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先祝各位网友看帖愉快!祝天涯论坛“煮酒论史”越办越红火!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

品评中国与日本的历史,讲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必先“正名”,正是“名正则言顺”。
针对这种情况,尤其是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方面,需要详加解释说明。以前,我在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时,有的人对我提出质疑:“学习日语的人,整个儿就是做汉奸的材料!”还有人自称:“(因为)我爱国,所以我不说日语!”我认为上述两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是否具有合理性、正当性?
显而易见,造端倡始(指首先倡导)的必然是“正名”。不妨来看一下近代以来的一批彪炳(biāo bǐng)史册(形容伟大的成就名垂千古)的名字:周恩来、李大钊(zhāo)、董必武、宋教仁、黄兴、蔡锷(è)、秋瑾(jǐn)、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陈寅恪(yín kè)、王国维,名单包含了国家总理、开国元勋(xūn)、革命先驱、文坛巨擘(bò)、学术大家,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名单诸人无一例外都曾经到日本留学,都了解过日本、学习过日语。再如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先生,他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率先在日本发展,逐渐地风生水起,也是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部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那些用日语与日本进行国家之间交流的翻译们,如果他们不用外语进行交流,何谈我国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请问诸位读者:上述诸人何曾做过汉奸?又何曾不爱国?显然,能够以此有力地回应一些人的质疑。
在历史上,虽然有些不良分子在学过日语之后,出卖国家利益而做了汉奸。但是,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一概而论,毕竟还有一些了解日本、学过日语的贤达名流为我国创造了卓越功绩。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读书,不仅仅读中国的书,还有留学日本而读书,以其所学来促进中华之崛起。所以,我认为:对于了解日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实际对待,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人们在了解与学习之后的使用方式的优劣善恶,才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ài)”,这条军事领域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国家发展大计。古代的中国与日本的发展,也是遵循着这条规律。可以来比较一下:中国与日本于公元663年爆发的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中国的唐朝军队大获全胜,全部消灭了日本军队。日本经此惨败,感到中国的强大,不敢继续造次,而在此战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日本源源不断地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开启了长达近三百年向中国学习的历程。历史上,把隋唐时期的那一批批来自日本的使者称为“遣隋使”、“遣唐使”,在这些使者充分地了解中国之后,一部分使者返回了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和创新。在当时的改革措施中,包括了对中国汉字的效法仿造,从而创制出日语(日语中的日文汉字、平假名、片假名都是证明)。后来,到了近代,日本仿效那时候的西方列强,实行明治维新,致使日本各领域、各行业蓬勃发展,以致国富兵强。随后,公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海面之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随着炮声被打击的,不惟有北洋水师的船舰,还有清政府的一败涂地、元气大伤。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悲壮情形令人扼(è)腕叹息、泣血枕戈(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也能得出其中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不思进取的结果只能是故步自封,甚至是落后倒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日本的历史文化,应当采用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的方式,还需要兼收并蓄(xù)的胸襟(jīn)和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才是正确的、理智的法门。
综上,就是我想“正名”的论述。
完成了“正名”,接下来就是“立言”。本系列《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涉及的时间范围主要为日本战国的中后期与中国明朝的中后期,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革新》,第二部《创造》,第三部《坚忍》。其中的每一部都是以中华英雄与日本英雄为主线,采取记述与评论并用的方式,总计完成三部著述。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
正文
第一部:革新
第一章:英雄出世
第一节:总论:革新英雄
中国明朝:张居正
日本战国:织田信长
张居正与织田信长,均为一代英雄!
所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二者兼而有之,谓之“英雄”。具体而言:张居正以他的聪明睿(rùi)智、勇于任事,足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织田信长以他的刚毅强健、雷厉风行,能够叫做日本民族的英雄。
张居正与织田信长,二人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都是以革新精神而扬名于世的英雄,都是谈论中国明朝与日本战国时无法绕过去的里程碑式的豪杰,也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人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chù)立,不堕(duò)青云之志。在中国明朝中后期与日本战国中后期,两国都是社会动荡、政局混乱,这也恰恰能够显现出两位革新英雄的本色,而张居正与织田信长的远见卓识、远大志向,如同青山一样坚定不移、坚不可摧!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又影响时势。时势与英雄,互相联系,不可割离。中国明朝与日本战国,就是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之中,由广大民众与众多英雄共同唱响的“交响曲”、合力绘制的“油彩画”,可以说是精彩纷呈(chéng)、蔚(wèi)为大观(形容盛大壮观的景象)。
看吧!张居正与织田信长,正在踏着时代革新的主旋律,在历史大舞台上粉墨登场!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二节:天下大势
中国明朝:内忧外患
日本战国:乱世来临
既然是时势造就英雄,张居正、织田信长就必然与他们出世之前的天下大势有着千丝万缕(lǚ)的关系。接下来,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探究竟。
先看中国明朝,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明朝的文治武功一度辉煌。到了明成祖朱棣(dì)在位时期,大明国威达到顶峰。又经过“仁宣之治”,接着是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登基。
大明的国运,在明英宗时期由盛转衰,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土木堡之变”,下面进行说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là)大举侵犯明朝北部边境。瓦剌,就是蒙古族的一支。明英宗在弄权太监的怂恿(sǒng yǒng,指劝说鼓动做某事)之下,对瓦剌用兵,并且统领着二十余万人马(也有说法是五十万人马,但是由于当时的明朝军队有空头名额、无实际兵员的情况严重,所以此次动兵应该为二十余万)御驾亲征。虽然明朝军队的声势浩大,却只有听从明英宗和太监的荒唐的军事指挥,更架不住瓦剌的凶悍的作战方式。荒唐的军事指挥只能导致战败的结局,就这样,双方经过交战,明军伤亡过半,而且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悲剧啊!堂堂明朝天子、一国之君,竟然亲手葬送了明朝大军,沦落成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也称为“土木之变”、“土木之祸”)。
更为严重的是:胜利后的瓦剌军直逼向明朝京师——北京。如果北京被打下来,也就意味着明朝将会灭亡。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明朝官员于谦临危受命,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新任皇帝。并且,于谦带头组织起了誓死对抗瓦剌的北京保卫战。因为于谦的指挥得当、调度有方,加之将士们对瓦剌军的殊死搏斗、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在明英宗被俘虏的一年后 ,瓦剌释放了明英宗。不过,明英宗在返回北京后,却被 明代宗(明英宗的弟弟)软禁在北京的南宫(地名),也因此种下了明朝内乱的祸根。
在被软禁七年后(即1457年),明英宗在一批大臣的拥护下,东山再起,重新获取皇帝地位,并逼迫弟弟明代宗下台(不久,明代宗离奇去世,年仅30岁)。史书将这次明朝内乱称为“南宫复辟(bì)”(也称为“夺门之变”)。
为了权力和地位,兄弟之间能够互相加害,真是一种悲哀!更为悲哀的是:一代英才、救国名臣于谦在这次内乱之中被陷害至死,终年60岁。
但,于谦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哀哉,于谦!
痛哉,于谦!
惜哉,于谦!
明朝在内忧外患之中,犹如一名伤残的巨人,跌跌撞撞地向历史的前方走下去。一直到了张居正出生,明朝依然是内忧频繁、外患迭(dié)起……

无独有偶,就在明朝内乱的十年后(即1467年,织田信长出生于60多年后),日本也陷入了严重的内乱,并开启了长达148年的日本战国时代。
550年前(1467年),一衣带水(指虽然有海洋相隔,却并不是很远)的东邻日本的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天皇徒有虚名,统治日本的实际权力落到了武士阶层手中。幕府将军作为日本全境的武士首领,自然是大权在握。幕府将军,是指由天皇授权的,能够世袭的“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的指挥、决策机构被称为“幕府”,因此,征夷大将军也被称为幕府将军。15世纪的时候,日本的幕府将军由足利家族的成员担任,称作“足利幕府时期”(也称作“室町(tīng)幕府时期”)。
1467年,日本武士阶层围绕着足利家族的将军继承权问题而大打出手,交战双方的参战兵力合计达到二十多万,爆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日本内战,史称“应仁之乱”(应仁是当时的日本年号)。
应仁之乱开启了日本战国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早期,足利将军一族的势力日趋衰微。日本境内各地逐渐出现了诸侯们纷纷摆脱足利幕府的控制,一时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应仁之乱的十年及其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境内各地战乱愈演愈烈,以至于无辜(gū)的百姓死伤成千上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民众到处都是——日本的乱世来临!
日本大乱,对于日本各地的诸侯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然,对于武士、浪人乃至民众,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比如,有的诸侯在争战中失败,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有的家臣在夺位中成功,有的功成,有的名就,有的功成兼名就。
这里说一下日本的诸侯,日本的诸侯分为大诸侯和小诸侯,分别被称为“大名”和“小名”。大诸侯和小诸侯的区别方法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获得的每年的粮食收入在一万石(dàn,石是一种计量粮食的单位)以上的,就是大诸侯;一万石以下的,就是小诸侯。诸侯们的“得势”与“失势”,影响着他们手下的家臣、武士、浪人以及民众的选择与行动。同时,家臣、武士、浪人以及民众也对诸侯具有“反作用力”,日本战国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以下克上的低层人士,他们以此“上位”。所以,日本战国时代也被称为是以下克上的时代。纵观日本战国时代,弱肉强食屡见不鲜,尔虞我诈司空见惯,勾心斗角习以为常。织田信长,将在这种时势下出世……

附:
明朝中期与日本应仁之乱为同一时代,放眼同时期的世界大势,助于参考: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已经灭亡,李氏取而代之,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国土面积大体上相当于现今的朝鲜和韩国的总和)。
俄罗斯在明朝时期,被称作“罗刹国”。莫斯科大公国建立,16世纪中期,第一任沙皇上台。
埃及于16世纪上半叶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之后一段时期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
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欧洲国家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开始了殖民掠夺活动,同时广泛传播着基督教。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兴起,大力宣扬着人文主义精神。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三节:现实与幻梦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出生与幻梦交错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汉族,他出生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出生地在当时的荆州府江陵县(现今的荆州市)。我国古代历来会把大人物的出生描述得神乎其神,比如红光满室啦,紫气充庭啦,神龙附体啦。张居正也不例外,他的出生也被描述得异乎寻常。
关于张居正出生前后的祥瑞,下面分条说明和分析:
1.传说,张居正的母亲赵氏在某日夜晚,看到自己的房间突然明亮起来,一阵火光直冲云霄。然后,一个青衣童子从天而降,绕着赵氏的床转了转。于是,赵氏就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张居正。
我感觉,这条传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小孩孩,母亲赵氏就怀孕来”!
2.根据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文忠公行实》记载:张居正的母亲赵氏是怀孕12个月才生出张居正,这在当时被认为似乎是富贵的象征。
因为有此记载,所以不少学者也认同这种说法。虽然前人这样认同,今人却不应该不明真相。为了说明这条记载的不可能性,我来小小地普及一下医学知识:怀孕也被称为妊娠(rèn shēn),人类的正常妊娠期是大约40个周,也就是280天左右为正常的怀孕时间。如果胎儿在母体怀孕42个周还不出生,就属于过期妊娠。就是说,过了预产期2个周,母体还没有生出胎儿就是不正常的情况。过期妊娠有什么危害呢?过了预产期两个周,母体的生殖功能迅速退化。具体表现是:给胎儿供给养料、氧气的胎盘功能不足,羊水大量减少。这往往导致过期妊娠的胎儿智力发育低下,甚至出现智力障碍,还会诱发胎儿的疾病发病率迅速提高。而且,过期妊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难产、死胎。以现代的医学条件,只要发现过了预产期2个周还没有出生的胎儿,就会“瓜熟蒂不落,适时应摘取”。通俗的说,一般是要立即安排剖宫产,以此终止妊娠、取出胎儿。可见,超过预产期2个周都会是这样,而张居正的母亲怎么可能怀孕12个月(超过预产期2个多月)生出了活生生的、智力发达的张居正?因此,不管你信不信赵氏怀孕12个月生出张居正这件事,反正我是不信。
3.根据张敬修的记载,就在张居正出生的前夕,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遍地大水,流了一屋子。梦中,张镇问仆人,哪里来的水呀?仆人的回答是,水是从张少保的地里流出来的。
什么是少保?少保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明朝时期的少保官职是从一品,而能够查到的张居正的祖辈里面,他们当中做过的最高官职只是千户(正五品)。这样想来,张居正的祖父张镇的这个梦,大概预示着张家要出人了!祖坟要冒青烟了!
4.还是根据张敬修的记载,在张居正出生前,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月亮落在了水瓮里,随后一只白色乌龟从水瓮里浮了上来。
上述的4条关于张居正的出生祥瑞的故事。我个人认为:第4个故事的真实性可能最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张居正在小的时候(12岁之前),他的名字不叫张居正,而叫做张白圭(guī)。由于曾祖父张诚的一个梦,使得张居正的幼名定为张白圭,白圭的谐音是白龟。
不管怎么说,张居正的出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的出生也给张家带来了莫大的希望。谈到张家,张居正的祖辈都是做什么的呢?
关于张居正的祖辈,能够查到的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叫做张关保。张关保是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的手下士兵,经过征战,立下战功,被封为千户。千户具体是什么呢?千户是明朝卫所军事制度的产物。那时的编制和训练军队方面,五个千户所编为一卫,掌管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千户就掌管着1120人,大致上相当于现今的正团级军官。张关保的千户军职是可以世袭的,只要他有子孙,就可以把千户军职传承下去。
张关保的曾孙是张诚,张诚是张居正的曾祖父。不过,张诚是那个时候的张家的次子,所以世袭千户的尊荣,与张诚无关。
张诚的儿子有三名,张居正的祖父张镇是家中的二儿子。张诚的长子做生意,三儿子去读书。唯独二儿子张镇整天游手好闲,是个待业青年,而张诚却比较溺爱这个儿子。后来,张镇谋了一份工作,在江陵辽王府担任护卫,最终却既欢喜又悲哀地死在了这份工作上,后面的章节会提到具体情况。
张镇的儿子是张文明。这个名字挺文明,像是文化人,不过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张文明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考过七次乡试,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张文明历经了四十年的读书生涯,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据说,张文明的出仕愿望不怎么现实,他的考试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是,张文明的读书做官的心愿被他的儿子张居正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继有人,张文明也算是得偿所愿。
现实的是,张白圭(张居正)在整个家族的殷切希冀之中出生,开始了他的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老虎父亲
相对于张居正,日本的织田信长的出生没有那么多的幻梦相随。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织田信长可以自豪地宣称:“我爸是老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织田信长的父亲叫做织田信秀,织田信秀的外号就是“尾张之虎”。
说到尾张之虎,就要先说明尾张是什么。尾张是日本古代的一处地名。详细情况是:日本古代的国土划分为六十六国(也称为六十六州),尾张国是其中一国,它位于日本的本州岛的中南部沿海地区。尾张国坐落在日本的浓尾平原,土壤肥沃,海运发达,是比较富庶的地区。
尾张之虎,顾名思义,就是尾张国里的像老虎一样的人物。拥有这个响当当绰号的织田信秀,有哪一些过人之处呢?
织田信秀在接过其父亲的事业上的“接力棒”之时,他只掌握着尾张国里的一小部分领地。织田信秀的事业上的“奔跑速度”的确惊人,他通过强硬作风、狠辣手段,逐渐地以下克上,使自己的实力、地位凌驾于主家之上,占据了尾张国里的不小领地。织田信秀如同猛虎出山,雄踞尾张,成为霸占一方的诸侯。人们见到铁血手腕的织田信秀的所作所为,将其称为尾张之虎。
“老虎”的儿子织田信长在日本乱世之中出生。日本天文三年(1534年),织田信长呱呱(gū gū)坠地。因为织田信长的母亲是父亲的正妻,所以织田信长作为家族中的嫡子,获得了父亲事业上的继承权。
织田信长出生后,得到了“吉法师”这个乳名。日本古代的乳名,是指在举行成人礼之前使用的名字。织田信长一出生,就直接面对的是狂飙(biāo)(指猛烈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日本战国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他,逐步展现出了他那轰轰烈烈的一生!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四节:神童与傻瓜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神童张白圭
上一节讲过,张居正小的时候,叫做张白圭(guī)。张白圭在孩提时代,就有过不俗的表现。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张白圭两岁的时候,某一天,他的堂叔正在读《孟子》。此时,张白圭在堂叔的一旁,这位堂叔就和张白圭开玩笑,说是不要夸耀聪明,要认识书上的“王曰(yuē)”这两个字才算作本事。张白圭暗暗记住,当时没有表态。又过了几天,堂叔读书的时候,张白圭又来了。堂叔想要考考张白圭,要他认一认“王曰”这两个字。出人意料的是,张白圭指着书上的“王曰”就认了出来。
张白圭不仅年幼聪慧,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5岁时,张白圭入学读书;10岁时,他通晓了儒家经典“六经”。因为有着这一些不错的表现,所以童年时期的张白圭被誉为神童,他在他居住的荆州府一地小有名气。
12岁时,张白圭自信满满地报名参加了在荆州府举行的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童试,并顺利地考中了秀才。据说,在张白圭报名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荆州府知府(官名,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李士翱(áo)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天帝给了李士翱一枚玉印,而且天帝还吩咐把这枚玉印转交给一个小孩子。梦做完了,第二天,李士翱给这次考试的考生们点名的时候,第一个点到名的就是12岁的张白圭。李士翱仔细一想,恰好与梦境吻合,张白圭的名字里的白圭二字,指的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的玉器。因此,李士翱对张白圭就格外关注了。
实际上,李士翱非常看好张白圭的才能。作为证明的是:李士翱嘱咐张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且,他亲自为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中国历史上熠熠(yì yì)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的名字——张居正,就这样出炉了!
12岁的张居正轻轻松松考中了秀才,获得了李士翱的支持,还认识了一个在日后互相影响颇深的朋友——辽王朱宪㸅(jié)。
朱宪㸅这个名字里的第三个字的正确写法是:组成部分是左面“火”字,右面“节”字。这个字在各种输入法里都找不到,并不是输入法不给力,而是这个字压根儿就不存在。有人说:“不对吧?怎么说这也是地位显赫的明朝辽王,他的名字里怎么会有不存在的字?”听我慢慢道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们定了一条规矩,规定了子孙的名字里,必须带上金木水火土中的至少一个字作为偏旁,偏旁的另外一半可以随便加上一个字。其结果,甚至是压根儿就没有的字被稀里糊涂地造了出来,这位辽王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再如明朝皇帝朱允炆、朱棣、朱高炽,一直到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明朝十六帝里面,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他十五位皇帝的名字里,都有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
张居正初次认识辽王朱宪㸅时,朱宪㸅还没有正式坐上辽王王位,但已经被确立为辽王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具体情况是:朱宪㸅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任辽王)去世了,还不满丧期,朱宪㸅在居丧期间,只能作为辽王继承人。
为了不出现辽王朱宪㸅的名字里那个稀里糊涂造出来的字,以下都直接称其为辽王。张居正和辽王的结识,估计是有张居正祖父的促成因素在里面,前文说过,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在辽王府里当护卫,自然能够向辽王引见张居正。另外,辽王与张居正同岁,两人结识的时候,都是未成年人,辽王的实际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上一任辽王的王妃毛氏的手里。毛氏不是辽王的生母,却是上一任辽王的正妻。因为毛氏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她把她丈夫与小妾生的辽王视为己出,亲自教养辽王。
辽王在毛氏的引导下,与张居正结识。作为家长,毛氏经常拿年少成名的张居正来批评不学无术的辽王。被管教得多了,辽王的心里累积起了对张居正的愤恨。羡慕、嫉妒、恨,一条龙走下来,辽王有了心里的深切仇恨,也因此引发了日后的一系列恶劣事件,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却说张居正已经取得了秀才,13岁时,他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以张居正的才学,考中举人,那应该是庖(páo)丁解牛、游刃(rèn)有余(形容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吧!张居正自己也是满怀信心,他作诗一首: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风毛从劲节,直上尽头竿。
——《题竹》
这首诗的大意是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一展雄心。
张居正参加此次乡试之前,结识了当时的湖广巡抚(官名)顾璘(lín)。顾璘是一名大官,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顾璘自身的科考水平很牛气,他在21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可以说是一身才气。张居正在日后的回忆中提到:顾璘与张居正会面之后,前者很快就认定后者为国士(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物),并对后者以朋友称呼。
使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居正考完这次乡试后,发现自己落榜了。这次落榜,居然就是顾璘的一手策划、竭力运作导致的结果!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在乡试的阅卷过程中,考官们以及监督阅卷过程的官员是一致看好张居正的试卷,认为应该按程序办事,录取张居正为举人。虽然顾璘也知道人心所向,他却自有主意,并付诸实行:内定张居正落榜。
顾璘有他自己的一套说法,他提出:张居正此时只有13岁啊!如果让13岁的青少年轻易地考中举人,中举的青少年就会骄傲自满,还会打消上进的志气。因此,要让张居正不被录取,使张居正多受一些挫折和磨难,等到张居正更加老练,将来的发展更加不可限量。
我翻看过一些关于顾璘促成张居正落榜的评价,下面列举三条: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居正对于顾璘,始终感激。委实这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要是居正就在这年中举,不过早了三年,以后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唐伯虎)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顾璘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曾亲眼见过无数像张居正这样的年轻人,身负绝学,才华横溢,却因为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最终成为了一个四处游荡以风流才子自居的平庸官僚。所以当他看见张居正的时候,便决定不让这一悲剧再次上演。
郦波《千古名相:郦波评说张居正》:他(张居正)就像一只雏鹰,经历了13岁的落榜,就像是经历了凤凰涅槃,经历了浴火重生,之后,他终于可以以更健康、更有力的姿态,飞向他人生无比广阔的天空了!
对于上述的三种评价,我表示反对!原因有三:
1.如果张居正在此次乡试考中举人,难道他就一定会像顾璘设想的那样骄傲自满?如果这种设想成立,是不是历史上那些年少时就获得功名的人都会自满?不要忘记,顾璘他自己也只是21岁就考中了进士。当时,张居正的将来还是未知的,可以说,即使他被录取为举人,骄傲自满也只是或然性发生事件,而不是必然性发生事件。
2.即使是张居正此次考中举人,之后还有会试和殿试,难道都会顺利过关?难道接下来会一点挫折都没有?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居正在日后的会试又经历了一次落榜,会试落榜和这次乡试落榜分别拖后了三年重新参加考试(当时的考试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这样,就多耗费了张居正六年时光,其中莫非没有顾璘施加的影响?
3.顾璘在这次乡试中,把原先被考官们定为录取的张居正改为不予录取,事情本身就是在操作科考舞弊(bì)案。也就是说,这么做是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综合我的分析,可以说,顾璘的做法是有欠妥当的。虽然有的学者认为顾璘的做法是理智战胜了情感,而依我看,顾璘的做法是埋没人才,耗费了张居正的三年时光,顾璘以自己的主观设想而改变了张居正应得的的科考成绩,并且置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于不顾,恰恰是情感战胜了理智!
我的观点有佐证:三年后,张居正又一次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恰巧在考试后,张居正与顾璘再度相见,顾璘把自己身上佩戴的犀带(象征权贵身份的高级腰带)赠送给张居正,并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的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我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误了。”随后,顾璘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从顾璘对耽误张居正三年而表示后悔的话语里,能够看出顾璘自认为之前的做法有欠妥当。
还有人提出,看过一些记载,说的是在顾璘导致张居正落榜之后,顾璘把真相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并没有生气,反而感激顾璘,而且在张居正后来回忆起此事的时候,还是表示对顾璘的万分感谢。
我认为:张居正最初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他不会想不到,他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一名考生,而顾璘却是明朝专制社会里的大官。这个时候,张居正与其愤愤不平,不如好言相待。如果他对顾璘表示愤怒、进行对抗,张居正的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张居正后来的回忆,则有可能是出于高姿态,为了使自己获取好名声,他才会对顾璘表示万分感谢。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张居正到了20岁时,他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却名落孙山。张居正总结了会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自己过多地学习古典文学,暂时疏于对科考文章写法的研究,才有此一败。这条总结合情合理。明朝的科举考试采用的是“八股取士”,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的起股到束股每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八股文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形式极其死板。这对于潜心于学习古典文学的张居正来说,是不利的。
会试落榜之后,又过了三年,张居正再次入京参加会试,顺利通过后,再接再厉,参加了殿试,终于科考成功:张居正考中二甲进士,被授予庶吉士(翰林院里的职位)。从此,23岁的张居正踏上了明朝政治生活的仕途。
张居正的科考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我想,张居正在参加会试与殿试的时候,是抱着悲痛沉重的心情应试的。其中的原因,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四节:神童与傻瓜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尾张第一大傻瓜
织田信长比张居正晚了九年出生,大致上是同一时期人。织田信长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比同一时期的张居正的生活充实得多。
上一节说过,织田信长的乳名叫吉法师,还在吉法师乳臭未干的时候,他父亲就赐给他一座城池,作为吉法师的居城。并且,织田信秀还安排了自己家臣中的学识渊博、智谋超群的平手政秀(人名)来教育和辅佐吉法师。可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往今来众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织田信秀也是如此。
作为吉法师的老师、辅佐人,平手政秀对吉法师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实为呕心沥血,后来还真的为之付出了生命,后面的章节会谈及此事。
到了日本天文十五年(1546年,是年,张居正22岁),13岁的吉法师举行元服之礼。所谓元服之礼,就是成人礼,元服之后,停止使用乳名,改用正式名字,往往还要改变发型和服饰,以显示成年。吉法师只是乳名,正式名字怎么取呢?日本古代人物的取正式名字的方法是,从自己家族长辈的名字之中提取一个字作为通字(指世代相传的取名通用字),再加上表示美好愿望的字,组成正式名字。吉法师所在的织田家族的通字是“信”字,于是,吉法师在元服时取的正式名字为: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元服后的第二年,14岁的织田信长与23岁的张居正都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春天”。这一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职位,踏上了明朝政治大道;14岁的织田信长则面临着自己的初阵(指的是日本武士在一生之中首次踏上战场,进行作战),迈进了日本军事征程。
织田信长在初阵之时,他被父亲任命为军队统帅,进攻与尾张国接壤的三河国(三河国同尾张国一样,也是日本古代六十六国之一,三河国位于尾张国的东侧)。织田信长率兵在三河国放了一把大火,不久率兵扬长而去。此役,织田信长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而焚烧了敌方的一部分资源,小胜一场,可以算作织田信长军事作战的牛刀小试。
织田信长出身于诸侯之家,有着重臣平手政秀的教导,可以说是先天条件优良。不过,他自己有没有趁机好好表现一番呢?
织田信长的表现嘛,可以说是与诸侯继承人身份格格不入,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异于常人。当然,他的生活也很充实。就在张居正长年累月忙于枯燥无味的科举考试之时,织田信长时常游山玩水,他特别喜欢游泳,从初春到秋季,都是织田信长选择游泳的时节(说明:织田信长年少时的活动地,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特点和中国上海类似,初春的露天水温一般为0摄氏度以上)。织田信长还经常走街串巷,时不时地深入乡村,去干什么呢?他不是作为织田家族接班人去搞军民友好团结活动,而是和乡村顽童们一起调皮嬉戏,甚至聚众斗殴。还有,织田信长的头发常年如同鸟笼、乱成一团,为了方便活动,他经常光着膀子、穿着袒露的衣服,腰上挂着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吃喝的时候更加旁若无人。兴致来了,织田信长会纵马狂奔,以此沉迷于骑马和火绳枪(当时的一种火枪)射击的训练。织田信长天性异常,行事风格往往出人意料,他自己却乐此不疲。
织田信长的怪异举动被众人视为荒诞可笑,由此,很多人认为织田信长顽劣不堪、难当大任。久而久之,当时的人们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而织田信长的母亲也开始厌恶信长,转而喜爱举止优雅、品行端正的织田信长的弟弟织田信行。
由于织田信长的家族的家徽(武士家族的标志图案,也称作家纹)是织田木瓜纹(也称作五木瓜),所以,尾张国的民众以此暗喻,一起给织田信长起了一个外号——尾张第一大傻瓜(也称为尾张第一呆瓜)。于是,织田信长便与这个不光彩的外号相伴,声名远播。
织田信长也知道自己被称为尾张第一大傻瓜,却依然我行我素、敢作敢为。他面对着众多的非议与压力,做到了有非议要不屑,保留自己的方式;有压力也要顶住,坚持自己的道路。织田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听闻到众人对信长的嘲讽,往往一笑了之,而信长的老师平手政秀了解到织田信长的所作所为,则忧心如焚,他多次对织田信长施行管教,信长却屡教不改。
平心而论,织田信长生逢乱世,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就必须打破陈规旧俗,开创新的格局。织田信长的表现,正在于藐(miǎo)视常规、勇于革新。从若干年后的织田信长的举动来看,他正是受到了早年生活的影响,唯其独树一帜,才不会随波逐流、蹈人旧辙;唯其特立独行,才不会矮人观场、人云亦云。
我认为:人需要打造自己的身体,疲弱不堪的身体只能附着疲弱不堪的灵魂,强健有力的身体才有可能附着强健有力的灵魂。织田信长的勤加锻炼,锻造了他的强健体魄;他深入到乡村民众之中,增长了见闻;他的奇装异服、不修边幅,恰恰展示了他的不拘一格的本色: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革新者织田信长有着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生活,并深深地影响到了他日后的发展历程。下面一节就来看一看张居正与织田信长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国与日本的历史状况。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抢红包】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五节:仇恨与激变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仇恨之火
中国明朝中期,明世宗继位。提起明世宗,人们对他的年号比较熟悉:嘉靖,尤其是“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说法更是被人们熟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句话是明朝名臣海瑞写给晚年的嘉靖皇帝的一封奏疏里提到的,“家”字是“嘉”字的谐音,“净”字是“靖”字的谐音,嘉靖嘉靖,正好是嘉靖时期的国民状况:家净家净,指的是嘉靖年间的很多家庭是人财两空,国计民生一塌糊涂的境况。
众所周知,嘉靖皇帝把明朝搞的弊端丛生,而他的在位时间之长,使得他有大量时间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这里说明一下:在中国古代皇帝之中,嘉靖皇帝在位45年,在位时间长度的排名很靠前。另外,还有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在位60年,汉武帝在位54年,万历皇帝在位48年。这样算下来,嘉靖皇帝的在位时间,在中国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间长度里排名第五。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张居正,就是出生在嘉靖年间(具体出生时间为嘉靖四年,1525年),他的人生大半时间就是在嘉靖年间度过的。
在张居正出生的前几年,也就是嘉靖皇帝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嘉靖皇帝便引发了一场大礼议之争。所谓大礼议之争,就是争论、决定嘉靖皇帝的认祖归宗以及他的父母的尊号问题。说到大礼议之争,必然要说到嘉靖皇帝继位的前因后果。嘉靖皇帝的上一任皇帝是正德皇帝(也称为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后,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儿子,所以大臣们决定拥立正德皇帝的堂弟,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来继承皇位,而问题也随之产生: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嘉靖皇帝应该认正德皇帝的亲生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而嘉靖皇帝亲生父母却不能被认为是宗法意义上的嘉靖皇帝的父母,连嘉靖皇帝亲生父母的尊号也受到控制。但是,嘉靖皇帝会同意吗?嘉靖皇帝不同意,但很多大臣纷纷坚守所谓的宗法制度、伦理纲常,强烈反对嘉靖皇帝,也因此引发了持续三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并波及了之后十几年的明朝政坛。面对当时的众多官员的纷争,嘉靖皇帝进行了选择:顺我者留,逆我者走,他对反对皇帝的官员的处罚方式有多种:扣除工资、打板子、押送进监狱、允许重臣辞职等等。在这次纷争之后,明朝官员出现了“大换血”的局面,嘉靖皇帝也因此加强了皇权。
嘉靖皇帝在位早年是多少有一些政绩的,不过,好景不长,锐意改革的他,把莫大的兴趣放在了追求自己的生命长度和纵情声色上了。
接下来,看看张居正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遭遇。16岁的张居正刚刚考中了举人,张居正一家人都沉浸在他科考中举的喜悦之中。《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54岁的时候,还能因为中举之后的欢喜而发疯,可见中举会给人带来不小的喜悦。再来看16岁的张居正中举,更是喜事一件,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当然也是满心欢喜。很快,得知张居正中举消息的辽王请张镇去辽王府喝酒。前文说过,辽王是张居正的朋友,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在辽王府里当护卫,辽王派人来请张镇喝酒,打着庆祝张居正中举的旗号,张镇自然一叫就到。在酒宴上,辽王一杯一杯地给张镇赐酒,张镇开怀畅饮,一直到喝不下去了,辽王还是逼着喝(有可能还有命令手下的人硬灌的情节)。酒宴的最后,张镇醉酒而死。可以说,张镇是既欢喜又悲哀地死在了辽王府护卫这一工作上,但他到死可能还不明白,这场送命酒宴是辽王的刻意为之。
为什么是辽王的刻意为之呢?事情的起因还是要看张居正中举,这一消息刚一传到辽王府,辽王名义上的母亲毛氏就开始责骂辽王,而辽王在这个时候(过了他父亲的丧期)成了正式的辽王,所以,时年16岁、拥有特权的辽王心中愤恨不已,对张居正的仇恨之火猛烈地燃烧起来。随后,辽王做好了宴请张镇的安排,张镇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这一下子,张居正一家从沉浸在科考中举的喜悦之中突然转换到笼罩在张镇死亡的悲痛之中,张家办起了丧事。张居正心中对辽王的仇恨之火熊熊地燃烧了起来,但此时的张家却无法控告辽王的恶意行为,毕竟辽王是当时的特权阶级,谋害张镇又没有明确的证据(张镇是醉酒而死,他喝的酒,不仅是有辽王逼迫着喝的,还有他自己喝的)。总之,张居正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在祖父张镇死后,张居正还在一段时期内和辽王保持着表面上的好朋友关系,一直到实行报复的那一天。
在张镇被谋害的两年后,明朝皇宫内发生了一起骇(hài)人听闻的案件: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的一天夜里,十六个宫女走进了嘉靖皇帝的卧室,这十六个宫女用绳索套住了熟睡中的嘉靖皇帝的脖子,狠狠地打了一个结,忙乱之下(估计这十六个宫女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个结系成了死结(说明:用绳索勒人,就杀人效果而言,系成活结远远好于系成死结)。嘉靖皇帝被随后赶来的人员救了下来,而十六个宫女均被抓获。经过抢救,人事不省的嘉靖皇帝终于转危为安、活了下来。
上面说的这场谋杀案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起宫女起义、谋杀皇帝的事件,史称“壬(rén)寅宫变”。事后,十六个宫女被极刑处死,祸及族人。是什么深仇大恨,使得十六名宫女冒着身死族灭的大罪去谋杀皇帝呢?
原来,嘉靖皇帝醉心于追求生命长度和纵情声色,依我说,他就是一个变态狂!这样说是有证明的:嘉靖皇帝继位后,逐渐地尊崇道教、迷信方士,喜好长生不老之术,而那些方士们则竭力地投其所好。怎样使延年益寿与纵情声色结合起来呢?方士们给嘉靖皇帝炼制丹药,供其服用,又劝说嘉靖皇帝广纳民间少女,补充为宫女,以此“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嘉靖皇帝一一照办,具体的情况是:嘉靖皇帝要求方士们炼制的药丸,它们的“配方”竟然是向宫女们无偿征用的少女的经血,再配上中草药和一些稀奇古怪的物质。嘉靖皇帝不仅要吃掉这些药丸,还要在吃完药丸后疯狂地向这些宫女们发泄欲望,更恶劣的是还要虐待宫女,不少宫女因此死亡。宫女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
由于嘉靖皇帝的荒淫无道,所以十六名宫女走上了谋杀皇帝的不归路,这正是仇恨使然!嘉靖皇帝历经此次大险,却执迷不悟,变本加厉的他,更加荒于朝政,甚至于经常不回皇宫,不见皇后、太子。为了拜神求仙、长生不老,嘉靖皇帝很相信方士们的蛊(gǔ)惑,对道教表现得很虔诚。由此,还有“副产品”的出现,那就是青词。所谓青词,就是道教仪式斋醮(jiào)(指建造道坛,进行演出并向上天祈福的仪式)之中使用的一种文章,由于青词是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所以被称为青词。青词很难写,写法上需要文字华丽、形式工整。嘉靖皇帝不怕难写,因为他有一套高级秘书班子,那就是当时的一批内阁大学士(也称作阁臣),这些内阁大学士那可都是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出身,都有过专业的语言学习,文字功夫相当了得,当然都是嘉靖皇帝的写青词人选。嘉靖皇帝安排了方士们与内阁大学士们分工合作,于是乎,方士炮制丹药,阁臣编写青词;方士煽风点火,阁臣舞文弄墨:真是乌烟瘴气、群魔乱舞!
明朝的国运,随着嘉靖皇帝的荒淫无道、荒诞不经,越来越滑向混乱的深渊……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五节:仇恨与激变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激变
日本战国中期对应的同一历史时期是中国明朝中期,也就是张居正、织田信长出生前后的时期。相对于中国明朝中期的混乱局面,日本战国中期的时代特色可以概括为:激变。
前文说过,织田信长是尾张国中的诸侯织田信秀的儿子,而织田信秀有着尾张之虎的威名。在织田信长的幼年时期,他的父亲织田信秀就努力开拓领地,而织田家(指织田信长所在家族的势力,日本古代把家族势力称为某某家)的周边有一些强力诸侯,因此,织田信秀的扩张征程并不顺利。不过,那个时代的特色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也会带给织田信秀。
先看织田势力的东面,也就是三河国,在织田信长出生前,三河国的诸侯松平清康(人名)带领松平家族快速崛起,势头正猛的松平清康在织田信长出生的第二年(1535年)向织田信秀势力出兵,准备一举消灭织田信秀势力。松平清康把战线拉到了尾张国守山(地名)一带,就在松平清康自己的军营之中,发生了激变:年仅25岁的松平清康被己方的家臣杀死!松平清康被自己人杀了的事实确凿无疑,但留下了诸多谜团,这些谜团指向了此次杀人是误杀或暗杀。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且历史记录也不确切,所以,本书就不过多叙述此次事件的现场情形。松平清康,被后人认为是“如果活到三十岁,当可取得天下”,由此可见,他的能力的确很出众。另外,因为松平清康是在进攻织田信秀势力的战事中意外死亡,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这场凶案的幕后黑手正是织田信秀,这也许是真实情况,而这次发生在守山(该地也被称作森山)一带的历史事件,史称“守山崩”(也称作“森山崩”)。
随着松平清康的死亡,织田信秀松了一口气,他把扩张的目光转向北面的正处于激变中的美浓国(美浓国与尾张国、三河国一样,也是日本古代六十六国之一,美浓国位于尾张国的北侧,两者接壤)。到了日本天文十一年(1542年),也就是明朝宫女起义、谋杀皇帝的那一年,日本的美浓国也发生了一起谋逆案,案件的结果是:斋藤道三(人名)夺取了美浓国的领主地位,并放逐了美浓国旧领主。
斋藤道三,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卖油商,他的经历却富有传奇色彩。传说,斋藤道三能进行特殊的技巧展示,他往壶里倒油时,在壶口放上一枚铜钱,倒的油准确无误地穿过铜钱中心的孔,倒完油,这枚铜钱是滴油不沾。传说归传说,斋藤道三的本事远不止倒油技巧,他还有着盗取美浓国的能力。斋藤道三不甘心于卖油,他逐渐地坐上了美浓国重臣的位置,而这,则是他用阴谋诡计不断谋害主公的方式换来的。之后,他又用阴谋直接上位,夺取了美浓国的领主地位,霸占了美浓国。斋藤道三以下克上,谋取诸侯之位,其卑劣手段令人不齿,出于这层原因,人们将斋藤道三称为“美浓蝮蛇”。
动物蝮蛇的繁殖方式是卵胎生,幼蛇在母蛇体内孵化,生出来的小蛇可以独立生活。古人认为蝮蛇是幼蛇咬破母蛇的腹部才能出生,有人想:这就如同是杀死母亲之后才能出生,可见蝮蛇的狠毒之处。有着美浓蝮蛇之称的斋藤道三,他的狠毒行径和蝮蛇这种毒蛇一样,使当时的人们不寒而栗(lì)。
美浓国内乱不止,带给尾张之虎(织田信秀)可乘之机。于是,在日本的美浓国、尾张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蛇虎斗”。织田信秀率领织田军,联合了被斋藤道三放逐的美浓国旧领主,深入美浓国腹地,进攻斋藤道三的居城。斋藤道三的作战能力也是蛮强,他一手操纵了尾张国的反对织田信秀的势力,诱发织田信秀后院起火,而且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兵力突击织田联军,造成了织田联军的大溃败。战后统计结果显示,织田联军损失惨重。
上述事件发生后,织田信秀的扩张计划被迫暂时中止。织田信秀不仅树立了北面的敌人,还有了在东面的更强大的敌人——今川家。今川家是在松平家东面的家族势力,当时的今川家的家主是今川义元(人名),他在斋藤道三夺取美浓国领主的那一年(1542年),悍然发动了进攻织田信秀势力的第一次小豆坂之战。今川家与松平家结为联军,与织田军激战一场。虽然织田军在交战开始时处于败势,但经过己方武士们勇猛作战,使战局发生了逆转,织田军终于反败为胜,赢得了第一次小豆坂之战的胜利。
织田信长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与本文提到的松平家、斋藤家、今川家都有着紧密联系。周边强敌环绕的织田家族,正在改变着家族的走向……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六节:策略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严嵩的策略
明朝的所有奸臣里,最出名的就是严嵩(sōng)。作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奸,严嵩作恶多端,逢迎着嘉靖皇帝做了不少荒唐事。不过,严嵩确实有才华,还很讲究策略的运用。本书主人公之一张居正刚刚进入政坛的时候,也和严嵩打过一些交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考中二甲第九名进士(很不错的科考殿试成绩,也就是当时的全国第十二名的成绩),被授予庶吉士职位。虽然这次的殿试成绩很不错,但是张居正还是怀着悲痛沉重的心情来面对,其原因在于张居正为了科举考试付出的代价很大,之前,他的祖父就是因为张居正考中举人而被辽王谋害至死。
张居正科考成功而被授予的庶吉士是什么职位呢?庶吉士的名称来源是取《尚书》里的“庶常吉士”之意,这种职位其实是翰林院里的一种实习期的职位,等到完成了三年实习期且没有严重错误,就可以正式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职位。庶吉士选取进士出身的有潜质的士子来担任,庶吉士是明朝内阁大学士的重要来源之一。明朝内阁大学士(也称作阁臣)其实就是明朝皇帝的高级秘书班子。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大学士们掌握的实际权力很大。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那时的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古代的丞相(丞相职位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被彻底废除)。其中,首席内阁大学士被称作首辅(也称作元辅),权力很大;次于首席内阁大学士的阁臣被称作次辅,权力也是不小。首辅要在管理内阁之外,兼管翰林院。因此,张居正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时候,肯定要与当时的首辅夏言(人名)、次辅严嵩产生联系。
刚刚担任庶吉士的张居正,目睹了一场政坛上的大变动,那就是夏言与严嵩的政坛斗法。要说明白这场斗法,就要先介绍夏言与严嵩。
夏言与严嵩,都是江西人,严嵩出生于1480年,夏言比严嵩小两岁。夏言与严嵩都是进士出身,夏言是36岁考中进士,严嵩则是26岁考中进士。夏言在大礼仪事件和其他的一些表现中,深合嘉靖皇帝的心意,从而得到提拔,他比严嵩在政坛上发达得更早,并且一步一步升任为内阁首辅。
严嵩在前半生之中,并没有表现出奸臣的样子,反而是年少成名、奋发有为。比如,严嵩在26岁时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当时的全国第五名),被选为庶吉士,当时的不少士大夫对他的才华都很欣赏;严嵩的书法的艺术价值颇高,至今还有遗迹;还有,他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之后,号称养病,并且辞官隐居十年,过着读书的生活(此事有可能是因为他隐居的十年里,是正德皇帝在位期间,官场环境太过恶劣);隐居之后,严嵩重新回到明朝政坛,在返回政坛的初期,他还因为怜惜民生疾苦而提出了一些好意见。但是,严嵩在他自己的壮年之后,一改之前的主张,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奸臣。
严嵩的奸臣嘴脸,在他的一些事迹里面昭然若揭(形容真相都已经显现了出来)。有一次,严嵩为了巴结夏言,给夏言举办了一场宴会,而且,已经隆重邀请了夏言。大家来到宴席之中,严嵩左等右等,不见夏言赴宴。然后,严嵩立即赶到夏言住的地方,亲自跪在那里,声音明朗、气韵优美地朗诵出了请帖内容,以恳求的态度请夏言赴宴。经过这件事,估计严嵩对高傲的夏言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但严嵩却不动声色。夏言作为严嵩的上司,很看不起严嵩在壮年后的为人。夏言,他的为人处事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我骄傲!夏言的骄傲表现多了,自然会引起嘉靖皇帝和同僚们的愤恨,甚至于当时的一些太监也对夏言有负面意见,这是夏言总是用骄傲地对待奴才的方式来对待太监造成的。
严嵩确实是有被夏言这样的士大夫看不上的地方,他是通过溜须拍马、逢迎讨好的方式谋取高官的。前文说过,嘉靖皇帝醉心于道教,经常搞那些向上天祈福的道教仪式,这些仪式都要用到青词,而严嵩写的青词令嘉靖皇帝非常满意,一时之间,严嵩成了嘉靖皇帝的身边红人。严嵩自身的文笔水平很高,在写青词这种事情上,自然长袖善舞、多钱善贾(gǔ)。在嘉靖皇帝的心里,写青词写得好,就有利于自己的祈福,有利于延年益寿,而严嵩正好迎合心意,嘉靖皇帝更要大大地提拔严嵩。严嵩使得嘉靖皇帝龙颜大悦,以此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学士,因此有人把严嵩称为“青词宰相”。与严嵩相比较,夏言对写青词不屑一顾,夏言奉命写的青词基本上是糊弄一番,草草写完、上交了事。时间一长,嘉靖皇帝对夏言很不满意。
某一天,嘉靖皇帝心血来潮,分别给了夏言、严嵩等大臣每人一顶“绿帽子”!
送绿帽子的事情并不是嘉靖皇帝耍了流氓,征用了夏言、严嵩等人的老婆们,而是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他自己很喜欢戴一种帽子——香叶冠,嘉靖皇帝推己及人,把自己喜欢的帽子赠送给重臣们每人一顶。这种香叶冠是由植物的绿色叶子制造而成,看起来就是绿帽子。香叶冠事件的结果是:夏言领取帽子,连一次也没戴;严嵩领取帽子,在嘉奖皇帝召见时特意戴上这顶帽子,并给自己的绿帽子笼上了一层轻纱,以示郑重。看到这种情形,嘉靖皇帝越发亲近严嵩、疏远夏言。
严嵩为政很讲究策略,而且尽显阴险狠诈,不光是写青词、戴绿帽子,他私下里在嘉靖皇帝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夏言,说的无非是夏言多么多么瞧不起自己、瞧不起嘉靖皇帝等等。严嵩利用了嘉靖皇帝对夏言的不满,挖空心思把夏言推上绝路。当然,严嵩还有生力军,那就是一大批太监,每次有太监来见严嵩,严嵩总是给太监塞上大把大把的金银财宝,长此以往,太监们卖力地说严嵩好话,讲夏言坏处。终于,嘉靖皇帝对夏言的不满爆发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首辅夏言被嘉靖皇帝革职,严嵩获得晋升。是年,夏言61岁,严嵩63岁,张居正18岁。
过了三年,嘉靖皇帝召回夏言,恢复夏言的首辅官职。夏言经过了一番磨难,还没有谨慎行事,依旧傲然处世,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张居正考中进士之前,陕西三边总督(官名)曾铣(人名)建议收复河套地区,这条建议一提出来,就获得了夏言和嘉靖皇帝的赞同。河套地区,是指黄河的“几”字弯及其周边地区。在明朝中期,河套地区长期被鞑靼(dá dá)(鞑靼是蒙古族的一支)侵扰。曾铣就是针对鞑靼,制定了武力收复河套地区的一整套计划。嘉靖皇帝考虑了一段时间,对收复河套的计划产生了怀疑:收复河套,真的是师出有名吗?兵粮真的充足吗?一定会作战胜利吗?会不会由于战火而连累到边地百姓呢?在嘉靖皇帝的怀疑之中,严嵩赶紧提出意见:曾铣的建议是挑起边区战事,不见得就能取得胜利;夏言是在妄议国事、混淆视听;夏言的岳父做了夏言和曾铣之间的联络人,按照明朝规定,高级官员的亲属是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制定的,夏言的岳父促成了夏言、曾铣的结党营私;夏言与曾铣一起,干预了明朝边关的市场贸易,谋取私利,罪不可赦。
不久,嘉靖皇帝处置夏言和曾铣,夏言垮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曾经的明朝首辅夏言,辩解无效而被斩首,终年67岁;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也被斩首,祸及亲族,年仅40岁。
夏言彻底垮台的这一年,是张居正考中进士、担任庶吉士的第二年。可想而知,夏言的垮台会使张居正触目惊心。后来,张居正不得不运用策略,与权奸严嵩处理好各种关系。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六节:策略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策略婚姻
日本战国时代和其他的乱世一样,有一个共同点:介于不同家族的斗争中的男女们,他(她)们经常是左右不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而不断地被家族长辈包办婚姻。
上面说到的婚姻被称为策略婚姻,策略婚姻是谋取家族利益的一种策略展现,有些时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策略婚姻往往不以结为夫妻的男女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而是以家族的实际利益作为婚姻的基础和筹码。从某种意义上说,乱世之中,为了利益,人们随意践踏着男女的情感。
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乱世之中的不同家族之间的敌、我、友三种关系是会互相转化的,正是:乱世之中,各个家族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中国明朝的首辅夏言彻底垮台的时间前后,日本的织田信长与浓姬迎来了婚事。织田信长和浓姬的婚姻就属于策略婚姻,这场婚姻是怎么产生的呢?
先看织田家,在织田信长青少年时期,织田家处在强敌环绕之中,遇到了家族发展的瓶颈,长期与边邻诸侯们的作战,令织田家居于疲困之地。《周易·系辞下》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处于困境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以求通达,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织田家在疲于奔命、忙于备战之时,织田信长的老师平手政秀为了改变织田家腹背受敌的现状,提出了一项方案:与斋藤家联姻,也就是让织田信长与斋藤道三的女儿浓姬结婚。此乃一石三鸟之计,首先,可以促使织田家与斋藤家友好相处,停止两家的刀兵相见,争取了实力强大的斋藤家的支持;其次,用这种联姻的方式,巩固织田信长在织田家中的地位;再者,只要浓姬嫁到织田家,就等于是织田家的手里握着斋藤道三的一个人质,可以预防斋藤道三对己方发动战事:果然是老谋深算!平手政秀在自己的方案得到了织田家的家主织田信秀的同意之后,立即到斋藤家提亲,以求结为秦晋之好(指两家联姻)。
再来看斋藤家,斋藤道三作为斋藤家的家主,不愧为美浓蝮蛇。他在收到织田家提亲的建议后,也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自己的女儿浓姬嫁给织田信长,可以减少一个敌对势力,还可以倒出手来收拾自己领地美浓国里的内乱,而且,风闻织田信长是远近闻名的尾张国大傻瓜(估计斋藤道三想到这里,灵机一动),只要让自己的女儿与之结婚,便相当于安插了自己人到织田家中刺探军情,还可以干涉织田家内政外交各项事务,貌似还有逐步掌控织田家的可能——真是好不得意!
织田家与斋藤家的联姻,双方都是拍板而定:十五六岁的织田信长迎娶浓姬,立后者为正妻。尽管双方都是心怀鬼胎,但都是假惺惺(xīng xīng)地表现出一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样子。
斋藤家要嫁给织田信长的是斋藤道三与正妻明智夫人所生的女儿,这位女儿名叫斋藤归蝶(人名),她比织田信长小一岁。当时的民众认为斋藤归蝶是生于美浓国的女子,于是称其为浓姬(本书一般称其为浓姬)。
在浓姬与织田信长举行结婚典礼之前,有一天(浓姬还没有离开美浓国的时候),斋藤道三和浓姬之间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中,斋藤道三脸色阴沉地掏出了一把早已特意准备好的短刀,交给浓姬(按照当时的惯例,诸侯之女在出嫁时,身为父亲交给即将出嫁的女儿一把短刀,是让女儿用以防身,到了万不得已的危急关头还可以用短刀自尽)。接下来,斋藤道三向女儿浓姬提出:嫁到织田家之后,如果发现织田信长真的是一个大傻瓜,就找机会用这把刀杀了他,谋取尾张大权。浓姬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当即表明:到时候,自己仔细观察一番,有可能恰好相反,也许自己和织田信长相亲相爱,自己会与丈夫一起来夺取美浓国,并用这把刀杀死父亲。斋藤道三看着神闲气定、侃侃(kǎn kǎn)而谈的女儿,惊叹不已。
浓姬与斋藤道三的这番谈话表现出了浓姬的胆识与气度,她和斋藤道三的硬朗性格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斋藤道三的心里一直有着强者信念,他觉得:在乱世之中,强者即是胜利者,而强者经常是不讲亲情的。因此,斋藤道三以下克上,而被称为美浓蝮蛇。我们了解到浓姬的言行,不禁会想到:有蝮蛇之父必有蝮蛇之女。
织田信长与浓姬结婚后,一方面,斋藤道三没有了织田家作对的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巩固自己在美浓国的统治;另一方面,织田家也减少了一个敌对势力,摆脱了腹背受敌的局面,可以全力应对东面的强敌(松平家、今川家)。
织田信长与浓姬的感情生活会怎么样呢?试想,两人在结婚前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而浓姬是带着父亲的使命嫁给织田信长的,她的性格与织田信长的作风格格不入。由此,态度硬朗的浓姬与行事怪异的织田信长产生了摩擦。不过,渐渐地,织田信长与浓姬之间过了感情磨合期,织田信长完完全全地变成了浓姬的丈夫,而浓姬则实实在在地和丈夫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两人相爱了。
织田信长与浓姬的结婚,是从家族利益、个人使命之中开始的,却由恨转爱,这对于不少的其他婚姻是一种莫大的嘲讽!有多少婚姻是由相爱到结婚,却因为婚后的仇恨而离婚,这与织田信长、浓姬的婚姻相比,就是一种悲哀。
日后,浓姬在织田信长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小的辅助作用,她也因此被称为“日本战国三夫人之一”。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七节:关系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张居正的人际关系
上文讲过,严嵩运用阴险狠诈的策略斗倒了首辅夏言,而张居正不得不运用策略,与权奸严嵩处理好各种关系。
张居正与严嵩处理关系,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严嵩一党把持朝政、权势熏(xūn)天,所以张居正为了自保,只有暂时地对严嵩一党表示友好。张居正在严嵩斗倒夏言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违心地代替严嵩写过一些文章,还为严嵩歌功颂德。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张居正就在明朝政坛上加入了严嵩阵营。毕竟,在张居正踏上政坛的头几年,还有另一位重要人物对张居正产生了重大影响,那就是徐阶(人名)。
徐阶,生于1503年,他比严嵩年轻二十多岁,比张居正年长二十多岁。徐阶也是年少成名,21岁就考中了探花(进士中的第三名,也就是当时的全国第三名)。有着光辉科考成绩的他,在早期的政治生活的实践中,办了不少好事,也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职位。同一年,已经是大官的徐阶受命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任教习庶吉士。通俗地说,张居正在翰林院里做实习期的职位,而徐阶就是张居正实际上的老师,张居正成了徐阶的门生。徐阶在教导门生的时候,往往是用经世致用的理念、经邦济世的情怀来引导。在徐阶的引导下,张居正钻研朝章国故(指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学满实习期,担任了翰林院编修。编修这种职位,只是正七品,可以说是七品芝麻官。当年,他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疏,即《论时政疏》。由于原文篇幅不短,且比较难懂,所以这里只说明奏疏大意,那就是张居正在奏疏中陈述了五种当时的社会弊端所在:明朝宗室问题、人才问题 、吏治问题、边防问题、财政问题。张居正的奏疏针砭(biān)时弊、切中要害,但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他上的奏疏并没有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张居正等来等去,结果是这封奏疏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这件事情使张居正思考明白:人微言轻,作为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翰林院编修,得不到当时朝廷的重视是必然的。因此,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要急于展示自己的见解,而要先提高自己、强大自己,只有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上,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应有的发挥,才能对时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张居正初上政坛,与严嵩、徐阶等重臣都搞好人际关系,是他的一种政治智慧。只有这样,才会“大树底下好乘凉”。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七节:关系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诸侯继承人、人质、朋友、交换品
看到这一节下半部分的标题,诸侯继承人、人质、朋友、交换品,很难把这一些关系想入同一个人身上。但是,历史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捉摸,就是这么阴差阳错,这些关系都发生在竹千代(人名)身上。
前文说过,织田信长初次上了战场,指挥织田军队以火攻获得小胜。初次作战的顺利完成,正是织田信秀和织田信长所期待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上战场的胜利往往被看作日本古代武将一生武运昌隆的好兆头,同时也是增强自信、凝聚人心的好事。织田信长初阵之后,过了两个月,预谋良久的织田信秀更加期待的事情发生了:织田家扣押了“少年人质团”。
少年人质团,为首的是竹千代。竹千代,就是日后的德川家康(他还有另外一些名字,比如松平元信、松平元康、源家康),他在元服前的乳名就是竹千代。竹千代是松平家的家主松平广忠(人名)的嫡子,他刚一出生,就被立为松平家的继承人。看过前面章节的读者会想起来,松平家曾经还有一个与织田家作战的松平清康(人名),松平清康就是松平广忠的父亲,也就是竹千代的祖父。松平家与织田家长年交战、积怨甚深。细心的读者看出问题来了:既然织田家与松平家是敌对关系,哪里有处于交战状态中的一方势力给另一方势力送去人质的?织田家怎么扣押了作为松平家继承人的竹千代?
我来解答疑问:自从松平家的松平清康死后,松平家势力日渐弱小。到了竹千代的父亲松平广忠担任家主的时候,松平家因为抵抗不了织田家的侵扰,所以只有依附于东面的大势力今川家。在今川家的威逼之下,松平广忠把他自己的正妻休了(原因是:他的正妻出身于水野家,而水野家在这时依附于织田家)。为了博取今川家的信任与支持,松平广忠还准备把他与正妻所生的未来继承人竹千代交给今川家做人质。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弱小的家族为了生存下去,甚至要上演出妻离子散的情景。松平家这样做,不仅仅是松平家的悲哀,更加是乱世的悲哀!
6岁的竹千代和他的玩伴们组成了少年人质团,一起踏上了去今川家做人质的路途,但护送竹千代去今川家的人员基本上被织田信秀买通。其结果,多数护送人员半路倒戈,劫持了少年人质团并把他们交给了织田家。织田信秀乐呵呵地对少年人质团一律欢迎、照单全收(补充:那些密谋半途劫持竹千代的人员的下场极为凄惨)。
竹千代一行人被扣押在织田家中,这就意味着织田信秀的手里多了一枚应对松平家的“棋子”。织田信秀动不动就以竹千代要挟松平家,想以此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不过,这只是织田信秀的一厢情愿,从结果来看,松平家并未因此屈服于织田家,反而更加依附于今川家。既然如此,少年人质团就要任织田家宰割了。
在竹千代的母亲和织田信长的运作下,竹千代一行人并未被处死,只是被扣押了起来。少年人质团在被扣押的过程中,日子并不好过,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了下顿,连个半饱都不一定能实现。不过,就像是有贵人相助一样,织田信长改变了竹千代的生活待遇,他经常来看望竹千代,两人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作为竹千代的朋友,织田信长时常与竹千代交谈,并带着后者锻炼,教会了竹千代游泳。织田信长比竹千代年长8岁,他亲切地称呼竹千代是“三河的弟弟”(竹千代的家乡在三河国),两个人相处得十分融洽(qià)。这是充满戏剧性的一幕:被织田家众多人视为异类,甚至嗤(chī)之以鼻的织田信长,却很受竹千代等人质的推崇。
日本天文十七年(1548年),也就是竹千代在织田家做人质的第二年,织田家与今川家爆发了第二次小豆坂之战,战局结果是织田军全面崩溃、大败全输。又过了一年,竹千代的父亲松平广忠被松平家的家臣刺杀。松平广忠年仅24岁就被杀,消息传出来,必定会带给还在做人质的竹千代的心灵上的深深触动。松平家的家主松平广忠的暴亡,导致松平家出现家主权力真空。今川家趁火打劫,在松平家群龙无首之际,迅速派兵接管了松平家的领地。至此,松平家完全从属于今川家。同年,今川家进攻织田家,夺取了城池,还顺带着俘虏了织田信广(织田信广是织田信长的庶长兄,也就是织田信秀的妾生的长子)。随后,今川家向织田家提出了以织田信广交换竹千代等人质的方案。权衡利弊之下,织田信秀当然认为自己的长子更重要,而今川家则认为少年人质团更重要:双方成交。竹千代等人质就这样被作为交换品,交换到了今川家做人质,继续过着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
竹千代在织田家做了两年的人质,被交换后到了今川家。但是,竹千代依然与织田信长保持着深情厚谊。在古往今来的各种朋友中,真正的友谊是历久弥新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而竹千代与织田信长的友谊恰是如此。竹千代既有不幸,也有大幸:他的不幸在于幼年离母、少年丧父、成为人质;他的大幸在于结识了织田信长,并由此促成了两人成年后的互相提携、共谋大事。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八节:镇定与狂乱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镇定的老师
张居正在翰林院里的授业老师是徐阶,而徐阶的镇定自若、出谋划策,挽救了一次明朝的江山社稷。
徐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徐阶身材短小、皮肤白皙,而且容貌俊秀、举止优雅。令当时的民众称奇的是:徐阶在他刚满周岁时,掉进了一口枯井中,被救出来后,过了三天苏醒过来;他在五岁时和他父亲一起出行,徐阶从高高的山岭掉了下来,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吧,徐阶在掉落的过程中,他的衣服被树枝挂住,因此安然无恙(yàng)。大难不死的徐阶在长大后,聪明机敏,却总是深藏不露。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夏季,鞑靼(dá dá)(鞑靼是蒙古族的一支)首领俺答(人名)率领大军进犯明朝国土,一直打到了北京(当时的京师)附近,大有一副教训明朝的意思。由于这一年是干支纪年法的庚戌年,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次事变称为“庚戌之变”(也称为“庚戌虏变”、“庚戌之乱”)。
庚戌之变开始时,俺答指挥大军对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北京一带人心惶惶,得知消息的明朝高级官员们几乎束手无策,明朝江山社稷面临着严峻形势。据说,当时的权奸严嵩在这种紧要关头根本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死活,竟然专心致志地写着那些供给嘉靖皇帝祈福用的青词。
俺答兵临京城,嘉靖皇帝也是拿不出应敌之策。这时,俺答派人给嘉靖皇帝送来了一封书信,书信内容是要求明朝与鞑靼之间开通贸易,并要求明朝送给鞑靼一些钱财。嘉靖皇帝赶紧召集大臣,询问严嵩和徐阶的意见。
严嵩说:“俺答只是饥饿之贼,不足为患。”
徐阶说:“他们兵围京师、杀人如麻,怎么能说是饥饿之贼?”
嘉靖皇帝问:“俺答的书信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
严嵩把书信从袖子中取出来,说道“这是礼部的事情。”(说明:礼部是明朝六部之一,相当于现今的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庚戌之变发生时,明朝礼部尚书(礼部最高长官)就是徐阶。)
徐阶不慌不忙地给嘉靖皇帝提出了一番分析和建议,嘉靖皇帝连连称好,并下令一一照办。
徐阶的分析和建议是什么呢?他提出:敌寇深入,如果我们不向敌方应允书信内容,恐怕会激怒他们,而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更加勒索。恳请嘉靖皇帝派遣翻译与俺答周旋一番,以此稳住敌寇,获取准备作战、集结军队的时间。等到我们的各地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军队聚集而来,敌寇自然就会逃离。还有具体的与俺答周旋的方案,因为俺答派人送来的书信是用汉文书写,而不是蒙古文书写,这不符合当时的外交惯例,所以先假意答应俺答的要求,但是有条件:俺答不能进攻北京,而要把鞑靼军队后撤,解除对北京的合围,等到俺答完成了撤军并送来一份合乎外交规则的书信,到时候再履行约定。
有的人看到徐阶的方案,产生了疑问:明朝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军队数量不少啊!想当年,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总共有八十万兵马,难道不能与鞑靼军一战?这个时候,士兵去哪儿了?
此一时,彼一时。在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京师军队经过裁军和改编,还有军队里的有空头名额、无实际兵员的情况严重。因此,在庚戌之变时,明朝官员经过核实名额,查清了当时的京师及其周边地区一共只有五万左右兵马,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老弱残兵。不得已之下,朝廷只得临时招募了民间义勇,并且把那一年的武举(科举考试中的武举考试)士子集中起来应对战事。
这样看下来,徐阶的分析和建议真的是很符合实际。只有按照徐阶所说的去做,才能让俺答退兵,争取各地勤王军队的集结时间,所以说,这是一条缓兵之计。
庚戌之变的结果,也确实如同徐阶所料。俺答中计后,明朝勤王军队集结而来,给俺答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于是,俺答丧失了与明朝军队决战的热情和勇气,他率军在北京周围劫掠一通而全面撤军,战事结束。
通过庚戌之变,徐阶运用他的权术谋略,既促使了俺答的撤兵,又使得嘉靖皇帝对自己更加信任,真是一箭双雕。了解到庚戌之变详情的张居正,从老师徐阶身上学到了难得的权谋之术,也使得他更加敬重老师徐阶。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八节:镇定与狂乱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狂乱的儿子
在中国明朝的庚戌之变发生后,过了大约半年,日本的尾张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动荡与风波。
尾张国的强势诸侯、被称为尾张之虎的织田信秀猝(cù)死(由于疾病引起的突然死亡),终年42岁(此时为日本天文二十年,即1551年)。织田信秀在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之时突然去世,这对于织田家族来说,犹如一道晴天霹雳。
织田家丧主的消息一经公布,当地人们就纷纷感到尾张国前途未卜。特别是织田家的继承人问题,更让织田家众人们感到揪(jiū)心(指焦虑)。
作为织田家继承人的织田信长,是父亲的嫡子,但他此时仅有18岁,而且还是虚岁。如果按现代的眼光来看,织田信长作为织田家的继承人,此刻还只是一个未成年人。年轻的织田信长一向被众人视为难当大任,由于他的种种怪异举动,所以他更被时人称呼为尾张第一大傻瓜,这样的继承人如何服众?
织田信长的兄弟众多(有11个左右),在他的兄弟之中,本书已经介绍过一位:品行端正、严守礼仪的织田信长的弟弟织田信行。织田信行在父亲去世之时,已经拥有了不少织田家的家臣的支持,对织田信长统摄织田家产生了威胁。
接下来的一件事,使织田家众人更加厌恶织田信长。
织田信秀死后,要按照当时的丧葬习俗进行祭奠,织田信秀的祭奠仪式就在一所寺庙里举行。举行葬礼这天,织田家相关人员、数百个僧人以及大批围观的民众齐聚丧礼举行地,寺庙内外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人头攒(cuán)动(形容人多而拥挤)。织田家众人的沉重表情,使葬礼笼上了沉重的气氛,而众多僧人一起诵经的声音,则把葬礼烘托得更加庄严肃穆。
大家扫视到场的织田家的成员,发现只有织田信长没有到来。织田信长是织田家的继承人,也是织田信秀的嫡子,这个时候迟迟不到,是何道理?过了好长时间,围观的人群之中发出了一阵阵惊呼,下面的一幕情景是:织田信长大大咧咧、旁若无人地闯进了父亲的灵堂,他的头发乱糟糟,还穿着脏兮兮的衣衫,手中提着一把武士刀,腰上系着一根草绳,他的那双眼睛却散发着骇人的锋芒!众目睽睽(kuí kuí)之下,织田信长走到父亲的灵牌之前,目光炯炯(jiǒng jiǒng)地盯着这块牌位,猛地抓起了一把牌位前的香灰,奋力向父亲的灵牌上掷过去,随即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丧礼上,大家面面相觑(qù)、无可奈何。织田信长的妻子浓姬和信长的老师平手政秀都感到悲痛莫名,而拥护信长之弟织田信行的诸人则越发认为织田信长面目可憎(zèng)。此后,更多的人反对织田信长,并将后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织田信长这次的古怪举动,既表达了他与旧制度、旧事物的彻底告别,也向全族中的反对派表明了寸步不让的态度。织田信长不喜欢按照世间常理和人类智识来行动,也因此被众人视为织田家中的狂乱的逆子。无论如何,织田信长在他父亲葬礼上的古怪举动是前所未闻的,而且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织田信秀的葬礼结束后,一时之间,促使织田信长下台、谋划织田信行上位的人越来越多,而相关的风声也是甚嚣(xiāo)尘上(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织田家的命运在家族分裂的潜在危机之中沉沉浮浮……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九节:杀身成仁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杀身成仁杨继盛
杨继盛,他是明朝著名谏(jiàn)臣。谏臣就是中国古代对皇帝或上级官员提出意见、直言规劝的官员,杨继盛就是因为谏言而著称于世的刚直官员。
杨继盛的事迹,可见于史料记载和明朝的戏曲作品《鸣凤记》,也正是史料记载和曾经的《鸣凤记》的上演,让杨继盛的直言不屈的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杨继盛出生于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比张居正早出生了9年。巧合的是,杨继盛、张居正两人是同一年(1547年)考中进士。两人考中进士的这一年,杨继盛32岁,张居正23岁。不过,杨继盛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张居正初入官场就处事圆通,而杨继盛在进入官场的头几年就给嘉靖皇帝上疏,控告当时的一员大将。当初,杨继盛控告那员大将时,并不管那员大将和权奸严嵩有着很密切的合作关系。杨继盛的初次控告导致了他自己被贬谪(biǎn zhé,指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到边区去做官了。
后来,杨继盛时来运转,之前控告的那员大将与严嵩的合作关系破裂。不久,嘉靖皇帝和严嵩一起对那员大将实行了严厉处置。由于在此之前,杨继盛控告过那员大将,所以,此时的杨继盛被嘉靖皇帝和严嵩一致看好。在严嵩的运作下,一年之内,杨继盛的官职连升四级。
在杨继盛的连续升职之后,严嵩自以为杨继盛会对自己感恩图报,而杨继盛偏偏看清了严嵩是一个误国害民的权奸。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疏控告严嵩,在奏疏里,杨继盛列举了严嵩的十项大罪、五种奸相,主要内容是说了严嵩的掌控朝廷、收取贿赂(huì lù)、打击异己、误国害民等等。
杨继盛在上疏控告严嵩之前,斋戒三日,准备为国除害;严嵩在得知杨继盛控告的详细情况后,恼羞成怒:自己提拔上杨继盛,而杨继盛却来控告严嵩自己,简直就是被自家养的鹰啄了眼!
很快,严嵩对杨继盛进行了打击报复,他暗中向嘉靖皇帝进谗(chán)言,还命人罗织杨继盛罪名。杨继盛被廷杖一百,还被抓进了监狱。
廷杖就是打板子,想一想,杨继盛得罪了权奸严嵩,这一通板子打下来,非死即残(严嵩会买通施刑者)。在打板子之前,杨继盛的朋友给杨继盛送来了蛇胆,说是吃了蛇胆可以止痛,但杨继盛坦然自若,表明自己就有胆,不需要吃蛇胆。一百下板子打了下来,可以说杨继盛是皮开肉绽、筋断骨折,但还活着。随后,他被关进了潮湿阴冷的监狱里。进入监狱的杨继盛,创伤发作、伤口感染。杨继盛把狱卒叫来,为杨继盛掌灯。接着,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杨继盛摔碎瓷碗,自己用手拿着瓷碗的碎片一块块地割下腿上腐烂的肉,为他持灯照明的狱卒看得颤颤抖抖。腿上的腐肉被全部割下来了,杨继盛看到腿上的被重创的筋膜已经不能用了,就用手截去了附在骨头上的筋膜。杨继盛越发神色自若,为他掌灯的狱卒就越发胆战心惊。我想:杨继盛的壮举真的和当年关公刮骨疗毒的神勇有得一拼。
惊心动魄的手术进行后,某一天,朝廷审问杨继盛。押送杨继盛的路上,观看杨继盛的人堵塞了道路,他(她)们都非常叹息,甚至为杨继盛哭泣。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不少人为了营救杨继盛而四处奔走,舆(yú)论力量很支持杨继盛。严嵩了解到这些情况,更加想结果了杨继盛。
杨继盛入狱后,过了接近三年,年仅40岁的他,被处决,弃尸于市(此时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临刑前,杨继盛作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他的妻子张氏为了追随杨继盛,自缢(yì)而死。
杨继盛以他的死,见证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天下传颂、万古流芳!
张居正在明朝政坛上看到了杨继盛被害,很是愤慨,这在他的当时的诗作中也有流露。此时的张居正,开始心生去意。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九节:杀身成仁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死谏
平手政秀(人名)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家的家臣,也是织田信长的老师、辅佐人,他与中国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杨继盛因为控告严嵩而入狱,就在杨继盛被打入监狱的同时(1553年),平手政秀也来了一场震惊世人的死谏。
平手政秀在织田家中犹如擎(qíng)天大柱(比喻担负重任的人),他对织田家很有贡献,内政、外交都颇有建树。织田家处于强敌环绕之中却能够生存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平手政秀的功劳。
当初,织田家的家主织田信秀安排平手政秀担任织田信长的老师、辅佐人,就是看中了平手政秀超群出众的才能。平手政秀通过撮(cuō)合织田家与斋藤家联姻,扩大了织田家的生存发展空间,对织田家而言,是大功一件。
平手政秀向来对自己的弟子织田信长给予厚望,不过,眼见织田信长自始至终地粗狂莽撞、我行我素,自认为管教无方的平手政秀不禁痛心疾首。平手政秀明白:此时,织田家的众多家臣之中,只有自己对现任家主织田信长赤胆忠心、不离不弃。每每想及此处,平手政秀都会黯(àn)然神伤。
日本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的一天,62岁的平手政秀还是像往常一样,忙完应该忙的事情后,进入了他自己的书房。平手政秀备好笔墨,长叹一声,心头酸酸地、眼角滚出一行泪来,他提起笔,在纸上一笔一笔地写下遗书。沉浸在墨香之中的平手政秀,在遗书中对织田信长谆谆(zhūn zhūn)教诲,他责备织田信长的各种奇异装束和怪异举动,要求织田信长团结众人、听取家臣的意见等等。遗书写完,平手政秀已是潸(shān)然泪下(形容心情激动、伤感流泪)。
放下了笔,平手政秀怅(chàng)然若失(形容心情沮丧低落),但他已经想好:要用死谏的方式来感化、教导织田信长。想到这里,平手政秀毅然拔出了用于切腹的短刀,对着自己的腹部奋力地刺了进去……
消息传到了织田信长那里,织田信长火速赶到老师的切腹现场。五雷轰顶一般的惊讶、悲切、沉重,一齐向织田信长袭来。织田信长对着老师的尸体和遗书,悲痛欲绝、放声痛哭。
看着老师的遗书,一行行感情真挚(zhì)的文字深深地打动着织田信长的心灵——平手政秀以自己死谏的拳拳盛意感染着弟子织田信长。
平手政秀的死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约束织田信长的作用,织田信长的暴躁脾性也有所收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平手政秀之死无异于使织田信长少了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支持力量,织田信长失去了苦心竭力、死而后已的老师,失去了出谋划策、精明强干的辅佐人,就像是被砍断了左膀右臂,织田信长往后要孤军奋战了!
楼主:千成葫芦  时间:2019-04-21 01:22:11
第十节:启程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归去来兮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很多的启程,如果过去的人生里有过悲伤,就要学会向过去的悲伤说再见,珍惜现在、开启新程。
歌曲《启程》中唱道:“向过去的悲伤说再见吧!还是好好珍惜现在吧!”启程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历史转折、历史跃进中的人物,是应该迈出去的一步。
张居正,也启程了。
张居正的启程先体现在他的感情生活中。历史上关于张居正的正妻的记载很少,但可以确定的是:张居正的原配是顾氏,两人结婚时间查不到。生离死别,向来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只不过,原配顾氏在张居正大约28岁时就去世了。从以后的张居正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和原配的爱恋之情很是比较深的。不久,张居正的感情生活启程了,他向过去丧妻的悲伤说了再见,好好珍惜现在,于是张居正和继配王氏结婚。张居正的一生,总共生了至少6个儿子(有的说法说是还有一个女儿,此女名字不详)。
张居正的启程还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活中。在谏臣杨继盛被抓入狱的第二年,即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30岁的张居正愤慨于明朝的国势衰弱、嘉靖皇帝的荒唐颓废以及权奸严嵩把控的朝廷过于黑暗压抑,他上疏告病、请假回乡。张居正这一次的回乡,一去就是整整三年,这三年里,他远离朝政、亲近自然。(说明:有的说法是张居正此次告病还乡的过程前后历时六年,经过考证,其过程应该是只有三年,加上可能存在的一些短暂请假,才有可能是前后总共历时六年。)
张居正开启了从北京回到家乡的路程,经过长途跋涉(bá shè),返回了他的家乡——荆州府江陵县(现今的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告别了变幻的政场风云、卸下了繁重的官职负担,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家园的辞赋,这篇辞赋的描述状况与此时的张居正的回乡历程有些吻合,可以套用一番:回去吧(归去来兮)!回乡的船在水面轻快前行,微风轻飘飘吹拂着衣服(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终于看到了故乡的屋舍,心中欣喜,奔跑过去(乃瞻(zhān)衡宇,载欣载奔)。亲友倾心而谈使我喜悦,抚琴读书乐而忘忧(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地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候坐上篷车,有时候划着小舟。既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也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树木欣欣向荣,山泉涓涓而流(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既窈窕(yǎo tiǎo)以寻壑(hè),亦崎岖(qí qū)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说明:本自然段的括弧里的文字内容均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张居正在远离官场的三年里,参加了不少游览活动和宴会。比如,张居正游山玩水,他去游览了南岳衡山(五岳之一);他和辽王一起喝酒、作诗;他有时还不得不陪着辽王去过风花雪月的生活。另外,张居正在家乡的这段时间里,不仅刻苦读书,还亲自体验了农耕生活,经常穿行于乡野田间。张居正通过对农事的身体力行、耳闻目见,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不易。在这一段时期里,张居正与百姓同疾苦、共欢乐,也从甘苦乐忧的生活中产生了对明朝国事的反思:这个时候,明朝的最大的三项经济负担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和南方倭寇横行的国防经费;人数太过庞大的明朝皇室成员的奢侈生活的花销;嘉靖皇帝的皇宫、皇陵等大型建筑的开支。要知道的是,明朝的这三项经济负担的经济来源都要从百姓手中获得,繁杂的各种田赋、徭役、杂税,令嘉靖年间的百姓负担很重。我认为:张居正经历了对农事的深入了解和充分实践,逐步想出了一整套改善国计民生的措施,为日后的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张居正过着赋闲生活,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依然关注着明朝的北方和东南沿海的频繁战事。过了三年这样的生活后,张居正决定:复出。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怀抱政治梦想的张居正向北京启程了。这一次复出的动力,源于张居正的坚定意志、昂扬斗志。张居正十分珍惜复出的机遇,开启了新的仕途,他在诗文中这样写道: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我觉得张居正在复出时的心志还是可以用歌词来表明:不管怎样的时刻,请你记住这首歌,记住我们的坚持从未变过!未来怎样的时刻,请你记住这首歌,记住我们的梦想从未变过!

楼主:千成葫芦

字数:45998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1-28 23:14:00

更新时间:2019-04-21 01:22:11

评论数:93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