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第四千0一十四帖 读《时与光》

第四千0一十四帖 读《时与光》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19-09-20 21:55:22
读书破万卷•《时与光》(4014)
《时与光》,当代中篇小说。徐訏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77 年9月初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鬼恋>(3939)》
《时与光》的灵感应该来自“基督教”,其“开头”叙“我”一瞬间什么都不知道,等“我”知觉恢复时,“我”发现“我”己经离开了痛苦而升到宇宙的光色中。那时候,“我”意识到“我”已经死过,“我”只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瑰丽的光色与神奇的音乐中飘荡—而突然,“我”听到庄严而慈悲的声音,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奇绝的“对话”一一
这慈悲的声音好像己渗透“我”,使“我”变得透明,“我”被它感动,不禁发出愉快的呜咽。有“光”抚摸“我”粗糙的灵魂,使“我”突然在它瑰丽的色中反观到自己的影像,“我”看见了“我”灵魂的浅狭与污秽。这时,“我”又听到那“慈悲的声音”启示“我”一“如今,你该写你自己的灵魂。于是,在人间之外,在宇宙的深处,“我”听受那庄严的“声音”,捡取宇宙的光芒在云彩上写“我”短暂生命中的浅狭与污秽,写“我”偶然机遇里的爱与“我”寂寞灵魂里的斑痕。这,便是《时与光》“双重封闭圆形结构”之“前半个大圆”。自然,接下去即是《时与光》真正人间故事的开始一一小说进入到它的“小圆”结构层面,这是探寻人生之“偶然”与“宿命”间神秘联系的一段发生在香港的故事。
徐訏是个具有宗教感的作家,他晚年创作的小说《时与光》表层框架穿着基督教的外衣,但其中所讲述的纷繁复杂的人生际遇和爱情故事,处处透出佛家缘起缘灭、生命际遇的无常之感,他思考的结果正契合了佛教对于有情生命与整个世界的认知。
小说的名字《时与光》便透露出思考深广莫测的宇宙存在与探寻人生意义的哲理化倾向。时与光——代表了宇宙,是指我们生命生存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同样的,光所到达之处也代表空间,我们生存于其中,是有限时间与有限空间制约下的不自由、不永恒的生命。人只不过是宇宙中一个极其微小的生命存在,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广袤相比,人的一生实在是很渺小和脆弱。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渺小和脆弱的生命,也必然会想知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到底是什么?《时与光》的表层框架穿着基督教的外衣,是一个已经弃置了肉体的灵魂对神性上帝的倾诉,但主人公所讲的纷繁复杂的人生际遇和爱情故事,处处透出缘起缘灭、生命际遇的无常之感,展现的正是因无明 ( 没有智慧) 而致的愚痴行为和因执着而产生的无量痛苦与烦恼,这一切暗自契合了佛理智慧对于有情生命的认知与观照。
徐訏通过他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生命意义的探寻之旅。徐訏本人颠沛流离、沧桑多变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认同了佛教“生存即是苦难”的价值认定,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无常、因缘、宿命之感。批评家吕清夫说: “他的某些著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给我的感受实与《红楼梦》相去不远,说得夸张一点,那种感受有点象心痛,或者近乎李叔同所谓的‘空苦无常’之感,或许是这种缘故罢,徐訏对佛学的研究也常隐约地出现于他的作品之中。”
一、念念生灭的心念、变幻无常的爱情。小说以爱情为主线展开了主人公郑乃顿现世的生命故事,他是一个因失恋的打击而变成了一个不相信一切计划的偶然论者,他从欧洲回国途中经过香港,并因一个偶然打错的电话而展开了他在香港的这一段人生与爱情故事。他因爱情的失败而否定人生的意义与追求,但其实他对爱情的刻意否定与逃避,正可以说是对爱情的一种执着,只不过是因为一种消极懦弱的心理而表现出来一种不自信不积极努力的态度。他否定生命的意义却唯独肯定爱情的意义,似乎认为生命的唯一意义便是爱情,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人生目标与追求,于是爱情失败而又找不到其他生命意义的他便在虚空中抛掷自己的生命。在他自以为自己不会再有爱情因而对生命不报期望,也不对人生做任何规划和打算时,他却在萨第美娜太太的音乐室里爱上了林明默,而林明默则正在等待着她在国外的爱人,这份单恋的感情折磨得他十分痛苦。仔细分析他这种爱情,其实他并不是真的在爱林明默,只是因为他空虚心灵中需要一种情感的慰藉来充实,而林明默在音乐室中的神秘、高贵打动了他,他在并不了解林明默的情况下,便不可救药、自欺欺人地坠入单恋情感中不能自拔了。林明默仿佛成了救他出空虚苦海的一棵救命稻草,而他却自以为这种爱情是多么真挚高尚。后来他在“然偶室”求婚成功后对林明默的爱便荡然无存足以证明他自以为是的这种爱是多么的虚幻和脆弱。这种不切实际的爱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满足的占有欲,而当这种占有欲得到了满足,脆弱的爱便不复存在了。他先是爱上了林明默,后来又结识了罗素蕾,在交往中与罗素蕾互生爱慕之情。郑乃顿的感情在两人间摇摆不定。而在林明默接受了他的求婚后,却发觉他真爱的是罗素蕾。这时他骤然体悟到人的想法与人间爱情的变幻无常——
时间真是一件无法解说的魔障,它改变了一切色泽与光彩,人间没有永久的爱情,没有纯粹的爱情,没有不变的爱情。人间的爱情一定要在谐和的天时地利人和中存在。其中有因素与机缘,一错一折之中,就完全不是我们理想的内容。……经过了昨夜宣布婚约,经过了罗素蕾的昏晕,经过了我无法见到罗素蕾,经过了我动了自杀的念头,明默! 我对你的爱慕已经是没有了。我无从相信也无从捉摸,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我对明默有如此强大而疯狂的情爱,而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情爱消失呢?其中的变化究竟是渐变还是突变,我一再回忆,我竟无法探索。
正如郑乃顿所感概的,人是时间的动物,也是空间的动物。即使曾经相爱,即使曾经海誓山盟,谁也无法保证这爱情永久不变。爱情的变化无常在小说中得到了多面的表现,在在印证了佛教的因缘聚散、诸行无常的观点。人心的善变和爱情本身的变幻无常,注定了生命的意义不可能靠爱情来充实和认证。爱情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也不可能完成生命的救赎与超越。
二、爱情—不过是自私的占有欲。旁都是一个年轻、富有、潇洒、漂亮的男子,在认识陆眉娜之前,他有很多女朋友也没有结婚的想法,但陆眉娜特出的美貌、伶俐的头脑与独立不驯的态度俘获了他的心,为了占有陆眉娜,他想结婚。而美貌伶俐的陆眉娜不想被任何人俘虏,凭着自己的美貌与青春,她想尽情的享受生命,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她的众多爱慕者之间。她对感情的这种态度,使得爱慕她的旁都极为痛苦,而在方逸傲也加入这场感情的争夺战时,一切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终,旁都想结束这种痛苦的感情而刻意制造了车祸,想三人一起同归于尽。结果方逸傲在车祸中丧生,旁都身受重伤,陆眉娜失去了她的左腿。同样的,主人公郑乃顿的意外死亡也是因鲁地的嫉妒和嗔恨心所造成的。鲁地在罗素蕾身上发现了生命的意义、痴迷地单恋着罗素蕾,而罗素蕾选择郑乃顿给了他巨大的打击。鲁地因得不到罗素蕾的爱情而产生了嗔恨和报复的心理,最终在一次醉酒后枪杀了郑乃顿。由此可以看出世人所谓的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占有欲和愚痴无明的执着。如果所执着的对象不能给予肯定的回应,这种自私的占有欲得不到满足,心里会无比痛苦、意志消沉、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主人公郑乃顿因失恋的打击变成了一个意志消沉、不相信人生一切计划的偶然论者。林明默和罗素蕾因爱情的变化而受的打击和心理折磨也正是因为执着于这种感情的得失而不能自拔。如果这种占有欲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嫉妒和嗔恨的心理,便会出现旁都和鲁地这种自害害人的行为。如果所谓的爱情不是自私的占有欲,那么当我们爱慕的人在别人那里找到真正属于他的幸福时,我们不是应该替他感到高兴,而不是因为失望、嫉妒、仇恨而去自杀或者杀他吗?
三、痛苦的根源—无明与执著。佛教认为愚痴无明乃是人生苦痛的最根本原因。无明即是没有智慧、看不清世界真相的状态。因为没有智慧的烛照,所以不能看透生命无常的真相,执着无常为常,看不到一切人事物刹那生灭变化的真相。执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然后产生了围绕着“我”的其他种种执著,并产生了对“我所”的严重执著,执著一切“我”所拥有的身体、思想、财富、名望等,执著着想占有“我”所喜欢的人和事物,执著着远离“我”所讨厌的人和事物。见到美好的人、事、物,就产生严重的耽执,执著着想占为己有。得到了就心生欢喜,得不到就心生怨恨。每个人都希望拥有青春、美貌、爱情、财富、名望等,但却看不到它无常易逝的本质。当条件变化,所曾经拥有的青春、美貌、爱情、财富、名望等消失时,便产生无量的痛苦与烦恼。
“人的苦难来之于人自身的肉体,肉体是没有恒常的自体自性的,刹那之间在发生着变化。而且,人在十月怀胎时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朝分娩之后也是四大难调,生老病死,无可回避。芸芸众生由于愚昧无明,看不透造化的无常,纷纷执着于这个没有恒常自体的肉体,才会产生人生的无量诸苦。”除了生、老、病、死的肉体之苦,还包括种种精神上的痛苦: 怨憎会苦 ( 和不爱的事物或人会合在一起)、爱别离苦 (和可爱的事物或人离别)、求不得苦(欲望不能满足)与五阴炽盛苦(一切身心的烦恼)。“无明即是没有智慧,没有觉悟,不能看出世间的无常,于是生种种执着,生种种妄念。”
萨第美娜太太是活在过去的生命,她的生命是为缅怀她的过去而存在,仿佛只有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她的生命才可以得到充实和慰藉。当她年老时,她缅怀自己风华正茂、风姿绰约、倾倒众人的年轻时代。而在她年轻时,她的生命仍然是空虚的,她不满于当下浮华享乐的生活对她才华的束缚与埋没,却又蹉跎其间虚掷了自己的青春与时光。她“在最灿烂生活中并没有把握到什么”,“她永远计算着过去生活中漏掉些什么,但是她竟遗漏了现在”。萨第美娜太太总是感慨时间拿走了她的生命,她的青春与美貌,但实际上,完全是她活在过去的生命态度让她虚掷了生命的时光,没能把握住当下和生命的意义。
陆眉娜是活在现在的生命,她的人生观是充分享受当下的青春与快乐。她有火一样燃烧的生命活力,拥有出众的美貌、舞蹈的天赋和机敏伶俐的头脑,凭她的美貌与青春,她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和主宰自己的生命。她不相信爱情,也不准备把自己的爱情给谁,但她需要有一群男人为他倾倒以显示她的荣耀与骄傲。而她这种玩弄感情的态度最终惹火烧身,旁都为结束他和方逸傲与陆眉娜纠缠不清的感情痛苦而刻意制造了车祸,或许本是想同归于尽,但结果竟碰巧符合了《舞蹈家的拐杖》的暗示: 旁都受伤,陆眉娜在车祸中失去了她的左腿,而旁都和陆眉娜终于结婚了。
郑乃顿、林明默、罗素蕾则是活在未来的生命,活在对未来幸福的期待或者忧虑之中。郑乃顿先是期待着回国与恋人的团聚,结果他的爱人在他回国前夕变心,这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使他由爱情失败而否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在香港的逗留又引发了他对林明默和罗素蕾爱恋的情愫,并为自己爱情的变幻和抉择不定忧虑不已。而当他的爱情终于尘埃落定,与罗素蕾一起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时,他却死于自己的情敌鲁地的枪下。罗素蕾期待着与郑乃顿的爱情,并约定以一年为期来考察这份感情,而她期待来的先是郑乃顿与林明默的订婚,这自然给了她失望的打击,经过波折她与郑乃顿终于相爱相守在一起,计划到国外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命运偏在这是又给了她意外的打击,郑乃顿的意外死亡使得她对未来幸福的期待化为泡影,她怀着对郑乃顿的痴心为他殉情而死。
无论活在过去、享受当下、憧憬或担忧未来都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本是因缘遇合而成的,生命,乃至这一生的一切,本来就是短暂而无常的。无论爱情、名望、财富,还是青春和美貌,都不可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永远不变。而人们却都执着于这种短暂美好的人与事,沉醉执迷于当下,并希望自己可以把这些美好占为己有,并永远拥有。得到了会觉得快乐幸福,得不到便觉得痛苦忧愁,甚至当下得到了也还在担忧未来是不是会发生变故而又失去,这种执着一切美好事物为己有的心便是一切痛苦与烦恼的根源。
四、快乐的生命源于———智慧与利他。主人公在香港的际遇是由一个偶然打错的电话展开的,接着引出了他与陆眉娜、旁都在宾馆的见面,引出了萨第美娜太太的宴会,小说中的相关人物尤美达、萨第美娜太太、林明默、多塞雷一个个出场,并由与多塞雷的交往结识了苏雅、帕亭西教授和罗素蕾等。小说中这些人物的出场不仅配合了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他们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也显示了不同的生命态度,每个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和生命意义的解释都是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表现和思考。
在作者看来,小说中真正享有快乐与自足的人是多塞雷和帕亭西教授,他们都有智慧的心灵和宽阔的胸怀,是真正智慧安详的生命。多塞雷对宗教发生兴趣,他怜悯人间的苦难并且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自己周围痛苦的人们; 帕亭西教授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于自己的艺术教育事业。他们不为小我的各种名利和感情的欲望而生存,不会陷入一己利益与情感的束缚中不能自拔。多塞雷愿意帮助遭遇苦难的人树立信心、走向快乐自足自信的人生,帕亭西教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一天天的成长和变化,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奉献别人的基础上,这种无私而宽广的心境正是他们快乐与自足的根源。想要过一种快乐自足的人生需要一种智慧,看穿人世的本质而淡然自适、随遇而安,不再奢求那些短暂易逝的美好事物,名利与爱情的来与去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生的本质既然是无常,执着于这些只会徒增痛苦与烦恼; 同时还需要一种关爱他人、利益他人的心,时时想着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去成长、进步和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种对待生命的智慧而慈悲的态度正合于佛教自爱爱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济世度人精神。
五、智慧的生命观—缘聚而现、缘灭而散。《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一切人与事都没有恒常自体,乃是各种因缘际会而成,缘起则现,缘尽而灭。人生如梦的譬喻,恰是佛教十喻之一。以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万象,我们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皆源于各种因缘的遇合与相互作用,这种“因缘和合学说,是一种宇宙本体论,它强调宇宙间万物生长都是由各种条件( 缘) 和合而成的,互相依持,互为因果,因而也都无自体,空无所相。”因为,任何人事物都是依赖一定因缘和条件才得以存在的,一旦外在的条件和因缘发生变化或者消失,那依之而生的事物本身自然也会变化或者消失,并不存在一个所谓恒常不变的自体或者自性。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发展变化的,不可能永远不变。
徐訏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虚幻的本相,佛教空幻无常的人生感悟契合着徐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时地流露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时与光》中郑乃顿在香港的生命历程完全是偶然机缘的遇合与发展,他的人生与爱情际遇,正体现了这种缘聚而现、缘灭而散的生命观,爱情与人事的变幻无常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郑乃顿因失恋的打击变成了一个不相信一切人生计划的悲观的偶然论者。他只是偶然路过香港,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电话,他不会遇到陆眉娜,也不会去参加萨第美娜太太的宴会,那么他在香港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就根本不会发生了。然而命运安排了这一切,因缘际会让他遇到了陆眉娜,爱上了林明默和罗素蕾,最终死于情敌的枪下。这一切好像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因为人间一切事物都没有恒常不变的自体、自性,一切因缘条件刹那都在发生变化,这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无法控制的。正如郑乃顿所说:“人生中有多少计划,严密而详尽,谨慎而小心,以为一定可以实现的,而突然变了; 又有多少像今天一样的预料不到的事情会突然出现,那么人生也许就只好随命运摆布推动。”“—个人既然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就只好一切听自然的支配,然而奇怪的是在偶然的支配中,无形中造成了一个你以为可以支配自己的个性,这个性虽可说是你自己的,但竟也是一种偶然的支配。”佛教的无常观和宿命观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印证。
整部小说的布局是颇耐人寻味的,徐訏选择了一个已经抛去了肉体的灵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而他倾诉的对象是神性的上帝,小说主体的故事情节是主人公在尘世纷繁复杂的爱情和人生经历。肉体已故的灵魂在神性的天国俯视和回忆自己纷繁的现世经历,这种回忆已经有了很强的宗教的观照和忏悔、醒悟的意味。而当我们跟着主人公一起回忆了他现世纷繁复杂的人生和爱恨纠缠的情感经历之后,更易感受到人生的短暂易逝和如梦如幻之感,更能体悟到宗教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救赎价值和对于现世生命的超越性意义。
评:失恋打击郑乃顿,一切计划不相信。回国途中经香港,音乐室里爱上人。
神秘高贵打动他,单恋情感自欺人。交往又爱罗素蕾,变幻无常生灭心。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665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9-19 19:00:47

更新时间:2019-09-20 21:55:22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