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有吏夜捉人~~我也来读《石壕吏》

有吏夜捉人~~我也来读《石壕吏》

楼主:千秋悠客2017  时间:2021-03-28 14:38:23
一楼给天涯。
楼主:千秋悠客2017  时间:2021-03-28 14:38:23
石壕吏

古代社会,你说是顺民也好,愚民也罢,他就是一个天下勤王的格局。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小老百姓,确实就有这种比较朴素的家国情怀。

对“人”的尊重,这个是现代,后起的价值观,也是古典的价值观被破坏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带有一点“不配合”的色彩,就像疫情期间不肯配合戴口罩,而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场面。其实诗中的“妇”是个很配合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很可敬的人。

诗中有这样几个角色,可以分析一下:

1、诗人杜甫,作为记录者和见证者,他目睹了一切而无所作为,那他有没有人性?以前有过相似的争议:说有个摄影师拍下了一桩杀人案件的全过程,但中途他没有见义勇为,出面制止,他算不算有人性?

2、吏。吏是这次战争中的一个征兵者,他为何要“夜捉人”?为何要“一何怒”?是他自己闲着没事干,以此取乐吗?当然不是,这就是他的职责所在,是为了“急赴河阳役”,为着这个目的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从他身上也可看出事情的紧急,和基层工作的简单粗暴与艰辛。

吏,不能简单的把他定义为坏人。这个“吏”从何处来?有没有可能会是另一个“妇”的儿子?因为战争的需要,分工的不同,使他临时或长期的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这个吏完成了这样一次任务,就可以升官发财了吗?或者是为了升官发财才来“夜捉人”的吗?显然不是。“妇”的“备晨炊”和“吏”的“夜捉人”都只是战争中人物分工的不同,包括在上的“将”,及“翁”,“妇”,“孙”,以及战死和未战死的“男”,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而且这个“吏”的家人,未免就不会在另一时另一地被另一吏夜捉人,而也被“妇”申诉?在他家人__“妇”的口中,其实也正是此刻石壕村这个“妇”口中的“男”。

3、妇。前面说过,这个“妇”是一个十分可敬的人物。于国家而言,她已经为国家贡献了三个儿子,甚至有两个儿子已经献出了生命。按理说,她们一家已经不欠国家什么,而是国家欠她很多。但她仍然愿随吏夜归,“急赴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为这场战争略尽绵薄之力。她的意识非普通村妇可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此时尚未这句话出来,但这个“妇”已经有了这样的见识。所以,说她“如果是安禄山的军队来征兵,她可以一头撞死了之”也是完全可能的。当然我们没有必要道德绑架一个普通村妇,她就算被安禄山的军队征走,也是无可厚非的。就像《活着》里的福贵,被征去当兵,连在帮随打仗都不知道__他们都是被动卷入了战争,他们何罪?同样,这场战争既非石壕吏发动的,也非他能够制止的,那应该由他来为这场战争背锅吗?

再说回“妇”,于“公”,我佩服她的急赴国难,但我更佩服她的于“私”,护全家人。

家里就剩老两口,加儿媳和孙子,四口人。谁去应召呢?其实就面临着花木兰当年的选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花木兰替父从征,责无旁贷。同样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只有在老两口之间选择了。而“妇”毅然选择了让“翁”逃,而让自己顶上。我想这不单单是翁与妇的怯与勇的问题,也不一定就是妇的意识高于翁的问题。而更有可能是老两口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毕竟翁留下来,还可以维持一个家庭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如果是翁去妇留,那谁来耕地,谁来干重活?

4、翁。所以,翁的越墙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也许是这次“夜捉人”的最好结局。所以,在敬佩“妇”的同时,没必要责怪“翁”,鄙视“翁”,也没必要遣责“吏”和“客”__杜甫。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让大家见笑了。
楼主:千秋悠客2017  时间:2021-03-28 14:38:23
捉人,不一定就是征兵,或许吏与妇,都是地方上临时性的徭役。河阳役之后,或许妇就回来了。而吏,又进入正常的基层工作生活状态。

楼主:千秋悠客2017

字数:145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3-23 23:23:03

更新时间:2021-03-28 14:38:23

评论数: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