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
wnxieh68(艾波涛)
——(2002-12-17 10:55:57),


关于“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的说明

这是在网易社区北京宗教信仰版里,针对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讨论,而匆忙间写下的帖子,不一定很严密,但旨在说名中国古代不仅有哲学,而且还有独特的哲学和哲学体系,老子的思想里的哲学理念哲学理念幽深,境界高远,言语洗炼,正言若反,形而上与形而下同在。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及其层次是由宇宙、人生、政治等多个方面所构成的,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由这一思想的哲学系统所放射出来的光芒——精神、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由于本人的水准之所限,对其的整理或发掘还很浮浅,因此或许没能把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或架构的全貌都展现出来,也有可能并不严谨,但就是在这么粗略地将其梳理一下,便已使其系统的构架露出了端倪和恢宏气势,足见其思想的哲学理念之底蕴的博大、精深、厚重与高远。
笔者还从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与西方早期哲学思想做了些比较和浅议,并对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出发作了些论述,请网友们参详。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1)


中国的文化,也应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了,她的基本格调不是超世俗的,在研究宇宙这样的大问题时,常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从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在身心经验上的体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后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中国文化的经典(由这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排列,而典是一种法,一重规则。这也是我们早些时候有过的文化学说的分类或划分方式,),如老子的《道德经》虽字数较少,内涵却十分的深远,并有着无群的魅力。这部经典曾被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为未来世界大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能用五千字阐述出整个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诸多门类的哲学性思想,实属世间憾有。

一、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她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这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的东西,要道去遵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

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因此我们若把老子的哲学,说成是“自然哲学”,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也是“自然”。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难怪有人在评点道德经时说,这是民主国家运用思想和法则。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管理者的目标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自身又怎么能有为呢?“我无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为呢?自然无为的结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论是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人生或治政以及修身,老子的思想无不是以自然为本。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的思想的哲学法则是“自然”,无不都是以“自然”为本。“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2)

二、老子思想的哲学性质与哲学架构

在我国先秦诸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所有哲学的问题都有过论述,且最有哲学的系统性和哲学层次。非常赞同扬柳关于“诸子百家思想中,老实说,根本上全是有政学结合的倾向,或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与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或者说当时的诸子都有政学结合的欲望,”的观点,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应该说那个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发达的黄金时期。但各家所重视的问题,大多都集中在政治谋略、纵横方术、人生修养等比较现实或直接须要面对的问题上,涉及到宇宙方面的论述不多,唯独道家除了研究人生和政治的问题以外,进而对于宇宙的各种问题,而且谈论的更多了些,同时也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以至于其对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而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反而成了其思想学说中点缀了。因为宇宙论是老子的思想根基,老子的思想就相对地比儒、墨、名、法等各家都要来的大气的多。

下面就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系统作些论述,首先要申明的是,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无法用由笔者的三言两语能阐明得了的,就目前笔者的水准,其论述也不过是管窥之见罢了,难以从总体上将其思想的精华和哲学思辩叙述清楚,如若有那些不当或不到之处,肯定是笔者自身的水准之问题所致,敬请批评指正。

1、老子的宇宙论哲学思想
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大致可分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或变化等几个层面上。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宇宙的本源论又是宇宙论的中心,因此整个老子的哲学,就完全在于这个本源论里了。

关于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学家们是通过一些物质来说明,由于太具体或太个体了,往往是不能涵盖万物,贯穿始终的(恕不详述)。老子却以无上的智慧,摒弃这些浅现的东西(如:水、火、风、数、原子等物质),以“道”作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或总原则。

请看老子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自然就和天地万物有所不同,天地万物是事或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则就须称之为“无”。

这里“有”和“无”,即是“道用”或“道体”,要论其层次的话,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就是道,不过这个“无”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有”所言,并不是等于零的那个数学上的概念。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

道既不是实体,又不可能是空无所有,她的状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当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

道还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存在,既无所谓的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或广窄。庄子曾说过:“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副创生万物永不止息的状态,是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当然,道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当然是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就说不能用言语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书开明宗义:“道可道,非常道”。现在虽不得不进行一番解析,却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说明其究竟是什么。对道的真正体认,还必须在于体会混成或恍惚这些词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时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难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得道就不那么容易或简单了。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3)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及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过程和生成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请看老子的论述:

(1)、生成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2)、生成的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却是毫没有任何一点私心去主宰万物,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是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应自然,她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万物的原则,亦或叫法则。
老子还进一步地对此加以阐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法则时,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在道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要道去尊从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并做到常无为,而无不为。相反若是有所企图,要有所作为,要彰显其生化万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会破坏了万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万物,又怎么能谈的上生化万物呢?

3)、宇宙的运动法则 道作为滋生万物的本源,同时还是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这一运动法则老子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反者道之动”(第40章)
道不仅滋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万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的意思。这里所谓的自章道性,就是对万物来讲,须法道法自然。

法道与惟道是从——是运动法则属性的两个层面,就是必须尊从道的运动法则,说辞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于“反者道之动”当然也是指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运动方式中的多种情形。
运动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对这些类型的运动方式作了相应的论述。老子认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因此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经》里的相对词儿特别多,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当然是相反对立,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那也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纷扰。管理要无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须顺应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里老子认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鉴或镜子,这正是宇宙间及其人世间相反相成的运动情形之一种;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是老子所阐发的“相反相成”这一运动法则的极好的证见。我们所说的生态问题,以及在这个大的生态圈里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芒所在。我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正是古时候人们关于相反相成的另一种说法。

运动方式二:反向运动

宇宙万物既然无不相反对立,那么就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又是在这方面给以了特别的关注,而且也特别重视负面的、反面的影响的介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说已把这个意念诠释的很清楚。老子进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第22章)曲、枉、洼、敝是让人讨厌的,但在老子看来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还说: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第41章)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

这些章节里的论述,无不是让人们谦让退后,舍己为人。这样反而却能得到拥戴,反而会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满招损,谦受益”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们守柔、居下,要人们无知、抱朴,要人们居于反面,这也是到达正面的捷径。那些单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

老子在这里还为我们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说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将会是终身受用。

运动方式三:循环往复
前两种的运动情形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往复,不管前面的那两运动,道体的运动,在事实上是不会一成不变地永远延续下去,而是经常地出现一些反复不已的现象。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运不已,再加上道虚无寂静。道才能成就绵延不绝的生命,使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才能成为万物的归根,而宇宙万物由道所滋生,最后也要反回他们的本源——道;而用两句较为华丽些的词来讲的话就是:花儿生于根,将复归于根;浪涛生于水,终要复归于水。归根就是归于寂静,道之滋生万物,是由无到有的,经过一系列的运动,然后还会从有到无,即是复归于无,复归于无就是复归于道。归根自然也是说万物复归于本性,这种归根复命的活动,正是道体运作的常轨,这也就是万物同时要尊守的规则。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是也。

循环往复作为万物运作的自然法则,当然就须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当然儒家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也是具有这样的意义的。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4)

2、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

本章可说就是老子的人生论,特别着重的自知、自胜、知足和强行这几个环节,这几点做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就算是得道了。

知人只须要识别能力,自知则须要内省返照的功夫和去欲灭私决断,因此自知比知人更难,自知越久越能增进自身的道德,升华自身的境界。自胜者强的强,是“守柔曰强”(第52章)的强,不是“坚强者死之徒”的强。能够自我反省,自清自虚,自然那更是强者一个了。知足者富的富及是指的财货,欲望若深如沟壑,纵使群尽天下财富也难满足,若能谈泊寡欲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岂不是已绰然富裕了。强行者有志,其强行就是“勤而行之”(第41章)精微玄妙的道要领悟,重要的还是身体力行。稍遇戳折就半途而废必将前功尽弃,必须愈挫愈勤,直至死而后已。才算有志才有成功的机会。死而不亡者寿,重要的是在于人生的永久价值,有价值虽死犹生,就是不朽,就是寿。这与儒家的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道家的不朽全在一个“道”字上,如能得道,身虽死,道犹存,这就是不朽,就是人们所应追求的寿了。万物须尊行道而运动,人是万物之灵,当然要法道而行了。

其实,整个老子的人生哲学,更是其宇宙论在人世间的具体表现,总括起来也还是那句话,“自然无为”。依据这句话,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了无凶灾。具体到人世间的相互关系里,就有如下几个方面须要注重的法则:

1)、致虚守静

虚静是道家的特点,其重要性当然在于道体原本就是虚静的,人体道而行自然要守虚静了。为此老子提出:
“致虚静,守敬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16章)

虚则能守,静则能观。人的心灵本来就是虚明寂静的,昏昧紊乱是为私欲所蔽。致虚守静就是去私、去欲,使本心回复到本性的清明寂静,以使其不为外物搅扰,体察其万物演化与归根,并悟道修道。静不仅能察,也能胜躁、胜动,以静致动是也。虚静的优势还在于,能成己、成物,是谓“虚怀若谷”是也。即: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
“牝常以静胜牡。”(第61章)
“上德若谷”。(41章)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45章)

虚静的如此多的好处,勉励人们去“致虚极,守静笃”,不是就哩应如此了吗,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此其所长也。”(班固语)

2)、抱朴守真
真朴是道的本质所在——
“敦兮其若朴。”(15章)
“见素抱朴。”(19章)
“复归于朴。”(28章)

“抱朴守真”,就是抱持浑朴的精神,保持天真的本性,不能被外在的东西蒙蔽,不能被自己的嗜欲陷溺,从而避免离道去德,不被混乱的社会和扰动的世俗侵蚀,老子还常拿婴孩来喻天真之纯朴,如:“专气致柔,能婴孩乎!”(10章)“常德不离,复归婴儿。”(28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在人类最保真最彻底的纯正没有能与婴孩相比的,他们的纯然天机,正是无所谓善或无所谓不善的真正至真至朴的境界。

3)、轻利寡欲
名利财货声色犬马,那一项都令人心迷神醉,要是追逐起来永无止境,因此人的道性就会受外物的蒙蔽。这些身外之物即使得到了,总有一天也会失去的。若有过追逐时的一时之快,那么失去时必将也带来莫大的悲哀。身心必遭摧残,因此老子叹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44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9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

名利财货与声色犬马一样,都是如此。 比及饮食视听,自有生理上的基本须求,满足也就行了,太多了就麻烦没好处。为腹不为目及是满足生理上的要求的需要,这样不但身体健康,神志更可清明。

当然不追逐不贪欲,并不是不承认这些财货或饮食的重要或存在意义。而是要人们节制,不过分追逐或贪求。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19章)“知足不寻,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寡欲知足知止是身心得以正的保证。而过分贪心,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自然也获得不了满足。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

当然,这只是在量的方面,要轻利寡欲,要知足节制。另一方面还要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应顺应自然,不能强求。这两者缺一不可,或视了那一点都会贻害无穷的。

4)、无私、无为,不争、不矜
作为人其处世法则很重要,老子在这方面的论述不少,也讲的很清楚。待人或接物全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要无私无我,卑弱不争;无为自然,不骄不衿。
不管是人类间的任何纷乱,都起源于人群的不和睦,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争端,都是由于个人的私执,因此化解个人的私执,就成了泯灭纷乱、消除争端的首要问题了。为此老子提出了无私、无我,这一个人的处世法则。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

“无身”即是无我、无私,人能如此,那真是善莫大焉!为此,老子还为我们描绘
出了行善的方式及其模拟的模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其主旨就是不争,不争的结果却铸成了“天下莫能与此争”。待人所操持的态度,应是柔弱不争,不争的方式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耶?故能成其私。”(第7章)

老子的无私、无我,并不是要人们摒弃自我,而是要顺应自然,利人利己。但是常人大多有急功近利的毛病,其所招致的失败,多在于过分有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56章)

对于创业来说,要想不失不败,那么还是要自然无为,顺应时势,该动则动,该止则止。即“为无为,事无事。”(63章)抱着因应自然,“无为”与“无事”的态度去“为”去“事”才能达成恒久的事业。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天下希及之。”(34章)

那种喜欢炫耀自己,自矜自夸一定会无劳无功,无功者自夸令人厌,有功者自夸也会贬低自身的功劳。因此老子就说: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章)
反之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

自矜自夸是自居或强居其功,是自恃或强恃其德,这种唯我或有私,皆不合道。必导致自我否定,即不长;若是无为、不矜,不居其功,不恃其德结果可能会功德圆满。是谓“自矜者不长,不自矜,故长”也。

5)、弃智绝巧

人们除了可能被财货、声色、功名、利禄等外在的事物所蒙蔽以外,还会出现一些自身的心志上的投机或取巧的侥幸心理状态,耍些小小的聪明,弄些大技巧,以表现自己的高明之处。比如说搞出些大厦和别墅的花样来肢解整个建筑的功能或早先的纯朴设计理念及其深刻内涵。殊不知其结果无碍于建筑的半点声誉;反而会迭生事端,自身更是惶惶终日,因此老子说:
“智慧出,有大伪。”(18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

过分地驰骋于个人的才智,则必然会心力交瘁,并所知愈来愈不明。往往步入歧途还不自知,为人利用则会危害社会;为己所执,则会有损身心健康;不可不慎之。
当然啦老子反对智巧,并不是要人变成白痴,只是要人不要妄用智巧,而要顺应自然而已。即有所谓的“大巧若拙。”(45章)一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谋。荀子的看法与老子不谋而合,是谓哲人的想法大多相去不远。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5)


老子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了他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上了,值得玩味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著有《理想国》以显现他的政治理想,老子虽没有这样的专著,却也还是有他的《理想国》的确切的理念,在《道德经》第80章中,原文照录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这样的国度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淳厚,生活简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人们不须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在这样的国度里,国土不须太大,人口不须众多;没有勉强自己或勉强别人去过什么成伍成什成百的集体性的生活的机制或机会,更不会为了这些,去使用大规模的武器,进行战争或强迫其他人们冒险去远徙。即使是物质有着很大的丰富,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进步(套用一下现代的词儿,请谅解。),人们也不会忘乎所以,也不会远离结绳时代的那些纯朴简单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不管是物质水准达到了什么样的状况,都会把其现时的饮食当作甘味品尝,都会把现时可获得的衣服作为最美的服装来穿戴。即使是粗茶谈饭也以为甘,即使是破衣烂衫也以为美;当然物质丰富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任何的佳肴或华服也会消受得起,一样地以为甘,一样的以为美;这样才是真正的安其居,乐其俗。而国家间也相安无事,鸡犬之声可以相闻,但人与人之间绝不干扰各自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整个天一片清静和纯朴。

当然,这样美好的理想国度,在老子的时代是没有的,在我们现时也更不会有了,老子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也看出了实现这一理想国度的主客观的障碍——人类的自私和多欲。所以,他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带着某种复古态势的理想和抱负。但难能可贵的是,老子也为人类实现这一理想化的国家开出了一些药方。这些处方主要是从守道抱一、无为自化、去智守朴、谦下退让等几个方面去下药。

1)、守道抱一

由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法则,因此待人处事也都要以她为规则,政治当然也得要以她为准则。因此为政者的首要就是要守道。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够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章)

为政者守道顺应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要抱一呢。其缘由是由于,“一”虽然是由道而生,但他毕竟是“数之始而物之极”(王弼语),是不能与道在同一个台阶上划一的,但在为政时就可以是治政的原则。比如: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39章)
即:只要守道,抱一即可,不一定非要要求为政者都得道。这样也就给出了为政者治政的空间或余地,他没有象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那样提出,要让象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那样的哲人们去参加其理想国度的治理的要求。老子本人是一个对世事看得很透彻的人,他不会去参与人世间的治政或为政。由于他的悟道得道,长寿自然那是没得说,据史记记载:老子活了160岁,史记称老子“居关久之,见周之衰,遂去。”也从另一个恻面注解了老子的出世的人生态度。

2)、无为自化无智守朴

无为并非一无作为,是顺应自然,不造作,不妄为的意思。无为在这里是手段自化是目的。老子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宇宙万物自有其天然和谐,自然生生不已,不能加以干预,管理人也是一样,人人都有道性,人人都有自治之能力。为政者在于如何促使万物自化人人自治而已。如若不懂这个道理,妄作妄为,其结果自会是一事无成可能还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呢。正象老子说所: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反对任用私智。他对为政者以用私智治国非常厌恶。他指出: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9章)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10章)

老子之所以厌恶以智治国,原因是“智慧出,有大伪。”(18章)我们现今的大都会里那么多的欺杂诡秘,民风不古,就是老子所指出的这种弊端,实非国之福也。相对而言的乡村僻壤倒是民风淳朴可爱,这也就是用我们后世的实际状况给老子的观点作出里实实在在的注解。

智巧能够产生诈伪,而诈伪又是淳朴的大祸患,老子主张用淳朴治政安民,自然是对产生诈伪的智巧深恶痛绝了。当然,老子主张为政者无智守朴,也对民众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如:
“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第3章)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

婴孩是最淳朴的,民如婴孩,为政者们则须保持其赤子之心,使的为政者和民众都存乎于纯然天机,无私无欲,岂不就是理想的政治、理想的国度了吗?老子要人们淳朴,保持赤子之心,并不是要人们成为愚民,而是成为淳朴善良的人民,这种情形也只有在为政者也同时实施无为自化的治政,无智守朴而不用私智治国的情况下才真正得以实施。

3)、谦下退让
谦下退让,也是老子告诫为政者们的一条治政方法。地位愈高愈要谦让,才能高而不危,长守其高贵。高若天体低如江海,都在秉承这一法则。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则以身后之。”(66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王公以为称。”(41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39章)

老子例举了江、海以及为政者们自贬其身的称呼,来证明谦下的事实存在,与谦下在事实上的惠及人君或民众的利己之处。对为政者来说,谦下退让,不仅可长保其位还可指使或利用人。故还有“善用人者为之下。”(68章)其实老子也并非是纸上谈兵,向曹操、刘备等人由于善用人而三分天下,以及历代有作为的为政者们,都是由于自身的谦下,而获得了无数的英雄们的追随和折腰,并为其竭尽全力。上演了许许多多的悲壮的历史话剧。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6)

3、老子哲学思想的系统架构之浅析

以上分别对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自然;以及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宇宙论哲学思想、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和哲学系统架构。使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

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的架构,若单从其五千言的书里是看不出来的,一定的作些整理,然后其哲学思想系统才能显现。在短短的五千言中,老子以“道”为核心,建构起了一个穷尽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本体“道”和涵盖了人生、政治等诸多事物法则的形而下的体用“道”及其上能为为政者治世,中能为名人隐仕修身,下能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待人接物的法则,蕴涵着丰富无比的哲理的思想体系。

此一个“道”字何其了得!老子的思想价值在于哲学理念幽深,境界高远,言语洗炼,正言若反,形而上与形而下同在。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及其层次是由宇宙、人生、政治等多个方面所构成的,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由这一思想的哲学系统所放射出来的光芒——精神、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由于本人的水准之所限,对其的整理或发掘还很浮浅,因此或许没能把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或架构的全貌都展现出来,也有可能并不严谨,但就是在这么粗略地将其梳理一下,便已使其系统的构架露出了端倪和恢宏气势,足见其思想的哲学理念之底蕴的博大、精深、厚重与高远。

老子的思想体系以及哲学理念,对当时由于思想解放所产生出来的诸子百家的影响也是无庸置疑的,其实在周、秦时代及以前,并无诸子的出现或学术分家,中国上古文化尽是道家的天下,并使得西周初期达到了极尽升平的局面。老子的思想学说也正是总结了他以前道家的哲学理念,而建构了如此大气恢宏的哲学思想体系和哲学理念。
再者,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系,是由多个道家代表人物,诸入老子、列子、庄子、扬朱等的著述为根本的集合体,在其体系的建构上,只是老子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中坚的作用,其他的代表人物也在体系内有着重大的贡献和铸塑。

综上所述,就以老子一人的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就有了如此大的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哲学所研究的命题的哲学体系架构和蕴涵了丰富无比的哲理以及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不能不使我们对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鉴于形而上的认识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一种说法之谬误,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那是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建构的实际的,那种说法或认知是完全错误的,是毫无根据或毫无理性的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的曲解。



三、中国古代哲学与希腊古代哲学基本点之比较及浅议

有趣的是最初希腊的主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所在的年代或历史时代,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家及其哲学思想所在的年代或历史时代,基本上是相近的,若是仔细地考量一下的话,老子所处的年代能稍早于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所处的年代一些,但那么一点差距,在历史长河里也算不得什么有多久远。我们姑且就认为他们是在同一个年代或历史时代里吧。历史的车轮总是那么一致地碾过地球的每一个重要的地方,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人生活动提供出几近相同的思想和哲学理念。古希腊和古华夏的人文历史及其先哲们的哲学思想理念的某种相似或同步,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苏格拉底在希腊及欧洲历史上的地位,与中国的老子也有几分相象。

他本人没有留下什么著述,其思想以及言行,大多是由其弟子柏拉图通过一些对话体著作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的述说展现出来的,在这方面苏格拉底与孔子有些相象。他在世时经常在公共场合谈论各种问题,特别是伦理问题。弟子中有不少贵族青年,正因为如此其言行不容于奴隶主贵族及其政体,被奴隶主贵族里的民主派以传播异端邪说,毒害青年的罪名逮捕,后在狱中被处死,乌乎哀哉!!一代伟人就这么被强权给其生命画上了句号。

苏格拉底是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体现了神的智慧和目的。他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才是最聪明的人。最有知的是神,知识最终要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他重视伦理学,更有“美德及知识”的命题,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但什么是善,他的说法却常常不一致,没有明确的定义。宣称自己是知识的助产士,精神的接生婆,倡导精神接生术。从苏格拉底的言行以及其后所面临的结局来看,他是采取了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姿态,他及他的弟子们的哲学思想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曙光,但却为当时代所不允,苏格拉底作为先驱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殉道与基督教里的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殉道一样是应受到后世特别是他们所开启的新时代里的人们的尊崇。

在这些方面里中国古代的老子, 虽然他的思想和哲学理念,也开启了中国在他那个当时代以及他以后时间里的新时代。但由于他采取的是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的形而上以及人生政治哲学上的积极入世,而在人生活动中的出世——即不主张由真正得道的去入世为政或治政,因此也使得他能完完整整地走完其自然的人生历程。值得一提的是老子虽然也采取的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或看待宇宙万物的滋生,但却没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停留在这种“形而上”上,在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时,同时还采取了形而下的思维方式。他没有把“道”神秘地归结为全知全能的“神”这么样的一个难以自圆的圈子里,而是赋予了“道”通过“道用”滋生宇宙万物的“自然”属性。这是老子与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一不同之处,他们在为后来开启的新时代的理念或社会体例也很是不尽相同,在地球上整体性地进入封建时代后,东西方显现了不同的风格和走向。

由于上述的不同之处,在对待人生和政治的哲学理念上,就有了彼此异化了的认知或大相径庭的行为模式,苏格拉底则采取了积极的具有社会活动家的态势,积极主动地传播其哲学思想,以其一个思想家的哲学头脑和活动家的热情直接地投入到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旧思想的较量之中,既是思考者又是勇敢的斗士,也为他以后的殉道埋下种子,他付出的代价是为其思想或理想的献身,是值得称道并为后人所敬仰。

其弟子柏拉图在其所著的《理想国》中也承继了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势,还提出要让哲人们担负起为政或治政的重担。柏拉图的这一著作也有译为《共和国》或《国家篇》不同的名称,书中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政治、道德、教育等学说思想。主张理想的国家应由哲学家担任统治者,理性应在国家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且还认为当时的斯巴达的贵族奴隶主政权比较接近其理想国的构想。这又从另一方面,给我们揭示出了希腊哲学及哲学家们的思考,是在寻找现时代的合理性或为现时代的政治体例的完善及其如何加强当时的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提供方案。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指出过:“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从这一点上看,他的理想国是埃及的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不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思想却为后来的欧洲奠定了国家学说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老子又是表现出了东方哲学家或哲学思考与西方的思考的不同之处。在前述关于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时已有叙述,这里就不多谈论了。须要指出的是,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柏拉图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或“得道”的人不须要去介入为政或治政,只要为政者能守“道”,再加上他所阐述的抱“一”即可。这里的“一”是与道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划一的道用之载体,因而给为政者在治政时留出空间和余地,这就使得为政者可以在没得道的情形下也可以治政,从而避免了象苏格拉底那样的悲剧。而中国的历史现实也表明了中国文化里的政治集合中心不是老子的框架体系内的主要架构,虽然她有着政治哲学的理念,但并没有承当这样的一个政治集合中心,而是由深受老子哲学思想影响的儒家思想来担当,而儒家的思想正是老子所论述的那个“一”字的内涵。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7)


有人说:“正因为西方之重知识,才有哲学在经过长期的宗教笼罩之后,内在地要求要脱颖而出,反过来质疑批判神学,因为哲学本身的特点就是“判断”“证明”,象法官和陪审团那样,看的是证据,不看这证据是谁提出来的,那怕它是圣人之言,不能经过“知识之为知识”的标准的检验,就是荒谬的,错误的,不能服人的。这标准是人人都掌握的,大家的理解都一致的,不管西方哲学最后是否能达到这个标准,它总是这种追求的。也正因如此,才产生了“唯心”“唯理”“唯物”“实在论”“本体论”“科学论”之类的说法。这是对知识本身的成立条件的审视获得的知识。唯物、唯心这些名词,原来也是西方式的。在诸子中,根本看不到这样成熟的知识秉性。”

这种说法真是毫无顾忌地抹杀了西方哲学最初的本源论述的实质,正是由于苏格拉底从一开始就表明了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真正有知识的只有神,才使得在西方宗教和哲学有了密切的联姻或较长时期的蜜月时间,在西方是没有哲学置疑宗教或神学的传统的,因为最初哲学和神学对本源的解释是一致的;到了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更是变成了宗教或神学婢女;后来的置疑宗教和神学的事体,完全是由于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自然而然产生了出来疑义,以及由于从17/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英、法等国的蓬勃发展,还由于19世纪,德国的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才有了或者说才真正开始了置疑或批判的的事体。

那种西方“哲学本身的特点就是“判断”“证明”,象法官和陪审团那样,看的是证据,不看这证据是谁提出来的,那怕它是圣人之言,不能经过“知识之为知识”的标准的检验,就是荒谬的,错误的,不能服人的。”的说法更是饶有趣味,这些美丽的说辞倒是挺吸引人的,但太经不得人们去耐人寻味了。更何况这是在西方哲学在真正开始置疑批判神学或宗教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的事体了。即使是如此也没有那么就容易地纯粹判明或纠偏,否则西方早就没有了象哥白尼或伽利略那样的事体了。

至与说:“也正因如此,才产生了“唯心”“唯理”“唯物”“实在论”“本体论”“科学论”之类的说法。这是对知识本身的成立条件的审视获得的知识。唯物、唯心这些名词,原来也是西方式的。在诸子中,根本看不到这样成熟的知识秉性。”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其前提已被证明是不实的(请看前面的剖析),得出如此的结论又怎么能可信呢。似乎罗列上那么一大堆原本就是西方的名词,就能说明中国文化里,在近代用这些名词来表述的思想或概念,都可以抹掉了似的。这是在做学问吗?若是再说其否认中国文化里的这些思想或观念的话,肯定还是会背着牛头不认帐的,因此还是不说的好。

古希腊文化和古华夏的文化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现代的中西文化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妨碍中西文化的交流,当然这是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的,而我们使用西方文化里的一些名词,说白了就是为了交流或为了交流起来便捷些。如果不存在交流的话,那又何必要去找这样的麻烦呢。我们以前的文化体例自成一体,搞得是什么经、史、子、集之类的分闭系统。我们的文化向来是以宣耀自身的光芒为荣耀的,但当今一体化的潮流已不在是这种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兼容并蓄才有出路,才有活力。大中华已放下了架子,不再苛求别人的什么了,可我们的有些人却端起了架子,还以为在正本正名呢。正因为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所以我们才义无反顾地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便来滋养中华的沃土,以便使得我们能与世界同步地进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如果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的话,那当然可以去钻牛角尖,象我们古代的经学派那样去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再美其名曰正本求源。但我们不能再那样了。

中国文化思想中有没有哲学思想的问题与所谓的西方哲学之正名的问题,在某些人看来,“本来就是一个专业问题。”在专业领域中,这个问题也还是有争议的。而且多在老专家与中青年学者之间。这也与近代中国忽视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必然的联系,很多中青年学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是那么的扎实,他们在研究,相对于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的深度是不相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格局的缘由吧。不可否认不管是那一个争议方都会有偏颇的时候,但即使是中青年学者也不是都会有这种心态的,那种希冀正名或将中国的哲学思想回归于思想的想法,如果没有其他意念的话,确也是一种“白马非马”式的推来倒去,并无实质性的意义。

看来我们研究力量的确有待强化,研究方法也更有待于提升或变革了,且应防患于未然的是——不要从一个极端再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国的理论思想的研究队伍有年龄稍显偏大的问题,这确是存在的事实。中国文化思想的智慧在新时期应得到更好的开发,诚如所说:“因为我们在二十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实在并没有很好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国难连绵,政治运动不断呀!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不是没有卓越的成果,而是完全应该做得更多更好。”这是令人深为惋惜的。中国文化思想的“真、善、美”彼此合一,是有其伟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极广的智慧在里头。这才正是学者们或当今的中青年学者们,应该 加力去研究的主要方向,而不是搞什么类似于我们汉代的经学考证之类的符号、名称的抠字眼上——“正名” 。并不是把中国思想也说成是“哲学”,而是要把中国文化思想里的某些具有哲学理念的思想也说成是“哲学”,这么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误会呢,怎么会使哲学的严谨、严密、严肃受到影响呢。



回复称为中国思想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事实上的依据,中国思想本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其活泼开放、其真面貌、真实客观地总结和描述本来就早已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去深入地研究而视而不见罢了。不错 , 习惯与心态,往往决定了一些意见、想法和观点的根深蒂固,这点东西方皆然,例如,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充满误解,从一般市民到政府高级,都是这样,具有真知和客观洞察的,不多,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而我们的社会,在“方方面面的误解、偏见、常识中、普通知识层中的错误,又何尝少呢。我们自己就是有着充满误解意念的人,也脱不了这干系。”西方人或许就是不认同我们的么些思想是哲学思想,这自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了,他们除了极个别的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了解的以外,大多都停留在一种不知或未知(不了解或未了解)的阶段上,自然不会认同了。这种情形在我们的历史回忆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中国没有放下架子的年代里,我们不也是对西方人的一切都嗤之以鼻吗?这种心理状态在整个人类及人类历史上是会有着极相似之处的表象展现出来的,东西方又何尝不都是如此呢。

“而现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也渐趋开放,让学术的东西在学术领域解决,而不是用意识形态的政治口径来介入了。”这正是我们的文化思想的希望所在。思想界的争泯应是在思想火花上的碰撞,而不应将精力消耗在一些符号名称的归谁所有的纠缠上。哲学是古希腊人创造的,这显然是从黑格尔开始就是主流的观点。是的,没人能否决得了,也没人去跟人家争,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古代没有哲学思想,这是两码事。西方哲学界有相当部分人对《老子》《周易》感兴趣,给予高度的评价,但还没有把它与西方的哲学等同起来,并不等于其就不是哲学或哲学思想。他们显然感到这是两种迥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也不认同与他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但《老子》《周易》她们都是一种关于世界观或方法论的哲学思考,这就足够了,这就是哲学(由“The philosophy”所引申出来的)的真实内涵,这就是哲学。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8)

四、老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

通过以上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的梳理,以及对其系统架构的的分析论证,我们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系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对于我们当今来说,又有那些须要我们继续进行不断地研究或发掘呢。这是一个大课题,笔者不可能提出什么,方案或计划,无论多少那都是不足取的,但在对现时代的某些现象作些反思并发表些看法,倒是做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所应采取的态度,为此也就勉为其难,谈了点看法吧。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果说是一种值得骄傲的瑰宝的话,同时也还是一种容易使人陷入困惑的包袱。很明显悠久的灿烂,若没有厘清其思想的内涵并获得清醒的认识,会使人陷入一种尴尬和程度不同的迷茫,这也是当前的一个历史和现实时期及其社会状况的真实。

似乎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历史是人的历史,传统是人的传统,思想是人的思想;所谓历史和传统以及思想的辉煌,说到底是人的辉煌;所谓对历史和传统以及思想的继承,说到底还是对人的继承,即后人对先人或后学对先贤的继承。

中华民族的圣贤,自有其所在时代的历史辉煌,又有其个人人生成就的一份灿烂,就社会历史来说,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有了民族国家的文明史实,但这同时又是由个人的灿烂集合而成。而老子及其《道德经》就是这些集合里最早形成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的个人灿烂以及思想的灿烂。

胡适之先生曾说:“老子书中论‘道’,尚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话,是其书中早出的有力证据,这明明说他初得著这个伟大的见解,而没有相当的名字,只好勉强叫它一种历程——‘道’或形容叫它作‘大’。这个观念本不易得多数人了解,故直到战国晚期,才成为思想界一部分人的中心见解。”而后来的庄子,就没有这种“强为之名”的假设了,而成了一个原则。仔细推究一下道家之学,就可以看出老子贵柔、列子贵虚、扬朱为我,即是无为哲学的发展,庄子的旷达或消遥,是老子自然法则的开拓,儒家的仁、德,即是老子道德二字,在社会领域里的延伸。诸家学说“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庄子传),而《道德经》就是诸家思想学说的摇篮。

老子承继了上古时代先民观察自然、认识宇宙万物,皆一体同根,即所谓“道”的本源的思想。承上启下,影响深远。最早受其影响的当然是先秦诸子,然后渐次是魏晋之玄学,逐步渗透并传入的佛学,以及宋代之理学,再就是平民百姓中经常使用的典故、成语、口头禅等所反映出来其对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根深砥固的渗透或影响。由于道体的虚无,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层、甚字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获益,其思想各家都有所引用,真是“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问心雕龙原道),老子的形而上哲学如此的深远和玄妙,自然可以放之四海,并垂于百世了。

首先对于先秦诸子来说,受其影响最大并秉其衣钵的恐怕是非庄子莫属了,其次就是申不害、韩非子等刑名之家了,特别是韩非子,无论是非难儒家还是解老、喻老,每每都引用老子的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再度兴起,讨论哲理的风气大盛,所谈论的题材不外是三玄,当时的学者的著述大多都在于昌明老庄的旨趣,特别是王弼他在弱冠之年的注疏本,已成为经典,千百年来无人能超出左右,为这一时期对老子学说贡献最大之人了。

道家尚虚无,佛家尚空寂。佛学传入中国后,由于二者颇为接近,当时的谈玄之士,没觉出老庄与佛学的差异有太大,当时的人士(如慧远、道安等,)多用三玄解释佛经。足见其对佛学的影响之大。以外典讲解佛经,这在当时叫作“格义”。后来还出现了用佛学解释道家之言(而佛教高僧如:鸠摩罗什、僧肇、慧观等人都注过老子),可见当时中国文化的融合之一斑了。

宋代理学,在形而上的哲理方面受老子的影响很大。宋史本传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宋明理学以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宋史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再传——穆修以太极图传周)作为基础,演义或推衍宇宙万物的发生,他们的太极图则是源自道教的太极先天图。而道教之与老子的渊源自不待言(据太极图传授考讲,太极图本叫无极图,陈抟居华山以太极图刊行于石壁之上,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最上圈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此时理学才使儒家思想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学风格艺术和生活,在这以后就基本上都陶冶在道家的韵味中了。再加上佛教也慢慢儒化,到了宋代,因道、佛之哲学理念而产生了理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必然。也是佛学文化与中国文化融会的成果。在这以前佛教虽然已成为中国的佛教,但儒、道、释三家在学术地位上的竟争一直没有停,而这个时候,佛教(禅宗)大师们大谈其儒家学理,佛学已经儒化、儒学佛化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三家同源的思想已成形,即:直承孔孟心法,深受到佛学(禅宗)的影响,同时又渗入了老庄思想的主导成分,儒道释的合流已经形成了中化文化的主体。

老子的思想除了对主体文化的影响外,还对政治、宗教、文学、艺术、习俗、方技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前面几项的影响,限于篇幅或水准,就不多谈了。虽然一度也曾有过,而且到现在还是有人想把老子所说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乎其玄,使得老百姓不敢去亲近他,但几千年来的熏陶和浸染还是使得老子的思想,对平民百姓有着深远的影响,使用了年代很久远的那些典故和成语及口头禅就是老子深入寻常百姓家的最好例证。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巧若拙、无为而治、有无相生、自知之明、天长地久等等,几乎老子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词汇,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可以找到其用武之地,可以找到其“维此哲人,为我劬劳。”(《诗。小雅。鸿雁》语)的影子,乌乎!老子生时执掌重握着华夏文明新时代之开启的钥匙,但他无为而为;殁了也还惠及后世苍生,行“不言之教”,实非一代之圣人就能所誉,真乃万世之思想渊源及“赖前哲以免也”的前哲也。但中国老百姓却对其本人的事体其知之不多,这可真是应了他的一句话叫“我无为民自化”,他没有儒家那种入世教化的方式,却有家喻户晓的效应。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9)


面对如此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渗透和普遍体认的老子思想和哲学理念,我们怎能不为其思想里的哲学理念哲学理念幽深,境界高远,言语洗炼,正言若反,形而上与形而下同在等高超的意境或深遂的理念所触动呢。她的博大精深还在于由这一思想的哲学系统所放射出来的光芒——精神、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对老百姓的生活有那么密不可分的水乳交融。

这一切在当今时代里,并没有被磨灭掉,反而更有了不同寻常的用武之地了。老子一生憎恶智巧,然 而却是古今的大智者;一生痛恨阴谋,却又有人要在他的学说里找寻阴谋的踪影; 一生讨厌权术,而专讲权术的人却向他取经;被他咒骂了一生的统治者,却又要向他讨教治政的方略;这种不用智巧的巧妙,不用智慧的智慧使老子成为中国大智若愚的典范;老子是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的思想却是一座充满了智慧和机智巧妙的宝库。后人发掘起来,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现今国人如何地卑弃自家的故物,老子这一宝藏,必将被世界各民族共同所扩充和研究,一起再度开启世界文明的新时代。



为什么“认为老子的思想才是中国深层的思想”
wnxieh68(艾波涛)
(2002-12-26 11:28:30),

笔者在“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完”后,有网友(作 者: terry13407(叶 孤城)2002-12-20 01:41:52)提出,“怎么老是认为道家的思想才是中国深层的思想,杨柳也认为儒家只是表面,道家就是内在。”而也有网友指出(作 者: sev7(sev7) 2002-12-20 08:19:05 )“我也这么认为。 ” 其实应是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其哲学思想那就是中国的深层次思想,而这一哲学思想只是其整个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当然也是整个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我也这么认为。”这一说法----还有网友(作 者:: yanboguang(闫伯光) 2002-12-20 12:30:12)认为“我倒是不这么认为!:))——中国自晋以后,还有真正的道家吗?我自己深表怀疑。所谓道家,恐怕大多数时候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儒生吧!道家思想,恐怕很多时候是被儒家的在野党拿来做精神鸦片的!”。根本就不用怀疑,魏晋以来直至唐宋,诸子百家的名号慢慢地已被儒、道、释少数几家取代了,等到宋明之后,儒道释的分界已不太明显了。这里主要说的是思想学说界限,至于宗教的界限那就另当别论了,除了儒家没被宗教化外,道佛都有其教派组织和教义作支撑,但作为老子的思想,这里主要指其哲学思想,却已被大大地发扬光大了,由于她赋予了“道”滋生宇宙万物的“自然”属性,再加上自先秦以来留下来的重视人的作用的传统,使得神的作用在中国永远也起不了主导的地位了。她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最核心部位了,成了中华文化的内在主导,通过儒家这个为政和治世的政治集合中心,以及与民众水乳交融的那种密不可分,而深远地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维理念。至于有人(管他是在野的儒生还是其他有闲阶层的迷信之徒都一样)拿来做精神鸦片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恕了。归根结底,不管是什么家会不会殁了,但老子的思想却会永存,最起码到现在确是如此,说到此,我不知网友是否还会不这么认为 ?

若然,:)),那就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笔者的“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诸帖正是在这位网友的鼓励和鞭策下才得以完成的,不知此帖在网友看来有无阅读价值,在此还要先行表示诚挚的谢意。

但即使是这样,这位“不这么认为”的网友也不得不承认“当然从思想渊源的传承和和原初的思维高度,不可否认老庄已经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已充分地肯定了老子对诸子,以及对后来的几千年来中国文化融合的内在和主导地位。

当然网友他个人声明:更欣赏庄子——庄子的神韵和消遥,确是世人所向往的,没有一个人不喜欢或欣赏他的。但他总是觉得在道家思想,恐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实践中,是最被扭曲的。最被扭曲倒不一定,但被扭曲过这倒是一点也不错。至于还认为“也许,真正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大多数历史时期上,是被当成理想主义看待的吧!”这种猜想式的“也许”,笔者该如何回答是好呢,幸好这位网友也是老朋友了,而且还在“养伤阶段,随便灌水。不是要挑起学术争论呀!:))”,笑眉笑眼地着实可爱,不忍说什么了,那么笔者也向网友学习,就此:))呵呵一笑,略过罢了,顺致问候:祝网友,尽早痊愈也好及时切磋。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续10)


有网友说:“说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于支拄,是一个新的有份量的观点,但是也要注意不能把问题绝对化,”这种说法倒是非常之中肯,所提醒的也是非常的令人感动,是啊,绝对化是很不可取的,且笔者也在提醒自己和网友“现在应防患于未然的是——不要从一个极端再走向另一个极端。”

网友接着说,“例如把儒家(孔与孟等先秦儒学)仅仅限于道德范围内,这是不对的。” 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的范围和社会上人们所说的“道德”范围混同起来的话,或者说把老子的道德理解为社会上的“道德”这两个字的涵义的话,那当然就是对于儒家的不公道了。老子“道”和“德”的范围应到老子及其哲学思想里去找,那种理解才不会是辱没儒家——反而是对儒家的莫大褒奖。其实我们在弘扬道家或老子的思想时,并没有丝毫贬损儒家的意思在里面,儒家思想的实质内涵与功能和作用,我们在以前讨论其是否是宗教时就已给于了充分的肯定和评断,这里就不多谈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网友的疑问:“认为道家的思想才是中国深层的思想,扬柳也认为儒家只是表面,道家就是内在。”在这个问题上扬柳无疑是对的,这也说明了其认知的水准和学识是很值得称道的。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看法,与网友 (gd-ldh(李杜韩) 2002-12-20 10:23:31)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不同点还是有的),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是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就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中国思想的发展史上看,儒道释多有互通,出世与入世,逍遥与经世,本来就是很灵活地转化的,而往往不着痕迹,没有太多的思想转型上的痛苦。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先秦诸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若说儒与道都源于共同的宇宙观、生命观图景,孔子与弟子讨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突显了个人的逍遥自由的内心境界;也是切合实际的。而《老子》一书,除了其宇宙观为诸子各家奠定了其哲学基础外,实则也有很大的部分是谈为政、治世与做人的,这两者本无绝然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是其主要着力的地方不尽相同,儒家对理想社会和怎样做人的具体模式上给于了足够的关注,并高举世界大同的理想和目标,将其思想学说作为了主导的政治集合中心。儒家虽也重对天地万物的领悟,也有其宇宙观,但其宇宙观是在老子宇宙观的影响下的思考,所以也没有象苏格拉底那样把宇宙万物的滋生直接了当地归结于神,而且其人生观、道德观就是建基于此上的,最重要就是儒家虽然有对“天命”,对“天”的认知和说法,但这个认知,大都不是真正的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因此没有具备哲学意义或理念上的思考,使得其道德并没有找到终极的或根本的保证,还是被老子或道家的“道”所笼照罩着,当然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老子的“道”讲究的是法“自然”。

笔者对于“两汉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儒与道都成为了统治者视为合理、合法的精神指导,中国思想的整合就在此融化而运行,在此时期,儒家到底是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而道家也带有经世之意义,两者在融洽。”这样的观念,并不完全持反对意见,其实不光是道家一名在先秦时期本来没有的,那里老与庄也没有并称,儒家等各家都在那时没被称为家,而是称为“子”,那时的“子”是老师、是先生、是圣贤、是《书。奥陶谟》中的“知人则哲”的哲人。不错是到了汉代,才有道家一名的出现,才把老庄合起来论。而儒家在那时还没被正式称家,因此才有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之说。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揭示,其不同点就在于此,正如胡适之先生曾说过的那样,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及其哲学理念,这些“观念本不易得多数人了解,故直到战国晚期,才成为思想界一部分人的中心见解。而后来的庄子,就没有这种“强为之名”的假设了,而成了一个原则。”其后自然也就成了诸子(包括孔子及孟子)的原则了。那就是不管庄子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与老子的不同只在于,他们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其底蕴和基础的,因此也为以后的融合打好先天性的底蕴。

是的,佛教的东来,对儒与道都是一个挑战,此后也没少竟争。佛教的理论及其思想理念,由于其与中国文化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无疑弥补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对生命的深层认知上的某些不足,对生命的追问和要求,出现了新的启示或共鸣,也达到新的高度。没有佛教东来,中国文化的总体水平,可能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而且在东汉后期,由于党锢的禁绝,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已经陷入僵局,佛教刚刚是为中国文化又注入了新的血液,说是一个新生运动也不为过,意义极为重大。因此笔者在“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最后一帖中,就有道家尚虚无,佛家尚空寂。佛学传入中国后,由于二者颇为接近,当时的谈玄之士,没觉出老庄与佛学的差异有太大,当时的人士(如慧远、道安等,)多用三玄解释佛经。足见其对佛学的影响之大。以外典讲解佛经,这在当时叫作“格义”。后来还出现了用佛学解释道家之言(而佛教高僧如:鸠摩罗什、僧肇、慧观等人都注过老子),可见当时中国文化的融合之一斑了。

宋代理学,在形而上的哲理方面受老子的影响很大。宋史本传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宋明理学以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宋史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再传——穆修以太极图传周)作为基础,演义或推衍宇宙万物的发生,他们的太极图则是源自道教的太极先天图。而道教之与老子的渊源自不待言(据太极图传授考讲,太极图本叫无极图,陈抟居华山以太极图刊行于石壁之上,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最上圈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此时理学才使儒家思想更加发扬光大。

儒家理学的出现和道教在元之后的盛大,是对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宋明理学是吸纳了大量的佛教思想理念,同时其形而上的基础这么也不能说是来自于佛学理念吧。而这一切正是由于儒道释的融合与合流后,形成的主体文化,重新在中国政治与社会中,树立起其万世风范。儒家的理学受道家的影响,当然也受佛家的影响,这样才更切实际,更有根据。

所以,从现在看,中国文化中儒道释是同为根基,同为支拄。两千年的变化蜕嬗,也不可能使其磨灭掉,他们最初的源头在中国先秦时期发轫,而发展壮大,则几经变化了后,仍然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认为: “认为老子的思想才是中国深层的思想,”的渊源或缘由了。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老子孙子诸子 春秋战国华夏九霄星空灿烂,生生不息千万年,子子孙孙天下无敌
道家儒家释家 赤县神州中国世纪盛世辉煌,代代相传百十载,男男女女彻地风流

——蒸蒸日上

老子孙子诸子 春秋战国华夏九霄星空灿烂,生生不息千万年,子子孙孙天下无敌
大道霸道王道 赤县神州中国世纪盛世辉煌,代代相传百十载,男男女女繁衍不息





山岗上 老虎长啸 天地震撼 尽显王者气概
囚笼里 朝代落败 禁足处置 最高统治艺术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说“中国文化精髓在于中华诗词!毁了中华诗词就毁了中国文化!后果很严重!!!”,这也太令人匪夷所思了,不是弱智而不明智,或许是根本就不了解或不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的精华所在,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其思想的深邃、底蕴的厚重,而体现其思想和底蕴的重要经典在于老庄的哲学和孔孟的治国理政学说,而中国的诗词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奇葩,但离精髓概念远了去啦——诗歌中有精髓,但是诗歌的精髓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其思想,而不是其形式或花样,这种概念上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吊诡,不可不慎之又慎啊!
;
我们发展和弘扬中国诗词文化,只是要在中国文化深深地底蕴和厚重的思想基础上再加上些丰富多彩,况且新诗歌的大众化早已将古老诗歌的那些陈旧框架打破了,所以再拿那些所谓的平仄格律或固化的词牌名来说事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打住吧,政治性的调侃或诋毁就更没意义啦,是该打住了。



——刀剑锄犁


炉火纯青师有剑,
奇门遁甲阵无犁;

空虚四海静,
云游道才真;
人欲香火旺,
有情发癫狂。

师傅铸得鬼头刀,
拥抱师妹煅造锄。
----------------------------------------

——诗韵琴曲


夜色平静向我袭,
脉搏旋律呼吸气;

心境澄清雨,
听见菩提禅;
目光澄明触,
溅起莲塘温;

默默绽放小诗韵,
清净谱出钢琴曲。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与朋友关于“谈一谈老子”的短信之回复与回复

--------------------------------------------------------------
诚信和敦厚将会是非常的可贵、可敬、可亲——但愿我们能守得住自己的诚信和敦厚:与朋友 柳晓峰“谈一谈老子”的短信之回复与回复,谈到了很多的话题,觉着有趣,也很有意义。因此征得朋友的同意,帖上来想听听更多的朋友们的想法和看法,希望对我们更好地认知老子的思想和道的涵义能有所裨益。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2-19 15:01:39老子的话很不解,他说,知其雄,守其雌.概括地话知其阳,守其阴.这在生活中很荒谬.比如干净与脏乱.总不能知其干净,而守其脏乱.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4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2-25 1:58:15yhlxf123你好!

今天才看到你的留言,迟复,请谅解。

我的理解是:他说,“知其雄,守其雌”.概括地话应是“知其阳,守其阴”。是说雄,雌、阳,阴相对应,即有阳就会有阴,有雄就会有雌,是讲事物有两个侧面。在生活中推而论之,应是有干净就会有脏乱,即谈干净是相对于脏乱而言的,这里的守字应理解为相对或对应,不应理解为坚守或守护,不知这么理解妥否?请指正。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4-29 13:07:36*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否指真理与规律?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体,规律与精神是否也可以成为宇宙的本体?马哲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体,我认为道,真理,物质都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否可以作宇宙的本体?道与精神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无形的.

*不出门便知天道,是否可说真理可从内心求,慧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至成佛.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如何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母是开始的意思,守住开始这是什么意思,能否释之).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就是说,不与外界接触,否则无救,我不解,且很害怕(因为我很想与外界接触,但害怕无救,且这句话与现代精神不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4-29 23:24:15

我以为:

1)、老子谈的道,第一个道不应是指真理与规律,第一个道也不应是宇宙的本体;老子的道:分道体和道用,而且形而上与形而下兼有,道的本体既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渊源,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体,前者是(形而上的)道(的本)体,后者是(形而下的)道(之)用(途);在“道可道,非常道”后面应还有一句“名可名,非常名”,而这里的名——即是道用的意象或意化,真理与规律应属于道用的意象或意化范筹,而且她只是与人择原理相关联的一个意向描述或概括,不是道的本体,亦不是宇宙的本体。

2)、精神是不可以成为宇宙的本体的,因为精神是带有浓厚的人择原理下的产物,而道(用)作为宇宙的本体,则是在人择原理以外本身具有的道用(性本体);若问道与精神(它们都是无形的说法有误.道是无形的,而道用则是有形的 )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范筹里的概念。

3)、马哲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体,与老子的道论并不矛盾,这里的物质正是老子的道(用)的物化或物象,而道(用)既然可以做为宇宙的本体,那么其物化或物象后所指称的物质,自然可以做为宇宙的本体了;物质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自然是可以作宇宙本体的了(当然若是把这一句中的客观实在,理解成我们周围的客观实在,那就未免有点太狭隘了)。

4)、“*不出门便知天道,是否可说真理可从内心求,慧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至成佛. ”,这不是道家的心得,是禅宗人人可以成佛的一种传教说法——即自性迷为凡人,自性觉为佛,说得是要从内心去求,但与道家不沾边。

今天先谈这些吧,剩下的抽时间我们再讨论,好吗?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0 12:55:00

再麻烦你可以吗?信言不美,事实上信言很美也是存在的。绝圣弃智的智是何意,不会是知识吧?你说道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上是指规律(我看别人的箸作都是这么讲),那么形而下是指什么?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1 0:46:38

1)、“信言不美,事实上信言很美也是存在的”。

这里信言不美的涵义有点象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等表象之意象;信者——诚信、忠信、守信等等,乃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涵意,在事实上是美的,但用言语表象时,就不一定是美妙的了,因为人们习惯了听自己喜欢听的东西,诸如一些奉迎阿谀的顺言,而真正的信言则不一定都是顺耳的言论,或者说真正的信言正是那些看上去不美、听起来不顺的言语。你所说的事实上信言很美也是存在的,那是指的诚信忠信守信等很美,也是存在的;但是这些诚信忠信守信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就不一定是美的了,比如说:有一个人的某个观点是错的,你本着一种诚信或实在的心态去指出,并与其谈心,但人家不一定能领你的情,如果你再实实在在地指出其错谬会误导他人,会有不良后果,这是你的言语你的进言,大概可能就是一种不美的诚信之言了,人家会听着刺耳,会不愿听或对你加以种种讥讽式的回敬,若你的言语一来二去也有些不妥当或错谬,再有人指出时,你或许也觉着不受听、也觉着不美。这一切其实全与下面一句有着关联——

2、绝圣弃智的智是何意,不会是知识吧?

在老子看来,若是能尊道而行一切圣呀智的都是多余的,而圣或智以及人们常说德等概念,只是在人们自迷后失缺了道以后,产生的一种希望自己得道或趋于道的念想,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希望人们都能得道或尊道,这里的圣或智,不应是人们追求的东西,而道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东西。但在人们失缺了道追求圣或智时,一切美的东西象信言便呀变得不美了,不受听了,在追求圣或智的时候,在道或尊道时那些美的东西都变得不那么美了,因此老子提倡弃绝圣智,意在让人们回复到其本源、回复到道的范筹里来。

3、你说道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上是指规律(我看别人的箸作都是这么讲),那么形而下是指什么? 形而上是指得那些抽象的描述,而形而下则是指那些非抽象的客观实在的描述;这些概念应是哲学范筹里的概念,我们常指某些思想是形而上学的、唯心的或唯物的等等,我这里是指他的学说里二者皆有。形而下即是指那些道用所包涵的对客观实在的描述。

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如何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母是开始的意思,守住开始这是什么意思,能否释之). 这里不是说如何去得其母,而是说宇宙有开始的那个时候,而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个时候,其实是指客观上我们有了一个开端(按我们的思维称其为母),知道了这个开端后,也就会知道这开端以后的发展及其过程,从这些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预知其结果——当然可能不是最终结果,从老子的宇宙论理解,她是一个循环的周而复始过程,那么开端和终端又有何异呢?这实际上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是不谋而合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之厚重和其构架之寓意深远所在了。

5、*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就是说,不与外界接触,否则无救,我不解,且很害怕(因为我很想与外界接触,但害怕无救,且这句话与现代精神不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还是指在人们失缺了道后追求圣或智以及人类社会对道的扭曲或误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社会腐化堕落的已令人发指,人人都在追求权力钱……,那么老子的想法就是要人们远离或摒弃这些使人失却道、失缺人的本性的浑浊外界,守住自己的清白或人性本来有的敦厚或诚信等等……,这一点看似是与现代精神有些矛盾,可现代精神中并不是所有的精神都是能够继续延续后世的,实际上等某些现代精神被我们或我们的后人淘汰时,我们的诚信和敦厚将更显得可敬、可亲或可贵。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1 13:34:52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来我曲解老子的话太深了.

1)、信言不美.只要是实话,好听难听都要认真地听,只要有理,就要心悦诚服地接受.不过讲话时,不但要信言,还美之,否则人们听不进去,效果不好。你说这计策要不要用?

2、绝圣弃智.道是本,得道而行之,成圣成智是自然之事,圣,智是末也,强求之,非道也,只能乱事。

3.道的形而下指道用,道的具体化,如具体的道路,做事的具体方法,对不对?

4.你说:知道了这个开端后,也就会知道这开端以后的发展及其过程,从这些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预知其结果——当然可能不是最终结果,从老子的宇宙论理解,她是一个循环的周而复始过程.

如何知道宇宙的开始,发展,消亡?也就是宇宙的道如何知?这太难知了。老子的道具体地说到底指什么,我仍然迷惑,能否指点?

你说老子的宇宙论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重复,而马哲认为是宇宙论螺旋式的上升。宇宙开始,发展,消亡,然后再开始,发展,消亡,这样看宇宙的过程的话确实是简单地重复,会不会第二个开始比前一个开始更高一级还是在原地踏步?

5.我热爱现代的科技世界,并接触之认识这个世界及运行的原则,这对不对?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1 19:44:38

1)、信言不美.只要是实话,好听难听都要认真地听,只要有理,就要心悦诚服地接受.不过讲话时,不但要信言,还美之,否则人们听不进去,效果不好。你说这计策要不要用? 答曰:最好不用,因为一切计策或着意的美化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真话或实话不能被理解的情形,也没必要去强求,顺其自然吧。

2、绝圣弃智.道是本,得道而行之,成圣成智是自然之事,圣,智是末也,强求之,非道也,只能乱事。 然也!

3.道的形而下指道用,道的具体化,如具体的道路,做事的具体方法,对不对? 不应理解为具体的道路或方法,当然道用是可以生出这些来的,但决不是仅仅就这些。

4.你说:知道了这个开端后,也就会知道这开端以后的发展及其过程,从这些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预知其结果——当然可能不是最终结果,从老子的宇宙论理解,她是一个循环的周而复始过程. 如何知道宇宙的开始,发展,消亡?也就是宇宙的道如何知?这太难知了。老子的道具体地说到底指什么,我仍然迷惑,能否指点? 你说老子的宇宙论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重复,而马哲认为是宇宙论螺旋式的上升。宇宙开始,发展,消亡,然后再开始,发展,消亡,这样看宇宙的过程的话确实是简单地重复,会不会第二个开始比前一个开始更高一级还是在原地踏步?

周而复始不应是也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或原地踏步,正象你所说的那是在一个更新的台阶上的循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也正是如此——无论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还是宇宙生命的进化,我们不是已验证了很多的案例了吗。

5.我热爱现代的科技世界,并接触之认识这个世界及运行的原则,这对不对? 这种热爱正是我们生活中生命历程必不可少的源泉——因此让我们热科学、热爱生命,追求科学和生命的更高价值或更高境界吧。

科学是我们认知整个世界、生命最可以信赖的法宝(事实上老子及其厚重深远的思想底蕴,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但某一种技术可就不一定了,有时某些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2 13:50:36谢谢提醒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1 14:06:30我看了看别人的译文,确实按坚守解。知其雄,守其雌,是这样译的:知道什么是雄强,却仍然甘守其雌柔.但若按坚守解,道理上不通。

朋友柳晓峰.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7 22:33:01

您看了看别人的译文,知其雄,守其雌,确实按坚守解。是这样译的:“知道什么是雄强,却仍然甘守其雌柔.”老子在讲到阴阳、刚柔这些概念时,用了雌和雄做为物象之比象,来象征其内在的意象,旨在说明宇宙和事物以及人类的两个相对应的侧面或组合,而在其态势上看的话,就有一个强弱的判定:即刚柔。而老子睿智的看到了刚不是永远都强,柔也不是永远都弱,柔能克刚思想使得老子对柔的这一面比较看重,他劝导人们不要强横,处柔弱而胜刚强,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忽略了柔的一面——即不要只知阳而不知阴,只知刚而不知柔,因为没有阴就不会有阳,没有柔就不会有刚,这种对应的关系是宇宙间、人世间最根本的对应关系,岂可偏废那一个呢?处柔虽然(出头的椽子必先烂)是他提倡的一种做人的态势,若是在此延伸开来,将其当坚守讲,就是只获得了外在的皮毛,这里虽有采取阴柔的态势之涵义,但若按坚守解,正象您所说,道理上还是不太通。

另:我们的讨论我觉着很有意义,如果你没意见的话,我准备在版面上帖出来,也好听听大家的说法,对我们认识老子及其思想或许更有裨益。您以为如何?

------------------------------------------------------------

原文:

发送时间:2004-5-18 14:43:13

双手赞成

…………………………………………………………………………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科学的诸多的发现都和“易经”及“老子”(不是所有的古圣贤)观点不谋而合


|
四九(purple9999 )先生:滔滔不绝和口若悬河的展示,令人刮目相看。
您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虽还没有结论或不会有结论,但仍是很有意义的思考,思考是探索的必要前提,希望您能在这些思考的范筹里能探索出些个眉目。

对于先生所提及的那么多的困惑人类的问题上,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岁意地去说三道四,或者轻率地去说其对与错,那是须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后才可以去获取的真知和卓见,但您对科学的说辞或理解本人以为有失偏颇,您说的那个傲慢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真正的科学还在于要否定自身发展进程中那些不科学的东西),科学从来都不应该把自己还没被证实是科学的某些猜想或推断作为科学来看待,那些持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并没错,错的是那些把不是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来崇拜的人,您是属于那一类人呢?

[last edited by wnxieh68 2004-5-2 16:38:49]


liaozhai先生:您好!
说实话我还真不敢为谁提供一个入门的方式或方法,因为我自己入得门里与否都还在两可之间,我对易理的把握还是很不够,甚至也时常在想,我终究也只不过是理解了易之理、易之测度的一些皮毛而已,在这里展开来的或许只是易理之托物取象之表象,与其比象中寓于的意象,以及意象中寓涵的哲理,及其真缔、及其本源,有多少的距离实是无从量度或言说地明白无误。呵呵:))汗颜!

我在开篇里讲过易经其哲理性的灵光闪现大多是靠得古人托物取象,比喻多端、比象寓于意象。以观察自然之天道,喻明物性;以物象喻意象,象之精深;以意象喻寓哲理,以哲理阐其真谛,以真谛追其本原;以情验之身,定天下之业、通天下之志,断世间之疑。



四九先生:您好!

您的某些思考,归纳起来是要讲:返朴归真。
这四个字讲起来容易,实际上很不容易做到,我们都以为应该返朴归真,但我们是否能返得回去,是否能归向真心之所喜,大概不是我们说说就行了的,而很多人只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我们应该归真,但不一定非得去返朴,其实那个朴一点都不好玩,而玩朴者不一定真能归真。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之文字的传续,可以说是古代人为我们记录下来的一份遗产,她不会象我们继承下来的有形遗产那样,拿过来就可去消费,就可去挥霍花用,须要我们发掘开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线索和脉理,只能在这些文字里去测度,但这些文字与我们并没有思维上的阻隔,因此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的话,也并没有什么冲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测度或开启也不应有什么一定会偏离的迹象或疑问;现代科学是采取的实证之路,而易之理在我们看来,采取的是一种悟道方式,若二者都是有效用的方式的话,那么总是在不同的轨迹上会有一些个点,能有某些个对应或相交汇,其间出现一些能够重合的拐点,也是可以期盼的么(除非这两种或其中有一种是错的,但在我看来这两种都是有希望和有前途的),我们不要把科学的实证之路,看成是完全与此对立的好吗?
[last edited by wnxieh68 2004-5-6 1:11:45]



四九先生:您好!

您说只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说道什么,不对任何人——其实并没有有无礼地方也不必客气!

只是觉着您下面这段话:
“目前科学的诸多的发现都和古圣贤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是否有必要重新考虑古人的立场。不要用简单、朴素等几个词就敷衍了它。”

与您前面的帖子所表露的观念或想法是有矛盾的,而且与笔者的想法较吻合,故有“您到底要说明什么呢?”的疑问,而且还觉着应该用一些现在的思维和想法去进一步地理解和挖掘,易经之秘奥恐怕就在于此——科学的诸多的发现都和“易经”及“老子”(不是所有的古圣贤)观点不谋而合,也非常赞赏您下面这样的观点——“所以是否有必要重新考虑古人的立场。不要用简单、朴素等几个词就敷衍了它。”

………………………………………………………………
liaozhai 您好!
谈不上对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是如何认识,只是觉着所谓的先天后天之分,乃是人为的划分,并非真有什么先天或后天之分别。当然其所象征的涵义之指向是有所不同的,其实只是将八卦做为一种理念、方法、工具,去研究当时的天象或人事而生发出来的不同模型,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的出处也是同一的,但所对的研究对象则不一,故模型的格局上也有着一些外在的差异。伏羲的先天八卦和文王的后天八卦的最大区别应是:前者是对天象、四时、方位等方面,后者是主要针对人和人事以及社会而言,各有所重。而前者又有河图和洛书的传说来做支撑,目的是想多一些神性,并不是什么真的神授,附会之说罢了;后者自然不敢说与前者有什么不同,只是说发一些前者未发的气或象,文王自然也说是上承伏羲之意旨和要义了。泛泛而言的话也就是如此而已。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阿胜TY 2017-10-17 15:39:27
只道艾波的诗好,做起学问来,还一套套的,佩服。
-----------------------------
这是十多年前在网易社区里与网友们探讨哲学问题是写的,很粗糙,请阿胜TY斧正!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拥抱大道弃小道

拥抱大道弃小道,
获得太极两仪分;
辨识阴阳不八卦,
穿越宇宙入乾坤。
楼主:艾波涛声  时间:2019-05-09 12:36:23


楼主:艾波涛声

字数:34820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7-10-13 21:24:08

更新时间:2019-05-09 12:36:23

评论数: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