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第四千一百八十三帖 读《归航》

第四千一百八十三帖 读《归航》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19-12-29 12:02:38
读书破万卷(4183)•《归航》
《归航》,现代散文集。孙福熙著。上海开明书店1926年7月出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山野掇拾>(4182)》。
《归航》写于1925年。分为《送别》、《地中海上的日出》、《红海上的一幕》、《变把戏的老人》等35章。描述了作家勤工俭学归国途中,由法国马赛乘船出发,经地中海、走红海、过印度洋、穿马六甲海峡、进太平洋,最后回到祖国大城市上海,一路航途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了海外游子赤诚之心、爱国之情。文笔明丽,长于写景。
深切思念故乡、怀念祖国,是赤子爱国之情表现之一。《送别》、《别离了四年》、《吃中国饭》、《亲爱的中国》等篇集中地点明了这种心迹。作家在法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四年有余,现在面对依依惜别的人们,流连忘返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回国、思乡之情更切,我思想太多,久不成眠……想尽方法求熟睡,我顺次报数目,口中尽管报数,脑中尽管想事,还没有报到五十,脑中又现出了上海与家乡了。这种思念故乡、眷念祖国之情,在《归航》中的《乡思》表现得更为突出,作家陶醉在故乡孩提时代的甜蜜回忆之中。他回国后不久满怀激情地说:“回国者之喜悦,自然更甚于国内旅行者的回家了”,“我也羡慕大西洋的碧岸的,然而我不以东海之浊水抹煞中国的一切”,一赤诚的爱国之心可见。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家对此给予热忱的歌颂;然而她遭受到外族的不断侵略,人民遭受到国内外强暴的蹂躏与屠杀。作家对这种外强内贼无比愤慨地加以揭露与鞭挞,此为赤子爱国之情的另一重要表现。“倘若这民族在以前是伟大过的,或者将来是要伟大的,应该镇静地筹划,看见自己的民族与文化的前程,与对于世界文化的位置”“上海的惨事互惊天的发生了……可怜的中国除了成千成万的搬出空手的青年来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呢””我听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且应该明白,同样的杀中国人的中国人多着呢”。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爱憎分明的感情,旗帜鲜明的态度,坚定不移的立场。不但如此,而且作家还振臂高呼:“对于这次事件,我们应该有一个觉醒,向来的懒着毫无预备是错的,而且从此刻起就该联络起来,一反以俞自相欺侮的习惯,群筹应付的方法。”外敌当前,团结对敌,这是何等可贵的思想!更为可贵的是,作家具有远大的抱负,尽管这种抱负未免失之空泛:“人类的目标,白的人黑的人都在内的人类的目标虽然还如星云的散漫着,然而可用我似的目光的箭矢射得他渐渐的固定而且清楚起来,为真理而爱自己。”热爱华侨、敬佩家乡普通劳动群众、同情贫苦工人和儿童并为之鸣不平,这是赤子爱国之情的第三个表现,当作家在《归航》途中的湄公河上遭受狂风怒涛巨响袭击之际,他想南洋的华侨们坐在帆船中经过此地时想必更是困苦罢!由已及人;当作家看到绍兴南货店售货员“一掌经”之圆熟、撑埠船者记忆力之强以及木匠、瓦匠技艺之高超时,他赞叹不己地说:“他们是我幼年时所最佩服的”,“我尊敬他们”。当作家在《归航》中看到轮船上两个面黄“委靡不振”机器工模样的人(一个十五岁一个三十五岁样子)把一根一丈多长的铁管从二等舱用肩抬、手捧运到三等、四等舱直至岸上时,他说:“机器不是我发明的,然而停着起重机而还让苦工徒手搬运铁管,我非常不平”;当作家看到一群贫困不堪的可怜的小孩们围观一位历经沧桑老人的耍货担时,他感慨万千地说:“人类的生命是共同的,……我不能不替中国小孩们悲哀……可怜的中国小孩……现在,在京报馆旧社址面前见了一担耍货与一位老人,又引起我的不平了”。作家不单无限同情儿童,为他们鸣不平,还极为关心、爱护他们,极为重视教育、培植他们,一开发他们的聪颖才智,寄厚望于他们。《新年的馈赠》、《儿童的绘画本能》、《我们的儿童》、《孔德学校》诸篇均属此类,孙福熙在强调对儿童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还阐述了其他的教育思想与观点,一是十分强调教育的巨大社会功能与作用,他认为教育不仅能够使人聪慧达理,而且能够使人成为至善至美。“最大的、总括的功效,就在使他评衡一切事理,渐渐往至善至美走去,包括这养成强健脑子的力量的,就是通常称为声教育的。欲求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评衡一切事理而无误,那里能够呢?”作家进一步举例说:“教育的力量使法国的卢俊、福禄特尔与他们以前他们以后的许多人有大著作”。二是强调寄希望于孩子,这就必须重视教育儿童,通过教育以救孩子。“鲁迅先生尽力的喊救救孩子,说的是救救我一辈的孩子,然而又是一代了,救救孩子的希望居然轮到我的口中了”。三是强调教育者必须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影响、诱导孩子,不以清规戎律去束缚、限制孩子们的自然发展。作家是这样告诫我们的:“刻刻避免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要使儿童看了模仿”;儿童在作画时“任意涂抹,是发展他的本能,切勿加以咀碍甚而态意打骂”,“我希望束缚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家长们从此把他们的儿童开放出来;而且去掉一切的束缚,发展一切本能如发展绘画的本能一样”。四是强调教育要重实践,祟尚革新。他说:“儿童自己实地训练比口头教授影响大,增强其信仰,理解力强”。作家在《孔德学校》中写道:“孔德是最有组织最肯用试验的精神以求革新的学校”。五是强调社会环境、制度对人的影响。他在《归航新加坡》一文中认为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人,才能发挥人的最大才能。与此同时,作家还强调了科学、艺术的社会作用,“科学给他以知识使他有是非的标准;艺术给他以情感,使他有取善舍恶的勇气”,并且认为人的智慧才能等是后天形成的,“脑子的强健与否还重在后来养成之力。”所有这些思想与观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普遍意义。
孙福熙的散文除了反映同情、关心、热爱中国的华侨、贫苦工人儿童并为之不平之外,还表现了作家同情外国下层贫困的儿童、老人。《归航》集中的《变把戏的老人》、《船中的小孩们》、《同情》等文章,作家对阿拉伯变戏法老人、非洲小黑人、法国病弱孩子们的孤独、贫困、为生活而挣扎的境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与不平,“我不能不替中国小孩们悲哀,因为我是为全人类着想的。”可见作家的视野与胸怀是多么宽广。
在《安南兵》、《上海与预备》等文中所表现的谴责外埃侵略、反对战争、向往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这也是孙福熙散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在《地中海上的日出》、《红海上的一幕》等脍炙人口的美文中,作家则通过日出、日落时的壮丽奇景的生动描绘,热烈地歌颂了太阳的伟业,抒发了向往追求光明的理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在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家在归途中写下的《半程》一文中表述了这样的心愿:“到中国后我当按季节写生花卉,西洋美术有他们特殊的背景;不易直接介绍于一般人而使之瞪然。因此,我只求增加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而且渐渐使他们的观察力精密起来。”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期望通过自己的美术及其教育工作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这一意向。事实亦如此,他归国后主编的《艺风》月刊不仅亲自撰写了中国之花,刊载了许多色彩鲜艳的摄影艺术作品,而且精心组织了曾仲鸣、钟敬文、高剑父、徐悲鸿、张大千、刘开渠、李朴园等著名文学家、摄影师、画家、雕塑家、艺术史家、发表了他们的文学艺术珍品,以晌广大读者。学成归来报效国家与人民,乃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
评:勤工俭学终《归航》,海外游子心荡漾。依依惜别流连意怎抵回国见故乡。
地中海上看日出,红海一幕难相望。文笔明丽长写景,爱国赤诚跃纸上。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字数:300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12-27 16:31:55

更新时间:2019-12-29 12:02:38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