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台湾风云 >  汉语如何改造了英语: 破译英文的密码与莎士比亚戏剧之谜

汉语如何改造了英语: 破译英文的密码与莎士比亚戏剧之谜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17、18世纪的西方的伟大的学者们热烈地赞颂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语言、中国的经典和中国的经典之中的伟大的哲学、伟大的科学和伟大的宗教,但是他们也强烈地谴责汉代以来的经学,他们一致地认为汉代以来的经学颠覆和亵渎了中国的一切的伟大的事物。读一读博林布鲁克、伏尔泰、莱布尼茨的著作吧!


下面是一个中国的学者对于17、18世纪的西方的学者们的片面的介绍,那些习惯于通过表音的、假通的、虚词的、考据的概念和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方法妖魔化、垃圾化中国的文字、语言、经典的人们习惯于这种片面的介绍,因为他们试图通过这种片面的介绍掩饰自己的耻辱(他们的耻辱还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创造的没有基本的历史的常识的词语——汉字、汉文、汉语、汉人、汉族——之上,而具有历史的常识的中国的学者们只会承认这样的称谓——华字、华文、华语、华人、华族——的合法性):


英文,在莎士比亚生前的时代还属于方言土语,其书面语言尚属刚刚起步阶段,还不能用于高深或高雅的写作;以致在莎士比亚死后,学者们诸如培根、牛顿和休谟,都用略胜一筹的法文或拉丁文著书立说〔后来又都被翻译成包含“汉字表意”的先进英文〕。

17世纪上半期的欧洲陷于宗教革命与宗教战争,教派间相互迫害,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当时恰值欧洲诸方言的“文字”群起而林立,不料却由于缺少合理语义,而造成了“沟通危机”,加剧了战祸。

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多国都有幸受到了汉语的启迪、而进行语言改革。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奥布莱恩说:“热衷于改革欧洲各国土话的语言学家们,称赞中国是‘语言理性的典范’(paragon of linguistic rationality)。”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在其所著《寻找完美的语言》一书中写道:“在17世纪的英国,汉语书写语言被认为是完美的……”;欧洲的语言改革家们“渴望按照汉语模式设计通用书写方式(aspired to a universal writing modelled on Chinese),或构建哲学语言,从而根除含糊不清的歧义”。

关于汉语引导英语改革,波士顿学院英语系教授罗伯特·克恩讲述:



汉字似乎更吸引那些注重经验的思想家,诸如培根和后来受其影响的(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

培根从汉语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建立理性的、哲学的纯正书写系统。他是最早提出“真正的字”的欧洲学者之一,那就是,书写文字(像汉字那样)所表达的,不是字母或词语,而是事物与概念……,这是基于汉字符号(汉字表意);17世纪欧洲大陆的思想家诸如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也热衷于这项研究。由此,很有希望产生“修复巴别塔变乱语言”的效果,此乃17世纪欧洲的语言理论之最终目标;这意味着会出现如此语言:它不仅通过将词语和事物的关系合理化,来消除人类话语中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而且还将反映出世界的逻辑秩序,乃至使发现真理成为可能……。

皇家学会特别关注设计符号系统的可能性,它将能够表示数学、并使语言具有数学一般的普遍性和精确性。作为皇家学会语言研究的一个缩影的,是威尔金斯的论文《真正的字与哲学语言》(1668年),17世纪后期见证了大量类似的尝试。威尔金斯先是简要地考虑基于汉字的通用语言,但由于太多生词要学,他知难而退〔引者按:曾有不少欧洲精英主张直接采用汉字,但从威尔金斯开始决定保留欧洲的表音文字,而用“表意内涵”充实之;亦即,设法使其表音文字获得含义与定义、概念与理念、思想与思辨、逻辑与逻各斯(指《易经》的“形而上”)〕……。

很遗憾的是,有关那段时间汉语影响皇家学会的资料实际上是很少的,唯有(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的报告(1686年)提到。〔胡克还说:“先进的中华文明的知识将为我们(西方)打开一个学术王国”(A better knowledge of China's civilisation would lay open to us an empire of learning)。再者,胡克本人也正在学习汉语〕。

伏尔泰曾说,中国戏剧(例如《中国孤儿》)远胜于莎士比亚戏剧;他斥责后者是“魔怪闹剧”(monstrous farces)和“一大堆脏东西”(enormous heap of dung)。这应该是指被经典化之前的莎剧。德莱顿(1631—1700年)改写莎剧时也说,它就像“一堆垃圾”(a heap of rubbish)。然而不久之后,莎士比亚作品竟脱胎换骨、脱俗超凡。为什么?我们有必要了解总的文化环境如下:

在17、18世纪,整个欧洲被“中国热”(启蒙运动)和“中国风”(浪漫主义)所席卷,其间西方字母表音文字——尤其是英文——大量撷取“汉字表意”〔“汉语雅言”:表意与写意、含义与定义、道理与哲理等〕,从而使自己的口语土话在书面语言的形式上,升格为民族性、乃至国际性的“通用语言”。

英语教授尤金妮亚说:“英国文学产生了充满‘中国风’的自我版本”;“英语文学之领悟中国,成为英语自身兴起的基本要素”;“由于‘中国风’及其物质文化的影响,18世纪后期的小说,发展出更多的细腻入微的物物关系词汇,用来区别理性与非理性的现世秩序……”。

英国和英文成长之快,文学从无到有,乃至可谓“重光累洽、扶摇直上”;从而每隔十余年,莎剧都是摇身一变、焕然一新,而狂揽时潮。

华耶稣会士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介绍到欧洲,汉语概念流行起来,成为风范;这就使欧洲诸语言被大换血,从而,字母词汇成千上万地被赋予了全新内容。例如“封建”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中,原本是指部落社会的血亲仇杀(foe→feud);到17、18世纪,由于受到赴华耶稣会士的翻译资料的影响,它就变成了类似于周朝的“封建制度”(feud→feudal→feudalism)。不仅如此,在18、19世纪,西方中心论运用这个“中式概念”(封建制度)伪造和美化“欧洲中世纪”——在此之前,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一直都承认,那是个哥特—日耳曼的原始部落和野蛮社会!

波特教授指出:“汉字密码”蕴藏在西方文艺和文字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的近代化就是“中国化”。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英国和英文成长之快,文学从无到有,乃至可谓“重光累洽、扶摇直上”;从而每隔十余年,莎剧都是摇身一变、焕然一新,而狂揽时潮。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英文,在莎士比亚生前的时代还属于方言土语,其书面语言尚属刚刚起步阶段,还不能用于高深或高雅的写作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在17、18世纪,整个欧洲被“中国热”(启蒙运动)和“中国风”(浪漫主义)所席卷,其间西方字母表音文字——尤其是英文——大量撷取“汉字表意”〔“汉语雅言”:表意与写意、含义与定义、道理与哲理等〕,从而使自己的口语土话在书面语言的形式上,升格为民族性、乃至国际性的“通用语言”。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汉语与汉字, 提升了英语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英国在引入汉字之前, 英语只不过是方言土语级别的, 能表达的语意非常有限,词汇很少.

不能用于高雅的艺术创作, 文学写作.

当时的英语, 土不拉唧, 一身土气, 是粗俗的语言!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汉语语汇的引进, 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扩充了英文的语意, 文化内涵!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伏尔泰曾说,中国戏剧(例如《中国孤儿》)远胜于莎士比亚戏剧;他斥责后者是“魔怪闹剧”(monstrous farces)和“一大堆脏东西”(enormous heap of dung)。这应该是指被经典化之前的莎剧。德莱顿(1631—1700年)改写莎剧时也说,它就像“一堆垃圾”(a heap of rubbish)。然而不久之后,莎士比亚作品竟脱胎换骨、脱俗超凡。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曾有不少欧洲精英主张直接采用汉字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多国都有幸受到了汉语的启迪、而进行语言改革。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奥布莱恩说:“热衷于改革欧洲各国土话的语言学家们,称赞中国是‘语言理性的典范’(paragon of linguistic rationality)。”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在其所著《寻找完美的语言》一书中写道:“在17世纪的英国,汉语书写语言被认为是完美的……”;欧洲的语言改革家们“渴望按照汉语模式设计通用书写方式(aspired to a universal writing modelled on Chinese),或构建哲学语言,从而根除含糊不清的歧义”。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英语, 西文词汇, 很多是借用 汉字(文言文)的语意, 文化内涵的. 现在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

Geometry(几何), 就是借用词. 音与义, 都是借用汉语"几何"的. 字根metry在英文里, 一般作"......学"的.

Logic(逻辑), 音与义借用"老子". 语意,接近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Mandarin(国语,或普通话), 借用自汉语的"满大人". 就是清朝时,满族官员们讲的话,官话, 就是当时通行的国语,标准语, 普通话.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Paradox(矛盾) , 借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的文意.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materialism(唯物主义), 借用了中国道家经典中"有"的文化概念", 指有形的, 形而下的,器物形式.

mentalism(唯心主义), 借用了中国佛教禅宗中的一些概念, 如"明心见性".

可能,也受明朝王阴明心学的一些影响.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democracy ,science的起源同源, 都是起源于中国, 具体地讲, 就是起源于程朱理学.

来自南宋朱熹认定的四书五经.

被西方人抬得高大上的所谓民主, 其文化语义, 就是中国儒家推崇的,时常挂在嘴边的,"民本".

如,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中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其它儒家经典, 也比较常见.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现在大家广为接受的一种说法, 就是科学精神, 是指亚里士多德说的"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实, 科学精神, 起源于程朱理学. 理学的宗旨, 就是探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亚里士多德这句著名的话, 实际上是在近代才伪造出来的谎言. 科学精神的真正源头是在中国.

什么哥白尼, 伽利略, 布鲁诺对抗罗马天主教会, 这体现了科学精神, 没有事儿, 伪造的,后来在19世纪末期杜撰出来的!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阿基米德(Archimedes)与中国的墨子


在英文中, 词根Archi- 语意一般指"档案,文件"的意思. 阿基米德的意思, 就是"墨翟之典"的意思.

medes, 就是指墨子, 姓墨,名翟(汉语音di).

阿基米德著名的浮力定律, 就是抄自中国墨子的<墨经>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民主,科学这两个概念, 最早是在18世纪初启蒙时期, 由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这些人提出来的.

当时,还是一个语意很模糊的概念, 仅在小众的, 学术圈子的少数人中流传,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知.

直到, 19世纪末期, 西欧进行电气工业革命, 大量技术在民间得以推广应用, 并且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们才开始, 总结这些应用技术背后的普遍规律是什么, "科学"这个词才开始变得流行起来,时髦起来. 它的文化内涵, 不断得到充实,完善!
楼主:楚天鸿烈  时间:2019-07-11 19:31:25
最早的阐述民主的著作, 是1860年代法国人托克维尔写的<论美国的民主>.


这是有关民主的经典著作.

从这以后, 民主这个文化概念, 才被当时的欧洲人广为知道.

楼主:楚天鸿烈

字数:63923

帖子分类:台湾风云

发表时间:2019-03-07 05:06:18

更新时间:2019-07-11 19:31:25

评论数:4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