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春秋往事之诸侯争霸(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讲述最真实的春秋历史)

春秋往事之诸侯争霸(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讲述最真实的春秋历史)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孔子说:知我者春秋也;罪我者亦春秋也。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说:不读春秋,枉为中国人。(牛B吹得有点大,呵呵……)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001从西周到东周之灭商
太阳在升起的一刻,就注定有落下的一幕。但凡事物都是如此,这是规律,你我都无法违背。一个王朝同样如此,在崛起的那一天,就注定了有谢幕的那一刻。
现在,即将谢幕的是商王朝,它在中国这个舞台上相爱相杀,已经表演了五百多年。
或许是时间太长久了,商人已经渐渐忘却了当初的自己。这个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王朝,在财富和权力的不断侵蚀下,失去了它最初的模样,变得腐朽不堪。到了商纣王时期,商王朝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摇摇欲坠了。
恐怖的是,就在这时上天给了他们一个对手,一个足以令他们覆灭的对手,它强劲,富有朝气,一如当初的商祖先。
没错,它就是周部落,后来周王朝的建立者。
周人,源于后稷。后稷,姬姓,名弃,善于种植各类农作物,曾出任尧、舜时期及夏代的农官,很有美德。后来,世道衰微,子孙失其官而流落戎狄之间。到了商代,他们逐渐在今天的陕西中西部一带扎根。接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人的势力开始呈直线形上升,尤其是到了周文王(姬)昌时代,竟然发展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
当然了,商人眼睛不瞎,也看到了周人的势力发展太过迅猛,也在想办法打补丁,消除这个bug。
于是,一系列阻止周人发展的补丁出台了:杀了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扣押周文王;嫁妹和亲(帝乙归妹)等等。
然而,软硬兼施,办法用尽,周人的势力还是不断坐大,最终大到可以和商王朝叫板了。
周人为什么能不断坐大?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部落首领连续几代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都非常懂得管理,尤其是周文王,情商和智商都超乎寻常,管理水平超一流。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个小故事。
曾经有两个诸侯国,虞国和芮(ruì,音瑞)国发生了矛盾。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不可开交。
既然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找个人仲裁一下吧!
两国的人一致认为周文王很公道,就跑去让他进行仲裁。可是,等到他们来到周地时,彻底傻眼了,只见周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一片和谐。两国的人惭愧得要死,恨不得挖个地洞,一钻了事。
我所争的,正是周人感到羞耻的,我还去见什么周文王啊!去了,只是自取其辱而已。(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
结果,两国人没见周文王,就自行化解矛盾,礼让而回。其他诸侯听说这件事后,对周文王愈加信服。
就这样,光芒万丈的周文王像个强力吸尘器,为周人吸粉无数,许多部落跑来向他表白,表示愿意跟他混。
第二个原因是周人善种农作物。周人的老祖宗后稷就是职业干这个的,且极具天赋,子承父业,周人一辈接着一辈继承研究,最终形成了特有的部落优势。
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对此或许并没有多大感觉,但是在以前,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说白了,一个人只有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人,你才有资格争这争那,要不然一切都是空气。
当然,这些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还是商纣王自己不争气,死命折腾,拼命给对手送分。
到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上台以后,周人的灭商行动正式开始了。
周武王先是搞了个孟津观兵,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事阅兵,同时放出消息要伐纣灭商。
据说当时收到消息后,赶来参加观兵大会的诸侯部落有八百多个,我们暂且不管这个数字准不准,但是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一点,周人的拥护者确实很多。
也许是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拥有超多粉丝的周武王虚晃一枪,在半路上打道回府了。
直到两年以后,他才再次出兵。牧野一战,商军倒戈,商纣王被迫在鹿台自焚而死。
商朝就此灭亡。
随后,周人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历史上称之西周或宗周。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以此帖为准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002 从西周到东周之一代不如一代

或许有人会认为,如今大事已定,接下去的生活就会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的。现实会残酷地告诉你,还有一大堆麻烦事等着你处理呢!

灭商不到两年,周武王就去世了,留下一个没收拾好的半拉摊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太子(即周成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大概是周人当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所幸每个王朝开国时都会出现几个猛人,随便几个动作就可以搞定一切。

这时,周王朝的猛人也出场了,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旦。

由于成王年幼,周公便自告奋勇代理摄政。为了收拾好这个半拉摊子,他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浦,片刻不停息。摄政期间,他平定三监之乱,修建东都洛阳,完善封侯建国,修礼乐,和民众,神一般地完成了各种高难度的任务,终于天下归心,周王朝步入正轨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封侯建国。

周灭商后,把天下收入囊中,地盘一下子大了许多。地盘那么大,总得有人管不是,还有功臣也要赏赐。因此,为了加强统治,同时赏赐各位功臣,周王室除了自己直接管理一部分土地以外,将其它土地按照关系亲疏和功劳大小,分封建国,建立藩屏,拱卫周畿。

分封出来的国家,称之为诸侯国,诸侯国内部又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国内的宗戚和功臣。最终,一个金字塔形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这些拥有土地的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高度的自主权,除了服从命令和向上级进贡一定数量的物品以外,其余的基本上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完全是独立自主发展。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些分封的诸侯中,王室宗戚占了绝大部分。

有周一代,大的分封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另一次是在周公摄政时期。经过这两次分封,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当时到底分封了多少国家,现在已经无法确定,流传的版本也很多。不过相对流传较多的一种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起初,这些诸侯国的地盘都不大,周天子在发号施令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想灭谁就灭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诸侯慢慢坐大,最终出现枝大于本,尾大不掉的现象。

不过,单单分封土地还不能区别尊卑,为了区分大小尊卑,周王室还出台了一套爵位制度,即这里提到的封侯。

周王朝采用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的等级最高,再低一等为侯,以此类推。

拥有爵位的贵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卿大夫,如周公、召公、原伯等;另一类是诸侯,比如宋国是公爵,齐、鲁、卫是侯爵,郑是伯爵,楚是子爵,许是男爵等。《春秋》中把诸侯国君称为宋公,齐侯,楚子,许男等,原因就在于此。

爵位原则上是不变动的,但原则上不变动,不代表不能变动,有周一代变动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通过封侯建国,周王朝的基本管理框架算是搭好了。

长大后的周成王也很贤明,是个明君;下一任周康王也不赖,两人治国的这段时间,史称成康之治。正是这段时间,周王朝的统治开始变得坚如磐石,无人敢再质疑。

接下来就是传接力棒了。

周昭王、周穆王,忙于对外扩张,周室微衰。

周共王、周懿王,国府空虚,周室日衰。

周孝王,力图恢复周室威望,结果目标还没实现,自己却先去了。

周夷王,周室更衰,诸侯有不来朝见的现象发生。

周厉王,这个集富N代和官N代于一身的周天子,是个典型的败家子。他的胡作非为,引发了国人暴动。最后,周厉王逃奔彘(zhì,音志)地(今山西霍县一带)。

共和执政,周厉王虽然跑了,但还活着,所以没办法立新君。可是他又不在朝中,主持不了国政。于是,周公和召(shào,音邵)公(周公和召公的后代,继续了他们的爵位,后来便以周公和召公称呼)共同执政,直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才拥立他的儿子(姬)静为周宣王。

周宣王,他是个患过难、吃过苦的孩子。老爸作死时,引发了国人暴动,结果老爸自顾自己跑路,也没来得及带上他,国人转而开始找他的麻烦,幸好召公把他藏起来,又用自己的孩子顶包,才使他躲过一劫。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宣王虽说不穷,但也吃过苦,所以也特别懂事,十分贤良。长大继位后,他励精图治,整顿朝政,使衰微的周王室又开始复兴,诸侯重新来朝,这段时间史称宣王中兴。

但是,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还独断专行、滥杀大臣,周王室又稍衰。

接着,接力棒传到了他的儿子,一位不作不死的极品手里。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002 从西周到东周之一代不如一代

或许有人会认为,如今大事已定,接下去的生活就会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的。现实会残酷地告诉你,还有一大堆麻烦事等着你处理呢!

灭商不到两年,周武王就去世了,留下一个没收拾好的半拉摊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太子(即周成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大概是周人当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所幸每个王朝开国时都会出现几个猛人,随便几个动作就可以搞定一切。

这时,周王朝的猛人也出场了,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旦。

由于成王年幼,周公便自告奋勇代理摄政。为了收拾好这个半拉摊子,他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浦,片刻不停息。摄政期间,他平定三监之乱,修建东都洛阳,完善封侯建国,修礼乐,和民众,神一般地完成了各种高难度的任务,终于天下归心,周王朝步入正轨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封侯建国。

周灭商后,把天下收入囊中,地盘一下子大了许多。地盘那么大,总得有人管不是,还有功臣也要赏赐。因此,为了加强统治,同时赏赐各位功臣,周王室除了自己直接管理一部分土地以外,将其它土地按照关系亲疏和功劳大小,分封建国,建立藩屏,拱卫周畿。

分封出来的国家,称之为诸侯国,诸侯国内部又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国内的宗戚和功臣。最终,一个金字塔形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这些拥有土地的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高度的自主权,除了服从命令和向上级进贡一定数量的物品以外,其余的基本上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完全是独立自主发展。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些分封的诸侯中,王室宗戚占了绝大部分。

有周一代,大的分封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另一次是在周公摄政时期。经过这两次分封,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当时到底分封了多少国家,现在已经无法确定,流传的版本也很多。不过相对流传较多的一种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起初,这些诸侯国的地盘都不大,周天子在发号施令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想灭谁就灭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诸侯慢慢坐大,最终出现枝大于本,尾大不掉的现象。

不过,单单分封土地还不能区别尊卑,为了区分大小尊卑,周王室还出台了一套爵位制度,即这里提到的封侯。

周王朝采用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的等级最高,再低一等为侯,以此类推。

拥有爵位的贵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卿大夫,如周公、召公、原伯等;另一类是诸侯,比如宋国是公爵,齐、鲁、卫是侯爵,郑是伯爵,楚是子爵,许是男爵等。《春秋》中把诸侯国君称为宋公,齐侯,楚子,许男等,原因就在于此。

爵位原则上是不变动的,但原则上不变动,不代表不能变动,有周一代变动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通过封侯建国,周王朝的基本管理框架算是搭好了。

长大后的周成王也很贤明,是个明君;下一任周康王也不赖,两人治国的这段时间,史称成康之治。正是这段时间,周王朝的统治开始变得坚如磐石,无人敢再质疑。

接下来就是传接力棒了。

周昭王、周穆王,忙于对外扩张,周室微衰。

周共王、周懿王,国府空虚,周室日衰。

周孝王,力图恢复周室威望,结果目标还没实现,自己却先去了。

周夷王,周室更衰,诸侯有不来朝见的现象发生。

周厉王,这个集富N代和官N代于一身的周天子,是个典型的败家子。他的胡作非为,引发了国人暴动。最后,周厉王逃奔彘(zhì,音志)地(今山西霍县一带)。

共和执政,周厉王虽然跑了,但还活着,所以没办法立新君。可是他又不在朝中,主持不了国政。于是,周公和召(shào,音邵)公(周公和召公的后代,继续了他们的爵位,后来便以周公和召公称呼)共同执政,直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才拥立他的儿子(姬)静为周宣王。

周宣王,他是个患过难、吃过苦的孩子。老爸作死时,引发了国人暴动,结果老爸自顾自己跑路,也没来得及带上他,国人转而开始找他的麻烦,幸好召公把他藏起来,又用自己的孩子顶包,才使他躲过一劫。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宣王虽说不穷,但也吃过苦,所以也特别懂事,十分贤良。长大继位后,他励精图治,整顿朝政,使衰微的周王室又开始复兴,诸侯重新来朝,这段时间史称宣王中兴。

但是,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还独断专行、滥杀大臣,周王室又稍衰。

接着,接力棒传到了他的儿子,一位不作不死的极品手里。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003 从西周到东周之到东周了
周幽王登场了。
老爸周宣王好不容易把周王朝从泥潭中拉出来,周幽王却一脚把它踹到了底。
继位之后,他贪婪腐败,不务政事,任用小人,还特别宠爱一个女人——褒姒(sì,音寺)。褒姒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冷美人,为什么说是冷美人呢?
因为她不爱笑。这可急坏了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可谓绞尽脑汁,啥花样都用上了,可是结果却还是老样子——褒姒依然冷若冰霜。
这可如何是好?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最后,有人给他献上了一个馊主意——烽火戏诸侯。
烽火,是古代敌人入侵时,放出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
准奏!
无计可施的周幽王大笔一挥,同意了。
烽火燃起!
收到报警的各路诸侯迅速从四面八方,马不停蹄地赶来勤王。仓促之中,大家不免手忙脚乱,人仰马翻。褒美人见此情形,开怀大笑。
周幽王如愿以偿,终于博得美人一笑。但是他不知道,他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诸侯们赶到之后,明白原来啥事没有,自己日夜兼程,拼命地跑来,纯粹是为了美人一笑。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不解风情的诸侯们虽然心里不高兴,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是天子,能拿他怎么办?最终,他们带着憋屈和郁闷,气呼呼地回去了。
既然办法好使,周幽王就时不时耍上几把,诸侯们就此成了义务演员。不过游戏玩多了,大家渐渐也麻木了,不太愿意配合跑来表演了。反正来了也没用,就这么点破事。
这不就是典型的《狼来了》。
宠幸一个女人,倒也不是大事,问题在于,一不小心和政治挂上钩了,这就容易捅娄子了。
周幽王为了表示对褒姒的爱,把原来的申后和太子宜臼都废了,然后改立褒姒为后,她的儿子为太子,而且还时不时想干掉原太子宜臼。
情况不妙啊!这样下去小命迟早玩完,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路吧!
于是,趁大家不注意,宜臼悄悄地溜到申国,投奔外公申侯去了。
申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东、西、南三个申国,由于史料缺失,关系有点乱,难以理清。此申国大概率应为西申国,位置约在今天陕西眉县东北一带,西申国,姜姓,侯爵封国。
当宜臼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前因后果告诉外公后,周幽王前任老丈人申侯气炸了。
好你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居然欺负到老子头上来了,不但喜新厌旧,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总有一天,你会遭报应的。
可是,宜臼前脚刚到申国,周幽王的使者后脚也跟着到了。
申侯毕竟只是一方诸侯,实力远不及周天子。使者的一通兴师问罪,让他感到既害怕又愤怒。
这可如何是好?今天是使臣,明天可就是大军压境了。
琢磨了半天,最后他决定铤而走险,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联合犬戎和缯国打上门去。
犬戎,西戎的一支,本次行动扮演打手角色;缯国,或为后来的鄫国,本次行动纯属友情客串。
这次狼真的来了。
发警报,赶紧发警报,让诸侯们快来勤王。
周幽王歇斯底里地吼着。
可是,见惯了烽火警报的诸侯们,又以为周幽王和褒姒在和他们开玩笑,邀请他们去镐京义务表演一下。于是,直接Pass,装作没看见,该吃吃,该喝喝,反正该干嘛干嘛。
结果,等到大家反应过来,知道真的出事,跑来护驾时,爱作的周幽王和不爱笑的褒姒已经被杀了。
所以说,没事别玩火,搞不好会玩火自焚的。
西周到此结束了。
关于烽火戏诸侯一事,现在有不少学者提出怀疑,认为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编的可能性很高。可能情况也确实如此,但是不管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故事的结局:申侯联合犬戎把西周KO了。
周幽王死了,可天下不能一日无主。虽然在老爸被杀这件事上,原太子宜臼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是选来选去,鬼使神差的,最后大家还是拥立他为新天子,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之后,看到镐京城满目疮夷,城不像城,还要担心犬戎什么时候一高兴,来京城旅游一下,他的头就大了。
住得破点倒没问题,犬戎可不是闹着玩的,血淋淋的教训就摆在眼前。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招妙着:迁都,离开这个鬼地方,去洛阳(今河南洛阳一带)安新家。于是,他召开群臣大会,听听大家的意见如何。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干部们早就和周平王一条心了。现在天子一开腔,大家自然齐刷刷地举手,表示坚决拥护。
东周就这样开始了,虽然说没有改朝换代,周也还是那个周,但是因为都城的位置不同,一个在中国的西边,一个在中国的东边。为了有所区别,历史上把以镐京为都的周王朝叫西周,以洛阳为都的周王朝叫东周。
东周大致又可以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历史,这里要讲的是那段春秋史,那么为什么叫春秋呢?
因为我们的大圣人孔老夫子写了本史书叫《春秋》,它的时间跨度和东周的前半段历史基本吻合,所以就把东周的前半段历史称为春秋史。
春秋大幕就此拉开,各路英豪开始粉墨登场。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杏坛儒学 2018-12-04 13:59:00
坐等好戏开场
-----------------------------
多谢支持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文采斐然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碧鲁柔惠 2018-12-05 05:18:17
安静的时候,安静的听着歌,那流动的熟悉的旋律让人感觉幸福,就像天空里漂泊着的纯白的云,有着棉花糖的味道
-----------------------------
文采斐然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004郑国
第一个登场的是郑国。

郑国,伯爵封国,始封于周宣王时期,与绝大多数的诸侯国不同,它是一个新贵,后起之秀或者说是个搅局者。郑国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地盘范围主要在今天河南的新郑一带。不过,最初郑桓公受封的地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今天陕西的华县一带(也有人认为最初是在陕西的凤翔一带,后来才迁到华县附近)。

周幽王时期,周王朝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周幽王二年,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川发生地震;同年,三川又枯竭,岐山崩塌。

这些不正常的自然灾害似乎都在宣告,周王朝即将发生变故,尤其是被周人视为发源地的岐山发生了崩塌,对周人造成了巨大的心里冲击。朝廷重臣太史伯阳父就发出警告:山崩塌,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兆啊!

郑桓公兼任着周王室司徒一职,他工作尽心尽职,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可是,当他看到周王室内忧外患之际,周幽王仍然肆意妄为,像匹脱缰的野马,狂奔不止时,他预感局势不妙。因此,他私下跑去向史伯(据说和伯阳父是同一人)请教:王室近来多灾多难,我怕被卷进去,不知道去哪里可以逃命?

史伯倒也实在,翻开地图为他分析起来:周王室即将衰落,西边故地戎狄必定会兴起,同时这里还有虞、虢(guó,音国,这里指西虢国)等国;南边有陈、蔡等国,北边有卫、燕等国,东边则有齐、鲁等国,这些地方都难以进入;只有一个地方——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地区,这里都是一些子爵和男爵国家,落脚比较容易,可以避难安居。

史伯的建议是:先在这里弄块地盘,挤进去再说,然后再图发展。

可是,你说来就来啊!又不是你家,想咋滴就咋滴。这个地方毕竟不是空着的,而是早就分封着好几个诸侯国了,虽然人家爵位低了点,但也是国家啊!如果不经他们同意,横插一杠就跑来,他们会不抗议吗?

答案还真是不会。

当时的郑桓公在周王室当差,又是天子近亲,怎么着也得给他几份面子不是。除了背景够硬,郑桓公还使了一招:给当地最大的两个老地主,郐(kuài,音快)国和虢国(东虢国)国君各送了一份大礼。

恰好这两个老地主比较贪财,也没啥长远眼光。郑桓公又有权又送礼的,搞得两人十分不好意思。于是,两国就划了块地给郑桓公,郑国就这样成功挤了进去。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之为桓公寄孥。

不过,很快郐、虢两个老地主肠子都悔青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新来的地主——郑国不仅会把礼收回去,还连本带利的把他们也收了。

这是典型的引狼入室啊!

一边刚刚安排妥当,另一边的周幽王却玩火自焚,引来了犬戎,郑桓公刚好在周王室当差,所以没多想就为国捐躯了。

看来,再图发展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子孙后代了。

郑桓公去世之后,国人拥立他的儿子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秉承父志,开始了扩张之路。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郑国得到了不少封地。同时,周平王还让郑武公继承他老爸在周王室的职位,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这也为他的扩张提供了许多方便。经过不断地谋划努力之后,郑武公终于鸠占鹊巢,把郐国、虢国、胡国等周边几个老地主全都吞了,摇身一变,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的诸侯强国。

这里,我们简单回放一下郑国吞并胡国的过程,让大家见识一下郑武公的手段。

郑武公想吞并胡国,却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演了一出戏,他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如此一来,郑、胡两国就成了翁婿之国,通俗点说就是亲家了。

亲家嘛!就该和和气气,互帮互助不是,所以胡国的警惕有所放松了。

接着,郑武公召开群臣大会,表示自己想用兵。

同志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看哪个国家欠揍?

一个叫关其思的大臣,估计是摸透了领导的心思,举手发言说:胡国可以讨伐。

什么?胡国?那可是咱们的亲家之国,应该相亲相爱,怎么可以讨伐呢?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挑拨离间我们的关系,来人啊!给我拉出去砍了。

唉!可怜的关其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没有想到自己答对了答案,领导非但不给加分,反而大发雷霆,叫人把自己给砍了。

很快,这件事传到了胡国国君的耳朵里,他激动啊!

亲家,真是好亲家。咱防火防盗防闺蜜,就是不用防好亲家。

胡国就此彻底地放松了对郑国的防备。可是就在这时,好亲家上门来了,来做什么?

好亲家一不找他玩,二不请他吃饭,而是带着兵马来接管他的地盘来了。

这就是郑武公的手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最后统统都是我的。够狠啊!

但是,郑国这种粗野的肆意扩张,却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首先,周平王就感到很不满意。

你这是干什么?整天东吞西并地搞死人家,一点和平气质都没有,还把我放在眼里吗?你是不是有什么不良企图?是不是也想搞到我头上来?

所以,周平王就开始有些不太待见郑国了。

其次,郑国周边的一些老牌诸侯国也发慌了。

你一个新来的,不感激人家接纳你,反而反客为主,把人家给吞了,按你这种搞法,是不是什么时候也想把我给吞了?

所以,郑国和周边的诸侯国关系不咋滴。

没办法啊!谁让他老惦记着人家的那点地盘呢?那可是人家吃饭的本钱,人家能给他好脸色看吗?

郑国的这种做法就好比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扔进了一颗石子,顿生涟漪。

不过,现在一切都无所谓了!我(郑国)已经长大了。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声明:所有图片都是百度的,如有冒犯之处,请通知我,我会立马处理。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005 偏心的母亲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郑武公的老婆,也是申国(大概率为南申国)国君的女儿。

古时由于不记载女人的名字,所以她叫什么名字,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因为郑武公的谥号是武,申国姜姓,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武姜。关于谥号,简单说明一下。

从周代开始(约从周孝王开始),贵族死后都要盖棺定论,方法就是用一、两个字来总结他一生的功绩,这个就叫谥法。而这几个字就是一个人的谥号,谥号有美恶之分,比如文、宣等字表示赞美,灵、幽等字表示贬斥。古人有专门解释谥号的书叫《逸周书·谥法解》。所以说,什么周幽王、周平王、郑桓公、郑武公这些称呼都是在他们死后才有的。

不过到了唐代,帝王的谥号开始变味了,啥好字都往皇帝身上加,搞得本来才一、两个字的总结变成了一长串拍马屁的字眼,谥号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唐代以后,君王的谥号渐渐不为人所重。

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公子寤生和小儿子公子段。

说起这两个儿子的名字,还颇有一番故事:

武姜在生大儿子时,出现了难产,受到了惊吓,所以给大儿子取名寤生。寤通牾,即逆生的意思。因为大儿子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所以她十分讨厌大儿子,认为大儿子不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而在生小儿子时,十分顺利,所以武姜十分宠爱他。

同是一个妈生,却是不同命运: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大儿子寤生这里基本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估计也是在梦里。寤生有时甚至还会怀疑,这是我亲妈吗?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一点没错,这就是你亲妈,只是严重偏心而已。

幸运的是,寤生虽然少了妈妈的爱,还好还有爸爸的疼;妈是个偏心的妈,爸还是个公正的爸。

当郑武公快去世时,武姜多次提出请求,希望能让小儿子继承君位。

武姜宠爱小儿子,郑武公大概也就打打马虎眼,随她去了,反正小儿子也是自己儿子嘛!只要不上纲上线怎么着都行。可是在立继承人问题上,就来不得半点马虎了,因为这个问题上纲上线了。

他拒绝了武姜请求,告诉她这是不可能的。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郑国三公

楼主:为仁由己zj  时间:2019-12-31 09:17:35
这里有必要插播一下周代的继承人制度。

继承人,就是贵族死后,继承他的土地和爵位的那个人。古时候,为了保证不出现继承人断档,祖先们想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多娶几个老婆。

相传周代的娶妻标准是: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然而物极必反,这么做,断档的几率是减少了,新的问题却又出现了——有时侯继承人太多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引起混乱,祖先们又不得不专门设立了一套继承人制度,而周代继承人制度是嫡长子继位制。

嫡长子,即正妻的第一个儿子,他是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没有明显缺陷,比如说是个白痴、残废之类的,就不得随意更改,否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前面的周幽王被杀,真正原因其实就在于此;还有像当年的周公,那么优秀,英明神武,也老老实实奉周武王的儿子为天子。这中间,嫡长子继位制度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楼主:为仁由己zj

字数:4521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2-04 18:46:59

更新时间:2019-12-31 09:17:35

评论数:4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