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固守于性生活和生育的人匮乏创造力

固守于性生活和生育的人匮乏创造力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2-22 21:56:11
固守于性生活和生育的人匮乏创造力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文明(科技和文化等)的创造力几近枯竭,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制度的和人本身的。制度的,不好谈。我们只谈人本身的。人本身,毫无疑问,不是人种问题。
那么,是什么问题呢?
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生物性的创造即生儿育女,一种是精神性的创造即创造精神文明成果。二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此消彼长的。如果一方面的能力过于强烈且固守于这个方面,那么,另一方面就会受到抑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低到高的规律来看,人类必须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全力以赴。于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占了优势地位。而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在当代,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生存需要相对容易解决。这样,人类在当代的优势需要,就只剩下了“生育”,简单说,就是“性需要”。如果人类绝大多数个体被性需要控制和支配了,特别是固守于性需要,那么,人们创造精神文明的高级需要就必然被抑制。从世界范围看,当下,人类基本上是被性需要所控制和支配的。其中,凡是固守于性需要和生育的国家民族,都是人口生育高手——如印度、中国、非洲,而在精神文明的创造方面,却属于劣等垃圾类。
言归正传。
2019,1,13

没有“精神青春期”的人寿命必然短促

古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但那些先知圣贤却能够活到八九十岁。小时候,听人讲,山东老家有的老人因为有儿子在东北谋生,临终时迟迟不能咽气,及至儿子奔回老家一进大门,老人听到儿子喊了句“爹”未及见面就咽气了。——对这些现象,人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心事未了,不能瞑目。
应该很好理解:有使命感的人一般不易死亡,而无所事事万念俱灰的人一般寿命不会长久。
书归正传。
人不同于动物,他有两种生命,一种是动物的生物性生命,一种是社会的精神性生命。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局限,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动物的生物性生命——一种以吃喝为主要内容的生存和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类的繁衍——中活着,只有少数个别的人能够超越动物的生物性生命而活出社会的精神性生命——一种以学习和掌握精神性文化资源和创造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换言之,由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和社会的复杂性,必然使得人类个体的生物性寿命大打折扣。这仅仅是人类普遍早夭的原因之一。
导致人类早夭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精神性生命的重要性,且没有意识到开辟人类社会的精神性生命的契机是个体必须进入一个精神生命的临界点——“精神青春期”。
长话短说。
现代社会,在科学的助力下,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也就是说,人类动物的生物性需要已经不难得到满足。如是,则如果人类个体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并开辟社会的精神性生命,那么,就如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大量人类个体就只能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了。他的人生使命完成了,他活着的意义不存在了。这种已经没有人生使命感的人,就像那个听到了儿子喊了一声“爹”就如愿以偿的老人一样,可以“走了”。——这就是本文标题的真理性之所在。如果他“懒着不走”,那么,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灾难就会找上他的门来……
反之,那些自觉地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精神性生命的重要性,且能够意识到开辟人类社会的精神性生命的契机是个体必须进入一个精神生命的临界点——“精神青春期”的人,其寿命必然大大地延长且其身体必然健康。因为,他的创造人类精神文明的使命感在召唤他,他必须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出来。因此,他不仅“不能死”,也“死不了”……
以上陋见,来源于朱鲁子的现代人生哲学及其“精神青春期”理论。
2019,1,11

从“精神青春期”到“身先于心”

2018年是我自觉地解除恐惧放松身心的一年。这一年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现代人生哲学之“精神青春期”概念推进到“身先于心”命题的高度,从而为人的“身心合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操作路径。——可以说,“精神青春期”概念和“身先于心”命题,就如给所有不知归途的现代人安上了人生导航器。
至此,可以说,我的工——我理解为——上天所赋予的,彻底地做完了。严格说来,我好休息了。其他的一切,听天由命吧。
下面,我再重申《大学》之奥义:

儒家经典《大学》可谓“上乘佛法”——“大圆满法”。因为,它教导我们,人生之本的“修身”必须从“果位”修起:“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换言之,“知”是“修”的前提,知先行后。
轴心时代我们先人这个无与伦比的,可以和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的智慧媲美的伟大智慧,汉唐以来,却被彻底地遮蔽了,除极个别的个体之外,可以说,我们民族的芸芸众生一千年多来整体上生活在动物的层面上,而其精神生活却一直处于黑暗之中。换言之,我们整个民族,几乎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即都是“行先知后”即盲目地活着。
今天,在“精神青春期”概念和“身先于心”命题的助力下,《大学》之奥义昭然若揭。如此,我们现代人就可以与轴心时代先知圣人的思想接轨并可以普遍地成长到先知圣人的高度。于是,一个“遍地是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时代就“好雨知时节”地到来了。这就是雅斯贝尔斯所展望的“第二轴心时代”。

众所周知,“道成肉身”是基督教对耶稣基督异于常人的伟大生命的一个隐喻,指的是耶酥的灵与肉是先天地合一的,耶稣教导世人要“知罪”,要像他一样,与他合二为一,这与《大学》之“身修”异曲同工;释迦牟尼教导我们“破知障”而成佛,这个“佛”,当然是指身心合一的人,它与《大学》之“身修”不谋而合;苏格拉底之说自己“知道自己无知”,即成为最有智慧和德性的人,当然是身心合一的人,这与《大学》之“身修”毫无二致……
让我们以理服人吧!

1, 常人的灵与肉何时出现分裂的?——《圣经》说是从亚当夏娃吃了“禁果”(“智慧果”)开始的。这完全正确。用《精神青春期》(朱鲁子,2015,武汉)理论和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人的生理出现了质变——“生理青春期”到来之后开始的。这也就是说,人在“生理青春期”到来之前,本来是“身心合一”的。
2, “精神青春期”概念说的是,与生理类似,人的心理精神,也有一个节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一如生育力)被开启了。但经验证明,人的心理精神的这个节点与生理的那个节点不同,它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后天在一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说,“精神青春期”的出现要晚于、后于“生理青春期”的出现。我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身先于心”(在2018年武汉召开的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上我有专题演讲,还有正式发表的论文)。
3, “身先于心”这个命题,极为精准地概括和表征了人身心分裂的事实,且给人如何达成身心合一提供了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心追赶身,与之并驾齐驱。
4, 显然,心追赶身的尺度和标准,就是心也要让自己达到一个节点即进入“精神青春期”。
5, 那么,心怎样才能达成“精神青春期”呢?
6, 其实,轴心时代的所有先知圣人——儒道佛基督教苏格拉底等等都教导我们,“认识你自己”去!“致知”去!“求道”去!
7, 甚至,他们连“求道”的具体方法都告诉我们了:先去“为学”(学习已有的文明知识),而后再去“为道”。《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则道自现。道自现即“开悟”,即扫除“知障”即“无明”或“愚痴”。这无异于说,“为学”所获得的知识,并非“真知”。
8, 如此建立在“为学”基础上的“开悟”,意味着人在心理精神上第一次实现了与“身”的平起平坐。
9, 很明显,早早长大的“身”,与“心”的平等仅仅具有理论的象征意义,即人心只是在境界上与身等高了,这种等高是“空”的,而实际上,“心”与“身”还是有实质内容上的差距的。
10, 这个差距怎么来弥补呢?
11, 其实,所有圣贤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修行”,把身心分裂状态下所造成的所有“病”根除之。中国先秦经典《大学》最明确:“修身”。
12, 按照《大学》的说法,只要“致知”,就能“修身”。其逻辑顺序是,“致知”即“开悟”之后,必然能够做到“意诚”(反之,则会事与愿违),而后就能做到“心正”,最后自然就能达成“身修”。
13, “身修”的完成,就是事实上的对身心分裂的克服,是对人生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是身心合一的重新回归,是人的破碎的生命的重新完整。一句话,就是普通人在圣贤的指引下,与所有圣贤一样,达成了身心合一即“道成肉身”。

可见,在“精神青春期”概念和“身先于心”命题的助力下,《大学》之奥义一目了然——“致知”是“修身”的不容颠倒的逻辑前提。而只要“致知”以至“知至”了,则“修身”而“身修”就是必然的。

2018,12,27-30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2-22 21:56:11


楼主:朱鲁子  时间:2019-02-22 21:56:11
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思想家。嘿嘿嘿

楼主:朱鲁子

字数:3539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1-13 22:18:43

更新时间:2019-02-22 21:56:11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