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逝世80周年:再看鲁迅热恋时的广州美食地图

逝世80周年:再看鲁迅热恋时的广州美食地图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鲁迅热恋时的广州美食地图

作者:钟洁玲




(鲁迅与许广平)



本文分下面标题连载:

一、253天的幸福“南漂”;
二、恋爱中的鲁迅;
三、时尚的鲁迅;
四、春游觅美食;
五、“相睇”地陶陶居;
六、烹鱼言情;
七、“七夕”情人节;
八、爱西餐的鲁迅;
九、想吃蛇,尝龙虱;
十、后 记


————————————————————————————




一、253天的幸福“南漂”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热恋。
2016年10月,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我们决定考察一下他们在广州的美食地图。
鲁迅年轻的时候,也像当今千千万万有为的青年一样,到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打拼。不过,他因为有“海归”资历,又有同乡达人举荐,起点比较高,一到北京就是公务员,且薪酬不菲。



(学生时期的鲁迅)

据权威资料分析:鲁迅在北京时期,以公务员为主要职业,业余写稿赚钱,到大学兼职教书,换算一下,平均月收入相当于2009年物价水平的2万元。之后到厦门、广州时期,鲁迅辞去公务员职务,专职做教授,平均月入相当于2009年的3万元。后期上海时期,鲁迅没有公职,是自由撰稿人。仅靠稿酬,月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4万元。
薪酬不菲的鲁迅在北上广吃过很多馆子,尝遍东西南北菜。相比起北京的14年、上海的9年,鲁迅在广州逗留的时间最短,只有8个多月,253天。从1927年1月18日至9月27日。但这200多天可能是鲁迅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原照中还有一个男人,后面讨论)


这一阶段,他与许广平的恋情进展神速。
俗话说,食在广州。他们在广州究竟上哪儿吃了?我的朋友楠楠,是个鲁迅迷,似乎对鲁迅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她从鲁迅电报文+流水账一样的日记里,梳理出鲁迅在广州期间到过的餐厅,转给我,作为文本考察依据。于是,我们发现鲁迅在广州吃过的酒楼、茶楼、茶室、冰室,共有下面25家:
荟芳园、北园、别有春、陆园茶室、大观园茶室、妙奇香、国民饭店、一景饭店、福来居、松花馆、东方饭店、珠江冰室、拱北楼、陶陶居、晋华斋、八景饭店、宝汉茶室、美洲饭店、安乐园、南园、美利权冰室、太平馆、山泉茶室、亚洲饭店、在山泉茶室。
其中去的次数最多的是陆园茶室,共7次;其次是国民饭店,5次;福来居,3次;妙奇香,2次;北园,2次;美利权冰室,2次;晋华斋,2次。



(鲁迅和许广北去过的北园。这是1956年重建、新装修的北园)




二、恋爱中的鲁迅


与许广平认识之时,鲁迅已经结婚。
这是母亲包办的婚姻。1901年订下的亲事,对象是同城的一位女子朱安。鲁迅知道母命难违,曾要求女方至少做到两点:一是解放缠足;二是到新学堂念书。但这两个愿望都没能实现。1906年6月,尚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母亲以病重为由骗回家乡,与朱安成婚。
婚礼走过场之后,鲁迅马上返回日本读书。鲁迅对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母亲)



(母亲骗鲁迅回国,与朱安结婚)


许广平出身于广州的名门望族,家世显赫,有官有商,到许广平为第七代。许家旧宅在高第街,叫“许地”。不过因为许广平父亲是庶出,在家族中地位不高。许广平倒是过上了新式生活:不裹足,学官话,上学堂。
小时候,许父也曾给许广平订下一桩婚约,但被许广平与三哥一起抵制,成功退婚了。在遇到鲁迅之前,许广平有过一段刻骨的初恋:男方叫李小辉,也是到北平求学的广东人,北京大学学生。不幸的是,1923年春节,许广平染上“猩红热”传染给李小辉,许广平病愈时,李小辉已经去世。



(学生时代的许广平)


1925年3月,许广平与鲁迅开始通信。1925年10月,两人开始秘密相恋。但在北京,鲁迅家里还有母亲及“元配”朱安,这段师生恋情隐蔽而又压抑。
在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看来,许广平1925年10月写的文章《风子是我的爱》是二人爱情的转折点。许广平在文中说:

“它——风子——承认我战胜了!甘于做我的俘虏了!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呀!风子。”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周海婴长大后认定母亲的文章《风子是我的爱》是二人爱情的转折点)


1926年两人一起南下,商议用两年时间解决经济问题,共同生活。这年8月,鲁迅先到厦门大学任职,许广平则回广州老家。一对恋人,分居两地,只能靠鸿雁传情,这些书信,后被收入著名的《两地书》。



( 1926年,鲁迅南下到厦门大学任职)




(鲁迅与许广平写的情书《两地书》)


1926年12月,鲁迅辞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之职。1927年1月,鲁迅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一对恋人,终于在广州团聚,他们自由了。
鲁迅日记写得清清楚楚:初到广州的两个月,鲁迅看了7场电影,其中有6场是与许广平一起看的。他们一起品茶、购物、诳公园、买玩具、春游、观赏七夕、买草帽、照相、吃雪糕……享受种种他不屑于描绘的幸福生活。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三、时尚的鲁迅


鲁迅来广州,任职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许广平当助教。当时中大校址在文明路(今鲁迅纪念馆)。初来乍到,鲁迅先搬入学校的钟楼里住,钟楼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在这里鲁迅住了69天,再迁到白云路的白云楼,在里面住了6个月。
2016年10月6日上午,我们专程到白云路的白云楼实地考察。发现这里外观保存良好。之后又到中山图书馆旁的鲁迅纪念馆(钟楼,中大旧址),这里也是国民党“一大”地址,虽然粉刷一新,却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影。此外还尝试寻找妙奇香,无奈一排新建筑已经耸立在原址上了。中午我们到太平馆吃西餐,体验一下鲁迅和许广平当年享受过的滋味。



(广州白云路白云楼。3月29日鲁迅搬来后,许广平也秘密迁来。但对外是不公开的。他们后来到上海才公开同居)




(鲁迅初到广州入住中大钟楼,这是办公室。楼上有个房间鲁迅住过。许广平没有在这里住过。




( 本文作者钟洁玲在鲁迅纪念馆前广场)



(“五十到一百”的主笔钟洁玲、钟健夫,一起去考察《两地书》两位主人公的广州美食地图)


我查了一下,月收入相当于2009年3万元的鲁迅,在广州光顾最多的,竟然是茶室。
1927年前后,广州的饮食形态已经非常丰富,有钱人几乎可以从清晨直落,吃到第二天凌晨。各类食店星罗棋布,穷有穷吃法,富有富吃法。
天擦亮就有茶市。办茶市的是茶楼,茶楼分早、午、晚市。早市供应各式点心,午、晚市增加了炒粉、炒面、汤面及锦卤云吞。
除了茶市还有饭市。办饭市的是酒楼,酒楼开两市,即午饭、晚饭。
有意思的是广州有了茶楼及酒楼之后,仍不满足,在茶楼与酒楼的三茶两饭之间,还诞生过一种中间产物:茶室。
茶室开在早上9点半钟,正处于早茶歇市、午饭又未开市的空档期。如果说茶楼属于大众的喧嚣的,茶室就属于小众的、讲情调的。茶室经营面积小,环境清静,布置优雅,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咖啡馆。这里不搭台(茶楼人多只能搭台),保障私人空间。服务员走路也轻手轻脚的,再不会捧着点心笼叫卖了。来这里的往往是爱过夜生活的有钱有闲阶层,开夜工的粤剧名伶,晚上看戏看电影散场之后来宵夜的人,还有就是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这一阶段,广州下棋成风,茶室正好吸引一批有点闲钱的“象棋迷”。到茶室只要一铺棋子,从上午直落到晚上,杀得昏天黑地,全部消费都在茶室,兴奋之余,赢棋的人还会请观棋的人吃饭。因此,不少茶室以棋客为对象。有一年,位于西关宝华路上的翩翩茶室还因为诞生了一位“广州棋王”而蜚声全城。



老广州街景



(老广州街景。照片中男青年的发型正是现在流行的)



(老广州街景)


茶室倡导精品,注重茶的质量,还可以专门点级别不同的茶,这里既卖点心又卖简单菜肴,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小而精”。可以讲,“小而精”的传统是茶室开创的。这点正好区别于茶楼与酒楼。茶楼的点心都是提前做好的,茶室则是“即点即蒸”——让客人在餐纸上划勾,即点即制。所以点心的品相及口感,远胜于茶楼。茶室出品的著名点心有:娥姐粉果、灌汤包、奶皮猪油包、笼仔包等。这当中,点心师功不可没。后来茶室业衰微,这些点心师到茶楼酒家,对广州美点发展大有贡献。



广州茶点



(娥姐粉果)

鲁迅喜欢喝茶,爱喝龙井、乌龙。他的日记似电报文,惜墨如金,即便如此,也记录多次友人赠茶。而“品茗”是最高频出现的词语。他到陆园茶室,经常是晚上几个人一起来。陆园茶室位于太平南(即今天的人民南),与鲁迅办公及居住的白云楼都有几公里的路程,要去陆园必得乘坐人力车才可以。他重情调,喜欢边聊边吃,以精制点心及小份菜肴取代酒楼大餐。陆园最出名的是章鱼鸡粒炒饭,鲁迅爱吃这个。此前在厦门,鲁迅曾用炒饭下酒。
广州茶室正好在1927年达至全盛,鲁迅见证过,10年后它就消亡了。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每天连载一节,若想立即看完全文,可手机关注公众号“fr50-100”,回复“鲁迅”收看全文。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四、春游觅美食


4月22日,许广平带鲁迅等人去城北郊游。中午就在宝汉茶寮午餐。
宝汉茶寮是著名的郊野酒家。它在越秀山北面,是清明踏青必经之地。茶寮按田园风韵布局,以竹篱笆做外围,里面有五彩缤纷的花径,茶室主体是蓬门茅舍造型,四周遍植青竹。吸引城中大批文人雅士来这里饮酒题诗作联。菜式以乡村风味为主,白酒黄鸡最出名。



( 老广州中山纪念堂北面,就是越秀山,鲁迅和许广州是否到此一游?)

当时高剑父、陈树人等一班书画名家也常来这里雅集。高剑父、陈树人原是老同盟会员、孙中山的老拍档,民国成立后创立岭南画派。龚伯洪的《百年老店》载入一段趣闻:高剑父爱吃街边牛杂,有次来宝汉茶寮雅集时,到寮外买牛杂。卖牛杂的小贩不认识高剑父,把一串牛杂递给他时问:“高剑父在里面吗?”
高反问:“你认识高剑父么?”
牛杂佬答道:“不认识,但我很喜欢他的画。”
高笑着说:“我进去叫他画一幅送你。”牛杂佬大喜,送上几串牛杂,高便走回茶寮画了一幅画,再走出来送给牛杂佬。牛杂佬这才知他就是高剑父,连忙道谢不已。此事传开,一时成为画坛佳话。



老广州街头卖牛杂的(插画/扬眉)


午餐完了,鲁迅许广平继续游玩,晚上在北园吃饭。1927年的北园是一家郊野酒家,它原是一座私人别墅,里面林木茂盛,门前有小溪流过。酒家有自己的菜园,菜园里还有走地的鸡鹅鸭。客人可以到菜园里摘菜,即摘即烹,体味田园生活。还可以追捕鸡鹅鸭,即宰即烹。菜新鲜肉生猛,这种食制让北园名动全城。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许广平去过的南园并非今天的南园,当日的南园是“广州四大酒家”之首,在八旗二马路。可惜已毁于30年代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之时。



( 鲁迅与许广平去过的旧南园位于八旗二马路,抗战时毁于战火。新南园在前进路。和许广平去过的南园已经拆了,这是新南园)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五、“相睇”地陶陶居


鲁迅与许广平去过,至今仍在,没有迁移或改换门庭的酒家只有陶陶居。
广州无人不识陶陶居!
陶陶居位于西关第十甫繁华热闹的步行街上,是广州老字号里的明星酒楼。我每次经过它门前,总见大批中老年粉丝在门前排队候位,靠近大门的大厅前端已经腾出一片空地供候位者歇息,但仍无济于事。




(鲁迅和许广平去过的陶陶居)




今日陶陶居




陶陶居早点


(陶陶居美食)



创建于1880年的陶陶居,一百多年来有太多的故事和传说。我们看到的建筑是1925年由接手这里的饮食界巨子谭杰南招股集资而盖的。
陶陶居是广州第一间兼营茶市和饭市的酒楼。楼下大厅以散座为主,设有柜台售卖饼饵。二楼前端是散座,后端是厢房,名为“和凝别馆”,内中又分为“霜华小院”和“濂溪精舍”,四壁挂着名人字画,从前是文人墨客、粤剧班主、大老倌、开戏师爷碰头聚会的场所,江太史是这里的常客。
三楼以“八阵图”形式设座,回环曲折,北厅是高靠背厢椅的座位,即使站起来也看不到邻座,有私密性质。
1927年3月18日,鲁迅与许广平来这里喝过下午茶。
巴金也来过,在巴金印象里,这里的卡位就像八阵图,是富贵人家讨妾侍的“相睇”地。
睇是广州话的“看”,相睇就是相亲。



(陶陶居相亲,媒婆介绍男方情况(插画/扬眉))

陶陶居相亲,男方偷看美人(插画/扬眉)


(陶陶居相亲(插画/扬眉))

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就有一段描写农村妹想嫁到广州,到陶陶居来相亲的故事。作家把一幕狗血相亲闹剧,安排在陶陶居的二楼厢座里。
陶陶居自诞生以来,上演过无数悲喜剧。最具戏剧性的就是相亲,老男小女或青年男女,一生大事就在这里敲定。
陶陶居的传统名菜有:陶陶一品鸡、翡翠麒麟鱼、酥炸彩云虾、八宝鱼云羹及后来的香娘米饭、越国公煎碎金饭等;名点有鸳鸯蛋挞、薄皮虾饺、金钱鸡夹、蟹王干蒸以及“陶陶居上月”月饼,中天角黍、巨型粽王等。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风破楼 2016-10-18 22:08:33
推荐
-----------------------------


谢谢!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饵块与米线 2016-10-22 01:08:02
@钟洁玲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打打赏!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六、烹鱼言情



许广平最擅长的可能是做土鲮鱼了。
土鲮鱼是珠三角一带水塘里面最粗生粗长的“四大家鱼”之一。一般人对鲮鱼是又爱又怕:鲮鱼身上的肌间骨刺特别多,幼细如丝,吃时特别麻烦,但肉质又特别嫩滑鲜美。俗话说:鲮鱼好食刺难防。
还有人用“土鲮鱼”作为一种隐语,比喻那些到大户人家作女佣的自梳女——“顺德妈姐”。顺德妈姐是一群有高超技能的不婚女人。她们厨艺高超,又守身如玉,到大户人家里当高级女佣,遇到纨绔子弟纠缠,总能想方设法摆脱,因而被垂涎三尺而又徒呼奈何的土财主戏称为“顺德土鲮鱼”,美味,但刺多,亲近不了。




(许广平知道洁身自爱的顺德妈姐被称为土鲮鱼,她还以此送鲁迅,是暗示吗?)



鲁迅刚来广州,许广平就带了4条煎好的土鲮鱼送给鲁迅。
为什么是煎鱼?在家里吃时可蒸可煎可煲汤,外带则煎鱼方便。煎鱼需要一定技艺,首先是把鱼宰净,放细盐稍腌,等镬红下油放姜葱爆香,再放鱼,火候必须控制好,鱼身要翻转两面煎至微黄为止。为了防止鱼皮煎烂,净镬后下油之前,先用一块姜把镬刷一遍。煎出来的鱼,干身香口便于携带,外酥里嫩,适合下点小酒。而且鱼身完整不易碎开,看上去美观,是一尾一尾排列的,也容易剔出鱼肉里的幼刺。
吃土鲮鱼需要有耐心。恋爱中的女子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她的温柔:用筷子夹起一小撮鱼肉,用指尖拔出如丝般幼刺,再递到爱人碗里或直接送到爱人嘴里。可以想象,鲁迅是喜欢吃的,一边吃一边称好。广平受到鼓励,过了6天,又带来6条土鲮鱼。
多了?不是好吃吗?那就多吃点吧。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七、“七夕”情人节



鲁迅只去两次高第街。第一次是到达广州的当晚,到高第街找许广平,许广平当时暂住嫂子家里。
第二次前往高第街,是1927年8月2日。这一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五,距离“七夕”还有两天。“摆七夕”(摆七巧)开始,高第街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鲁迅由许广平引着,走进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高第街。
这是意味深长的一晚。






(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珠村通过“罢七巧”呈现广州民俗)




广州的七夕与婚俗有关。这是女孩子最神圣的“祈爱节”:祈祷爱情降临的节日



(传统的美满姻缘)


广州的七夕与婚俗有关。这是女孩子最神圣的“祈爱节”——祈祷爱情降临的节日。
这个节日筹备期近一个月,从农历六月中旬开始。临近七夕,还要斋戒三天,七夕以初六深夜为界,分成两段:前一段是“摆七夕”,后一段是“拜七姐”。前后有三四天。在广州,最讲究七夕风俗的,是西关和南关。高第街就在南关。
七夕叫乞巧节。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能做出巧艺,这多数是通过针线活体现出来的。有一双巧手,来日嫁个如意郎君。




谷米花——女子用谷和米摆的花,表现出巧女人的持家能力



瓜子花



米花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摆七巧,从初五白天摆到初六深夜。先把4至8张八仙桌拼好,铺上桌布。上面摆上小巧玲珑的工艺品,这是女孩子们的作品,为此小女生各显神通,或做出“牛郎会织女”“三英战吕布”整套故事人物,或用芝麻砌成花瓶、台椅,或用通草制作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或做些袖珍花瓶、文房四宝,还有小果盘、小梳妆盒、小观音、小花灯等,任由街坊参观、评价。



(通常会将鲁迅和许广平这张合照中的第二个男人去掉,表达他们在广州的爱恋。可这男人是谁?是看完摆七巧后,鲁迅日记中提到一起吃饭的月平吗?照相时通常熟人靠近,而且月平与广平只差一字,他是广平的兄弟吗?)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有敏感词,不知哪个,只好一段段发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通常会将鲁迅和许广平这张合照中的第二个男人去掉,表达他们在广州的爱恋。可这男人是谁?是看完摆七巧后,鲁迅日记中提到一起吃饭的月平吗?照相时通常熟人靠近,而且月平与广平只差一字,他是广平的兄弟吗?)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许广平是勇敢的。七夕前,领着爱人回到高第街。这是女孩子祈祷爱情的节日。
按例,初六晚上还要“拜七姐”。各家把八仙桌放到中庭,摆上秧苗、花瓶、香炉。这个秧苗特别有意思,一定要有两盘,一盘是禾秧,一盘是绿豆秧,这是提前泡水发芽而成的。花瓶上插着丝柳、黄皮叶、楼兰香、千日红、米仔兰、朱槿等鲜花。中间摆水果盘,用龙眼、杨桃、油柑子、鸡心柿、香蕉、白榄、桔子、石榴、菱角、莲藕砌成各种形状。还用红白黄及豆沙馅做小饼,捏成棋子状,砌成“七层塔”或“九层塔”。再摆上一盘清水。



(中外友人在广州过七夕)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夜深了,姐妹们梳洗整装之后,鱼贯地向着摆满供品的祭桌上香,默默地许愿。
二更以后,再点一次香,全家向天跪拜。焚烧7份女儿梳妆盘和一顶牛郎帽,之后分享水果,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初七中午设荤席,名为“开斋”。
有些地方,七夕当晚才向天跪拜。有钱人家,请道人念经开坛;请戏班演剧或名伶演唱助兴,通宵达旦。到初八晚散集。
这天晚上,鲁迅、许广平看完“摆七夕”,也按七夕风俗去晋华斋吃了一顿素菜,过他们的“七夕”。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鲁迅随许广平、月平来到高第街看各家供品。高第街逐家串门的街坊邻里,此刻或许交头接耳,有点诧异: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八、爱西餐的鲁迅


除了去陆园茶室,鲁迅去得最多的是国民饭店,一共5次。
国民饭店是西餐厅,在惠爱路(今中山五路一带),今天已荡然无存。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国纷纷到广州来,开洋行,做贸易,西式饮食兴起。
1927年在广州吃西餐的人,主要是“外企”白领,包括会说外语的银行、粤海关、邮政局高级职员,以及各国政府的外事机构人员及城中富家子弟,还有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这是一个高消费群体。与此同时,还有军政界要员、工商界老板因与外商交往频繁而展开西式公关酬酢活动。广州西餐业兴旺起来。
西餐店与中餐店最大的不同在于环境布置,追求一流装潢,店堂高大宽敞,色彩和谐,室内灯光柔和,座席舒适,清静幽雅,客人可以随意点播轻音乐和世界名曲。部分国人与其说喜欢西餐,不如说是喜欢西餐馆的格局氛围,还有那种身份感。
鲁迅去过又保留至今的西餐厅,最著名的就是太平馆。





(今天广州太平馆西餐厅)



( 我们去考察太平馆时,专门点它的招牌菜:瑞士汁乳鸽。果然不错!)

1927年7月16日,鲁迅陪着许广平逛街买草帽。买完,到永汉路(今北京路财厅前)的美利权吃冰酪,估计这是许广平爱吃的,但冰酪雪糕都不能当饭,所以中午就到隔壁的太平馆午餐。今天,太平馆与美利权同属一家,在同一座建筑物内,美利权在一层,太平馆在二、三层。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太平馆,创始人名叫徐老高,原是沙面洋行厨师,后辞职到街头煎牛扒叫卖,又从大排档做到登堂入室,让太平馆成为“广州西餐第一家”。
这里最出名的菜是瑞士汁乳鸽、烧乳鸽、焗蟹盖和葡国鸡。曾来这里光顾的要人有:蒋介石、李宗仁、宋子文、陈济棠。周恩来与邓颖超于1925年8月到此举行了简单的婚宴,如今墙上有大幅二人合照,打开菜谱,首页就是“总理套餐”“总理夫人套餐”。




( 1925年,国共关系不错的时候,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太平馆结婚)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接上)


想吃蛇,尝龙虱

《两地书》是我见过的情书里面最隐晦最含蓄的,没有之一。
也许正如书单说的,鲁迅“考虑到自己的年龄,自己已有包办婚姻以及师生恋这样的关系,一直保持克制”;或者是因为在20年代,作为新派人物,鲁迅与许广平都不屑于在情书里面“卿卿我我”,也不会铺开笔墨谈感官享受。他们就用了一种超级隐喻,在文字背后的背后,示爱。
从字面看,这些“情书”谈事谈人而不谈情。

但据专家研究,鲁迅从厦门匆匆辞职前往广州,更主要的原因是被爱情吸引。“陷入热恋的鲁迅晚上写完给许广平的情书后,常常等不及第二天早上,常常在深夜越过铁栅栏去寄信”。我想象着一位身高不足1米6、穿着长袍的46岁斯文先生,乘着深夜无人越过铁栅栏的场面。他已不年轻,早过了擅长运动的年龄啊,身手难以敏捷,他的长袍一角一定会挂在铁栅栏的尖钩上的。
多么狼狈感人!
来广州之前,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
有一天,同事带来了“桂花蝉”和“龙虱”。鲁迅在信中告诉许广平,“样子实在好看,但没有一个人敢吃”。碰巧这天在饭店里遇着一对广东夫妇,提及“桂花蝉”和“龙虱”好不好吃时,这对夫妇争执起来,男的说好吃,女的说不好吃。甚为有趣。鲁迅就问许广平:你吃过么?什么味道?
“桂花蝉”和“龙虱”明明是不好看的,前者是蝉,后者形似蟑螂,鲁迅硬说它“好看”,分明是“爱屋及乌”,向爱人表达亲近。因为这两样是广东人所爱,许广平所爱,他才这么含蓄地调情。







老广州街头卖桂花蝉(插画/扬眉)

许广平果然是个食家,她在信中告诉鲁迅:“桂花蝉顾名思义,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开时乃有,未详。龙虱生水中,外甲壳而内软翅,似金龟虫,也略能飞。食此二物,先去甲翅,次拔去头,则肠脏随出,再去足,食其软部,也有并甲足大嚼,然后吐去渣滓的。嗜者以为佳,否则不敢食,犹蚕蛹也。我是吃的,觉得别有风味,但不能以言传。”



(和味龙虱)

一旦看到许广平吃龙虱,鲁迅就在在另一封信里面说:“我还想吃一回蛇,尝一点龙虱。”
外地人称广东人是“南蛮”,是因为广东人敢吃蛇虫鼠蚁。广东素有杂食传统,吃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而制作蛇羹上市,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广州人尤其擅长烹蛇,且把蛇肉当作席上珍馔。
民国时期,曾有北方藉议员到江太史家饮宴,席间尝到美味异常的一碗汤羹,吃完一直追问那是什么,当听到那是“蛇羹”时,马上反胃呕吐晕倒,要送到医院洗胃抢救。可见,吃蛇是多么可恐怖的一件事!
但如果爱人吃蛇,那么,不管它多么可怕,我也“吃一回蛇,尝一点龙虱”。见了桂花蝉都怕的鲁迅,有一天告诉你要吃蛇,这不就是明示:为了爱,我准备赴汤蹈火啦!



( 鲁迅与许广平爱情的结晶:周海婴)


未完待续
楼主:钟洁玲  时间:2019-11-22 04:34:56

后 记

鲁迅与粤菜,鲁迅与我,本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正如有人说,鲁迅是“几十年来中国学生最痛恨的历史人物前三,是学校教室墙壁上的刷屏之王,是语文课本里永远的戏霸,是各种书店里的镇店之宝”。这样的人,庄严恐怖,一般人都不愿去惹他,何况他的研究者有2万之众,哪一条砖缝没被人挖过,怎么避免闪失?
我之所以捡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有一位好朋友楠楠,在这2万人中。她是骨灰级“鲁粉”,对鲁迅有独到理解,相信未来某一天,她会从2万人中脱颖而出。



她从鲁迅电报文+流水账一样的日记里,梳理出鲁迅在广州期间到过的餐厅转给我,给我派了这个活。
我坐在电脑前,想起鲁迅那副“横眉冷对”的脸孔,想起他的古老长袍,不由手下生涩,大脑短路。这时我看到陈丹青的文章。
陈丹青描画了四个“鲁迅”:一个是进了朋友家门会欢快地打着旋子的老顽童;一个是夜里写了骂人文章,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照样谈笑的泱泱君子;一个是评价“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高尔基简直像个流氓……”的幽默相术士;一个是萧伯纳夸他好看时,他一点不觉得人家是客套,心安理得地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的“超级书呆”。
这四个形象,移除了我头上的“鲁迅大山”。我想,那我就试试吧。
万一这篇文章能获零碎好评,要全部归功于楠楠。由衷地感谢楠楠!

2016年10月18日广州

参考文献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北京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六卷):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北京
陈基,叶钦,王文全主编《食在广州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广州
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上),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广州
龚伯洪《百年老店》,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广州



原创文章/钟洁玲



(1949年之后的许广平)

楼主:钟洁玲

字数:9838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10-19 01:41:00

更新时间:2019-11-22 04:34:56

评论数:2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