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我的大学 >  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教育的思考与批判)

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教育的思考与批判)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然而气势磅礴地折腾一番过后,你会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当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收走你卷子的那一刻,仿佛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做的所有题背的所有书,都统统被收走了。一起收走的还有逝去的十二年。而我们自己把小学中学的所有时光,也都连同那张卷子一起交出,不知去向。走出考场,你竟是两手空空。
当你把书书本本们扔掉时,也感觉有点儿悲哀吧。毕竟那些书是你多少个晚上咬着牙根儿背下来的,那些卷子曾经被你当成宝贝一样翻来翻去百看不厌,那些笔记又花了你多少心血?考试一过,它们竟变成了毫无意义一文不值的垃圾,让你一扔了之。
中学的六年,也只是无意义的垃圾而已。这六年的一切,竟都是为了几张无厘头的卷子。回头看看,有多少次你趴在桌上困得不行还要继续做题,有多少次你看到考试分数垂头丧气默默流泪,多少次听到老师念你成绩而自鸣得意,多少次看到同桌比你分数高而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然而这些酸甜苦辣都上哪儿去了?都跟高考卷子一起收去了吧。走出考场,你淡然一笑,六年光景便被抛在身后。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你这六年的一切,就也值那几张纸的钱。
你那所有好好学习,所有郑重其事暗下的决心,所有的心绞痛与泪水,此时竟变得煞是搞笑。高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在于透过这两三天几个小时几张卷子,你去演绎一出光怪陆离的黑色喜剧,窥视一眼人生的荒谬,然后无奈地叹口气。除此以外它什么都不是。你中学这6年就像一台全速空转的机器,拼了命地工作,到头来却什么都没留下。
若说你在此阶段有何成果,那便是成功废除了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走出中学的大门时,转头看看别人,仿佛都能看出你我的思维变成了同一个模子。我们能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同一个回答,一字不差。到这份儿上,中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将学生的大脑同一化,使其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就像是《飞越疯人院》里被大夫护士做了“脑白质切除术”的麦克墨菲,空有人的躯壳却没有人的灵魂,眼里无梦无幻。
更可笑的是,这个手术貌似是咱自己给自己做的。六年的青春时光,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它献给了高考,献给了那几张纸,为了它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付出了无尽的泪水,然而这一切,换来的竟是如此结果。这已不是青春的浪费,而是青春的毁灭。说中学是青春绞肉机,一点儿也不过分。
18岁的我们就这样拖着毫无生命力的躯壳,顶着一个被废掉的大脑,把无价的青春抛在身后,走向成年,也走向中国教育的下一站。在那里,它将给我们温柔而致命的最后一击。
3.?精神死亡的大学
Society often forgivesthe criminal; it neverforgives the dreamer.
—Oscar Wilde
社会经常原谅罪犯,却从不原谅有梦想的人。
—王尔德
和中国教育搏斗十二年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之后,我们终于迈过鬼门关来到了大学。大学,这可是多年来你我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天堂啊!每当咱做题做得头痛欲裂之时,爹妈总会安慰道:“孩儿啊,再熬两年就到头了,上大学你就解放了!”于是,我们都希望这场搏斗能有个奥特曼式的结尾:在被
场景一?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往往是最华丽最喜感的,那是寻找失落青春的时节。此时,咱逛书店时终于不用在练习册专柜那儿磨叽了,直接冲向文学柜台即可。这一假期你床头绝对堆满了各种闲书,六年来没看的都要补回来,看不完留到大学继续。文艺青年们被压抑了许久的音乐之梦在此时集体爆发,于是吉他销量大幅提升。你幻想着自己在大学会组个乐队,生活自此完全改变…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怪兽打得眼冒金星红灯滴滴响时,我一咬牙一运气发一大招,怪兽应声倒下,正义战胜邪恶。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刻,我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喊道:“啊,大学,我来了!”
嗯,你来了。不过你来到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中国教育都痛打你十二年了,打得你七窍流血断壁残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当这是好莱坞拍片儿呐坏蛋关键时刻掉链子,美得你。你以为大学是自由的世界,是让你破茧成蝶的地方?那不是大学,哦不!那不是中国的大学。你只是道听途说。相反,它是要把你的茧裹得再厚一点,憋死你。从小学到中学,教育已经把你的自我价值意识和主动思维能力废掉了,这就好比是斗牛场里的牛已经给刺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此时斗牛士毫无压力,他只需轻甩红布,在你冲来时温柔地来上一刀,你就会应声倒地蹬腿儿归西。这一刀不仅要刺得准,更要刺得巧,刺得优雅,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血迹。
这一刀刺到的是你藏在心底十几年的那个东西。
中学时候,不管学得怎么翻江倒海,咱还总会在深夜12点被作业折磨得头破血流时站到窗前,天真地望望天空,看看月光,琢磨一下自己心里那不靠谱或更不靠谱的梦想。然而大学终究只是个向社会出售产品的商人,而社会最不需要有梦想的人了,这种人向来都是给社会添乱的。它只需要毫无生气的螺丝钉,用以保证其日复一日地运转,所以大学要杀死的,就是你的梦想。
前人的谎言让你对大学满怀憧憬,然而来到了这里就如同结了婚——你会感到无比失望。此时你骤然明白了它为什么叫大学:大号的中学。这儿除了校园大点儿,教室大点儿,教材厚点儿,上课时间长了点儿之外,其余和中学毫无区别,只不过是麦当劳套餐加大了而已:依旧是无边无界的上课作业考试,依旧是无穷无尽的背书做题……
依旧是8点上课,老师腰不酸腿不疼,喷着吐沫一侃一个半小时。大学讲课内容都挺复杂,下面学生多数不知所云,只能大眼儿瞪小眼儿,瞪累了的挤个微笑点点头,表示没听懂。课堂里学生们动作各不相同,醒着的有的疯狂记笔记,有的低头玩游戏,睡着的则一同神游大地。尤其是那些“公共课”,也叫“睡觉课”,老师在上面侃侃而谈,下面同学歪七扭八鼾声大作。好多人因为老师声音太大或周围鼾声太响睡不着,于是玩手机的、听歌的、唠嗑的、打牌下棋的、谈情说爱的、娱乐项目之多、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大家混过这一个半小时,揉揉眼睛奔赴下一个教室继续混。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场景二?最难过的课不是数学,而是计算机。一大早8点你就要奔进计算机教室,往电脑前一坐开始听老师讲“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小学计算机讲的就是这个)。老师讲课完全是自娱自乐,你一点儿都听不进去,只好塞上耳机趴桌上,半睡半醒间不知不觉到了12点,被同学叫起来,一看表,发现又一个上午弹指一挥便荒废过去了……
其实咱本都“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无奈老师往往有点名的恶习,要是你不幸中标,那期末成绩就要无语凝噎了。大学的成绩跟之前无异,仍是你的命根子,也是老师念念不忘的紧箍咒。一入学从校领导到辅导员就翻来覆去地叨咕:“这成绩太重要了……你们以后××、××、××可都靠它了……”老师也十分阴险,看到有谁不听话,上课不来作业不做,就会说出“GPA” 仨字母,这一下儿就跟马戏团驯兽员给狗扔了块儿骨头似的把他驯得服服帖帖。而大学的考试如英国人踢球一样没有技术含量,还是默写一下书上对这个词的定义,用书上的话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要不就是用书上的方法做这道题……于是同学上课抄抄笔记,下课背背书做做题,考前开开夜车努努力,考试满头大汗作作弊,查成绩或欢天喜地或垂头丧气,然后一学期这样混过去……
场景三?政经考试前一天晚上,大家纷纷冲好雀巢咖啡直奔自习室。老师已经画过重点,今晚只需不睡觉把这些重点背下来,实在背不下只能抄小抄了。“货币的主要职能有……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都是书上原文,狂背即可,到明天一写,写完一忘,万事大吉,这课就跟没学一样。
等回头查成绩,嘿,真棒。可要问这学期学着什么东西了,好像没学着啥。大学里的分数,是绵延不断的上课点到睡觉、下课套老师近乎、考前狂背重点、然后给老师发发邮件拍拍马屁铸就的。这样混过四年倒是攒了不错的成绩,但背后是无尽的空虚,不过没关系嘛,反正中学六年都这样虚度了,再虚度四年也无伤大雅。
于是大家晃啊晃,晃着晃着就发现不大对劲。原来中学时候,大家都很纯情,终日只知埋头背书,背累了几个哥们儿在一起还能听听歌开开玩笑扯扯淡畅谈一下人生理想。但现在没人跟你扯淡了,大家都巨“忙”,不仅忙学习,还要忙学生会忙社团……就连晚上舍友聊天聊的也都是“你今儿学生会怎么样?我又给社团拉了×××的赞助!” 学累了也不会傻呆呆地仰望星空,而是要干正事儿。刚上大学老师就跟我们说了,你们面前就“三重门”,工作保研出国。你得挑好其中一个,然后这四年甭管干啥都要为它。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于是同学们被学生会社团忙得热血沸腾分外妖娆,一天那日程排得比同性恋酒吧的厕所清洁工还紧:课要好好上,保证G点稳定;中午要和社团的人吃饭,搞好同事关系;晚上的例会不能不去,要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等晚上11点回宿舍,却发现旁边儿那位还没回。他竟然比我忙?!不行,明儿我要超过他!
场景四?在大学想吃得开,最常规的手段就是混学生会。万一要是混上个某某部长当,也可以得瑟一番。学生会官僚气息普遍浓郁,当了部长还要搞任职大会,你要穿上蹩脚的西装打个歪歪扭扭的领带,蹬上不大合脚的皮鞋走向会议室。这会一开就是仨小时,你困得不行还得故作正经地听会长讲话,想放松一下只能瞟瞟旁边学妹。
轮到你讲话了,你清清嗓子走向台前,嘴角还需挂着微笑:“在我的任期内,会尽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并配合其他各部的工作……”真棒,若是个女生如此话多却言之无物,那她一定风情万种;若是男生,那则天生是块当官儿的料。总之散会时已然零点,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等着明天派任务。
于是你每天都屁颠儿屁颠儿跟个送外卖的似的,然而忙完一天夜里躺床上想想,自己这是图个啥呢?中学时不管日子过得多苦多累,你在心底仍有最后一道防线,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守卫自己的一片净土。拼命做了一整晚数学题,留下最后一口气咱还会看看闲书发发呆,躺在床上听听鸟鸣,小心翼翼地打开深藏在心中的那份梦想,望着星空对自己说“我还年轻,还有时间追逐它”。然而到大学,你忙得四脚朝天后剩的最后一丝力气往往也用去背GRE单词了。那可怕的“考研工作出国”让你心底最后的防线在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你走的是别人规定的路,却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在大学里,我们不光学会了脚踏实地,还学会了低头走路,不去仰望星空。
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上疲于奔命。
— 《达摩流浪者》
这残忍的玩笑打你高考前填志愿就开始了。填志愿之时离高考一月光景,那正是最抓狂最心惊肉跳的季节,想跳楼的已经丈量好高度了,谁还有闲情雅致钻研琢磨专业啊?现在想来填志愿那景象真是荒诞:一边儿抱着教育部编的《志愿手册》,一边儿上新浪教育频道查哪个专业最火,然后一拍脑门儿,嘿,就它了。这可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儿啊,就让一本书一个网页给定了。拍板儿时对这专业是干啥的完全不晓得。至于为啥选,人家可是专业排行榜头名啊,火着呢,名儿也好听,当然挑它了!
场景五?那些高考完郑重其事地买了吉他并信誓旦旦要组乐队的,一个学期后便会发现吉他上落满一层灰,然后借机说服自己,算了算了不弹也罢。原来买了一麻袋书号称要当作家的,等上大学没俩月闲书均不知所踪。现在放枕头边儿的是专业课本GRE红宝书,还是这玩意儿实在!
所以说选专业就类似于指腹为婚,乱点鸳鸯谱,全部听天由命。要进门的媳妇顶着红头帘儿朝你走来时远看还挺美,等到掀起她的盖头来,妈呀,要了命了这是……
咱选专业讲究四个字:热门+有用,同时又有“热门=有用”,所以排行榜前面那些大家趋之若鹜专业,什么金融、工商、会计、法律,都是实用的。而诸如文史哲等不靠谱专业就像是上完高中还没谈过恋爱的人,均为尾货,只得等着调剂了。堂堂北大哲学系,据说2009届没有一个是第一志愿录取的。那必然,谁要第一志愿填哲学别人肯定觉得你脑子有毛病。文学的待遇也差不多,你说我想当作家,人家说去你的,你是不是老看英超智商下降了,现在学金融最好使!文学,那破玩意儿有嘛用啊!比文采,你比得过韩寒吗?抄别人,你抄得过那个谁吗?当什么作家,吃多了吧!
大多数男人和女人被强迫扮演不属于ta们的角色。我们的吉尔登斯吞要演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必须像霍尔王子 一样来说笑。世界是个舞台,但角色却分配得很糟糕。
—王尔德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于是大家风尘仆仆兴高采烈地冲着热门专业去,天天要么是算账啦,要么是背法律条文啦,要么是画图分析哪个公司赚哪个公司赔啦……然后越学越觉得不对劲,像是上了贼船。原来以为到大学是来做个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倒好,成了个手艺人,整天干那事儿跟修鞋的锯木头的没啥本质上的区别。而当你看到文学院的学生们天天沉浸于鲁迅的散文、艾略特的诗作中不能自拔时,心中也会点儿羡慕嫉妒恨吧?在你被会计账本、法律条文折磨得翻来覆去长吁短叹的时候,他们追逐的却是本属于你的梦想。
热门专业培养的就是您这样只求低头谋生不求仰望星空的手艺人。金融、工商、会计、法律,在中国很牛,在外国根本就是不入流的东西,你到那儿炫耀这些就好比当年乾隆帝给洋人展示穿袍子扎辫子拿长枪的军队,别人看了只能笑而不语。
这啥破玩意儿啊。
大学是个舞台,但专业却分配得很糟糕,在这儿你会发现,多数人选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于是这四年便成了一种煎熬,那种痛苦和无奈就好比德拉克罗瓦被逼着演黑白电影。
其中缘由很简单,照着那排行榜选,你要选上适合自己的那才活见鬼了。
无奈生米煮成熟饭,贼船上了下不来,只能硬着头皮将就。大学的辅导员依然会跟你们讲那个海枯石烂亘古不变的真理:你们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在大学,人们学习的动机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分数,毕竟要走过三重门得靠这个啊。原来听说大学是追求人文思想、满足精神需求的地方,来了才发现扯淡呢。都大学了还谈精神需求,幼不幼稚!俺们谈的都是咋保研!而跟中学不一样的是,这里拿好成绩有三十六计,埋头背书只是最庸俗一计。选课挑老师,不求教得好,但求给分高;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答了能加分;下课要冲到老师面前请教问题,最好撒撒娇露出迷人的微笑,临走时还不忘报下自己姓名学号;晚上给老师发封邮件,表示自己刚刚在某报纸上读到您的文章,如醍醐灌顶(发完邮件后便抄起此报纸打蚊子)……总之你千方百计拍老师马屁,只要拍得稳准狠,成绩一定低不了。
拍马屁不仅适用于提高成绩,也适用于推荐保研学生会竞选等各种事务,因而成了大学必修课。各种拍马屁中,最狠的当属“美人计”,它可是名副其实,真能拍到屁股。这招快捷高效,无奈名额有限,大多数人只能踏踏实实奋斗:下课了饭都来不及吃就奔去社团,上级领导给你一大沓传单,今天发完!谁愿意跟拉皮条的似的给你发传单啊,分明都是盯着你这位子呢。别看平日大家情同手足,一到换届竞选立马撕下伪善面具,拼个你死我活。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每次学生会、社团招新,人山人海门庭若市,其实大家都是要混个官儿当,这样保研出国什么的简历上就比别人多一笔。学生组织里的活动繁杂任务绵连,一旦参与其中便难以脱身,在学习之余给我们添加了新的负担。别看一年里大家忙得热火朝天,到了换届竞选后,选上的红光满面,自知保研希望大增,而没选上的则咬牙切齿,痛骂“妈的,这破社团把我一年都浪费了!”(这可能是你在社团说的唯一一句真话)。
社团黄了不要紧,学校为了让各位走过“工作保研出国”三重门准备了丰满的活动。社会实践就是其中重要一项。社会实践好比足协—名字听着高尚,实则里面聚集了一帮昏庸之人。凡参加社会实践的,一小部分是为了骗经费,一小部分目的是为了获奖,绝大部分目的是为了骗经费和获奖。于是要把它做好,关键有三处:一是申请,若能顺利忽悠到一级别高的项目,经费奖项都手到擒来。二是搞假发票,把那钱骗到手。三是编活动报告,要编得情节丰富且数据需足够多(当然都是从google搜)。之后最好能找关系在报纸上把这报告发表,宣传一下我们的“光辉事迹”,获奖希望便大增。而所谓光辉事迹,不过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拉个“××大学社会实践”的横幅照张照片。至于真正的“实践”,大多是你推给我我推给你硬着头皮做完的。要不是为了简历好看谁愿意干这个!
要是热衷出国,你还得进行“疯狂英语”。新东方报名处人满为患,疯狂的同学们手舞足蹈地挥着钞票为了上托福雅思GRE班儿。在大学的教室里宿舍里厕所茅坑儿里,你能看到无数个热血青年手捧一本红色的书怒发冲冠,乍一看还以为梦回四十年前。晚上登录人人,你又能看到无数人分享“托福30天116分牛人经验谈”。出国都有固定的套路,大一四六级,大二托福GRE,大三学分绩,大四编个好简历。所以要出国的人都按一个轨道前进,连新东方都一块儿上,单词一块儿背,背完一块儿忘。那1万多单词好多中文都没听说过,要不是为了考试谁背它,嘬死啊!背个两年背到托福100+GRE1600,之后把红宝书一扔,如过往云烟,烟消云散。
学期一开始,当个积极分子入个党,学期快结束,在学校里混个什么奖,放假了再找个地方实实习,赶明儿工作保研出国这些都用得上。怪不得好多人感叹在大学没空谈恋爱呢,单单为出个国花的时间都够你脚踩好几条船的。
场景六?奔波了一天,你终于回到了被窝里,关上灯,边摆弄手机边对过去的一天进行归纳总结,想想背没背完一个单词列表啊,赞助拉没拉到啊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最后结论是过得非常充实,充实得没有一点儿喘息的机会,但心里却感觉没着没落的。此时手机里蹦出高中同学合影,自己不知怎的,竟盯着它发起了呆……
大多数人都是别人。他们遵从的是别人的想法,过的是别人的生活,连激情都是从别人身上嫁接的。
—王尔德
于是大家就在“工作考研出国”的路上忙得鸡飞狗跳不可开交。一起床,便订好一天的计划,然后昂首挺胸踌躇满志走出宿舍,边走边瞟瞟别的同学,心想“今儿我可比你忙”。大家都比着看谁忙,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
然而当一天天像老鼠一样疲于奔命之后,当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回想这一天,心里只觉得无比空虚无比猥琐无比荒凉。你纳闷儿自己是给谁活着的,工作保研出国,这三重门是别人搭的,如今却非要让我走。把自己宝贵的生命耗在这上面,又是图个什么呢?回想中学时候,不管压力多大,你仍能不失天真,仍能在写完作业后看个小说听个音乐,然后躺床上幻想一下以后当个小说家组个乐队是啥样儿…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然而到了大学,当你最后一秒的“课余时间”也要去用去看专业书,MP3里最后1M空间也要填上GRE单词时,你学会了否定,否定自己过去的轻狂清高,否定那不靠谱的梦想。你学会了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中国大学生们可谓是把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恨不得连扶老太太过个马路都要让写个表扬信留着以后出国用。
中学让人怀念的,不是那漫天的卷子,而是在卷子底下埋藏的属于自己的理想。但现在,理想越高越不值钱,只有考研工作出国才是正路。大学生最热衷的就是请教经验,师兄考研的经验,牛人GRE1600的经验,学长混社团的经验……然后照此进行四年规划。但这都是别人的路啊!你自己的呢?你本该去写剧本,本该去弹吉他,本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在中国的大学,不要谈什么梦想,忒俗,这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交易,大家各取所需。“学生毫不隐瞒自己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也善解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隐瞒自己为了个人简历而参加学校活动,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和苦累程度相对应的报偿。”大家各自出卖自己的灵魂,然后假装很high很享受。
我还从未听过,一个真正的人,会被别人强迫着按某种方式来生活。那算种什么生活?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无论哪个年代,青年人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
—加里宁
是的,咱们都会怀抱着理想、幻象,心中都会有崇敬的偶像、英雄,而在过去十九年里,你一直相信黑暗之后就是光明风雨之后会见彩虹,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能像他们那样勇敢生活,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本就应是追逐梦想的场所,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是青年人的梦碎之地。考研工作出国吞噬的是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从此你正式走上了别人设定的、不属于自己的路,而抬头望去,你都能看到自己以后的衰样儿:混个文凭,靠它找份儿稳定而无聊的工作,然后整日吭哧吭哧地干活,并在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直至老去……你一辈子就这样儿了。曾几何时,散发着少年心气的你那么痛恨大人们无趣的生活,但如今你正在步入他们的行列。
你正在成为社会千千万万个无足轻重的螺丝钉中的一个。
对,社会需要的就是你这样儿的人,而大学给你的是一招“夺命阴阳爪”,抽走了你心中的梦想,好比给太监做阉割,让你连幻想的能力都没有。至此,学生的精神已完全死亡,你如同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拖着个空虚的躯壳走入社会。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讽刺的是,竟然是这个号称人文精神的圣地、梦想孕育的场所给的你最后一击。这就是你花四年时间上大学的结果。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
有人嫌不够,还要再花四年读研读博。你当博士生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场景毫无差别,仍然是日复一日坐教室里半张着嘴听老师讲然后低头记笔记。唯一的区别是你老了20岁,此时你的脑袋就如榆木疙瘩,千年古树,冥顽不化。已经灌了十六年,再来四年其实也没太多意义,精神已经死翘翘了,你还能怎么着?只能一把火烧成灰埋了算。所以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可称做骨灰阶段。
死了烧成灰,这趟“学习囚徒”之旅也到了头。一路走来,发现做人不容易,做不是人的人更不容易,吃尽各种苦不说,最后还落得个精神死亡。这便是中国学生的悲剧。而这悲剧竟然是我们用童年和青年时光,用人生最美丽的财富铸造的。这就好比上帝给你一大块儿金子,结果你却把它磨成匕首刺向自己。你简直就是自己的刽子手。
但这场悲剧的幕后黑手是中国的教育,是它逼着我们刺的。
而中国教育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占用你多少时间,而在于它对待你的方式。当十几年学生是很辛苦,但若这些苦吃得有意义,也挺好的。但它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是摧残了我们的精神和大脑,泯灭了人的天性。
或者说,中国教育根本就没把你当成人。

“人才”制造业
咱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
中国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中国上课实际就是你当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你脑袋里灌水的过程,说得露骨点儿,上课就是老师在做一个“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各位同学的头盖骨里。
回头想想,你那“了不起”的学习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那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这又有什么价值呢?没什么价值。作为文科生的我把十几年贡献给了背书事业,但如今写书了才明白,背书的全部价值只相当于在word上按个保存键……
要说为啥中国学生如此痴迷于考试,原因很简单,“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就卷子上那两位数(有时是三位或一位)成了所有人活着的意义。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祸害”青年的不是某个老师。教育、老师、学生三者之关系就像黑帮电影里那俗套剧情:A拿枪指着B,说B你要是不爆C的头,爷就爆你的头。你要是B你咋办?
艾伦金斯堡在他那首长诗《嚎叫》的开头中嚎叫道:“我看见一代精英毁于疯狂!”而现在,我们都在见证一代精英,一代人,毁于中国教育。
You're not a man,you're a machine.
—Bernard Shaw
你不是人,你是机器。
—萧伯纳
右边那张图是小生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叫“发电站”(Kraftwerk)的德国电子乐队的一张非常非常有名也非常非常屌的名为“人形机器”(TheMan Machine)专辑的封面。这封面也非常非常好玩儿:“发电站”四个队员齐刷刷地站成一排,且有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保持相同的僵硬体态,脸上凝固着相同的呆板表情,眼中弥漫着相同的虚伪目光,看上去就像是被什么东西掏空了脑袋似的。
“发电站”是流行音乐史上一支非常非常重要的乐队,他们一手开创了电子乐纪元,推动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凭借其流畅的旋律、牢不可破的曲目架构以及天马行空的怪异思绪被后世仰望。前一阵儿新浪对他们进行了专访,这帮老家伙还自诩非常前卫呢,说“世界音乐正朝发电站的方向发展”。
我看的确前卫,不仅引领几十年后的潮流,他们这造型更是酷似现在的中国学生。给他们四个穿上校服背上书包戴上红领巾,再敬个队礼……感觉就像是中学的学生星期一排队升旗呢,那神态仿佛下一秒就要唱出国歌来。
或者,与其说形似,不如说是神似。为了映衬专辑名字,他们四个才整出这么一雷人的造型,然而那僵硬的体态,就像是中国学生的思维,那呆板的面容,则有如中国学生的大脑,那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和目光中的空洞虚伪简直就是他们考试时回答的“自己的观点”…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反对”中国教育
孔子这样的大师和鬼谷子这样的奇才在古代教育史上简直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咱也能从他们身上窥得中国古代教育之美轮美奂之千姿百态。而古代流行的讨论法则能将学生的内在能力引发出来,真是代表着教育的发展要求,代表着智慧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教”者,上行下效也。与英文education恰恰相反,中文的“教”强调的不是引导自身的能力,而是上行下效,说白了就是学别人,背别人写的书走别人走的路。如此说来,现在的中国学生真是达到了教育的极致。
朱熹对于中国教育影响也甚远。他不仅是死记硬背集大成者,更是教育堕落的始作俑者。自他这儿开始,中国教育就跟春晚一样,一年不如一年。
以上这些全部加起来,不过只是教育问题的九牛一毛。从乱收费到行政化,从暴利行业到学术腐败,要是都掰开揉碎了说,写完这本书小生怕是都要满头白发了。中国的教育简直就如荷兰的奶酪,千疮百孔。
中国教育之瓶颈在于高考指挥棒,握着这根指挥棒的则是大学。大学之单一乃是整个教育体制之基石,若将此基石毁掉,我们学生便能上演一出“越狱”的好戏。这件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不难,就是层窗户纸,真心想捅破无须忒费事儿。
It is only shallowpeople who do notjudge by appearances.The mystery of theworld is the visible,not the invisible.
—Oscar Wilde
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世间的神秘在于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
—王尔德
王尔德这句话乍一看和主题没啥关系,仔细一看,还是没啥关系。一个东西你看得见它却不知它是啥玩意儿,多神秘!
这其实是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她那流芳百世的名篇《反对阐释》开头引用的王尔德的话(桑塔格也有个陋习,就是说个什么都要引用一下王尔德的话)。
发表于1964年的《反对阐释》不仅是评论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更是艺术的一次涅槃。桑塔格在其中批判人们普遍持有的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即试图用一个所谓的“本质”来阐释一件艺术品。这种阐释,用她的话说,是“智力对艺术的复仇”。
但她远不仅是“反对”了阐释。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在这篇不过数页的文章中,桑塔格从古希腊洞窟绘画说起,分析了“阐释”的来龙去脉,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艺术品。尤其是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Inplace of ahermeneutics we needan erotics of art(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更是醍醐灌顶石破天惊,不知让多少艺术家目瞪口呆自叹不如,又不知让多少文艺青年为之惊叹顶礼膜拜。
写到这儿我也无意再继续“反对”中国教育了,前面说了那么多已经够“反对”的了。所以这反对要加“引号”。
除了“反对”,更应阐释的是中国教育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怎么办。
1.?中国教育是怎么拧巴的
Wondering what godhad wrought when Hemade life so sad.
—On The Road
揣摩着上帝究竟做了什么,竟让生活如此悲哀。
—《在路上》
羡慕嫉妒恨过外国学生之后,你不免还要悲伤地四十五度仰望天空,质问上帝究竟做了什么,竟让我的生活如此悲哀?(比凯鲁亚克悲哀多了,他都上哥伦比亚大学了还辍学。)然后又要把头扭向一旁,哀叹自己为什么生在了中国没有投胎到美国去。
问是问得好。在痛骂中国教育之后,我们得打一个问号:它咋就这么不给力?
不过这哀叹严格来说并不准确。你应哀叹为什么自己生在了这个时代的中国。
你应感叹自己怎么没有早出生2000年,那样你就可以在战国时代做诸子的门徒然后跟他们天天唠嗑然后周游列国;或者你可以早生1000年,那样便可以在书院穿着袍子慷慨激昂地站讲台上跟志同道合的人讨论某个不靠谱的观点;哪怕早出生100年也好啊,那时你亦可于乱世中寄身在民国的大学,和同样在喧嚣中祈求心灵宁静的学者们交流思想,而那些学者不会煞风景地三句不离学分绩……
之前说了那么多西方教育不免有崇洋之嫌,那现在就让我们瞧瞧咱中国自己的教育,你会发现它也曾那么璀璨夺目美不胜收,远不是现在这般拧巴。它就好比一个女子,小时候是让大叔垂涎的萝莉,长大了也是迷倒众人的妙龄少妇,但如今已成了一丑了吧唧的欧巴桑。你没泡上年轻的她,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
过去老师动不动就对我们进行忆苦思甜的革命教育:过去我们如何如何,现在你们如何如何,于是你们必须得如何如何。那咱就也来个忆甜思苦,通过古人的记载追忆中国教育过去如何如何,再想想今天它如何如何,最后琢磨琢磨咱应该如何如何。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古代教育之惊艳从学校中也可见一二。话说中国封建时期的学校和现今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公立私立都有,且私立的水准还稍高一筹。“公私合营”不说,还有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书院,真是令人惊叹。
都说意大利人发明了大学,人们大概不知道中国早就有,只不过比大学多一点儿,叫“太学”。咱那太学已然发明了“选专业”“选课”制度,即所谓的“分斋”,里面课程也从四书五经到军事兵法,从天文地理到孝悌睦姻都有,比现在大学还全乎。发明分斋制度的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还让学生每人选一个主课,再选一个副课,如同今天的双学位(他们到考试周肯定巨紧张)。分专业不说,他们还搞分层教学,也就是“别舍”,一门课分三个班,难度不一,各位学生量力而行。
但光闷教室里傻看书可不行,那就真成“中国学生”了。
学生在一起共同探讨诗义,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砥砺志向。古代的大学在郊外,学生要离开父母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找到相观而善、切磋琢磨的朋友。在家自学的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都要想办法出去“游学”,广交天下朋友,相互论学,相互砥砺。即使在学校教育衰落的时期,学子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互切磋的风气从未间断,甚至更加流行。魏晋时期的名士最喜群居论学、清谈玄理。唐代诗人最喜结伴而游、相互酬唱。
那时不光学生在平时讨论,各家流派还会定期在大堂之上吵个你死我活。这在古代有个雅名,叫“问难”,其实就是互相刁难,想方设法把对方问倒。古代宫廷有“太学”讲坛,也就是人民大会堂学术研讨会,不过这会不是领导念稿子,而是大家相互出难题,有时候更要齐集各家流派来PK,例如儒释道三方辩论。“问难”是唐代太学独特的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据记载当时场面热闹异常,辩者“雅有词致,论难峰起”,针锋相对,听者则是聚精会神。“问难”充分体现了唐代教育的开放性。
对于问难,唐以后没有在教学制度上做明确规定,但是“问难”很长时期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方式。
这还只是官办学校,到了私学那儿更变本加厉,其学术气息之浓厚氛围之民主自由,如今的大学看了必定羞愧不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恢弘场景正是拜当时遍地可见的私学所赐,后世不管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也少有把私学当做反动势力取缔的,而中国的那堆稀奇古怪的学术流派能流传至今也多亏了私学。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这里面最有特色的便是书院了。书院可谓是古代教育一朵奇葩。它既姓私又姓官,属于花猫,不管什么猫了,重要的是书院专注于学术,且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正直廉洁、不畏权贵的人才。
书院里面施行“会讲”制度,顾名思义也就是书院内外的学者通过开会的方式来讲自己的观点,当然也要辩论,学生可以旁听。例如岳麓书院就是这样,当年举行明星学者朱熹和张拭的“朱张会讲”时,吸引了许多粉丝,“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书生更是“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舆止冠冕塞途”,供水困难,交通堵塞。不知这玩意儿算不算非法集会闹学潮。同时岳麓书院还提倡师友间和师生间的辩论,而且他们的讨论没有“标答”,相反却把前人视为绝对真理“六经”里面的东西以及孔圣人都掰开揉碎拿来争辩一番。
也许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
说到古代教育就不得不提那地标性建筑—科举。如今一提科举,大家立刻想到八股,随即大骂“高考就是从这儿来的!”殊不知最开始的科举可不是全国一张卷子,而是科目繁复琳琅满目。别看现在西方都“无差别优异”了,人家最早是从中国这儿学的考试制度呢 。在大唐盛世,科举也搞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科目类别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秀才要考方略五道,进士则要考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明经科目包括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条,还有考试法律条文、算学、诸史等;之后还开设了道举科,考道家经典;到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武举”。
唐朝因隋朝之旧,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了。“制举”不是常科,是为了“待非常之才”。前后不下八九十种科目,甚至有“不求闻达”科、“高蹈邱园”科,甚为可笑。
现在高考的功能则是“废非常之才”。
唐代的留学生教育也发展起来,来自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的留学生数量众多,到中国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和科技文化。
看见没,那时中国可是留学胜地啊,大家没准儿都为了来这儿拼命考T考G,所以说你没有生错地方,只是生不逢时。
说你生不逢时还真别不信,就算没生在春秋战国大唐王朝,生在军阀乱战的民国也行啊。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现在也不过8人,而有5位都是生于民国接受民国的教育。
耶鲁大学校长安吉尔博士宣读了“为人类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的名单,其中有爱因斯坦,有杜威,还有民国教育家晏阳初。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这句话虽是网友杜撰,却十分精辟。民国教育家既有像蔡元培、张伯苓这样如雷贯耳的大师,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也有刘文典这样敢一脚踹在蒋介石肚子上的勇士。那十几年里大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北大清华小得可怜,只有几十名教授,却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学者,而私立大学自由的环境使之成为人文思想的圣地。这才叫“一流大学”呢。值得一提的是,杜威,就前面说的那个美国最牛的教育家,曾经来中国和胡适商量要办大学搞教育,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1949之后中国一共就培养出一个诺奖(数据截止2009年),还是文学奖。
就算是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时期读书,你仍能在这破败不堪的土地上找到一丝温暖,那时的中国仍有能被称为大学的机构。
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一个人们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独立自由的理想主义学术圣地,是一座真真切切的象牙塔。用竺可桢的话说,就是一个“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大学吗?有!更讽刺的是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由京师大学堂转变而来的北京大学,1915年由蔡元培入主校长以及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就是当时的西南联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艰苦岁月里造就了我国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8个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
1937年,抗日战争,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并成一所简陋流动的西南联大。这几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最美丽的海市蜃楼,学校坚持不采用政府教育部布置的大学课程,声称教学是大学自己的事,不是教育部的事。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随着心意安排课程,学生没有生硬的选课要求,学生们整日整夜地泡在学校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写作。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我们后来投入百十倍的时间金钱都追及不了的大师。有人说西南联大成果的唯一诀窍是自由。西南联大的学生说:“那是一段谁也不怕的日子。”
同样美丽的,还有另一个海市蜃楼—燕京大学。这个由司徒雷登开办的仅仅存在了33年的学校,在那个历史的夹缝中用它短暂的生命给中国留下了最鲜艳的色彩,最美好的回忆。33年里,燕京大学注册的学生加起来不到1万人,却培养出了42名中科院院士,11位工程院院士,这样的“效率”足以让如今的大学找个地缝儿钻进去。而费孝通、雷洁琼、冰心、侯仁之等人,只不过是这1万人中的代表。当年燕京大学的气势之盛,甚至引来了哈佛同它合作,在中国成立“哈佛燕京学社”,还建了图书馆,而司徒雷登标榜的自由之风,秉承的“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的校训,让这所学校引来了无数大师。那个年代,西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在国际上的盛名,毫不逊色于哈佛牛津。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据说教育界有种共识,说1949年之前的高等教育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大学,还有与国际教育主流接轨的野心和可能性。
1949之后的高等教育也不能说完全失败,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也没有现在这么低俗,即便不是象牙塔,也还算是一片纯净的场所。
而到了80年代,大学精神有了短暂的回归,大学生终于有了他们该有的样子。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终于登上讲坛,在垂垂暮年有了点燃下一代智慧之灯的机会,精神荒原上长大的年轻人,终于来到了圣殿,在未老之际还有重组和构建心灵版图的机会,知识在两代人之间有了种缠绵的粗暴的哺育关系,从废墟上也要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谱系。
90年代,见证了大学的堕落。
我们不仅见证了大学的堕落,更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号称“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自诩“孔孟之乡”的民族的教育的堕落。一个有如此光辉教育历史的国家,如今竟落得这等地步,真是让人无语。
但在无语的同时,咱也得画个问号,纳闷儿它咋就成这样哩?上帝究竟做了什么,竟让中国的教育如此悲哀?竟让我们如此不幸,生在这么一个悲催的时节?
下面我们来把这个问号完整地画出来。
“教”
中国学生干什么都喜欢抠字眼儿背定义。老师就这样教我们的。
那咱就来抠抠字眼儿,看看啥叫“教”我们。
“教”原本是个象形字,描述的是老师拿着棍棒监督孩子学数学的场景(拿着棍棒就够惨的了,还要学数学。)
而其本意又该如何阐释呢?
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
教者,上行下效也。
与英文education恰恰相反,中文的“教”强调的不是引导自身的能力,而是上行下效,说白了就是学别人,背别人写的书走别人走的路。如此说来,现在的中国学生真是达到了教育的极致。
其中“上”“下”二字更是值得玩味。或者说没啥可玩味的,明摆着就是说老师家长在上学生在下,地位差别一目了然。这是后话。
那到底应该“上行下效”,还是应该“e-duc”呢?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出那些能够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人,而不是让人简单地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
—皮亚杰
这句话翻译得不大通畅,还请见谅,毕竟老师没教过我怎么翻译它。
孝?顺
既然“教”的左边是“孝”,那么说“教”要从“孝”说起;既然都说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那么咱也要从父母开始分析。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外国的父母给孩子自由,考多少分上什么大学以后干什么,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犯不着管。怎么中国的父母就没这肚量呢?从期末考多少分到以后找什么工作找什么对象无所不管,跟城管似的烦死人了。萧伯纳曾经感叹:“家长们要是知道孩子有多讨厌他们就好了!”(If parentswould only realizehow they bore theirchildren!)这话应该我们说才对。
殊不知,这“无所不管”在中国还有着悠久的传统呢!
都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话不假。“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父母生你养你,你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天经地义,全世界都一样。然而中国的“孝”却走了样儿。
子曰:“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父之道,可为孝矣。”
—《论语?学而》
孔老师说的啥意思?他说,当父亲在世时(因为孩子无权独立行动),儿子要观察他的行为,模仿他;父亲死了之后,就要弄明白他的志向,继续去做;倘若三年内你能够遵循父亲的想法行事,放弃自己的想法,那就算是“孝”了。
这句话功效好比卸妆油,剥去了“孝”的胭脂,使她露出了那比凯列班还丑陋的面孔:只要父母在世,你便无权独立,即使父母死了你也要遵循他们的处事方式。你是父母的影子,他们怎样你就怎样。此时,“孝敬”已然变成了“孝顺”。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所谓“孝”的精髓,实则在于“顺”。
那为什么要“顺”呢?
贵贱有等,长幼有序。
—《荀子》
荀子一语道破天机:在中国,长幼之间是有等级的,你生来就比你爹娘低一等。古代当爹的不跟孩子一起吃饭,也不亲自教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强调这种等级关系。
对此关系,孔子用一句结结巴巴的话做出了诠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没错,你爹之于你,就如皇帝之于臣子。之后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也能体现这点,而宋明理学更是夸张:“君要臣死, 臣不敢不死, 父要子亡, 子不敢不亡。”
《汉书》上说,汉武帝时重臣金日迪,因其子行为不轨,便杀了自己的儿子。
小时候吵架老说一句很幼稚的话,“他让你跳楼你就跳啊!”现在才知道,要是爹让我跳,我就得跳。
父者,子之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孳无已也。
—班固《白虎通义》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某理学家说的 不知道是谁
楼主:洛叶鑫之  时间:2019-12-17 15:33:17
“孳孳无已”这四个字,或者说“无己”这俩字真是形象生动。既然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那他们说什么你照办就是了,还哪有“自己”。在中国咱当儿子的仿佛生来就自动降了一级,直接成了孙子。
“父母皆祸害”那小组里好多人抱怨父母总管他(她)们的私事儿,有的说父母总对女朋友指手画脚,有的则是直接把有情人生生拆散。其实你已经很幸运了,古代的婚事从来都是被家长“包圆儿”,根本就没你自己说话的份儿。“指腹为婚”更是夸张,父母对着大肚婆乱指一通乱点鸳鸯谱,如同闭着眼睛买足彩,买到西班牙还好,买到朝鲜就瞎了。随之而来的悲剧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素材,比如《孔雀东南飞》,就是焦某他妈不喜欢刘兰芝,非要把俩人拆散,最后二位各挂东南枝,悲哉,悲哉。
婚事不过是家长“无所不管” 的一个小小例子。古代还有个荒诞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必须给我生孩子,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你说生不生孩子关他什么事儿啊,没准儿他儿子天生是个同性恋。
我正好有个问题,你说怎么好多同性恋都有孩子哩?王尔德就是一例。
估计王尔德不会对他孩子说“你考试考好点儿,给你娘争争光”。中国的“争光”也是有传统的。“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既然论语都这样说了,

楼主:洛叶鑫之

字数:65541

帖子分类:我的大学

发表时间:2014-05-25 23:38:00

更新时间:2019-12-17 15:33:17

评论数:1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