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08:13:36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
wnxieh68(艾波涛)
(2003-06-17 08:06:13),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 ,正是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并逐步地达到真理的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哲学之所以成为哲学,也在于其不断的更新和理性,并逐步地做到更具有理性化的层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哲学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后,哲学也随之而来的要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上,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历史为这一点做出了见证。
一、科学和哲学的原始底蕴和渊源之所在
宇宙论这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的高等生物——我们人类不可避免地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或种族延续以及无法明了的周围的这一切的种种混沌情状。
在人类还未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前,关于宇宙论的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就是那些众多的古老的神话和传说。当然这个时期也就不可能出现被后类人称为科学家或哲学家的种群。在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或高级阶段,人类所独有的伟大天赋——想象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由这个伟大的天赋所创造出来的神话和传说——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和传说的口头作品,就是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结晶,是当时人类精神生产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同时又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历史记忆。
神话和传说虽然都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她们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重大历史时件的象征或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准及其思想成果。神话和传说当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她们必竟是人类在不同的思维层次下所创造的产物,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半神的人及其所行的事;而传说所叙述的是人——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是具有特异的能力或奇才,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智者或勇者,是古代先辈祖先或古代的英雄的所思之思想、所做或所为之事体。
从历史的进化的角度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她表明了:从神话到传说,人类的思维有了很大的 变化,所反映出来的是人类从以神为主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到以人为主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一种伟大的过渡,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里仍不能完全摆脱神的影响,但也已经完全显现了人类对自身力量的朦胧意识。这些对自身历史的最早记忆包涵了人类的历史意识和思想意识的萌芽及其进步和发展。虽然我们往往把神话和传说混合在一起谈论,甚至就将其直接称之为神话,但在考量人类思想的源头时,把神话和传说严格地区分开来,是非常必要的。
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与文明时期的人文历史和思想意识之觉醒的兴起有着莫大的关联。首先这些传说,是最原始的口述史,是先民对其所面对的一切所作的历史性的思考认知的某些记忆或传播,她所叙述的人和事,虽仍不能完全摆脱虚构或想象的成分,但也绝不是完全脱离历史或当时的现实的奇想,唯其如此这些传说,才成了不同于文明时代的某些思想意识或历史学说,但又由于其某些奇想或人物的英雄史诗而与文明的历史和学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联系。当文字产生以后,这些远古的神话或传说就被人们加工整理并记载了下来。成为探索和研究先民初始时期的思想和意识的重要资料。很多的神话和传说,还被作为宗教的主要渊源而收录进了经典里,这些先民所创造出来的神话和传说成了后世文明时代的厚重而深远的底蕴及渊源之所在。
在中国远古时代,产生的神话和传说并且被保存下来的主要见于:《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和成书较晚的《淮南子》以及在先秦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的零星的记载。其中有神话与传说相间着或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诸如:盘古开天劈地之类的神话和传说等等。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都有着非常发人深省的神话和传说流穿了下来,有的甚至在今天的人类生活中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所处的地缘和区域之不同,发展也是不很平衡的。神话和传说在有的文化体系里,逐步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在有的文化体系里,至今却还在主导着某些人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意识。在这一点上,前者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进入文明时代初期所继承的重视人的作用的文化背景及其天命观念开始殒落的历史渊源;后者最具说服力的恐怕是非今天还在西方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的基督教文明莫属了。收入圣经里的摩西五书在被收入经典里以前,其名称是——律 法和诫规,而创世纪的这种神话和以色列民族在初始凝聚时的血与火的的洗礼——这段民族历史的神话和传说所铸塑的历史篇章也就成了西方文明的深刻底蕴和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渊源之一了。
这些神话和传说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基本上确立了不同的文明体系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为后来的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和原始底蕴以及思维的渊源。
当人类从野蛮时期过渡到了蒙昧时期再过渡并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初期,各大文明的初始积累都已相当的厚重,以至于这个时期的某些人无论是在人类发展的科学或哲学这样极为重要的层面上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早期的科学和哲学是较为同步地面对着宇宙和自然世界,而且早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为同一人者大有人在,从古希腊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古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和列子、墨子等等,以及一直延续到近代的哥白尼、伽利略和康德、罗素等等,他们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他们又都是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或想回答或解决同的问题,那就是他们要为自己的四周所看到的一切赋予某些意义并寻问和回答:宇宙及其性质是什么?我么在其中的位置如何?宇宙和我们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这一切又都是为什么这个样子呢?我们对宇宙又有多少了解?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这些呢?这一切又是有没有开端呢?有的话在开端前又发生过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
现代科学以及哲学对这些问题的大多数都有了直接了当的回答或说明。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有了完整的答案,但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和验证着科学或哲学迄今为止所作出的论断,进入现代,由于社会分工的更进一细化,大部分的科学家们都太忙于发展或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多余的功夫去过问为什么的问题。而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们却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十八世纪以及在这以前,哲学家们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的知识当作哲学研究的学术领域,并花费大力气去探讨宇宙的有无开初或终结的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到了十九或二十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们看起来成了陌生的东西。科学变得除了少数的专家以外对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化或数学化了。这究竟是科学的进一步高深莫测了呢?还是哲学家们都蜕化了呢?哲学如此地缩小她们的研究或质疑的范围,真是哲学的悲哀。就连本世纪最为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无可奈何地说出了“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了,哲学难道真的就这么走向了末路了吗?正如当今最为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史蒂芬:霍金所指出的那样:这是对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的哲学家们)一直到康德以来,所创下的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呀!哲学的这种龟缩,进而使辉煌灿烂至极的哲学及其学术研究偏离了哲学研究的真正轨道,从而使得哲学跌入了纷扰和辩析之矛盾混乱或单纯的文字游戏之中!
哲学的这种不良发展,影响着整个哲学界的思维取向,在中国哲学界也有某些个人要步其后尘,也就使得那些转在西方哲学的圈套里出不来的某些个所谓的自认为获得了哲学的真谛的先生们,有了为西方哲学正名的某些冲动;并进而在语言分析的幌子之下,打着为哲学正名的旗号,对我国本就很不景气的哲学研究及其研究的取向大加鞑伐(当然在这一点上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甚至还信誓旦旦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存在这样荒谬的论调,而接下来的反复论证又多在一些自相矛盾中不断地演义着西方已经堕落了的哲学概念或哲学的文字游戏。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续一

二、科学和哲学在人类文明初期对宇宙的描述

进入文明时代初期的人类,更是不会满足于对自身的生存和生命的种族延续,凭借着继承下来的厚重的积淀以及人类进化到文明时代后,更具想象力的思维和探索的科学精神,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所在。由于人类理念的进化极其的缓慢和艰苦,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足足用了2000多年的时间。
1)、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与托勒密的天球模型 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前,古希腊在天文学方面就有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认知,他们至少是打破了地球是一块平板样的大地的见解了。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从诸多的观测和论述当中,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一块平板或平的圆盘。他所提出的这一论点的论据也是非常的简单或平常,但又却是很好的证明地球是圆球的很好的论据。
首先,他指出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天文现象,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就足以说明:只有在地球本身就是圆球的情形下才会得以成立。假如是一个平板形的圆盘的话,那就须要月食总是在地球与太阳正好是在这个圆盘的中心之下发生才有或才会有这样的效应,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并变成椭圆形了。
其次,古希腊人还从出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一些奥秘,在越往南的地方看天空中的星星,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这一点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好象是极为平常的事体了,因为北极星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位于北极的观测者的头顶上,而对于在赤道上的观察者看来北极星就刚好处在地平线上了。可这种观察和论断,对于处在2500年前的人们那里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这里既有科学的观测,又有哲学的思考和推断。而且能在那时就明确地球是圆球形的这样的一个科学论断,恐怕就是当时最为准确的科学或哲学的思考了。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希腊的呈现出来的位置的不同和差别,亚里士多德甚至还估算出了地球大圆长度为400000斯特迪亚,只可惜现在已不知道一个斯特迪亚到底是多少,也就无法评判其估算的准确性了。
然后,希腊人还找出了另外的理据来证明地球是是圆球形的这一说法。他们用反证的方式指出了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很是简单的事实,如果地球不是圆球形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发现从地平线外驶来的船总是先露出船帆呢?然后才会看到船身的现身呢?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或者说是由于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不够准的缘故,亚里士多德同时又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而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在转动。他得出这些论断是由于他相信神秘的原因,这就是进入文明时代初期后,原始时代的那些神话或传说仍在起着作用的证据。这也是古希腊的科学家或哲学家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本人及其思想的的继承者或追随者托密勒等)所处的时代之文明的局限。这一切并不是他们不聪明、没智慧,他们在那个时代就提到了philosophy,足见其智慧和聪明的程度是多么的高深和睿达。他们感到地球应是宇宙的中心,而且他们也知道圆周运动也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他们是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一切理应是围绕着他转动的,这好象成了是天经地义的事体了,没人去置疑也不知道去置疑,一切也都是历史的使然。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大约五百多年的公元2世纪,他的思想被其后来的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论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包围着他的是8个其他天球,而这8个天球所负载着的就是太阳、月亮、恒星以及在当时已被观测的较为明白或清楚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星球。其模型及其图形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的美妙和完美,他给这些已知的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在这个以众多的天球所组成的天体模型里面,几大行星是被认为沿着附在相应的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里运动,这样就好象是在地球外面包裹着8层直径不等的空心天球体。最外层的天球体上被镶嵌上了固定的恒星,它们的位置总是不会变动,但是总体又围绕着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空在不停地旋转着。最后一层的天球之外的空间里有何物就概莫能知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在当时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空间,但这些外空间却可以给人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或发挥人类独有的天赋——想象力的余地。
2)、宇宙论及天球模型的理论价值和科学、哲学、宗教之考量
托勒密的模型作为一个系统,为预言天体在天空中的精确位置,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有时候月亮看起来比其他时候呀大一倍多这一看的见的现象,他必须假定月亮的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多,这也是托勒密承认的瑕疵。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以及托勒密的天球模型,有如此这般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不能说是普遍地被接受,但却完全可以说是被当时的人们广泛地接受了。而且这些理论和模型,比起那种把我们的宇宙比喻为由一只乌龟一直驮着一块平板这样的一个无限的乌龟塔,要来的科学或哲学的多了。它已向人类的蒙昧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做出了告别的姿态,使得人类对自身周围的一切的观察和思想意识上的想象力步入了科学和哲学思想的正确的轨道上了,虽然还是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但人类发展到当时的那种地步,在当时来说也应是知足的了。最起码从那时起,人类就应该算是有了科学和哲学这样的系统概念和学术思想。这些看上去虽然还是很粗糙的东西,正是汲取了先民的想象力和智慧结晶——神话和传说的渊源及厚重而深远的底蕴的结果。不仅承接了人类先前的思想和财富,而且也为以后的探索和发展开创了先河,奠定了根基。因此其宇宙论和天球模型的重大意义不在乎其本身学说思想有多正确,而是在乎其为人类的探索和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还在于这些理论和模型为人类后世打开自由王国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并在寻根究底的思考中找到了通向解决“要为自己的四周所看到的一切赋予某些意义并寻问和回答:宇宙及其性质是什么?我么在其中的位置如何?宇宙和我们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这一切又都是为什么这个样子呢?我们对宇宙又有多少了解?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这些呢?这一切又是有没有开端呢?有的话在开端前又发生过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 ”这些问题的途径。 因此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是这么说都不会显的太夸张 。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影响之深也是不言而喻的,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和托勒密的天球模型在后来也构成了基督教关于宇宙图象的框架,他们的理论和模型被理所当然地接纳为与《圣经》的神说相一致的证明或科学依据。这当然除了其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以外,还因为它为教会解释他们的其它理念提供了空间和余地,这一模型对于教会来说,其优点还在于:在最外层固定的恒星天球以外的人类还没法观测到的那部分,就可任由教会去安排天堂或地狱之类的东东了,因为这个模型给他们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很多地方就可随心所欲地去做出更多的解释了。这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美妙呀!
宗教从一开始就完完全全地将蒙昧时代的神话和传说,有系统地承继了下来,开创了一种从先民那里延续下来的思索方式和教化功能。宗教虽然有着较为僵硬的不可亵渎的规例,但在接纳新出现的思想或理论时,所显示出来的变通,真是值得某些搞科学或哲学研究的人们去学习或思考。每当有新的科学的理论被证实是正确或能使科学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时,宗教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拿来用以解释其经典,并成为其理念或神的昭示。在现代大爆炸理论被普遍地认可时,由于这一理论尚须进一步的完善以及还有某些不能全部解释清楚,甚至稍加附会就可以归结为略有神的干涉这样的味道时,天主教马上就抓住了大爆炸这一模型宣称(并在1951年正式宣布)它和圣经相一致。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会在以后谈到这一理论时再具体地讲说吧。值得玩味的是宗教的敏锐,走到了哲学的前面,而哲学却在孤芳自赏,进一步地脱离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一科学的轨道和哲学自身的寻根究底所具有的魅力。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续二

3)、老子的宇宙论——“道”及其形态

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大致可分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或变化等几个层面上。
(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宇宙的本源论又是宇宙论的中心,因此整个老子的哲学,就完全在于这个本源论里了。
关于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学家们是通过一些物质来说明,由于太具体或太个体了,往往是不能涵盖万物,贯穿始终的(恕不详述)。老子却以无上的智慧,摒弃这些浅现的东西(如:水、火、风、数、原子等物质),以“道”作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或总原则。
请看老子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自然就和天地万物有所不同,天地万物是事或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则就须称之为“无”。
这里“有”和“无”,即是“道用”或“道体”,要论其层次的话,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就是道,不过这个“无”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有”所言,并不是等于零的那个数学上的概念。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
道既不是实体,又不可能是空无所有,她的状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当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
道还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存在,既无所谓的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或广窄。庄子曾说过:“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副创生万物永不止息的状态,是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当然,道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当然是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就说不能用言语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书开明宗义:“道可道,非常道”。现在虽不得不进行一番解析,却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说明其究竟是什么。对道的真正体认,还必须在于体会混成或恍惚这些词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时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难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得道就不那么容易或简单了。

(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及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过程和生成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请看老子的论述:
(A)、生成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B)、生成的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却是毫没有任何一点私心去主宰万物,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是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应自然,她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万物的原则,亦或叫法则。
老子还进一步地对此加以阐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法则时,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在道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要道去尊从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并做到常无为,而无不为。相反若是有所企图,要有所作为,要彰显其生化万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会破坏了万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万物,又怎么能谈的上生化万物呢?
(3)、宇宙的运动法则 道作为滋生万物的本源,同时还是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这一运动法则老子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反者道之动”(第40章)
道不仅滋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万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的意思。这里所谓的自章道性,就是对万物来讲,须法道法自然。
法道与惟道是从——是运动法则属性的两个层面,就是必须尊从道的运动法则,说辞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于“反者道之动”当然也是指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运动方式中的多种情形。
运动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对这些类型的运动方式作了相应的论述。老子认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因此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经》里的相对词儿特别多,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当然是相反对立,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那也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纷扰。管理要无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须顺应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里老子认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鉴或镜子,这正是宇宙间及其人世间相反相成的运动情形之一种;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是老子所阐发的“相反相成”这一运动法则的极好的证见。我们所说的生态问题,以及在这个大的生态圈里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芒所在。我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正是古时候人们关于相反相成的另一种说法。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续三

运动方式二:反向运动

宇宙万物既然无不相反对立,那么就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又是在这方面给以了特别的关注,而且也特别重视负面的、反面的影响的介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说已把这个意念诠释的很清楚。老子进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第22章)曲、枉、洼、敝是让人讨厌的,但在老子看来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还说: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第41章)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
这些章节里的论述,无不是让人们谦让退后,舍己为人。这样反而却能得到拥戴,反而会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满招损,谦受益”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们守柔、居下,要人们无知、抱朴,要人们居于反面,这也是到达正面的捷径。那些单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
老子在这里还为我们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说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将会是终身受用。
运动方式三:循环往复
前两种的运动情形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往复,不管前面的那两运动,道体的运动,在事实上是不会一成不变地永远延续下去,而是经常地出现一些反复不已的现象。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运不已,再加上道虚无寂静。道才能成就绵延不绝的生命,使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才能成为万物的归根,而宇宙万物由道所滋生,最后也要反回他们的本源——道;而用两句较为华丽些的词来讲的话就是:花儿生于根,将复归于根;浪涛生于水,终要复归于水。归根就是归于寂静,道之滋生万物,是由无到有的,经过一系列的运动,然后还会从有到无,即是复归于无,复归于无就是复归于道。归根自然也是说万物复归于本性,这种归根复命的活动,正是道体运作的常轨,这也就是万物同时要尊守的规则。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是也。
循环往复作为万物运作的自然法则,当然就须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当然儒家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也是具有这样的意义的。


(4)、老子宇宙论——“道”的形态之浅见
遗憾的是老子的后人,没有一个能为其“道”这个宇宙论的核心勾勒出一个象模象样的模型来,这种状况也许会被有些人认为是老子的思想没有体系之所在,其实不然——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角度和切入点上的差异所致,。当然我们老祖宗们的这种思维并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起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由于“道”的不确定性,她是从直观上没有或不能给出人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也就难怪会有人要说其没有体系或不是哲学了。不过也正是由于“道”又应是一切的存在,“道”还是关乎于天、地、人和万物——即“道”无所不在,“道”更是无边无界、无始无终的客观存在。她所揭示出来的真理或昭示出来的宇宙图象,虽说是有点模糊不清,甚至还使人如入云雾的感觉,但我们若是再回过头来细细地体味一下其中隐涵的奥秘或其间所描绘出的那些深远的宇宙图形,其实质性的东东与现代科学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后,所产生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是那么的具有亲和力,似乎这个“道”的内涵比由此而得到的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的那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等等科学的论断还要来的宽泛的多。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思想能够解释观察到的宇宙间的许多特征,诸如:它的大的尺度的一致性;还有像呈现出来的星系或恒星甚至人类等等小尺度的对此均匀性的偏离;当然还可以说明所观察到的时间箭头。如果宇宙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奇点或边界,并由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描述的话,我们将其命名为“道”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而这样的事体老子在2500年前就做了,我们难道还不值得庆幸吗?从这一点上看“道”的作用就有了更深远的涵义。同时也应对我们先前对老子的“道”的浅薄理解或在研究中无从下手的蒙昧感到汗颜。而当今科学的论证或验证下确实发现一套完整的理论的话,必将为“道”的真谛作出有力的注释或解读。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续四

三、哥白尼的宇宙论模型——日心说

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他的观点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它行围饶着围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长期以来教会都是秉承着地心说及接纳了2000多年的天球模型作为其神的创造基础。他作为一名教士深知其异端的危险性,起初害怕教会对其异端的迫害,只能将其模型秘密流传,他的观念被接受大约是过了一个多世纪后的事体了。直到1609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他发现了木星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围绕着它转动,这一发现表明了并不是像古希腊的科学家或哲学家们想象的那样,所有的东西都在或都必须围绕着地球在转。与此同时开普勒在行星轨道方面也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论,使得预言和观测一致了起来,那就是行星不是沿着圆周而是沿着椭圆在运动。这样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球理论,就宣告了寿终正寝。
在随后的近百十年来,宇宙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哥白尼的日心说完全摆脱了2000年来的天球模型和地心说,以及与此相关的存在于一个自然边界的观念或思想。从而也为进一步地追寻宇宙或行星是如何运转的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了舞台,1687年牛顿发表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开创了近代科学的理论研究的新篇章,他不仅提出了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如何运动的理论,并且还拓展了分析这些复杂运动所需的数学原理。其提出的万有引力定 律 更准确地解读了月亮为什么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其实按照他的引力理论,所谓的恒星也应该是相互吸引使得它们不可能保持基本上不动。那么它们会向何处去呢?就连牛顿本人也认为不存在任何一个由着它们去落脚的中心点。从这些论证和科学家的意识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牛顿本来在他的理论上还可以走向更高的阶段或台阶上,在探索的程度上还应更深远一些。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再能往前延伸,自动地止步不前于不可能存在的那个静态和无限的宇宙模型前。
在二十世纪以前从没有人认为或者说从没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还是在收缩。甚至那些已经意识到牛顿引力理论已经导致了宇宙不可能静止的人,也没有提出宇宙可能是在膨胀。相反地还要反回来试图修正其理论,使其在非常大的距离时变为斥力。这样既不会对牛顿对行星运动之预言产生重大影响又能使得无限颗恒星在分布上保持平衡——也就是说恒星之间的吸引力被远距离的恒星之间的斥力所平衡(这虽然仍是无法自圆其说,但仍有人想这么去保持那种平衡或稳定)。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思维风气的惯性和观念的僵硬,而这一切又是缘何而来的呢?
虽然这期间也存在着一些反对无限静止的宇宙的异见,甚至与牛顿同时代的人也有些人已经提了出来,但是为什么就冲不破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思维呢?其实答案是很简单的,只是没人去说破罢了。这一切都是拜宗教所赐,事实上确切的原因就是,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或伊斯兰教以及其他的西方一神制宗教,都已给人们贯输了宇宙开端于某一有限的时段,并且不是很遥远的过去。使得人们都认为,宇宙已经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存在了很久远的时段了,或者是在有限的过去被创生。几千年的宗教侵染和统治或洗脑,使得人们都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自然还有人本身的羸弱,以及生老病死的惧怕心理,总是希望有一个不朽的不变的宇宙的存在才会使得人们能够得以安慰,并从心理上得到一种踏实的感觉。就连伟大的牛顿爵士贡献了那么多的科学理论和探索成果的科学巨匠,仍要给宗教留下一个“第一推动”的活扣,即:在宇宙中你总是可以将一个事件的发生解释为另一个更早的事件所引起或导致的,当然这只有当宇宙存在一个开端时,才能解释它本身的存在。而这一切正好被上帝所利用来创世,又成了教会为上帝招魂的契机了。可见宗教在阻碍科学的进步或哲学的追求真理方面的巨大作用和特殊功能及效果了。
亚里士多德和大多数的其他希腊科学家并不认同或喜欢那种创生的思想。因为这意味着神学干涉的味道。他们认为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且将继续存在。但是有趣的是他们的理论被教会拿去充实神及神的威严去了他们用周期性的洪水或其它的灾难来个重复的出现,以使人解释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开端的诘难。但在那些已经皆信神创世的人来说,这根本就不足以有理由说服那些(像圣。奥古斯丁)根据《创世纪》一书,去确定宇宙创生的时刻公元前5000年前这种无稽之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足足用了2000多年的时间呢?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科学和哲学都干了些什么?。回顾一下,哲学在这一时段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充当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很不幸的是 变成了宗教的裨女(按中国的观念说的话,应是“娈童”)。不仅没有和科学一道去探索、去寻根究底,即使是有也是变成了为宗教在辩护或说教。反而成了扼杀科学与襁褓之中的帮手,宗教对科学的扼杀和摧残,我们从哥白尼日心说的地下传播以及伽利略的命运被裁判就可见一斑了,那可真是科学和哲学的大不幸啊!。科学和哲学这一对孪生兄弟的不幸有着其自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就是宗教的纠缠,自打哲学在某个不经意中与宗教神学联姻后, 宗教就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延长其蜜月期,要不是康德的出现,这个蜜月期谁知道还会持续多久呢。
四、哲学的清理门户与科学的突飞猛进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在哲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考察了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即矛和盾的问题。在他看来存在着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分析和论证宇宙有开端和存在非常久这两个正反命题。而且他对正反命题用了相同的论证,(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都会有一个无限的时间存在,这一点他认为是非常的荒谬;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个开端,在它之前必有一个无限的时间,这样的话宇宙又何必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要必须去开端呢?),并都建立在一种由他的论证所隐含着的一种假设之上,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多长时间,都是可以无限地倒溯回去。鉴于此那么在宇宙开端之前的时间概念就没有了意义。
关于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神学问题。这是由于那时的大部分人相信宇宙是静止不变的,因此就要寻找一个开端或者说宗教神学要给人们一个开端的概念。
康德作为哲学界划时代的人物。他认为,两千年来,哲学是什么,众说纷纭,都说哲学产生于惊异,但这是不充分的,因为科学同样产生于惊异。也就是说哲学和科学是有着很多相同之处的孪生兄弟——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科学是靠经验和对世界的观察对特定的领域加以描述,而哲学总是雄心勃勃地要象科学那样找一个“阿基米德支点”,从而好对整个世界进行把握,哲学与科学一样,其正确与否必须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验证后,才能说其是否是正确的或科学的,所不同的是,通不过验证的就不能成为科学。而哲学在通过验证后,即使是不正确的,那也还是被叫作哲学,只能说其哲学思考的不合情理或不合实际,这时就会被标以不正确或不适用,由于其没有解释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会被人类逐步地淘汰会扬弃。第一个发现这个支点不可能存在(一个可以把握整个世界万有的支点,并不存在——不存在)的人,就是康德。因此,哲学的恰当任务是系统地批判人类思想,而要对思想进行反思和理性批判,首先要界划好思想的界限,明白了界限,对界限之内的事情,一定要弄清,对界限之外的事情,就不必再费心机。这就是一次极大的哲学界的清理门户——康德真真正正地把那些超验的或曰超出理性判断的宗教和神学全都驱除出了哲学的殿堂。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续五

从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角度去看,所设计的新理论确实是原先的理论之推广。亚里士多德与牛顿的观念的巨大差别在于,前者相信有一个优越的静止状态存在着,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冲击的物体都是采取了这种状态(特别是他认为地球是静止的成了其理论的主体走向);而后者的理论则明确地指出了没有一个静止的唯一的标准存在,这同时还意味着牛顿不能象亚里士多德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位置,绝对空间的不存在曾经使得牛顿非常的忧心,因为这和绝对的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他明知其理论中隐含着这一点但还是拒绝接受。而他们两者又都相信绝对时间的存在,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完全分开或独立的,然而这是必须更新的时空观念,因为其在处理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时就从根本上显出了无奈。而在1865年,麦克斯韦的光学理论却预言,无线电波或光波应以一个固定的速度运动——光速的概念,而牛顿的理论对此却就根本无效——这就又一次地表明了牛顿理论的不完善。
对此,在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指出:只要人们愿意抛弃绝对的时间观念的话,就可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了,而对此所做的一切设想就完全是多余的了。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提出了相对论的观念。其基本的假设就是:不管观察者以任何速度作自由运动,对于他们来科学的定应都是一样的,这其实与牛顿的理论是一致的;但这个观念扩展到包括麦克斯韦的理论和光速就完全与牛顿的理论不可同日而语了。即不管观察者运动速度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这个观念非常的简单,但其结论则是无比的非凡。诸如:著名的质量和能量等价公式E=MC(E-能量,M-质量,C-光速),没有任何东西能运动的比光还快。相对论的卓越成果是其从根本上变革了我们的时空观念,这种观念核心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必须和空间相结合从而构成所谓的时空客体。
由于这一理论与引力理论的不相协调,被称之为“狭义相对论”。在其后过了将近十个年头后,爱因斯坦又提出了被我们称之为“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这个理论所提出的革命性理论的思想——即:引力并不是象其他种类的力那样的概念,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带来的后果。时空是由于在它其中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而变弯曲或被翘曲的。在这一理论中,时空的维度又增加到了四维,在四维空间中物体总是沿着直线走。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三维空间中看起来却仍然是沿着弯曲的途径运动。这就象是一架飞机在空中是沿着三维的空间直线飞行,但若是在二维的地面上看他的影子的运动轨迹的话,我们同样地会看到是沿着弯曲的途径一样。这种现象也可以这么来表明:太阳的质量引起了时空弯曲,使得在四维空间里沿着直线运行的地球的轨迹,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却是沿着一个圆周在运动。事实上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行星轨道几乎和牛顿的引力理论所预言的完全相一致;近年来,原来用牛顿理论预言的很小的轨道偏差因为已被雷达所测量到,并且发现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符。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还有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的流逝会更慢一些。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时钟的速度是不同的,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在目前具有着相当的实用性和重要意义。牛顿的理论告别了空间绝对位置的观念,而相对论则又摆脱了绝对时间的观念。


五、膨胀的宇宙与爱因斯坦的遗憾
1929年,埃德温。哈勃在天文学上的观测,又一次地为人类回答那些早已希冀洞明的宇宙“是什么”或“为什么”的问题,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程碑式的贡献。他发现不管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即宇宙正在膨胀。
在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就已经奠定,因为那时就由美国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宇宙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星系,而这些星系之间有着巨大的空间或虚空。象我们所生活的的星球就处在一个宽约10亿万光年,并慢慢旋转着的螺旋星系中;在这个螺旋星系的螺旋臂上的恒星绕着它的中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花几亿年,我们的太阳只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平均大小的、色彩金黄的恒星,靠近在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这样的宇宙图形,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球模形就相去甚远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
在观察其他星系的恒星光谱时天文学家发现了最奇异的现象:这些星系和我们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的这些线族,都象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的量。由光学的多普勒效应我们知道,当恒星离我们而去时,它们的光谱向红端移动(红移);而当恒星向我们而来时它们的光谱向蓝端移动(蓝移)。在哈勃证明了星系的存在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进行其距离和光谱的研究以及光谱的分类,希冀找出预料中的与红移同时存在的蓝移(因为那时人们大都认为星系的运动是随机的),令人吃惊的是他发现了星系是红移的(没有发现与此相对应的蓝移光谱)——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到了1929年,哈勃发表了他的观察结果是,星系不但红移,而且红移的大小也不是杂乱无章,红移的大小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星系离我们越远,它所离开我们的运动也就越快。这说明了宇宙不仅不是人们原先想象的那样处于静止状态,而且实际上还在膨胀着,星系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加。膨胀的宇宙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很多科学家或具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在事后都在思考。为什么以前没能想到这上面呢?!若是天球模型的理论创造或模型创造者们那当然是很难想到这些的,但是象牛顿或爱因斯坦之类的人或许是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静态的宇宙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很快地开始收缩。如果假定其正在膨胀,但其膨胀的不够快的话,引力也将会使其最终停止膨胀,然后开始收缩;当然若是其膨胀的速度比一个临界的速度更快的话,引力则永远也不能足够强到使其膨胀停止,那么宇宙就会永远地膨胀下去。即使在十九、十八世纪,甚至十七世纪后期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从牛顿的引力理论的基础上去预言:宇宙的这种运行状态和膨胀效应或运动趋势。但是在1915年爱因斯坦在发表其广义相对论时还在强调宇宙的静态,甚至不惜用一个常数来修正自己的理论以便使得静态成为可能。他虽已宣称宇宙有膨胀的趋向,但他又引入了一个所谓的时空结构固有的“反引力”的概念,来平衡宇宙间所有物质相互吸引,以使得宇宙在其作用下,结果刚好是静态。这种由爱因斯坦本人对引力的不公正待遇所产生的遗憾,以及人为地所增加的“反引力”带来的遗憾,不仅使得科学的相对论尴尬的无地自容,而且也使得相对论的某些不确定性也没有得以充分地被考量。因此也不仅给自己也给后世带来了遗憾。正当爱因斯坦在为自己的遗憾寻找一种令人遗憾的解决方式时,另外却有一个人——俄国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亚里山大。费利德曼顺着相对论的思路考量着解释这种遗憾,他对宇宙作出了非常简单的假设:我们不论往那个方向看,也不论从任何地方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个预言(在1922年作出的,而且是根据相对论的理论)被哈勃后来所证实,这也是膨胀的宇宙的最早的描述。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续六

我们知道了宇宙现在正在膨胀,但问题是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还是将永远地膨胀下去呢?这又是必须回答的问题了,其实这完全取决于宇宙膨胀的速度和其平均密度,如果密度比一个由所谓的膨胀率所决定的临界值还小的话,则由于引力太小就不足以将膨胀停止;如果密度比这个临界值大的话,则引力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膨胀止停,并使宇宙塌缩。现在所知道的是,宇宙在每十亿年里膨胀5-10%,如果将银河系及目前能看得到的星系的恒星都加起来的话,其总质量比用以阻止膨胀的临界值的1%还不足。现在的证据给我们的暗示是,宇宙可能会无限地膨胀下去。我们应该明了的是,即使他要停止膨胀转而开始收缩,也由于宇宙已经膨胀了100-200亿年那么久,也得要等再过那么久才会令人感到忧愁呢。其实如果人类没办法解决太阳系在太阳殁落时,所遇到的困境的话(若那时人类还不能在太阳系以外去开疆拓土的话),恐怕早就玩完了,100-200亿年实在是太遥远了。何况现在还在膨胀着呢,因此我们还不须要去杞人忧天,还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人类对宇宙的看法,还有那些须要继续下去,并寻根究底。

围绕着宇宙膨胀这一话题,有多少的科学家们或哲学家们以及宗教家们,都为此做出过非常多的思索和考量,以期更完美或更适用。但大多都已被别人或自己证实是徒劳的,只有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及其老师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理念证的了一个宇宙大爆炸的奇点。虽然有很多人也觉着那是糟踏了爱因斯坦理论的完美,也有人认为不符合唯物主义理念加以反对。但还是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可值得一提的——也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霍金却在后来改变了想法,并试图去说服别的人们,并告诉他们事实上在宇宙的开端并没有所谓的奇点——因为他知道只要注重量子力学及量子效应,奇性就自会消失了。随着实验和理论证据的积累,证实了广义相对论也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他不能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开始的,这是因为它预言在宇宙的开端包括他自己的理论都会失效。正向广义相对论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它只不过是一部分理论而已。

20世纪70年代,霍金根据其奇点定理所显示的真正涵义:在极早期的宇宙中有一个时刻宇宙是极其渺小,以至于要用到另一个伟大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小尺度效应。因此就不得不从大对极其巨大范围的理论研究转到对极小范围的理论研究。从而做到了把这两个部分的理论相结合——创建了一门单独的新的量子引力论——量子宇宙论。

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霍金寻找到了似乎是前所未有过的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一起形成了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和边界的空间。在观测方面迄今最重要的发展是测量出来的宇宙微波的背景起伏,这些起伏是宇宙初始以及在它光滑均匀的早期阶段中微小的无规则的指纹。这些无规则就成长为我们周围的星系、恒星和所有的结构要素,起伏的结构形式和无边界的宇宙空间的设想是一致的,并相吻合。无边界设想是讲,在虚时空方向宇宙是没有边界或没有边缘。这些最新的思想或宇宙新论,看起来很有些象是老子的“道”的涵义所描述出来的图景,限于本文的篇幅就不多再理论这些了。当然这个设想与这种起伏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呢?这恐怕还须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观测,然后再来回答我们是否真的生活在一个完全自足的无始无终的宇宙里这一个关乎重大的问题。

霍金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的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他又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证明了黑洞因幅射而 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也正是起始于此。

霍金一生非常富于传奇性,他一切的贡献都是在轮椅上做出的,这一点绝对是空前的,其成就也是伟大的,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还是当今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的贡献和观念对于人类的观念的影响之深远是现今那些往往只会做些文字游戏的哲学家们无法望其项背的。他的《时间简史》一书,既是科学普及性论著又是哲学性的论著,其通俗易懂的程度足以让那些整天坐在学院里的所谓哲学家们汗颜不已。在那些哲学家们还在探讨什么是哲学——为西方哲学正名的时候,在他们还在论证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的异同,以及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这样无聊的话题时,他已经无声无息地做出了回答,在那些哲学家们全面地把自从亚里士多德直至康德以来所形成的哲学的伟大传统——寻根究底,堕落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却用一个与病魔作着坚强抗争的驱体,实践了科学和哲学的伟大传统——探索、实验、思考、寻根究底。

在量子引力论中,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可把时空看成一个有限的无界的四维空间面,就象是地球表面一样,只不过多出了两维罢了。宇宙中所有的结构,都可将起源归结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就可得出天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诸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性的结构,大尺寸的各项同性和均匀性、时空的平滑性——即空间基本上是平坦的,以及时间的方向箭头等。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如果有了这一切的事实的存在,如果时空真的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量子引力论再一次地拒绝了上帝的热情和全能,尽管教会一再地可以宣称诸如大爆炸理论与圣经的一致性等等,但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拒绝再一次地与其联姻,呜呼!哀哉!宗教的拉郎配已经时过境迁了,其殁落也就为时不远了。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08:13:36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08:13:36
——幻事少为

孤芳自赏柰何为,
平生怪癖知多少?
入夜假寐多遇事,
仙乡最喜行棋幻!

酣畅淋漓坐隐台,
黑白世界木制枰;
追孤屠龙穷乐趣,
攻城掠地手谈息。

西厢花烛多摇弋,
斜窗弯月映我旗;
解惑答疑释我怀,
晨雾凭添些许霾。

-----------------------------

连山归藏演周易,风雅颂中道德扬;
兵者诡道奇兵破,春秋战国百家忙。


——芳梦今天

芳华枕畔涅槃愁,
梦里回首春依旧;
今世路口荷担守,
天涯消瘦等回眸。


——乐道

众生须要禅悟 ——
佛陀无相 菩萨观音,
道可有道 并非常道;
老庄岂止是在修道!
道法自然 自然有道,
文以载道 诗亦乐道;
人类需要快乐,
上帝亦需要快乐!

——
上帝按自己的模样
创造了人,
人类也按自己的模样
创造了上帝;
到底是人和上帝一个样,
还是上帝和人一个样;
这个还须要——
弄个水落石出吗?

鸡生蛋和蛋生鸡的轮回
无穷无尽——
先有鸡 先有蛋的是非
折腾的还不够吗?
还要再加上个
上帝和人的模样来添堵
我们就是上帝
上帝就是我们
这不就一了百了啦吗?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2-03 08:13:36
科学的探索与发展和哲学的更新与理性

楼主:艾波涛声

字数:19915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7-10-14 06:53:55

更新时间:2019-02-03 08:13:36

评论数: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