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古代神话杂谈

古代神话杂谈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说到古代神话,自然就少不了“上帝”这位神话传说中的最高神了
上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上帝”、“天”。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商周的礼制,祭祀的最高神,就是上帝,在儒家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庸》“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周易》:上经·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下经·鼎:“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商书-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
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太甲下:“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搜了一下相关的内容贴了一下,这里面信息比较杂,有兴趣的话随便看看,从中大致也可了解到几点:1、上帝是远古先民的信仰,上帝常与“天”同义,形容为“上”,“大”,最高神……。2,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诸神,是上帝的使臣,各有其职位。3、古人有祭祀上帝的传统,至于具体怎样祭祀,那就不知道了。4,上帝与天道(理)密切相关

相关内容
甲骨卜辞中,“帝”或者“上帝”是天神。有两个方面的权能:

1、上帝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风令雨,支配自然界。如武丁时期的卜辞说:“上帝……降……旱”。祖庚祖甲时的卜辞说:“……兄……上帝……出……”“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如“贞,今三月帝令多雨”(《甲骨文合集》)“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合集》正)“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合集》正)帝可以命令下雨、刮风、打雷。卜辞中的"上帝" ,神力很大,日、月、星、风、雨、雷、电等诸神,俱听其指挥。 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辞,是由山川之神转请上帝的,山川之神没有降雨止雨的神权。 云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 因此帝决定着农业收成的有无。帝能令雨水调匀 获得好收成等等。天上下雨也是上帝所命, 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记载; 其次, 天上的上帝并不仅仅是一个人, 而且还有朝廷,有史、臣之类。甲骨文里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

2.上帝可以控制人类社会,为降灾或福佑人间。如“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合集》)“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合集》)“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合集》)“贞,帝其作我孳。”(《合集》)以上为制造灾难或为害。“贞,唯帝肇王疾。”(《合集》正丙)“王作邑,帝若(佑)我。”(《合集》)“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在祖乙宗,十月卜。”(《小屯南地甲骨》)“帝受(授)我佑。”(《合集》)殷王毎有军事行动,必先贞问上帝授佑与否,因为上帝主宰着对外征伐的胜败;而且上帝能保佑与作祟于殷王,掌握着殷王的吉凶福祸;上帝可以发号施令,指挥人间的一切,还可以传呼命令,干涉人间的一切。传说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传说中上帝的使臣(诸天神等)


祖先崇拜
祖先神是生人祈求上帝的媒介。如“河令雨”(《殷墟乙编》),“求雨于上甲,……”(《合集》),“庚戍贞,其求禾于上甲”(《合集》),“唯上甲惚雨”(上甲阻止下雨,《合集》),“壬申贞,求禾于夔,燎三牛,卯三牛”(《合集》),“贞,往(禳祭)于夔,有从(纵)雨”(《合集》)。先公先臣及其死后成为上帝的臣属,如卜辞中的“帝正”“帝史”“帝宗正”“帝臣”“帝五介臣”。他们也是祈求上帝的媒介。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宾于帝”( 《乙编》)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曰:“盖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与人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是向帝转达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
卜辞中有“王侑岁于帝五臣正”(《合集》)宋高承谓:“功臣配享之礼,由商人始也。”功臣可以配享先王,如“癸丑卜,上甲岁,伊宾。吉。”甚至可以配享上帝。如“贞,咸宾于帝”。如“贞,咸允佐王”。褅祭约有三类:郊祭之褅(祭天),殷祭之褅(天子诸侯宗庙之大祭),时祭之褅(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
以德配天是天命说的基础。《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徳、不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豊于昵。”生者要用德行和礼仪去获得祖先的恩宠,取悦上帝,不然上帝会降罪。这是儒教礼制德行的依据。《商书·咸有一德》说:“惟天降灾、祥,在德。”又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淫祀无福”。  祭祀和生者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无法取悦上帝。“潜养异姓之儿,阳若有继,阴已绝矣。盖自《春秋》肴子取莒公子为后,故圣人书曰‘莒人灭肴’,非莒人灭之也,以异姓主祭祀,灭亡之道也。”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上帝的人格
[这里面信息比较混杂,不过可以得到这些信息:原始神话中上帝是至上神,在人间又是“道”,“理”的化身,又是“德”的化身等等]

上帝一词首先出现于——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上帝的旨意贯穿了五经,其中最早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中国古代上帝信仰有两种,一是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对北极星(北辰、帝星)的崇拜。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 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则为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经中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于代表“天” 的 “玉帝”)。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伊尹《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视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上帝,天也。明神,日月也。”《礼记·杂记下》记录孟献子的话说:“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日至”谓冬至。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上帝”的事例。魏晋以前的灾异思想认为,上帝犹如严父,如果天子作恶就会降灾,天至明而不可欺。“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畏惧敬改,则祸销福降;忽然简易,则咎罚不除。经曰:「飨用五福,畏用六极。」传曰:「六沴作见,若不共御,六罚既侵,六极其下。」今三年之间,灾异锋起,小大毕具,所行不享上帝,上帝不豫,炳然甚著。不求之身,无所改正,疏举广谋,又不用其言,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此五者,王事之纲纪,南面之急务,唯陛下留神。”  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上帝与五帝
[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可见这五帝与上帝是有别的,属天上的星辰(在古代传说中,诸星辰皆是天神,),并且参与大地的季节,时令变化等事。五帝之精气感应在人心,即为仁、义、礼、智、信。]

相关内容
“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天本来只有一个, “五帝,天之别名也”。 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云「上帝,大微五帝」者,按《周礼·司服》云「昊天上帝」,郑以为昊天上帝祇是一神,北极耀魄宝也。知此皇天上帝不祗是耀魄宝之上帝,为大微者,以《周礼·司服》云「祀昊天上帝,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既别云五帝,故知昊天上帝亦唯一神。此《月令》皇天上帝之下,更无别五帝之文,故分为二。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  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唐《通典》记载,周礼设六官,其中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天帝: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人格化的五位天帝。“五帝即天也, 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 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
五帝谓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即:太皞、炎帝、少昊、颛顼、黄帝。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有兴趣的随便看看……
祭祀方法:「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有四通道以为门。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祭祀传统
殷商甲骨文就出现了上帝之名,当时祭祀上帝被认为是天义,《说苑》指出“天子祠上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后世王朝也继续以这种规格祭祀上帝。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神主牌)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昊天上帝被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远古时代祭天,是祈求上天太阳神保佑,以获得农业丰收,人畜兴旺。据《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天文训》等史书记载,我国夏代以前祭天,是祭太阳祈年的,殷周以来祭天皆用火。《周礼》记有:“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 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注:“三祀皆积柴……燔燎而生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山祭天也。”商代的统治者多以“天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给予的。《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来“宾帝”的观念。所谓的宾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上帝左右,上帝对商王有护佑和惩戒的能力。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祭祀上帝的礼仪和天坛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 “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郊祀祭天是华夏古代最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礼记·郊特牲》曰:「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天所垂之天象表现为各种圣数,具体为阴阳、五行与诸节气等,天子即依据这些「天象」,以行祭祀之礼。儒教的郊祀是天子承担圣人之职位,代表所有生民与天地沟通,作为天与一般人的中介。人民必须藉由天子扮演圣人的职能,不断与天地交通,宇宙全体之秩序才能得到安定,人民才可以安定的生活与生产。  郊祀礼的规范载于《仪礼》、《周礼》、《礼记》中,辅以《礼记正义》、《孝经注疏》等皆是,并参考《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通典》、《大唐开元礼》等史料。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为民祈福,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要迎气分别于东郊、南郊、西郊、北郊。相应的,天子则要在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圜丘祭祀昊天上帝或五帝以及日月星辰;方丘祭祀地祗社稷岳渎之神。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关于“上帝”的资料就先贴到这里了,现在看看远古时代的天人关系

从上面的资料以及古代相关的天文资料可以看到,在古人的观念里,自上帝以下,(诸天神)日月星辰(作为上帝的使臣)层层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大地系统的循环运转,(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其中有五帝、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等,也是古人星辰崇拜对象,也是祭祀对象(上文中提到)。在我们今天,日、月,在地球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其他星辰,就不得而知了。
天圆地方,天圆,即时间上的变化,由众星辰(天象)向大地布气而呈现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故称天圆,最简单的如四季、十二月,更复杂的就要仔细考究了。地方,即空间位置上的有形有质,故称地方。天象布气,地上的有形有质之物随之而化。(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为气,在地为形)观天象(之气),即知大地变化(天文地理为一体),形随气化(变)。天覆地载。天按时令布众星之气覆盖于大地,大地上万物随之生生化化。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不周山,应是形容宇宙自上而下层层分工,各司其职,这样一个运转模式,古代许多造词很多情况都是用的意象,这在古文中尤其显得特出,所以说如果用不周山来形容这样一个分工运行模式也应是很合理的。共工与颛顼争帝,必然导致天上众星不能正常司职,那么这个运转模式就处于混乱状态。天柱,即众星辰共同参与的这样一个运转大地的模式,即相当于支撑大地的柱子,比如说假如太阳不司职,大地系统必然崩溃,这里也应是意象,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家中顶梁柱,就是说支撑家庭的某个重要人物。地维绝,天上众星的程序乱了,大地随之呼应而乱……]
《吕氏春秋·当赏》云:民无道知,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可见天圆,参与大地系统作用的很大部分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变化,即四时寒暑等等]
《荀子·天论篇》云:列星随转,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天地(日月星辰,与大地)本为一体,列星随转,日月递昭,(众星轮流布气于地球),大地上才有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生生化化……(轮流布气,这从古神话中,星辰轮流值日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列星随转,日月递昭,并不见他们在大地上做什么事,但是大地上的万物都随之生生化化,即形容为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谓之神)

( 这里先不说地球自转,行星饶什么转之类的,仔细想一下,其实不管视觉上谁饶谁转,其本质的日月星辰向大地布气,以及大地承载其气(也可以理解为能量,如太阳能量)都是一样的 )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古代神话中的天地关系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
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从这些神话中可以知道,古人观念里的天地关系: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参与大地系统的正常运转,往古之时,首先是天上发生大乱,跟着大地上即灾难四起,民不聊生……总之,很可怕……女蜗补天的神话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至于怎么补的就很难考究了,总之,应是令天地恢复了正常的运转秩序。]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四时神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在古代的天文资料中,通常可以看到,“某星主什么,某星主什么”类似这样的文字,显然,这便是说这一星辰,或者一片的星区参与大地系统的职位是什么。古人常常把某一星区的主星连成一片,以动物的形状命名,比如将二十八宿分为四象,即东方青龙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北方玄武之象,分别在春夏秋冬作为主气向大地布气,当然,在某一时间段参与向大地布气的星辰并不止一个,而是众多的星辰……比如说春季,作为主气的就有日、月、木星、东方青龙之象(这一片星区)等,同样的夏季,有日月、火星,南方朱雀之象等,长夏,日月,土星(以及好像中央一片星区,忘了相关资料),秋季,日月金星,西方白虎之象等,冬季,日月,水星,北方玄武之象等……



这样,也就是说,大地本来没有时间变化,是由日月星辰轮流布气,而形成季节、时令、昼夜等等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也是大地上万物得以生生化化的基础。(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对于古人为什么除了祭祀上帝之外,还要祭祀日月星辰,这个问题似乎就有了答案……甚至还要祭祀山川林木,这一点讲大地的时候再讲)
那么天象布气,它应是非常有秩序的,否则,天地无常,则万物不得生,(老子道德经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有其常守不变的运行规律,万物才能生) 那么它依照什么规律呢,这里应便是古代的阴阳五行规律……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那么相应地,大地上的情况呢
在周易的相关资料中,天象的五行即配地上五方,八卦则配八方……这应便是说,天上(属于某一行)的星辰向大地布气的时候,其气主要聚集在大地的某一方,以生大地上相应的同一属性的某一行。古文中常可见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类似这样的文字,在易学的文化中,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大地的基础。上文说了,天象层层分工,各司其职,轮流向大地布气,以生大地有形有质之物。天圆地方,时与空总是配在一块的。联系我们观测的自然界,山岳,海洋,河流,林木,大地,金石之类等等……同样是一层层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构成大地动态循环的平衡系统。那么,地上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便是应天象之气,将天之气化为形质,成为有形之物,运转大地系统的五大平衡支柱,(当然,再细分开来,则可分八卦,十二支之类等等)古代神话中“四极,四维,四正”之类的文字,应是指“金木水火”四大平衡支柱,因为土居中央,总概四行,所以常常不算在内。五行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应该说是四行,因为土居中央,相对是强一些的)的强弱不相上下,按相生的关系来运转,其系统就相应地越稳定,按相克的关系来运转,其系统就相应地越混乱,(那么,显而易见,越稳定就越风调雨顺,越混乱就越多灾害)。天象布气,本来是均匀地布置五行之气的,以平衡大地五行的,但是大地上有形之五行,能不能应天之气平衡起来,以相生的关系来运转,从一定程度上讲,这还要看人事……所以呢,古人将“天,地,人”称为三才,三才合一,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从古人造词也可以看出,如五湖四海,山川草木,等等,这便是同样的配日月星辰的层层分工,各司其职这样的运行模式来描述自然界的。也就是说,大地上,同样是五岳啊,四渎啊,四海啊,山林啊,等等层层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来运转大地这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从古籍记载可看到,古人有“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情结。当然,正是,山岳,海洋,河流,林木,金石等等层层分工,各司其职,运转大地系统,从而形成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场,从这个角度理解,古人有祭祀山川林木的习惯,这也是很合理的。古代天子,作为首领崇尚自然,那么相应地,民众都会敬畏自然。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
司天之气,(即司日月星辰之行)以定人事,是古人的头等大事,古代有专门司日月星辰之行的官员,叫做司天监。古人定人事讲究三才合一,即既不逆天气,又不坏地理,同时合人道。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象在某一时间布某某气,这便是代表天的意志,比方说春季布少阳之气(属木),行木令,(天)欲生大地之木,故古籍记载的上古律法中有“春不伐木”的禁令,冬季布太阴之气(属水),行水令,(天)欲养大地之水,故古籍记载的律法中有“冬不穿井”的条文。还有,在古代,像矿物之类(五行属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严格禁止挖采的……
在《吕氏春秋》的纪这部分内容中,每月份的天时(星象),人事等都有详细的罗列,人事主要有应天时布农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原文如下: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七十二候之二]。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在地理系统中,山水占了很大的篇幅(山水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大地的水火平衡),所以我这里讲一下山水,说到水循环当然很容易想到雨水,水从大地上蒸发,再从天上降下来,这是天空上的水循环,那么,在大地下面,水又可能会是怎么样循环的呢?(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胡思乱想的呵呵)



水具有润下的特性,水在大地系统中的职位,即滋润万物,老子道德经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知道大地的泥土它并不是固封的,所以说水从源头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渗入地下,滋润大地,而大地上又生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动植物的各种排泄物又渗入地下,这样泥土中渗杂着各种各种的细小微粒,其中清轻的哪些就往高处升,并且带动着地下的水往高处去,这样也就是说,(以山水例子来说),水的源头在山上,从地表上流往低处,不断渗入地下,滋润大地,又在地下追随一些清轻的粒子穿过泥土,从低处往高处升,即很大一部分返回了水源的地方,又从源头往下流,这样形成一个圆形的循环。水在低处渗入地下的越少,从地下升回源头的就越少,这样水流就会越来越小。其中农耕的开渠引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水更好地滋润大地,渗入地下,其中又有很大部分又从地下返回了高处,这样就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圆形循环,所以那时候是不用担心河流断流,水土流失之类的。在我知道的一个村子里,以前大家都种田,山上的溪水流下来,流入田野,山脚下都是田野,溪水的水流也很大,到了后来,人都不种田了,溪水也不流入田野了,尽管每年的雨水都很多,山上溪流的水流却比以前小了好几倍……
在易中,早就有“山泽通气”的说法……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现在回到天空的水循环上,显而易见,当水流正常滋润大地的时候,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地表的温度是不能升太高的,因为地里有足够的水分,(当然,调节地表温度的除了水之外,还有诸多自然事物的参与,比如说林木就是一大支柱,在五行关系中,木生火,也就是说,树林生长本身会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的大阳光,将之变为温和的木中之火,当然,此外还释放出水分等,从而大大降低地表温度,) 那么地表的水蒸发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而天空上的雨正是地上的水升腾上去的,这样升腾得慢,自然雨就下得相对小了。而当水不滋润大地的时候,太阳一出来,(尤其是夏天),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的水分便迅速升腾入空中,没下雨的时候,就热得要命,下雨的时候,就下暴雨,这样骤升骤降,大概就这样,就形成了水火两极的天气……
另外,地上的万物本来要水来滋养的,大地内部也储藏着各种各样形式的能量,有的储藏在有形有质之中,有的散在土中,在正常情况(如温度适宜,水分适宜)下是保持稳定状态的,而当水不能滋润大地的时候,这些能量体就会失去正常的稳定性,至于会怎么样,那就很难说。当然,在古神话中,有个雨师的天神,是负责降雨的,显然,雨师的职位也就是参与调节大地之水,以调节大地的水火平衡,(这是万物得以生养的基础)当水不能滋润某一方大地的时候,这一片大地实际上是很危险的,所以天空通常会及时在这一片大地上降雨,以迅速补充大地之水,这样,除了恢复地表正常的温度,湿度等等,也让地下的能量(最基本的大概有五行之中的火,在五行关系中,火生土,而木生火,土中无火的话,是没有生发能力的。)不爆发出来,当然,滋养大地万物也是必须的。这样说来的话,当水不渗入大地,直奔大海的时候,大地内部就越缺水,如果(诸天神)不打算放弃这一片土地,就会越下暴雨……
在皇帝阴符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人们通常会抱怨下暴雨造成了太多的灾难,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不断下暴雨,这样缺水的大地又会怎么样……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当天象在某一时间段向大地布某气的时候,而大地上对应的某一行不能相应地生长的时候,(当这一属性的一行生长的时候,也就是说消耗掉了天象布下来的气,反之则不能消耗其气),那会怎么样呢,这个《五行大义》上有零星的说法。
一年之中,春季,天(象)向大地布少阳之气,以生大地之木,时间为三个月,夏季,天(象)向大地布太阳之气,以生大地之火,当然,火无形体,火藏木中,时间为三个月,秋季,天(象)向大地布少阴之气,以生大地之金,时间为三个月,冬季,天(象)向大地布太阴之气,以养大地之水,时间为三个月,至土旺四季,天象布气时间主要在长夏……可见,天象是非常均匀地布气的,如果地上的五行能够应天之气而化,五行以相生的关系顺行,则应会是非常和谐的平衡系统。
至于,时间到的时候,天象布了气,而地上相应的一行不能消耗其气而化形质,《五行大义》上有这么点零星的说法:


楼主:痴痴梦  时间:2021-02-16 09:12:57


楼主:痴痴梦

字数:366246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6-07-10 23:29:00

更新时间:2021-02-16 09:12:57

评论数:3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