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连载}从黄巢起义到李煜降宋的一百年——第二次战国时代

{连载}从黄巢起义到李煜降宋的一百年——第二次战国时代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我们从小念叨着“唐宋元明清”,很容易忽略了唐宋之间有一段被称作“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很多人对这段历史都不太熟悉,有些人甚至分不清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区别,我曾经不止一次在网络上看到“五代南北朝”的说法。“五代”的时间跨度并不长,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不过53年(唐灭于907年,宋建于960年),而汉武帝统治中国就有54年。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5个朝代,中原之外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
先简单介绍“五代十国”的一些基本情况,所谓“五代”是指唐宋之间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五个政权,分别是梁、唐、晋、汉、周。由于这些国名在此之前就已经被用过,所以我们后人称五代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在这一期期内存在的十个割据政权。其中只有北汉是在北方,首都太原。其余九国都是南方的割据政权。所谓南方九国其实是南方划成了七大区域:
(1)吴,后来被南唐取代,辖域主要是江苏、安徽、江西,建都南京
(2)蜀,分前蜀、后蜀,辖域主要是四川一带,建都成都
(3)楚,辖域主要是湖南、广西大部,建都长沙
(4)南汉,辖域主要包括两广,建都广州
(5)吴越,辖域主要是浙江,建都杭州
(6)闽,疆域主要是福建,建都福州
(7)南平,湖北一部,建都江陵(荆州)

乱世出英雄,这个时候出现的君主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密集的。乱世考验人性,乱世充满了故事。

五代十国始于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终于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北宋。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乱世要从黄巢起义开始,朱温、李克用、杨行密、钱镠等各国的开国者,都是在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乱世也并不是在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时候就结束了,他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消灭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到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乱世才算真正结束。恰合的是,这期间刚好是100年。

1.起义吧!连饭都没地方讨了

875年,盐贩子王仙芝在山东濮州带领几千号人起义了,几个月后,黄巢也带着几千人入了伙!在当时而言,几千人的民变并不算什么大事。史书对这场起义的爆发没有任何细节的记载,不像司马迁记载陈胜吴广起义那样对起义前的各种谋划都有生动的描述,薛居正和欧阳修差不多只写了一句“王仙芝和黄巢纠集几千饥民造反了”。也许起义者,包括黄巢在内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事件将会打破唐王朝的最后一点平衡,改变历史的进程。
现在有不少的人对农民起义没什么好感,觉得那就是有人想当皇帝带着一帮恶棍烧杀抢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对黄巢起义,很多人盯着起义军吃人的事件,甚至相信黄巢屠杀800万的流言,几乎要把黄巢等同于希特勒这样的狂魔。这些事件,我们后面再分析。
对于农民起义,特别是那些能够在历史中掀起大风大浪的农民起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的是:这些造反一定有理!不管它后来有过什么样的恶行,参加起义的这些农民,当初奋起反抗的那一刻,一定是迫不得已,一定是被逼到了绝路。在任何时候,造反都是被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哪里有那么多不怕死的参加到这种高风险的活动中?
王仙芝、黄巢起义前,这一地区的农民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当时的翰林学士卢携有一段话:“常年之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以前发生荒年,农民还可以去其他地方讨饭。现在大家都没饭吃,连饭都没地方讨了,在家等死!秦末的陈胜说过一句话:“今亡亦死,举大事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山东地区的农民也面临这样的选择,在家是饿死,造反也许是被杀死,同样都是死路一条,难道不可以选择造反吗?
民变是因为农民已经到了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那么又是什么把农民逼上了绝境?史书把它归因于前一年关东地区的天灾。遗憾的是,无论是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都没有留下什么关于这些天灾灾情的记录。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田地多少人口受灾,不知道在天灾面前人民的生活悲惨到何等境地。记载李家皇室亲王逝世的文字也要比记载灾情的文字多。所以梁启超称二十四史为二十四姓之家谱并不是没有道理。
天灾是王仙芝、黄巢起义一个直接的原因,但如果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中国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每年都有天灾发生,但农民的叛乱并不多见。我小时候在农村,大概2000年左右,村里很多家庭还是吃饭只有一个菜,一个礼拜不见得有顿肉吃。这在今天看来是绝对贫困了。但是这样的贫困水平,如果遇到水旱灾害,也还是活的下去,每家还是有点余粮。
所以“天灾”能够让大批人无路可活,背后是“人祸”。在一般情况下,遇到天灾,政府是要救灾的。即使是养猪的,为了以后能够宰几斤肉,也会关注猪的死活。但是面对当时的连年灾害,政府似乎一点也不关心。地方瞒报灾害的受灾程度,朝廷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似乎也不关心。关于地方的瞒报,我们可以看看一个荒唐的事例。黄巢起义之那一年的秋天,长安地区也也发生蝗灾,“蝗自东而西,蔽日,所过赤地。”但是这样严重的灾害,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居然汇报说;“蝗虫经过京畿地区,不吃庄稼,全都抱着荆条死了”这是在天子脚下啊!居然这样睁眼说瞎话,更令人诧异的是,宰相还因此向皇帝庆贺!难道他们都瞎了吗?要我说,这些宰相、大臣,还有皇帝,都是十分聪明的人,只是有些事他们根本不关心而已。
朝廷下过救灾的诏书,但是却只是一纸空文。中央没有拨付财物,地方也没有执行。另一方面,各种苛捐杂税,照样征收。我们很多人对大的自然灾害没什么印象,但你可以想想一下,假如98抗洪的时候、汶川地震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不是去救灾,而是TMD去收税!没钱交税这么办?把房子拆了,把儿女卖了……这会是什么场景?但当时山东、河南地区的场景就差不多是这样。
我们小时候学过一首诗: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农民勤勤恳恳,起早贪黑,但即使是遇上大丰收,依然不免饿死。何况现在各地连年灾荒。百姓真苦!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2.内忧外患:虚弱的朝廷
想造反当皇帝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但是造反能够形成气候,一方面要不断有农民加入以壮大声势;另一方面要面对政府的镇压取得一些胜利。如果政府的力量十分强大,起义也许在萌芽的时候就已经被镇压。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几个农民曾经造反,建立过什么皇清国、中华佛国,结果不是被村干部镇压就是被派出所拿下。
王仙芝、黄巢的起义,从最初几千人,迅速发展到几万人几十万人,攻下过首都长安,声势不可谓不大。要理解这场起义,除了要看到黑暗统治下的民不聊生,还要看到当时政府的虚弱和无能。
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样的转变,就像中学生知道文革是“十年动乱”却无法体会到那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动乱。我们列举一组数字:安史之乱发生后,全国人口从5300万,锐减到1700万,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见邓广铭《隋唐五代史讲义》)。人口减少了3600万!这相当于抗日战争的人口损失!
还有些人以为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又恢复了平静,从此人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最差也可以跟明朝中期差不多。但实际的情况是,唐朝从此再也没有一天安宁过。单首都就被攻破几次:安史之乱结束的这一年,763年10月,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783年,泾原兵变,叛军占领长安,皇帝再次逃出首都。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前者让中央失去了权威,后者让皇帝失去了权威。
先说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大致平定之后,唐朝政府把河北划分为三镇,让已经归降的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不到十年,这些节度使脱离了朝廷的实际控制,掌握当地军政大权,自行委派官员,自行支配财政收入,爵位世袭,如同春秋时期的诸侯,俨然一个小朝廷。
这些藩镇嚣张到什么程度?我们举一个例子。
田承嗣,他是安史之乱末期投降唐朝的,被封为魏博节度使,下辖不过40多个县,河北三镇之一。安史之乱结束10年之后,也就是773年,他居然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为“四圣”。我们现在建国已经60多年,文革结束已经40多年,但是内地还没有官员敢赞颂蒋介石、四人帮。你敢想象在国庆十周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时候,有个省的首长(节度使管辖的范围不到一个省)居然立起蒋介石、四人帮的雕像为其歌功颂德吗?这是公开向中央政府挑衅,也是对中央政府的侮辱。但是唐朝对此无能为力,居然还加封为雁门郡王,并将公主下嫁给他儿子!但两年之后,他就开始叛乱,朝廷发兵征讨,由于,他上表请罪,事情不了了之。第二年,他又帮助别人叛乱,朝廷。最终他得以善终,在他之后,魏博节度使由田家世袭一直到820年。什么概念?田家在这块地盘割据了50多年!六任节度使都是姓田。而且在那之后,这块地方依然在割据,不受中央管辖,只不过节度使换了一家而已。
这样的藩镇,其自治权高于香港澳门,他有自己的军队。它的地位高于台湾,因为朝廷多次征讨,几乎从未成功(只有唐宪宗成功过,但是他死后,继续叛乱)。
河北三镇的割据向天下臣民暴露了朝廷的无能,不仅这三个节度使经常侵占别人的地盘,挑起战争。其他的藩镇也十分羡慕那样的割据地位,时不时叛乱。
唐朝晚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宦官专权。我们对明朝的宦官印象十分深刻,明朝的影视作品,几乎少不了太监的影子,而且往往无恶不作。但是明朝的宦官再牛逼,也只敢对大臣动手,还没有太监敢对皇帝动心思。但是唐朝的宦官却已经爬到了皇帝头上,让皇帝颜面尽失。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有2位死于宦官之首,1位被宦官逼迫禅让。唐朝最后8位皇帝,有7位由太监拥立的。所谓由太监拥立,就是上一任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不算或者没有指定继承人,太监拥立了他们支持的宗室当了皇帝,新皇帝也就称那些领头的太监“尚父”、“阿父”。唐文宗的时候,皇帝和大臣想诛杀宦官,结果事情败露,宦官当场对皇帝出言不逊,皇帝居然吓得不敢说话(“出不逊语,上惭惧不复言”)。 在那之后,朝中大权掌握的宦官手中,皇帝如傀儡。临死前这位皇帝问大臣:“我可以和前代的哪些帝王相比”,大臣拍马屁说可以和尧舜相比,皇帝却感叹:“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我却受制于家奴,我连他们都不如啊”说完泪如雨下,可见皇帝当的有多窝囊。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我们有些人一提唐朝,就想到李世民的“天可汗”,想到万国来朝。然而,安史之乱以后,这种盛况一去不返。边疆的危机伴随着它直到灭亡。
前面提过,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年,吐蕃就攻破了长安,首都沦陷。唐朝政府向回鹘借兵。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政府为了借兵,与回鹘有一个十分无耻的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财物供回鹘洗劫,人民做回鹘奴隶)!虽然这个约定在李豫的请求下,没有实行,但是回鹘后来洗劫了东都洛阳(李适当时给回鹘的承诺就是: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在那之后,吐蕃从长安退出,却蚕食了大量领土,其中兰州就长期被吐蕃占领。吐蕃衰落之后,南诏国(大理国的前身)居然也连年犯边,就在王仙芝起义的那一年,南诏国就围攻了成都。事实上,那一年,唐朝政府的主要精力就是对付南诏国。
在这样的局面下,强大的大唐帝国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王仙芝、黄巢起义后来能够席卷全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3.起义之初
刚起义的时候,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只有几千人。我们先说说王仙芝自封的这个称号:天补平均大将军,一看就知道农民起义军用的;豪,就是豪杰,我们知道《隋唐演义》中称呼那些农民起义军、山大王为各路豪杰,这里的“诸豪”指的就是各路绿林豪杰。这也说明当时各种山大王不少。
王仙芝虽然起义的家底只有几千人,但是他自己是个私盐贩子,在当时就相当于黑社会。从起义的爆发来看,它并不是像陈胜起义那样被逼上绝路突然激发的,而是经过了预谋。所以起义队伍中能人不少,特别是勇士不少。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蔡温球、楚彦威、王重隐等十余人都十分彪悍。这就相当于水浒中的108位好汉。
起义军先是打家劫舍,也有可能是劫贫济富,四处游荡了半年。
半年后,王仙芝率起义军先攻下了曹州、濮州(当时全国大概有350个州,我国目前的地级市也差不多是这个数量)。随后黄巢也带领几千人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迅速壮大。
这个时候,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天平节度使和起义军打了一场,战败而归。(唐朝的官职、地方区划和今天有很大差别,有人把节度使比作今天的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但是节度使的辖区一般没有今天一省的辖区大,有些节度使还可以有副宰相、宰相的称号)如果是以前是小打小闹,跟派出所公安局的人对着干,那么这一次是直接和地方最高首长领导的正规军干了一仗,这提高了起义军的威望,鼓励了各地的豪杰。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史称“群盗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
“反贼”的势力蔓延的这么快,唐朝政府不得不对此开始重视起来,下令这一地区的五个节度使对起义进行镇压,这个时候距离起义爆发已经过了将近1年。不久,朝廷任命平卢节度使(不在上述五个节度使之中,大致管辖山东半岛北部)宋威为“剿总”,负责统领各路军马,还给宋威调了禁军3000,甲骑500,算是精锐部队。同时下令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方官训练军队,乡村也要准备民兵。我们看国共对峙时期的影视剧,上述政策跟蒋介石要求训练地方民团也是差不多的。
半年后,已经准备好了的政府军在沂州(今临沂)大败王仙芝。宋威向朝廷报告说王仙芝已经死了,派遣原来镇压起义的各路军马回各自地盘,自己也回老巢青州。这对唐朝政府来说是个好消息,宰相纷纷向皇帝庆贺。但这只是一起乌龙,不到三天,各个州县就报告说王仙芝根本没死,而且依然攻城略地、打家劫舍。更为惊奇的是,不到一个月,王仙芝带领起义军出现在将近千里之外的阳翟、郏城(位于许昌以西、平顶山以北),这里距离东都洛阳只有一百多公里。
这可把朝廷吓到了,唐朝政府开始命令各节度使把守要路,甚至已经派兵加防潼关。
876年9月,王仙芝攻克汝州,这已经是东都的管辖范围,距离东都洛阳不到公里。洛阳城的民众已经十分恐慌,开始逃亡外地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战乱。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配上一副网友制作的地图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4.分道扬镳
在这场起义中,王仙芝是率先振臂一呼的领袖,而黄巢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仙芝和黄巢,在某些方面有点像我们熟悉的晁盖和宋江。晁盖比宋江先造反,坐着头把交椅;但是宋江威望很高,加入的时候带了不少好汉,在晁盖死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论能力,宋江的本事和手段都比晁盖要厉害。这两组人不同的是,晁盖和宋江,反对接受招安的是晁天王;王仙芝和黄巢,急着向朝廷投降的,却是王仙芝。
前文说到,起义军攻克了洛阳城附近的汝州。这一次战斗对王仙芝来说,除了给唐朝政府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获——那就是活捉了刺史王镣,他是当朝宰相王铎的堂兄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十分愿意充当唐王朝与起义军的调停人。对王仙芝来说,起义军已经对最高统治者造成了震动,接受招安有了充分的筹码。现在又抓住一位很有背景的高官,愿意和唐朝中央政府进行联络的,接受招安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的。
当然,如果能够获得更大的筹码还是要争取的,而且手下的军队也要吃饭。于是起义军 继续进攻。先是向北进攻郑州,失利。于是起义军调转方向,向南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十月已经攻入湖北境内,南抵沔阳一带。接着,接着向东进攻,连续七八个州受到攻击,达到舒州(安庆)。淮南节度使感觉挺不住,请求中央政府给予支援。再说说政府军这边的表现,前文说到担任各路“剿总”的宋威,闹了个大乌龙,谎报王仙芝战死。这么大的失误,他居然依然没事,还待在原来的位置上,负责统领各路官军对起义进行围剿。令中央政府失望的是,各路政府军都没与进攻的意思。
在抓住王镣的两个月之后,起义军进攻湖北的蕲州(属今湖北黄冈),这位王刺史终于开始发挥实质性作用了。王刺史和蕲州的裴刺史是熟人,一位是宰相王铎的堂弟,一位是王铎的门生。于是,王镣就按照王仙芝的授意和城里通了信。双方约定,起义军不进攻蕲州,蕲州刺史则为王仙芝给朝廷上书求官。
双方对此都十分满意,也都表现出了诚意。何谈成功之后,蕲州城打开城门,王仙芝、黄巢等一众头领三十余人飞马入城,双方来了一场宴会。说实话,王仙芝、黄巢这两位确实非等闲之辈,这和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差不多的。设想一下,你自己带着几万人,横行天下,现在敌方请你带着30几个人去城里赴宴,你敢吗?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
当然,小小的蕲州刺史并没有决定战与和的权力,他们需要上报中央,由皇帝和大臣们来决定。这是一场赌博,如果中央同意招安,他们就是平乱的功臣;如果中央决定武力镇压起义,他们就得承担起各种罪责。
一开始,大多数宰相并不同意招安王仙芝(唐朝的宰相有好几位,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大家一起在政事堂议事,钱穆称之为“委员会制”)。他们觉得大唐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仅仅在十余年前,声势浩大的庞勋起义曾经发展到20万,也曾经向唐朝政府讨要官职,但是当时的政府选择强力镇压,并且成功扑灭了叛乱。庞勋叛乱之前就是军官,叛乱的基本力量也是军人。在宰相们看来,王仙芝这伙人,只是盐贩子带领一帮饥民作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当初的庞勋。这一次的风浪也许没有上一次那么大,但是唐王朝这艘破船依然坚固吗?
虽然大多数宰相都反对向“草贼”妥协,但是王铎却一再坚持招安政策。这位王铎就是前面被抓的王刺史的堂兄。有人说,这是王铎考虑到他兄弟的性命,才坚持招安起义军。这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宰相之腹,哪里有为了一个堂弟与整个宰相班子对着干的?
王铎虽然是少数,但是在朝中的威望却很高,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唐朝政府赏给了王仙芝一个禁军官,派了一个太监作为“天使”去蕲州送来委任状。
于是,皇帝的使者来到蕲州,向王仙芝、黄巢等人宣读皇帝的诏书,任命他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怎么看这个官都不这么大,而且要去长安任职,对于这些造过反的人来说十分危险。但是王仙芝十分欢喜,王、裴两位刺史也前来道贺。似乎,要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了。
但是有一个人却不买账,当场怒斥王仙芝;“当初一起立下誓言,要横行天下,今天你自个去做官,让这五千兄弟怎么办?”激动之余,居然当场殴打王仙芝,有劝架的,有准备打架的,有喧闹的,场面变得十分混乱。这人就是我们熟知的黄巢。
这次殴打至少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起义军内部是有山头的,并不是铁板一块,王仙芝并没有绝对的权威。如果有,可能发生部下在那样的场面殴打自己的事情吗?梁山哪个敢当场暴打宋江?第二,朝廷对起义军或者“草贼”的情况并不了解,招安也根本没有认真考虑清楚。知道起义军内部有黄巢这样的人,招安的时候还忘了给他个一官半职?招抚一支队伍却对这支队伍除了头领之外的其他人没有妥善的安排?
史书上说黄巢是因为朝廷只给了王仙芝官爵,没有给自己,所以十分恼火。在我看来,即使给黄巢一个官,他也未必就会老老实实接受招安。我们看他进士考试落地后写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反正我中学看历史课本的时候,看到这几句诗,就感觉到一股“王者气息”。这会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吗?

混乱之中,众怒难犯,估计“反贼”差点要造王仙芝的反了。王仙芝没办法,只得顺着大家的意思,大闹蕲州。事后,起义军主力分成了两部,前面黄巢说的5000人,3000人跟着王仙芝,2000人跟着黄巢北上。这次分兵分散了起义军的力量,但也未必不是坏事。对王仙芝来说,想投降就投降;对黄巢来说,向翻天就翻天。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公务员面试,得复习了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sunkaidesheng 2017-06-20 00:14:37
@TXHZ2017 11楼 2017-06-19 23:15:00
公务员面试,得复习了
—————————————————
只要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你文笔的一半一半,面试肯定没问题。
-----------------------------
哈哈哈哈,借你吉言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5.二次招安:王仙芝的诚意和朝廷的回报
前面说到王仙芝和黄巢因为在是否接受招安这一问题上起了分歧,两人各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分道扬镳”。王仙芝继续在南方,而黄巢则由湖北回到了山东。
先说黄巢,877年年初,他攻陷了郓州,这已经是回家了。黄巢的老家青州、起义爆发地濮州和这次攻陷的青州都是相邻的州,也都是天平节度使的管辖区域。黄巢这一次俘获了天平节度使薛崇,并且把他杀了。这是起义以来,起义军抓住的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黄巢杀害节度使这一举动,实际上也宣告了自己横行天下,不受招安的决心。此后,黄巢继续在山东、河南附近攻城略地。10月份的时候,黄巢受到一次大的打击,被招讨副使曾元裕率军斩首四千级。
再说王仙芝,分兵之后他也继续游击。后来还和黄巢一起合作围攻宋州,当时负责剿灭起义军的总指挥——宋威坐镇在此。但是随后被曾元裕派来的援兵击败。
王仙芝本来就是想接受招安的,上次因为众怒难犯,还被黄巢打了一顿,不得已继续做“草贼”。这次围攻宋州又吃了一次大亏,他投降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刚好这个时候招讨都监(朝廷负责督察各路兵马的监军,太监)杨复光向王仙芝伸出了诱降之手。当时镇压王、黄起义军的各路兵马中,宋威是招讨使,曾元裕是招讨副使,杨复光是招讨都监,这是三个最主要的负责人。杨复光又是朝廷派出的宦官,他提出招降事宜还是十分有分量的。
一个愿招,一个愿降,一拍即合。王仙芝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也是王仙芝这支队伍的二号人物——尚君长,前往杨复光的大营。
但是这事被总指挥宋威知道了,本来知道了也没什么呀。估计杨复光、王仙芝本来也没想瞒着大家。
但是宋威这人,是个好乱分子,觉得要是草贼这么容易就平定了,自己这个总指挥不就不就没什么事了吗?不如养寇自重,让中央时时有危机感,自己也就受重用。另外,宋威长期担任招讨使,除了刚才是闹了一场乌龙让朝中君臣白高兴一场之外,一直没什么战功,颇为大臣诟病。
所以宋威现在的当务之急,一是要破坏招安事宜,二是要挣点战功挽回形象。这两点恐怕都不容易啊。
然而,急中生智的宋威居然在半路劫取了尚君长等人,向皇帝报告说这是自己在战场上俘获的。这样一来,暴怒的王仙芝头像是不会投降了,自己还抓住了“草贼”二号人物,大功一件(不知是他自己还是他的狗头军师想出来)。
杨复光这边高高兴兴地等着呢,等来的却是宋威将军大败贼军、俘获尚君长这样的“好消息”。他当然一腔怒火,但是也没其他办法,只能像朝廷上奏说明真相,希望朝廷明察。
说实话,宋威做的实在过分,他要是在半路把尚君长杀了,上面查估计也查不出什么。现在抓住了活人还向朝廷邀功……
于是朝廷派人前来查。估计这个时候,王仙芝和尚君长都还抱有一丝希望。特别是尚君长,就像草民希望青天大老爷能够明朝秋毫一样,希望朝廷能够明白:我真的是来投降的,不是被宋威抓住的啊!
查明尚君长到底是主动投降,还是在战场被俘,很难吗?但是居然查不出来!查不出来,可以缓一缓处理吗?但是他们马上把尚君长杀了。《资治通鉴》里说是宋威把尚君长献给了朝廷,朝廷在长安狗脊岭处决了他们。

王仙芝的招安梦再次破灭了!还搭上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看来招安这条路是十分危险的。
如果说上一次蕲州的招降失败,是唐朝廷不了解起义军,不知道起义军内部有山头,有黄巢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一次王仙芝“输诚”失败,是王仙芝和杨复光都不了解官府,不知道官军内部有这么大的分歧,不知道招讨使宋威如此胆大、如此不顾信义。

王仙芝虽然一心想谋个官职,但现在这样被朝廷耍了,还是十分动怒的。特别是想想自己也是“诸豪都统”,自起义以来,攻城略地,一路横行,多少节度使都只能婴城自守。
盛怒之下的王仙芝大举进攻荆南(治今湖北江陵)。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6.王仙芝的覆灭
唐朝时的江陵,也就是现在湖北的荆州,“东望武昌,西连巫峡”,在古代一直是军事重镇。春秋时期,楚国首都郢都就是在江陵附近。东汉末年,关羽也曾经镇守在此。除了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之外,当时的江陵社会经济也比较发达,王仙芝进攻之前“江陵城下旧三十万户”,当时全国总共不超过五百万户,占全国人口比重1/20以上,这是很大的城市了。
江陵虽是重镇,镇守在此的荆南节度使杨知温却是个软柿子。这位杨知温是个才子,而且家世和苏轼有点像,他父亲杨汝士是个曾“压倒元(元稹)白(白居易)”的诗人,他弟弟杨知至也擅长写诗。我们中小学学诗的时候,有不少诗人发牢骚说自己怀才不遇,我们当时都是深表同情。但是杨知温的遭遇会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是会吟诗作对、文采出众,怀才不遇算是好的,被赏识反而是一种灾难,是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负责。
当有人把王仙芝要进攻江陵的消息告诉杨知温的时候,他根本不信,也没做任何备战。本来江陵北依汉水,是一道天然屏障。但是王仙芝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顺利度过了汉水。
878年大年初一,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正接受下属们的新年祝贺,另一边,愤怒的王仙芝已经来到城下,并且迅速攻陷了江陵外城。
倒霉的守城将士,还没过好年就冒着大雪从早忙到晚,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这个时候军队肯定需要鼓舞士气,但是杨知温到了晚上还没露面!好在手下的将官佐吏是懂事的,他们把杨知温请了出来。好不容易等节度使出来,下属们又是大吃一惊:外面正打得热火朝天,时不时还飞来几支箭,节度使却连盔甲都没穿。下属只好请他披上甲免得被飞来的箭所伤。
这位杨知温镇定还是十分镇定的,看到将士们正辛苦拒战,他依然给幕僚们赋诗。苏轼有词称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镇定来源于自信,杨知温的故作镇定却是来源于无能。
当然,形势这么危急,杨知温还是立即向邻近的山南东道派出了使者求援。如果山南东道节度使是宋威这样的,估计江陵城就看不到什么希望了。偏偏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对唐朝还十分忠诚,立即着急了全部兵马,亲自前来救援。另外,当时襄阳城有五百沙陀族的骑兵,李福也一并带来了。
李福带领的援军到达荆门(在江陵之北约八十公里)的时候,与起义军遭遇了,沙陀骑兵对这些农民组织起来的军队还是十分有杀伤力的,横冲直撞,打的起义军四处逃散。当然,王仙芝这个时候正在江陵城下进攻内城,得到消息之后,他也就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想法,纵兵大掠一阵之后就撤退了。王仙芝这次虽然城没攻下,但是对江陵的破坏是十分巨大的,据说城下此前有三十余万户,经过这次事件有十分之三四的居民死去,以一户五人计算,死去的平民达四十五万以上。
回顾这一场战役,荆南节度使杨知温毫无作为。太平之时,这样的文人词客担任一方军政长官也许勉强可以,但是当时,王仙芝起兵已经三年,势力到达荆南也有一年,唐朝政府对这样居然依然让这样一位“才子”镇守要镇,其迟钝也可想而知。当然,王仙芝撤出江陵之后,唐朝政府还是对杨知温进行了处理。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TXHZ2017 2017-07-06 23:37:07
......
-----------------------------
王仙芝从江陵逃出,元气并没有大伤。起义军一向都是避实就虚,这一次逃走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出虎口,又入狼穴”,没多久,他们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遇上了招讨副使曾元裕的军队。这一次起义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战死的有上万人,投降的也有上万人。
我们知道,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唐朝政府内部是矛盾重重地。对起义军,有主张招降的,有主张武力剿灭的;在人事安排上该有谁负责招讨,有人支持宋威,有人支持崔安潜,有人支持曾元裕……
这一仗是唐朝政府三年以来镇压起义军取得的重大胜利,不仅鼓舞了政府军的士气,也让朝中的势力发生了变化,让各种矛盾暂时缓和了一下。唐朝政府终于对人事进行了调整,罢免了宋威的职务,任命曾元裕做镇压起义军的总负责人,张自勉为招讨副使。
这个时候,王仙芝避实就虚的办法就行不通了,周边的军政长官曾元裕、高骈、李福、崔安潜这几个人都不是好惹的。二月份,王仙芝的军队在黄梅被曾元裕率军包围,起义军五万人战死,包括王仙芝在内。这距离尚君长在狗脊岭被害不过三个月。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TXHZ2017 2017-07-06 23:37:07
......
-----------------------------
@TXHZ2017 2017-07-07 14:54:47
王仙芝从江陵逃出,元气并没有大伤。起义军一向都是避实就虚,这一次逃走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出虎口,又入狼穴”,没多久,他们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遇上了招讨副使曾元裕的军队。这一次起义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战死的有上万人,投降的也有上万人。
我们知道,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唐朝政府内部是矛盾重重地。对起义军,有主张招降的,有主张武力剿灭的;在人事安排上该有谁负责招讨,有人支......
-----------------------------
补充:荆南节度使杨知温被免职之后,唐朝政府调任在成都防守南诏国有功的西川节度使高骈为荆南节度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也被寄予厚望的人物。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sunkaidesheng 2017-07-08 11:57:20
楼主面试的如何
-----------------------------
本来是替补,居然面试过了,哈哈哈哈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sunkaidesheng 2017-07-08 11:57:20
楼主面试的如何
-----------------------------
@TXHZ2017 2017-07-08 13:34:09
本来是替补,居然面试过了,哈哈哈哈
-----------------------------
谢谢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7.其他的动乱
前面我们所说的都是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的事情,不免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感觉唐朝政府十分迟钝?政府拥全国之力,居然少有大规模的进攻和围剿,任由起义军东奔西突!
除了唐朝政府本身的无能、将领之间的矛盾以外,此时的局面也要比我们想象的乱。唐朝政府在这三年面对的挑战,远不止王仙芝、黄巢这帮“草贼”。
首先是王郢之乱。王仙芝起义开始攻城略地的时候,也就是875年,狼山镇遏使王郢因为有功未赏,对节度使不满,发动叛乱。一开始的时候,王郢之乱给朝廷造成的震动肯定是要比王仙芝的大。和王仙芝、黄巢这帮盐贩子不同,王郢自身是一位将领,叛乱的基本力量也是军人。他的队伍发展到几万人,在浙西、浙东、福建沿海一带横行,攻陷过温州、台州等地。后来镇海节度使通过内部分化才将叛乱镇压,这场叛乱持续了2年。
除此之外,从王仙芝起义到他战败身亡这段时间,全国范围内有卢龙、昭义、天平、河中四镇发生军乱,节度使被赶走。原州、陕州、盐州等州发生军乱,刺史或者观察使被赶走。这些军乱,大多是将领争夺权力,没有明确对抗中央的意思,但是至少指望他们参加平乱是几乎不可能。其中天平是起义爆发之地,肯定影响平乱的部署。河中邻近长安,实在是肘腋之患。
878年年初,也就是王仙芝正月围攻江陵的时候,21岁的沙陀族李克用杀害大同防御使发动叛乱,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当时鼓动他叛乱的将领李尽忠说的一句话十分有见地: “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当时不少的豪杰之士估计也是这样看待当时的局势。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8.补充:唐朝晚期的一些官制
我们现代人读历史,有两个障碍不容忽视:一是地理。二是官制。地理的变化过于繁杂,我们一般人也不关心,在这里,介绍一下唐朝晚期的一些制度。我自己也了解不多,如有错误,望各位网友指正。

先说宰相制度。西汉的宰相叫丞相,东汉就叫司徒,都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唐朝的时候,已经大不一样。这时候司徒、太尉等官职已经成为一种荣誉性质的闲职,而无实权。宰相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最高只有二品。所以唐朝时候的宰相并不是“一品大员”。
按照正式的制度安排,各省主要的长官如下
(1)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因为李世民做过这个官,以后就没有再设置
尚书左右仆射(ye)各一人
(2)门下省
门下侍中两员
门下侍郎两员
(3)中书省
中书令两员
中书侍郎两员

到了唐朝后期,制度已经逐渐败坏。尚书左右仆射也成为不管事的,朝中大臣加上同平章事就成为宰相。我们看看775年-778年这三年的宰相就知道:
王铎,礼部尚书进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加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
郑畋,门下侍郎
卢携,以户部侍郎任同平章事,后升任门下侍郎
李蔚,京兆尹、太常卿,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

再说是地方官制。我们前文已经提到刺史、观察使、节度使这些官职。
唐朝初期的时候,其实是实行的还是郡县制,只不过郡改成了州,太守改叫刺史。到了唐朝晚期,州上面又多了一级,全国划分为四十余道,大的管十余州,小的管二三州,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并为地方军政长官。江南西道、湖南、宣州、福建等地都叫观察使。
不熟悉历史的稍微需要注意的是刺史这个官,唐朝有,汉朝也有。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刘表是荆州刺史。但东汉时全国不过十三部州,刺史管的范围比唐朝的节度使还要大。州的数量为什么会由东汉的十三个增加到后来的几百个?其实也不难理解。三国之后,国家长期分裂,一个国家管辖的范围可能还不如汉朝时的一个州,当然面子上过去,州的数量也就不断增加。
也许有人把唐朝的刺史比作汉朝的时的太守,或者比作今天的地级市市长,但是汉朝太守的地位是十分高的,西汉时可以直接调到中央做九卿。

最后简单说一下军队的职务。
天下兵马大元帅,讨安史之乱的时候,以亲王担任,郭子仪、李光弼为副元帅。后来朱温做过兵马大元帅。
都统,战时设置,总领几个镇的兵马,
招讨使,战时设置,主要是负责招降讨叛,地位比都统地
节度使,我们前面介绍过
防御团练使,大的州郡,军事要害之地,设置防御使,有时叫团练守捉使,由刺史兼任,
神策军,唐朝后期禁军主力,由宦官掌握,首长为护军中尉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9.冲天大将军,王霸元年
王仙芝败亡之后,各路豪杰一时擒龙无首,起义陷入低潮。这个时候尚让带领大部分残余部队来归黄巢,共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并且改元“王霸”,设置官署。
“冲天大将军”不禁让人想起他以前考试落第时写下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不知“冲天”二字是否取自于此。
改元就是改年号,用新的年号纪元。所以787年,在唐朝统治区叫“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占领区(且不管有多大块地)叫“王霸元年”。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年号代表着正统权威,是“名”的一部分。在黄巢设置官署,改换年号,就相当于不承认唐朝皇帝。历来统治者最注重的莫过于“名与器”。唐德宗的时候,发生过“二帝四王之乱”,有两个人先后称帝改元,当时唐朝政府态度就是四个称王的诸侯先赦免纵容,两个称帝的一定要弄死。
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黄巢已经做了“出头鸟”。我们知道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手下谋士给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缓称王”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避免成为元政府和各路义军进攻的主要对象,减轻军事上的压力。但是黄巢偏偏在起义军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称王,是他短见吗?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黄巢和朱元璋所处的形势并不相同: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天下群雄并起,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称王不仅会遭到元朝政府的针对,也可能会遭到其他起义军势力的敌视。但是此时黄巢不同,唐朝政府的精力已经集中在“草贼”身上,无论你出不出头,抢都是要挨的!再联系前面的王、黄分兵,我们可以理解为王仙芝和黄巢是在走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有机会接受招安,另一条是造反到底。当初五千人,两千人跟着黄巢走了,肯定也是比较倾向于将造反进行到底。现在招安这条路线已经宣告失败,大家重新聚集到一起,黄巢的称王可以重新凝聚力量。
称王的同时,黄巢设置官署,也就告诉我们原来的起义军组织是比较混乱的。我们看水浒里面,一百零八位好汉加不知多少喽啰,好汉有排名也有一些分工,但是并没有正式的职位,没有正式的制度,管理主要靠的是宋江大头领的个人权威。设置了官署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原来的“草贼”现在有了官位心里舒服,在管理上也必定更加正式。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10.逢山开路,黄巢的“长征”
黄巢称王了,而且是造反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这个时候政府军已经和前期的“蹑贼一舍,完军顾望”大不相同,改为主动进攻。东北面行营招讨使曾元裕驻扎在荆襄,屡次击败黄巢。黄巢主力北返,想找机会试探东都洛阳,又被重军把守。这是时候,黄巢的部队在江西被高骈击败;在洛阳外围,被崔安潜击败;在浙西一带,也被政府军击败。
黄巢一度发出请降,但是只是把它一种缓兵之计。他意识到各地藩镇矛盾重重,并不能真正自己。所以他转而游击浙东,又被高骈所败。于是开山路七百里,转入福建。
这条山路也就是现在的仙霞古道。黄巢起义的功过是非,如今各有争议。但仙霞古道显然算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就像隋炀帝开辟的京杭大运河一样。从此,仙霞古道成了“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的交通要道。
历史上关于黄巢开凿七百里山道的记载只寥寥数笔。无论怎么看,开凿七百里山道的工程都是不小的。可以肯定的是,黄巢在进行这项工程的时候,没有大的暴行,没有说驱赶平民用他们的血汗开凿山路。如果有的话,视黄巢为逆臣贼子的史官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遗漏的,但是《新唐书》、《旧唐书》都没有这样的记载。《春秋公羊传》有一句话叫“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果是“尊者”、“亲者”、“贤者”干了什么坏事,或者品行有什么瑕疵,史书可能会写的隐晦。如果是败寇、贱民、逆贼……干了什么坏事,史书是不会放过的。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楼主:TXHZ2017  时间:2019-05-22 02:01:53
878年3月,黄巢通过山路抵达福建。12月,攻陷福州。值得一提的是,黄巢的军队开始多了一条规则:不杀读书人。《新唐书》称“巢入闽,俘民绐称儒者,皆释”,也就是你如果被抓住了,只要说你是个读书的,就会放了你。史书中说黄巢只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军中有歌谣传唱:“逢儒则肉,师必覆。”其实这是颠倒了因果,是因为起义军高层不想杀,才有这个歌谣;而不是有这个歌谣,起义军才不敢杀。否则这个歌谣即使被创作出来,也不会在军中传开。当然歌谣要取得效果,就必须让普通士兵不知道它是哪里开始传唱起来的,要让它有神秘感,仿佛是上天和神明的意思。
黄巢占领福州之后,高骈继续分兵进攻剿,黄巢手下数十员大将相继投降官军。黄巢继续南下,到岭南,进寇广州。

楼主:TXHZ2017

字数:4122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6-13 03:47:02

更新时间:2019-05-22 02:01:53

评论数: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