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个人英文原版阅读专贴

个人英文原版阅读专贴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2,《in search of lost time》-10《the captive》

推荐指数:★★★★

普鲁斯特的作品两个方面看,一个方面从文学的角度看,其描写个人感受以及对艺术的评论的方面,由于是比较纯粹的,所以虽然没有现实主义等的大格局的高度,但是用美丽的文学语言,精致细致的深度描写,使其具有独特性与经典的文学高度,是其作品中的核心价值,是其风格与众不同的地方,艺术造诣在文字功底方面几乎无懈可击。
而另一方面,普鲁斯特的这部作品十分的长,其中又很大一部分描写社会场景,这些部分是使得作品降低层次的部分,主要并不是因为这些内容有任何内容或技巧层面的缺点,而是因为普鲁斯特的态度立场问题,就是之前说过了的普鲁斯特阶层局限于狭隘性,因为作品不是站在一个局外观察者的角度去描述社交场景,从而客观的(或者尽量客观)的描写这些场景,达到批判的目的从而有利于读者,有一些作家,他们描写此类的场景采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方式,描写一些社交中典型有代表性的一些特征,从而达到经典性,超越时代,具有说服性与可信性,读者很多时候会有共鸣,因为读者能够判断作者的意图以及客观性。比如巴尔扎克,很多时候描写社会场景中的一些值得批判的现象,这些批判被全世界的读者认同是因为有一种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其中,作者以这个道德标准去塑造人物或描写场景,读者就会明白作者是根据道德的标准去采取立场的。
而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喜好立场基本是个人或其所在阶层的利益角度去描述的。所以,不具有可信性,就是说普鲁斯特的人物很多都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的,作者在作品中的个人倾向过于的明显的,有经验的敏锐的读者会明显的感觉到作者不喜欢某一类人物或者对某个阶层的人有偏见,所以整部作品中Verdurins夫妇的文艺小圈子一直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包括其他一些资产阶级的人群也被作者讽刺,而作者另一方面各种维护其所在的贵族阶层。虽然表面客观,但是明显的双标,对于作者喜欢的阶层的人物或阶层,总是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或表现他们的各种优点优越去盖过他们的缺点,而对于对贵族阶层有敌意的任何阶层则十分的苛刻,小资产阶级以及平民阶层。所以读者能够明显的判断出普利斯特对于人物的塑造并不是道德标准,而是是否和他是一派的人,(所以即使福雷德斯这样明显公论的事件,普鲁斯特仍然为贵族阶层的反重审派找借口)。而作者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社交场景中贵族阶层的优越性,包括斯万在Verdurins中的地位,夏吕斯在Verdurins的聚会中的喧宾夺主的,以及盖尔芒特家族的显赫与高不可攀等等,一种得意与炫耀的调子散布在整部作品之中。可见,有经验的读者一般不会相信普鲁斯特的对于笔下人物的评价,因为过于明显的个人的偏见与偏好。普鲁斯特总是在贵族阶层的立场去评论是非,证明可能具有客观公正性,所以这些内容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不可辩驳的败笔。一方面,他对笔下人物的所造与评论没有可信性,另一个方面对于贵族阶层的优越性的体现对于读者没有价值的,读者不会在乎贵族阶层中的内在争斗,不会在乎谁显赫谁不显赫,或者谁是谁非。这些内容本身文学价值也不大,因为缺少现实主义批判性的高度,而明显的贵族维护性的私心,无法具有经典性与价值。所以这些内容的比较的乏味无聊,一方面,因为贵族社交活本身就是肤浅与无聊的,即使普鲁斯特文笔再好,再主观美化,只能是表现的浮华而缺少深度内涵的气质。另一方面,普鲁斯特的主观偏私使其描写具有功利性与修饰虚伪性,没有写其内心情感时候的真诚与真实的高度,所以相应的也就没有的艺术的特性深度。所以他的这些社交的描写以及对于其他阶层以及个人的评价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缺乏客观的公正性,虽然在一些表面的现象上,可能有一些观察描述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作者的道德标准的结果,而是一些片面的巧合而已,毕竟普通人都不是圣人,都会有一些缺点与优点,关键是作者是强调哪个方面了。还是那句话,作者还是偏私的过于的明显。之前看网上评论这部作品的时候说“认为布尔乔亚的矫揉造作在笑声中土崩瓦解”这样的语言去表扬普鲁斯特的社会观察与批判,个人觉得可笑,因为普利斯特并不是像传统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在道德与旁观者的角度去批判布尔乔亚的,而是出于私心,是因为阶层敌对,根本不是出于任何高尚的动机,所以给普鲁斯特加上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光环的评论家有没有认真读《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对于布尔乔亚的的嘲笑讽刺是他的一种阶层局限性的证明,是反面否定性的证据而不是用来可定的。
从这一点上看,普鲁斯特在作品中伪装正义的方式是有点虚伪甚至有点无耻的,他在作品中的评价标准明显就是对他或他的阶层有利的,他在作品中多次赞扬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即使提及他家人中的一些问题,也用时代背景为借口为他们开脱,总之他们的本质道德是好的,其他他批判的人都是坏人因为他们品质不好,但是聪明的读者可以轻易看出这种把戏,并有个人的选择与立场,比如布洛克以及Verdurins圈子中的人可能确实有各种缺点,但是现实中的原型肯定不是作者描写那么一边倒的坏,相反,作者明显的丑化了他们,并用人身攻击的语言说他们丑之类的,可见针对性,说实话,从照片上看,普鲁斯特真没有资格说其他人丑,一般人都认为普鲁斯特丑,当然这是题外的话题。总之普鲁斯特的双标与私心使得其对于社会场景的描写以及评价没有任何价值,可能有的人会说他描写了一些贵族圈子的一些场景,但是这些场景一方面没有特色,其他作家不必他描写的差,另一方面普鲁斯特特意美化贵族贬低敌对阶层使得很多这类内容没有可信性以及现实主义价值,因为他总是描写其他阶层在贵族阶层面前多什么都不是,但是能证明什么?读者不会在乎法国贵族阶层的地位,对于普通人来说,布尔乔亚阶层发明了IMAX3D电影,发明了网络,智能电话,以及各种使得生活方便的发明,普通人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利益,贵族阶层那种骄傲与高贵能给普通人什么好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布尔乔亚阶层以及平民阶层中也有的是有文化有品位的,高雅的人群。有人说布尔乔亚阶层势利,贪婪垄断等等,但是贵族阶层不是一样势利与贪婪?总之从各个层面上讲,所谓法国贵族阶层的优越感对于普通读者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普鲁斯特的阶层他维护,读者不会跟着站边同样不会有共鸣,所以普利斯特在社会层面的描写以及对于其他人的评价过于的自私视角而没有任何高度或价值。
所以,有些人貌似极端的说普鲁斯特这种敏感性感用来写作可以,但是在现实中就是一个废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虽然普鲁斯特的体现的文学才华毋容置疑,但是是局限性与狭隘性同样一目了然。所以说其作品的高度是其阶层性的原因,局限也是阶层性的原因,值得安慰的是,读者读作品的时候这两方面的内容的交错开来的的,就是说至少有一部分是纯粹文学价值高度的内容,所以是值得阅读的。而由于另一部分非纯粹性的目的使得作品本来的艺术高度降低了至少一半的层次,但是好在有一部分高度。

西方文学的一个遗憾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风潮没有成为一个大的潮流,可能是这样的纯粹的艺术某些阶层没有好处利益可得,所以没有被支持。加入《追忆》是那种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而没有掺杂那些保守负面的元素将是多么成功的作品。就是只是写个人感受,爱情,嫉妒等内容,写的有层次有深度仍然是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不一定所谓得有社会现实高度(可以多元共存)。人们不喜欢特别说教的那类作品。为了某些阶层而说教的就更是不喜欢,可惜,普鲁斯特的此部作品虽然不像说教的形式,但是比这种说教更加让人们不喜欢。
个人并非要求作者是圣人,普鲁斯特的阶层偏见还是个人缺点都不影响读者喜欢他的作品,但是可惜的是他将这些带入到了其作品之中,因为在此部小说中,当内容是比较纯粹的文学的时候,其高度是顶峰级别的,但是普鲁斯特在描写另外一些内容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法国贵族阶层的维护代言人一样,明显的有一些宣传的倾向,这样的话,这些层面的内容不但没有现实主义高度,反而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低度。一部作品不需要非得宏大的现实主义主题内容等,如果只是描写个人的情感之类,同样可以具有文学性的高度,个人之所以对普鲁斯特的这种“功利性”的非纯粹文学目的的内容非常不满的一个原因是这部作品的其他纯粹的文学高度是非常高的,个人并不将个人的评论当回事,只是表达个人的一些感觉,所以就是觉得有点可惜,之前说过,普鲁斯特的对于布尔乔亚的批判并非站在道德的角度出发,并不像某些作家试图做的那样,去从那些现实主义描写中写出一些人性特征的东西,从而对于读者而言是有收益的,普鲁斯特对于布尔乔亚的批判是出于非纯粹的文学高度而是有“私心”的,对于不站边的读者来说没有什么共鸣或认可。只是说普鲁斯特以及所在阶层对这个阶层是敌视的。普鲁斯特主要就写了这样长的一部作品,要是将那些杂质弄出去,即使缩减到其一半的长度,那也几乎是接近完美的经典,普鲁斯特将这类阶层狭隘性加入作品,读者有的时候就得对于作品不同的部分区分对待,因为这么长的作品,不是始终都在同一高度,不得不再次说作品中的这些功利性的部分降低了其纯粹文学部分建立的高度。不是说不能批判布尔乔亚甚至其他阶层,关键是批判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否处于客观公正并且有益于读者的,普鲁斯特的这部作品的优点与局限就像南北两极那样,其优点让人们评价普鲁斯特的小说的时候觉得能读这样的作品真是幸运,真的比那些畅销小说之类的高出太多太多,有一种满足感与震撼,而另一方面,当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带有“其他目的”的内容出现中,读者就会觉得这部分内容体现出来的层次像网络喷子那样低级,不只是庸俗狭隘的问题了。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作家的普鲁斯特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才华是惊艳的,而作为一个法国贵族阶层御用作家的普鲁斯特则是肤浅平庸狭隘的,在说一次,很可惜,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并未将后一个排除。对于个人而言,不得不将此作品看做是经典,然而是部分的经典,值得阅读欣赏那是自然的,但是,去其糟粕呗。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3,《in search of lost time》-11,《the fugitive》

推荐指数:★★★★☆

这一部比较的纯粹,作者前一半就是写他个人的一些情感等,后半部分虽然也有一些社交的描写,但是大体上这一部是非常棒的文学体验,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4,《in search of lost time》-12,《the time regained》

推荐指数:★

这一卷是此部作品最差的一卷,
普鲁斯特在这一结束的部分中提到了一战的背景,涉及到了布洛克和德圣卢,再次丑化了布洛克,因为布洛克表面表示爱法国,但是入伍时候却对德圣卢表达不满,认为后者会享受贵族特权,普鲁斯特大肆渲染贵族出身的德圣卢是如何的高尚,高贵,真正的热爱法国,而布洛克多么的没有教养,反正布洛克是普鲁斯特一直黑的人物,总之,布洛克是对法国贵族有偏见的代表,丑化的特别的明显到了不要脸的地步。之前怀疑普鲁斯特会对前线士兵赞扬,果然,普鲁斯特说前线的那些士兵看起来比穷人更让人同情,呵呵,当然,前线的法国士兵对普鲁斯特的阶层是有帮助的,他们可以让像普鲁斯特的这样的法国贵族废人花花公子继续当寄生虫,而法国的穷人,普鲁斯特冠冕堂皇的说同情他们只不过是打官腔而已。所以说,个人认同有些人对普鲁斯特的评价,说其现实中就是一个废人。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即使写了这个作品,同样其中充满了保守与狭隘的局限,虽然这与其其他部分的高度并不矛盾。普鲁斯特整部作品都洋溢了贵族阶层的优越感与代表其法国上流阶层的狭隘,自私,庸俗,肤浅的特征,比如将一个人的外貌与一个人的品质联系,这与雨果那类以道德为标准评价人的高度对比鲜明,可以说普鲁斯特除了现代性的文本之外,在内涵深度层面与雨果不可相提并论。现实却是可能有一些法国贵族阶层的人具有比普鲁斯特高的多的品德,但是普鲁斯特不是其中一个,或者贵族中真正内外兼修的又真正有道德感与同情心的人反而可能是普鲁斯特作品中丑化的那些人物,所以,无论普鲁斯特如何丑化布洛克,至少个人认为加入现实中确实有布洛克这个原型,即使有一些方面的缺点,但是肯定人品比普洛斯特好。而整部作品中普鲁斯特都显示了一个法国贵族中废品的典型,大量的时间追求女孩,被各种女人外貌吸引,自私狭隘,缺少法国贵族的自省与对其他人的同情,经常看到其他人的缺点却为其法国上流阶层各种维护,娇惯之下刻薄傲慢并且虚伪庸俗,用普鲁斯特的说某些人的言论就是,某些人表面说的和实际做的是两个世界的。所以从对一战中普鲁斯特表达的方式上看,这种无耻的批评其他阶层的人不够真心爱法国,盛赞上流社会去前线的多么高尚的了不得的双标态度不止现实普利斯特普通人的一面,而是将普鲁斯特人品中的低劣性尽显。

所以此卷更像是形态宣传而不像文学作品,此外之后的关于时间的一个主题虽然比较的正常,但是还是体现了普鲁斯特之前的局限性,还是说盖尔芒特公爵夫人邀请女演员代表了其对其身份阶层的降低,明显的狭隘固执肤浅势力的体现,而且还是那句话,读者才不在于法国贵族的某些阶层如何,普鲁斯特太把像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这类人的法国贵族地位当回事了,而其他人根本不在乎那些人是纯正的贵族哪些人不纯正之类的,这类东西都是普鲁斯特私人的情感与在乎的东西,在文学中没有任何现实主义价值,而且这一卷的语言与内容都很无聊啰嗦,普鲁斯特之后的一些个人看法没有什么系统性,过于的个人倾向,而对于读者而言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普鲁斯特那些个人的面对生活境况的一些看法没有任何高度而言,说实话,这一卷有点多余,更像是一卷乏味无聊的论文集,松散而墨迹,并且很多看法流于表面非常狭隘肤浅,语言上没有之前的优雅与精致,所以说这一卷其实可以说是多余的一卷。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好人的好人好开心 2020-06-19 14:22:37
追忆逝水年华还是不错的,楼主说的很好,文学的表面性的东西还在,至少是艺术,无论如何都比那些垃圾的东西好
-----------------------------
呵呵,是啊,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5,《home front》Kristin Hannah(美)

推荐指数:★★★★

本来这个小说的水平最多三个星,但是对于小说中的正能量加一星,致敬!thanks ,heroes.之前看的小说都比较的长,很久没有发了。接下来期待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读点。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爱乐绿 2020-08-18 05:01:12
最近的反黑路人甲很好看,楼主有没有看
-----------------------------
看了,挺也有意思的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6,《with all my might》Erskine Cadwell(美)

推荐指数:★★★★

这个是一部自传作品,开始描写小时候的一些内容比较有趣,然后是作者描写其为当作家为奋斗的决心,比较的好看,而之后就是其几次婚姻和一些工作的经历,有一些细节比较的有趣,同样有一些内容比较的流水账,并没有太多表示作家内心情感的的东西或者一些“爆料”的东西,作者与其第二任夫人曾经在二战时期拜访过蒋介石夫妇,但是描写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作家的小说,这个自传比较的中规中矩,更多的是一些编年纪事的风格,情感表达与艺术评论比较的少,但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的描写有一些资料性的价值,总体一般般。还算比较的轻松与娱乐。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7,《Eileen》Ottessa Moshfeg(美)

推荐指数:★★★

2016年布克奖短名单入围作品,美亚上的评论是平均3星半,基本公正的,不过个人的评分原因和很多人不同,这个小说一开始是比较幽默的,主人公是一个社会失败者,消极的态度和一些“真实的内心活动”很有趣,很有娱乐性,但是后面就平淡了许多,尤其是小说明显的俗套起来,人物类型化,套路类型化,尤其是rebecca的人物明显“反派”,这个小说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用表面叛逆的语言写一部鸡汤说教小说,虽然说教不是很明显吗,这两个小说的主题完全不搭边,但是都是俗套。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女主人公从内心叛逆消极到心理成熟成长的一个故事,到达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好的开始,这类主题说实话未必比大大方方的鸡汤更有价值。这个小说可读的就是前一半的幽默的内心描写,仅此而已,布克奖的长名单短名单不是质量保证,即使诺贝尔都那样,有的时候读到好书就像碰运气,下赌注,有的时候需要大量读取发现那些喜欢的,淘汰不喜欢的,走些弯路是必须的某种程度上,这类小说可能对于中学生或许还有点意思,对于成熟的读者就是相当于看一本打发时间的流行畅销小说的意义。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8,《his bloody project》,Graeme MaCrae Burnet(苏格兰)

推荐指数:★★★★

同样是2016年布克奖短名单的入选作品,这个比上面那个高出两个层次,前一半将主人公的叙述,后面一半讲审判,前面一半故事很流畅吸引,语言幽默又很有文学性,后面审判的部分没有前面一半那么精彩。可能前一半的内容故事发展到高潮来的太快,部分读者觉得情感情节展开的不够,这个是有可能。这个作品的一个优点是作者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建立自己对主人公的看法,虽然后半部分的案件部分对前面主人公叙述的部分内容有所推翻,但是读者仍然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主人公,主人公不是“道德标兵”,但是还是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个人的看法是主人公有着真实普通人的优点与弱点,包括人性方面的东西,但是大环境是更值得批判的一方,而且主人公的一些问题同样与大环境有关。所以主人公即使有问题,但是偏向同情,小说毕竟没有明显的说教而令人反感,至少是一部很好的娱乐小说如果人们不必去较真内涵意义什么的。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89.《The Sisters Brothers》Patrick deWitt(英)

推荐指数:★★★★

Shortlisted for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 2011,2011年的布克文学奖短名单入围作品,看到黑色幽默和“狂野”的文字风格,个人比较期待这部小说,但是小说封底有人评语中出现了“don quixote”,个人十分的降低了期待,因为《唐吉可德》就是个人最不喜欢的一类小说,无论主题还是文学风格等。简单说,读过之后,个人觉得无论文学风格还是主题都远远不同于《唐吉可德》那种鸡肋。第一,文字简洁流畅,故事节奏快,没有明显的说教的乏味和陈词滥调。另一方面,主题上更接近Dickens的《远大前程》。是一种在社会“打拼”后,回归“隐世哲学”的满足。是“出世入世”一类的感触。小说大部分时间都比较的娱乐,很多有趣的段落,可以当做一部一般的“冒险小说”去读,一直到结局的地方揭示作者的主题。小说的一些“坏人”值得同情,主要是Warm这一人物,虽然他的人生有着社会性堕落的方向,但是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和一些纯在主义文学对这类人物的俗套态度截然不同,表达了大环境以及人生境遇对其的影响。整部作品看似“超现实”的情节其实从某一方向描写了世界黑暗,具体说是人类社会的黑暗的堕落的一面,整个人类整个人性的一面。所以在“出世”的冒险后的虚无让两个brothers体会到“no place likes home”(《绿野仙踪》的经典台词)的内心的平静与港湾,有些感伤,有些黑暗,有点怀旧的温馨。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90.《the white tiger》(Aravind Adiga)

推荐指数:★★★

这个是2008年布克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印度裔作家的英文原版作品个人喜欢的并不是很多,包括奈保尔这样的作家的作品,无论风格和题材个人都兴趣不大,况且个人觉得奈保尔的文笔性差一些。这个作家的这个作品个人给3颗星是可读可不读的概念。

先说作品的内容,一般来说,这类作者站在弱势或穷人一方的立场的作品大部分时间都是受欢迎的,但是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同情弱势那么的简单,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white tiger”,成功“逆袭”的一位,他杀了他的有钱的主人,从而成了一个“坏人”。作品的意思是主人公这样的人物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逆袭,作者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好人在印度是没有机会的,只有做“坏人”才能成功,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向,表现了印度黑暗的一面,可以说在这个方面作品是成功的,确实作者的描写的印度非常的黑暗,作者表达了是大环境造就了主人公这样的“英雄”,而且试图通过细节表现主人公本质不坏,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但是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处理,虽然很现实。作品试图为主人公找借口开脱,虽然之前说了小说的重点是表达印度的现实状况,但是个人并没有很大的对于主人公同情方面的共鸣,一方面,个人过了天真的年纪,认为只要是穷人或弱势群体的都值得同情,虽然现实的黑暗这一方面确实是那样,其实作者描写的情况在全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的纯在,现实比作者描写的印度可能更加不堪。但是这并不矛盾,有些所谓弱势的人也不值得同情,无论是否有多大程度的客观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没有共鸣的原因是作者描写的这个人物过于的极端,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虽然作者描写的背景是2008年之前的印度,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只存在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要么就是像主人公之前那样的“slave”被人欺压,要不就成为“大人物”去欺负其他的人,而没有中间的道路,虽然再说一次,作者表达现实黑暗程度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是并不冲突,好像是一个人穷不是当贼的借口一样,个人并非是站在道德高点去指着人物,一个人有弱点和一些人性情欲等很正常,例如之前读过的《my bloody project》中的主人公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还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而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引起人们共鸣的程度就小很多,再说一次,虽然作品在表达现实状况的方面效果非常好,但是个人并不认同作者一些“说教”的内容,虽然这类说教并不是很明显后者很庸俗那类。可能对于主人公这类的人来说只有这两条路,但是不代表其他的人只有这两条路。所以为主人公找借口这个角度上并没有公认的说服力。从个人的感觉上说,主人公并没有表现主足够的被人十分同情的品质。但是可能作者表达的是印度社会中这类现象的背景和现实,并不一定认同主人公的道路,但是作者的态度不是很清晰,无论如何,个人这个方面并不买账。所以所谓主题的高度与深刻的意义方面比较的一般,只能说作者在某一方面表现的很出色。

另一方面,从小说的文本上看,作者的英语语言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比较的地道,大致上很轻松易读,虽然涉及到意识形态的东西有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刻板和boring的时候,小说的名字有象征的意思,但是作者的“操控”痕迹还是略微明显的一点,像之前提到的《my bloody project》(和这个作品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留下比较大的空间给读者,界限比较清楚。这部小说各方面都不算独特新鲜,作为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就算差也有个底线,前半部分的娱乐性高于后面,总体上和纯正英语作家的同类作品的最好水平在语言文采等方面还是略有差距的。就像前面说的,一个三星及格的评价,可读可不读的一类。至少作为休闲娱乐的读物还是算比较的合格的。并且故事内容背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性的。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好人的好人好开心 2020-09-25 20:21:36
今天看了菊次郎的夏天,非常经典的电影,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
-----------------------------确实值得二刷的好电影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91,《Derby Day》D J Taylor(英)

推荐指数:★★★★

D J Taylor 的这部小说入选了2011年布克奖的长名单,封面上的副标题是“一部维多利亚式的神秘小说”。封面很有神秘的感觉,虽然实际的故事内容并不那么神秘。一部非常成功的“复古”文学,D J Taylor从人物设计,到故事发展的节奏,到具体文学风格语言的应用,都模仿19世纪维多利亚经典的文学特征,个人暂时并没有看过D J Taylor的其他小说,D J Taylor是否写了很多其他这样的“复古小说”不是很了解。就这部小说的具体风格来说,模仿的很完美,将19世纪的小说风格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作者模仿的过于的逼真,除了“优秀”传统展现的十分到位之外,那些“不优秀传统”也成功的模仿到位了,包括典型的“拖延”战术,到了结尾的时候,显得有些拖沓,从好的方面说,十九世纪精致的英语文学句式以及整体的语言风格都很好的被继承,对于人物心理和环境的细致的描写让读者觉得真是在读一部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小说,基本没有违和感,“以假乱真”的功夫非常的精湛!读这样的小说读者似乎又感受到了那个文学经典时代的氛围,那种怀旧的风格让喜欢传统经典文学的人确是惊喜。

当然,整个故事和人物设计D J Taylor模仿了19世纪的多条线发展的特点,人物多,语言略带幽默,当然,和Dickens的经典相比,无论语言上还是人物塑造上,还是感性层面的渲染都不是一个级别,无论如何模仿,D J Taylor似乎模仿的是19世界“平均”的文学水平,而是不是经典顶级大师级别的高度(当然,D J Taylor是否有意模仿还没有证明,但是效果确实就是这种效果)。加入将这个作品放入19世纪,上限也就是一般同类小说的水准,例如萨克雷,柯林斯等,各方面的高度都达不到狄更斯,哈代,艾米莉勃朗特,夏洛特勃朗特,乔治艾略特这些人的高度,当然,时代的背景不同了,人们并不要求当代的作家去模仿19世纪的风格,只是,当代作品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简洁的风格(后现代等除外),当代的文学作品整体节奏快,语言更通俗,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的那种语言风格在很多人看来“过时”了。很多人会觉得“冗长”,有些19世纪的文学确实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某一方面的突出高度有的时候带着相对的另一方面的局限,但是真正经典的一流作品会打破这种局限,从而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像上面提到的几个19世纪的经典作家的经典代表作,而维多利亚时期水平一般的作品确实会有之前说到的问题。D J Taylor能在整体上“模仿”到这样的程度已经很成功了,毕竟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写小说了。这种怀旧的情怀还是很赞赏的。

具体到故事上面,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一个投机者伪造文件,雇人偷窃,计谋故意让他买的马输掉比赛而在其他投注上赚一笔,当然,最后被正义的人打败,还有相关的其他几组人物,故事发展缓慢细腻,前面铺垫的部分很各个人物出场比较的有趣,后面显得拖沓一些,而且一些开始出场比较“有趣”的人物,并未完全充分的展开,人物整体大多比较的平面和表面化,虽然心里描写和行为描写等方面比较的成功,但是无论正派反派没有足够的个性光芒,人物比较的多,虽然主线清晰但是副线人物的整体组织掌控不是特别的出色,整体节奏上主要是平铺直述,当然,以上的标准都是按着19世纪同类小说最高的标准去评价的。整体是一个很有趣很怀旧的阅读体验,读这样的作品似乎又感受那个充满自然艺术感的19世纪的恬静与优雅,让人们暂时逃离现代城市中的浮躁与喧嚣。而且这样的“模仿”作品基本没有那类俗套的说教之类,是比较纯粹的文学的一类,从这一点上看,是非常值得认可和赞赏的,就冲着D J Taylor“宁愿模仿复古”也不“随波逐流的模仿20世纪的说教”的态度,就值得加分,至少,这是比较纯粹的文学。读这样的“不完美的模仿作品”,同样比读那些价值观说教的东西有意义,有价值的多,因为至少从方向上说,这是纯粹的艺术以及纯粹美的追求。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92,《The Glass Room》Simon Mawer (英)

推荐指数:★★★☆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非常的常见,又涉及了犹太与纳粹的内容,俗套的设置。这部作品入围了2009年man booker 的短名单,但是比期待值略微的低了一点,开始的时候出场的几个人物个性比较的鲜明,人物关系也比较的有发展空间,但是几对暧昧的关系似乎只是假的,并没有后续的发展,似乎用来吸引人们的兴趣而已,这种提及一下又之后没有什么的做法个人不是很喜欢,小说以“glass house”为线索描写了几个人物在二战背景下的一些经历,几十年的跨度,作者似乎营造一种戏剧的感人效果,确实有一些这样的效果,虽然比较的俗套,但是算是合格。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红色小提琴》,以一把小提琴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人物的故事,这个套路也是类似,“glass house”有象征的作用,不同的时期充当不同的角色,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有一些“political”的意义。小说的后三分之一显得有些乏味,与之前期待的戏剧效果不同,后面的内容有一些“纪实”的风格,后面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大起大落,只是交代了二战后那些人物的大致的命运,还有“glass house”中住过的一些人等等,后面的部分给人们的感觉很“真实”的感觉,比较的“现实”,符合逻辑符合常规的一些发展,而没有什么惊喜或者不同寻常的情节展开,所以说像是“纪录片”的风格。可能这种“真实化”的处理作者试图达到一种接近现实从而感人的效果。

这部作品在读的过程中感觉有一种读“畅销小说”的感觉,当然,这种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只是说并没有一些给人惊喜的个性的的东西,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结构安排,还是文字风格等等,略高于一般大多数的流行畅销小说之类,但是各方面都比较的平凡,可以说是一类读了之后比较的满意的作品,但是并没有那种觉得如果不读会有些遗憾的感觉,而这个作品是获得布克奖提名的作品,是作者应该是写的比较好的作品了,可是人们读过后大部分不会特别想读他的其他那些作品。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部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好在没有俗套的说教,比如作品中的几个“艺术”性的人物并没有被以任何的方式讽刺等,只是比较客观的描写了这些人物。“glass house”本事就是对艺术追求的认可。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93,《From A Low And Quiet Sea》,Donal Ryan(爱尔兰)

推荐指数:★★★★

这位爱尔兰作家的作品并不熟悉,他的这部作品入围了了2018年布克文学奖的长名单,可能这样“容易读”的作品容易让评委喜欢,因为并不长,当代评委无论是什么奖项的,平时一般都有大量的社交活动,能够静心去大量阅读的评委其实不会很多,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前几年居然颁发给鲍勃迪伦,而且诺贝尔文学奖基本没有什么惊喜与参考价值。

说说这部爱尔兰风格的作品吧,詹姆斯乔伊斯可能是爱尔兰文学的牌面,可能一部分爱尔兰人会因此比较骄傲,但是好在还是有一些爱尔兰作家并没有受其太大的影响,或者说一些爱尔兰作家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多爱尔兰的作家的作品试图写出一些有风格特色的东西,有的比较好,有的很一般,一般追随Joyce太多的作家都没有什么实质的特色或内涵。此部作品大概做到了恰到好处,当然,Donal Ryan的文学风格确实与Joyce并不是很像,只是有一些长句与一些内心活动等而已,但是确实不同与一般的畅销小说,或者说通俗小说的风格,在文本本身上确实有一些文学的体验,但是和福克纳那种顶级的比起来就是小儿科了。

这部作品的结构是三个不同人物的故事,像是三个短片,然后后面一个chapter三个人物有所交集,是一个比较容易的“长篇小说”,但是还是有一点结构技巧,值得读第二次的,有点类似福克纳的一部分作品,读过几次后就更加清晰一些,Donal Ryan这个相对简单很多。三个人物的故事并没有大多的大风大浪,人物也没有明显的说教标签与目的,Donal Ryan似乎并不试图“美化”其笔下的人物,人物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一些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三个不同人物的故事第一个比较的整齐,后面的两个稍微散一点,三个人物中第三个没有前两个有意思,人设也没有前两个“受欢迎”,有的时候比较的幽默有趣,有的时候略显拖沓,虽然篇幅本身不大,语言或内容的“出格”方面点到即止大概是,不如Raymond Federman 那么“放荡不羁”,整体上大概就是很多方面都有一点点,给人的整体惊喜感也是有一点点,当然,当代文学这种程度已经合格了,期待值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畴,不用福克纳的高度去期待,那样的话,基本没有几本能合格的。入围布克奖长名单是实至名归的,但是没有获奖也是毫不可惜,因为虽然作品的可读性很高,但是近些年(或者说进几十年),这类风格结构的“小品”文学也非常的多,从各方面讲也不断很新颖(当然,还是不要也过于苛刻的标准,只是写评论的时候大多时候标准较高)。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并阅读两次的作品,也会让一些人去好奇读他的其他作品的一部小说。至少当做娱乐小品还是很好的。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94,《The Killer Angels》Michael Shaara (美)

推荐指数:★★★★

这部作品是1975年普利策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这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评价很高。确实,虽然是一部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细腻的文笔确实不同于一般的畅销小说,虽然整体上普利策奖的文学作品大部分还是通俗的。这部作品并没有“站边”,并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正义的偏向,虽然历史教材上似乎是北方是正义的,但是作者具体描写了双方一些人员的对于战争的看法与内心活动,确实,在战场上的那些人有的时候也未必明确为了什么而开展,作品中一些场景与内心活动的描写很成功,可是,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算是一部“非常娱乐”的作品,一方面是过于细腻的战斗形式的描写,一方面是一些关于人物对于南北战争的看法,还有很多的出场的人物,戏剧冲突并不是这部作品的特点,这部作品成功在于“真实”,并没有俗套的将一方设置为好人,而另一方设置为反派,而是从一个当时的背景去描写战争中的情绪与心态,虽然虚构文学多少都有些“演绎”。但是此部作品确实可以让一般的读者从一个较为性瘾的角度去看待南北战争,虽然作品只是关于南北战争的一个战役而已。而很多读者确实更深层面的去“发现”作品的内在高度,就是对于南北战争的解读方面,这部不做达到的一个效果是很多人评论南北战争会感慨是“兄弟内战”,实际上是“双赢”的结局。当然,作品本身没有涉及那么远的主题,只是给人们审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兴趣点。当然,对于战争场面的悲壮性也不能忽略,无论如何战争就是战争.所以这部作品具有复调性的高度,虽然是一部通俗文学的外表,但是在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中算是比较有内涵层次的。确实配得上很多读者或专业评论者的称赞。





楼主:bangliulu  时间:2020-11-02 16:01:13
295,《Me Cheeta》James Lever(美)

推荐指数:★★★★☆

2009年布克文学奖长名单入围作品,作者戏仿“Cheeta”的伪传记作品,很幽默。但是作品并不是这样一本“小书”表面看起来那么的简单,一方面,这部作品并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有很多解构好莱坞梦工厂的气氛,无论真假,作者表达了好莱坞明星光鲜背后的一些普通人的层面,当然,一般的人长大了之后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的单纯了。整部作品总有一些感伤的情绪在其中,有一些怀旧,有一些惆怅。虽然其中有一些幽默的小地方,但是阅读的过程中,大量的好莱坞明星以及幕后的一些人物的名字,有一点挑战性,虽然其中很多明星都是全世界观众都熟悉的,而小说的重点还是在John与cheeta的友情方面,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的性格与一些人生观念,有一种婉婉到来的伪真实感。当然,小说感人的部分是两人多年的友情,一个人与一个动物的友情,也向很多为人类带来快乐的动物致敬,从这一层面上讲作品是非常的成功的。本来个人会5星推荐的,但是结尾处Cheeta的颁奖致敬的时候表达了一种所谓对人的信仰与信任就显得有些矫情与说教了,虽然现实中都有好人与坏人,但是无论单纯的强调哪一方面都显得做作,如果重点就是放在两人的友谊上会更好,不需要多余的升华,这样的升华反而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最后为人类唱的这点小赞歌,强调人与动物和谐的这种做法实在没有必要而且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作品的文本方面非常的棒,很多词汇与句法都很具有文学性,并不是那种畅销笑小说的文笔特征,可以说并不像封面上“显得那么轻松”,甚至有一点后现代的感觉,虽然不是那么具有挑战性,可是文学性确实很浓。

这是一部比较“娱乐”的作品。现实主义的层面只是在所谓解构好莱坞方面,或许一个“猩猩版”的“好莱坞故事”,感动的友谊是核心的卖点,文本层面的艺术性是其主要的价值所在,忽略掉最后“升华”的瑕疵,是一部很有新鲜感与娱乐体验的作品,值得一读。







楼主:bangliulu

字数:14539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8-08 10:07:02

更新时间:2020-11-02 16:01:13

评论数:15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