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歸於緘默的告別—宗璞《北歸記.接引葫蘆》雜鈔筆記

歸於緘默的告別—宗璞《北歸記.接引葫蘆》雜鈔筆記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歸於緘默的告別—宗璞《北歸記.接引葫蘆》雜鈔筆記

宗璞有一天會發現,她就是為了寫野葫蘆引而來到這個世界的!
王安憶


【北歸記是多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四卷。野葫蘆引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深刻而細膩的展現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愛,對入侵之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在民族危亡的歲月裡,這些布衣長衫的讀書人為中華文化源流不絕忘我奮鬥直至犧牲生命。

野葫蘆引的寫作歷時三十三年,抟煉琢磨,精雕細刻,終成大器。北歸記再現明侖大學師生結束八年顛沛流離,返回北平之後,紛繁錯綜的現實生活。勝利塵埃落定,內戰風煙又起。歷史巨變的前夜,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父一輩的擔憂,子一輩的情緣,所有的一切,凝聚在宗璞的筆端,溫暖而沉重,鮮明又迷茫。】人民文學出版社 公眾號

北歸記後記寫道:【終於完成了北歸記,我有些高興,但仍不輕鬆。南渡,東藏,西征,北歸,人們回到了故土,找到的當然不是昔日的舊家園。生活在繼續,我也必須繼續,希望上天留給我足夠的時間,完成這個繼續。】 這本書完全是在與疾病鬥爭中完成的,尤其是寫後一半時,宗璞先生已患過一次腦溢血。但秉持寫下去是我的責任這個信念,年近九旬的宗璞先生淹纏病榻依靠口授,助手打字,再念再改,斷斷續續完成北歸。

【嘉陵江浩蕩奔流。夏天的江水改去了春天的清澈,濁浪捲起一層層白色的浪花。奔流到重慶朝天門碼頭下,在這裡匯入萬里長江,載著中華民族奮鬥的歷史,穿山越嶺,晝夜不息,奔向大海。】結束八年流離歲月,經歷南渡,東藏,西征,昆明重慶北平,青年學子懷著對未來熱情的嚮往回到北平。但勝利以後,雖然和平談判總在斷續進行,戰火並未停止。兄弟鬩牆,同室操戈。嚴亮祖將軍以國家前途為重,提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自戕死諫呼籲停止內戰。明侖大學教授各持己見,一方認為國共誰來執政都是要建設國家,而異族侵略則是要亡國滅種;另一方則說雖不至於亡國滅種,但也有自由民主和專政獨裁的區別。時局一點一滴的變化,關係到每個人的命運。年輕人大多或緊或慢的向著心目中的光明,向著想像中的太陽走去,這是潮流,也是宣傳的力量。澹台勉對女兒弦子說,【共產黨必須自身在本質上有所改變,才能給中國人帶來很正的幸福,這是很艱難的。我看得很清楚,我和媽媽的前途是到國外生活,也許有一天你會來和我們相會,但是。。。】教授們座談五四運動的意義和展望,提到馮友蘭的觀點,【西方文化之所以先進,並不是因為它是西方的,而是因為它是現代的。近百年來我們之所以吃虧,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國的,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古的。我們不能照搬一個個體,可是可以從一類當中吸收適合自己的東西。】嵋說:【合乎現代化的就保留,不合乎現代化的就刪去。對我們有用的就拿來,無用的就扔掉。這應該是很簡單的事。可是,做起來怎麼那麼複雜。】孟樾笑道:【這才有事幹。】

社會動盪,物價高漲,反飢餓,反內戰,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此起彼伏。明侖大學只能以保護學生為原則,盡量維持教學秩序。在對未來的選擇上,去和留是擺在大多數人面前的問題。一部分人滿懷信心迎接光明,一部分人抱著無奈的心情,聽從命運的安排。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留在中國的土地上,要來的也是中國人,並不是外族侵略,是可以共事的,情緒都比較穩定。

北歸記只寫到北平解放前就嘎然而止,如一場盛宴,只上了前菜,客人都眼巴巴等主菜上桌,卻突然散場,心有不甘。如後記中所言:【覺得時代的大轉折並沒有完,人物命運的大轉折也沒有完。】如果沒有接引葫蘆對小說中群體人物在解放後歷盡各種運動最終命運的安排,野葫蘆引將是令人遺憾的不完整作品。

接引葫蘆從開國大典寫起,主人公孟樾孟靈己冷若安等經歷思想改造,分與合,生與死,批判武訓,反右,拔白旗,大躍進全民煉鋼,飢餓年代,拔白旗,反黨集團文化革命等系列運動。明侖大學校長江昉劃為右派開除黨籍,臥軌自殺,“自絕於人民,罪上加罪。”在幫助黨整風的會上,本來要發言的嵋因兒子阿彌忽發高燒躲過災難。衛葑自殺前留下絕筆書:【不要個人崇拜,不要獨裁,不要專制,就必須有民主,首先要有黨內民主。為甚麼各種會議上大家都看著一個人的眼色,順著一個人說?提出不同意見的人遭到殘酷迫害,這種情況已經不是一朝一夕了,現在已經極端化了。】北歸記裡,宗璞借喬傑之口說過一段話:【少數服從多數,多數也應該容忍少數,這才是民主。怎樣服從,怎樣容忍,要看具體的情況了。】

孟樾臨終前最擔心的是中國文化的存亡,【我們打退了外來的侵害,沒想到又從內部起了這場浩劫。我盡力了,現在要睡。】知識青年下鄉,嵋的兒子孟彌因喝了苧麻水發燒昏迷,急病身亡。文革結束,平反。莊無因空難去世。嵋走出國門學術交流探望親人,孟合己肝癌病逝,冷若安肺癌去世,新時代的悲歡離合。年輕的下一代開始他們憧憬的新生活

宗璞《一九六六夏秋之交的第一天》曾想著要不要自殺,【這麼多學術精英站在一個台上,被人肆意凌辱!而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號下進行的。這世界,以後還不知怎樣荒謬,怎樣滅絕人性!我不願看見明天,也不忍看見明天。就我自己來說,為了不受人格侮辱,不讓人推來搡去,自殺也是惟一的路。】但因為考慮到年邁的父母,宗璞決定【偏活著,絕不死!】接引葫蘆中的生離死別是隱忍克制的,是渡盡劫波後的安定從容,是千帆過盡後的心如止水,借用胡喬木評論楊絳幹校六記可謂之: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成為公益律師的喬傑在給嵋的信中寫道:【我們的社會總是要進步的,拋棄野蠻,走向文明。因為我們是人。】或許,經歷了許多事,作者對一切都已釋懷,願意接受命運的安排。或許,不管願不願意,生活總是還在繼續,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在兒子阿彌死後,想要跳崖的嵋告訴自己:【不能死,偏要活著,一定要活著。】是的,活著,寫下歷史的見證!

野葫蘆引四卷如同一幅長軸畫卷,刻畫了明侖大學知識分子的群體形象,全面展示了他們近半世紀以來,在家國存亡漂泊流離以及共和國歷次運動社會變遷中所堅持的操守與品格,所選擇的道路與歸宿。讀這部小說,會不時想到吳宓顧頡剛夏鼐竺可楨等民國學者文人日記,他們就是野葫蘆引中的主人公,年輕時意氣風發教授著述,暮年被批倒批臭苟延殘喘,歷盡南渡北歸,痛苦離別。比較小說而言,日記裡生活的真實殘忍更讓人難以面對和承受!

宗璞說自己寫這部書是要尋找一種擔當的精神,任何事情要有人做,要有人擔當,就是要有責任感。小說編輯楊柳指宗璞的寫作發自內心,終於內心,不追隨,不迎合,【言自己所言,就是寧願開罪於人,而不可埋沒真理;感自己之所感,就是對事物,對生活,要有自己的看法,獨立的見識,這是人格的力量。】

資中筠先生評論這四卷小說波瀾壯闊,為時代立言,為民族精華立傳,可稱之為“史詩“,【老中青幾代讀書人身上折射出傳統的士與現代精神相融合,其中包括了深厚的人道主義和本能的是非感,正義感。人物是虛擬的,大背景的時代卻是真實的,不容虛擬。因此,無論對某個人物多麼崇敬或深愛,作者也沒有為他安排脫離現實的美好命運,也沒有按讀者的企盼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無論多麼嚮往光明,也不能無視黑暗,或者指鹿為馬地把黑暗解釋為另一種光明。】

“希望所有的人,書中的,書外的,都快樂地勇敢地活下去。”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十年前讀西征記後的雜感,恍如昨日。。。





西征記杂感

事了扶伊去 时间:2009-06-24 14:19:00 点击:571 回复:5

可能會有朋友奇怪,已然如此了,為什麼還對寫作不離不棄?其實很簡單,只因為有話要說,不然,對不起那個時代,對不起那些人。根據不同的感受,會有不同的表述。我還是那些話:寫小說,不然對不起沸騰過隨即凝聚在身邊的歷史;寫散文,不然對不起流淌在胸間的萬般感受;寫童話,不然對不起眼前光怪陸離的幻象;寫短詩,不然對不起耳畔琤變化的音符。我寫,因為我有;我寫,因為我愛。

—宗璞

一直關注宗璞先生的野葫蘆引。盼望著,終于在今年收穫雜誌的長篇專號看到新出的西征記。幾年前是東藏記。網絡上斷斷續續的讀完南渡記。有網友說讀南渡記是在初中,而東藏記已經是大學畢業了。宗璞先生八十高齡鴻雪續雙城,如她自己所言“我覺得我就像一隻螞蟻,很小的螞蟻,認真努力地在搬沙,銜一粒,再銜一粒,終於堆起一座小沙丘”,八年艱辛,“久經滄海,不迷赤子之心”,堅韌執著讓人爲之感嘆。

在西征記裏,“戰爭已經不是報紙上、廣播裡的消息,也不是頭頂上的轟炸。它已經近在咫尺,就在你身邊,在你床側。敵人,荷槍實彈的敵人正在向你瞄準”。這是你的戰爭! This is your war!青年學子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弱冠系虜請長纓,共赴國難,響應徵調,參加遠徵軍,做翻譯或者醫護,為收復失地還我河山的抗戰大業,一個人一個人在那裏拼(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這個土地上的每個人,為趕走日寇貢獻自己的力量。昆明大理楚雄保山騰沖緬甸印度越南,嚴軍長高師長佈林頓陶團長遊擊隊長彭田立民伕老戰苦留福留嚴潁書孟霛己李之薇,傣族少女阿露,土司,還有後方為前綫縫製棉衣的女人,為出征將士送小鍋米綫的鄉親,南洋機修工阿譚,駝峰航綫的飛行員本,修築滇緬公路的村伕,留下遺書的無名女兵,美國通訊官謝伕,明侖大學詹台瑋,爲勝利顯出了自己的生命。 “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勝利了,世界卻仍不太平。兩黨因爲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執政理念差別,誰都不甘心妥協,最終不惜一戰。嚴亮祖為免袍澤征伐,不惜自盡以告後人,江先生拍案而起仗義執言慘遭槍擊。手足相殘,同室操戈,這顯然不是為祈禱和平而犧牲的瑋瑋等國人所希望看到的,誠可悲矣。

宗璞先生情注筆端,潑墨渲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軍民同心協力抵禦外辱浴血奮戰的抗戰畫卷,讓那段塵封的往事重囘到我們的記憶中來。真情細膩的文字閒,親情友情愛情彌漫其中,可歌可泣。這支抵抗外辱的隊伍,是奔湧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浩然正氣,是民族精神瑰麗綻放的壯烈史篇。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文中曾曰:稽之往史,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纪念者也。前陣子,關於遠徵軍的電視我的團長我的團熱播,引起諸多爭議,許多年輕一代對這段歷史幾乎一片空白。崔永元說“你以爲康洪雷不想好好拍一部遠徵軍,如果孫立人,戴安瀾蔣介石史迪威也出來,而且全是正面形象,這部電視劇能不能播就很難説。”看過鳳凰衛視講述遠征軍女兵劉桂英歷飢餓寒冷,野獸蟻蝗,瘴氣瀰漫九死一生穿過野人山的故事,聽她講到“我們為國犧牲,不埋怨,無怨無悔,這樣把我們掩埋了,不許我們伸張,這實在是太委屈了,委屈得很”,潸然淚下。

宗璞先生的西征記,這個時候推出無意中居然也跟風一囘,冥冥中似有天意。一笑。從某種意義上講,野葫蘆引也算是宗璞先生的一次遠征吧,情長路更長,衷心祝愿宗璞大姐身體康泰長壽福綿,也希望能早日看到北歸記的出版。遙向燕南園57號問安。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宗璞



宗璞九十大壽資中筠致辭

@samwang996

中華讀書報有則宗璞專訪,提到這個問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811/c405057-31287530.html

中华读书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问题,在《北归记》中您借刘仰泽和李涟的争论,引用了冯友兰《新事论》的观点,您引用父亲的书在其中,是有深意的吧?

宗璞:我想不出有什么深意,我只是写出事实。在《南渡记》中我也写了演出今人《曹禺》的剧本,这是事实。讨论冯友兰的书也是事实。因为这种讨论很有意义,我不能因为是我父亲的书,我就“避嫌”。如果我父亲写了一本《菜谱》,我想我不会把它写进小说里。写这种讨论和冯友兰是不是我的父亲没有关系。1946年《新事论》已经出版了,其中《别共殊》一篇文章提出中国文化的方向,那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实际上是他们所属的时代不同。西方文化是现代的,儒家文化是中古的。我们不能照搬一个个体,就是说不能全盘西化。可是可以从一类当中吸收适合自己的东西。对于儒家文化来说,文化是生长的发展的,是可以增加和去掉的。我们可以发扬儒家的优点,改掉它的缺点。

我认为,儒家最根本最光辉的思想是对人的重视。我是外行,父亲告诉我《易经》指出,人同天地叁。我没有读过《易经》,只有《三字经》水平。下面的话只能说是感想,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从世界的思想看来,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神,都有一个造物主,人是神创造的,而只有中国人认为人是自己生出来的,不需要造物主来造。在《三字经》里面说的很清楚,就是“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人是和天地并列的,是和日月星一样光辉的。可是,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因为君权的阻碍,没有发挥。反而发展了“三纲思想”,没有了个人地位。儒家思想最大的缺点就是“三纲思想”,他捆绑着一切。

“五四”以来,我们已经认清旧文化不能就这样下去,必须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但是到46年也并没有解决,所以他们在纪念“五四”的时候还在讨论,到现在也还在讨论。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資中筠與齊邦媛

資中筠九十自述前言提到:幾年前,讀到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作為同代人,感觸良多,又喚起多少幾乎遺忘的往事,這對我是一大激勵,覺得來日無多,非下決心完成不可了。2014年訪問台灣,有幸會晤齊邦媛先生並共晚餐,相見恨晚。對加緊回憶錄的寫作又是一次鞭策。現在終於大體完成。說「完成」,其實不確,越寫,想起的細節越多,後來的時間不少是花在斟酌詳略上。若要繼續寫下去,不知伊於胡底。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筆記雜鈔補充後記兩則。

宗璞曾自稱“四餘居士”,四餘者,運動之餘,工作之餘,家務之餘,和病魔作鬥爭之餘。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南渡記後記道:立志寫這部長篇寫說野葫蘆引,實乃自不量力,只該在掙扎中度日。。。“不管怎樣,只能繼續掙扎上前。”與病痛和干擾周旋,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四日東藏記後記:路還長着呢,只不知命有多長。“寫下去世我的責任。”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西征記後記:二十年後,我才完成這本書。也是對歷史的一個交代。“待到春天來臨,我將轉向北歸,那又會是怎樣的旅程呢?“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小雪前一日北歸記後記:這一部書完全是在和疾病鬥爭中完成的。尤其是寫後一半時,我已患過一次腦溢血。。。“終於完成了北歸記,我有些高興,但仍不輕鬆。南渡,東藏,西征,北歸,人們回到了故土,找到的當然不是昔日的舊家園。生活在繼續,我也必須繼續,希望上天留給我足夠的時間,完成這個繼續。”

馮友蘭說:人必須說了許多話,然後歸於緘默。接引葫蘆最終是一部告別之書,如同宗璞接引葫蘆後記所言:我現在是歸於緘默的時候了,但是要做兩種告別。一是告別我經過的和我寫的時代,二是告別書中的人物,“我把自己的生命送給了他們,我不知道我的貞元之氣能不能讓他們活起來,能活多久,我盡力了。”

歸於緘默的告別,向宗璞先生致敬。
楼主:事了扶伊去  时间:2019-10-25 09:02:02
轉一篇文學城博客。

肩挎野葫芦手牵“鲁鲁”的宗璞 (2006-10-02 22:27:00)

作者:神在阿堵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文学作品,人们把它们叫作“伤痕文学”。我们几个不务正业的学生躺在宿舍床上常常大半宿大半宿地讨论看过的小说。在一大堆作品里边,读到了宗璞的《弦上的梦》和《鲁鲁》。《鲁鲁》不属于“伤痕文学”,《弦上的梦》应该算。今天来看,站得住脚的“伤痕文学”还有多少?但是,宗璞写一条小狗的小说《鲁鲁》,再搁一百年,还会以它触动心中那块最软的痛处的力量,使人难忘,读来让人想哭!

来看《鲁鲁》的结尾 : “唐家人久闻鲁鲁的事迹,却不知他有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在抗日战争那个艰苦的年代,一只小狗因为思念前主人,而常去看瀑布,这不是神来之笔,又是什么?有这样写一条小狗的吗?

写的地道的中国的人、中国的事儿。但文中写人,写景,隐隐有欧美异域风格,文字老辣,冷静里带一种动人的忧郁。这位姓宗的是男的或是女的,哪儿来的?孤陋寡闻如我者,当时竟然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哪儿来的?北大冯友兰先生的女公子,姑姑是写中国文学史的冯沅君教授。是一位家学渊源,学贯中西,发表过好多作品的女作家。——原来如此。

阿城在文化革命后读到张爱玲的作品时想,这是上海哪个里弄工厂冒出来这么一个有沧桑感的小囡? ( 大意 ) 我不知道宗璞,这也怪不得我。宗璞说过,写作三十年才出一本书,这怪不了她。

《宗璞小说散文选》一出来,马上去买一本。出国的时候,许多书,放进箱子里,又取出来。最后,非专业的书,就带了两、三本。姐姐来信说,父亲面对几大纸箱的书,叹口气:“他怎么舍得丢下这么些书啊。” 谁又不是割舍了书和好多别的东西走的呢。宗璞的书,带出来了。带它,除了喜欢文字以外,下面这几行字,也是原因。

“这本小书,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些许抉择时的痛苦,我便心安。”这段话和这本书,在异乡的许多个漫漫长夜里,给了我不少的慰籍。

反观人们出国的动机,精神和情感的成分,对许多人来说,比重也不算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生活嘲弄人。出来后,才认识物质力量之大。惭愧,为生计所累,离宗璞和她的鲁鲁渐行渐远。不料有一天,宗璞站在了面前。

宗璞和她的先生蔡仲德来美国、加拿大讲学,主题是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介绍。她中等个儿,精神很好,厚眼镜片里面的眼睛还是一条眯缝,不象作家象教授。正题之后,宗璞在回答问题时,为父亲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尤其在文化革命中的作为作了一些辩解。记得她谈到也是北大哲学家的熊十力先生,因为上面有人,而在解放后受的冲击就比冯先生少些。我想,我们后来人并非当事者,在对历史反思时,宜对这些前辈学者持宽容态度,特别是对冯友兰、费孝通这些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的学人。他们这一代人不容易,当年蒋政权的腐败,使他们寄希望于新政府,谁知又遇到毛这种更狠毒的整法,全民特务政治式的密不容针。这批老学者在这很难对付的两个朝代的窄缝里挣扎,能活下来尚且不易,更不论他们尽力出了活儿,育了人。对他们的评价,和对今天在电视上采访时动辄就抹眼泪的“名人”、“明星”相比,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厚道一点?我们想读懂他们,理解他们一生承载的重负,恐怕难。

宗璞谈到她的写作时,说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异族入侵,政权和文化曾经有过 三次大的南渡,叫衣冠南渡。第一次 是东晋晋元帝,大批中原士族也随之南迁。第二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第三次是明王福王,这三次人民和政权都没能够北归。日本侵华造成了第四次南渡。而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却做到了衣冠北归。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是很了不起的。她要在有生之年,把这次南渡和北归写出来。看到宗璞的视力已经很弱,很担心她是否有足够的时间。但是,从她的言谈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激情。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李清照词)透过宗璞音调低缓而并不平静的讲述,我好似看到东晋王丞相愀然变色,克复神州的气概,我们相信宗璞的精神和意志。

宗璞讲到在书中她要写写当年在云南的西南联大的人和事。不禁使人想到抗战时的著名“三坝”:昆明的巫家坝,成都的华西坝,重庆的沙坪坝。当年,这些地方的人民,以他们宽广、善良的胸怀,接纳和庇护了多所南渡和西迁的大学。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的薪火才得以延续。(当然,“三坝”是代表说法,还有贵州、湖南、安徽、广西、四川“中国李庄”、、重庆兴隆场等许多地方。)后来,宗璞在《东藏记》的“间曲”“东尾”中,留下了很好的写照:怎般折磨,打不断荒丘绛帐传弦歌,改不了箪食瓢饮颜回乐。将一代代英才育就,好打点平戎兴国策!

当演讲结束时,我拿出《宗璞小说散文选》请她签名,她抬头看了看我,大概没想到在大洋彼岸看到十几年前大陆出的她的书。她正要下笔,突然停下,抬头说,这是你带来的书,不是我送给你的,这样写吧:“ XX 先生存正 宗璞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加拿大 X 市”

她说是你带来的书,她指当赠书与人时通常要用“惠存”一类的词语,而这本书却不是她送的,所以 她 用了“存正”。我哪有这个水平来“正”宗先生的大作,只能是拜读了。无论在国内国外,现在,少能见到这样讲究礼数的读书人了,说寥若晨星并不为过。想到这儿,我心涌感动。

她把书递还给我,说以后《南渡记》和《北归记》出版以后,给你寄一本 。直到我们分手,我也没忍心把我的地址给她。快七十的人,眼睛又这么不好,算了吧,书出版后自己去买。

现在,《野葫芦引》的第一卷《南渡记》、第二卷《东藏记》都借到手了,准备慢慢欣赏。也不知道《西征记》和《北归记》写完没有。先翻了一下,深深地被她书中的自度曲所吸引(序曲,间曲“南尾”和间曲“东尾”)。如有有心的戏曲和曲艺作曲家将它们谱上曲,将是和“重整河山待后生”(《四世同堂》主题曲)一样动人的好作品。这里引几句:说什么抛了文书,洒了香墨,别了琴馆,碎了玉筝。珠泪倾!又何叹点点流萤?还有:恨深深一年时光改,凄惶惶割舍了旧楼台。问秋风何事吹痛离人泪满腮。

她在《东藏记》的后记里说:“目疾逐渐加重 , …… 写作全凭口授。”“路还长着呢,只不知命有多长。”想到宗璞正在用她的生命和血肉写这个记那个记,这些话使人心酸。她的丈夫蔡先生已经去世,一个人更不容易。愿她保重,健康长寿,日子象她的文思一样绵长!

楼主:事了扶伊去

字数:847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0-17 00:21:14

更新时间:2019-10-25 09:02:02

评论数: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