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郁孤台

郁孤台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19-10-31 14:58:29
江西和广东相邻,既有庐山,还有景德镇,更有陶渊明,都快走了半个中国,却一直没到过江西。为什么,没有具体原因,只能说是缘份未到吧。这回“特意”选在赣州中转,算是还愿吗(别的地方,不是不经过就是时间不适合,只有赣州能给我完整一个白天)?

对赣州一无所知,查地图知赣江抱城而过,景点无多,全集中在江边。集中带来便利,也是让我心动的一个原因。其中一个景点曾让我踟躇过:郁孤台。我隐约记得辛弃疾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词,此郁孤台是彼郁孤台吗?有点不敢相信,虽然不知词中的郁孤台在哪,总觉得不应是自己要去的地方。很快就我忘了这回事,六朝古都和人间天堂吸引我的全部注意力(我习惯事前不查事后查,为此吃了多少未知之苦,就是改不了)。

天公却不作美,我们应和朝阳齐来,赣州迎接的是淅淅沥沥的雨。雨肯定比我们来得更早,街上好多地方都见积水,看样子也没停息的意思,断断续续,时大时小居然洒了整整一天。这不是王维的“渭城朝雨邑轻尘“,更不是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除非不出门,旅途我不喜遇雨,甚至是讨厌雨。月下美人,雾里看花,确实别有情致与美态,通常情况下,观景我只觉睛方好,一般欣赏不了雨亦奇,我讨厌蒙蒙胧胧,喜欢明明白白。

大河向东流,是我国地势使然,还是有向北,向南,甚至向西流的(这些多属支流),我们熟悉“湘江北去”,赣江也是向北流,在九江入鄱阳湖归长江。后来才知道赣江发源广东大庾岭,勉强算是故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游人,可能对赣江会别有一种感观吧。首先闯进眼帘的,却不是赣江,是河岸古城墙,让我很意外,没想过赣州还有古城墙。城墙至少有数里,不高,城门也不宏伟,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女墙,很象重建。登城一望,说不出的失望,一江空阔,两岸云树稀疏,不见浮桥,惟浊浪翻腾。介绍说赣州有座古老的浮桥,明知不过是成排的小船上铺木板而已,但横亘大江,随波起伏,在我却是一种吸引。想在上面走一走,看一看,想像下凌波微波或一苇渡江的滋味。我承认有点叶公好古,更有些幼稚的想当然,还是想亲眼看看,真实地感觉下。雨大水急,浮桥卸下停泊在对岸,远望如一排小渔舟。野渡无人舟自横,不见渔翁与钓叟,隔水呼渡自然无船辑了。

只好冒雨向八景台走去。我不知八景名字来历(后来知道),是一个公园,最主要是那座建在城墙上的城楼吧,好象叫八景楼,三层高,面襟大江。章、贡两江抱赣州,在此汇流后始称赣江,两水冲来,隆然汇去,算是风景绝胜处吧,若有的话。当不成王粲了,登楼要收费,相应其景终嫌其高,难道有岳阳楼,黄鹤楼著名,赣江也没有长江烟波浩渺吧。
还是去看看郁孤台吧,沿城墙继续走就是。江水终始随行,似有意相交,殷勤呼唤。一会折而南返,顺流的贡江变成逆流的章江,江水奔涌如入襟袖。在水一方,将不是伊人,可能是英雄。远远就看到前面城墙内冒出座小山,浓绿深秀欲染衣,在浊黄的江水映衬下,简真让人以为天地翠色全笼在小山头,浓得化不开。山不高,亦不广,不峥嵘,不陡峭,离江近,孤零零。名字很好听,叫贺兰山,百米的海拔,“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因是孤山,又异样葱郁,故又名郁孤台。这郁孤台竟然就是辛弃疾的郁孤台,我微微吃惊。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眼。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说来奇怪,文史上向来苏辛并称,为豪放双雄,我是极爱苏东坡,对如雷耳的辛弃疾却素无偏爱,他的一些名篇自然读过,却从没有真正细读其词作。难道爱苏而抑辛,可我爱李从不曾抑杜呀。只能说是缘份未到了。这首《菩萨蛮》自然早读过,还算熟悉,确有一段郁勃之气,却不曾真正领略其深意。

知人论世,这话真有道理。艺术自有艺术本质,还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否则,很难有恰如其分的理解和体味。以前我一直以为,这首词辛弃疾是在郁孤台上写的,哪怕明明前有“书江西造口壁”字样,仍是视而不见,固执已见。这不全怪我,谁教一开笔就点出郁孤台,破空而来,先声夺人。可能词人也有这个担心,才注明是书造口壁吧?我地理不好,现在只知道造口在赣州北百里的赣江边。南宋偏安,辛弃疾对北伐矢志不改,见于诗词比比皆是。这首就是其中一例,虽是小令却辞短意丰,气势有如蓄水停渊,古人称赏不绝。我却好生奇怪:这词好在哪?了解一些资料才渐渐明白。明白这词,上阙重申北宋被破,仓皇南渡的历史,下阙大概是有志不能申,悲愤莫名。

这词大概写于1175年,离北宋破亡已近半个世纪,也就是说南宋也偏安半个世纪了。当时的辛弃疾是在赣州为官,郁孤台自然不会陌生,极可能无数次在台上“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却为什么这首词写于造口而不是郁孤台?北宋溃败,两圣被掳,金兵一路紧追隆祜太后直到造口,情况极度危急。“中间多少行人路”,有这段故实在,更是北人大逃亡的写照,亦有半个世纪“回家”的殷殷期盼。可怜一词用得极好,说重山遮挡望不见实是轻与虚,如此广阔的山河,如此美丽的江山,竟沧于敌手才是重与实。身为宋人,而对这大好河山,能泰然置之?山不可怜,人可怜。江水尚能突围北上,可是人呢?如何粉饰太平,百般歌舞升平,亡国之实仍旧重如山,亡国之痛还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报国有心,杀敌有力,奈何志不能申,对江晚山深,见流水空逝,听“行不得也哥哥”,其郁闷悲愤有堪于廉颇老矣。不清楚那段历史,那段血,难怪以前的我,感词中郁勃之气,却无法体会那份深入骨髓的伤与痛,悲与愤。

在南宋之前,我国曾两次沦为异族统治,更加巧合的是,两个小朝廷匀偏安江南。南宋之后,更二度完全沦陷异族的统治,即元与清。东晋与南宋尚存半壁,还可苟且,完全沦陷,便是口无言,身无凭,心无根。对遗民而言东晋与南宋所带来的悲愤与创伤可能更甚于元清。表现在文学上,试看元清诸人,论格局论气度就鲜有如辛弃疾与陆游辈,多悲而少愤,多叹而少昴。四度沦陷,中华不倒,外族武力成功,文化却完全失败,无一例外全被汉化。看一国一族存亡,要看文化存否。文化是根,所以最可怕的入侵,是文化的入侵,真正的失败是文化的失落。辛弃疾若生于现代,《菩萨蛮》是否开新篇?一部中华史,君子自不息,总以为是武力落后,归根到底是文化或是思想的落后。我们的文化进步了吗?郁孤台下清江水,不应是泪,也不应是血汗(郭沫若词)。

唐朝李勉为赣州刺史,登郁孤台北望而怅叹:“余虽不及子牟,但心存魏阙一也”于是改郁孤为望阙。辛词中的东北望长安,也是心存魏阙,是位卑不敢忘国忧。自此不少文人墨客,贬官名士登上过郁孤台,著名者如黄庭坚,陆游,文天祥,郭沫若等。不得不提,是苏东坡和郁孤台的渊源。孔宗翰是孔子后人,为赣州(当时叫虔州)太守,画得赣州八境图,寄给东坡求诗文。东坡欣然承诺,作文一篇述其因,写诗八首分绘美景,其中郁孤台诗云:“云烟缥纱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据说开后世八景十景的滥觞,不知是真是假。东坡贬岭南,方“幸”赣州,亲见郁孤台,又有短文作补记,亦有《过虔州登郁孤台》诗:“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但真正让郁孤台为世人熟知,还是辛弃疾这首《菩萨蛮》。三大名楼因一诗而名,遗憾却没有因一词而名闻天下的楼台,否则郁孤台大可进三甲。

苏东坡的诗,让我感慨千年间赣江变化之大,只有郁孤台一个翠字,古今依然。山下举伞仰望,石级如天梯,破开翠浪,直上烟树霄云高处。郁孤台就在上面,三层高楼,巍巍,楼前有辛弃疾雕像,磊磊。但我没有上山,没登郁孤台,辛弃疾以郁孤台起笔,不是郁孤台风景优美或壮观,是因为郁孤两字沉郁顿挫,胸中郁勃之气,非此突兀,不能喷薄而出,一倾而下。有些问题,我还没想明白,站在郁孤台上,咆哮的江水会让我无言。

雨更大了,赣江浊浪滚滚。
2019-10-24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19-10-31 14:58:29
我不喜欢拍照,这几张都是随手拍下,没找美景,所以这不能代表赣州风景。而最主要的郁孤台竟然没拍到。
第一张城楼是我望浮桥的地方,也是最初上城的地方。第二张的城楼应该是要收费的八景楼吧?在八景台公园。
三四就是赣江,准备说应是贡江
第五张,要是没记错,可能就是蒋经国故居,就在郁孤台腿下,应在右边,我的镜头没应没拍到郁孤台。我再看,相片中的小土岗,极可能就是郁孤台

第六张是城下街边雕像,我忘了是不是大禹,有可能不是
最后这可能是木芙蓉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19-10-31 14:58:29








楼主:独庸生

字数:333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0-26 22:12:39

更新时间:2019-10-31 14:58:29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