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把两条赵魏之间战事的记载往后移四年。




十七年(前278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




十八年(前277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



它就和后面两条同样发生在赵魏之间的战事在时间上连起来了。




二十三年(前276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




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经过调整,我们看到的情形是,三国联盟一直延续到了前279年,由于前279年发生了燕昭王和孟尝君去世,还有田单复齐这些大事,这个联盟解体,楚国前281年想加入的是这个联盟。


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乐毅被新继位的燕惠王赶走,他从燕国回到赵国,第二年他才能单独指挥赵军攻魏。




赵国开始进攻魏国是在前278年,从前278年-前275年,赵国连续四年都在攻魏。




这样,一切都讲的通。




另外一条史料也需要辨析,接下来,白起率军发起鄢郢之战,据说他只带了几万兵力,这个可信吗?




这条史料来自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也是在这篇文章中说,伊阙之战的时候,白起手下兵力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战国策一向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它对于数量的描述经常都不准确。伊阙之战的决战爆发之前,秦国有一年的充足时间把它能够调集的军队都调集起来,倾巢而出的秦军只有韩魏的平均数吗?应该不止。如果秦军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数量,韩魏却从头到尾采取防御姿态,不敢和秦军交战,它们未免怂的有点过头了。




上一年司马错攻楚,他只是三路部队中的一路,他的兵力仅仅来自陇西,巴,蜀三个郡,不包括从关中征发的主力部队,都有史料说他带了十万兵。鄢郢之战前,秦国辛辛苦苦,通过重大外交手段,把其他国家的干扰给去掉了,现在它可以集中全国力量攻打一个楚国,白起却只带了几万兵,这个很奇怪。




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是,邯郸之战的时候,白起拒绝去前线指挥。范睢在想办法劝说他:以前伊阙和鄢郢之战,你凭借很少兵力,以寡敌众,取得胜利,现在这点困难对你来说应该不在话下。文章作者通过范雎的嘴说出伊阙,鄢郢之战白起带的兵力少,目的是为了和邯郸之战形成鲜明对比,强化范睢的语气和说服力。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我心目中的鄢郢之战情景是,数量庞大的秦军如同潮水一般涌来,淹没了楚国大地。从前279年-前277年三年间,秦国先后占领楚国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平原,还有巫郡和黔中郡,再加上以前被秦国占领的南阳盆地和汉中地区,楚国已经丢失了它位于长江中游的整个西部领土,只剩下位于长江下游的东部领土。




为了表示和楚国恩断义绝的决心,魏冉还特意派白起到夷陵,把楚国先王的宗庙和他们的坟墓都给烧毁,魏冉的性格是标准的理智型,可是烧毁夷陵这种做法,除了进一步激发楚国人对秦国的仇恨之外,它能有什么用?对秦国有什么好处?这种做法一点都不理智。感觉的到,楚顷襄王最近的行为搞得魏冉出离愤怒了,失去了惯常的理智。




多年来,秦楚关系中撕裂的伤痕都魏冉用一张温情脉脉的面纱给遮掩住,到了鄢郢之战,魏冉抛掉了面纱,不再遮掩,天下人都能看见这道伤痕,人们才猛然发现,原来它是如此之血淋淋,如此之触目惊心。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楚国西部领土全部落到秦国手里,刚刚在云南安顿下来的庄蹻向外一看,他发现自己被彻底隔离了,来自楚国的人员和物资支持也没有了丝毫指望。这个地方环境陌生,异族林立,地势崎岖难行,气候炎热潮湿,毫无疑问,今后日子将会过得非常艰苦。


他想对外交往就只能和秦国接触。秦国史书中有庄蹻和它接触的记录吗?一次都没有。


庄蹻所部都是反叛军,但他们也是楚国人,他们也恨秦国,他们宁愿永远的与世隔绝,默默无闻消融在当地民族当中,也不愿意求助于秦国,不愿意和秦国接触一次,这告诉我们,楚国对于秦国的仇恨是全民性的。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顶。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这就是临终前孟尝君目睹的一切。孟尝君早已习惯了和命运搏斗,刚懂事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他的命运已经被注定,这辈子他都是一个不祥之人,对于这个说法他从未甘心接受,他坚持认为,人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能够改变命运。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铁一般的事实让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不可抗拒的命运,秦国统一天下看来真的是上天护佑,大势所趋,天命所归。


不过,在天命的实现过程中,渺小的人类就只能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被动地接受安排吗?不是的,人类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这时,孟尝君深刻理解了“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的含义,天命即人事,人事即天命,两者是一回事,自己可以对齐国出手,改变秦国统一天下的天命,但那不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事,不属于“人事”的范畴,人应该做的事自己已经做完了,可以问心无愧。想到这里,他安详地最终闭上了双眼。



孟尝君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历史这本汪洋浩瀚的书籍从此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在战国中期,秦国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获得统一天下的资格,随着前279年的过去,进入战国后期,资格已经到手,它孜孜以求的目标变成了统一天下。


连横战略就是魏冉瞄准统一天下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然而,他意气用事,中途就对楚国发动鄢郢之战,违反了连横战略的原则,不可避免的,当魏冉准备又回到连横战略上的时候,他发现,三晋国家都提高了对秦国的警惕,这给连横战略的后续推进增添了很多困难。


这些事件已经属于战国后期的历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我们还是回来对战国中期的历史进行总结,简单的说,战国中期就是一个秦齐双雄会的时期。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春秋历史的重头戏是南北向的晋楚争霸,战国历史的重头戏是东西向的秦齐争霸。

后人回头看战国中期,第一感觉是特别乱糟糟,一会儿合纵,一会儿又连横,大家都不按常理出牌,毫无规律可言,让人摸不着头脑,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原因在于,这个时期同时存在秦国和齐国两个力量中心,就像海面上同时有两个风暴眼,从两个风暴眼发出的狂风暴雨搅和在一起,海面景象只能是乱成一团。

我们必须把两只眼睛都睁大,它们分工合作,分别盯着两个风暴眼里的初始动静,才能搞清楚,一波波笼罩着海面,汹涌澎湃的风暴,它们到底是怎么酝酿和形成的。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它不像战国前期,也不像战国后期,战国前期只有魏国一个力量中心,战国后期只有秦国一个力量中心,战国前期的重大事件都是围绕着魏国进行的,战国后期的重大事件都是围绕着秦国进行的,这两个时代的线索容易梳理。


只有用秦齐争霸作为主线,前340-279年这六十年间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它们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梳理清楚。


前340年,马陵之战魏国战败,失去霸主地位,前334年徐州相王,魏国自己主动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这六年时间,是从魏国称霸到秦齐争霸的过渡阶段,马陵之战中齐魏是敌人,徐州相王中齐魏变成盟友,齐威王想办法只用六年时间完成这个大拐弯,他的效率算是蛮高的。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前334年徐州相王是秦齐争霸时代正式来临的标志,这一年,在齐国本身不知道的情况下,秦惠文王隔空出手,暗中布下用来对付齐国的重要棋子。过了半个世纪,前284年,五国伐齐中齐国衰败是秦齐争霸时期结束的标志。其中又以前311年为界,分为上下半场。



前284年-前279年,五国伐齐到赵魏燕三国联盟解体这五年时间,可以看做秦齐争霸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式尾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线是秦国和三国联盟的对抗,孟尝君是三国联盟的核心人物,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证明了,他仍然是一个齐国人,而且我们还看到,他的齐国出身对历史走向的影响力很突出,这个阶段也是由于齐国人田单的惊人之举而宣告终结。


秦齐双雄强强对话爆发的冲击波,不仅塑造了战国中期的时代面貌,整个公元前三世纪,它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直到秦帝国烟消云散为止。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国经过数百年苦心经营才统一天下,却只过了十几年就迅速灭亡。它的胜利果实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就被汉朝给夺走,“可怜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件事成为后世的热门讨论话题。战国中期的历史可以为这个话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秦帝国迅速灭亡,是因为,它还身处局中,它没能摆脱棋局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惯性,它的历史应该算作战国棋局的一部分。


战国棋局开始的时刻是前453年三家分晋的时刻,七个主要棋子在这一年全部就位。战国棋局结束的时刻又是什么时刻呢?是前221年秦灭六国的时刻吗?不是的。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前221年,秦国以为自己已经吃掉所有棋子,结束了整个棋局,其实它没有,只过12年,六国就纷纷复国,棋子们都回到了棋盘上,而且它们在棋局当中充当的角色,起到的作用,都是它们在战国时代充当的角色,起到的作用一个理所当然,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延续。


所以,战国棋局结束的时刻是前207年秦帝国灭亡的那个时刻,接下来的楚汉战争才算是开启了一盘新棋局,出现了新的特点。秦末战争是对过往的总结,楚汉战争才是开辟未来的道路。



看完秦齐争霸的上半场,我们就能大致理解,为什么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看完秦齐争霸的下半场,我们就能大致理解,为什么秦国站的越高,摔的越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摧毁秦帝国的种子很早以前就已经生根发芽。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我经常听到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秦国有一只很强大的长城军团部队,它曾经击败匈奴,到了国家危难时刻,它跑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它被赵国给拖住了。

长城军团没有缺席,从一开始,它就投入了战争。

战争初期,秦国拟定的计划是:章邯,王离分率两路大军镇压叛乱,章邯在黄河以南作战,王离在黄河以北作战,他们相互呼应,齐头并进。

王离率领的部队主要就是成建制的长城军团。但是,王离很快发现,赵国是块难啃的骨头,顽强抵抗秦军进攻已经成为赵国人的习惯。他在邯郸城下焦头烂额,用了一两年时间都拿不下来。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随着战争的进行,黄河以南的章邯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王离的配合,打了胜仗他也不敢乘胜追击,那是孤军深入,很危险,应该先把王离部队解放出来。

于是,他调转头往回撤,北渡黄河,也加入了赵国战场。这个行动付出的代价是,秦国放弃了黄河以南还在它控制下的大片土地。

秦军主力全部集中在一起,这才好不容易攻克邯郸。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知的巨鹿之战,赵国人没有屈服,他们又转移到巨鹿城继续坚守,而且一直坚守到其他国家援军赶来,和赵军一起,里应外合,在决战中击败秦军,王离战死。(像不像50年前邯郸之战全过程的一次重演?)

直到巨鹿之战中被消灭,长城军团都没能爬出赵国这个泥潭,它毫无作为,没有取得任何战绩,所以,后人都注意不到它。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战国时代,赵国是秦军东进道路上一条难以逾越的障碍,到了秦末,它的路障作用仍然很显著,给秦国制造了巨大麻烦。


此后仅仅过了不到三年时间,楚汉战争中,我们看到,韩信在井陉获得一场胜利,接下来他就顺势迅速攻占全部赵国领土,他用不着像秦军打的那么艰苦,赵国的路障作用消失了。


秦末的时候,楚国士兵一旦上战场,他们会不顾一切,破釜沉舟,跟秦军拼命,他们的想法不是去作战,是去复仇,砍死一个够本,砍死两个赚一个,所以,遇到秦军,楚军战斗力会突然暴涨,不能用常规方式来衡量。


楚汉战争中,楚军的对手变成了刘邦手下汉军,他们会拼死作战吗?显然,他们犯不着这么做。


楚国和赵国是在推翻秦帝国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专门针对秦国?其缘由需要回溯到战国中期,秦齐争霸的时代。
楼主:xajh2001  时间:2020-12-07 21:30:04
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抽刀断水水更流,秦国统一天下是个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但是,它也不能切断事物发展的内在因果关系,不能把历史长河分成互不相干的前后两部分。不能说因为秦统一了天下,一切就从头开始,它以前做的那些事情造成的后果就一风吹,不存在了。


把秦朝存在的十几年时间分割出来孤立的看,秦的突然死亡令人惊异,但是,从大历史的背景来看,秦的突然死亡完全合情合理,一点不奇怪,出来混终归是要还的,或迟或早而已。


在秦齐争霸上半场,秦惠文王和张仪为秦国赢得的优势巨大,但是,到了秦齐争霸的下半场,孟尝君表现突出,足以抵消秦国方的优势。真正决定双方胜负的人是齐闵王,如果没有他,秦国在函谷关之战就难逃一劫,更不用说反过来击败齐国。

楼主:xajh2001

字数:28730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4-12-31 06:03:00

更新时间:2020-12-07 21:30:04

评论数:18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