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砖探文化】• “翁”里的蕴含

【砖探文化】• “翁”里的蕴含

楼主:普人壹  时间:2019-11-15 12:51:39
“翁”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现在见得少了。象“老翁”、“主人翁”的说法随着社会语言习惯的变化现在已很少讲,除了在报纸、文学书刊中“翁婿”这样的说法还能在眼前晃外,现在能让大家对“翁”字印象深刻的恐怕要算在中学学过的《卖炭翁》一文了吧?

翁,一般指上了年纪的男性,是个指称男性长者的称呼。这是个指人的字,但字里无“人”(包括“亻”)。这是个指年龄已上了岁数人的字,但不见“老”,也不见任何能表示老的元素,连代表头发白的“白”字也没有。

这个字除带了个反映性别的元素“公”外,不见能反映、代表年龄已到一定阶段的表达元素,但中华造字古人就这么定、这么指称了。

为什么称上了一定岁数的男性为翁呢?

对这个问题,还要从年龄角度考虑。一般多大岁数会被称为翁呢?二三十岁会吗?四十多岁会吗?都不会,一般须超过五十岁。

当人年过五十时,中华文化有句话,叫“五十而知天命”。过了五十,就知天命了。是肯定知天命吗?如果按孔子的说法,是在二十志于学(注意是“志于学”即立志并投身于认真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后,才会如此。也就是说人在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磨练,在摆脱迷惑后又经磨砺成长,才进一步知道了天命。

关于天命,历来有不少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说是天安排的命的,也有说老天对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的期望或要求的……,不一而足。但由于中华文化里用“归天”这样的说法代指人离世,把人逝去还说成“羽化”,因此,这天命若按老话讲,更大程度上实际在说老天叫人努力做有助于得道升天、能帮助人离世后入天境上天堂的事。

这也和人生长成长的整个状况贴近。十八、二十岁成年前大家一般都主要是长身体、长知识;成年步入社会后,再进一步长经验、增阅历、拼事业,不断尝试接受、经历检验和挑战;三十岁后,一般各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已遭受过检验和挑战,既产生了成果,也生成了疑惑困惑一堆,须各人自己甚至众人重新体会、整理、化解;到四十,该解已解、能解已解,一般也不再主动去接受、经历新的大挑战。

如果说十八二十岁前主要是肉体成长、精神塑建、欲望萌发,那么二十到三十岁则是血脉贲张、身强力壮、精神和欲望双奔放的时候;三十到四十岁则是热血始退,梳理和沉淀开始登场,欲望、精力可能依然旺,但问号已把人越发带向非本能统治和控制的地方,越发显出人在血脉和欲望的贲张之外,还有很多非身体性的内容和空间唤人前往;四十岁后,身体、欲望、精力一般都开始拐弯,身体性内容对人的拱顶已开始收场。五十岁后,人已经历过身体、精神的双成长,也经历过有关的燃烧和张望,这时如继续过往,已不仅是回锅重烧重烫,而且是依将身体当火棒,这样已没啥新意可讲,延续原样易如嚼蜡和逞强,已要人更张扬生命的芬芳而非肉身的状况。

如果换个角度看这历程,您会发现,成年前的阶段无疑也是长包括身体在内的生命基座的阶段,其间被盛放于这基座的生命也开始萌发、初融合于这基座。至成年时,两者初步融合起来。由于成年前这种初融合一方面是各人自生,一方面也是家人、社会抚养扶助而成,因此这初融合又是一种非独立自成的融合。个体的生命及其基座的真正自融于是必然走向独立自成的阶段,包括实现自己养活自己在内因此在大自然中开始,并因为这种共同的活动,人自觉不自觉地组成了共存共在体一一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简单,大自然是人的环境,是能提供人滋养物的来源地一一包括触发激发人意识、认识等内容的来源地。原本人尤其单个人只须直接面对自然即可,所以原本的社会内容也简单一一是人作为同类共存相助的一个所在,所以这时人之间的关系也朴素自然。但由于人包括个体人、群体人在大自然面前所显现的单薄,人自然地走向了发展社会内容以使其助力于人的方向。

这一转折使社会成为了人与自然间的过渡物、中间物、连接物,使社会本身也成了人的环境物,尤其更显然成了个体人的环境物。人由此最起码拥有了双层环境一一自然环境加社会环境。

这对人,不管是对人这生命体的肉身(实际的生命基座),还是这生命体里的生命,其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改变了它们直接在大自然中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路线。本来人生命体的状态相对简单,满足吃饱喝等肉身需要后,即处于放飞生命的时光,就如同我们现在闲暇时可以做各种想做的、主要让精神而不是欲望舒服的事。由于这一改变在增加社会即人们的联接性时也增强人的比较性,在提高人相对于自然的力量和获取自然资源的效率时,也提升了人在社会里的相互比较度,各种比较性内容包括只基于比较甚至为比较而比较的内容的发展相当时期内反而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当社会地位成为衡量人的极重要甚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时,人实际早已成为更作为生命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早已成为为生命体更好地存在而努力的主体,而不是为生命更好地发展的主体。

这里面貌似差别不大,实际差别巨大。当比这比那成为个体人甚至群体人的主体追求甚至最主要、最重要的追求时,人作为生命体很忙、人这生命体整个很忙、个体人甚至众多群体人的生命体整个因此很忙就不可避免,组成这些人生命体的肉体和生命彼此都忙、都不分彼此地忙、连在一起混在一起分不清地都很忙就是很常态的特征。于是,生命体三个字不仅是人自己突显于大自然面前的字,也是人自己突显于社会及人前的三个字,不惜在生命体上不断加物、加附加物成为此环境中人们的习惯选择,体态巨大、物光闪光由此也成为典型代表在社会里称傲。所谓生命之光、生命的自发光反成为日渐退隐于社会的内容,不太能朴素、正常地闪亮于社会,反宣扬、傲骄、彩涂式地张贴于社会,也走向物以稀为贵的途径。

如此,本来肉身与生命就混处共成于一体的人的生命体也就更加混处甚至浑处,以至人这生命体被认定为是欲望体,甚至被公认为是个欲望体,“人有的只是欲望”由此也成为人世间极响亮也很被广泛接受、承认的一个断言。

而这样的断言又助推甚至垄断着社会内容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致生命体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两者之间也变得含混、变得日益互代,以致生命体的价值而不是生命的价值更称雄于社会。

人世的这一折拐也把人二三十岁、四五十岁以及其后的岁月旅程及指向更清晰地标注上“生命体”三个字,而不是“生命”。人尤其个体人的生命体服务于生命及生命发展这一点由此也变得萎缩,甚至只萎缩成“繁衍生命体”。

我们还意识到二三十岁的打拼根本上是为什么吗?仅仅为独立生活、仅仅为自己养活自己?
人三四十岁的努力和坚守究竟为什么?仅为过上更好的生活、变得更有地位?人四十岁时的不惑又是不惑于什么呢?是不惑于问题还是不惑于生命的发展和指向?

而我们忙于社会又是忙于什么?究竟又应该忙于社会什么、忙于社会的什么?这些问题自然就更退到遥远的地方了。

中华文化中有一个词叫老当益壮,为什么老了反而应当更加壮?当老被理解为衰老,当年老被等义于身体衰退时,老当益壮就变成了一个不易被理解、易被认为只是个表达愿望或美好愿望的词。

这又何尝不是“老”被纳入生命体这一概念框架进行认识所造成,又何尝不是它被从生命这一概念框架中撤离所塑就?

当我们恢复到生命这样的视点和概念框架中去看“老当益壮”时,是否更好理解些?

二三十岁我们已磨练出了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肉身这一生命基座已能在世安稳存身,用老话说已能安身从而可以立命。三十岁不仅是已能立身,也开始立命的旅程,所以“三十而立”可以说有双重含义。此时,我们对肉身的需求已知并能安置,但对于生命、对于立命尚有疑问和困惑,但相应的经历包括生育、养育的经历已给我们启示,已促我们悟解、体会,相当遍历后,最起码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在一个肉身成长中的并长和茁壮,看到了以往被我们忽视的部分,从而嫁接起我们对自己生命而不仅是肉体的成长认知,清晰起自己生命的起升状态和这一状态在继续的理念,因此,四十岁对相关内容不再疑惑、困惑,从而更关注起生命的成长来。注意关注并重视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后,经年累月,到了十年后,是否会到一定高度?如此自己的生命之枝是否已更靠近天,知道更多关于生命的东西?如此,五十岁是否可知天命而不仅自己生命的内容呢?

五十岁后,男人被称为“翁”,这“翁”里的“公”又何止是指性别?天连一片,公共所有,难为私据,天命又何尝不是共同公共的生命、生命的公共和共同?这样的命能违吗?不能吧?!所以怎么着?中华文化里有“天命不可违”。人到五十岁后,已更看到人的无差别,尤其人的生命而非肉身的无差别,已更看到生命的共同,知生命之公,晓自己的生命和公共的相同,这时是不是更愿托起和放飞这生命的公共?

这种体现和突出生命成长和及达状态的意涵不仅体现在称呼男性长者的“翁”里,也体现在称呼女性长者的“媪”里。众所周知,在中华文化里,女性属阴,极具承受力,描述她们时易说她们如月光般温柔。但在称呼女性长者的“媪”里,女性性别有体现,极具承受力也有体现,但就不再突出她们如月的一面,反而在字中标注她们太阳般的特征。这里面同样有突出显示她们生命成长和健全的原因。您看,“媪”字里的“女”不光指性别,按中华文化的有关习惯意涵,也代指她们原本属阴如月的一面。随着她们年龄增加、生命成长,她们的生命状态也趋臻完善,已不偏于阴,而有太阳般的光辉。如此女性的生命日月共升、齐明同具,是不是也走向了完满的自成?

如果说五十岁前是人这生命体里的肉身托起人,那么五十岁后已须人这生命体进一步托起生命。几十年肉身之火的蕴积和燃烧,某种意义上已把人的骨骼肉胚煅烧,已让肉身这个生命的座基知其能、其用甚至其极,使其再怎么认为自个儿应自我标榜、自立为国王都变得缺乏说服力一一感官刺激会增加感受但其本身有多大变化?过多刺激后是不是更易会向迟顿发展?即使再多的感官刺激是不是都易落下还缺点啥?欲望的满足似乎会造成心满意足,但心意改变本身不就能让欲望更弦改张、褪隐他乡?思想、意志力难道都源于感官和欲望的大本营,都是它们出生的子弟?何以精神的渴望让人更加持久仰扬?何以精神的满足更让人心满意足?何以纯净更让人向往,让心象到了故乡?何以静谧更把人带向安宁和释放,更象身在宝地宝库一样?

这一切又何尝不是生命存于肉身又还自有张望的迹象?这一切又何尝不是生命还自有向往和其他发展空间的征象?

人类存世远超万年,关于生命体、肉体、生命的故事不断在人中演绎,展现着它们更真切的自己,也在人的认识中留下影子和印记。有关的一切即使不被现代人感觉、记忆,久长的人类进化史也累积出足够多的东西漫浸至人的意识、流淌在人的感觉,也多少已把人的认识之门冲开,在人认识中的盘旋、沉淀,以成文化中的一页。

很荣幸我们的祖先一一中华造字先人不仅拥有了有关认识,还融炼了认识把它存于文化,更筑其为字,留于“翁”这样的字以作启示提示。

如果您认为您的生命体里有火焰,相信您也认为它会和炉火一样也有纯青的部分。让我们留意、关注一下它,并看一看中华古人留下的“翁”字。



楼主:普人壹

字数:4360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19-11-10 23:04:17

更新时间:2019-11-15 12:51:39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