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人文地理]高致贤记游“四风”系列(添加中)

[人文地理]高致贤记游“四风”系列(添加中)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和尚做荤菜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三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记得清楚,5月4日,我们从乐山市过去登峨眉山,当夜住宿万年寺,寺庙开旅馆,和尚们清早念经,做完“早课”后,就为游客做饭菜,不忌油荤,鱼肉照样做来卖。听说那里招收和尚、尼姑还要高中学历,几年后可以还俗。这与此前我们对于住庙和尚的印象是很不相宜的。
我们第一次零距离看到一些藏族同胞去朝圣,显得非常虔诚。我们徒步登山都感到腰酸腿痛,那些老年人跪地磕头!
2019.5.1.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一瓶白水价够一周早餐钱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四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第二天,我们赶到洗象祠去住,到洗象祠之前的那一段路很陡,不少游客是雇人背上去的。我们坚持自己登上去,口渴难当时,路边有人卖水,2角钱一瓶,相当于我们一个星期的早餐钱,听了就被吓一跳,但是正渴得要命,即使3角也要买。心想,我们空身走都这样累,人家从山下背上来……看到那些花钱雇人背下山的游人,我觉得自己能够走,买瓶水喝也应该!
2019.5.5.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人与神同睡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五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峨眉山文物管理所的所长是我们刚刚结业的培训班同学,他为我们写了住宿介绍信。那里安排我们两人睡一间单人床已经是特殊优待了。夜间11点就停电,外面风雨大,猴子多,会伤人。很多人没有房间,就在厅堂里睡,5元钱租一件军大衣盖一夜。
我夜里起来上厕所,厅堂里睡满人,有的实在没有睡处,就挤到神像身边靠着神像睡了,男男女女挤在一起睡,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必须拨开他们的身子才能找到下脚的地方,厕所又在室外,方便一次,费时费力。
2019.5.8.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5角钱不买3元钱抢购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六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峨眉山下的登山路口处,有很多人卖弯头的竹拐杖,5角钱一根,看到很多疲惫不堪的下山游人也在买,我还感到奇怪,凭我曾经是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相信自己不用拐杖也能够登上去,就没有卖。当时还没有吊车,很少的公交车也只能开到接引殿,还有12里才能到金顶,我们就一路向登上去。越走越困难,十分需要一根棍子来助一臂之力了,但连一根枯枝都找不到。正在我一路寻视,希望找到一根拐杖之时,路边有人拿着两根山下卖的那种拐杖,我向他求购。他要价3元,一口价。有人告诉我,上面再也没有了!我就买了。这明明是被宰了,但我更懂得:那时候即使有万元现金在身,只能成为负担,不如一段木棍有用!这根拐杖我一直带到贵阳送给我的一位长辈亲戚!
2019.6.1.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同学推我为“首长”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七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七八个同学相邀旅游,还有什么首长?现在的人想不到吧,那时候出门都得带现金,治安管理也还没有现在这样规范。扒手摸包很普遍。外地口音者,在拥挤排队买票住宿或上车的时候常常被盗。一位比较老实,说话土音很重的西双版纳同学在峨眉山下挤车返回途中,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拉开他的挎包没有找到钱,就将一坨干粪放在他的包里。大家感到现金的安全成问题了。于是,就公推我为“管钱首长”。理由是在我们这些同学中:我的年龄大,个头高,能说普通话。于是就将大家身上的钱全放在我的大公文包里,平时四个同学成了我的贴身保镖。到了买票上车或住宿以及吃饭的时候,我带着两个保镖到没有人的地方,把大约需要开资多少钱秘密的取出来,他们排队问好价钱之后,让一个人向我汇报,就从我身边的保镖那里拿钱去开销。因为我不去排队,站或坐无人拥挤的地方,还有四个贴身保镖,小偷是不过对我下手的,这个办法真有效。
2019.6.7.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重庆市委的同志真负责”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八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那时候的机关工作人员真负责,人们的互相信任度也高。我们到了重庆市,想去看看半年前调重庆工作的贺凤仙,可是,重庆那么大,她调到什么单位我不知道,怎么找?我知道那是重庆市委组织部发的商调函,就去问问?但是市委组织部管多少人啊,我又不是组织派去外调的,私人找朋友,市委组织部能够接待吗?想到当时的机关工作作风是负责的,我就去问问吧,虽然不抱多少希望,还是去了。听说那时候的市委大楼就设在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临时总统府,我带着一个云南的同学去到那里一看,就是几层高的一幢普通砖房,记得是在二楼还是三楼找到了组织部,说明来意,说出我要找的人的姓名和调出的时间,一个中年女同志就去帮我查找,果然找到了。她告诉我,贺凤仙现在什么单位工作,那个单位在什么地方。我果然在那里找到小贺。和我去的同学频频赞美“重庆市委的同志真负责”!
2019.6.8.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培训班同学的趣忆
——首次四川旅游的记忆花絮之十
高致贤
1983年春,我被安排到国家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学习,学习期间和结业后,我们两次对于成都及其附近的人文景观开展见习、访问式的参观游览。36年过去了,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回忆起来,那时的生活物价与现在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3.3.于深圳

国家文化部文物局西南培训中心的学员来自西南、西北两个大区,学习时间3个月,集体上课,分省(区)住宿,几十年过去了,而今能够记忆的不多了,记住的都是一些细节。
一是没有达到云南省博物馆的罗钰的要求。
结业典礼,各省(区)要一个人发言,我被贵州6位同学推为发言代表。罗钰同学十分真诚地要我也同时也代表云南的一起作为云贵两省发言,讲话的内容都是那些,无非是加个省名而已。但我知道其它省区都是各自的代表发言,我一人代表两个省不好,就婉言谢绝,逼使他即兴发言,难免不够理想。
二是未能当时给西藏自治区的益西达娃(音)临别题诗。
学习结业时,老师为学员题词勉励,学员互相题词留念。我题藏头诗为同学题词,益西达娃很喜欢,我不知道,因为西藏的同学比我们提前一天离校去乘飞机,临别时她才给我讲,已经来不及写了。我回贵州后才写寄给她不知她收到没有?
三是图好玩,代本省某同学写情书,使他们约会,现在想起来真可笑。
2020.3.3.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长石风景一二三
高致贤
大方有个大石板,而今更名为石坪,属于长石镇,长石风光无限美,屈指数个幺、二、三。
一水串连八洞天
长石镇石坪片区有个自然风景点,当地人叫锅圈洞,实际上是一个岩溶陷落的天坑。坑口呈圆形,直径100余米,形似锅圈。坑深近百米,状如铁桶。坑底有一阴河流过,古人想取用坑中之水,曾用老鸦喝瓶水的方法,开山炸石填坑底,终于无济于事。1953年,当地政府率众深入洞底,筑坝截流,提高水位,而后沿洞之石壁开凿环形水渠于岩腰,给这只“桶”上了半道内箍,而后穿岩透壁,洞穿腰眼,引水灌田,形成自然景观。人们可以沿着扶手石阶,步步深入坑底,领略那里的夏凉冬暖。

每当赤日炎炎之时,人们来到那直径百余米的圆形洞底,耳畔流水淙淙,眼前芳草萋萋,身边凉风习习,顿觉暑气全消,清爽宜人。当你享受着那偌大的空调,抬头但见“簸箕那么大一个天”。“天”边藤垂蔓绕,百鸟飞鸣,虽若坐井观天,却也十分有趣。细观洞底阴河,与环壁渠正好形成弯弓搭箭之景。你可沿着崖腰渠岸环行,仰观天宇之小,俯视阴河之深,亦可去阴河边戏水取乐。

若到冬季,天空滚滚寒流,洞底微微暖风。从“锅圈口”下到坑底河边,绿茵未改,流水不冰,好像严冬已过,置身春日,秋冬至此,气候宜人。难怪即使在那旅游被视为“享乐腐化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革命”年代,方圆数十里的干部、群众,也还是偷偷摸摸,变着法儿到锅圈洞里去消暑、避寒。

锅圈洞风景虽好,但它仅是“八洞天”景观的一个“天”。何谓“八洞天”?即洞过看天,天过进洞的一洞一天联缀而成。它与大方的另一景观,全省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九洞天”遥相辉映。石坪喀斯特山区,地下很多溶洞,岩溶陷落颇多。所陷之迹,或为圆形,抑或曹状,相距不远的“七溶八陷”,被一条河流钻了空子,转弯抹角串联起来,形成洞天景区。倘若我们顺流而下去看看,就会发现:流水从官田大洞入口,出口流经红胡子塘、麻布塘,再入奓口洞内,流经锅底塘、河头上,又钻进双龙洞中,穿行冷坛槽子,过天生桥下,钻进大营洞,一直潜入锅圈洞底,过渡到娃娃洞内,终入三岔河奔向长江。全长约9公里,一起一伏,一明一暗,伏暗为洞,出明为“天”,长藤结瓜,一水将这些溶洞陷坑串成“八洞天”景观。溯源而上,人可通行,进洞需用灯光,入坑便见天明,水随洞转,天随坑口之形变,水流跌宕,形成多级瀑布,皆为溶岩造成。这里的成因与“九洞天”相同,不同的只是它的水流量小,洞狭窄,未经人工开凿,只能人行而过,不像九洞天那样,可以划船畅游;不过,若到一个个单独的天洞游览,却又有其特色。如大营洞中就已建起溶洞电站,大厅可供成百上千人乘凉聊天。整个“八洞天”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故有“一水串连八洞天,漫游探险胜神仙”之说。
有水连着一串洞,无水溶洞自相连。20多平方公里的石坪喀斯特山区,已发现大大小小的溶洞30多个,成为一个庞大的地下溶洞群。

二库结为姊妹湖

溶洞西边,青龙山脉绵延而过,“龙”身水源充足,离“八洞天”第一洞约300米的地方,便是一个372亩水面的人工胡泊——官田水库,水深20余米,蓄水285万立方米。湖畔青山环绕,湖内碧水盈盈,静影沉林,水移山动。与其相距仅仅500米的地方,又有另一个225亩水面的新源水库,蓄水155万立方米,状似树根多岔。青山抱水,水绕青山,湖心小岛、半岛多处。山水相衔,绿水青山。荡舟其间,时而山重水复,时而花明柳暗,它有渠与“官田”沟通。联袂成为姊妹湖,鱼水互相调剂,携手共映长天。

三渠龙游美山川

两湖联姻,生出三条干渠。三渠总长39.45公里,分左、中、右三路,依山徬岩,顺势而下。逶迤前行,明暗交替。渠之宽绰,水之深稳,足可供人畅游。当地退休干部李相文领我们观赏时,即兴吟出“数条小溪积满湖,引入田园结好谷。十里明流两边走,洞内潺湲未萧疏。”虽属顺口溜,倒也有些而情趣。

一水二湖三条渠,紧紧围绕石坪转。石坪为川、滇、黔三省之通衢要地。奢香驿道从此经过。距此十来公里,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相传太平军也经过这里。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也经过石坪(当时叫大石板)。尤其是1984年经中共中央 胡耀邦直接指示、亲手定向的大(方)纳(溪)高等级公路经过两湖岸边和“八洞天”首洞之旁,黔川与两广往来的车辆川流不息,为石坪带来了勃勃生机。

本文原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大方卷《奢香故里》。应《家乡报》之约作者2016年3月3日录于深圳。
原书将大纳公路中四川“纳(溪)错为贵州纳(雍)”,借此特别更正,以免以讹传讹。
2020.9.11.发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我在瓢井“挨打”
高致贤
8月27日,七星关区的高峰和高君儒从毕节来接我到瓢井镇去了却8月10日匆匆过境未得细看瓢井新貌的心愿——
我们从南街口下车,在中、南、西、北街溜了一圈,又应约到镇政府大楼里与魏嵬书记见见面……而后原路返回,边走边看,拟返回十字街……
当我们经过以前瓢井小学的操场时,看到我们前面一对老年夫妇与我们相向而行。他们走得很慢,看背影,不知他俩是谁。我们走到与他们平行之时,我先看到那胖老头的面,可对他毫无印象;当我与那老太面对之时,却感到很面熟,但又不知她是谁,与她互相凝视瞬间,似曾相识,但又不敢冒昧相认……
我刚报出姓名,她就一下向我扑来,双手按到我的手臂和背膀乱打!与我同行的高峰和君儒莫名其妙,一下愣住了。直到她说:“高翔(以前我发表处女作的笔名)!几十年没有看到你,我还以为这一辈子见不到你了!……”原来她是60年前我们同校任教的袁业珍老师。那时大家都还年轻,她是我们学校有名的美女。她那不幸早逝的前夫与我妻子还是亲戚,眼前与她同行的再婚老伴与我素昧生平,今天首次见面,难怪觉得他很陌生。
我对袁老师说:2013年,贵阳举办我的作品研讨会期间,瓢井人韩先绪请大方老乡吃饭,电话联系,当时你不在贵阳,我们失去了一次见面的机会……
我与她边走边谈,忘记向我的两位同行者介绍。当我向他们说出她是袁业珍老师时,高君儒恍然大悟:“袁老师,我说高君儒,小毛毛喃。”她一听也就记起来了!当年高君儒还是小孩子,而今已年愈花甲了,她怎么会想到今天邂逅于此!更是喜出望外!
高君儒马上从手机里翻出一张文革初期的照片,照片上有高君儒已故的父亲高宗仁和袁老师等一些当年的“战友”!袁老师看到自己当年风华正茂的玉照,欣喜若狂,马上拿出手机加微信,存下那张堪称历史文物,而又被她早已忘记的照片!
故地重游而又邂逅老友的欣喜,使我们有说不完的离情,道不尽的别绪……情深意长时间短。几十年的离情别绪怎能一下子叙得完?
她一定要我们去她家里坐坐。我们去了,得知她贵阳和瓢井都有住房;进入她在瓢井住的高楼,与以前我知道她的住房相比,真是鸟枪换成卫星了!我们也想多聊聊,怎奈毕节那边的宗亲已经多次催促,我们只好告别。
袁老师对我们依依不舍,一直陪着我们从(老地名)新街,找到1958年与我同时参加工作的丁汉章老师合影留念之后,我们劝她回去了,但她哪里肯与我们分手?她陪我们继续前行,边走边聊,一直走到我们停车的铁匠街口,在南门牌坊前合影之后,她又和我们一起上车,沿着大纳公路,陪我们到瓦厂塘才依依惜别。
我们经“居(乐)二(埔)路”赶赴毕节与宗亲们共进晚餐!
有人问:袁老师为什么那样打我?为此,我想起民间有句:“打是亲热骂是爱”的民谚。她对打而不骂的行动,不是正好对这一条民谚作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吗?
2020.9.18.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饭桌排龄我第五 风雨夜归只两人
高致贤
今年回乡避暑,亲友们常常越我吃饭,我凭84虚岁,基本上排在年龄的第一名。我并非以此不虚心,而是有点心虚!几桌人吃饭,唯独我处于死亡的风口浪尖!为什么?
民间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的谚语,并非舍不得一顿饭给8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吃,而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时都有发病乃至死亡的风险。这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文字依据,还辅之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你自去”的民谚证词!我怎么不心虚呢?
可是,我这种心虚终于被我老同学的饭局打破!就在今年的9月5日,我的老同学王韵梅邀我们在大方的三个同学和她们单位的几个同事共进晚餐,8人同桌,都是古稀以上的老人,我们班通称的王二姐也排到第4名,我只能位居第五了!进入84岁的我还有4个哥哥姐姐与我同桌吃饭,正应“七十八十小弟弟”当今民谚了!
令没有亲身经历者难以置信的是,我和89岁的陈祖源同学冒雨从杜鹃广场步行往返莲花酒楼之间,一个单边近于2公里,两个平均年龄86.5岁的人,只有一把伞。他右手持拐杖,我左手称雨伞,我的右手挽着他的左手,冒雨前行。去时小雨只湿裤脚,也不影响上桌进餐,大家还是欢声笑语,互问年龄。
席散回家,开始雨小,年过八旬的陈祖贤要我和祖源打的回家,我说:路不远,又是沿着奢香大道的人行道走,过天桥,不穿斑马线,我继续搀扶他,再挑战一次步行。祖源同意,我们继续冒雨前行。谁知刚走不远,雨就变为中到大雨,公路开始成了浅水河,的士已停开,偶有一辆行驶,也有人坐了。人行道上的流水虽然没有街道上的深,但是行道树叶的积水与连绵不断的房檐水交流下注,那伞只能遮住我俩的头了。雨越下越大,的士已经停开。本想披星戴月观夜景,谁料沐雨栉风涉水行,势已形成骑虎,我们奋力前行,徒步回家。途中看到一家面馆还有人在吃面,馆子里也还有几个空位,我们就进去避避。外面风雨雨稍微小一些,我们又继续前行,一路冒着中雨回到各自家中。王韵梅二姐电话问安,我女儿担心与我同行的陈伯伯感冒!
我说:我和陈伯伯都是经过风吹雨打的人了,一场雨对我们来说算得什么?口里说着大话,心中还是担心89岁的陈祖源。可是,次日一问,这一桌老年人,一个也没有事,我和陈祖源还是挑战成功了!
如果谁能录下我俩冒雨夜行的视频,看看我们当时可怜又可笑的狼狈相,也是很“惊采”的吧?但是,耄耋之年的我俩,毕竟又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雨了吗?如果那天我们呆在家里睡懒觉,又有什么留念?
2020.9.21补记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那天我走了4万多步,结果……
高致贤
8月22日,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走了41,856步,回到侄子举宗家,稍觉有点点累,照常吃过晚饭就睡觉,一夜睡得很香甜。
次日起床看手机,深圳的一网上“走友”向我发问:“高老师,你昨天走了4万1千多步,84岁的人了,一天能走那么多步吗?是不是你手机上的计步器出了问题?”我感谢她的关心后说:平时我走1400步左右一公里,4万多步就差不多30公里,我一天是不可能走那么多步的;自从网友们建议我每天不要走得太多,耄耋之人,每天最多保持万步左右就行了。是不是你把1万4千多步的数字看颠倒了?……一会儿,一位新疆的“走友”就把我昨天走的步数发给我。一看,确实是41,856步,我再查看手机上昨天的步数,步友们说的不错。因为我昨天只顾走目标,不看计步器!为什么?
昨天适逢周六,晨起推窗一望,晴空万里,是一个难得的户外拍照好天气。一大早,举宗就收拾他专业照相的各种行头和昨天他就买好的矿泉水和无糖点心等,一起去欣赏六盘水的美景“三湖三池”。三湖者,天湖、神湖、明湖也;三池呢?即龙池、凤池、瑶池。一天游完这两个“三”,难度很大。我说的所谓游完,就是围绕湖边或池边走一圈,我们称之为徒步池边走一周。好在前两天我们已经将“三湖”的沿岸步量过,今天只要去补照神湖和明湖的湖名标志就行了。可是三池却还要去一步二步地量一下啊!
目的明确,任务确定,我们就出发了。首先步行补拍神湖、明湖的标志,本来可以坐公交车去瑶池,但看天朗气清,时间还早,我们就步行到瑶池。瑶池一汪绿水,坐落于青山怀抱之中,池边多个观景台,环池跑道修得好,沿途可以拍群飞的白鹭、锁翅饲养的白天鹅等珍稀动物……
量完瑶池,就乘公交车到凤池。那里就是以前水城县的城区所在地。池内多孤岛,岛多树栖鸟。环岛游至“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前,当然要去参观,还顺道看看古寺庙;在那里看到古碑文记载,该县曾经属于大定府所辖之水城厅。我们边走边看,渴时拧开矿泉水瓶,想吃就找个地方坐坐,打开举宗的小背包,吃点心补充能量……
量过凤池,已快到下班的时间了,还有龙池没有量。怎么办?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登上公交车,直去龙池畔。那时游客已经不多了,可池里还有白鹭栖息,去照照吧。池有环形路,路有人在行;红日在偏西,夕阳无限美,游人逐渐少,宿鸟始归林……,举宗问我是否继续前行?我说开弓哪有回头箭?前行吧。绕湖一圈,量完龙池,赶上末班公交车,回到家中,侄媳杨永英早已做好晚饭,我已无暇看手机,饭后便睡觉了!
次晨一看,便见一深圳网友惊问:高老师,你昨天走了4万多步,是不是你的手机计步器出了问题?
打开手机一看,果然不错,真真走了41,856步!我就对她说:计步器没有问题,一天走了4万多步,说起来也不多:我今84虚岁,平均每岁(年)才走500步嘛,好大个事?哈哈哈哈……
笑过之后,我不禁想起贵州才子赛江南的周渔璜应他的挑夫之对的故事。他的挑夫感到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就出一联“人轻担重轻挑重”请周渔璜对。周渔璜立即对出“脚短路长短走长”的佳联。他还告诉挑夫:担子和路是死的,肩和脚是活的。动可治静,活能胜死!路是人走的,人不受路控。你说对不对?
2020.9.28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吃起小火锅忆当年
高致贤
家乡的深秋,细雨蒙蒙,已经感到冷气袭人了,正好是亲人们聚亲会友的时期。9月24日小饶家邀约我和李武珍,围炉吃厨艺,不约而同忆当年——
那是1971年,我们作为县委工作队员,到达溪区进行路线教育,翊年又到沙厂区继续……当时,我已是有家有室之人了,作为工作队的秘书,带着一帮单身男女的小弟小妹们,工作之余玩得很开心;如果夜里不开会,晚饭后我们就到区机关周围去散步,一路嘻哈打笑,有时也讲故事。新婚不久的贺凤仙讲的故事曲折绵长,有滋有味,但也有人觉得她太占时间……
我在一次户外漫步闲聊时,向大家提议:二十年后我们相聚吧!得到大家的拥护。当时饶继敏说:“那时候我们都成老太婆了!”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一晃到了1991年,两夫妇还在县城的饶继敏、高德明、李武珍和我4家践约,8个大人,正好一桌,由我这个大哥开始,4家轮流做东,大家亲密无间。第一次践诺后,我们又把相聚时间改为10年。但再过6年我就要退休了,于是又改为5年。我们再次相聚时,我夫妇已经旅居深圳了。于是以前的定期计划也由家乡的3家主动作了修改。怎么修改呢?只要我回大方,就要欢聚,且都是他们做东,我做东的权利完全被他们给“剥夺”了,很不公平,但我“申述”无效,只好执行了!期间,无论谁家有事,我们的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聪明热情的高德明英年早逝,我们8人缺一,连年相聚,接着,我老伴脑梗半瘫,不能回大方避暑,我们大方相聚只有6人了。后来,必伦——李武珍的另一半身体欠佳,行动不便,欢聚只有5人;再后来,蔡道云到贵阳当“研究孙”,很少有时间回大方。今年我们就只有4人团聚了!
老年人渐渐减少,此乃大自然之规律,谁也不能违背,可是,我们的友谊并未因之减弱,我们任然坚持下去……
2020.10.11于大方

楼主:贵州老高  时间:2020-10-25 20:26:34
向往“鸡鸣三省”
高致贤
8月28日一早从毕节出发,前往“鸡鸣三省”观谒,竞鹏宗亲驾车,虽未与鹏相竞,但也轻快奔驰;过赤水河大桥进入川境,眼前车行方向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惑疑间,君儒问路之后,竞鹏一个左转弯,车又回到我们去路的另一侧,这不是要原路返回?是走错路了吗?谁料前行不远向左分路,遂上正轨。
沿赤水河畔溯源而上,向北行驶,山高谷深,车在大山的皱褶中辗转爬行,相对车辆,礼让而过,耗时不少。好不容易过了一座跨越倒流河而连通川滇的水泥桥,车停于滇界,时近中午,红日高照,地温颇高。我们徒步下到河边,看到从云南镇雄流来的渭河交界的三岔河,那就是赤水河的源头,它的西岸属于贵州地界。河水清澈明净,直饮方知茅台酒为何那么珍贵了!
高峰涉至贵州界畔,高兴得纵情欢呼,把鞋也献于赤水河的家乡岸前,踏着烫脚板的弯道回到连通川颠的桥头,看到鸡鸣三省的纪念塔前,有个桥墩似乎已经停建,实在可惜。看来,那桥架到我们停车的桥头,桥长不过百余米,一桥飞架连三省,游客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纪念塔前。开车过桥更快。可因那桥尚未建,我们还得驱车原路返回,途中吃了一餐地地道道的赤水鱼,车行约一小时,才返回贵州境,驶上专车道,前往“鸡鸣三省”革命纪念塔拜谒。
先到观景台俯视赤水河之谷底,更觉当年红军征路途之艰险!回首仰视纪念塔之巍峨,当时突然一阵电闪雷鸣,仿佛是革命先烈在冥冥之中向我们发出警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仍然需要我们以“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精神去战斗!
2020.10.25.于深圳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298359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11-10-01 17:49:00

更新时间:2020-10-25 20:26:34

评论数:3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