得他有什么特别。

关于投军,历史上有很多,比如刘关张三结义投军,比如水浒里的入伙。

首先需要你有名气,比如张良,即便是一个人去投军,任谁也不敢轻视,怎么着也得排着前五把交椅。博浪沙锤击秦始皇,使得张良天下闻名。到哪里都是座上客,分庭抗礼。

其次,要么你投军的时候,能带领一大票人或者一堆财物粮草来。比如周瑜借粮,鲁肃直接分给他一半家产。比如二龙山入伙梁山。

然而,对于韩信来说,这些都不可能有的。名气多少有点,只不过想必不怎么好,受过胯下之辱,想必在本乡本土的项梁军中来说,也不是什么秘密。不给个外号,胯下小儿都算仁义了。

当然,韩信倒是带着一把剑,好像是在最穷困的时候,也没见他把剑卖掉,换一口饭吃。

说实话,这在当时,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收天下之兵,铸造金人十二。陈胜吴广起义,没有兵器,都是用的农具竹竿什么的,也就是所谓揭竿而起。

武器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价值,想必一把宝剑,能值不少钱,换不少吃的,甚至能买房子娶媳妇也说不定。

即便如此,饥肠辘辘的韩信,也依然带着他的剑。

即使是面对市井混混的纠缠,这把剑也没有出鞘,而是陪着它的主人,一起从无赖的胯下默默的爬过去。

有时候在想,如果鸿门之后天下太平,想必这把剑永远也不会出鞘吧。

楼主:退而求其辞

字数:1022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1-23 18:55:19

更新时间:2019-01-24 22:10:54

评论数: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