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倾心守候》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倾心守候》

楼主:金坛于建新  时间:2021-03-19 20:53:50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倾心守候》


------《感染科医师》读后感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 成军



接到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于建新医师的《感染科医师》这本小说已是周五下午了。趁着新冠疫情期间,要求我们“单位和家两点一线”,不能随便出去浪的关头,周末两天,泡上太平猴魁,再来一个“葛优躺”,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小说。
于建新医师以“支道了医师”的口吻,对于江南一个县医院传染科日常的医疗工作遇到的人和事作了具体、详尽和生动的描写。这本小说中所描写的场景、人物和事件,引起了肝病专家七叔的浓厚兴趣,因为和七叔日常的工作内容简直不能太像了!虽然没有和于建新医生面对面交流过,但是看他的小说,就像七叔的一个年轻的同事,把他日常的工作,毫无顾忌、保留地向七叔娓娓道来。因为七叔同样也属于这样的“传染科医生”,而且是从医40年的老传染科医生。
在医生眼里,人首先是一个生理的个体。然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然后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多了,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就产生了。医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根据当前的认知,进行干预,所谓治病救人。但老实说,虽然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对于人体的秘密知之甚少,造成了很多的病痛还没有更为有效的办法。生理的个体况且如此,作为社会的一个人,则就更为复杂。相对于其他行业,医生这个专业,对于“窥探”人的社会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为便利,认识也会更为深刻。鲁迅先生因为是学医出身,对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就有更为深刻的感受,所以能够发出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因为是学医出身,更能感受到劳苦大众的疾苦,所以能够为推翻帝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而奋斗一生。因为是医生,所以,患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坦露内心深处最为隐私的那一部分,这些话,或许患者不曾和他的父母、他的爱人诉说过。为了病痛,患者也可以把最隐私的部位展示给医生看。医院里遇到的人和事,又是社会的一个小舞台,每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演出,美的和丑的都有,这种机会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在医生执业和医院环境中,传染科医师又是工作在一个特殊的小环境里。比如艾滋病患者群,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怎样的途径感染的,他们感染以后生活所发生的颠覆性的变化,都是常人所不能涉及和理解的。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只有像于建新医师这种在基层医院传染科工作,而且是当地唯一的艾滋病主诊医师,才有这样的机会。因此,这本小说所能提供的看问题的视角和看问题的客观性,是其他作品所不能企及的。
医学的使命从来就是救死扶伤,但是现实中却发生了显著的“异化”,有时会远远超出医学的范畴,这对医生提出了额外的要求,有时是难以承受的。《感染科医生》中关于林小宇和植物人父亲林从龙的描述,就很典型。由于一次浴室摔倒的意外,林从龙成了植物人。恰好同去的小儿子林小宇固执地认为是自己的“疏忽”而“深感内疚”。由此派生出来的是林小宇一系列的难以理喻的表现:辞掉自己体面的工作、与妻子离婚、对自己的女儿不管不顾、对哥哥林大宇的建议和态度十分抗拒。因此,支道了医师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还不得不面对林小宇这个特殊的家属。又如医院前任书记章先发,已经82岁了,在南京明确了诊断,已经回天无力了,又回到老家,本来就是临终关怀的阶段了,硬是要求医生能拖过一个月,理由是一家四代要给老人一起过个生日。老先生两个儿子,一个律师、一个老师,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粗人。从林从龙植物人、章先发82岁老人诊疗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前的医疗目的,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异化。这些家属关心的焦点是患者的病情吗?显然不是,显然是林小宇的内疚和章家一家四代同堂的生日。这些都在《感染科医生》里有活灵活现的描述。这些对医疗目的的“异化”的活生生的描述,提醒着我们,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医疗的使命,这或许是当前医患矛盾的症结之一和最终的解决途径。又如,有人为了一点钱去卖血,不幸感染了艾滋病,对这个人的命运就产生了颠覆性的扭转。不仅是个人的,对于整个家庭命运的影响,万劫不复。前不久有个统计数据表明,当前还有6亿人一个月收入一千元左右。很多人表示吃惊。没有从穷困中熬过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感受的。不是因为穷,谁去卖血?不去卖血,就不会染上艾滋病。传染病这一患者群体,大多数是穷苦的底层老百姓,没有相当的怜悯之心,是很难坚持的。《感染科医生》里的命运多舛的杨红女、什么保险业没有的尤承志等都是传染病患者,他们在支道了一生的笔下,同样也是鲜活明亮、呼之欲出。《感染科医生》中对于底层老百姓的怜悯之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也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才是我们发展的正确道路。《感染科医生》这本不长的小说里,通过现实的描写,又能提醒人们深入的思考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对于读者大有裨益。
医学的进步,需要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的手段。人的思想和认识,需要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努力,作家的作品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人是有思想、意识和社会性,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宣传和学习。人作为自然界里最为智能的动物类型,有时候是无所不能的,比如上天、入海,进入天体物理和微观世界,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有时候就显得很笨,比如爱情、婚姻和家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经历,可是面对60%以上的离婚率的社会现实,就觉得在这个方向的技能,人根本就没有多少进步。一般人如何认识医学是什么、我们对于艾滋病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正确认识和接纳、我们如何对待生老病死、我们如何构建更加平等有效的医疗体系、如何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更为有力,甚至医学如何促进社会的进步,都是我们对于文学作品所能起的作用的追求。相对医学科学,人文部分的研究就更为复杂。小一点的话题,肝病医生明明知道一场大酒就是一次急性肝炎的过程,但是还是有不少肝病医生喝酒。呼吸科医生抽烟的也不少,抽烟的害处,没有比呼吸科医生认识得更清楚的了。人,就是这么复杂、矛盾,甚至是难以理喻。大一点的话题,比如说,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他国,还是我们自己的愚昧和贪腐?如果正儿八经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论。因为这样的争论,一直就存在。比较近的著名的争论,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著名的学案”,就是著名学者之间的“梁胡之争”。1930年7月,梁漱溟致信胡适:“大家公认中国的第一大仇敌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其次是国内封建军阀。您却认为不是,而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有什么道理。”如果我们现在提出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五花八门的认知。但是,在一本24万字的小说里不可能苛求都能回答或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是,这本小说的出版,为我们,文学界或非文学界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人的共同努力。
我和于建新医师虽未谋面,但是心灵相通,也可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一场什么学术会议上,于建新医师听过我的学术报告。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七叔过去这么多年,全国三百多个地级市,七叔也跑了250多个。全国各地的传染科医师,基本上都听过七叔的学术讲座。虽然七叔的著述也超过了千万字的规模,但那都是些医学学术著作,和文学不沾边。像七叔这样的传染科医师还有很多。七叔在当年轻医师的时候,曾为了一个八十多岁的无儿无女的临终患者刮刮胡子,让他走的时候更为清爽一些。也在值班的时候认真巡查病房,发现一个阑尾炎穿孔以痢疾误诊收入病房的16岁小女孩,送到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及时的手术。但是,七叔和大多数的传染科医生一样,对于小说中的故事细节都很熟悉,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刻的思考,更没有于建新医师的文学素养和生花妙笔,因此,这样的作品出版也一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介绍内容,能够对读者认识《传染科医师》这本书有所裨益,七叔也就谢天谢地了。盼望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和于建新医师碰面,把酒言欢的时候,七叔或许会有更多的收益。

肝病专家七叔
楼主:金坛于建新  时间:2021-03-19 20:53:50
从20年岁末到21年月初,终于把《感染科医生》这本书读完了。作为一名与作者年龄相仿的感染科医生和朋友,书中的一切,感到亲切、熟悉和自然,佩服作者把感染科的人和事,刻划得入木三分……作为该书的主人公支道了医生,其实就是作者自己,除了与支道了医生不嗜烟酒这点以外,其他优秀品质几乎没有不同。我们看到了作者作为一名医者,具备了《大医精诚》中对待患者的仁爱之心;奉行孔子的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职业操守;同时具有坚持自我的独立人格魅力!已过天命之年,看尽了世俗百态,老兄似一泉清流,不愧为中国契可夫!十分期待与您再次聚首,畅怀痛饮,恭祝老于头的新书出版。
周玉麟草上于2021年元月初。

楼主:金坛于建新

字数:348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27 17:50:44

更新时间:2021-03-19 20:53:50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